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3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成本不断上涨,无形之中加大了医院经济管理的难度,而绩效管理和成本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绩效管理以及运营成本控制能够对医院成本进行适当减少,让医院的资源配置得以改良与优化。基于此,概述医院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医院成本控制以及绩效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革新,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原有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充分迎合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制定先进的管理措施,让医院绩效管理能够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应对运营成本控制相关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让患者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促进医院的良好发展。

一、医院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1.绩效管理能够对运营成本控制进行强化。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持续加强市场化运作,这也让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医院除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需要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大部分医院的服务价格都是由当地政府部门所制定,医院自身缺乏相应的权限对其进行调控。因此,当政府对医疗市场的价格调控不大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医院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降低运营成本、加强成本管控来实现。医院自身所指出的各类医疗成本费用和绩效管理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绩效管理的成效直接决定着支出的具体金额,故而医院应当对绩效管理进行加强,以此来让所有成员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之中。

2.运营成本控制能够给绩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物品的采购过于重视,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了成本核算的结果不能够将医院实际财务及经营情况进行反映,这样一来医院进行成本控制时难度较高,并且在开展绩效考核时缺乏理论方面的支持[1]。医院自身应在成本控制的各个阶段做好相应的绩效管理,让所有成员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对各类绩效指标进行实际考察,来达到最佳的成本控制成效,探索到成本无法得到有效减少的根本原因,进而给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做出理论上的支持。

二、医院经营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大部分医院并未树立正确的整体预算意识,虽然已经逐渐实现了成本预算管理機制的健全,但在绝大多数管理人员看来,成本预算应当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余部门并无太大的关联,仅仅是执行相应的预算计划。在成本预算方面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约束,预算目标不够清晰,这就导致了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目标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医院在预算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较为滞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缺乏丰富的预算控制经验,这样一来所制定的预算方针就显得不够完善,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一些医院在成本预算的过程中,缺乏计划,预算工作整体随意性较大,其中也仅有少部分预算数据做了微调,未能充分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及市场环境变化[2]。因为实际调查与研究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得成本目标和医院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前部分医院都将成本目标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导向,这样一来,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科室之间的实际支出远远高于了预算计划,不但让预算目标自身所具备的指导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让不同部门及不同科室对成本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另外,部分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所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依旧沿用了传统的编制方法,仅仅对叠加传统增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对过去年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增加,进而获得来年预算的实际金额。这类编制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减轻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但因为并未进行实际论证,使得实际编制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缺少考虑,导致预算计划脱离现实。

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第一,我国大部分医院并没有恒久的绩效管理意识,在医院内部并未构建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体系,使得医院在开展各类工作时无法依据一个标准的流程,极大地降低了医院的工作效率。第二,我国部分医院针对工作人员并未构建一个健全的考核制度及绩效评价机制,使得工作人员无法对工作保持高涨的热情。第三,我国部分医院所采取的薪酬绩效管理模式显得过于老化,并未顺应时代的步伐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且对工作量方面的考核较为欠缺,使得医院绩效管理的质量及效率不高,运营成本显著增加,这对于医院的良好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3.欠缺统一控制。医院在绩效管理以及运营成本方面的控制是否统一是决定医院在这方面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医院并未对绩效管理以及成本运营控制进行统一的管控,而是将其拆分开来,使得二者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在内容以及范围等方面显得较为复杂,如若控制体系不够统一,那么医院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就缺乏真实性,不同科室之间的成本支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医院运营成本就会处于一个居高不下的局面,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较大程度的波及[3]。

4.信息未能得到良好的转换。要想让医院绩效管理以及运营成本控制得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不同科室之间建立一个完善的联动机制,不同部门之间应当做好交流与沟通,让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共享。但当前部分医院在进行绩效管理以及运营成本控制时,在信息共享与沟通方面效果不佳,医院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频率较低,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严重抑制了成本管控中收支配比所需要的时效性。这样一来,医院所获取的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数据不够准确,无法根据这类数据信息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严重影响了医院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三、加强医院运营成本控制及绩效管理的策略

1.加强预算刚性约束。第一,做好预算执行相关工作。在整个预算控制体系之中,预算执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人员应当明确预算计划中的深层次内容,下放不同预算项目,让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来对口管理预算计划中的相关工作。财务部门应当让自身所具备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保证预算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成本管理绩效考评小组主要负责对预算执行进行考核,针对不同科室的预算计划执行力度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与记录,在医院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预算执行氛围。第二,做好预算调整工作。在进行预算执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包含了预算差异、人力资源变动、政策变化以及突发事件这类因素,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完成申报,对预算整体情况、执行情况、调整原因以及调整方案进行上报,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批[4]。如若医院总预算超出了既定标准,或者调整金额过大,那么就必须由医院院长来进行审批。

2.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绩效管理部门来负责绩效管理相关工作,并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管理标准,从而让绩效管理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应摒弃传统绩效管理体系中将薪酬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做法,添加工作量与服务质量作为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医院应对绩效考核相关项目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对其进行量化,让绩效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自身职能所在,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来有效调动所有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应对先进的绩效管理观念进行参考与借鉴,对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实施医院费用预算报批、审计制度,并与廉政建设挂钩,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加强医院运营成本控制。第一,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制定符合科室实际情况的成本管控制度,再将这些制度在成本管控报告中进行带入分析,对科室各类开支进行管控[5]。第二,划分成本管理控责任部门,部门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根据医院不同科室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基本需求来对成本估算方案进行编制,并上交至上级部门进行审查,在审查完毕之后应当根据这一方案中的流程来完成成本预算,以此来确保医院所有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第三,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成立运营管理部,作为医院的成本中心、绩效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负责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组织框架体系,制定医院运营管理年度工作目标、指标和计划,审议医院运营管理分析评价报告,并对医院运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运营全闭环管理,促进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4.建立并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医院的绩效以及成本监督机制,首先,管理人员在开展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科学考核,提升绩效考核的制度性和有效性。其次,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善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创新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的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符合医院实情的绩效考评系统、APP等,让绩效考核和医院运营成本管控透明化、公开化,切实发挥监督的力量,促进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为优化医院绩效考核和运营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最后,对各科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操作规范进行监督,医院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定专人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减少医院人员对影响医院服务质量的违规操作,制定强有力的惩处措施,为医院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提供制度依据。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是决定工作开展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促进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切实培养一批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其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工作意识,同时还要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专业技能。对于医院来说,一方面要重视对外引进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化人才,也要鼓励现有医务职工进行学习,加强医务人员绩效管理的意识,同时做好科室信息的上传下达;另一方面,鼓励本院职工“走出去”,将本院的成功经验带出去,将别人的先进经验带回来。通过参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实医院人才队伍,为培养一批绩效考核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较强的职工提供动力,促进医院长远发展。

6.加强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保障。一是要不断提高各个科室负责人的绩效和成本管理意识,确保各单位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落到实处。科室负责人是医院整体绩效考核的关键,但由于他们大多是医护工作者,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经济管理培训,因此在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对科室负责人的绩效管理培养,培养他们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发挥各个科室负责人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此外,加强各级之间的协调沟通,对于应用中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强化追踪监督,形成反馈机制,掌握一线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认可程度和意见,不断优化调整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其次,强化医院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由于医院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而绩效管理中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为相关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利于减少人工核算成本,最大限度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效率。通过平台完成数据收集、分析等工作,形成初步绩效管理成果,再由人工进行核对分析,提高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综上,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不断改革,医院加强绩效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是维持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医院要结合自身發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符合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方法,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为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毅,刘斌,解文君,王新博,宋振,杨翼凡,金丽霞.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建设[J].中国卫生产业,2020,(8):126-128+198.

[2]  陈君珠.公立医院科室绩效管理与成本控制协同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3):98-99.

[3]  侯冷晨,杨佳芳,张戟,王琪,吴丹枫,胡龙军.以临床能力和成本控制为导向的医院绩效考核改革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12):969-972.

[4]  徐玲丽,张嘉慧.新医改背景下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9,(21):75-77.

[5]  刘敏,王弼时,雷军莉,潘景光,曹轶.以工作量和成本控制为导向的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7):105-107.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多种多样, 但最为普遍的定义为: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前提, 只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一起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形态分析为基础, 在成本计算方式中按照贡献式损益来计算成本的一种方式。成本一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简单来讲, 就是将随产品产量正向变动的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而将与产量变动无关, 整体变化不大的成本归类为固定成本。

目前, 变动成本法在工业制造性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一方面, 这种成本计算方法迎合了经济环境的需求, 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 我国的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深入, 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紧随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即变动成本法, 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 变动成本法能够大大降低因完全成本法的事后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风险和损失, 在企业管理的全程中实现完整地预测、控制和管理。与现代化的企业运作理念更加贴合。

二、变动成本法在煤电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众所周知, 电力行业有着其较为显著的行业特征。电力工业的一般特征表现为, 电力产品看不见、摸不着, 其生产发电过程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性强;电能产品本身又不能大量储存, 可以说产供销用同时进行。与普通工业企业不同, 电力行业没有在产品、半成品等相差概念, 电力行业产、供、销及使用各个部分相互连接,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各显其能的整体, 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实现目标。电力系统过渡过程十分短暂, 电的传播速度是以光速进行的, 一旦发生事故, 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当前, 我国现有电力的生产行业细分情况来看, 主要有火电、水电、核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及其他发电形式。其中, 根据燃烧物不同, 火电又可细分为燃煤发电、燃气发电等。对于单一发电单位而言, 由于产品单一特性, 从传统管理角度出发, 发电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均较为粗放, 并不进行较为严格的划分。基本采用的方法是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对于火电来说, 燃料费很高, 普遍总到总成本的半数以上, 而水电则没有, 但水电企业由于投资高的特性, 其折旧费成本占比又普遍偏较高。

燃煤发电作为传统电力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具有产品单一、成本简单;重资产、轻经营等显著行业特点。成本结构方面也较为简单, 其中煤炭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60%左右。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 燃煤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 在管理创新的不断推动下, 变动成本法等先进管理理念日益普及, 应用逐步展开。燃煤发电企业变动成本法理念及管理方法应用方面也有所提高。

(一) 成本控制方面

燃煤发电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能源转换的过程, 基本流程“煤-水-汽-电”, 生产过程主要消耗为燃煤及水。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 脱硫、脱硝、除尘及超洁净的实施又带来相关辅助性材料消耗的增加。经简单测算, 目前我国普通燃煤发电企业成本中具有变动属性的成本占比一般能够达到70%左右, 煤价高位运行周期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报表体系调整滞后等因素影响, 行业报表中的成本分类并未及时调整。燃煤发电行业报表目前成本分类还延续着较早之前的方法。即发电成本分为两大类。即变动成本 (包括:燃料费、水费) ;固定成本 (包括:材料费、职工薪酬、折旧费、修理及其他费用) 。并未严格按成本变动属性重新进行严格划分, 比如环保辅助性消耗材料来列入固定成本材料费中。近年来, 变动成本法理念逐步深入, 根据成本属性对成本进行再分类的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二) 预算管理方面

燃煤发电企业经营成果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一方面, 电价受国家政策严格管控, 虽然国家出台有煤电联动等价格机制用于减轻煤电企业受市场煤价波动不利影响, 但是, 从联动机制出台后数次煤价大幅变动后的情况来看, 电价调整出现时间不及时、幅度不到位现象;另一方面, 煤价受市场化影响价格变动区间巨大。以2016年至2017年电煤价格走势为例, 随着国家限制落后产能等政策影响, 5000大卡的动力煤期货价格从2016年初的300元/吨直接飙涨至2017年最高点的630元/吨, 上涨幅度达到110以上。种种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造成煤电企业, 特别是对拥有较多下属煤电子公司的发电集团来讲, 应用变动成本法及时掌握及测算整个集团受某一变动因素的整体影响, 具有非常准确的效果。以煤价上涨为例, 利用应用变动成本法与量本利方法, 集团公司可以快速测算出煤价变动的敏感性,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

(三) 市场化竞争方面

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提速, 过去发电企业只注重稳发多发, 供电企业负责销售的局面日益被打破。发电企业竞价上网, 供电行业节能调度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些政策的变化, 一方面体现了市场化发挥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提倡的节能、环保政策高度吻合。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后, 个别省份的市场化电量占比已经超过50%, 且呈现持续提高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电力市场化仍将持续加速。当前市场背景下, 年度电量竞价、月度电量竞价, 外送电投标定价方式日益普及。同时, 部分省份出台鼓励发电企业之间发电权交易, 通过能耗低的企业替代能耗高的企业代发电的方式提高地区整体节能高度水平。种种政策的出台, 直接改变了过往单一电量交易方式, 集中竞价、低价中标等方式被直接引入到发电企业经营过程之中。在报价过程中, 应用变动成本法及量本利方法快速测算交易成果, 能够有效地为竞争提供决策信息。

三、变动成本法在应用中呈现出的优势及不足

(一) 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1) 能够优化成本控制理念。按照变动成本法, 可以将影响成本的因素细分为数据因素与价格因素, 从而可以将各因素变动敏感性、管理方向、优化目标、责任部门进一步明确。根据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出的成本数据, 能够将各部门的责任划分的更为清晰、明确, 对业绩评价和控制成本来说都更加方便、精准。通过对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控制的不同部门分工, 实现了职责明了, 考核也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成本费用的控制效率。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系统性、科学化的进行成本管控。

(2) 能够提供快速科学的决策依据。变动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能够为经营者快速提供科学、准确的管理信息, 有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应用变动成本法理论及方法所求得的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以及变动成本率、贡献毛益率等其他相关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贡献毛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 因此有利于燃煤发电企业管理者预测保本电量、保本煤价, 规划目标利润, 编制弹性预算。企业甚至可以运用变动成本法及量本利分析法建立运算模型工具, 通过使用相关工具, 可以为企业预测业绩、控制成本、竞争报价等提供快速、可靠的决策数据资料, 企业据此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经营行为做出决策判断。

(二) 变动成本法的问题及不足

(1) 与报表体系尚未有机统一。由于行业内燃煤发电行业报表体系还延续着较早之前的格式。这就出现了同样是财务管理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出现报表中的变动成本数据不全面、金额普遍偏小问题。时常会出现内部数据打架等不必要现象。同时, 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 因此, 截至目前, 变动成本法在燃煤发电企业还只能应用于内部管理, 而尚不能广泛应用与生产、经营各相关环节, 特别是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

(2) 运用面有待进一步推广。煤电企业过去长期按照传统的成本概念,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成本都属于成本范畴, 这其中也包括固定性成本, 这种概念长期存在, 并且深入人心。而变动成本法的运用则时间较短, 需要进一步加以推广, 特别是生产、运行等非财务、非经营性管理部门及人员更需要更新理念。应当讲, 学习掌握变动成本法理念不仅仅是企业财务人员、经营人员的责任, 更应当是企业生产、检修、运行及营销等各环节的共同责任及需要。

四、完善变动成本法在煤电企业应用的建议

(一) 及时对成本属性进行科学划分

在变动成本法应用过程中, 怎样将本企业的成本按相关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划分, 怎样准确地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进行分离, 是正确运用变动成本法的关键, 但是事实上,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很少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区分。煤电企业原有的成本划分标准及方法已无法准确反映成本属性, 随着变动成本法理念的日益普及, 统一成本划分标准, 结合现实状况对成本进行重新划分十分必要。再者, 在及时调整成本属性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报表体系等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在满足管理需要的前提下, 解决报表体系不统一, 对外提供数据不一致问题。最后, 划分成本属性的方法与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二) 加大推广及运用

变动成本法想要顺利推进及落地应用, 需要得到包括生产、检修、采购及营销等多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满足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需要。以燃料成本为例, 检修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如何提高设备可靠性, 降低发电过程中的能耗, ;生产部门应当关注如何合理控制机组出力, 关注在什么状态下机组运行更为经济, 更加稳定;采购部门则需要将更多的管理放在有效控制采购价格方面, 研究电煤价格的走势, 各种不同来源煤炭综合优势的高低。应当说, 这些都是影响燃料费高低的因素, 只有各环节统一运作, 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效益才能得以有效提升。另一方面, 这些年国家提倡节能降耗, 较多发电企业也在降低能耗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是, 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技术改造, 怎样选择更加合理的改造方案。如不同方案资金投入, 与降低能耗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性等等, 应当说变动成本法理念也将能够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 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理念与方法不同于以往惯用的完全成本法等其他成本管理方法, 要求会计人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变动成本法理念基础和计算方法, 需要使用者具备较好的变动成本法运用能力。对于企业混合成本的拆解问题, 要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依赖于有着对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环节高度熟悉, 对变动成本法理论深入了解的高素质人员。同时, 在定性、定量过程中也需要相关人员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会给经营管理人员, 特别是给企业财务人员带来大量的附加性管理工作, 这也对有关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中, 应当注重提高相关人员理念知识及使用技能的培养。企业取得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 即可以立足现有加强培训, 也可以引进吸收, 必要是可以通过招聘高素质人才等方式快速解决。

五、结语

决定煤电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中能力高低的关键是如何降低企业的成本, 没有低成本的营运战略, 发电企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科学运用变动成本法, 对电力市场竞争环境下效果日益突出。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培养成本管理观念, 才能适应时代所需。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

摘要: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 发电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当前阶段, 煤电企业一方面承受着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方式的不断冲击, 发电利用小时不断下降, 发电量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限制落后产能政策的陆续出台, 间接带动煤炭价格的持续飙升, 煤电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的不利局面。在当前的经济及政策背景下, 发电企业电价严格受国家管控制约, 因此, 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则自然成为发电企业生死的关键。近些年来, 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速, 过去发电企业只注重稳发多发, 供电企业负责销售的局面日益被打破。发电企业竞价上网, 供电行业节能调度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 加强煤电企业成本管理, 深入引入变动成本法理念或许能够为迫切需要找到更加贴合实际与应用的成本管理方法的煤电企业提供帮助。本文从具体应用角度出发, 对变动成本法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研究与探讨。明确变动成本法基础概念, 结合作者所工作的煤电企业实际, 分析了变动成本法在燃煤发电企业的应用情况, 根据应用情况总结变动成本法实际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及缺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燃煤发电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煤电,应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金莉.变动成本法在工业企业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2] 吕长江.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对外贸易赖以生存的固定汇率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始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外贸企业不得不面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防范和利用汇率变动风险成为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就外贸企业面对的汇率变动风险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外贸企业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的手段以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变动;远期外汇;外汇期货

2020年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2020年预计将下降3.0%。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0年-202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降幅将达到30%-40%。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下滑将增加汇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相比,中国经济整体局势保持稳定。但我们依然要清晰地认识到国际经济局势的严峻性,在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外贸易活动中有效规避汇率变动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外贸企业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中应对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一、汇率变动给外贸企业带来的风险分析

1.汇率变动给外贸企业带来业务盈亏风险增加

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世界货币,我国的外贸企业在签订外贸合同时多数以美元等世界货币来给商品进行标价。外贸合同从签订到回款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内本币相对于计价货币的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的盈利水平。

以出口业务为例:外贸企业与交易对手签订10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合同签订时汇率为1美元兑换6.4555元人民币(意味着100万美元可以兑换645.55万元人民币),如果进行贸易结算时美元升值到1美元兑换6.5555元人民币(意味着结算时100万美元可以兑换655.55万人民币),也就是说由于汇率变动(美元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1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盈利,企业的最终利润就会比预期增加10万元人民币。相反如果美元贬值,汇率变动就会带来额外的亏损,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我们发现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对于外贸企业来讲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共存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单纯的风险。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手段来规避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汇率变动趋势的精准预测利用汇率变动来获利。

2.汇率变动给外贸企业带来市场容量变动风险增加

按照市场需求定理,一般情况下市场需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商品需求量。

以本國货币升值为例:本国货币升值,意味着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在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以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降低销售价格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容量,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越大,这种降价所带来的市场容量增加得就越多。在我国,像造纸类企业(原材料纸浆依赖进口)、钢铁生产企业(原材料铁矿石依赖进口)、航空公司(大型运输飞机多数为进口)等都是受益于本币升值的。然而,本币的升值,造成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降低出口商品的市场容量。对于出口型外贸企业而言,出口数量会随着本币的升值而减少。所以本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按照2021年1月14日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年我国出口量为25906.46亿美元(以离岸价计算),进口量为20556.12亿美元(以到岸价计算),对外贸易略有顺差。汇率变动会对外贸企业的市场容量产生影响甚至改变目前的贸易状况。

3.汇率变动带来外贸企业估值变动风险

企业的估值一般采用净现值法,对于上市企业还会采用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市销率法等。而这些估值方法都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或市场情况。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与销售额。

众所周知,外贸企业是国际贸易活动的经营主体,更是承担汇率变动风险的主体,而外汇汇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对于出口型外贸企业,本币相对于国际货币的升值,一方面会造成出口数量的下降,同时还会因为本币升值造成相同数量的计价货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在双重力量的影响下,外贸企业的经营利润会相应减少,企业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减少,以净现值法计算的企业估值降低。同时由于企业利润的减少,用市盈率法计算的企业估值同样也会降低。相反,对于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会充分享受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福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加,用净现值法计算的企业估值增加。利润和销售数量的增加,会使用市盈率法、市销率法计算的估值增加。对于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贸公司,不但要受这种双重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股民利润预期的影响,更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波动。

二、目前外贸企业防范汇率变动风险常用的手段和措施

外贸企业的规模不同、业务范围不同,采用的防范汇率变动风险的手段和措施也有所不同。但常用的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通过缩短结汇期限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

结汇时间的长短与汇率变动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结汇时间越长,企业面临汇率变动风险越大,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缩短结汇时间的方式降低汇率变动风险。汇付、托收、信用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结算方式,这三种结算方式除了面临的信用风险不同以外,结汇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汇付是纯粹的商业信用,并且银行不处理单据,对于外贸企业而言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大,但其好处在于结汇的时间最短,可以很好地规避汇率变动风险。如果外贸合同双方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采用汇付是最合适的。信用证对于外贸合同双方是相对最安全的收汇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信用风险,出口企业可以在发货以后,向银行进行交单议付,实现结汇。外贸企业习惯在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能缩短结汇时间的方式以减小汇率变动风险。

缩短结汇期限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汇率变动风险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外贸企业只能尽量地缩短结汇时间,但不能完全没有结汇的时间差,所以只能尽量规避而不能完全避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2.通过汇率变动趋势预测的方式防范汇率变动风险

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往往不会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来规避汇率变动风险,更多的是根据企业经营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可以说是风险自担的一种方式)。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和商品价格的灵活确定两种方式。

对于计价货币的选择,需要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国际汇率变动趋势有精准的把握。目前,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在签订國际贸易合同时一般不会采用,而是采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自由兑换货币来计价,国际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情况下,选择任何一种自由兑换货币都是可行的。自由兑换货币之间的比价也是处在不同的变化之中的,外贸企业会根据对汇率变动趋势的判断,进口选择相对贬值的货币对商品进行计价,出口选择相对升值的货币对商品进行计价。

一些外贸企业在签订外贸合同时,习惯性地采用美元对商品进行计价,但会根据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对合同标的物的价格作出调整。预计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商品在定价时适当降低价格,进口商品适当提高价格。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付汇使用软币、收汇使用硬币的方法,还是通过对汇率变化趋势的预期修改商品价格的方法都需要对外汇市场常用货币的未来变化趋势有准确的判断,这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有时候很困难。

3.通过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商品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

对于大型外贸企业,往往通过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寻找相匹配的衍生产品的方式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有以下几类:

(1)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远期外汇买卖的一种交易行为,是相对于即期外汇交易而言的。外贸企业通过选择与外贸合同相反的外汇流向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外贸企业通常以经营即期外汇交易的外汇银行与外汇经纪人为交易对手,签订与外贸合同中商品的结算货币币种相同、期限相同、数量相同、货币流向相反的外汇买卖合同,等合同到期时进行交割。利用外汇现货交易与远期交易的相关性,实现外贸合同中外汇盈亏与远期交易合同的外汇盈亏相互抵消,进而实现规避汇率变动风险的目的。

远期外汇交易的特点在于,远期外汇交易合约中的币种、期限、数量,买卖方向是可以根据外贸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制的,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匹配,尽可能地规避汇率变动风险。

(2)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交易是在集中形式的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双方公开叫价,买进某种非本国货币或卖出某种非本国货币,并签订一个在未来的某一日期根据协议价格交割标准数量外汇的合约。相对于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合约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标准化的交易单位、期限等,所以外贸企业只能在交易市场上找到尽可能匹配的合约,但很难实现完全匹配。

(3)外汇期权交易

外汇期权交易指外汇期权合约的购买方在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以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外贸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外汇期权合约。

相对于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而言,外汇期权合约的买卖双方权利是不对等的,外汇期权的买方在支付期权费以后只享受交割的权利,不承担必须交割的义务。外贸企业往往通过在外汇期权市场支付期权费的方式,锁定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而不放弃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收益。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的外贸企业也会成为外汇期权交易的卖方,往往希望通过期权费收入平滑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通过金融市场的外汇衍生产品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是绝大多数大型外贸企业的选择。利用外汇远期与即期的变动趋势的一致性,通过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在另一个市场的亏损。利用金融市场规避外汇市场的风险,需要企业有专门的、熟悉外汇市场的人才,同时控制风险头寸,这是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所不具备的。

三、外贸企业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的建议

1.树立汇率变动风险防范意识

一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文化就是塑造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汇率变动风险防范不是某一个员工、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关系到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企业必须将汇率变动风险防范塑造成企业的灵魂。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进来,都掌握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的基础知识,树立防范汇率变动风险的意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工作过程之中,确保汇率变动风险防范制度的顺利执行。

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对于在外贸业务中能根据业务特点做好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的部门和个人适时给予奖励,并做好宣传工作。对于没有做好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对于由此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促进外贸企业内部汇率变动风险防范意识的形成。

2.合理配置企业人才管理队伍

汇率变动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是企业构建汇率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基石。因此,企业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外贸工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外贸业务人员具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侧重其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培训过程中,加强对于员工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与相关案例的分享。大型外贸企业应该建立汇率变动风险防控部门,建立相应的汇率风险防控机制,注重汇率变动风险防控的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

3.提高外贸业务结算过程中人民币的比重

汇率变动会给外贸企业带来风险,但是如果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种风险。2009年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得到巩固。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38个国家央行或地区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与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时,可以直接和对方协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完全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

四、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的持续,经济与贸易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也会更为严峻,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防范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外贸企业需要根据规模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规避汇率变动风险的方法。金融市场有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外贸企业需要合理选择适合的工具,避免过于复杂和与外贸企业本身外币种类、流向或时间跨度不匹配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楼奕锋.新时期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41-42.

[2]沈静.如何应用衍生工具规避企业外币负债风险[J].时代金融,2020(35):66-68.

[3]周烨.外汇风险的识别与规避策略[J].财经界,2020(33):25-26.

[4]李嘉辉,黄超.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0(10):21-22.

[5]孙亚杰,闫明,方瑜仁.量身定制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J].中国外汇,2020(18):26-27

[6]赵东旭.人民币国际化的回顾与探索[J].中国市场,2021(04):1-3.

作者简介:李颖(1984.11- ),女,籍贯:河北衡水,硕士研究生,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专任教师,讲师,中级会计师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较之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物价变动会计于是应运而生。但这种会计方法还不是很成熟,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又制约其发展。

[关键词]物价变动;经济发展;财务会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23

物价变动会计是在普通会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变动较大,传统的会计统计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足,物价变动会计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 物价变动会计

1.1 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

物价变动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更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延伸和发展,所以,物价变动会计是应传统财务会计变化需要而产生的。传统财务会计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一种核算模式,这种核算模式不考虑物价的变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物价上涨,使货币的计量功能无法实现,最终导致财务会计目标无法实现,严重破坏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

物价变动会计通过对物价资料的研究,修正传统报表提供的错误信息,消除物价变化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但物价变动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物价变动会计在物价变动激烈的时期,向企业提供比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更精确的相关信息。

1.2 物价变动会计的重要性

任何会计方法和理论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但是社会并没有关注到物价变动,更不知道通货膨胀的产生正是物价改变的结果,也就谈不上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在通货膨胀之后,我国的居民消费指数一直维持在1%以下,在之后的涨跌中也都维持在可控范围内,这种看似已经远离通货膨胀的情况让人们放松了警惕。可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水平呈不断上涨趋势,通货膨胀形势依旧严峻。这种严峻的形势,加上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从长远角度看研究物价变动会计是非常重要的。

2 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现状

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影响,各国会计界对物价变动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在严密监控下可以发现,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单个商品的价格也经常发生变化,但是在各国的变化水平不同,导致各个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不同,物价变动会计在各国的应用情况自然就不同。

世界对传统会计尚难以割舍,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他们虽会采用传统财务会计报表,但是会将物价变动会计报表以附表的形式添加在正表之后作为参考。虽然物价变动会计在现在有一些应用,但就世界的发展前景来看,其核算方式等具体方法还有待完善,更多的新领域还有待开辟。

从我国的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活动频繁,物价变动自然也频繁,虽然个别产品价格略有下降,但整个市场物价还是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暴露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弊端,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体现。我国经济学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在实践中,采用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重新核定资产价值及界定产权等调整方法,使物价变动会计逐步走上正轨。

3 物价变动会计存在的不足

3.1 缺乏相关的物价变动会计的政策

我国在通货膨胀时期虽然启用了物价变动会计,但是在会计领域并没有专门的在物价变动会计方面的准则,明显落后于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核算的企业会根据自己企业不同的需求,从不同渠道搜集资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引入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主观判断上的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立法进行规范,在实行物价变动会计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难度。

3.2 政府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及时采取物价变动会计,不仅能增加企业的利润,还能揭示出企业在无形中消耗的资本,这样企业才能对课税对象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取物价变动会计,就会使企业当年可分配利润减少,使国家税收减少;在物价下降时,企业的利润会相对增大,这时政府则会支持企业使用物价变动会计。但对企业而言,这时采用物价变动会计会增加纳税额,而且还会产生会计人员教育、核算工作量增加和工作程序变复杂等问题,这增加了企业的核算成本,企业的管理层就会避免使用物价变动会计。如果政府能减少在税收方面的压力也许就能对企业大规模运用物价变动会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物价变动会计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而实行新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就必须实行新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较传统会计核算处理程序更为复杂,因此,想要有效实行物价变动会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采取新的核算方式就要采用新的、适合物价变动会计核算的报表。假如使用报表的人不能理解报表的内涵,也就很难做到准确合适,提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3.4 物价信息来源存在局限性

在美国,商业部在每个季度公布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会公布此季度的物价指数,劳工部则是按月公布消费物价指数;英国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定期向公民公布零售价格指数。而在我国,按季度、甚至按月公布物价指数的制度还很不健全,在物价变动会计需要的资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导致会计工作缺乏客观性。虽然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能够达到全民皆知的水平,但能满足企业的正常物价变动会计核算是最低标准。我国在物价信息来源方面的局限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4 关于物价变动会计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会计准则和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在出现通货膨胀问题时才想到运用物价变动会计,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物价变动会计的规章制度。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减值准备只在市场价低于成本的时候,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但忽略了多种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只展现了物价变动的一个侧面。另外,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我国对公允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确定方面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导致其缺乏客观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国还要对物价变动会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制定出更符合我国国情、更贴近企业实际的相关物价变动会计准则。

4.2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从业人员完成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信息质量的高低等方面都是由会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物价变动会计的实行又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速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因此,我国还应该建立一种专门的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体制,提高会计从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4.3 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

我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物价变动指数公布系统,为企业物价变动会计工作提供参考的依据。同时,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审计职能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监督管理。在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调节下,物价变动会计相信可以很快普及。

4.4 推进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通过这种远程的交易,加上更多数据的参考,在不远的将来,物价指数、资产的现行成本等数据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查阅。在公司的报表上不需要再罗列数据,只需标明出处就可一目了然,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还可以降低会计信息的核算成本及人工成本,使价格变动会计的缺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弥补,为物价变动会计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5 加强国际间交流优化会计环境

我国的物价变动会计较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要晚,所以,我国应建立起与国外优秀会计人才交流的平台,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有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必要性,现在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情况和缺陷进行研究,认为物价变动会计可以帮助企业正确认识自己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最后提出了有助于促进物价变动会计发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武国辉.物价变动会计的路径选择与评价[J].商场现代化,2013(11).

[2]房波堂.物价变动会计产生与发展[J].现代商业,2013(6).

[3]杨青.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依据我国《物权法》第24 条规定, 机动车物权的设立、变更和终止采取登记对抗主义模式, 机动车物权的变动自交付时发生效力, 但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机动车物权的变动, 确立了建立在动产交付基础上的机动车“登记对抗主义”模式。通过分析我国对机动车物权变动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目前在法律没有特殊规定且当事人之间也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形下, (1) 机动车物权变动采取交付生效和登记对抗的立法模式。

二、登记对抗主义立法模式的缺陷

我国物权变动采取的立法模式是折衷主义, 也即债权形式主义为主和意思主义为辅, 而对于机动车而言, 采取的是交付生效和登记对抗主义。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机动车物权变动, 所以着重研究登记对抗主义存在的缺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登记对抗主义存在是否有必要

我国采取的立法模式是折衷主义, 也即债权形式主义为主和意思主义为辅的结合, 而对于机动车而言, 采取的是交付生效和登记对抗主义。首先, 我们知道机动车通过登记取得的物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 通过交付取得的物权仅可以对抗出卖人, 但是问题在于登记的对抗效力和交付的关系。在此种模式下, 存在四种情形: 未交付也未登记、未交付办理了登记、交付但未登记、交付并办理了登记。第一种和第四种都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种未交付仅仅办理了登记, 是否发生物权转移? 物权法第23 条明确规定, 动产物权变动, 交付时发生效力,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这种情况是不能取得所有权的。比如: 乙从甲处购买一辆汽车, 双方达成合意时买卖合同生效, 交付时机动车所有权归乙所有, 乙基于侥幸心理没有进行登记, 此时乙取得的是没有对抗效力的物权。后来甲又将该汽车卖给善意第三人丙, 丙基于甲为汽车的登记所有人支付了价款并进行了登记, 但没有交付。此时就属于未交付但已经登记的情况, 丙并没有取得机动车的所有权, 那么乙不能对抗的善意第三人是谁呢? 一般我们认为第三人是指通过法律行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 此时第三人根本就没有所有权, 就更不用说有对抗效力的所有权, 所以在这种物权变动模式下, 至少在此种模式的第二种情况下, 登记不能对抗的善意第三人似乎并不存在, 那么“未经登记, 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个条款就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 二) 登记对抗主义在一物二卖中的两难境地

虽然关于机动车的一物二卖在买卖合同法解释里已经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但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还是存在着一个两难境地。比如: 甲分别与乙、丙就汽车转让达成合意, 对乙完成了交付, 对丙完成了登记, 此时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生效, 依据登记对抗主义可知乙取得的所有权对丙不具有对抗效力, 也即是乙不能取得完整的所有权。但是, 依据《买卖合同法解释三》的规定该汽车所有权应归乙, “交付是机动车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登记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对抗要件, 应依照交付、登记、合同成立先后作为合同履行顺序, 出现交付与登记冲突情形时, 应以交付为准。”如果将《买卖合同法解释三》中关于机动车多重买卖的规定与登记对抗主义结合起来考虑就会陷入一个相互矛盾的境地。

( 三) 登记对抗主义模式的任意性不利于鼓励当事人办理登记

首先, 登记制度对于当事人来说有一定的好处, 比如:当未登记的抵押权与其他一项或者多项物权并存于同一标的物之上时, 由于这些权利的内容相互冲突, 而产生哪一种权利优先行使的问题。登记对于机动车物权变动具有对抗效力, 这在我国现行立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 可能是因为登记对抗主义能够留给当事人充分的自治空间, 尤其是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 在交易成本和交易安全之间进行选择, 但是这必然增加了一定的交易风险。立法者假定市场中的交易当事人都是“理性人”, 假定人们会自觉地在机动车交易中进行登记, 但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利益对人们的诱惑通常高于正常人的理性。人们基于法律的规定在交易中更容易对自己已取得的物权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已取得的物权应该根本不会涉及到第三人, 更不会被第三人追夺。因此就会出现已交付未登记的情形, 这种情况极易给当事人带来潜在的风险。

( 四) 登记对抗主义不能够全面保护交易安全

依据登记对抗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将无法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公示的公信力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只有具有良好的公信力才能有效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更好地维护交易安全, 公信力的有无取决于各国对交易安全和真实权利归属保护的不同程度的侧重。我国的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包括两种, 动产的占有制度和不动产的登记制度, 登记的公信力需要辅助一定条件和相应机制。在我国目前的登记对抗主义的模式下, 不辅助以任何条件的支撑直接通过法律规定来赋予登记以公信力, 完全不符合我国现行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内部逻辑, 还会打乱此种模式中各机制之间的衔接和物权变动模式的整体平衡。这样以来, 当登记的权利状态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一致时, 信赖登记进行交易的第三人尤其是机动车连环买卖中的善意第三人就不能主张权利, 进而不能全面维护交易安全。

( 五) 登记对抗主义难以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 弱化了物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变动采取登记对抗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能合理解释物权的对世性与物权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关系的问题。物权的本质特征就是排他性、对世性, 而债权则是相对性, 这是区分物权与债权的标准之一。在机动车物权变动中, 因采登记对抗主义, 交付后受让人取得所有权, 但未经登记, 受让人取得的物权不得对抗第三人, 也即是说, 登记对抗主义下取得的机动车物权不具有排他效力。于此情况下, 物权实际上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这与物权的排他效力是相背离的。同时导致物权与债权的属性相混淆, 使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变得模糊。债权和物权之间的本质区别已然决定了仅仅依据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债权意思即可产生具有排他效力的物权变动, 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这也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提出的理由所在, 正是基于此, 才实现了物权与债权的明确区分。国外一些国家确立的登记对抗主义, 并认为债权意思即可导致物权变动, (2) 即债的效果可以直接导致物权的变动。而事实上这种变动模式显然模糊了债权和物权的本质区别。可见, 尽管登记对抗主义有利于鼓励交易, 但如果不辅之以一定的配套制度, 其固有的不符合交易全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三、机动车物权变动交付生效主义的合理性

本文认为机动车物权变动采取交付生效主义更合适, 即将机动车物权变动与普通的动产物权变动进行统一规定。交付生效主义是指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时合同成立, 交付时发生物权变动。对于机动车抵押权的设立则应结合动产抵押的特殊性和相关规定, 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变动模式。

首先, 交付生效主义能够克服登记对抗主义的缺陷。由于交付生效主义属于债权形式主义, 当事人要取得机动车的物权必须先订立具有物权变动意思的债权合同, 然后再将该意思公示, 即进行交付, 不交付不能发生物权变动。这样不仅能使债权意思主义下的内外法律关系达到统一, 而且使物权关系更加透明化。当事人的物权从产生之时就具有对世性和排他效力, 不会出现有对抗力的物权与无对抗力的物权的矛盾状况。同时, 由于交付即可使物权发生变动, 并不涉及对抗效力的问题, 就不需要借鉴日本繁琐的“对抗”理论和“第三人”理论, 也不会再出现仅仅通过登记就使机动车所有权发生变动这样违背物权变动基础理论的情况。另外, 交付生效主义赋予占有以公信力, 充分保护基于信赖占有而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进而更好的维护交易安全。从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个角度来看, 交付生效主义能够更好的解决登记对抗主义不能应对的难题, 因此, 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机动车交付生效主义更具有可适用性。

其次, 采取交付生效主义能够更好地与《合同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相呼应。《合同法解释三》在动产取得问题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即在确立了在多个买卖合同均为有效的情况下, 无论是普通动产还是机动车一类特殊不动产, 都统一适用实际占有优先原则。该原则能够使动产物权归属变得清晰, 使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得到很好的体现, 并且能够符合现代物权变动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 尤其是该解释中的第十条第四项明确规定实际占有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买受人有申请变更登记的权利。《合同法解释三》对如何处理机动车等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所有权变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即: “交付是机动车这类特殊动产发生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登记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对抗要件, 在交易中应依照交付、登记、合同成立先后作为合同履行顺序, 实践中出现交付与登记冲突情形时, 应以交付为准。”

最后, 采取交付生效主义更加符合大陆法系国家对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规定在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国际化背景下, 法治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 采取交付生效主义模式更能和大陆法系其他国家保持一致, 也将更好地实现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法治、经济同步发展。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机动车物权变动采交付生效主义更具有合理性, 它可以克服物权法内部逻辑的自我矛盾和体系上的混乱, 有效的避免登记对抗模式在适用于机动车物权变动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维护机动车的交易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

摘要:从我国《物权法》中的第23条和第24条对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定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对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采交付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的立法模式。虽然登记对抗主义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 但是这些理由不足以为登记对抗提供存在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目前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的缺陷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机动车物权变得采取交付生效主义的合理性。

关键词:机动车,物权变动,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生效主义,交付生效主义

参考文献

[1]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

[3] 肖厚图.物权变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 李心淑.机动车交易中的物权变动[J].河北法学, 2003 (5) .

\"\"

[6] 刘玉杰.机动车物权变动公示论[J].行政与法, 2010 (5) .

[7] 樊金城.浅议机动车登记的物权登记性质[J].考试周刊, 2008 (5) .

[8] 董翠香.机动车物权变动及风险承担探析[J].法学论坛, 2003 (6) .

[9] 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0] 温世扬, 周珺.浅议机动车的物权登记制度[J].法学评论, 2006 (5) .

变动成本法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不利影响,是我国国际贸易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界定人民币汇率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等概念出发,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人民币变动,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 国际贸易 影响机制分析 政策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民币汇率概述

1.概念。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也就是使用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进行表示。这是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单位、名称、价值存在相应的差距,需要结合其实际价值,制定出不同币种之间的兑换率。人民币汇率,就是指人民币兑换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2.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带动了人民币汇率的频繁变动。结合相应的数据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将持续保持较快的提升速度,国际收支保持顺差格局,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略有偏紧,虽然由于美元升值压力等因素,人民币近段时间处于贬值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在宏观方面的调节和控制,不会出现大幅贬值的现象,在中长期的时间范围内,基本可以保持稳定,呈现双向波动的局面。

(二)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对象是货品或服务,而国际间货品或服务的计价一般是外币,通常以美元等作为计价货币,而国内企业的计价货币是人民币,因此就产生了因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带来的一系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和部门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十分频繁,而且有升值,也有贬值,需要全面分析其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稳定进行。

(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有利影响。一是有利于减轻外债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后,尚未偿还的外债还本付息所需要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就会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

二是优化外贸结构。人民币升值后,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将会有所上升,有限的资金可以购买更多的资源和商品,从而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扩大我国对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可以有效抑制初级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的外贸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是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长期以来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主要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消耗大,附加值低,企业仅仅获得少量的加工费用。而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减弱,逐渐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管理效率低的企业,促进企业向着技术创新型和自主品牌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由粗放型向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

四是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人民币汇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购买力上升,从侧面减少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开拓能力,推动我国跨国、跨州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不竭动力,促进我国由资本输入国逐渐向着资本输出国的转变。

2.不利影响。一是产生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变相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必然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同时,人民币的增值,加大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进口产品的数量对比过大,就必然形成贸易逆差,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趋势,就会导致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利润风险上升。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状态,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不断上升,出口数量锐减,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降低。如果商品出口企业需要自行承担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在商品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其自身所获得的经济利润,需要背负巨大的利润风险。

三是影响商品出口企业的业务拓展。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走强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想要获得正常的收益,就必然需要适当提高商品价格,这样可能会损失一定数量的客户资源,造成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如果保持商品的原有价格或降价,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四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贸易中的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因素多为国际游资,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一大潜在因素。在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体系缺乏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贬值影响

1.有利影响。人民币贬值会使得外币的购买力提升,有效的外币可以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有利于增加出口;同时,会使得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减少进口,从而增加了贸易顺差,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利影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引发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其次,人民币贬值无法解决外部需求的放缓问题,虽然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却无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只是单纯延迟了企业退出国际市场的时间。

三、应对人民币变动,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大力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新情况,遇到的新問题,统筹兼顾,继续大力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从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货币当局首先需要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经济交往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性货币,成为各国政府和居民乐于持有并具有清偿能力的资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而积极稳妥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助于降低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分依赖外部需求、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长期存在、外汇储备过高、外部失衡严重,而这些问题与我国出口创汇和积累外汇储备的理念不无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结算,同时还可以使用人民币干预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认可度和接受程度的提高,中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的数量。另外,在商品、服务和投资能够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中国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中的一部分可以不再以外汇形式存在,这有效的缓解了中国目前外部失衡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应对外汇储备因汇率波动而出现损失的风险。

(三)适时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适应新常态下外贸发展要求

第一,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推动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转型。我们要在原有成本价格的比较优势上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创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原有的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第二,扩大对资本品和先进技术的进口,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现实状况要求我国需要转变外贸发展思路,在保持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也要努力扩大进口国外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努力实现贸易平衡发展。通过大力进口国外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可以以此为媒介将储蓄向投资转化,增加国内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减少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冲击。

(四)加快加工贸易模式转型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中间产品在国内采购的比例很低,由于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与国外产品存在质量和价格上的差距,跨国公司往往不愿意在中国采购加工贸易零配件。为了加快中国加工贸易模式转型,我们可以从提升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和加快加工贸易区域转移等方面入手。

在加快加工贸易区域转移方面,我们需要抓住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趋势。对中国东部地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争取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服务加工贸易,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可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

(五)实施多元出口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海外投资

在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需要扩大发展空间来获取更大的发展动能,这就要求我国除了继续深化与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合作关系之外,还要努力拓展与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贸易发展格局。

除此以外,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正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外投资与生产,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由原来的吸引海外投资转向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下降,从而有利于国内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投资建厂,依靠当地区位优势从事生产活动,通过合理利用全球资源不断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立全球范围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参考文献:

[1] 杨凯文.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 曾智.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5

[3] 朱艳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1(15):68-69+72

(作者单位:恩凯控股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赵毅)

上一篇:新式教育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重典之中国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