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

2023-11-27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经济虚拟化是推动当代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两大根本因素。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美国债务自循环累积机制,制造了全球流动性膨胀并推动了全球经济虚拟化,进而使金融不稳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首要因素。基于这样的背景,各国政府为维持金融稳定,对危机中的金融市场施行系统性干预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且政府干预的深度正在不断加深。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政府干预

文献标识码:A

次债危机的蝴蝶效应使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彰显无遗,世界实体经济的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金融与经济安全问题尤为紧迫地摆在各国政府面前。政府是否应对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救助,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如何理解本次危机中的政府直接救援行为?笔者发现在众多关于金融危机和政府干预问题的传统文献中,缺少对现代金融危机形成机制以及干预政策演进的总体研究。本文拟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以及经济虚拟化的视角对此做初步探索。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推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虚拟资本的比重也大幅攀升,虚拟经济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的趋势,而金融危机的形成与虚拟经济范畴、金融自由化以及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则越来越明显。当代经济虚拟化和全球不均衡的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背景因素。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其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已不同于以前的金融危机,我们需要在不均衡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经济虚拟化这个背景下,来研究政府干预金融政策的演进。

传统研究常常把金融危机划分为银行业危机、证券市场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经济虚拟化之后,规模庞大的投机活动导致资金在债市、股市、汇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收藏业市场之间循环流动并将它们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情形下依据发生领域区分金融危机的研究方式不再适用,因为这样的划分模糊了现代金融危机中各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整体性,割断了现代金融危机与虚拟经济整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次级债危机中,金融危机的形成背景更为复杂,通过杠杆撬动的资金链条明显被拉长,各种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已经跨越了银行、证券、房地产、汇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界限。

2007年次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但迅速蔓延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较强的冲击,全球金融系统都受到重创。很多学者认为次债危机表明全世界在给美国买单,为什么美国的次债危机能迅速扩展到全球,而且还使得全球投资者一起承担损失?这就牵涉到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确立了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摆脱经济滞胀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推行了金融自由化,这个过程是在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下发生的,美国和欧盟获得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权。以强大的国际化货币为基础,美国国债及相关资产成为其他国家重要的外汇储备资产,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不断地从其他国家获得低成本,甚至是无偿的资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需要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而采用高频或低频盯住美元、欧元的汇率政策,其国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深受影响。这些国家都持有大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和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开放,但实行盯住国际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容易过度负债,特别是短期债务存在过高的风险,即存在“原罪”问题;而依靠对外贸易实现经济高增长,带来大量顺差的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则会出现“高储蓄两难”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第一,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已经涉及各金融领域,迫切需要从虚拟经济这个综合的视角来审视当代的金融危机;第二,由于金融自由化推动带来资本流动的全球性,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具有的支配性,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下来考量金融稳定的实现。

二、经济虚拟化与全球不均衡的货币、金融体系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虚拟经济时代,经济虚拟化的核心就是货币虚拟化以及通过资本化的虚拟资本创造。

(一)货币虚拟化与经济虚拟化进程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最终与黄金脱钩,当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国家的货币用贵金属作为其价值基础的时候,货币就完全虚拟化了。由黄金的非货币化和自由主义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导致了欧美国家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为全球范围的经济虚拟化开启了大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提供美元的主要途径是经常项目逆差。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买回各类资源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其他国家再用出口这些资源和商品换回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当这些债务到期时,美国会用包括利息在内的更多美元现金偿还其债务,这些美元现金最终还会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或存入美国银行。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从1982年的55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6年已经达到8115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约148倍,任何国家的GDP和实际资产都不会有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却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庞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向外过度提供迫使欧元和其他国际货币也加入了过度提供的行列,这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膨胀,并加深了经济的虚拟化发展。

(二)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矛盾与流动性膨胀——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

克鲁格曼等都阐述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的汇率不稳定与金融危机问题;刘骏民提出,由于作为国际货币美元的过度扩张引发全球流动性膨胀和经济虚拟化,进而导致全球金融风暴不断出现。由于美国具有世界货币地位,所以其国债发行机制缺少控制,美国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美元,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元资金,各国外汇储备机构也管理着大量的美元资产。这些资金必然要在全球寻找投机或投资机会,进而在各国间大规模流动,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次债危机使世界货币体系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再次被放大,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前特里芬阐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核心货币国家存在丧失汇率独立性问题,即一国向全世界提供世界货币的同时,该国不能独立制

定汇率政策。特里芬预见性地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面临汇率调整的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0多年后,我们发现黄金一美元本位制被美元本位制所取代。“特里芬难题”很好地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但是,美国在1973年实际上逐步确立了美元本位制后,就确立其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其“最初、最大金融违约”后,也就打开了全球资金的闸门。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虚拟经济部门,美国从全球吸收资金,推动了本国虚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虚拟经济成为其缓解资金流动冲击的泄洪区和蓄水池。这样美国就通过虚拟经济和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既推行了美元本位制,又具有了影响主要汇率水平的能力。从理论上讲,只要货币主导国家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就能够维持,对其虚拟资产的投资就被认为是安全的。那么美国的财政赤字就可以维持,美国可以持续享受这种优势地位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其汇率调控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协调,并且这种汇率调控政策成为美国经常采用的另一种工具。

但是,不论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还是欧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都存在这种危险——即一国或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会刺激该国或地区虚拟经济(主要是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发展——价格过度膨胀和规模扩大同期出现。因为其他国家将该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在没有更好的投资领域时,会将该储备货币投资回货币发行国,通常是购买国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这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进一步刺激该国货币过度发行,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成为全球流动性膨胀和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根源。这种货币发行与负债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才稳定,但是发行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发行冲动必然使这种货币发行不能与全球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一个均衡的水平,这种失调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我们也知道一旦其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偏离实体经济所能支撑的限度时,虚拟资产价格崩溃,进而出现金融机构因为风险失控出现资金断流时,大量过剩的资金却流向别的市场。因为纸币最终是不能退出市场的,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危险就始终存在,类似次债危机的情况就会在未来不断发生。

三、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政策的演进

虚拟经济论基于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经济虚拟化,探析政府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进行救助。以下具体的分析仍然在政府干预理论的基本框架内进行。

(一)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缘由与目标

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虚拟化进程中,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杠杆活动的泛化使得金融链条更加复杂。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又在国际范围内打破了金融市场和国家金融界限,结果在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国际金融资产的比重在增加,并且金融链条被延长到全球范围内。随着这些形势的发展变化,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的基础理论也随之演进。

新古典经济学对政府干预范畴的界定,是基于市场失灵的认识,主张政府在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青木对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可以对比的对象。青木在对政府作用的描述,基本源于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强调政府在市场拓展、产权制度建立、规范和保护、提供公共产品、补充价格机制等功能。

但从当代金融危机的发展来看,金融危机不能主要依靠市场来自行解决,政府必须进行救援。在实践中,早就出现了政府在危机中对金融市场进行救助的活动。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现行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造成了全球流动性膨胀、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虚拟经济发展间的复杂机制,改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结构,加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性。传统理论认为是宏观经济周期变化影响着金融稳定性。现在看到的是金融不稳定与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息息相关,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不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一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可能不受国际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同时,在缺乏国际金融监管和有效政策协调机制的情况下,不可能仅仅通过本国经济和金融机制来化解国际货币金融风险,而国际货币、金融因素会加剧国内金融脆弱性。所以,政府在维持国内金融稳定上具有重大的责任,这必然会超出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所主张的干预范畴。在实践中,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的深度也确实在不断加深,政府不断尝试保持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各种政策机制。

(二)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的演进模式分析

随着经济金融危机的产生,政府干预在不断深化。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这种演进从全球看形成了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过了由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政府干预逐步强化的发展历程。新古典理论主张积极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正是政府政策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波动和危机。长期以来新古典理论所主张的市场失灵理论,被视为界定政府干预范畴的标准。但随着现代金融危机的发展,这个理论界限在实践中被彻底打破。在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中,作为最具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典范的香港面临国际游资冲击时,政府当局主动对汇市和股市进行最直接的干预,打退了国际投机客,确保了香港联系汇率体系和金融稳定,为香港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一成功经验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政府在什么情况必须进行干预,这种情况下的干预是一种偶然?还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20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再次暴露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现代金融危机是金融多种脆弱特性存在的必然结果。在这样机制复杂、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面前,各国政府根本无暇考虑这些直接干预在其主流理论中是否有合理解释,存在什么风险。政府需要尽快实现金融稳定才是眼前的重中之重。因为,金融体系一旦崩溃,整个经济将为此付出极大代价,重建信用体系和市场信心将付出巨大成本以及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没有一个私人机构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于是政府就被赋予了在短期内干预金融市场、保持金融市场迅速稳定并在危机后实现经济复苏的职能。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实施了稳定金融的直接干预政策。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本等国进行了异乎寻常的大规模直接救助,如美联储就创新出了三种新型的直接救助金融机构的手段:定期贷款拍卖(TAF)、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PDC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通过三种金融救援创新,美联储一是有效延长了给金融机构贷款的期限,二是扩大了抵押品范围(从传统的国债抵押扩展到AAA非机构债券

抵押),三是增加了流动性供给的对象(从传统商业银行扩展到一级交易商、大型投行、保险公司),四是有效降低了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的成本。三大创新的救援机制彻底打破了长久以来美欧等国政府不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的“惯例”。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美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在不断扩大,从接管两大房贷机构,到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政府提出7000亿美金的救市方案出台,这已经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最高形式。

第二种属于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演进模式,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在向市场化转变的阶段,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对金融进行全面控制。虽然随着市场化改革,政府行政干预方式逐渐被放弃,正在向市场调控政策转变,但是政府依然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例如大部分金融机构仍然具有很深的国有特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机制控制着多数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体系。另外,在中国具有浓厚政府主导色彩的金融体系中,政府实际上充当了信用担保人,所以在很长时期里,尽管商业银行坏账率已经超过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但是市场并没有产生任何恐慌。反观在现代金融危机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中,各国政府却不得不寻求实现金融稳定的良方。从这个角度看,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政府客观上维护了金融稳定,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资本管制和汇率管理政策等,仍然对经济有很大的直接干预能力。1997年以来中国两次都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这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政府还具有很强的直接干预权力。政府维持金融稳定、市场信用体系稳定的坚定信心和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次债危机中,我们看到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财政部也放下长期奉行的自由竞争市场大旗,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在与虚拟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现代金融危机中,如果任其发展,信用体系一旦崩溃,将不可避免地危及实体经济发展。所以,尽管政府干预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其积极作用却是显著的。

1998年以来金融稳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果以是否实现了金融稳定为最核心的评判标准,那么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短期内实行稳定金融的干预措施就是必要的。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让我们不得不对30多年的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虚拟化发展进行反思,也必须重新考虑主流理论对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研究与争论总结为下面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在这些领域继续研究:

(1)解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矛盾的途径

这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造成全球金融不稳定的最根本问题。蒙代尔、克鲁格曼、米什金、麦金农都在试图寻找消除或至少缓解全球金融不稳定的良方。但是,美欧发达国家积极推行了美元本位制、金融自由化和浮动汇率制度,掌握了国际金融决策权的发达国家总是强调金融自由化和浮动汇率的好处,却总是忽略美元本位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一国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该国总是存在过度发行冲动,这种过度发行总是掩盖在市场交易机制和虚拟资产价格膨胀中。发展中国家持有大量该国虚拟资产作为外汇储备和资产,而该国很便宜地使用其他国家的资金,并且常常可以通过汇率调控实施“赖账”。由于全球流动性膨胀风险和经济虚拟化使我们很难确定均衡汇率的合理水平。实践也证明,不能通过汇率调控来调节国际收支,例如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美欧日汇率调控结果是显著证据,日元兑美元汇率升高并没有使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各国就不能放弃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控制,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经济稳定极为重要。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多元的全球货币体系,这是唯一的缓解途径,也就是本着“宽容、克制、合作”的精神进行多国间的谈判,以修正当前不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重建稳定、和谐、公平的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

(2)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不断推动金融监管机制的强化

在主流金融理论中通常不将金融监管视为干预,笔者认为新监管措施的出现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再一次修改和完善,会对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考虑新监管措施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任务是:“第一通过管理系统风险和预防市场欺骗行为以及经济犯罪活动,确保市场的有效运作;第二就是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监管思想和监管措施也在完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国家出现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中虚拟资产的比重上升,金融机构风险来源变得更加复杂。一些虚拟资本价格的波动,使金融机构风险状况非常不稳定。因此,也迫使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由分业监管走向联合监管,并且越来越强调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效率。各国将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进行联合监管,如英国成立了金融服务局。当前金融市场监管强调风险管理,突出对信息披露问题,对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严格实时监控管理,监管当局通过制定财务会计标准,强制金融企业披露更详细和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保证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2001年美国华尔街财务丑闻的出现,说明需要更充分、更及时的信息披露,需要对金融主体和中介机构进行更严格的金融监管。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刺破资产价格泡沫?财政政策应该怎样发挥作用?鲁里埃尔·鲁比尼和亚当·波森的两篇评论性文章,代表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主张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后者反对这种观点。尽管,在理论上还无法证明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的关注表明,这个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客观上,美国货币政策也开始关注资产价格波动问题,越来越多的政府意识到需要对虚拟经济发展作出调控,虽然保持资产价格稳定还不是货币政策的干预目标,但是正在被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明确表示,今后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资产价格问题将被认真考虑。政府政策关注资产价格实际上就是通过政策信号引导投资者预期,间接影响资产价格。对于次级债危机的形成,多数经济学家和格林斯潘本人也承认,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次债危机的救助,充分显现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当局所处的两难境地,美联储如果继续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会加剧通胀;如果为抑制通胀,加息或收紧货币供给就会使金融危机继续恶化,抑制经济增长。

(4)政府是否应该充当最后贷款人,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救助

最后贷款人问题一直因为具有明显缺点而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不同危机情况下最后贷款人作用的研究,建立最后贷款人机制后,关键是决定在什么

状况下应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目前从理论上还没有任何研究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多有用的案例。

香港政府一直奉行对经济不干预的政策,所执行的自由经济政策被认为是香港多年来成功的基础。1998年香港政府在决定入市干预时,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事实上,干预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具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中国中央政府做出了必要时向香港政府提供支持的承诺,这使得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对国际炒家的信心造成沉重打击。

2008年7月为防止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融资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且必须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美国住房市场正在进行调整,此时两家机构对住房市场的支持尤为重要。美国财政部表示将提高这两家机构的信用额度,并承诺如有需要,美国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并出借资金。美联储也发表声明说,如有必要,美联储将对这两家非银行融资机构开放“贴现”窗口,即像对待商业银行一样为它们提供直接贷款,以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5)存款保险与再保险制度对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美国在1934年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政府对一定数额的存款进行担保,同时,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对大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以增强其实力,其主要目的是为银行客户存款保险,以避免一家银行破产波及其他银行的连锁反应。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稳定意义重大,政府必须在效率与稳定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市场稳定的同时就必然会牺牲一定的效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保险机制提出批评,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一样,会使大金融机构产生依赖,即金融机构会认为在出现危机时政府一定会进行干预,从而出现“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的问题,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发挥,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而次债危机中,已经暴露出存款保险资金损失太大,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这是20世纪80年代储贷机构危机以来又一次存款保险不足的情况。

(6)资本管制和“托宾税”能否有效防止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和抑制虚拟资产过度膨胀

关于资本管制和“托宾税”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关于资本管制的重要经验是在本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的情况下,应该谨慎对待资本市场开放。实际情况表明,多数情况下“托宾税”并不能有效抑制资产价格膨胀和过度交易。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托宾税”的制定,需要考虑虚拟资产价格膨胀水平和汇率波动。如果通过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和汇率波动,可以获得的利润水平远超过“托宾税”税率的话,那么对国内虚拟资产的投资过热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非对称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的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演进趋势

如何解决政府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为什么常常备受争议,主要的担忧是关于政府干预的成本和隐含的风险,破坏市场机制和加大了道德风险。格林斯潘认为“道德风险”是政府在危机中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救助必然要付出的成本,“我们不可能没有成本,却收获我国金融体系及其稳定带来的好处”。金融全球化和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并使这种风险能够在国际间传递。经济虚拟化则使金融风险形成机制更加复杂、脆弱,也使得金融链条拉得更长。这种趋势下出现的金融不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就会更加重要。可以预见的是在危机出现时,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在短期内都首先要采取各种手段保持金融稳定,然后再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尽量降低道德风险对市场机制的破坏。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

1.1 金融危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将影响美、欧的消费, 并继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其次, 导致中国外汇资产贬值。在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管理中, 美元资产仍是中国的第一选择, 这是因为欧元资产太贵, 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 而且其它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美元更高。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 美元贬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西方公司的债权、股权的价值随之下降。中国央行数据显示, 2009年3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537亿美元。再次,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 使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流动性急剧下降, 迫使西方企业减少对外投资, 甚至撤回投资。

1.2 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外部政治环境更为复杂

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对其主权的维护与保障,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我国面临的外部政治环境更为复杂。

首先, 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发展的矛盾心态并未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直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遏制的对象。尽管当前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已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来共同解决问题, 但是, 源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性差异, 源自国家利益的战略性、本源性冲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依然没有改变。

其次, 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的大国战略环境受到挑战。

1.3 金融危机易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恶化

首先, 就业压力急剧增加。我国本来就面临劳动人口基数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大中专毕业生逐年递增、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众多等就业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 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 市场低迷, 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其次, 收入差距拉大。现代经济危机根本上是源于收入分配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而经济危机扩散导致的市场萧条、失业增加通常又会加剧收入差距。再次,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 失业人口也将急剧增长。大量失业人员滞留城市, 如果无法获得必要的保障, 生活条件恶化, 其直接后果将会导致城市的卫生、环境质量下降, 造成极大的卫生安全隐患。

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

从历史上看, 每次金融危机均会给其波及的国家经济社会或大或小的冲击, 但它也提供了健全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体制的动力, 为以后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中国而言, 这次危机的正面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方面。

2.1 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 强化中国制造地位

此次危机将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出口产品系列升级。出口不利对我国企业来说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从出口转向内需。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因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加工企业更是陷入停产或破产的境地。但是一些具有自己品牌和自主技术的企业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 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不仅会淘汰一批质量较差的企业, 而且会涌现出一批经得起考验的优良企业。特别是危机可能改变企业对低级加工产品出口的预期, 被迫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 金融危机增加了我们实现自主创新的压力, 使我们进入一种没有多少退路的境地。这样的挑战无疑也是一种机遇。

2.2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介入国际市场产生了重大历史机遇。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危机深重, 花旗和美林近百亿的季度亏损, 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金融机构急需大量资金“输血”, 而经济小国甚至是一般中等国家必须“出让”大型金融机构, 这给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3 金融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建设面临的机遇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金融危机出台的政策众多, 究其内容, 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建设正在政策的引导下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我们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建设有很大的差距。金融危机到来, 就给了中国一个加快向“和谐社会”转变的机会。国家实施社会政策, 着重促进收入最低阶层发展的最佳时机莫过于现在, 尽管这样会有损GDP的发展, 但这正是我们几代人, 几十代人所愿意看到的。多年来以经济增长为重点的政策确给一些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个人财富, 并使许多人摆脱了贫困。然而, 2009年缩小收入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我们的意义应远远高于G D P增长率。

3 中国的对策

面对五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中国在制定应对危机的关键策略时, 一方面要积极防御、减少可能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战略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战略利益, 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我们必须积极面对, 化挑战为机遇, 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应有所作为, 适当扮演稳定金融秩序的角色, 这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

总之, 分析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既要看到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 更要看到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此基础上, 努力提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切实维护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良好发展局面。

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外部环境, 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具有负面与正面的双重性。中国在制定应对危机的关键策略时, 一方面要积极防御、减少可能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战略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战略利益, 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更古不变的道理。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渐加剧,粮食涨幅较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粮食出口量持续走高,但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出口能够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从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之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管仲;粮食兴齐;世界粮食危机

1 世界粮食危机现状

据目前的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如今世界粮食价格涨幅超过一倍。以大米为例,亚洲作为大米的主要供出地,亚洲的大米自2008年开始已经涨了近三倍之多,自2017年以来,国际大米的价格更是突飞猛涨。今年的四月份,世界大米的价格已然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高峰。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世界粮食储备降低到了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目前世界粮食储备量仅能够满足两个月左右的需求,粮食危机的阴影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我国作为粮食产量大国,但目前也出现了一定的粮食危机,我国香港甚至出现了哄抢大米的风波。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主管人员表示,目前米荒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问题,目前超过四十多个国家正在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因粮价上升出现了很多暴动和骚乱。据世界银行数据分析,目前全球将有超过一亿左右的人口将面临因粮价增长导致的赤字危机,很多国家政府已经陆续开展起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在我国的国内粮食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的升温。

2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对于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因素而言,存在很多的方面,如需求、气候、人为因素等等。虽然说气候问题的确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气候问题俨然不是引起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真正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是需求方面。下面笔者就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论述。

对于粮食需求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基本需求、工业需求、投机需求。对于基本需求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不断地增多导致消费的生机,使得肉类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生产一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近8公斤的谷物饲料,这一部分的粮食的消耗汇总起来占比就很大。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激增到92亿,届时粮食的需求将会更加激烈。对于工业需求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枯竭,目前各国都在纷纷开展绿色能源,以美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其在粮食向乙醇的转化上转化率仅为28%,这已经是目前的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谓是目前机器吃粮的典型国家,每年这些发达国家的机器吃粮相当于5亿,而这大量的的粮食消耗却仅能满足百分之十八的机器需求。对于投机需求而言,随着全球的流动性总体过剩问题的持续增长,庞大的游离资本主义娶你开始不断的向有限的资源对寻找突破,可以说这部分游离资本主义者投资向哪里就会导致这部分产业的价格疯狂的上升。近年来,能源等大宗商品依然成为了国际游离资本主义者所追逐的重要对象。尤其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者更是将粮食作为继石油之后的新宠,这部分资本主义者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库存短缺的问题,肆意的进行投机和炒作,导致粮食危机被无限夸大。

3 管仲粮食兴齐战略与我国粮食战略

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从根本上来将就是充分利用“民以食为天”的这一理念,通过以市场作为诱导来降低其他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当其他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降低之后,就以自身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优势来对其他国家施压,进而实现对其他国家占有。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虽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战略中总结出我国的粮食战略方针。国土资源辽阔,且物产丰富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近年来,大量的粮食出口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调的问题依然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对粮食出口贸易给予一定的限制,要对我国粮食储备量进行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粮食仓储体系,来保障粮食的储备发展。另外,我国要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来对粮食储备量进行合理的计算,要根据我国的粮食产出和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粮产量问题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我国最低粮储量,保证粮储存量能够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

对于目前的世界粮食危机而言,我国一定要正视粮食危机下农业生产的要素。要通过积极的开展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实现对我国粮食产出量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几个大型粮产地区,我国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的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粮产量的提升。在保障满足我国国内基本粮食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为降低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总结

我国在国际上一直是以大国的形象来面对世界。在世界粮食危机的面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大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保障国民需求入手,推动国内粮产和粮储建设,进而实现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缓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历娟,洪伟.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2):32-37. [2017-09-28].

[2] 鐘甫宁. 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9,(04):4-9+110. [2017-09-28]. DOI:10.13246/j.cnki.iae.2009.04.003

[3] 刘立红.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J]. 商场现代化,2008,(19):21. [2017-09-28].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人们对经济的未来预期会更加悲观。全球金融风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都出现巨大的损失,经济增长遭受严重的打击。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随之上升,社会整体呈现出经济萧条的局面,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政治层面。所以,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造成过度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本文主要就银行业应对新的信贷风险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金融风暴;银行;信贷风险

①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8LA004);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J18KA220)。

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包括贝尔斯登在内的十几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第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最后也走向了破产,美林银行则被收购,金融风暴就此走向了高潮。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席卷下,许多银行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亏损严重,甚至濒临倒闭,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1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1.1 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振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尤其过于依赖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出口经济,这两区域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0%。近几年,国内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居民购买力也有待提升,高投资会带来巨大的产能释放,但国内的购买力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只能寻求国外市场[1]。由于外部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长,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经济,其具有独特性。中国需要改变这种经济模式,就要减少外需,但与此同时,中国工厂难免会出现停厂倒闭的现象。

1.2 经济创新水平低下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的形式,技术、原创产品和自主品牌比较匮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矿石、木材、石油等材料的进口大国,也是玩具、家电、服装等产品的出口大国,可中国却没有掌握应有的国际定价权,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定价。虽然中国已经位列三大出口国家,但净贸易效益并不理想,物质商品出口顺差需要服务产品逆差来弥补。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设计和营销渠道,单纯依靠劳动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法提升弹性需求,产品的可替代性较高,企业往往很难盈利,更不要说企业积累,许多企业都没有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能力,所以在外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抵御能力。

1.3 缺少金融体系风险规避和止损机制

当前中国金融正不断改革,目前正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稳定发展,国家主权基金、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企业等都应该走入国际市场,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利用金融杠杆、衍生工具等进行海外投资、对冲交易。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体制和制度还应加强,尤其是金融风险规避止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市场,合理运用现代金融交易工具,杜绝投机倾向,加强内部控制,如果这些机制缺失,会给外部投资活动带来损失。统计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损失已经在1000亿美金以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不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也是造成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2 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前信贷风险考核的要素

在金融风暴爆发前,信贷风险考核需要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借贷人或企业的诚信考核。这是最关键的一项考核要素,即借贷人或企业必须要诚信可靠,具有经营能力,可以按期还贷。通常,银行可以调查借贷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根据其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经营者的年龄、能力、信用记录、守法情况等。为了规避风险,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必要时还要对借贷人的团队精神、荣誉奖励等进行调查[2]。综合多个调查结果,对借贷人还贷能力、信用水平进行分析。

(2)经营能力或企业发展前景的考核。主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活力水平进行分析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销售生产、市场竞争力等,要确保企业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可以将生产出的产品及时的销售到市场之中,并且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确认企业是否会呈现出经营规模、利润逐年上涨的趋势,企业财务是否可以稳健地发展,在确认之后才可以考虑是否为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无法还贷,进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

(3)资本考核。在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力水平时,需要根据企业资本进行衡量。同样的,分析贷款金额大小时,也要根据企业的资本进行分析和考核。如果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则说明企业具有强健的物质基础,可以抵抗一定的风险,也具有较高的还贷能力。所以,在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时,一定要对企业的资本規模、负债比率进行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资本水平,避免信贷风险的增加。

(4)资产抵押考核。资产可以用于贷款担保,在贷款申请的过程中,也可能由其他企业进行担保。担保抵押的风险相对较小,信贷资产比较安全。在进行分析时,要对担保抵押的手续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确保手续齐全,具有担保抵押的资格。要对抵押品进行准确的估值,确保产品没有任何出售问题,同时也要调查担保人的信誉度,确保担保人诚信可靠。

(5)经济环境考核。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整体情况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产生影响。所以,在信贷考核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的情况,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还贷能力也会有所保障,反之企业则可能出现破产、亏损等问题,进而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

3 全球金融风暴下银行应对新的信贷风险对策

3.1 强化借贷人的诚信考核工作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不断增加,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强化信贷风险监控工作,全面提升银行绩效,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此,首先要做好借贷人或企业的诚信考核工作,如果缺少诚信,则信贷风险会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借贷人或企业诚信考核工作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诚信考核工作。因为,在信贷危机中,房地产泡沫是核心原因,也是触发全球金融风暴的关键点[3]。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在价格上涨的趋势下,造成我国房产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房产价格如果出现大幅的波动,很有可能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银行同样也需要面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所以要多加注意;其次,金融风暴不仅范围较大,且影响较深,其对实质经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难以预料。所以,银行要建立相应的诚信评价体系,依靠完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来应对金融危机问题[4];再次,完善信用监控体系,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措施,掌握借贷企业的账款来往情况,调查企业的偿付能力、信用水平,准确鉴别虚假信息,避免受到蒙骗;最后,在金融危机下,采集新的诚信评价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诚信评价的准确性,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5]。

3.2 强化对信贷企业经营能力的考核

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要对企业前景进行辩证性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放贷以及确认放贷金额,这也是构建风险防火墙的一种方式[6]。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出发,要充分掌握金融风暴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了解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程度,以此确认信用额度,使信贷组合管理更加优化。尤其要加强出口企业经营能力的监控工作,避免企业受到出口增长回落的负面影响,加之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本市场不景气、利润回落等,企业资金链会变得十分紧张,市场自主性投资需求随之变弱,中国经济大幅下滑,银行对信贷企业不良资产风险则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风险,应该定期对信贷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进行结果反馈。

3.3 加强企业资本规模的动态监控

在衡量贷款金额时,一定要依据企业的资本情况,风险管理要围绕着价值创造展开[7]。银行要对借贷企业进行密切地关注,尤其在企业资本规模和负债比率出现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资本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出现资金成本、财务风险等问题,对公司的市场价值造成影响。根据当前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和考核,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企业的财务弹性进行有效地揭示,确认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是否良好,以及企业是否具备及时偿付债务的能力,确认后才能判断是否对企业放贷。

3.4 全面落实授信审批条件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环境下,国内市场环境随之产生动荡,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许多商业银行贷款预进行各类高位资产投资。应该加强对借贷企业资金用途的监控,避免借贷人将信贷资金的用途转移。在借贷人使用贷款的过程中,经营单位要根据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审查和签批,要完善签批台账,借贷人也要配合审批工作提供相应的购销合同或发票等证明,确保用途资料的充足全面,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

3.5 密切关注担保企业的经营情况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降低,亏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有些企业互相担保,却依然连续倒闭,进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所以,要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排查各类信贷风险,加大对市场前景好、应力能力强、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的支持。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可以依靠政府救助,同时考虑企业发展、法人信用等要素,进行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全面化解风险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暴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为了防范金融风暴下出现的新的信贷风险,我国银行行政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注重强化金融信贷监管,减少不良信贷,然后再开展其他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芦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风险评估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8(02).

[2] 朱珍.基于金融危机下银行如何进行市场营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误区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8(02):4.

[3] 张林中.供給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03):77.

[4] 张林.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8).

[5] 张雪琳.全球金融风暴下银行业应对新的信贷风险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1-53.

[6] 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86-88.

[7] 周灯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视角下的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1):65-67.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仍以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加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前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重点加强风险分析和防范。本文以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理论为视角,对区域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动因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体系脆弱性;风险监管;对策

1.银子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

影子银行(Shadow Bank)是经营没有央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期限转换、信贷转换及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机构。国内界定为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SPV)等。所有影子银行沿着一条长而复杂的证券化链条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概念最早2007年提出,又称“平行银行体系”或“准银行体系”。狭义的概念界定,通常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系统从广义层面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大大扩展,涵盖了涉及各种类似或替代传统银行业务的不受审慎监管的非银行机构业务部门、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以及交易赖以进行的场外市场等。

2.用金融体系脆弱性指标研究影子银行

2.1模型的选择

本文旨在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冲击性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在关于多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中,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得到了普遍应用做出的结果对实际经济行为解释也较为合理。鉴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

2.2变量选取及介绍

(1)关于影子银行规模。由于影子银行的数据难以获得从影子银行各项货款的占比来看,委托货款和信托货款占影子银行货款总规模的50%左右其他各种类型影子银行货款规模较小委托货款和信托货款的变化趋势能够代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采用这两部分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影子银行的观测数据记为X。

(2)金融脆弱性的衡量最早由IMF在它的国家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反映金融脆弱性指标,即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年货款增长率和年度外债余额与GDP的比例四个指标。通货膨胀率代表的是宏观脆弱性指标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而投资者的信心对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3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VAR)

为反映影子银行(委托及信托)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河建立VAR模型,通过单位根ADF检验,发现所有变量均是平稳的,因此俄们可以通过VAR模型来分析上述变量之间的短期互动关系。当期一个标准差的影子银行增长率与金融脆弱性指数对后期的影子银行增长率和金融脆弱性指数的冲击影响。当期金融脆弱性指数受到冲击影响上升后,仅在第五期对金融脆弱性指数造成正面冲击影响,其余各期均为负面影响,在第一期逐步下降,随后第三期冲击影响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步减弱,到第六期时影响趋于平稳,这说明金融脆弱性指数对自身的影响是短期的、显著的(第三期达到最大),并且影响比较大。而当期影子银行增长率受到冲击影响后,会对金融脆弱性指数产生一个正面影响,但在第三期后逐步回稳,从第四期后影响逐渐变小,并趋于稳定,这表明影子银行对金融脆弱性指数的冲击具有滞后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银行增长率对金融稳定指数的影响趋于0。

本章利用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与金融系统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有明显负面影响沮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

3.影子银行加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1影子银行业务加重了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使得银企双方的简单信贷交易转化为跨市场、跨地域、多方参与的复杂金融交易。原本单家银行和单户企业间的信贷业务演变为资金业务后,产品设计变得复杂,账务处理、统计归类、拨备计提、资本占用亦无统一的标准,增加了银行自身及监管部门对其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判断难度。以典型的银信合作为例,表面看,项目风险表现为信托资金计划风险,但实际操作中银行会为信托计划提供隐性担保。银行与信托、券商事实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风险仍集中在委托方,对交易提供融资保函或抽屉协议的银行在牵涉其中。对此类业务,尽管银行资本占用减少,拨备计提减少,但仍承担着到期收回资金等实质性责任,风险并未得以根本转嫁。而且,整个业务链条中的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变故都可能导致风险暴露。此外,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成本更高,更易出现道德风险,如期还款的可能性降低。而且,此类业务往往以应收债权或股权为标的,抵押担保条件较弱,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次级贷款,信用风险相比更高。

3.2投资者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银信证理财产品兑付风险

理财产品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委托代理关系,与银行存款有着根本区别。但国内多数投资者未亲身经历过重大风险事件的冲击,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理财产品隐含着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金融机构有“刚性兑付”的义务。随着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理财、信托产品有可能会出现风险,事实上国内已经出现个别信托及理财项目违约的情况,风险苗头已经显现。进一步分析,由于一般客户缺乏法律、金融专业知识,对影子银行复杂的交易结构知之甚少,难以真正识别和判断风险。一旦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就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加入挤兑行列,导致集体非理性行为,从而引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风险。

3.3银行与借款人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高风险领域或企业过度负债的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下,金融杠杆在货币信贷收紧的情况下会继续上升,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的项目仍可从影子银行系统获得融资。据监测,区域影子银行部分资金已流入原本被禁止或限制进入的领域或企业,如房地产项目、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影子银行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加上目前委托贷款、信托计划等影子银行融资的业务信息还未全部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这些行业或企业的总体负债状况,可能在其负债率已经超标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提供融资,进而导致高风险领域或企业出现过度负债,信用风险不断累积。

4.结束语

应客观看待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正确认识影子银行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影子银行宜“疏”不宜“堵”。不应否认,影子银行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一是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部分资金需求,避免了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弥补了分业监管所导致的金融市场分割和扭曲,推动不同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提高了金融体系效率。三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影子银行连通了官方管制利率市场和自由利率市场,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推动金融创新。各类理财、信托产品丰富了客户投、融资选择的范围,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服务的客户群体或需求类型。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上,防止影子银行继续加重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晓炼.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N].金融时报,2013-9-7.

[2]苗晓宇,陈睎.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2).

[3]雷曜,祝红梅,王亮亮.客观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3(4).

全球金融危机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2011年12月13日,北京第一家台资财险公司国泰产险北京分公司正式揭牌开业。不久前,本刊记者专访了该公司总经理曾繁菁先生。

曾繁菁先生认为,面对全球金融形势,特别是欧债危机,大陆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球对大陆经济发展依然有所期待。在这种背景下,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泰产险愿以在台湾50年的从业经验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服务大陆市场。

国泰产险于2008年8月在上海成立,为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台资财险公司,股东为台湾地区全球500强企业——国泰金融集团旗下的国泰人寿和国泰世纪产险。其中国泰人寿常被称作台湾寿险第一品牌,平均每3位台湾居民就有一人是国泰人寿的客户,公司总资产超过5500亿元人民币,已连续10年入选全球500强企业。国泰世纪产险是台湾保险业领先品牌,公司于2009年被新加坡亚洲保险论坛评为当年度亚洲最佳财产保险公司。国泰产险成立3年来,经营范围与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在大陆的分公司家数在外资财险公司中居领先地位,已在上海、南京、苏州、昆山、福州、厦门、广州、东莞、河源、杭州、济南、北京12座城市设有13家服务机构和6家省级分公司。从环渤海到珠三角沿海主要地区,国泰产险连接起一张快速的服务网,为个人与企业客户提供专业、优质、满意的服务。守法、合规、稳健、永续的企业文化

记者:曾总,首先对贵公司的成立表示祝贺。请问国泰作为台湾大品牌的保险公司进入大陆是出于什么考虑?业务开展如何?作为北京第一家台资财险公司的总经理,您有何计划?

曾繁菁:首先感谢《台声》杂志对鄙公司成立的关注,感谢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同业和台商朋友们为公司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

国泰世纪产险在台湾有50年的成功经验,但台湾地狭人稠,经济已进入成熟期;而大陆经济发展增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成为亚洲保险业的最佳中心,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国泰决定进入大陆市场。

目前,北京分公司已完成硬体建制和人才的选用与训练,做好了开业的准备。国泰比较熟悉台湾的市场,台湾居民也比较熟悉国泰。在大陆我们是新品牌,因此我们计划业务开展从熟悉的台商开始,夯实业务基础,并且尽量吸纳当地人才,承袭过去的经营理念,通过人才的培育,了解当地市场,寻找发展方向,有效、稳健而有秩序地尝试拓展大陆社会大众甚至机关团体市场。

记者:国泰在台湾获得令人羡慕的成功,经验何在?大陆的经营环境与台湾有所不同,如何应对?

曾繁菁:国泰在台湾的成功第一在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即创办人要求的“守法、合规”,和后来逐步形成的“稳健、永续”;第二在于混业经营,即集保险、银行、证券等多领域服务于一身,通过旗下多专长的服务窗口满足客户对寿险、财险、银行和资产配置等不同的需求。

台湾的地域面积较小,各地差别不大,人的条件、素质也比较平均;同台湾比起来,大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方面差异性大,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大不相同。作为台资保险企业,在大陆发展必须因应当地不同状况,采取灵活策略,才能取得好的业绩。愿与陆资企业和大陆公众取长补短

记者大陆入世10年来,履行承诺,金融不断开放。曾总作为业内精英,如何看待大陆金融开放的进程和前景?台资企业对此的贡献是什么?

曾繁菁:大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市场越来越开放,全球化程度愈加提高,对外资的限制也逐渐减少,外资与陆资企业日趋平等。

关于混业经营,如果一位服务人员有能力或者通过一个窗口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这是方便的,是一个福音。当然,这需要各方面条件的配合,我个人对此有所期待,国泰在台湾的成功也在于此。

台资企业对此的贡献是与大陆同仁共同分享台湾经验。大陆的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而在台湾保险业发展的时间比较久,在人才培育和经营理念方面都比较专业。例如,在车险方面,交强险在大陆算是比较新的产品,而在台湾,汽车强制险已有10年的历史,在这方面,我们愿意提供经验。事实上,在开放中,大陆吸收的不只是台湾经验,而是各地区各经济体的经验,台资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由于台资企业与陆资企业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渊源,相互取长补短也更加容易。

记者:有人说,保险业是本土制约性很强的行业,国泰是怎样在大陆拓展业务的?同本土企业竞争,国泰有何优势?

曾繁菁:在大陆初创时期,国泰产险雇用一些有10年以上从业经历的台籍干部,随着业务的开展,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给当地保户,企业逐步过度到仅用台籍干部作股东,而大量吸纳熟悉本地市场的大陆人才,实现了管理和其他业务人才的在地化。这是公司的发展策略。

国泰世纪产险在台湾有50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和饱含内功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一套经得起考验、有竞争力的运行模式。虽然北京分公司成立初期规模不大,但我们有信心、有条件逐步做大做强。

产险在北京有增长潜力

记者:全球金融形势和大陆宏观经济形势对新开业的北京分公司有何影响?如何看待北京市府的车辆和房地产限购令?

曾繁菁:面对全球金融形势,特别是欧债危机使人们对欧洲经济的未来短期看淡,大陆经济难免受到冲击。然而,大陆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相对全球经济形势而言,人们对大陆经济发展依然有所期待。在这种背景下,资产依然有升值空间,汽车业前景看好,产险在规模和效益上还是有增长潜力的。

来京后,发现城市交通拥塞,继续发展下去会给市民出行造成更大困难。因此,车辆限购令虽是暂时手段,但也是现实举措。北京是大陆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量人才涌入需要住房,房地产需求大,价格增速快,每家购一套是合理的,对第二套住房加以限制,避免把住房当做投资炒作的对象,是在维护社会公平。

记者:曾总喜欢大陆的生活吗?作为台资大企业的高管,北京是你理想的城市吗?

曾繁菁:我2009年到福州,2011年来北京。我的印象是,在大陆的不同城市,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个人喜欢北京,首先从季节方面,北京让台湾人知道什么叫四季分明,北京的各种资源和资讯都十分丰富,比如在文化方面,表演艺术舞台丰富多彩,市民享受的资源非常多,什么都可以尝试。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人素养高,对外来人非常友善。只是北京消费水准也比较高,市民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比较多,但北京依然是我的理想城市。

曾先生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国泰的企业文化和保险业的从业经验,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大陆的保险市场。作为福建人的后代,他说很高兴有机会来大陆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采访结束之前,曾繁菁总经理特别希望通过本刊向广大读者致以新年的问候。

上一篇:公司审计机制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油田企业能源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