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范文

2023-09-17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1篇

摘要: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思想核心,强调自然而为、绝假存真。“童心说”中包含肯定人情私欲与人人平等的观念,并且首次将戏曲提升到“至文”的高度。然而,“童心说”作为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它的产生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李贽“童心说”的局限性。

关键词:文艺美学;童心说;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晋江(今福建)人。李贽著述颇多,“童心说”出自其《焚书》,是李贽人性论的内核。他从自然本体论出发,肯定出自真情的忠孝仁义,同时也赞同人各有“私”,将矛盾的二者以自然之“真”加以统一。但是,从整个文艺美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童心说”在理论实践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只将“童心”视为通往“真情”的独一无二的渠道,那将会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大局限。

一、“童心说”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晚明政治腐败,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并且通过程朱理学与八股取士制度进行思想控制。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文人走向市井,所作文学作品贴近底层人民,更加世俗化。在经济方面,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开始要求符合自己阶级的文化,传统的道德说教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李贽年轻时所生活的泉州,因港口而发展,宗教汇集,社会各阶层流动活跃,因此思想上也自由多元。在思想文化方面,官方采用道德核心“理”及其衍生的“德”与“礼”束缚人的情感与个性,文化发展趋于停滞。而李贽家族与泉州伊斯兰家族通婚为其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为其突破宗教、民族进而反传统提供了文化背景。

(二)李贽学术背景

李贽从小跟随父亲接受儒学教育,精读儒家经典但却厌恶假道学先生。任官于北京及南京期间,研习阳明心学。受“四句教”的“善恶新说”影响后,依靠良知来区分善恶。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以“心”而非圣人言论为准则的价值判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阳明心学的个体主体性在“童心说”中体现为平等意识与独立人格。王畿则让李贽脱离阳明心学中先验的“良知”,将心恢复到自然原初的状态。李贽还吸收了罗汝芳“乐”是天然真情的理论,提出“自适”“率性”;改造“赤子之心”为“童心”,强调无所思虑的“最初一念”。在姚安任职的三年,则让李贽有了充分接触道家学说的机会。李贽认为人本自治、各有其位,而儒家所倡导的“仁”反而违反自然规律,因此反对束缚人心的教条规矩。在治理姚安期间,顺从自然,肯定百姓欲望,實现了“因性牖民”。李贽还接受了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主张无差别的平等观。“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也是在庄子相对主义的“齐是非”影响下推展而来的。李贽认为物不齐在于人的成见之心,评价的标准应顺应时空,评价的眼光也应宽广多样。晚年的李贽在遭遇家人相继离世的打击后为了摆脱痛苦开始研习佛学。

二、“童心说”的局限性

(一)“童心说”理论价值取向单一

“童心说”的第二个漏洞体现在它的理论价值取向单一。李贽建立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对此,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从文学创作心理来看,“童心说”忽视了作者的真情与作者的实际见闻之间的差异性。李贽主张“童心”至上,在他看来儿童时期的人不会说假话。但是,如果将这种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规范的直言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其实是与实际中的文学创作完全不相容。例如,中国古典文化美学范畴里的意境美、韵味美,再如“韵味”“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典美学范畴并不侧重于描述人肉眼所见的实际见闻,而是强调实际见闻之下事物的本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处即秀处,审美主体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意不直接通过文词把它们表述出来,而是通过生动逼真的意象把它们呈现出来。例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首诗中,陶渊明不是用理性的言语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他把想要表达的情意全都隐藏在诗句的物象当中了,是悠悠然与南山相会的闲情,是安逸舒适的日夕下的景气,是无言却紧紧相伴的归还的飞鸟。在这种心与境的交织中,陶渊明“真言”悠然,但“欲辨已忘言”,他内心无限的愉悦跃然于纸上,那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顿时呈现于此。文艺美学中的美更多是体现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朦胧美,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学的艺术价值并不与文学创作者的实际见闻完全如一,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文学作品自身具备的审美上的张力,而文学作品自身无法预测的神秘感是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张力的来源之一。

(二)“童心说”自身存在的矛盾

“童心”与“真情”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看,“童心说”主要追求的是文章的真情之美。在“童心说”第一段,李贽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贽认为,童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童心。童心,也是检验真心的标准。在文章中,作者的真情实感就是真心的映射。那么,李贽对童心与真心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怎样的缺陷呢?一方面,“童心说”提到“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李贽认为,童心就是人的本心,是一颗绝对真诚的心;那么,童心一定是真心吗?李贽认为童心就是人的本心,最初的一念之心。这涉及伦理学对“人心”“人的本性”的探讨。除了在“童心说”里表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之外,对于“人的本心”“人的本性”的探讨还体现在他的社会思想中。在《焚书·答邓明府》里,李贽说道:“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识,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可以看到,李贽肯定人的“好色”“好货”等欲望和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并且把这些当作是“迩言”和“善”的。如果真如李贽在这里对“人性”的认识所说,“人性”的欲望是自然而然的,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为了使这种人的本性和谐健康发展,李贽大力抨击了理学对“人欲”的过分压制,这种反抗色彩在“童心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朝末年,封建制度进一步专制化,在空虚僵化的学风之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在这一社会时代背景下,李贽提出“童心说”,重新呼吁起人们对“真”的重视,主张文学创作者应该秉承真率的个性,依真情讲真话。毫无疑问,“童心说”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我们有必要对“童心说”进行深入挖掘,只有具体分析并客观批判作为一个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存在的“童心说”的局限性,从而使“童心说”能够更加全面的发挥其在文学领域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隋晓聪.论李贽“童心说”[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2):66-68+72.

[2]王丽,李涛.李贽“童心说”的现代性精神特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学报,2020,16(01):120-128.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2篇

首先, 《荷塘月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苍茫的月光下, 一个人从容不迫地背着手踱着, 此时此刻已出离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沉醉于宁静又自由的荷香月色美景之中。硕大又体态轻盈的叶子, 洁白又袅娜摇曳、欲开含羞的荷花, 渺茫歌声似的缕缕荷香, 寥寥几笔, 一个世外桃源赫然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周围的灌木、杨柳, 及其在淡淡的月光下面所形成的倩影, 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一切是多么的静谧、淡雅、朦胧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像一个精通中西绘画的丹青圣手, 用无色的语言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 让读者再次感受到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的艺术魅力, 从这里我们似乎闻到了荷花的清香、青雾的气息, 感受到了轻风的抚摸, 月色的沐浴。此时此刻, 顿觉得心旷神怡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情感得到满足, 宛如进入一种充满神韵的胜境, 极富浪漫色彩。这时候, 白天的惆怅愁思, 已随着月光消散在远山中。

其次, 构建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中国文人的共同诉求, 朱自清也不列外, 在他的抒情文章中, 无不把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统一起来, 真正达到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美学高度。在极富节奏韵律中, 荷香月色独具着造化的“大美”。作者笔下的景物, 不仅满注着对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得体悟, 更蕴含着他对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追求。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 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 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 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在这种“物”与“我”的分分合合中, 巧妙地演绎了情感:分时, 心中有一缕淡淡的哀愁;合时, 自有一股淡淡的喜悦, 把主体情思与客体景物的交融合一, 把内在生命力的搏动与外在自然界生机活力的交感统一, 把身心之“气”与宇宙天地间生生不息之“元气”的相交合一。在情感的双向交流之中,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仰观吐曜, 俯察含章” (刘勰) 把天地之间万古长青的生命力加以张扬。从视觉到嗅觉到听觉, 天人合一把对失望的现实采取的退隐姿态释怀于20世纪初都市中的乡村野趣朴素, 从而折射出纯美洁净的理想人格光辉。这确实是20世纪田园诗的回响和绝唱。

再次, 情理共生, 极富哲理。《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是“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心有烦忧。之所以如此, 原因有二:一是个人的琐事;一是“惦着江南”、更惦着国家命运前途。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深受古典文化的熏染, 在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但在抒发情感的时候, 作者并未借酒浇愁、向隅而泣, 而是在理性的节制和规范下, 调控着情理和谐关系, 用一个平和而理智的心态, 把丰富的情感以蕴藉的方式表达出来。沿着荷塘, 一路走来, 在平凡又迷人的景观中追寻着生命的活力, 品味着生命的趣味, 用浓而不艳的笔调把“哀愁”与“喜悦”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蝉鸣蛙叫, 更突显在如此让人压抑的黑暗的现实中我的落寂。同时, 对现实的迷惘失落又遥寄于故乡的采莲习俗,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 对作者说来, 是如此的重要。他沉静而不张狂, 文雅而不怪癖, 热情而不奔放, 含蓄而不外露, 自然朴素, 疏淡清新, 细腻、敏感、温良、中庸, 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这犹如蒙着一层薄雾, 又好似披着一层轻纱, 静谧的环境、孤寂的氛围、独处的心境, 压抑中暂得宽余缓释的绵绵的愁绪。淡淡然而又是那么深深地侵袭着读者, 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 慢慢领略其隽永悠长的意味。

总之,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令人向往的优美境界, 还有耐人寻味的生命诉求, 引人深思的修身之道, 昭示来者的人生箴言。所以, 这正是长久以来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摘要:艺术人的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种思想和意图凝聚着作者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关注、思考和探索, 而这种探索一旦被转化为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 就会具有形象的哲思之美, 进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这种哲思表达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二是构建一个天人合一的意境;三是情理共生, 极富哲理。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与工艺;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46-02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永恒话题。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侧目,“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并且中国正面临着“一种不可逆转的转变,即从劳务与产品的输出国家,向大规模消费高端产品的国家的过渡”②。在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十字路口,我们首先要做好为民族崛起而重建崭新的、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准备。

民间美术与工艺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历史文脉,它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资源宝库,是增强中国设计国际话语权的力量之源。然而在中国美术史上,民间美术与工艺一直以来是没有受到正视的。封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曾经假借工匠之手,让他们为之制作各种工艺品,但是工匠们自己所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农民的艺术,在他们看来便更为粗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虽然儒家思想是一个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的学派,但不乏有些观点具有消极思想。譬如“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原本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但由此便肯定了“君子不器”,“坐而论道”,既轻视了民间美术与实用工艺,也同时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国美术体系在长时间的西化过程中,审美法则与审美价值判断的西方权威意识深重,中国民间美术与工艺的话语权不仅要破除西方美学的世界性神话,更要重建民族美术与工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随着中国传统美术的复苏,虽然关于提升中国传统美术国际话语地位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距离中国美术引导世界新基准还有很远距离,美术与工艺话语背后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仍需要完善,缺乏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支撑下的强势话语与西方抗衡,中国美术与工艺要掌握世界话语权还需在关注全球潮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影响力。

中国民间美术与所工艺达到的高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和精神的文化一度是世界设计的领先者和创造者。“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陶瓷、青铜器、纺织服饰、家具,甚至是车、船、舟桥、建筑,中国古代的工匠艺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设计的智慧物化在一件件器物和用具上,不仅惠及历代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各国人民。”③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民间美术与工艺思想一直是中国造物的基本纲领,体现和传达着宽容、仁爱和灵动的中国精神,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延续、拓展与充实;中国民间美术与工艺风格样式更是远播海外,西方各国当年的“中国风”余温尚存。然而全球文化共享背景下,囫囵吞枣和拿来主义式的处理都难以获得深远的影响力,他国优势的创意开发常常使得我们在相关美术与工艺话语问题上遭遇窘境。如美国以我国“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卡通动画创意制作成动画片“花木兰”,在投放世界市场后美国的创意设计得到认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界各国对“花木兰”文化归属的模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更是遣散和溶解了现代美术与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文化面临着融合趋同、丧失身份独立性的巨大危机。跨国公司通过产品中价值观念创造和输出,将所谓的时尚潮流席卷扩张到世界各地,使得欧美文化逐渐上升为世界主流文化。

因而,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创意时代即将到来,传统美学正被极力追捧的中国,返回民间美术与工艺的原点中来以充分自省的方式来反思和深化我们的美术工艺意识,从而发掘民间美术与工艺的形式语言和精神语言彰显文化影响力,应是更为清醒和明智。

由于中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农村日益城镇化,使民间美术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畸形生存,有些品种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消亡。民间美术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间美术作品被商品化和批量复制成了城市人们的欣赏品。另一种情况是民间美术直接提取了民间艺术中可供欣赏的一部分,以欣赏的眼光把玩它。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把民间美术的创造环境和创造者抛在了一边,使脱离了民间的“民间艺人”进行的批量制作的作品失去了活力、吸引力。

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与工艺的任务,不是延续巧手农妇的艺术生命,或者再现一个辉煌的传统民间文化,而是重建属于我们时代高层次文明的新文化,去汲取一种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把它贯注到新的创造中去,同时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民间美术与工艺的现代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造型语言

1、高度概括的标志性。民间美术的特性包括造型和色彩等视觉显性要素。在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和集体意识的规范下,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造型语汇,这些语汇具有高度程式化、集体趋同性、承传稳定性的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成为具有象征含义的观念性造型符号。民间美术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民间美术把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与提炼,形成了标志性的特征,如龙、凤、鱼、植物等都被进行了符号化的处理,形成纯真、质朴、简约的符号化的视觉语汇,而标志性正符合现代设计的创作语素。比如民间“中国结”的造型带有极强的标志性,它象征吉祥如意,代表团结和睦。

2、寓意浓厚的象征性。民间美术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民间婚俗剪纸刺绣中的“鱼戏莲”“狮子滚绣球”“蝶扑瓜”“扣碗”等传统吉祥图案,并不是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和其自然属性,它们都是用来隐喻阴阳(男女)嬉戏交合,化生万物的。民间反复、大量地在婚俗艺术中使用鱼的形象,正是因为鱼象征和隐喻多子、生殖茂盛的含义。“绵绵瓜瓞”正是子孙繁衍的象征。黄河流域的剪纸民谣点明了其生殖崇拜的隐喻、象征含义,“蝴蝶闹瓜瓜,五谷满家家”,“瓶里插牡丹,儿女一铺摊”,“碗扣金蛤蟆,生个胖娃娃”,“石榴坐莲盆,金童玉女进家门”,这些以动植物或器物组成的纹样,都是从阴阳观念出发象征和隐喻婚姻生殖兴旺美满的。

3、视觉强烈的冲击性。民间美术的创作构思新奇、造型夸张、形象概括、色彩强烈,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冲击力、感染力。这正同时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所倡导的设计理念共通。创新是现代设计的主旨,设计构思要出人意表,不落俗套。民间美术由于它的自发性,经常会闪现出许多灵感,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不谋而合。如陕北剪纸“虎、猫、鼠”设计成虎腹中有猫,猫腹中有鼠,构思巧妙而风趣。现代设计的作品特别注意给观者的第一眼印象,常采取夸张的手法,而民间美术也经常采用夸张的造型,有许多杰出的范例,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也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质朴夸张、厚重艳丽、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二、实用的造物技艺

民间美术与工艺是生产和生存的艺术,实用是其创作的原动机,而造物技艺则是实用舒适度的保障,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民间美术的工艺技巧代代相传、日益精进,并且逐渐由初级进入高级技术阶段,不同层级的技术也带来不同层级的美感体验。实用的造物技艺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工艺美的“悦感、悦心、悦神”之效上。

1、工“娴”之美。这是“悦感”的工艺之美。“娴”是娴熟之意,是指造物者技艺的纯熟,能够熟练的造物,使其满足实用需求,同时也注重一定的形式美,但形式美显然只是功能的附加,离开这种形式美功能不受任何影响,功能审美占主要地位,形式美处于从属地位。造物的工“娴”之美表现在所造之物章法得体、把持有度,是一种清新、淡雅、简约、质朴的美感。如原始陶器,这种对于容器形制的掌握,虽无过多的表达,但显然已具备完整朴实的美感,追求简洁的形式,但造物手段却是相当成熟,显示着娴熟的工艺美感。

2、工“精”之美。在工“娴”的基础上,造物者的主观思想得到进一步表达,他们在造物活动中积极的施展技艺,使器物臻于“精美”。工“精”之美是造物者技艺在物上的充分表现,所造之物往往细致缜密,手法高超。显示出一种华丽、精致,或气势磅礴、超然出群的美。他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造物艺术的形式美上,审美活动中,这种精致的美很容易被察觉,常能使人为其工艺精深所震撼,产生“悦心”的审美效果。例如我国古代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均是精工之作,其细腻的美感令人心悦诚服。

3、工“巧”之美。工巧是指造物者在造物时的巧妙构思以及特殊安排,将实用和审美综合考虑,控制造物的要点,使功能美和形式美相辅相成,统一于器物中。这种匠心独运能使器物增添一些奇特、灵动的审美效果,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富有一定的内涵,能够广泛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联想,或者产生“意境”,带来神奇、巧妙、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让人“悦神”。较好的例子有二,一是汉代长信宫灯,灯身造型为一手持灯具的宫女,内为空心,灯内可装水,灯烟可顺宫女袖管融入水中,如小型的环保装置。一是唐代的一件工艺品银熏炉,炉体呈圆球形,遍体镂空花纹,内置焚香杯,利用重力原理,使焚香杯可以随圆球的转动而转动,无论圆球怎样放置,焚香杯永不翻到。

三、典型的文化内涵

学者张紫晨先生在《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中说:“在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充分重视到它的美学内涵,它所蕴含着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它所反映的民间的质朴审美观念,作为民间淳风之美的艺术结晶,它不仅以情真淳美见长,而且与民间广大群众保持深厚的联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历程和面貌。”

民间美术在功能上同构于原始美术,但它更是劳动群众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民间美术的存在,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将会是苍白的、淡然无味的,喜庆活动也将是缺少色彩和活力的。

民间美术仿佛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中寄托着民众的情感,聚合着民众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各异的乡土气息和经济文化特征。富庶的江南加上吴侬软语,对应着纤细精致的苏州刺绣,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则显示出雄强大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特点,用整块花岗岩稍加雕刻,突出对象的气势和主要结构特征,体现了北方艺术粗犷、豪放的风格。

民间美术的创作除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制约外,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材料一定是根据各地的物产而决定,它必须廉价,而且取用方便。既受到区域内原产地物产的制约,同时也由此形成了其地域性的特征。苏州地区养蚕业发达,造就了其“终端产品”——民间刺绣艺术;无锡惠山泥质地细腻,粘性好,干后不裂,遂有了著名的“惠山泥人”;皮影的材料为羊皮,陕西多养羊,成为中国皮影的发祥地,南方盛产竹,因而竹编的主产地均在南方各省。因此,品类繁盛的民间美术品总是显现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4篇

人们的音乐感知常表现在欣赏音乐时对整首作品的音高、节奏及音色等构成乐曲的基本要素的辨别力上, 然后再通过自身听觉接收到乐曲的总体感受力。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 欣赏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例如:我国最著名的吉他手之一的李延亮曾经就创作一首名为《酷猫大战》的吉他曲, 乐曲的一开始就用吉他模仿弹奏出小猫的叫声, 以非常形象且引人入胜的音响效果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当然乐曲绝不仅以刺激性的音响吸引听众,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吉他的各种solo技巧, 奏出了具有摇滚风格的曲调, 听完会有一种震撼且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曲子不仅能使听众对音乐有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还能产生表现与激发感情体验的动力。因此, 音乐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二、音乐欣赏需要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欣赏者能够准确且深刻地体验出一首音乐作品想要表达出地准确情感, 是因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欣赏者首先感受到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并且会凭借其感性认识自然产生一种直觉体验。比如当我们说到悲伤主题地乐曲时, 大家往往会不约而同就想到我国著名的民乐《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感情细腻、充满着悲凉情感的乐曲。那这首乐曲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入的感染力呢?因为这是一首典型的“从头便是断肠声”的乐曲, 从引子开始便充斥着悲凉的感觉, 整首曲子听下来便会使得欣赏者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 无不为之动容。这就体现出欣赏者的感性体验在欣赏作品时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互交融, 从而碰撞出体验的共鸣。

除此之外, 欣赏者若想进一步欣赏乐曲的内涵, 便要了解学习乐曲里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节奏的跳跃以及旋律的起伏, 只有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辅相成, 互相完善, 才能准确把握一首乐曲的主旨, 也能使得音乐欣赏变成更高级更完美的体验。

三、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很多时候, 音乐作品并不能把作者的情感直接且完整地表达出来, 因此在欣赏这类作品时, 欣赏者往往会通过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 在脑海中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勾勒出来, 完成对作品情感的整体体验。

例如, 欣赏古筝音乐会时,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首古筝名曲《战台风》。这是作者王昌元于1965年在上海港码头看到台风过境时, 当时的工人与台风勇敢搏斗的场景所作出的一首著名的曲目。整首乐曲描写了人们辛勤工作、台风过境、工人与台风搏斗、台风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的过程。由于器乐作品的特殊性, 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结合乐曲中快板、慢板的变化, 仿佛置身其中, 当台风过境时激烈的快板部分, 更是让欣赏者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而台风过后, 欣赏者的心情便也能随着乐曲的舒缓和跳跃体会到人们战胜台风的喜悦和渐渐归于平静的感情, 所以只有当想像和联想与乐曲结合起来欣赏, 才更能深刻地体会作者要表述的场面。

因此,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欣赏者更准确、更形象地感知音乐艺术的魅力, 又能把音乐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而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欣赏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音乐社会功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 在音乐欣赏中, 只有当欣赏者把音乐感知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想像力和联想力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时, 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更完整、更深刻的完美境界。不仅如此, 在我们从事或即将从事的音乐教育中, 如何更好的从音乐美学角度提升我们审美或教学技能, 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懂得音乐美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美学修养和音乐审美感受, 还能促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与音乐技能得到协调发展, 从而使之更适应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

摘要:本篇论文从美学角度论述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几种心理特征, 首先从欣赏者的感性体验入手, 继而到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高级欣赏阶段, 再到结合想像与联想, 达到欣赏者更完整、更深刻的音乐体验。最后延伸到音乐美学在音乐欣赏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美学,欣赏,心理

参考文献

[1] 张佳乐、张佳音.从美学角度看音乐欣赏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通俗歌曲.2014.

[2] 樊子熠.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认识与评价.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

[3] 苏林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美与时代.2004.

[4] 王欲明.欣赏音乐.剧影月报.2006.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5篇

音乐美学是在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本质规律进行的探究,用于指导实际的音乐创作。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包含了人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和对立,并且引导着整个文艺发展道路的前进进程与方向。

一、音乐美学的产生

(一)学科基础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体对现实的实际审美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它并不是研究研究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其中的哲学问题,比如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对象三方面,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美学的原有基础上对音乐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创造、标准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因为研究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其他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异同,以便于促进音乐美学的长远发展。

音乐美学同时是音乐学的一部分,它对音乐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和音乐的理论与技术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但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与归纳,而音乐学注重的是对于音乐领域所出现的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因此,音乐美学只是在理论上对音乐学进行进一步的反馈和指导,以提高音乐学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进速度和适应能力。

(二)音乐美学与实践的关系

1.音乐美学来源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美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实践的产物,从美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实践是美学产生的最早起点,脱离实践去讨论美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音乐美学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而产生的。

2.音乐美学影响实践

音乐美学在具体的音乐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般性的概括和总结,在人类的主观思维分析下,可以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反过来又影响了音乐实践。

二、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感知

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广大观众,其它的产品也同样如此,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

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感知的产生也是必须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客观的音乐艺术存在,人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对象进行五官感知,把音乐的对象化为可以感觉到、聆听到以及触摸到的虚拟物体,如果音乐对象不存在,人类今无法去感知,谈论音乐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

(二)审美评价

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环节,审美评价是指对音乐的好坏能够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人类的心理基础决定了其所共有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某一类型的音乐是认同还是排斥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共同感知”,它主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中产生的,因此其审美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受到人类社会本质的强烈影响,进而形成了普遍的审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审美标准要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三)情感体验

尽管音乐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的,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程度却一点也不必实际物体差,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把音乐物化和意象化,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凭借对音乐情感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断的探索和揣摩,进而能够把虚拟化的音乐对象转化为实体,这种全新的对于音乐的完美诠释真实的展示出了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妙不可言。

三、音乐美学包含的文化意蕴

(一)制造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融

因为人类本身是一种感性动物,注重的是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但音乐美学是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因此,在探讨音乐的规律以及本质时,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但一定要尊重音乐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而又接近实际的,这是获取音乐美的最直接途径。

由于人类又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理性的分析音乐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含义,找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和特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二)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演奏形式体现出来的,二者早已融为一体,而且不可分割。从某些方面来看,音乐的形式也是音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是音乐向听众展示了其外在内容,除了乐声之外别无其它,而音乐的具体内容又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形式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直接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三)顺应与制约艺术的前进脚步

音乐美学的产生是顺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结果。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可以用音乐、电影以及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寂寞,人类已经离不开艺术活动,艺术装饰了人们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同时制约着艺术的前进道路,音乐美学作为归纳音乐本质与审美的一般规律,是可以知道具体的音乐实践,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与创作中运用音乐美学的直观导向可以为音乐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前提基础,音乐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艺术界的前进,因此,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引述道路的前进方向与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不断被创新和超越,永葆生机。

总结

音乐美学思想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它与同时期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音乐感知、审美评价以及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其文化意蕴更是多种形势内容以及思维的融合,只有清楚的了解音乐美学与其文化意蕴的内在联系,才能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而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6篇

2、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

3、中国教师汽车消费调查2015有新趋

4、“通”的体知——《庄子》思想的身体之维

5、既往历史的回望与当下现实的扫描

6、幼儿健美操教学思路研究

7、从大众文化到生活美学

8、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9、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 等

10、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研究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11、浅析几何学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

12、湖北省学校舞蹈教育行业现状研究

13、试论美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14、音乐修辞的概念及现象辨析

15、数字化技术时代的剧场艺术

16、论音乐教育钢琴方向学生的钢琴演奏素质养成

17、《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等137则

18、日本原宿风文化对潮流文化的影响

19、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20、跨界与融合:民族学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21、昆曲表演遗产的世界意义

22、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23、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声乐教育研究

24、中国内地电影在韩国市场的生存状况及其文化竞争力反思

25、身体美学与舞蹈

26、基础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27、色彩风景写生对美术教育的意义研究

28、“艺术生产”的问题域与当代文艺批评

29、浅析健美操艺术中的美学表现

30、“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教育”笔谈

31、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32、小学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问答

33、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

34、试论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

35、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36、“美学热”下的舞蹈景观

37、体育舞蹈在美学方面的教学方法及特点研究

38、传统村寨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39、黑暗王国的一道精神闪电

40、浅析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41、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现状和未来

42、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提诺.塞格尔作品中的对象和情境

43、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及美学表现

44、时尚艺术:介质合谋与本体变异

45、简析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审美特征

46、暑假:让我们一起来玩转语文

47、边界与融合: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交叉对话

48、从新的视角审视体育舞蹈与美学的关系

49、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范文下一篇:检察党建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