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观察对中医专业学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医专业学生20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人和对照组100人。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现有的教学模式。观察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得分;观察两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值得中医院校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 改革 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治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治人为主的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1]。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治疗[2]。中医学作为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其优秀的医学观点对于慢性疾病、身体康复以及养生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独特的魅力[3]。但是由于中醫内科学内容抽象,大多数学生中医的知识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教学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本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观察对学生教学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入学的五年本科中医专业学生共200人,所有学生符合:①应届高中毕业。②家中未有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的亲属。排除: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人,应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男生50人,女生50人;年龄20-22(21±0.53)岁。对照组100人,采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男生49人,女生51人;年龄19-21(20±0.51)岁。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现有的中医教学模式:①中医内科学课时较少,内容多,教师无法做到教授所有重点内容。②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愿意学,但是无法深入理解。③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在积极性较差。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①告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②告知学生中医内科学是以后临床工作、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多种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本质,更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原理,促进自身的进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④增加中医内科学的学时,给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将中医学的学习提前到第二学年,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⑤改进教学技巧,将难懂的中医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顺口溜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深的掌握内容。⑦将病例引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专家组根据教授的内容进行出题,两组学生统一时间答题,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②观察两组学生对两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优:非常满意,课堂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良:一般,积极完成相关的作业。差:学习不积极,课堂沉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采用t检验,满意程度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分 观察组理论知识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医讲究实验数据,客观证据,思维模式属于逻辑思维。中医是从我国传统哲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发展而来,讲究辩证思维。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我国的目前教育体系逻辑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们对于西医普遍的接受和理解,思维模式已经稳定,因此在学习中医时,相对困难。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较少,但是内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较为普遍,学生普遍感到中医知识的缺乏[5]。对于现有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①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药、中成药的使用量并不低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因此,中医内科学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必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告知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认真的学习中医,储备知识。②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将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提前到大学二年级进行,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独立的中医辩证思维。③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难懂的中医内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画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感官思维,便于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将病例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实际参与病例的讨论,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教学改革,观察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同时,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综上所述,对现有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显现,建议应用。

参考文献:

[1]Zhang Qianjin.Refom and paractice of teach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western medicine[J].Chin J Medu December,2006,26(6):27-29.

[2]金红.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1):35-36.

[3]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5.

[4]蔡林,陈红,张蜀.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6-47.

[5]董克礼,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17-218.

[6]林霞,金波,谢英等.PBL-案例-传统整合教学法在临床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4):390-393.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小儿推拿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及经络,达到治病与保健的一门学科,属于中医外治法。小儿推拿学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中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 秉承教材讲解, 教学形式单一,缺少临床实践运用,学习效果不佳。如何使这门学科在临床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针对小儿推拿临床学习就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展开详细的阐述。重点探索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加强小儿推拿临床学习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推拿学 参与式教学 临床带教

小儿推拿学作为中医推拿学与中医儿科学相结合的产物[1],学习小儿推拿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小儿推拿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是中医儿科知识学习, 培养同时具备娴熟的小儿推拿技术及熟练掌握小儿中医常见病诊疗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小儿推拿学课程专业操作性强,唯有参与到临床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训专业的小儿推拿技术人才。然而我们目前大多数临床教学都只是观摩参观学习,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操作,缺少锻炼的机会,没有起到很好的临床教学效果。如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专业型人才,是我们作为临床带教老师需要不断去探索学习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临床学习的效果。而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我们目前小儿推拿临床教学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取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与学生合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2], 促使学生从“逼着学”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临床带教老师传递的教学信息, 并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主要优势在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参与式教学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培养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其次, 参与式教学方法对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更大优势。通过学生主动学习, 能熟练地掌握儿科病史询问、查体的技巧及临床问题思考, 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技巧,目前小儿推拿临床实习生进入我院临床学习多是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位带教老师同时带三至五个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群体,群体是比较适合参与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我们在临床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一套适合小儿推拿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学习中的运用

1.1 角色进入法

以往的传统带教模式是学生跟着各自的临床带教老师,而临床带教老师在操作病人的时候,学生在旁边观摩学习,多数学生会不自主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很好地学习到小儿推拿知识,再加上临床带教老师操作过程中需专心一志,没有时间作一一操作解答,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学到东西。所以为了提高临床学习的效果,我科实习生进科后重新学习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巩固基础,待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自行接管新病人并亲自进行诊疗,然后带教老师亲自对患儿进行辩证,并及时纠正实习生推拿操作手法的不当之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促进学生小儿推拿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接管的患儿治疗后并由学生进行回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到临床工作者的身份,激发学生了的责任心。

1.2参与案例讨论的运用

以一个临床带教老师的群体为小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临床案例讨论。参与临床案例讨论我们一般是以临床实际案例为基础[3], 选取我们平时接诊中较为经典的病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回顾我们之前对小儿推拿理论学习的知识,及时得到复习和总结。真实的临床案例讨论,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病的理解和认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自己的医术。在讨论前,先让学生熟悉本次讨论的病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查相关知识。在讨论时, 我们以临床病例为中心, 问题为基础[4], 引导学生讨论该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辩证论治及推拿处方,掌握对此类疾病推拿诊疗的思路。 在病例分析时先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负责回答问题, 最后学生提问问题,带教老师解答,在这一反复回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与此同时, 我们还可以参考、借鉴学习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 有利于发挥朋辈学习的优点,师生共同进行。

2.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们综合运用小儿推拿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4]。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还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1)参与式教学得注意学生的个体化。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而少数学生自学能力欠缺, 搜集资料片面, 就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医学实习生自主接诊患儿时可能会遇到家长的不配合和抵触, 有些家属对我们医学生不信任。所以我们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必须交待清楚学生医患沟通时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3)临床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知识点,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要学会更好地掌握教学全局, 而不能让参与式教学流于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实现参与式教学 “教”与“学”双方互赢。

参考文献:

[1]彭锐,葛昕,吴伟,李荣,吴辉.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02):22-23.

[2]汤伟,邵湘宁,符明进,贾元斌.小儿推拿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8(02):132-133.

[3]李桂华,谭涛.浅谈小儿特定穴推拿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178-180.

[4]万云高,徐敬东,王跃秀,孙芳玲,艾厚喜,王文.PBL与临床案例结合促進内科教学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03):32-33.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 内科学 教学

在《内科学》中,不仅包含了单纯的生理方面的疾病,同时也包括了心理因素方面的疾病,在传统的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都过于重视生理方面的疾病,而忽视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和疾病的影响,这样就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些单纯、冰冷的数据信息。让整个的课堂教学毫无温情可言。而为了更好的营造出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实现内科学和思政理论的同向同性行,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来寻找到更加适合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1.1 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

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的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回答。现阶段,思想政治是新时期各大高校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引入到内科学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实现医术和医德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价值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最为基础和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实现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连接的重要桥梁,是医学学生们形成临床医学思维模式和技能的重要的指导性学科。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包括了理论性的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知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们教授一些关于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和发病的病机、病因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而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们教授一些临床技巧和临床疾病辨病辨证、立法、用药、处方、医嘱等。近些年随着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社会各界对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有所降低,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疗环境也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在内科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有效的提升医学专业学生们的医风和医德水平,在进行医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实现教育融入人心的重要教学目标,为医学专业学生们筑牢思想防线,抵御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真正的实现医术和医德的同向同行发展。

2 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实践

2.1 提升教师们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实现育人先育己

内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涉及面广、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性学科。而本学科的教师大多是在一线上的工作者,他们有着非常强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医疗技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重视技术的教学,以及自身技术的学习和提升,但是因为自身精力的限制,所以在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素养方面就会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教学就会有所欠缺,而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认识也会出现相应的不足,这样就让内科学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认识和意识也会出现相应的匮乏。所以在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内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认识,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思政元素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借助于现代网络学习平台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思政元素在内科学教学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真正的实现育人先育己,为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发挥出自己引领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帮助医学专业学生们提升思想政治意识和专业技能。

2.2 完善传统的教学考核方法,通过考核来促进教学的有效统一

内科学课程专业是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考核的,而这种考核方式更加重视课程医学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们的自身医德素养、医风素养的培养和掌握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考核作用,因此造成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对医德和医风的忽视。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才兼备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进行内科学教学考核的过程中,要把医风和医德教学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考核中,实现医德医风和专业知识人文教育考核的同步进行。另外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资源来构建其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模拟和建立一些相关的病例案例来让学生们进行处理,之后对学生们的处理结果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内科学专业的学生实现医风医德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

2.3 实现理论课程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的同向发展

内科学教学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理论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有着课时不足的问题,这对学生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很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们的专业德育教育并不重视,所以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把思政元如融入课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课程专业知识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来深入的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和学习意思。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学生们临床实践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以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来进行医患沟通方式的教学,通过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来体现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哪些思想政治素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们实现医德医风和医学专业技能的共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来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和专业教学的同向同行。

3 结语

总之,思政元素和内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可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实现医风医德和专业知识的同向同行发展,所以在进行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和结合,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特点,以内科学的教学方向为基础,寻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提升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专业技能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瑞.落实内科护理学情感教学目标的行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5):2468-2469.

[2] 张玲华,贾建芳.“課程思政”在本科内科护理学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07):611-616.

[3] 李慧,邱银玲,战同霞,魏秀红.课程思政在内科护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13):60-62.

[4] 孙吉凤,张淑芳,田小海,等.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121-122.

[5] 李琦,吕一军.从课程思政视角谈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11):857-859.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借鉴国内外SSP研究和应用经验,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对完成临床理论或见习的高年级口腔医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训练和考核。结果发现SSP在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为寻求一种更适合我校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口腔医学 学生 标准化病人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40658);怀化医专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项目(2012JG07)。

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各个专业的扩招,而教学医院并未得到相应增加,导致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如何保证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sedpatient,SP)在教学与评价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1]。Harris和Escovits曾分别报道了用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SSP)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有助于学生早期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思想框架[2]。

由于我国医学院学制短、学生多、SP需要量大,招募SP需投入的经费多。为克服经济、师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引入学生充当SP。即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asstandardisedpatient,SSP)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的医学生[3]。SSP经过培训后,能充分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

口腔医学是医学中的一门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SSP引入口腔医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矛盾,克服了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缺点,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学和就医的自相矛盾,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现报到如下。

一、方法

1.实验对象

(1)SSP的选择:在我校2011级口腔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临床理论课程和见习学习)中,隐蔽性选出学习成绩接近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的5名学生自愿者作为待培训的SSP。

(2)研究对象:在我校2012级口腔专业学生随机选择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每5名同学组成一个诊疗实验组,共5组(n=25)。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相同,为诊疗对照组(n=25)

2.实验方法

(1)SSP的培训:教师统一指导两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电教、教师示教、学生互检等方式系统地学习症状学、体格检查等内容。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SSP的培训:分别分配给每位同学1个不同的病种,要求亲自到临床询问病史、收集典型临床表现的疾病资料,将资料交给对应科室的临床老师,由2名老师将资料加以筛选和整理使其成为典型病例,制作成“剧本”。临床老师对SSP进行严格的教学与指导,使其在语言、行为、表情和装扮等方面更接近于真实病人,成为所谓SSP。

(2)SSP的应用:教师对两组学生统一系统地讲解采集病史、病史撰写的方法与技巧。计3学时。实验组学生应用SSP短期强化培训(3学时):由5名SSP配合,每位SSP依次配合5個学生完成病史采集。在问诊和查体教学中,SSP做到被动顺从,不可给以任何暗示或不合作,同时根据自身“病人”感受,进行个别辅导,强化不足之处,通过短期强化培训法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对照组学生:按照传统教学方法,5名学生1组,共5组,分3次进入临床见习,每组学生选定一个临床真实病人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

(3)考核:经过阶段学习后,再对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进行问诊及体检技能考核。对照组:5名学生1组,共5组,分3次进入临床。每组学生选定一个真实病人采集病史,时间为20分钟。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每位学生完成1份病历。实验组:5名学生1组,共5组。由5名SSP配合完成病史采集。要求每位学生病史采集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在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中,SSP予以配合作答和体检。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每位学生完成1份病历。使用同一标准期末考试试卷,由课题组成员集体阅卷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成绩比较。

3.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中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格检查技能考核中,无论从病史询问、口腔检查、以及书写病历成绩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表明SSP教学可能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体格检查成绩(X±SD)比较

2.我们对两组期末成绩进行了隐蔽型摸底实验,结果显示(如表2),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5.53±0.53分,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0.15±0.45分,经t检验,P<0.01,二者有统计学意义,表明SSP教学可能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理论水平。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成绩(X±SD)比较

三、讨论

1.SSP在口腔医学教学及考核中的优势

(1)有效缓解口腔医学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难以解决。SSP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经过系统培训的SSP,能够准确、形象、逼真地模仿出各种临床病例特有的症状、体征和(或)病史,满足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并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通过SSP的反馈教学,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得到正规和专业化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4]。尤其是应用高年级医学生充当SSP,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5],可以对学生的问诊和查体进行更专业的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2)SSP的扮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生由于具备相当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医学生模拟标准病人较雇佣聘请的标准病人容易培训,而且花费的代价相对较少。另外,学生模拟标准病人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人生体验,起到特殊的教育目标,例如学生会很珍惜自己扮演病人的这段特殊经历,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在培训期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对于本研究参与扮演标准病人的同学追踪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学生认为整个扮演病人的经历是值得的。这些学生一致认为接受病人角色培训是高质量高标准相互学习的过程。SSP经过培训后,能充分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6]。

(3)SSP有效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在研究中,我们把部分学生培训为学生标准化病人,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的强化训练,使之牢固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之后与带教教师共同对全体同学的体格检查操作进行指导与评估,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实验组在考核技能中,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成绩均明显较传统教学的学生高。隐蔽性的期末摸底考试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利用SSP作为被检查者及学生指导者具有明显优化口腔教学效果的作用。

2.结语

SSP作为医学生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极大的缓解了临床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为医学生临床技能、医患沟通技巧以及考核训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SSP应用于临床教学及技能考核中,有利于学校作为对学生技能考核的有效评价体系。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学医院的真实病例的临床教学,只能作为临床教学部分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獻:

[1]路中,戚丽,李贵新,杨金平,崔为发.内科学教学中探索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9~70.

[2]赵桂黔,詹海涛,张白燕,傅瑞华.以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养医疗专业学生临床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1~92.

[3]王秋兰,朱建坤.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内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6~98.

[4]TamblynR,AbrahamowiczM,SchnarchB,ColliverJBenaroyaS,SnellL.Canstandardized patients predictreal?鄄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doctor?鄄pati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Learning Med.1994;6:36-44.

[5]姜秀峰,王志农,刘建民,等.高年级医学生作为外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2009,38(6):122-124.

[6]王秋兰,刘丽,温晓辉,姚凝,梁丽娟,邓婉蓉.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92~93.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近些年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服务质量。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个性化以及容量大的特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并探究提升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策略分析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涉及面相对廣泛、整体性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因此,高职学生要充分掌握内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也是十分必要的。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可以直接决定高职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行医质量。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可知,目前的内科学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内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结构不清晰;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进度不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现代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对内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在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同时发展人性化教育,为社会发展和临床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信息的容量大

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吸取外部营养,积极地扩大教学的信息容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动画以及声音等多维的图形和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帮助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主要的参与主体。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则是突出教师的导向教学主体地位,留给学生用来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很少。但是信息化教学则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能力保障。

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超文本等电子教材形式将大量的学习资源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尤其符合于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的理念,使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三)突出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地建立智能化的导视系统,该系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合理地分配患者信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作业,同时创新教学方式,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系统实践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夯实内科学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突出教学的协作性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专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的用户资源调整融合到一个相同的平台中,系统不仅能为学生在开展协作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提供技术上的支撑,还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的机会。信息技术可以结合网络教学进行科学分组,而学生可以在系统中独立竞争某种角色,或者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来巩固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知识点,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医学相关的知识技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化教学是结合多媒体、网络平台以及计算机的教学方式,而智能技术的使用则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教学技术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教学技术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环境而开展教学的活动。虚拟教学技术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充分融合,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人工虚拟教学条件,同时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多门学科,将计算机所处理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转变成人类所能接受的作为信息辅助教学模式。虚拟教学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定时、定点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1.创新虚拟的内科学教学课件

传统的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课堂的开展都是借助黑板加粉笔,当教师讲解到一些代偿机制、临床症状的阶段时,学生却很难想象出实际的临床现象。如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蝶性红斑”以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对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疾病变化过程以及形态各异的疾病表现都无法用言语直观地给学生表述。只有结合虚拟教学的教学优势才能够在课堂中将声音、文字以及数据科学地转化为超链接,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界面,给学生直观地展现静态、动态以及逼真的三维物体模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内科学中的“慢性肺源心脏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特性就可以采用虚拟教学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观察真实生动的视频资料,唤醒多种感觉器官,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提高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虚拟教学课件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临床画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当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和升华。

2.创建虚拟远程内科学教学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虚拟远程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虚拟课件的内容长期、及时地存储在代理服务器当中。同时还可以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内科学专业学习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而将虚拟的课程课件与虚拟的实验室共同组合成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室,从而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验环境。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结合自身的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虚拟实验的教学任务。

(二)慕课教学模式在內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慕课是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内科学教学过程可以利用慕课的教学优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免费注册而使用在线教学模式,慕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2014年,由网易与高教社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以向大众提供一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可以为大众提供许多名师名校的高质量、高水平课程。

慕课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章节授课模式,而是依据知识点作为授课内容,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一个短小的微视频,同时PPT、在线试题以及知识点测验等考查程序也可以为大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除此之外,慕课的授课时间也相对灵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慕课以其低成本、高共享的教学特色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对传统的内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调查可知,教师开展的教学内容多是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高职学生医学思维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思考及操作能力。而医学慕课的出现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讲课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将课程知识内容合理地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单元,而这些单元又可以划分为更细致的知识节点。每个视频短小精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时间来安排网上学习的时间。

除此之外,慕课也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知识的讲解,而是可以在线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构建清晰、明确的知识系统。这样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医学慕课可以真正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以致用。

2.利于改革学科的考核方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方式都是试卷考查的形式,而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因为应付考试而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与发展。而针对慕课教学的模式,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相应的讨论和考核机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给自己进行评价。同时,慕课教学也利于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教学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沟通活动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慕课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对学生过程学习的考核,试卷考查不能够作为考核评价的最终方式,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注重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并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让学生写专题小论文的考核形式,突出创新学科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目标。

总之,当前的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摸索阶段,但是其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的教学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知识资源严重缺乏的教育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使学生在加深对临床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过程中不断提高内科学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新蕾.网络信息化教学在医学教学重点应用及发展前景[J].无线互联科技,2016(16):87-88.

[2]孙英,王家增.专科层次内科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59-160.

[3]姜泓.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学,2015(10):1701-1703.

◎编辑 马燕萍

内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掌握具有直接的作用。而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建立图片与视频声音的课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于微课在临床《内科学》的实践操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科学》  微课  实践操作

在临床《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而《内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同时也是临床各科的一个基础。《内科学》相较于其他的医学课程一样,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许多内容无法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微课的教学优势在于不需要固定的教学场所与实践,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在使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边讲边做等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需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

1  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微课的时长通常在7到10分钟之内,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以及快速学习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种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是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视频,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计算机都可以进行在线播放观看[1]。因此,可以说微课主要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某项重难点进行详细教学的全部过程。

2  《内科学》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强调的是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人体生命健康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专业型医学人才。而微课的优势在《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中体现为,微课不会受到时间、场所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随时进行学习。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微课的教学视频来源不同,所以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效果,所以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

3  微课在《内科学》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3.1 微课选题

微课选题可以说是制作微课作为关键的环节,选择的题材决定了后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的时间通常为5~10min,所以教师需要在10min的时间内,讲解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与操作过程,并且还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所以,在设计内容方面就需要适合多媒体特性[3]。微课这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选择的题材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那么明显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微课选题必须要适合多媒体表达,同时还需要将微课的实践教学优势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因为《内科学》中的知识点非常多,就像一颗大树,一个主干上会有许多的细致末节,如果将其全部放在微课中,将会导致讲解过于宽泛、严重超时等,从而导致讲解停留于问题表面,无法体现微课的优势。所以,在应用微课时,要考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可以讲解清楚,如果不能的话,可以将内容进行拆分。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其不足之处为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因此,在对于《内科学》开展微课的教学时,必须要选择一个独立的知识点[4]。

3.2 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基于《内科学》建立为学习平台,并设计开发一系列的微课练习题、测验卷等资源,将《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学习教材与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在延伸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范围以及知识面。

3.3 微课内容的建设

《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微试验、微视频、微原理以及微讨论。其中,微试验主要是对于必须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而实验过程则需要保证清晰与直观的特点;微视频是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概念;微原理会在具有原理性知识点的地方出现,例如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治疗原理时可以采用;而微讨论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包括在线答疑、在线调查等。

3.4 明确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

首先在开展《内科学》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之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备课,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因人施教的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课中开展《内科学》的实践操作教学前,该课程作为理论练习临床实践的课程,《内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立足于临床实际,同时也需联系理论知识,切实的指导临床实践。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内科学》开展临床实践操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拥有技能来处理病情。所以,在《内科学》的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3.5 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建立《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确认授课方式。微课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操作教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的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换成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课教学模式。其次,强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同时还需在微课中加强重点与难点操作的侧重[5]。另外,还需要增设练习以及测验的方式,在播放完微课视频之后,需要学生及时开展课后练习、章节练习等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而微课的出现满足了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开展《内科学》课程的时间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因此,《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有对于《内科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为《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提供了促进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丽娟,罗建江,王玲.浅谈《中医内科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及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7,35(4):64-66.

[2] 王轲,武晓慧,严琴琴.内科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设计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8):252-253.

[3] 陈曦,王铃,冯长卓,等.微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3):52-55.

[4] 包扬,戴惠,王秀阁,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7):9-11.

[5] 荣震,张因彪,莫春梅,等.微课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學学报,2019,22(1):124-127.

上一篇:社会工作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