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论文范文

2024-02-22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借鉴国内外SSP研究和应用经验,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对完成临床理论或见习的高年级口腔医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训练和考核。结果发现SSP在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为寻求一种更适合我校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口腔医学 学生 标准化病人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40658);怀化医专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项目(2012JG07)。

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各个专业的扩招,而教学医院并未得到相应增加,导致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如何保证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sedpatient,SP)在教学与评价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1]。Harris和Escovits曾分别报道了用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SSP)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有助于学生早期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思想框架[2]。

由于我国医学院学制短、学生多、SP需要量大,招募SP需投入的经费多。为克服经济、师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引入学生充当SP。即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asstandardisedpatient,SSP)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的医学生[3]。SSP经过培训后,能充分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

口腔医学是医学中的一门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SSP引入口腔医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矛盾,克服了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缺点,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学和就医的自相矛盾,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现报到如下。

一、方法

1.实验对象

(1)SSP的选择:在我校2011级口腔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临床理论课程和见习学习)中,隐蔽性选出学习成绩接近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的5名学生自愿者作为待培训的SSP。

(2)研究对象:在我校2012级口腔专业学生随机选择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每5名同学组成一个诊疗实验组,共5组(n=25)。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相同,为诊疗对照组(n=25)

2.实验方法

(1)SSP的培训:教师统一指导两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电教、教师示教、学生互检等方式系统地学习症状学、体格检查等内容。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SSP的培训:分别分配给每位同学1个不同的病种,要求亲自到临床询问病史、收集典型临床表现的疾病资料,将资料交给对应科室的临床老师,由2名老师将资料加以筛选和整理使其成为典型病例,制作成“剧本”。临床老师对SSP进行严格的教学与指导,使其在语言、行为、表情和装扮等方面更接近于真实病人,成为所谓SSP。

(2)SSP的应用:教师对两组学生统一系统地讲解采集病史、病史撰写的方法与技巧。计3学时。实验组学生应用SSP短期强化培训(3学时):由5名SSP配合,每位SSP依次配合5個学生完成病史采集。在问诊和查体教学中,SSP做到被动顺从,不可给以任何暗示或不合作,同时根据自身“病人”感受,进行个别辅导,强化不足之处,通过短期强化培训法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对照组学生:按照传统教学方法,5名学生1组,共5组,分3次进入临床见习,每组学生选定一个临床真实病人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

(3)考核:经过阶段学习后,再对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进行问诊及体检技能考核。对照组:5名学生1组,共5组,分3次进入临床。每组学生选定一个真实病人采集病史,时间为20分钟。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每位学生完成1份病历。实验组:5名学生1组,共5组。由5名SSP配合完成病史采集。要求每位学生病史采集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在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中,SSP予以配合作答和体检。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每位学生完成1份病历。使用同一标准期末考试试卷,由课题组成员集体阅卷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成绩比较。

3.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中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格检查技能考核中,无论从病史询问、口腔检查、以及书写病历成绩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表明SSP教学可能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体格检查成绩(X±SD)比较

2.我们对两组期末成绩进行了隐蔽型摸底实验,结果显示(如表2),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5.53±0.53分,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0.15±0.45分,经t检验,P<0.01,二者有统计学意义,表明SSP教学可能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理论水平。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成绩(X±SD)比较

三、讨论

1.SSP在口腔医学教学及考核中的优势

(1)有效缓解口腔医学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难以解决。SSP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经过系统培训的SSP,能够准确、形象、逼真地模仿出各种临床病例特有的症状、体征和(或)病史,满足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并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通过SSP的反馈教学,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得到正规和专业化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4]。尤其是应用高年级医学生充当SSP,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5],可以对学生的问诊和查体进行更专业的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2)SSP的扮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生由于具备相当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医学生模拟标准病人较雇佣聘请的标准病人容易培训,而且花费的代价相对较少。另外,学生模拟标准病人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人生体验,起到特殊的教育目标,例如学生会很珍惜自己扮演病人的这段特殊经历,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在培训期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对于本研究参与扮演标准病人的同学追踪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学生认为整个扮演病人的经历是值得的。这些学生一致认为接受病人角色培训是高质量高标准相互学习的过程。SSP经过培训后,能充分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6]。

(3)SSP有效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在研究中,我们把部分学生培训为学生标准化病人,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的强化训练,使之牢固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之后与带教教师共同对全体同学的体格检查操作进行指导与评估,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实验组在考核技能中,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成绩均明显较传统教学的学生高。隐蔽性的期末摸底考试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利用SSP作为被检查者及学生指导者具有明显优化口腔教学效果的作用。

2.结语

SSP作为医学生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极大的缓解了临床实践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为医学生临床技能、医患沟通技巧以及考核训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SSP应用于临床教学及技能考核中,有利于学校作为对学生技能考核的有效评价体系。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学医院的真实病例的临床教学,只能作为临床教学部分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獻:

[1]路中,戚丽,李贵新,杨金平,崔为发.内科学教学中探索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9~70.

[2]赵桂黔,詹海涛,张白燕,傅瑞华.以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养医疗专业学生临床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1~92.

[3]王秋兰,朱建坤.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内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6~98.

[4]TamblynR,AbrahamowiczM,SchnarchB,ColliverJBenaroyaS,SnellL.Canstandardized patients predictreal?鄄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doctor?鄄pati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Learning Med.1994;6:36-44.

[5]姜秀峰,王志农,刘建民,等.高年级医学生作为外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2009,38(6):122-124.

[6]王秋兰,刘丽,温晓辉,姚凝,梁丽娟,邓婉蓉.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92~93.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近些年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服务质量。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个性化以及容量大的特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并探究提升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策略分析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涉及面相对廣泛、整体性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因此,高职学生要充分掌握内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也是十分必要的。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可以直接决定高职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行医质量。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可知,目前的内科学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内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结构不清晰;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进度不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现代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对内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在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同时发展人性化教育,为社会发展和临床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信息的容量大

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吸取外部营养,积极地扩大教学的信息容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动画以及声音等多维的图形和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帮助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主要的参与主体。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则是突出教师的导向教学主体地位,留给学生用来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很少。但是信息化教学则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能力保障。

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超文本等电子教材形式将大量的学习资源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尤其符合于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的理念,使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三)突出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地建立智能化的导视系统,该系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合理地分配患者信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作业,同时创新教学方式,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系统实践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夯实内科学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突出教学的协作性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专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的用户资源调整融合到一个相同的平台中,系统不仅能为学生在开展协作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提供技术上的支撑,还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的机会。信息技术可以结合网络教学进行科学分组,而学生可以在系统中独立竞争某种角色,或者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来巩固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知识点,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医学相关的知识技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化教学是结合多媒体、网络平台以及计算机的教学方式,而智能技术的使用则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教学技术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教学技术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环境而开展教学的活动。虚拟教学技术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充分融合,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人工虚拟教学条件,同时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多门学科,将计算机所处理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转变成人类所能接受的作为信息辅助教学模式。虚拟教学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定时、定点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1.创新虚拟的内科学教学课件

传统的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课堂的开展都是借助黑板加粉笔,当教师讲解到一些代偿机制、临床症状的阶段时,学生却很难想象出实际的临床现象。如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蝶性红斑”以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对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疾病变化过程以及形态各异的疾病表现都无法用言语直观地给学生表述。只有结合虚拟教学的教学优势才能够在课堂中将声音、文字以及数据科学地转化为超链接,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界面,给学生直观地展现静态、动态以及逼真的三维物体模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内科学中的“慢性肺源心脏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特性就可以采用虚拟教学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观察真实生动的视频资料,唤醒多种感觉器官,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提高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虚拟教学课件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临床画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当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和升华。

2.创建虚拟远程内科学教学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虚拟远程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虚拟课件的内容长期、及时地存储在代理服务器当中。同时还可以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内科学专业学习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而将虚拟的课程课件与虚拟的实验室共同组合成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室,从而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验环境。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结合自身的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虚拟实验的教学任务。

(二)慕课教学模式在內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慕课是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内科学教学过程可以利用慕课的教学优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免费注册而使用在线教学模式,慕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2014年,由网易与高教社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以向大众提供一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可以为大众提供许多名师名校的高质量、高水平课程。

慕课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章节授课模式,而是依据知识点作为授课内容,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一个短小的微视频,同时PPT、在线试题以及知识点测验等考查程序也可以为大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除此之外,慕课的授课时间也相对灵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慕课以其低成本、高共享的教学特色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对传统的内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调查可知,教师开展的教学内容多是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高职学生医学思维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思考及操作能力。而医学慕课的出现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讲课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将课程知识内容合理地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单元,而这些单元又可以划分为更细致的知识节点。每个视频短小精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时间来安排网上学习的时间。

除此之外,慕课也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知识的讲解,而是可以在线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构建清晰、明确的知识系统。这样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医学慕课可以真正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以致用。

2.利于改革学科的考核方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方式都是试卷考查的形式,而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因为应付考试而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与发展。而针对慕课教学的模式,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相应的讨论和考核机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给自己进行评价。同时,慕课教学也利于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教学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沟通活动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慕课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对学生过程学习的考核,试卷考查不能够作为考核评价的最终方式,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注重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并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让学生写专题小论文的考核形式,突出创新学科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目标。

总之,当前的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摸索阶段,但是其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的教学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知识资源严重缺乏的教育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使学生在加深对临床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过程中不断提高内科学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新蕾.网络信息化教学在医学教学重点应用及发展前景[J].无线互联科技,2016(16):87-88.

[2]孙英,王家增.专科层次内科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59-160.

[3]姜泓.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学,2015(10):1701-1703.

◎编辑 马燕萍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王志新(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些从事探索自然规律并以此为职业的科学家。这个群体不是完全自我封闭的,但是有一些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基本的判断都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完成的。一般情况下,科研论文要在国内外公开杂志上发表。现在,我们强调国外多一些,原因是中国的科学相对西方的科学而言差距很大,无论从科学家群体来说、从数量来说、从质量来说,差距都很大。另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国际上一些很好的主流杂志,都是在世界范围内聘请审稿人。杂志的名声是根据杂志发表的好论文而建立起来的。当然论文发表了也不一定对,即使很好的杂志,如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也有错的,也有假的。但是,因为是公开发表,所以可以质疑,可以反驳,杂志也可以回应,这样经过多个来回,错误可以得到纠正。所以我们强调,第一,文章要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要经过比较严格的评审;第二,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第三,文章即使发表在好的杂志上也不是最终的定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科学共同体内,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可能一时得不到认可,但不会永远得不到认可。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也是很标新立异的,但是最终它还是能发表。我认为科学界内部,科学和“伪科学”这样的争论基本上不存在。一个成果不被认可,一个结论错了,论文不予发表也就是了,很少提“伪”。之所以会有这个争论,跟新闻界有很大的联系。新闻界可以报道一些科学事件,但是重大的科学结论基本上要经过科学共同体比较严格的评审、在比较过硬的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后,才应该报道。否则,仅仅通过一些小道消息或研究者自己所说,会给民众一个误导,包括某些掌握资源分配的人也可能被误导。像水变油事件,就是在分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炒作产生了误导。

所以,关于伪科学,如果大家都通过正常的程序,如果没有媒体的炒作,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但是,如果其中还涉及到个人利益、商业利益,并且通过媒体炒作,那么科学共同体就有责任、有义务出来说话,指出它不是真的。

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关于科学最大的分野不是科学和伪科学,而是科学和非科学、科学和反科学之间的分立。对于科学是什么,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弄清楚什么是非科学,跟非科学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是科学。

为什么科学和非科学这个本来非常清楚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却成了争论的问题?这主要是现实中的两个问题引起的。一个是伪科学的问题。伪科学本身不是科学,但自己声称是科学,而且常常通过非共同体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科学。另外,非科学的东西同样会有了不起的成就和影响。但是在中国的特殊的语境下,科学通常代表着正确,代表着有价值,如果不是科学,仿佛就是不正确的、无价值的,所以就要争取得到科学的认可。这是一个语境问题。媒体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大家都愿意看,其实就是这个特殊语境的社会背景问题。

另外一个是国外前沿的反科学思潮。反科学是针对科学主义的,但是,在我国反科学显然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反科学思潮认为,科学和技术有异化的倾向,其实这是哲学研究和社会批判当中很正常的事情。在我们这里问题就显得很严重,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还不是很发达。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反科学,就会被看成是与主流的要求背道而驰。反科学之所以现在不能讲,我想也是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问题。其实,伪科学和反科学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是伪科学应当有一个确定的含义,研究反科学是要了解它究竟是为什么批判科学和技术,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

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民间科学的数量和科研成果多年来迅速增长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事实,而学术界似乎无视这种情况,更未见相应的政策。主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非共识重大原创新科技成果又常被打成“伪科学”,如三大伪科学冤案、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刘子华八卦宇宙论、李世辉典型信息法、多种非经典重大天灾预测法等均被打成“伪科学”;进而又把阴阳五行、汉字优越论、中医等中华文化也打成“伪科学”。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科学”、“伪科学”问题的深刻关注。因此,尽快明确科学定义,拿出切实有效的科学纲领有助于打破混乱局面,已成当务之急。

以现行的科学方法和现有的科学成果评判“科学”和“伪科学”,其权威性是值得怀疑的。已有的科学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然要尊重、要学习,并且在科研活动中应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要迷信,已有的科学成果并非绝对正确,即使已被公认的重大理论也可能被推翻或进行重大修改。前者如地心说、燃素说;后者如牛顿力学发展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达尔文量变进化论发展到包括生物大绝灭大爆发的进化论。由此可见,在(尽快)判断挑战性、重大原创科学思想、成果是不是科学时,科学方法、科学成果这两方面似乎都缺乏权威性。

只有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能真正的尊重自然、探求自然规律。我们认为,科学标准应是以科学精神为纲,正确应用科学方法,辩证地对待已有的科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阶段中国学术界面临的混乱局面,以加快科学未来发展的脚步。坚持科学精神也将对中国科普政策、民间科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我们现在的讨论,概念很混乱,什么叫科学、什么叫科学主义、什么叫反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根本就搞不清楚。所以我觉得概念问题要澄清。

什么是科学?和空间、时间、社会、人这些概念一样,科学属于大概念。大概念是比较难下定义的,而且下一个定义往往很难得到共识。但是科学的内涵还是基本清楚的,而且是公认的。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二,它是一种研究活动,第三,它是一种社会建制。它的外延,虽然有分歧,但是,大体上也能取得共识,科学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社会科学,也可能包括人文学科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人文学科不叫人文科学,它是非科学,非科学并不见得就没有意义,并不见得比科学不重要,有人说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孔子、佛

陀、耶稣、甘地这些人物,我觉得讲得很明智。

什么是伪科学?本身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但是还要冒充科学,而且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和危害,这才叫伪科学。如果只是自娱自乐,未给社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使用纳税人的钱,或者在社会上造成思想混乱,那么这种东西就得反对。

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中性意义的,另一种是贬义的。中性的科学主义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整体的一般看法;贬义的科学主义其实也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方法万能论,比如说实证方法、理性方法、真理方法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学科;第二个就是科学万能论,因为现在的科学很发达,所以就有些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能解决。当然不能否认科学、技术对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有帮助的,帮助可能有大有小,有些问题可能没办法干预,但是认为科学是可以包揽一切的,那肯定是错误的。

还有反科学的问题。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不一样,反科学主义是针对科学主义的,是反对科学方法万能论和科学万能论的,这样的反科学主义是对的。而反科学是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而且反对科学的核心价值,如实证主义、理性主义这些东西,所以应当把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区别开来。反科学有自己的群众运动,它是一个社会运动或者是一种社会思潮,但是当它一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时候,就构成了“反科学一主义”。

刘兵(清华大学教授):

关于民间科学这个事情,这里面争论的其实是科学观甚至是人生方面的问题。民间科学这个问题特别复杂,包括对民间科学的研究者、评论者甚至民间科学自身,其实都是有意无意受到了没有想到的背后的一些东西的影响。

为什么叫民间科学?有人认为,民间科学完全可以自娱自乐,为什么要打着科学的旗号一定要进入主流科学共同体里头?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远远超出这个事件本身的背后的原因,诸如我们对于科学代表正确的强调,对于现在的主流科学成为资源的掌握者以及形成相应的这种体制等,由于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民间科学必须要找到那个承认。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人强调一种所谓多元的、宽容的科学观,当然这是泛泛而谈,不过有一个不能有害于社会的前提,很多人把这个有害于社会归之于伪科学,但在本质上这首先不是一个伪科学的问题。危害社会是一个法律的问题,不用科学名义来欺骗的也有很多,现实经济诈骗也有很多,有经济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来解决。所以,在这样一种观念下,如果我们消解了背后的一元的、唯一占有真理的、唯一代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那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就都消解了。在政治体制上我们还有一国两制呢,如果我们不把它视为一个权宜的策略,而视为一种真正深刻的思想的话,甚至很针锋相对的东西都同样能够并存和多元,那么我们在科学上为什么就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在一个宽泛的文化里,我觉得这些争论本来是可以消解的,可以多元共存的。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标准恰恰才是我们说的和谐,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理想。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代表各种利益的各方都可以有自己利益的一种表达,大家可以竞争。如《科普法》,大家争论可操作与否,其实都是表面的问题,实际上是把一方为主的利益推广到了整个社会,本质上背后是一种一元的观念的指导,至于可不可操作其实只是一个在法律意义上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把一方的标准加到整个社会群体,变成一种普适的要求,就跟多元出现了冲突。因此,我呼吁倡导一个多元的宽容的科学观,以此消解对我们现实不利的一些争论,造成一种更和谐的社会状态。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的伪科学问题很复杂,我在《中国类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只给出了伪科学的元定义。鉴于有人误读我的定义,现在我再次重复一下我在第132页给出的定义为:“定义A:把非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则此种声称是伪科学。”书中接着说:“注意,这个元定义并没有直接描述伪科学的实质内容,但阐明了一种规则。”提请注意的是,我的定义中,后半句的主词是“声称”,而不是“东西”。

举一例,假如你们看这一只喝水的普通杯子(用M代表,M是非科学),此时我声称(用c代表):“瞧一瞧,看一看,这是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按我的定义,我的主张C是伪科学,此元定义并不说M是不是伪科学。而有的人在此语境中恰好认为M是伪科学,这当然是不得要领的。

现在宋正海先生关注的是从《科普法》中剔除“伪科学”字样的问题,这本身并不要求在汉语中废除“伪科学”一词,甚至也不要求人们不可以反对伪科学。我重申,现在我仍然反对伪科学。过去我的一些做法欠妥,应当道歉,这只是就具体做法而言。我反对伪科学这一总的态度没有变,也不能变。

《科普法》中是否写入“伪科学”字样,当初立法时,就有不同意见。《科普法》的问题很多,“伪科学”字样问题只是其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要说的是,这部法律应当重写,并且应当改名为《科学传播法》。原有的《科普法》过分强调了某个部门的利益(如第12条),该写的许多内容没有写进去,不该写的套话却写了不少。

王淇(中国政法大学博士):

时下,科学家们就“伪科学”争论不休,《科普法》一时也成为争论的焦点。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需要法律来规范吗?

首先,科学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法律是对公正的永恒诉求。可以认为,在涉及权利保障的情形下,法律的存在才既有必要性,又有正当性。关键在于,这部法律需要保护的权利何在?

该法规定“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公民作为权利主体,根据《宪法》第3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当然可以参加科普活动,也可以不参加科普活动,从权利的本质来讲,的确具备了权利行使的自主性,但是,权利本身所要求指向的利益何在?显然,它不过只是公民的自由,而无法上升到权利的层面。相反,《科普法》里很多国家积极能动的身影,在揭示了这一立法理念:科普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接受科普也是公民的义不容辞的义务,大家都要积极配合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宏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工作。如此一来,一方面,纸面上的权利主体直接面临着客体化的危险,另一方面,科普这项事业的各级推动人,因为法律的授权取得了管理的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毫不夸张地说,权利一旦萎缩,或者,权力一旦异化,都将与《科普法》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作为争论焦点的该法第8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这一被科学家的不同阵营用来互相攻击的法条,从立法技术上来看,是不折不扣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条文。所谓合“法”,是指它从形式上看,勉强能算符合法律

的“行为模式一法律后果”的规范要求,而所谓非“法”,是说它从实质上,违反了法律规范的精神。

一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科学发展的规律,都告诉我们科学的认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极有可能在科学和伪科学的角力中,错失了科学,拥戴了伪科学。那么,法律在权衡科学的进步和科学话语权的归属时,基于利益衡量的思路,应当竭尽全力优先考虑前者,而不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潜在的压制合法化。另一方面,科学还是伪科学,科学家尚无定论,法律又如何做出裁断?况且,真正的法官,是时间的检验,最终,由历史事实来说话,确认所谓的科学是真还是伪。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旦超越这个界限,法将不法。另外,该法第30条这样规定: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看出,“伪科学”在第8条出现之后,就再没有下文,万一有人从事“伪科学”的活动,能否按照第30条处罚?也就是说,可否将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等同于“伪科学”?恐怕也不能这么简单处理。

最后,从该法的结构和行文来看,管理法的特色十分鲜明。对《科普法》来说,最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无论国家和社会是否提供各种科普活动,民众都能随时随地地获得他们需要了解的科技知识,而最大的遗憾就在于,除了规定“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之外,再也没有公民可以主张的权利了,国家和社会的组织管理也好,社会责任也好,保障措施也好,都有一厢情愿之嫌,而公民究竟怎么看待科普,想以什么方式接近赛先生,国家反而在所不问了。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

在特定条件下,科学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伪科学也可能会有正面价值。例如,黄维当年在狱中从事永动机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项伪科学研究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统战效果,对社会很有利。这是伪科学在科学之外具有正面价值的典型例证。

伪科学活动也能产生正面的科学价值。科学哲学家已经证明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准则。这不是科学哲学家无能,而是对于所提议的任何一个普遍准则,科学哲学家都能成功地找到反例。伪科学活动虽然不符合科学活动的一般研究规则,而且往往达不到其预定的目标,却常常能产生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结果。李约瑟先生的研究工作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都是那些一心要炼出仙丹的道士们所做的成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炼丹是伪科学活动,但不能否认其对化学的正面价值。

作为知识体系的伪科学可能会有科学价值。某个理论在科学上不能成立,没有足够的依据,如果把它当作是科学理论,那就是伪科学,但它在科学上仍然会有其意义。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里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康德的星云假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石。它从来没有被科学家普遍接受,严格推敲起来是站不住脚的,其思路跟现在许多伪科学理论的思路差不多。但是,它对于后世自然观的突破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比很多实实在在的科学成就带来的影响更大。

作为社会建制的伪科学可能会有科学价值。现实中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有缺陷的,科学共同体得出的集体结论不一定是科学的,因为很多外部因素干扰着科学共同体。《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描述了医学共同体由于受到大型医药公司非常深重的影响和控制,那些以科学名义发布的医学和营养学结论往往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共同体之外的观点往往反而是正确的。如果把这些观点称之为科学,我们可以说这是社会建制角度上的伪科学,虽然它可能是真理。所以,在科学共同体已经受到制度性的外在力量干扰的情况下,外部力量对科学共同体的干预可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传统的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不应该受到特定价值观念的影响,否则就是伪科学。著名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的“立场认识论”认为,这种备受推崇的中立性,可能正是实现客观性最大化的障碍。在科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偏见、民族情绪、性别意识、阶级观念等非普世主义价值可能促进科学发展。这方面案例很多,如毕达哥拉斯的宗教观念之于数学研究,太阳崇拜之于哥白尼日心说,阶级意识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之于生命科学等等。总之,由于科学自身的有限性,在特定情况下,伪科学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

罗嘉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分界的标准是越来越相对化了。托勒密学说属于科学早已不成问题,玻尔一度提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假说,同样被看成是正常的科学活动。近年来的“科学大战”中,占星术的“伪科学”帽子是否要摘去还成为了问题。当然,约束条件还是有的,这就是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及其裁定。尽管随着科学革命的到来(范式的更替),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会被彻底打乱。

蒯因和库恩以来,知识论科学哲学的整体论转折提出了科学形态的多元化问题。当前有一些学者认为:来源于古希腊的直至20世纪的西方科学,只是第一次科学革命,其特征是还原论的科学思想和公理化的方法。而正在到来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中,东方的整体论和实用化科学方法将成为最有利的工具。吴文俊院士还用“数学机械化证明”的成果和中国传统数学“寓理于算,不证自明”的特点来论证这种可能性。这种看法不仅肯定了科学形态的多元化及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深化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有效的知行体系。

这样,我们就完全不能赞同把中医(包括其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说)视作“伪科学”,进而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的论调。1984年,李约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演,有学者问他对阴阳五行怎么看,李约瑟说:这也是一种“范式”。他不仅对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指出“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实体而抓住了关系”。德国汉学家波克特认为阴阳五行是一种约定标准。这意味着可以将阴阳五行关系网络看作一个形式化系统。他不久前发文章认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著名哲学家葛瑞汉等人强调阴阳五行是一种关联性的思维,是分析理性所达不到的。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尝试用非实体主义的关系实在论、关系本体论来阐释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沿着这条思路下来的。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有关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反科学等问题的争论,迫使我们回答究竟什么是科学?我想提出的参考答案是,科学(以下所论及的科学均指自然科学)的首要内涵可能不仅仅是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应将其拓展为人类有限的知行体系。

近30年来,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提供的分析、批判和描述表明,科学活动的本质并非如

自然之镜一般被动地反映现实呈现的世界,而是在仪器与工具(包括计算工具)所允许的水平上介入自然——由此所获得的理论假说与其说是表征客观的真理,不如说是人类操控世界的脚手架。因此,科学不单是理论性的,技术性也是自然科学不可分割的本质特征,尤其是自培根以来的现代科学应该视为技术化科学。正是基于这一视角,科学的实际目标不是(实际上可能是不必要)将理论知识上升到真理,而是在探究和建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将猜测性的规律(因果链)转化为行动的规则,科学活动从来就不必然地归结为追求正确无误的真理,而可界定为对操控世界的可能性的寻求,即我们可以将自然科学视为人类的有限知行体系。

面对潜科学、不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之类的指斥,任何被认为或自诩为科学的知行体系都有辩护的权利和接受质疑的义务。谈到质疑,必须注意的是,一方面,任何人类的有限知行体系原则上是可错的,但是像现代科学这样的知行体系,已经建立起了复杂而庞大的知识网路、行动网络乃至信念网络,因而具有极大自我调节能力,要想从根本上动摇其理论根基,或者从外围引入根本性的创新,绝非易事,这可能是民间科学不太容易认识到或不太愿意承认的;另一方面,传统的知行体系也不可回避批判性的质疑,李约瑟在肯定阴阳五行思想甚至谅解沈括因为受其制约而错失发现置换反应的同时,也曾经尖锐地指出:“像五行论这种以一概全型的理论,由于长期被人毫无批评地接受,结果使这些化学现象,迟迟不能获得正确的解释,这种情形究竟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那才是我们所要追究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就难为那些理论洗脱了。”出现此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对观念性的理论的神圣化,结果导致了以鲜活的现象比附具有无限解释力的理论,而不是从行动的效果反观知识的有限性并寻求更佳的可实现性。这种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做法所导致的思想惰性无疑是值得反省的。

赵南元(清华大学教授):

关于伪科学的问题,现在构成一种争论,实际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伪科学这个提法不应该写在法律上,没有可执行性,法律不能判断科学;法律确实不能判断科学,但是法律可以提倡科学,并不负判断责任。例如我们的宪法支持科学艺术,宪法不负责判断谁是科学、谁是艺术,但是可以原则上支持科学。《科普法》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延续了宪法的做法,它支持了科学的一个方面,就是批判伪科学或者说是反对伪科学。

有人说伪科学就是那些弄虚作假的所谓的科学不端行为。我觉得,这里有一点首先要弄清楚,伪科学不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它是一个科学界外部的事情,而科学不端行为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无论是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这些都跟伪科学没关系。

反对伪科学会不会打倒传统文化?这个说法也毫无根据。因为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伪科学是伪科学,如果非把传统文化混进来说成是科学,那科学有权声明它不是,这里面不存在打倒的问题。所以,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地位,但是它不是科学就不是科学。

反对伪科学会不会妨碍创新?我想这个创新指的是科学的创新,艺术创新不包括在内。那么,反对伪科学会不会妨碍科学的创新呢?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科学创新只有放到科学内部才是创新,在科学的外部自称是科学,对于科学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肖显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持有科学主义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科学成了一个正确的代名词,成了一个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力量、权威和真理的存在,成了合法、合理、正确、有用、可行等的代名词。而现在,如果以科学主义的态度去反伪科学,不可避免地会强化科学主义的社会观念,导致更多的人把科学当成人类知识的唯一典范,当成获取幸福的唯一工具,当成真理和正确的化身,如此会反过来促使一些人把本不是科学的当成科学以获取利益,从而导致伪科学以新的形式和更广泛的方式出现。这虽然能够反掉一些伪科学,但却在另一种意义上强化了伪科学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科学主义,反过来又促使伪科学的产生及泛滥,这样是不能真正有效地从根基上反伪科学的。

由于科学主义是产生伪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反伪科学,首要的就是要反科学主义,在获得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走下神坛,还科学以本来面目,把科学的还给科学,使人们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使科学及科学文化不再成为我们社会的真理的化身、所有认识和行动的标准及指南,这样,伪科学才会减少或削弱。同时,也才能使人文走上正坛,提升非科学如人文社会科学等的价值,还非科学以本来面目,把非科学的还给非科学,非科学也就没有必要凭借科学的名义获得其合法性和权威,如此,人们也就少了一份伪造科学或者假冒科学的动力,伪科学也就会减少。如果不反科学主义,任由科学主义观念在中国盛行,那么中国的伪科学将会越来越多。

刘序盾(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文化委员会主任):

一段时间来关于“伪科学”的争论不断,而且不仅是在圈子里还在社会媒体上都展开了辩论。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起码不像过去那样不公开对阵,而是相互阴着报材料,总希冀着得到上方“圣裁”,然后挟着政治权力的威势一举攻克对方。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耳朵识字起就关注这个领域,各个大案和事件都亲身经历,对于今天的进步感慨颇多。兴奋之余,也发两点感想。

首先,科学研究要与政治问题相区别。不可凭藉行政的力量和政治权威的力量,来指认何为科学,何为“伪科学”。关于科学的真伪之争原本并不存在所谓的主流地位。比如上世纪80年代对于特异功能和气功的真伪之争,就几乎没有正反方政治地位的差异,起码是不突出。直到90年代揭露“水变油”骗局时还十分谨小慎微,生怕惹出政治问题来。不像后来想像的那样什么打假英雄以主流自居一付正气凛然的样子。反伪人士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处于非主流,承受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压力的,某些时候比较起来甚至是处于弱势,很有些反潮流的样子。

反对伪科学的群体什么时候趋向主流了呢?应该是在反法轮功的时候,这时的地位才产生了变化。

科学界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情,哪一方都曾经有过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来自政治权威压抑的经历和体验,因此避免争论中的政治化倾向和反对政治权威介入争论,应该成为大家共同恪守的规则。

再有,科学研究与法律的关系。科学就是对于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于人类自认为已知的某些领域的继续探索。而探索是不应该设置禁区的。记得当年揭露某人以推广“水变油”技术构成危害社会的经济诈骗行为的报道刊登出后,沈鸿院士曾写了个条幅给我,“大胆探索,谨慎推广”。这八个字道出了科学研究的真谛。科学研究要鼓励创造和创新,这里没有禁区也不应该预设,凡是公民都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与权利,不应该受到干涉和指责。你研究“水变油”、研究“永动机”都不违法,没有谁可以用法律的名义禁止。

法律应该管的是哪一段呢?它应该管的是后面发生了什么。你这个方法和理论未经过证实有效就去推广应用,自己聚敛了财富而对社会和他人却造成了危害,这才涉及到法律。事实上“水变油”也正是因为涉及经济诈骗才引出法律的介入,如果仅仅是研究,谁也不能以“伪科学”之名给定罪。因此在科学研究领域,法律也要自重,不可管得太宽太严,因为有些东西不是法官所能认定的,法院也不是科学研究的“裁判所”。

大胆探索——体现了对于科研未知探求的宽容态度;谨慎推广——体现了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严肃态度。当火药味争论变成理性平等的对话,当双方都尊重对方的权利并恪守自己话语和行为的边界,当媒体不再视哪边权势大就一边倒地倾向哪里,这对于健康我们社会的人文生态和科学生态,一定会大有益处。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整理摘编的只是研讨会发言的一部分。在本次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主张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即多元性和反本质主义来分析科学,认为科学不可能成为汇聚和囊括一切的整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发言认为,政治力量介入反伪科学可能会导致反伪科学异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岩认为,应该根据语境的不同来讨论科学的内涵,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和谐社会应该允许“伪科学”这个词成为一个中性词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编审林坚主张在普及自然科学的同时,大力推进“人文科普”,改变目前科学与人文分离严重的状况,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马晓彤对中医做了定位、定性与定向的思考,对中医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做了说明,主张在现代化过程中复兴中医。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于呼吸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展开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干预,针对其效果实行研究,以上作为参考依据。方法:把入院见习生(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50名学生,视作实验对象。两组实验对象,据随机单盲法,被分为对照组、研究组。研究中,对照组展开常规教学干预,研究组则展开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干预,所得试验数据(组间的教学满意度、考核成绩指标),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实施教学后,研究组学生,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其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以上,可以得出,在呼吸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实行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措施,其效果更好,可以將教学满意度有效提升,并且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其掌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PBL教学法;LBL教学法;呼吸内科学;教学

呼吸内科学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通常教师会应用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该措施主要以教师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且对临床教学内容掌握较差,其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措施,改善这一现象。此研究,针对呼吸内科学的临床教学措施,实行探讨,选用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措施,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入院见习生(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50名学生,视作实验对象。两组实验对象,据随机单盲法,被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25例,实验对象年龄为,18岁至22岁,均值为:(21.06±1.02)岁,15例为男学生,10例为女学生。

研究组:25例,实验对象年龄为,19岁至23岁,均值为:(21.34±1.15)岁,14例为男学生,11例为女学生。以上组间数据比较后,无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于学生,对照组展开常规教学干预。依据呼吸内科学的教学大纲,实施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并结束教学后,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考核。研究组则展开PBL联合LBL教学法干预。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实施相应的分组,可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实施组内的自我学习管理;将呼吸内科学的教学大纲与临床的经典病例,实施结合,应设置更为适合的问题,并应用情景展示,将理论及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操作经验;学习小组在课前需针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分析及总结,并于课堂上实施小组讨论。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方案。

1.3观察指标

1.3.1教学满意度,学生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85至100分、较为满意:60至84分、不满意:0至59分。总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1.3.2考核成绩: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自制量表评估,0-100分。

1.4数据处理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X土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教学满意度

由数据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教学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72.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考核成绩

由数据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为(87.64±3.17)分、(89.32±3.09)分,高于对照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71.34±4.52)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70.06±4.63)分,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呼吸内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应用常规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依据教学大纲,将其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普遍主观学习能动性较差,且缺乏临床经验,这对日后学生正式上岗十分不利。而PBL教学法、LBL教学法,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相对更好。PBL教学法能够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更加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LBL教学法则以呼吸内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将其理论、临床与教学内容,实施有机结合,通过小组的建立,进一步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二者结合,能够有效、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所得数据,实行总结,能够得出:干预后,研究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PBL教学法、LBL教学法联合教学措施其优越性,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廖春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7):183.

[2]史大宝,吴绮,王芳.LBL联合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4):167-170.

[3]陈云峰,潘敬新.以呼吸内科教学病例库为支撑的PBL在见习教学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98):329-330.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提高留学生内科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方法:分析留学生内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准备、实验课实施、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结果:留学生内科学实验教学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好评。结论:根据留学生特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多种方式结合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留学生;内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近年,来华留学生尤其是医科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加[1]。如何做好医学留学生教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崭新而且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问题都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我校内科学教研室承担了医学内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得到了留学生们的肯定。现就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作一总结和探讨。

1 教学准备

1.1 教学对象的认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其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有其独有的特点。我校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阿富汗等周边国家,英文水平较高,但口音较重,发音不规范,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t、k、p读成浊辅音d、g、h,且汉语基础差[2]。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注重课堂的全英文授课外,课下也需要与学生多接触,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在不断交流中相互适应,克服语言困难。

1.2 教材的准备:一本好的英语教材是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然而国内目前还没有现成的、适合留学生内科学实验教学的成熟英语教材。和中国的教学模式不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大纲尤其侧重于临床应用。针对留学生日后绝大多数要从事医生这个行业,我们组织英语较好的年轻教师严格按照国外实验大纲要求,同时结合我校具体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特点自行编写英文内科学实验讲义。讲义尤其侧重于人体实验和操作性实验的编排,增加临床应用性。

1.3 教师的准备:全程英语教学是留学生教学的特点,因而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承担留学生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英语发音标准,口语流利,表达能力强,与留学生之间无语言交流障碍;二是专业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教学意识强[3]。因此,我们着重挑选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运用英文授课,要求他们课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包括授课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讲解、课件的制作、生僻单词的正确发音及对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提前准备等,争取做到授课时游刃有余。留学生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考虑到留学生的宗教信仰,某些实验可能不适宜在留学生中开展,教师必须提前了解情况,安排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另外,因为留学生的理论课程是由不同的外籍教师或本校教师承担,授课内容可能和中国传统教学有一些区别,教师在开展实验前,首先需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安排。

2 实验课实施

2.1 授课方法的选择:留学生普遍比较活跃,实验时参与性很强。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们尝试在实验课教授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对于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人体实验如血型鉴定、血压测定、心电图测定等,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动画制作首先回顾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播放英文原版实验操作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再具体讲解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让学生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把自己当作临床医生,互相检测。

留学生对这类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位学生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操作,有时还要求教师作为他们的“病人”进行检测,课上、课下主动与教师讨论实验结果。对于动物操作性实验,我们安排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边试教边讲解,实验操作过程中,给每位学生分配具体的实验任务,多名教师参与指导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留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学习,不影响教学效果。实验结束后,我们尝试让学生去做一些实验相关的小游戏、小测试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实验知识的应用。我们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还会给出一些临床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其学习,为其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国外的实验教学大纲编排了一些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交叉性实验。我们和其他教研室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学校的共有资源,为留学生提供最合适可行的实验。

2.2 留学生的课堂纪律:留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我们需重视的问题。与中国学生不同,留学生的迟到、缺勤、早退是较常见的问题。学校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了几位教师监督学生的出勤率,同时我们适当采用点名、提问、交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等方法加强管理,学生纪律明显好转。当然,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教师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实验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亲密,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甚至实验结果有任何疑问时都可随时提出,而且常常会问一些临床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内容外,还需加强对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很好地应对留学生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也需尽可能地强化英语专业知识和口语的训练,辅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教师授课时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加强实验管理,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我校制定的留学生规章制度执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苏华,孙鹏程.浅谈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10): 40-41

[2] 毕胜,蔡连顺,齐宗春,等.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初探 [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 (4): 38-39

[3] 毛淑梅,李承德,康白,等.关于如何提高留学生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7): 71-72

上一篇:勤工俭学论文下一篇:公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