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1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管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环节,本文从小学教育管理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小学管理 思想品德 问题 对策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建设

小学教育是我国学生教育阶段中最重要也是基础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出发,实现人文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一)人文化管理

人文化的管理,指的是按照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有序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领导者特别是校长应重视人文化校园环境的建设,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辨别事情,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其次,在小学管理中应当创建良好的思想环境,把学校建设成学生的学习乐园。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地,环境也可以创造人”。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等公共地方展示学生的剪纸、雕刻、十字绣等作品,在学校里建设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建筑等。人文化管理是一个由细节组成的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实现培育人、完善人的德育理念。

(二)民主化管理

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给学生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校风、班风、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是教育主导者的形象,还应将健康民主的气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同观点,让学生民主决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思想理念不健全,因此,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改进。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心中,学生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往往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主要锻炼机会自然而然就侧重于学校的教育了。但是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按教育大纲要求,照本宣科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多地重视死板枯燥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传授。现阶段,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和发展要求,一般选择的教材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无法做到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到的也只是表面的知识,并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教材的过度死板和教学手段的陈旧,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

(三)缺乏实际案例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所含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大多数都是需要实际教学。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只能根据课本上有限的案例进行联想,而有的案例已经使用很久了,却对社会生活的最新动态案例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对最新生活案例的引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创新。

三、对策分析

针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改变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

(二)挖掘更多丰富的教材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更多的符合教材内容的生活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多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规定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三)开展课堂互动活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播放与思想品德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观赏兴趣。教学大纲中有许多典型的教材案例,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管理中应当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学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兆娣.试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5,24:29.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刘沁.试论素质教育思想及小学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08:369.

作者简介:

张耀(1966.11-),男,汉族,甘肃省西和县人,一级教师,现任西和县长道镇中心小学校长,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着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脱离时代,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德育与智育发展的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与评价机制的滥用;应从思想、现实、外部等因素着手,才能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问题 原因 出路 保障

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了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步骤、目的、意义和方法;十四大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使思想品德课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十七大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遭遇着尴尬、面临着“危机”,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工作陷入困境。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但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看,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1.“两重一轻”问题普遍存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毋庸置疑应该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却存在重智育、重分数,轻品德的问题。从教育内容看,渗透性、实践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亟待改进的地方不少;从教育队伍看,单兵作战、黄牛过水的现象十分普遍,思想品德课教育缺乏“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态势,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联性与配合度不够;从考核机制看,重视考试分数,轻视学生的实际品德行为的考查,衡量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成效是“一切向分数看齐”。“两重一轻”的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在很多学校中被置于副科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沦为弱势群体,大家甚至认为人人皆可当思想品德课教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2.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塑造学生高尚灵魂,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使命;担负着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忠党爱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其考核评价的机制应该是综合性、长期性、科学性的统一。但现状是思想品德课在考核机制上存在着“唯分数论”的弊端,教师的能力评估、职称的评定、待遇的分配、学生的实际品德状况等都取决于卷面的分数,以一时一卷的考试结果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缺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长期性的考查,导致思想品德课陷入短视、功利的窘境。

3.教学实践中“两脱”问题普遍存在

实践性、时代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的根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抽象理论灌输的多,结合实际情况的少;讲历史事实的多,结合当代实情的少;结论性的多,探索性的少;高层次要求的多,循序渐进途径的少。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课堂讲授、灌输格式化、公式化知识的多,注重学生投身实践生活、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的少;普适性教学方式的多,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少。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空的、是虚的,是“可看不可吃的蛋糕”,是“可听可言不可行”的说教。

4.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相互撞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全局统筹,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确保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从思想品德课在现实中的遭遇看,真让人堪忧。在学校中,学生接受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成为“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洪流而准备,为争当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自豪;在家庭中,部分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是当大官、发大财,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争取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在社会中,贪污腐败不被视为可耻,而是被认为是有本事、有能力,各种潜规则、不正之风、丛林法则不被鞭挞,而是被极度推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各行其是、相互撞车,给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品德课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不是单一之因。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把思想品德课遭遇的尴尬与面临的危机归因于教材内容结构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的不努力、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都是不对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因素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进入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技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很多人产生了“科技致富”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可立足社会、造福社会,因此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塑造;认为人的品德是虚幻的、不可考量的因素,只有科技才是实际的能力。出现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在于忽视了“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很多人产生了物质财富至上的错误思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社会上各种“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富豪排行”等评比活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而各种“道德标兵”“品德良师”等涉及思想品德评比的活动却屈指可数。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人尤其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家長们的重心在德育与智育天平上的失衡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最大心愿,这是无可厚非的。很多家长在追求孩子的成才道路上,认为德育再高也是空的,只有智育的高才是决定出路与前途的唯一标准,以致造成了德育与智育的失衡,追求高智育、强能力始终占据着家长们的心理制高点。于是,家长向学校、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最多的就是作业做得怎么样、考试得多少分、排第几名等,甚至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报各种提高智育和技能的辅导班。而对孩子是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和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过问。家长们对孩子高智育、高能力过高关注,对孩子的德育状况与水平缺少关心,也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3.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在实际工作中,喊得轰轰烈烈的是素质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考量标准就是智育,而智育就是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因此,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奔个好前程已经是贯穿中国教育始终的“隐性目标”。于是,关系到智育教学管理和考查的相关制度条款细致入微,但对学生、学校的思想品德状况的管理和考查却简单,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或事件就行。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数不胜数。如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要么出板报,考查的是内容是否丰富多彩、版面是否漂亮;要么考查上街扫地是否参加、是否扫得干净,而对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却极少过问。

4.考试评价制度的滥用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

思想品德课承担的是塑造学生品德、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任,其评价制度应有别于其他科目而注重实践性、长期性与综合性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制度却与其他科目无异,一切由分数裁决,忽视了分数高不等于品德高的浅显道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出路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为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战略思想和具体要求。总结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摆脱尴尬、解决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摒旧创新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思想保障

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健康心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把思想品德课视为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素质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现实保障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要求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有素质教育理念,把具有普适性的教材内容读懂吃透,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时代发展特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练习、背知识——考试——评价”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大社会”“小课堂”“学生个体”“教师”四者融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和考查评价中,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性、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品德课评价机制,把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的道德养成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彻底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3.改良社会风气、优化育人环境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外部保障

社会风气的优劣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环境可分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变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态势,微观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在宏观方面就要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反映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八荣八耻”在社会大环境中找到肥沃土壤,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宏观环境。在微观方面,要转变学校、教师、家庭、学生互为绝缘的现状,盘活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把亲和力、凝聚力和启发力融合在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家长的作风之中,为思想品德课的顺利开展营造氛围、打好基础,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2]刘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陆钦仪、朱新均.跨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思考与展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文荣.现代教学思想与教育改革[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庞远燕〕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一 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我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仍很弱,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迅速增强,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 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了解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往往会感到一些冲击和压抑。此时初中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开始表现出与性成熟有关的情感,如见异性就害羞或回避、在异性前好表现自己、内心互相仰慕等。

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又渴望“开放自己”。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熟视无睹”亲人诉说心里话。

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就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他们的兴趣比较广泛,追求新颖,喜欢刺激,自我意识有很大增强,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往往自行其事,逆反心理较强。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弱,爱好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自负和好表现自我,冲动时容易受人“暗示”,以至发生越轨、失足行为。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多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赵玉清 (2009-10-30 20:28:03)

(二)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 , 况且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们成人不一样,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初中生的认知 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地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其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 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的差不多,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品质特征的发展。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也是“明星崇拜”的狂热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原因所在。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有时会“蛮不讲理”或轻率下结论。 新的学生观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这其中当然应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方式等。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总体上的与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教学策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首先要抓住从初中开始的这一发展关键期,促进其思维迅速而有效的发展。其次要在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时,特别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再就是重视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各种非认知因素培养,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他们的观察、感知、分析、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都是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相悖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了解初中生的个体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此,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素养、成长的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学生在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社会背景、个体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之一。

一方面,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关注就不容回避。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每天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非科学的、错误的观念、看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 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生活经验,

认真分析其历史和现状,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 (2009-10-30 20:28:35)

二、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思想品德课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及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具体明确,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师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预想和期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理想。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使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教学互动化,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使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

赵玉清 (2009-10-30 20:29:44) 学习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也符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都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此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握《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标准》的灵活性,顾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加深和拓宽学习的内容,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成为虚拟目标,或如教条,成为抽象目标。

(二)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同时又与其他各课有着区别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方面。 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整体性,有其具体的要素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同样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总之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

,但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可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平衡的,有可能偏重于某一领域,而在其他方面则是次要的。就每节课而言也

并不要求三维目标都是均衡实现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 因此教学设计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次要目标。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把知识的获得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当作首要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若是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忽视能力、知识目标,同样也是缺乏目标整体性的表现。

赵玉清 (2009-10-30 20:31:18) [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小贼们打劫铜板210.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 1 )设定的目标系列应有内在的逻辑性,能在教学进程中依次实施。

( 2 )设定的目标在程度要求上应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界定。这种界定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助于发挥目标检测的制约作用。 比如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 赵美玲 (2009-10-31 09:10:53) [发帖际遇]: 赵美玲收取租客本月房租铜板2.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谢谢赵姐提供的材料,学习了! 赵玉清 (2009-10-31 16:59:36) [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飞来的金子砸道,得到铜板30.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不仅涉及教师的教法,同时涉及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 依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真正接受。教学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一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和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是不相同的,性格、气质也有差异。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只有依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讲故事,可以采用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明理。有的教师擅长“导戏”,精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也可以构建基于网络的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

尽管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师的素养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则是共同的要求。

2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发生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道德行为。在教学方法上就不能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3 、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方法又是连结教与学,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步骤,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确保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轨道,防止出现脱离教学目标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搞形式主义。

4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人教版为例),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以大量的图片及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另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倡导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

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这使得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愈加丰富。

5 、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环境的作用,若能努力开发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会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当地乡土资源,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的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室、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蔬菜大棚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旅游景观、特色建筑等,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相反,影响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如不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会使教法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样,学校的设备条件也是教法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当前城市普通中学计算机等设备配备还不齐全,农村中学则更少,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还不可能经常性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

6 、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和用途,但各种教学方法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单一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学习效果。就算是对某一班级适合的教学方法,随着任教班级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差异,也可能失去好的教学效果。但倘若一味追求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变成种类繁多的万花筒,往往使教学环节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仍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 (2009-10-31 17:01:03)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常见方法 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而贯彻启发教学的原则的教学方法又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法和谈话法。

1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不同意见的新理解。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一是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具体要求。教师拟定的讨论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要有针对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要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宜小不宜大或泛;讨论题的表达要新颖、有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讨论题目时要预先评估可能出现的分歧和可以达成的共识,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讨论的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必要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发言提纲,在学生准备好后再组织讨论,保证讨论顺利、有效进行。 二是在讨论中要有引导。

讨论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独到见解的激发者、推动者和欣赏者,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讨论的题目应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讲清题目的内涵和思路。讨论开始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及时加以组织、控制、点拨和启发引导。当学生出现偏离题目而高谈阔论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仅仅照本宣读,意见大同小异,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以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讨论深入进行。当学生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歧所在,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加强点拨,指明思考方向。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疏漏和偏颇时,教师应做恰当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做必要的补充或纠正。 三要做好小结,巩固提高。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符合事实的总结。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发言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在对讨论中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缺点、不足和今后讨论要注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分析讨论中的各种想法,得出正确结论。对有争议的、学生一时想不通的、意见难统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达到观点的统一。

赵玉清 (2009-10-31 17:01:29) 2 、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组成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这是较易体现启发教学原则的一种方法。善于运用谈话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谈话法也是一种(师生)讨论法。 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规则:

( 1 )提出的 “ 话题 ” 能真正触及学生认知的矛盾,唤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的欲望。

( 2 ) “ 话题 ” 要明确,难易适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 “ 一问即答 ” ,也不要 “ 一问齐答

” 。那种不需思考就可以齐声回答 “ 是或不是 ”“ 好或不好 ”“ 对或不对 ” 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 3 )谈话的对象要普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宜将问答局限于几个 “ 积极分子 ” 。 ( 4 ) “ 话题 ”

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敢于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 5 )谈话要有计划性,要围绕确定的题目、线索和关键问题进行,要掌握好时间。切忌临堂即兴提问,心中无数,泛泛而谈。

( 6 )谈话结束时,教师应对谈话的内容进行概括,把谈话的内容系统化,使学生对所谈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以上两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其他的具体方法还有许多。 赵玉清 (2009-10-31 17:02:00) 3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表现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四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叙述和描述事物;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和论证事物;讲读是讲和读有机结合;讲演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深入的论证。讲授法最适合于教那些知识性、资料性较强的内容,传授那种除讲授以外很难获得的信息,以及需要学生得到系统知识的内容。 对讲授法的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有的过分迷恋于讲授法,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或照本宣科,或缺乏重点平铺直叙,漠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学生听,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都要学生记住,致使课堂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呆读死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讲授法也就成了填鸭式教学法,改革这种落后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二,有的排斥讲授法,认为讲授法就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特别忌讳“讲”,若是碰到优质课评比或开设公开课,教师更是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讲,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样会取得好的效果。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 1 )讲授的内容少而精,忌 “ 满堂灌 ” 。 ( 2 )语言表达生动,增强语言的魅力。 ( 3 )适时点拨,增强讲授的启发性。

4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 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预先设置一系列的、有层次和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是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解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是

“ 问题 ” 的设计。而 “ 问题 ” 不外以下两类。 ( 1 )教师课前精心预设问题,为问题教学做准备。 事实上,预设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问题设置的适当与否往往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就应在课前对所设置的问题有深入地研究。忌随意性、“填补式”(为“活跃课堂气氛”或“完成教学时间”而填充问题)。 问题设计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问题应当是明确而具体的,呈现问题时宜直截了当。第二,问题应当有思维价值,有适当的难度。第三,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不要为提问而提问,忽视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沟通与联系。第四,教师应精选问题,少做随机性的提问,使其收到实效。 ( 2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建构,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事,加上课堂教学本身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教学不可能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照搬照抄,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

, 要善于把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正如 创造教育认为的“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新问题。”这就是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志。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课堂情境引导下,或者在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慎重对待,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 为此,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顾虑,保护学生自尊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再次

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由自己来解答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奔主题地讲授答案。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路线前进,解决问题也就成了问题教学法的归宿。然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更强调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情感经历与价值体验,所收获的应当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对结果的把握。

除了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诸如形象生动的情景教学法、 自助餐式的 探究性教学法 等。

赵玉清 (2009-11-01 14:23:15)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中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具体而言,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组织形式。

1 、小组讨论 。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有效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真正意义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了,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否则就是浪费教学时间。一般说来,一节课中设置的讨论题以

1 ~ 2 个为宜。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比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这一讨论问题的设计,源于前面教学中所提及的各种不良诱惑造成的危害,所以此时组织学生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归纳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提出的方法甚至超越了书本所提供的答案,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2 )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

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初二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 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个结合点来设置讨论题。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4 )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

3 个人,最大不多于 5 个人。若多于 5 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 5 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赵玉清 (2009-11-01 14:24:51) [发帖际遇]: 赵玉清参加论坛辩论大赛, 获得银子85.

为提高讨论的效率,不妨采用如下一些规范: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要参与小组的讨论,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共享他人的认识,并且将自己的识见转变为成员间共享的经验;讨论时小组内应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如可以推举出负责人、记录员等,来保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讨论后,应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情况、结论、观点等与其他小组交流;要教育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尊重讲话的一方,不可在倾听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无理取闹,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或许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用生命维护你发言的权利”;避免脱离主题空发议论;避免出现由讨论所引发的攻击行为,如斥责别人,批评别人的表现等。

2 、课堂辩论 。

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 1 )选择辩题。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如《游戏机的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2 )组织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发言,最

后由 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 3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在辩论中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3 、课堂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展示活动。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教师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教学时创设的游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师生一起编织“生命之网”,班内 9

位学生上台扮演稻谷、小鸟、鼠、昆虫、青蛙、狼、羚羊等,各代表一种生命,并头戴标有这些动植物图案的帽子,然后要求他们找出相关生命的位置,拉好线并把线球传递给相关的生命,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醒、帮助台上的同学把线球快速向相关的生命传递。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感知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赵玉清 (2009-11-01 14:26:35) 下面着重谈谈思想品德课堂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 1 )目的性原则 ——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游戏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活动的导向,而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纯粹为玩而玩。 ( 2 )趣味性原则 ——

游戏终究是一种游戏,它具有趣味、快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既要避免教学目的不明的游戏,还要避免枯燥的、干巴巴的游戏形式。在确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后,就要选择活泼、得当的游戏形式辅助教学。为达到趣味性效果,首先,游戏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然后,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增强情感体验;最后,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游戏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3 )参与性原则 —— 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 “ 动 ” 起来,争着承担游戏的每一个角色。如何才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呢 ?

首先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另外教师也要全身心投入去感染学生。否则,那些自以为已经成熟的学生会认为游戏太幼儿化,觉得玩游戏很幼稚,会应付性地、拘束地

“ 玩玩 ” ,甚至会不屑一顾。

( 4 )组织性原则 ——

每项游戏活动均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即使如小品表演这样的活动,教师也应预先审看之、指导之。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应明确地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养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课堂习惯。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还有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赵玉清 (2009-11-03 22:08:28)

(二)课堂教学活动优化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

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课堂 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班级里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冷落歧视所谓“差生”的现象 ;应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不包办代替,放心大胆让学生去想、去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应实行民主化的教学,鼓励学生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不同见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他们展示个性、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们有被接纳、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以平视的视度去看待学生,甚至欣赏学生的鲁莽、激情、狭隘、固执;应转变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 、明确教学目标,牢牢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导向作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以确保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开展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忽视了活动的本意,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为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教学活动过程不可能如教学设计的那样一帆风顺,活动中也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而这也还是建立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之上的。

3 、努力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充分发展。

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规划课堂活动,并且保证活动的最终有效实施。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切忌“喧宾夺主”,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要学会倾听、尊重活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搭建个性释放的舞台,给他们的学习以尽可能多的自主,这样学生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师生都能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任务分配,这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这在以上的篇幅中已有叙述。

5 、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实际意义,这已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证明。 赵玉清 (2009-11-03 22:09:04) [发帖际遇]: 赵玉清送馒头获得小费铜板48

(三)关于新课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始有终。这里专门探讨一下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精彩的导入,

如同戏剧的序幕,它隐含着戏剧的高潮和结局,又如同路标,它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导入的好坏,有时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设计的原则 ( 1 )目的性原则

同样教学内容的课,导入的方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何种导入,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调动学生入课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新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服务,这是衡量导入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尺度。为此教师要根据既定的 教学 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与 教学 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入游离于 教学内容之外。

( 2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对所教的学生而言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生活实际等,来确定导入的内容和形式

,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里的针对性也包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表现相应内容要求的导入方式。 ( 3 )形象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更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不仅要求导入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作良好的情感铺垫,更应该使导入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具体形象,为下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素材”。

2 、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 1 )情境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思考问题,愉快的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使用最广泛的导入法。情景的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诸如音像再现、小品表演、实物展示、回顾历史(故事)等。 ( 2 )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 3 )新闻(热点)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当地热点新闻,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赵玉清 (2009-11-03 22:10:18) 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活动导入法、亲身体验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等。

3 、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 1 )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 ( 2 )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 3 )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 4 )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 赵玉清 (2009-11-06 20:12:35) 3 、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 1 )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 ( 2 )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 3 )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 4 )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 赵玉清 (2009-11-06 20:14:01) 第四讲: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我们选编了一组来自第一线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评析,透视新“课标”,借鉴他人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所有教学的宗旨,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重要。“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为此,我们需要:

1 、把握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既把握教育性、思想性,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重视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通过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的建构,逐渐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赵玉清 (2009-11-06 20:14:22) 案例 1 面对百万巨款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有百万元巨款,你会干什么?

学生们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要买一栋别墅”,“我要买汽车”,“我要去投资”„„五花八门的答案就这样出现在课堂上。 在学生过于“生活化”的回答之后,老师又问:“大家对消费非常在行,那么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样赚来这百万元钱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而 后

老师在投影幕上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代人买奖券获 500 万大奖后„„》。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同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答案出来了。教师也不正面给答案,只是等到学生急于知道真实结果时,教师才出示“代买人主动告知委托人获大奖”的事实。此时,学生一片静默,但教师看的出,学生所受到的震撼不小。 评析:

此案例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在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得到暴露和展现。面对几百万巨款应该怎么做?在这中间出现了几种人——有主动告知的、有冒领的、有报警的。老师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每个角色中去选择,让学生在纷杂的观念碰撞下,学会判别取舍。最后通过事件真实情况的展现,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尊严和崇高,给学生心灵以震撼。 本案例中的教师为引领学生们确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平,不是批评错误,而是从正面展示引导,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赵玉清 (2009-11-06 20:14:50) 案例 2 带泪的呼唤

一位教师在执教《保护珍贵动物》时,先播放了一段学生非常喜欢的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之中。接着这位教师在说了几句简短的过渡语之后,又播放了一段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录像。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母豹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时,同学们已经泣不成声,尔后,便从心底发出了代表各种珍贵动物向人类忠告与求救的呼唤。这种句句带泪的呼唤,引起了师生的心理共鸣,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珍贵动物的强烈欲望。 评析: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教师的言语说教,也没有教师刻意的形式组织,有的只是教师所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教学录像资料,还有基于这一录像资料而产生的忠告与呼唤。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得到的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双重建构。当学生发出一声声带泪的呼唤时,教学目标也已水到渠成。 赵玉清 (2009-11-06 20:15:27) 案例 3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按“感受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三个环节展开。在感受挫折环节中老师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三个人物。问:“上面三个人物

你们认识哪几个?”然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谈谈对他的认识。这样自然归纳出:这几个人物的成名有个共同点——都是经历了挫折。接着,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面对

50

分考卷。然后提问:“他在想什么?”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进一步提问:结果各会怎样?于是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挫折的两重性。接着老师安排了“体验挫折”环节,模拟“实话实说”电视栏目,由学生小记者采访同学、老师。这时, 戴 老师敞开心扉和学生们讲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于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真正敲开了学生的心扉。一位女生在谈到自己考实验中学落榜时,当场流出了真情的泪水,哭出声来。一时教室非常安静,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师生们送给她的鼓励。在学生们讲完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后自然渴望战胜挫折。于是“应对挫折”环节自然引出,

戴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队(红、黄、绿、蓝)分别找出应对挫折的方法。接着红队用小品的形式、蓝队用漫画的形式、黄队用讲述个人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找到的克服挫折的办法,绿队更绝,他们的代表先用小提琴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曲。在同学们的啧啧声中,由小记者提问:你是如何练成这么好手艺的?自然,学生以身说法,谈了适合自己的抗挫折的办法。在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克服挫折的办法后,小试牛刀,老师呈现前几天在“知心姐姐信箱”中收到的一封求助信,运用已掌握的克服挫折的办法来帮助她。最后以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

评析: 在导课 时

老师选用了同学们熟悉的人物,使同学们有话好说,很快进入关于“挫折”的话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让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用“面对 50

分考卷”让学生充分述说,更好地理解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在学生初步了解挫折以及挫折的两重性基本知识后,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挫折,必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当师生互动敞开心扉,当学生用泪水表达出真切的感受,以及课堂上鼓励的掌声响起时,这一点已经做到了。师生情感有了交流体验,心灵有了真正的触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作了铺垫。教师将重点放在接下来的“应对挫折”环节及“牛刀小试”中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运用。在课堂上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意义。面对事物的两重性,不回避其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而是以发挥其有利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突破口。这就是这节课最精彩的一幕。

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满谬误。

——卢梭 思考题:

1 、新“课标”提出“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该如何贯彻?

3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指什么?优先目标又是什么?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011-05-08 08:32: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

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 C )

A.知识水平

B.思维能力

C.思想品德

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

B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D)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 D

) ①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

A )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

(

C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

(

A )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B. 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 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

D. 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A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 社会主义主旋律

D. 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

D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 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 C )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

B )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 A

)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

(

B )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

(

D )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

A )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

B )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

A )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

B )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

,坚持

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 A )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

B

)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 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

A )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 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

(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 C )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

A )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 A )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

B

)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

(

D

)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

②教师

③邻居

④社会人士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

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

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4、

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

Χ )

7、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 )

9、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

)

10、

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

11、

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

12、

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

Χ

)

13、

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

)

14、

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

15、

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

Χ

)

16、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

)

18、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Χ

)

19、

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

20、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

21、

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

2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Χ )

23、

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

24、

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

)

25、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 Χ

)

26、

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 )

27、

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 )

28、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

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0、

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1、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 针对性)、(实效性) 、(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要坚持以(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3、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 教学水平

)和学生所达到( 学习目标

)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 课程目标

)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 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和(

品德

)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4、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 教师自学

)为主,学生、( 同事

)、学校领导、( 家长

)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

),以( 教研为主

)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 学生考试成绩

)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5、新课程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6、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7、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时,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第二,要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8、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目的性)、(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实践性)原则

9、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10、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11、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

12、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3、本课程的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14、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C

) A.情绪调节教学法

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

D.合作性学习法

1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

D

) ①各类教育软件 ②红色旅游地

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 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6、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过去比较,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对( )

A. 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

B.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C. 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D.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

B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18、“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D )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9、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

D )

①成长中的我

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20、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

A )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21、本课程的追求是 (

C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2、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A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23、坚持 (

B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 社会主义主旋律

D. 党的基本路线

24、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

D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 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5、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 ( A )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

26、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

C

)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27、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

B

)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8、《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

A

)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

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9、《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

B

)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30、《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

D )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31、《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

A

)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

32、《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

B

)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33、《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

A

)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3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

B

)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35、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

A

)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36、“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B

)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 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7、“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 成长记录

38、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 (

B

)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39、《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40、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

C

)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41、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

A

)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42、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

A

)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43、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

B

)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三、简答题:

44、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45、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1)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46、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性的教学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

47、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之一。请回答:人文性的含义是什么?

人文性: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之一。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48、简要说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四、案例分析题

49、2010年10月的一天,我在七年级二班思想品德课《走近青春》一课教学中,当讲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刘丽的女生向我告状,说前桌的刘望说她是“非洲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刘丽“彭”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空当”的时候,我转向刚刚还有笑的刘望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如座针毯似的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轻声地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还是语无伦次的狡辩道:“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他不禁低下了头。我后来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选择的,可谓是‘自然灾害’。所以我们得接受。这时,我发现刘丽抬头了,她那被泪珠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份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于是,我满腹轻松地对大家说:“俗话说‘天灾无情人有情’,对刘望今天的行为大家有何感受呢?”这时很多女同学义愤填膺地说“太伤人自尊了”“给人起外号不道德”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望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只见刘望连连点头,那苦涩的笑简直比哭还难看,还没等我说什么,他就大声地对刘丽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正在为他的主动而感到欣慰的时候,就看见一向很爽朗的刘丽对他说:“没事了!”这时,在我耳畔响起了一阵的掌声,于是我很感慨的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黄金渡口,我们更应该聚焦“心理健康”啊,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你们已经顺利地渡过了第一个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答:1,教师充分抓住“给学生起外号”和“告状”这一契机,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告状人的关切,积极倾听,敏锐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不伤及自尊的

基础上,用幽默的语言,间接的方式安慰她开导他,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与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的处理问题,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引导“被告”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认识到礼仪从话中来,话要从心中说,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才会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争执,独立解决矛盾。

2,课堂上的即时升成需要教师的艺术的调控,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升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升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失衡现象。把握课堂升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必须做好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的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

50、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许多人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戴安娜王妃,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了!

请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说的“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了”这样的话了呢?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書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五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与过去初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不同, 新课程七年级的名称是《思想品德》, 而不是过去的《思想政治》。虽然只是改了两个字而已,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重大的原因, 它意味着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我们一直注重知识传授, 注重道德认知学习, 而忽视学生自己的道德思维发展和自我道德体验。造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知、行的不一致甚至脱节。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看, 当代德育观已经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学习”, 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 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 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 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 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以上原因, 新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 而不是单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所以, 我们可以读出新教材体现出以下几个适应:

(1)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 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要求人们发挥积极思维,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头脑。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培养创新精神就需要提倡和保护思维的差异性, 需要思想文化的重新整合。当然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 还要有民族主流文化的引导, 要有培养学生对国家、党的重大战略方针的认同教育。

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 人们的生活空间大了, 人们常见的不一定是父母, 而是生活在佰生人群中, 在社会上 (尤其是城市内) 是独立的个人,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人们能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 没有诚信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加强合作, 为此要加强品德教育。

(2) 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是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 是青春期变化时期, 是对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 进行基本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

(3) 适应大德育的要求。国情教育是中国道德品质教育的背景, 道德教育是情境性教育, 本不是一种说教, 是一种体验课程, 是一种感染性课程, 这需要一定的情境。

法律与道德是互不可少的, 良好的道德需要法律支撑, 有道德的人得不到法律支持是不行的, 但没有良好的道德, 法律也无法支撑下去要教育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基本的合法权利, 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是良好品德内容之一。

将心理、道德、法律教育结合起来, 使守法、爱国、道德意识成为学生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 使其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根本任务。

2 课程性质又是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 是本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继承了原标准中有关规定, 强调主渠道是课程方向, 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这门课程的民族性,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人文性主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提升人, 关心人就要关心学生成长, 关心学生的未来;尊重人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人格尊严, 要满足自主成长的要求与欲望;提升人就要通过教育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将直接的思想政治观念, 通过具有人情味的教育, 在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中进行品德教育, 努力提高实效性。综合性是指这是一门将三方面教育综合在一起的课程。将基本国情教育作为情境, 以法律、道德意识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德, 健康的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最后, 道德教育不是说教, 关键是做。不能追求学生讲得好, 而要追求做得好, 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染, 将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心理品德。

3 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述, 我认为必须将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 事实上它也正是要解决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结合新课程和初一学生的实际, 我认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策略。

(1) 生活化。“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初中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 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首先, 生活化是指教学中讨论的话题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在“四二一”的家中,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合作、不懂团结,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谈论的话题要来自学生生活, 能指导学生生活,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 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即贴近学生生活, 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再次, 生活化还指教师的课程开发要依赖于学生的生活。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 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 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 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 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2) 活动化。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 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 在课程实施中, 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 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构建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 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 做到人人参与, 个个有收获。

(3) 综合化。思想品德课程向学生与生活回归, 必然走向综合化。浅层次的综合是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 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运用信息技术, 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 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充满美感, 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看, 思品教育是一门综合课, 必须回归生活。

总而言之, 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者密不可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这些特征, 通过认真实践, 就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这样的局面:在教育方法上, 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 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 改形式主义, 为不拘形式, 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 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们坚信:德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普及,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好新教材, 实现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感悟。本文就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来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