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1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迅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承担学历补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教育等多种职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继续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存在国家层面立法滞后、管理体制不畅、经费投入不足、专业队伍匮乏、学习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加快国家层面立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继续教育结构,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加强质量监督保障,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关键词 《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继续教育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在202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来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总结,对于着眼长远、把握大局,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做出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国家教育政策及其相关文本中都使用“成人教育”这一概念,将“继续教育”包含在成人教育中,2002年开始呈现出并列使用的态势,2007年以后逐步倾向使用“继续教育”这一概念[1]。对于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等同说、并列说、包含说、隶属说、交叉说等[2]。《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继续教育”的概念,即“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这一界定的好处在于其不对“之前应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进行设限,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起点可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之后[3]。

《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培训等教育类型统一纳入到继续教育领域,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因此,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考察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尽管当下为了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步取代终身教育,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在考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时仍必须考虑教育的责任,即教育型社会的构建[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要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致力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均体现出教育体系的服务功能。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学校教育之后的生命时长将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时长,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学习成为必需。继续教育要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提供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及教育结果。可以说,学校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基础,而继续教育拓展了人生的高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调整结构、理顺机制、完善体系等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学历继续教育圆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

我国建有完整的学历继续教育体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成人学校、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历继续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高等教育:中小学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432.1万人降到2019年的163.5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958.62万人增至2019年的1526.39万人。2010-2019年间,我国初等和中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毕业生2268.26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495.88万人①,实现了农民工、在职员工、士兵军官等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也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十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各类办学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全国参加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數逐年增加。2010-2018年间,仅中职学校和高校举办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结业生就达5.48亿人次②。当前,普通高校以及开放大学系统继续教育的重心正由学历教育逐步转向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广泛面向在职职工、农民工、农民、妇女、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为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作出了贡献。

(三)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基本形成

十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面向群体不断扩大。教育部先后确定六批共127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四批共12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建立了近50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90%的省市、50%的区县开展了社区教育,21个省(区、市)建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5]。各地积极开展多种社区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形成了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

十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迅速,始终坚持把受教育作为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把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发展。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多省市以地方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方式 ,制定了老年教育发展相关文件,老年教育法规制度逐步健全。根据《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数据,全国省级老年大学、地级市老年大学已实现全覆盖,部分省市已基本完成老年教育机构布局。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各地有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6.2万个,共有800多万老年学员[6]。各地依托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举办老年开放大学,从传统教育走向开放教育,办学形式不断丰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

(五)职工培训参与率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企业职工大培训格局。2018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职工队伍达到3.91亿人,其中77.8%的职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培训[7]。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未来三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并提出了激发相关培训主体积极性的鼓励措施。在各类机构中,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功能进一步强化。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目标,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将进一步提升职工培训率。

(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一是积极推动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成立继续教育办公室、在部分专项工作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地方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等方式,推动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功能。

二是开展继续教育法制建设探索。教育部积极开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立法前期调研,并推动地方开展立法实践探索,加强法制保障。2010-2015年间,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以及宁波市相继出台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继续教育职能,积极推动各自领域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如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市曾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三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实现突破。2012年2月,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针对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多条优惠意见。2018年5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使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纳入了继续教育支出项目。

四是监管与评估制度建设有所增强。2016年11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首次对各级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工作加强全口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切实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评估。2017年以来,连续4年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年度备案工作,高校依规自主设置、省级统筹、部级汇总备案、专家第三方评议的专业备案工作机制日趋成熟。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首次启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逐步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从严把“三关”、落实“两责”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治理能力建设。

(七)继续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充分依托信息化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积极支持高校等有关机构发挥优势,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促使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受众数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6月底,上线慕课数量达到2.9万门,主要慕课平台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上涨至4.8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1.26亿人次③。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和“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加大资源扩散。截至2020年9月,西部地区高校共计参加培训1.6万校次,受训教师达59万人次,建设使用在线开放课程32.8万门,学生参与学习达2.1亿人次④。

二是继续教育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快。通过“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爱课程”、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等平台的搭建与开通,系统推进体系建设,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三是开放大学加快新型大学探索。2012年,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五省市的五所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2016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并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经过试点改革探索,截至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形成了由总部和45个省级分部、14个行业学院、4000多个学习中心组成,覆盖全国城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共同体”,助推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四是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初见成效。2012年7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挂牌,此后多省市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并出现了跨省市的实践探索。例如,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成立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地区间学生校际流动、课程互选和成果互认等。目前,我国初步搭建了学习成果框架,完成了基于10个行业的670余个认证标准。广东开放大学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广东省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八)终身学习社会氛围不断优化

一是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国家倡导开展全民阅读,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推进全民阅读工程。2015年,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江苏、湖北、辽宁等省已将全民阅读纳入立法进程,江苏省还将每年4月23日定为“江苏全民阅读日”,这也是全国首个由省人大立法确定的地方阅读日[8]。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09年的72.0%提升近1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09年的24.6%提升了55个百分点[9][10]。

二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制定实施有关政策,加快部署相关工作。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该文件指导下,各省区市积极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协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目前共有105个城市加入联盟。2017年,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沙、宁波、太原等八个城市开展了首批学习型城市监测实践项目。2019年11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的所有成员城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以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层面继续教育立法滞后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已多次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提案、议案,教育部层面也积极开展了立法前期调研,但目前国家层面关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法律尚未出台。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基本法律规范和指导,影响到整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挥[11]。目前,一些地区出台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条例,但地方条例不具有诠释公民基本权利的地位和功能,具体条文多为宣传和引导性内容,很难对学习权的保障原则、具体实施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畅通

一是国家层面尚未建立长效稳定的全口径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继续教育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关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开放大学系统、自学考试系统等各类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之间,在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工作重点等方面存在重叠、交叉和错位,系统联动、开放共享不足。

二是继续教育政策、规划落实职责不清,督导评价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政策、规划颁布以后, 各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但仍多停留在宣传、学习和理解阶段, 尚未落实到深化实践改革的具体行动上。思想认识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使得继续教育常常处于“边缘化”境地。

(三)缺乏稳定投入和专业化队伍

一是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目前,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赖学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常规投入、很多地区社区教育难以落实每年人均2元的经费标准、老年教育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等问题,经费投入普遍存在着“重小轻老”的现象,存在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质量不高,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办学规模不大、办学场地不够、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继续教育难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继续教育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教育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点数量较少,继续教育研究人员较少,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同時,由于经费有限,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工作者接受培训的名额、次数不足。更重要的是,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缺乏专门的职务职称晋升通道,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化队伍。

(四)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

一是学习资源建设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存在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等问题。不同系统、地区间教育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交流共享不足,平台和课程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和规范且质量参差不齐。当下学习资源数量大幅增长,但由于缺乏目标用户分析、技术标准制定等问题,存在碎片化分布、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性不好,对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不高。

三是继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开放程度有限。以高校为例,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但目前近一半高校不具备开放型的教学资源⑤。

(五)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多主体办学且缺乏较为统一的办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继续教育存在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学历继续教育而言,当前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种办学的形式之间,存在政策不一致、面向同一社会群体办学入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过程不统一、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社会公信力遭到质疑。相对于学校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还缺乏成熟、完善的督导、评价与监测等机制。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家层面立法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迫切要求公民学习权的全面落实。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立法是实现公民学习权的重要法律保障。需要加快研制与出台国家层面法律,强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法定目标,明确政府、学校和各类组织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明确继续教育服务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法定任务。

(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省级、市级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协调继续教育发展的作用,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会,落实继续教育发展任务。遵循“补短板、填漏洞”的原则,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树立整体发展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逐步缩小继续教育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地区差异。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建立健全政府履行继续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三)優化继续教育结构

继续教育仍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学习者提供通道。2019年,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但从存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全国15岁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6.3%,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发展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学历继续教育要重点加强以岗位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适应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实现学习者学历和能力双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重心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例如,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12]。目前,国家能提供的老年大学学位仅有800多万个,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的职能。

(四)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

一是吸引多元主体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探索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支持手段,鼓励与扶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继续教育办学。地方党委政府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培训经费保障政策,助力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完善组织和监管体系,提升继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继续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功能。建立与畅通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务和职称晋升通道,提升继续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加强继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力度和覆盖范围,提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质量监督保障

一是加强学习需求分析,提升办学质量。真正建立“学校面对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二是落实宽进严出制度,完善评价技术。加强继续教育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标准建设。重点落实“严出”制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完善评价技术,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将评价导向从以知识性评价为主转向综合能力评价上来。

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常态化的继续教育监测机制。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研制继续教育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建议各省(区、市)每年编写本省《继续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全行业、全过程进行评估,定期发布报告。

(六)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开放共享,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扩大学校和社会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力度,建立学习平台推广应用机制,提升公众对学习资源平台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服务终身学习。

二是加快研制国家资历框架。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制度。

三是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置换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完全学分制,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体系,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提升国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获得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机制与社会氛围。

(本文得到了刑贞良、张竺鹏、车如山、韩倩老师以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李强.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政策导向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16(9):7.

[2]廖远兵.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关系摭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9(4):63-68.

[3]龙汛恒,张妙华,武丽志.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5-8

[4]周作宇.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6):15.

[5]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718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05-21)[2020-12-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812/t20181229_365468.html.

[6]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09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10-15)[2020-12-12].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912/t20191204_410811.html.

[7]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领导小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工人日报,2018-01-17.

[8]李哲.全民阅读十年:书香不厌百回“闻”[N].经济日报,2015-12-03.

[9]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J].青年记者,2010(5):42.

[10]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3):18.

[11]刘奉越.继续教育立法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9-12.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10-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如今老年大学处于发展初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老年人的喜爱。老年人上大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但老年大学在我国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必不可少会有不足或缺漏的地方,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改进和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 老年教育 老年大学 现状 教育 终身学习

Talking about Elderly University Statu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ZHANG Xiufang

(Retirement Work Department, Guangzhou Petrochemica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726)

Key words elderly education; elderly college; status;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老年教育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教育事业,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且为创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1983年9月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诞生后,在政府和群众的热心支持下,各地的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老年学校教育是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老年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体现并带动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由老年学校教育性质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老年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成人学校教育,是根据我国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兴办的,目前老年大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主要依靠力量。进一步探索老年教育事业的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设施,为老年教育事业的开拓创新、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校园,晚年生活的乐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老有所为的田园。其次老年学校教育具有社会福利属性,不仅法律规定国家是发展老年教育的主体,而且我国老年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全社会的老人,学习费用较低或免费,具有康、乐、为、养融合一体的教育特色。

据有关材料显示,全国32700余所老年大学,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管理,也有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还有社会力量联合办的民营老年大学。党政机关和军队系列主办的老年大学性质基本相同,科研院所、院校和企业老年大学的管理更是呈现多元化模式。各级各地老年大学有党委、政府部门主办的,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办的,有社会团体主办的,还有个体民办的,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可以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组织都可以参与创办老年大学。目前有四种老年大学的形式:(1)政府投资型模式。特征是老年教育中大部分由国家投资开办,老年大学的开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与正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年人可以自行选择参加老年闲暇教育或老年正规教育。(2)企业自主管理模式。大型企业特别是有一定历史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较多并居住点相对集中,企业拨款建立教学楼,老师是企业离退休有专长的人员,学员是本企业离退休人员,可根据离退休人员的喜好开设课程。(3)自治自助型模式。特征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属于非赢利性志愿组织,所有具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学员一般为老年人和退休政府官员、医生、律师等,教学与活动根据成员意愿来安排。(4)社区型模式。特征是各个老年大学连成网络,依托社会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其老年大学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与普通及学院有密切联系,除对学员收取少量资料费用以外,大部分经费依靠私立、公立大学及个人慈善捐款。

老年教育所发展的老年大学对社会和老年人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参与到国家的法制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法制社会的建设。老年人靠着自己原本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所学新知识,为经济建设余热生辉。老年大学活动丰富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推进社会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通过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能丰富老年人的视野与知识面和其精神世界。同时,老年教育推动社会的教育事业,从而加强社会的终身学习意识。

参加老年大学不仅能让老人在清闲的退休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还能修养身心。有些年老的知识份子还担任起老师的职位,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教同学自己所长。教师和学员形成互尊、互勉、互助、互动、互补、互换的和谐融洽关系,增强学校和教师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提高老年教育的品位和声望,为老年大学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不仅认识到一班趣味相投的朋友,还丰富了晚年生活。课程又能陶冶情操就如练习书法,可以学得一手好字,也能让人静下心来,锻炼人的恒心与耐心;再如学习摄影,不仅能沿途观赏风景,将其记录在脑中和相机中,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工的精美,人心的感受;又如电脑课程,可以让老年人接触新的科技,学习到新型的应用软件,开阔思想和见识……

虽然老年大学有着种种的积极作用,但是新兴的事业难免存在缺点。

(1)认识不统一。一般人会误以为老年大学就是“老人托管”,又由于传统的养老观念而没有选择老年大学。一心想着晚年的生活就是享受着国家的医保,拿着退休金过着看看电视打打牌下下棋的休闲日子。觉得上老年大学会对休闲生活有所束缚,所以不愿参加老年大学。还有些老人把生活大部分时间奉献给子女和孙女,阻碍参加老年大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老年大学入学率较低,与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不适应。

(2)资金投入不足。办老年大学,需要一定的投入,回报需要多方面整合资源,许多都是无形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而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大部份投入到中小学的义务教育当中,老年大学属于社会福利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 且学费低廉。所以难以支撑老年大学的日常运作更何况是老年大学的发展。

(3)相关政策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但我国教育法规政策中未能真正体现和落实“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还缺乏对老年大学的保障制度,迫切需要国家完善老年大学在法律上受保护的空缺。

(4)办学的覆盖面小。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知名度较低,所以未必所有老年人都知道老年大学的存在。其次,大多数的老年大学都在大中城市办学,从而忽视农村的老龄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学的向往。

老年大学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是老年教育的最佳组织形式。它要巩固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正确完善的方针。针对以上的缺失,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1)开展宣传教育与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老年人参与意识。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老年教育得到大力的支持。让所有人意识到老年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人都应该得到这个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们对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误解源于对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不了解,所以应该加大宣传老年大学。例如在网络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使得社会各界都能获取老年大学与老年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与历程。让有识之士投入到老年教育中,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老年大学,让子女鼓舞老年人参加老年学习。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水平。一个事业要健康持续发展,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不行的。所以首先通过上述的宣传教育,社会必然掀起老年学习风潮。其次,将老年大学的老人上课所学习后的作品拿出来义卖拍卖,这样同时能达到宣传的同时亦能寻求社会的鼓励与热心人士的支持。说不定还能在社会中得到公益团体的支持与合作,公益团体派出学者来老年大学授课。学识渊博的教师这般新生力量,必定会大大提高办学的学识水平,弥补老年大学最缺失的理论知识。再者,老年大学的承办方请求政府加大力度给予财政支持,以完善教学条件,提高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发展方向,为老年大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老年教育有关的行政法规,更好的规范老年教育的成立条件,使老年大学的质量得到最根本的保障。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分工与监督,使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明确老年大学的教育原则与方针。制定好明确的发展方向,各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支持老年教育事业的进行。确保每位老人都有机会与权力能参与老年教育,让老人真正受惠于老年大学!以抓好规范化建设,把握教育属性,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为关键,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科研活动,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老年大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更多老年人走进课堂,常学常新,久学不厌。

(4)实现资源共享,鼓励社会办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实现课程活动资源共享化,让老年教育活动覆盖面更加宽广。在不影响正常老年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录制一些课程的将其上传至网络上,老年人不但能在老年大学进行学习,回到家还能回顾学习的知识,而没有能力或不便到老年上课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学习老年大学的课程。鼓励社会团体办学,可以设置流动的老年大学,将老年大学带进社区,带进农村。更好实现全社会的老有所学。除此之外,办学中必须有一支德高望众、热心老年教育的老同志队伍,他们发挥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担任校领导或应聘从事教学工作,东奔西忙,无私奉献。还有一支调查队伍,观察老年学员的喜好动态,以便开展更多适合老年人,使老年人满意的课程。

作为一名老年人服务工作者,笔者认为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活动无论是从个人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来考虑还是挺有必要的。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同时亦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余热生辉。让老人们过上健康、幸福、快乐、充实的晚年,不仅仅是只满足于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应该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学有所用”。只有关注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求,才能提高其生命质量,才能让他们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享受更加美好的晚年。因此,终身学习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学习,应根据老年人在现时代的需要,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老年大学的成办与活动,给予配合,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宣传老年教育的必要性,立法确保老年教育有所保障等。使得老年人不仅老有所终,还能老有所学,得到属于老年人的那份简单的快乐。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积极老龄化理论内涵

1995年, 在美国丹佛举行的G7峰会提出积极老龄化理论;2002年,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向大会正式提交“积极老龄化”的书面建议书, 将其内涵写入了《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 对推动世界老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和收益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享有充实的生活, 能够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继续学习, 参与活动, 使其才能和经验得到运用, 继续各尽所能, 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 较长时间保持健康, 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对社会来说, 积极老龄化是指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 满足他们的需求, 帮助老年人尽可能不依赖他人, 延长其余寿的健康期和自立期。在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需要帮助时, 保证能获得各方面的保护和照料, 消除各种对老年人的歧视、怠慢、虐待和暴力行为。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南通开放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工作部署, 结合本市老年人口发展和老年教育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发挥全市社区教育龙头示范作用, 以实施“老年教育百千万工程” (百所示范老年学习苑、千人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万名老年人乐学工程) 为抓手, 面向全体老年居民开放和分享教育资源, 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 开展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公益助人的活动。目前创建12个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 建成6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 老年学历教育教学点多次受到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称赞, 两个街道荣获“江苏省老年教育示范点”称号。

(一) 以“两类”教育为重点, 打造“老有所教”的平台

一是订单式课程派送广受欢迎。坚持重心向下, 网络下沿, 社区开菜单, 学校送课上门, 点对点服务,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派送课程, 开课社区达100个, 派送课程近180门, 内容包括法律、科技、民俗、文化、养生等大类, 年平均各类教学活动一千余场, 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十万人次, 大幅提升了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二是老年学历教育全省领先。2014年9月, 南通开放大学正式成为江苏开放大学老年学历教育教学中心, 学校为老年学历教育实行“自主学习+网络教学+面授辅导”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 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 不仅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线上学习形式, 还为广大老年人群体设计了符合课程需要的实践面授课程。目前老年学历教育有摄影和汉语本、专科2个专业, 共155人, 招生数同期增长68.3%, 位列全省第一, 多次获得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

三是线上线下学习互动良好。学校启动了智慧学习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两网四平台”, 为南通市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建设“南通学习地图”。自建老年教育课程20门, 涉及电脑、合唱、舞蹈等多门老年人感兴趣的课程。同时, 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南通市民学习网等开展数字化学习服务。江苏学习在线目前拥有“工作”、“生活”、“修养”、“服务三农”、“老年教育”等9个大类、39个小类课程近11000个单元;新上线的南通市民学习网 (乐学南通) 平台设有新闻动态、资源中心、直播课堂、学习圈子、活动中心、志愿服务六大项, 覆盖全市46个街道、68个乡镇, 提供近2200个优质微课程资源,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极大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二) 以文化传播为途径, 丰富“老有所学”的内涵

一是“非遗”进社区。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南通市开放大学与南通市文广新局共同组织开展了“非遗进社区文化有传承”活动。此项工程于2014年10月20日正式启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邀请南通剪纸、棕编、盆景等传承人走进社区, 宣传非遗文化, 传授非遗技艺, 培养非遗达人, 提高社区老年人的非遗保护意识, 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一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阅读进社区。2015年4月, 第十二届南通市韬奋读书节启动仪式上, 南通开放大学正式成为南通市首批全民阅读推广培训基地;2015年6月, 与南通市文广新局共同签署了“政校合作, 共建书香南通”共建协议, 双方共同推进全市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学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和社区教育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势,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进社区, 加强组织, 营造氛围, 积极引导社区老年人参与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共同行动中来, 使读书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常态, 为文明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三是科普进社区。南通开放大学与崇川区科学技术协会合作, 签订协议, 师资共享, 同构课程, 联办活动, 在社区开设科普课程班, 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每年服务社区老年人10万人次。

(三) 以素质拓展为平台, 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

一是聘请退休的老年人加盟社区教育智库。通过聘请品质好、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育工作者、老知识分子加盟南通社区教育智库, 一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服务于老年教育事业;同时, 让他们为社区青少年通过上革命传统教育课, 起到传承的作用, 让老年人在在社区教育事业中再次焕发活力。

二是挖掘有才艺的老年人组建各类文艺团体。根据社区老年人的特长, 有选择的成立戏曲、舞蹈、合唱、朗诵等文艺团队。同时, 以老年摄影学历班学员为骨干成立的“银龄拍客团”定期外出采风, 摄影作品在省市级摄影比赛中屡屡获奖;以老年诗词赏析班学员为骨干成立的“老友诗社”多次参加市级朗诵大赛, 获得好评。

三是举办艺术节给老年人提供展示的平台。2015年起, 连续三年举办社区教育艺术节, 开设大合唱、广场舞、瑜伽、朗诵、书法、摄影、戏曲、葫芦丝、陶艺等项目的比赛, 来自全市132个社区的老年人, 参赛达一万人次, 年龄最大90岁, 在全市老年人中掀起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老人们普遍反映, 参加活动, 既锻炼了身心, 又得到了提高, 受益匪浅。

(四) 以身心体验为载体, 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

一是建立名师社区工作室。目前, 已在任港街道、文峰街道成立了南通开放大学杜鹃古筝工作室、大海陶艺工作室、孙鑫书法工作室、馨怡瑜伽工作室, 筹建中的还有心理工作室和排舞工作室。把社会资源引进社区, 由名师领衔,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培训, 切实提高了社区老年居民整体素质, 真正做到“人人乐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二是建设文化体验中心。自2015以来, 在市中心街道内建立三个社区教育体验中心, 目前已接收近1000名老年人体验学习。体验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服务宗旨, 以传统文化学习、体验项目为核心课程, 开展包括摄影、烘焙、书法、绘画、茶艺、陶艺、园艺、太极拳以及非遗文化项目的体验学习, 让每位老年学习者在体验中收获快乐, 在文化交流中陶冶情操, 感受终身教育的魅力。

三是建设老年学习示范苑。老年学习苑以居家养老和文化教育两类为主, 实行“三三三”工作法, 即内容上重视“三型”:知识型、休闲型、保健型;形式上讲究“三化”:信息化、多样化、特色化;课程实施上“三接”:与老年居民需求有效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与社会治理工作全面对接, 着力构建老年人十分钟学习圈, 解决了老年教育存在的报名难、路程远、交通不便等难题。

三、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推进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对策

办好老年教育是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是营造建康老龄化环境的需要, 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需要, 只有得到全社会关注, 全社会重视, 全社会支持, 老年教育才能办得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一) 理顺管理体制

实施社区老年教育, 与当地的文化、卫生、财政、教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关联, 目前, 很多地方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教育的管理机构, 对于老年教育中涉及的问题, 实行的是交叉管理, 这样极不利于老年教育工作的执行。所以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需要政府部门之间明确职责, 共同合作, 应成立老年教育的领导小组, 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长效运作机制, 推动老年教育长足健康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

社区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 政府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 在现已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基础上, 要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做到有计划的逐年增加和专款专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改善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三) 支持社会办学

依法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特别要鼓励离退休干部、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社会办老年学校, 由市、县 (市、区) 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民政部门登记, 免收登记和管理费。

(四) 加强资源整合

目前, 涉及老年教育城所基本没有独立的, 不能保证老年人充分获得参与社会活动和学习的权利。要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条件, 加强全市活动场所、文化场馆的整合和共享, 做到同规划、同建设,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在自愿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文明创建活动, 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

(五) 发展老年开放教育

充分利用各级开放大学的功能, 进一步开发适合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非学历和学历课程, 通过各级“学习在线”, 努力构建完善的覆盖全省并延伸至城乡社区的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平台, 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在家接受老年教育。

(六) 加大研究力度

要求各地创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 鼓励各高校教学、管理一线的专兼职人员开展老年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时, 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的立法研究, 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社区老年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既符合时代的潮流, 又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对迅速增长的老年人队伍, 任重而道远。“积极老龄化”这一理论不仅可以为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更有助于积极老龄化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

摘要:2002年,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 该理论是人口老龄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作者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入手, 以南通开放大学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例, 分析了南通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的现状, 提出推进策略, 就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积极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老年教育,老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编申国老龄协会译.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3.

[2] 李方平.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究[J].成人教育, 2013, 6.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公寓运营四年多来累计已收住老人1300余人,为2000多个家庭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养老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该公寓视察指导工作。每月都有10多个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区的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团前来参观学习,借鉴经验。由于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被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被省老龄委授予河南省“敬老文明号”,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家庭服务业千户百强企业”,被省人社厅授予“河南省家政服务企业二十强”,被市民政局评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

商丘市颐寿苑老年公寓建院以来以“一切为了老人”为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强管理,走入了科学养老、快乐养老、医养结合的社会化机构养老的良性发展轨道。

主要做法有:

1、拥有内容全面的《标准化管理手册》,公寓管理制度规范、临床护理有序。

2、公寓推行快乐养老,充分排解老人的“孤独”情绪,每天上午9点至10点的“健康娱乐时光”活动,将古稀老人带入到忘我的境地。

3、公寓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协调市五院设立了老年病区,医护专家每天24小时守护,不但使老人及家属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解决了入住老人医保报销问题。

4、创新工作方法,实行民主管理,由15名入住老人代表组成了伙食管理委员会,每周五下午召开固定的“健康饮食”研讨会,各抒已见,根据季节特点制定下周食谱,使公寓的伙食保证了优质供应。

5、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老年公寓党支部及公寓工会委员会,既保证了党对公寓的绝对领导,又保障了员工的权益,使公寓完全步入了健康快速的科学发展轨道。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是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创新实践。大数据技术和思维逻辑具有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高度契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搜集、有序存储、画像分析、供给咨询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度、接受性与获得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大数据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供给方式、覆盖人群和接受度均有待加强和创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与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平台和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结构与模式、环境和条件将不断转型升级,大数据的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特征及数据化思维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这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意蕴

经济、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满足还不平衡、不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核心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内容、模式和结构,引领和满足符合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多维度的实际需求,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调节、促进和发展。

(一)精准供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于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网络学习方式和个人兴趣特长等多样性需求侧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导向、资源和教育教学方式引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动力;大学生的客观现实状况也推动着教育资源的优化调节、升级更新和创新供给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大数据浪潮,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以坚持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目标,提升高校精准供给质量,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匮乏、供给方式单一的现状,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需求;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主体、供给载体、供给内容和供给环境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科学灵活地调节精准供给与多样性需求的矛盾;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引领性、科学性、精准性的供给,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丰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供给的信息化水平,助推高校精准供给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数据技术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支撑

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认知和实践变革。新时代,应以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造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满足学生的需求,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重构教学过程及组织结构,变革教学方式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精确性和高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大数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创新。将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技术和挖掘、预测、分析方法等实践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过程之中,尊重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积极顺应大数据给教育资源带来的变革;描绘适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学生画像”,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建设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资源供给咨询、学情质量监管和教学效果评估调整信息管理系统,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资源供给和多样性、差异化需求之间的难题,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变革中的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构成[6]。“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大学生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深化变革的期望和衡量其创新的重要标准。“让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以大学生为重中之重,知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获得,这需要从学生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两方面入手。大学生差异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内在动力,首先,大学生对教学内容、载体、方式等一系列做预期估量;其次,大学生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验、自我需求获得感和满足程度;最后,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精准供给是大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外在源泉,高校应首先对大学生需求、供给方式、教育效果进行推测假设;其次,在供给过程中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思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后,实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所期”“所能”“所给”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待”“所想”“所得”的供需互动、双向提升,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7]。

二、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8]将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全过程,不仅顺应了大数据的时代潮流,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求,更符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战略要求。根据大数据的特征,统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顶层设计,精心规划、大胆探索,将大数据打造成新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引擎。

(一)大数据的多样性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大数据多类型是指其数据来源多样、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多元多变[9]。大学生思想政治数据信息资源生成的来源层面有学业生成类、实践活动类、网络社交类等。从教学环节来看,有基础类、生成类和结果类数据等;从结构化层面来看,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等;从载体层面来看,有移动终端、PC电脑和实践活动等。这些数据记录并呈现了大学生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和在场在线的思想政治学习实践、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征。针对大学生受思想品德观念、学业发展水平、学习行为习惯和教育程度等实际差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私人订制、因材施教和“一一供给”。大数据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不仅要采集大学生年级、专业、学籍等基本信息,而且要搜集思想政治学习过线中学习频次、停留时间、收藏次数、评论转发等生成性数据,还要统计分析课时、中期、期末成绩和教师的生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等定量定性数据信息。以此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预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注内容等。大数据来源及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应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样性髙度契合,通过对大学生大规模、多样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预测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关注动态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大数据的精确性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精准性

大数据强调数据传播的主动性和精准性。精确地描绘“学生画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性的必要前提,应重视大学生传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应重视反映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还应关注宏观、中观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况。要正确把握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动态,精准性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借助大数据进行科学精确的挖掘、分析和预测。根据大学生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数据,教育者可研判其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向,精准化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的关联度,推送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对其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状态进行正确引导。比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内容、学习频次、视频音频、评论质量、分享次数等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志、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三)大数据的时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传播更广,高校应对海量增长的数据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否则随着数据的动态流动,数据的价值会很快失效[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应该满足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需求,适应95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网络新事物的特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和创新供给资源。随着移动客户端的不断普及,大学生对其所热衷关注的时事新闻的反馈非常快,这既反映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习惯特征,又反映出其思想政治状况、学习行为表征和学业发展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就是以不断更新的学生数据为基础,推进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和个性化推送的过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凭借爬虫采集技术迅速搜集数据并进行筛选整理和挖掘分析,以第一时间知晓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预测分析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找准大学生的需求痛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准而及时的供给。比如: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议召开之际,高校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载体推送关于我党十九大会议的资讯,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载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方面,这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高校关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供给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精准供给的模型构建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化、内容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美好学习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质化、网络化、共享化和精准化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必须认识到高校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它给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加大学生获得感提出了许多难题。高校应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其供给不平衡不精确的困境,充分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更好地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改进教学效益。

(一)大数据精准供给模型的理论依据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模型的科学构建依靠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评价激励的理论等为推动高校教育供给侧的变革,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学习潜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精准供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每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心理特征、思想品质、道德行为和学业状况等存在差异。随着信息时代的發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教育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高校精准供给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才能打动其内心,激发其兴趣,开发其潜能,引导其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空间,在此情境中,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道德认知、学业发展状况等进行精准定位,查漏补缺、扬长避短,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其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大数据精准供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诉求,而且需要注重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价。加强教育资源供给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引领,监测调整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不断以“正”“负”激励等手段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保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正常运转。

(二)大数据精准供给模型的主体结构

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稀缺、开发利用率低、供给渠道单一等现状,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多样性需求,针对其差异化学业水平、网络原住民特征等实际情况,实现大学生学习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高校必须抓住国家实施教育大数据的战略机遇,精心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整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依托大数据技术,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构建由数据搜集(基础性数据层、过程性数据层和结果性数据层)、有序存储(大规模聚类层、多类型分析层、高速度处理层和低价值挖掘层)、画像分析(思想观念层、行为表征层)、供给咨询(锁定学生层、精选内容层和拓展载体层)、效果评估(诊断层、预测层和调节层)五大模块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结构模型。五大模块和各个模块内部诸要素统一在大数据精准供给系统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渗透发展,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向前迈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助力。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精准供给实践创新

“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它以全新的、相关性的分析模式来进行处理,使加工后的数据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提升内容、质量和载体,从主渠道、软环境和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精细化实施[12]。依托大数据采集、分析、描绘、推送和评估等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信息系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学习发展和社交等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储、挖掘、分析、预测、描绘、供给、反馈、评估和调整等处理加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侧的深刻变革。

(一)数据搜集

大学生数据搜集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为目的,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技术、网评网阅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智能爬虫技术等采集、记录、感知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整个过程中的数据,为数据分析、画像描绘、精准供给和教学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数字基石。大学生有关思想政治学习的数据犹如一座“冰山”,其包括“冰山以上”的易搜集、易测量、易处理、易共享的显性数据,也包括“冰山以下”的难爬取、难计算、难分析、难兼容的隐性数据。能够被高校搜集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数据,只占其冰山一角。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档案和终结性考试等结构化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大学生的网上学习痕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来源之一。除结构化数据之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还包括大学生在互联网社区上的一些视频、图片、电子错题本等信息(比如:新浪爱问知识共享、腾讯教育学习档案)及地理空间信息等数据。高校需要不断地探索“冰山以下”的隐性数据,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全面搜集大学生有关思想政治学习“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的大数据。因此,大学生数据搜集包括基础性数据层(姓名、性别、年龄、兴趣、特长、学号、专业、学分、学籍等),过程性数据层(搜索、浏览、练习、上/下载、评论、转发、学习频次、学习时段、学习载体、学习内容等)和结果性数据层(课堂成绩、网络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教师评价等),其采集了大学生线上线下、课堂内外、过程结果等整个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性隐性大数据,丰富了高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数据资源。

(二)有序存储

大学生数据有序存储对数据生成过程、结构化程度、来源载体等庞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进行甄别筛选和分类整理,它利用统计、聚类、相关性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科学检测数据的效度和信度,以真实可靠的数据描绘大学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精准供给。大数据具有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如何实现大数据分析从模糊性到精准性、分类到聚类、孤立到相关呢?其中的桥梁就是大数据存储、分析工具与方法。大学生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与可视化(EXCEL、R语言等)、聚类(SPSS等)、相关性挖掘(SSAS等)、社会网络分析(UCINET等)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4V”特性的大数据进行大规模的聚类整合、多类型分析、高速度处理和低价值挖掘。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是利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频次、时长、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折线图、散点图、雷达图等图表进行的可视化的呈现。聚类分析是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现状、兴趣特长、学业发展水平和社会交际网等数据进行的相似性分析、聚类,它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相关性挖掘是利用SSAS等挖掘软件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活动过程中阅读、关注和访问的内容进行挖掘,预测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能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供给和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资讯。社会网络分析是利用UCINET等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之间思想政治知识交流互动的统计分析,能充分开发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资源,预测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改革的要求。同时,可将各种大数据方法进行交叉混合分析,形成科学的数据分析合力,以此推断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倾向,预测大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

(三)画像分析

大学生画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动态、行为表征等数据为依据,从现实社会人抽象描绘出的虚拟数据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教育资源分层供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大数据时代,高校对线上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全面的记录及精细的划分,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及心理状况、预测其学习行为表征,再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供给。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13]。大学生画像包括思想观念层(思想品德、政治面貌、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就业意向等维度)和行为表征层(学业发展、学习习惯、学业负担、社会交际等维度)。大學生思想品德维度包括四部分:(1)思想品德认知:认识、判断、评价;(2)思想品德情感:爱憎、好恶、是非;(3)思想品德信念:原则、规范等;(4)思想品德意志:精神力量、道德品质等。政治面貌维度包括:群众、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等;身心健康维度包括:积极向上、身心协调、抑郁孤僻和人际交往状况等;兴趣特长维度包括:时政、党建、近代史、毛中特等;就业意向维度包括:考研、行政、创业、入职等;大学生学业发展维度包括:学习频次、网络成绩、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等;学习习惯维度包括“三微一端”学习方式、先学后教、混合式学习等;学业负担维度包括课业难度、学业繁重、教师压力和应试考试等;社会交际维度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网上网下分享转发、交流评论等。学生画像的思想观念层与行为表征层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联系和促进,为高校思想政治精准供给提供了观念和行为科学依据。

(四)供给咨询

高校供给咨询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方向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精确地描绘大学生画像,深度了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利用各种新型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移动客户端、电子邮件、信息通知和在线交流等方式精准地供给给大学生,加强高校与学生的良性沟通,提高供给咨询的满意度。首先,锁定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学业压力、兴趣爱好、多样性需求等层面),精确的学生画像能为高校提供供给咨询的科学依据;其次,精选与学生需求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内容、时政内容、板块化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咨询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引领性;再次,扩展学生喜爱载体(“三微一端”、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精选适合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的学习方式;最后,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是客观静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成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据的堆积,而取决于高校对其进行的科学整合、分析、挖掘和运用,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供给咨询方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咨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用大数据重构大学生需求、偏好、动机的全貌,精选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并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提供给大学生。比如: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之际,大学生利用微信载体阅读人民日报公眾号的“一条微信读懂18次党代会‘极简史’”并进行留言互动、点赞转发等。因此,高校可采集有关大学生学习、阅读、观看党的十九大会议的浏览量、评论留言、学习载体和关注党的十九大的某一方面内容(如青年大学生)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向大学生精准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观的教学资源。

(五)效果评估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咨询的正常运行。因此,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主观与客观、过程性与总结性、人工与智能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和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需求、实际学业发展状况等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时代,坚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评估体系有利于处理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供给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解决教育资源供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大学生画像分析的客观性、供给咨询的精准性、评估调整的科学性。所以,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包括诊断层(思想动态、学习效果、学业成绩等情况预警或激励)、预测层(多样性需求、精准供给的分析预测)和调节层(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精确地诊断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业的发展水平,及时向学生、教师和家长推送有关近期学业状态的预警或激励信息,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学习过程的进展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系统敏锐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预测其多样性需求,提前准备供给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最后,根据大学生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反馈的结果,不断优化、更新和调整符合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以此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大数据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诸多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例如,数据采集过程中如何保护信息隐私,数据分析如何解读大学生隐性“词义”,对学生画像如何实施品德量化分析,供给咨询如何统筹高校整体布局,以及高校思政教育数据如何与跨部门延伸数据实现有效共享等。大数据发展蒸蒸日上,高校应该与时俱进、超前布局,科学分析大数据发展近况和趋势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辩证影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库,深入研发大数据前沿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存储、挖掘、分析和共享等,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高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

[2] 十九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 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EB/OL].(2018-09-11)[2018-09-15].http:∥edu.china com.cn/2018-09/11/content_63372956.htm.

[6] 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7] 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

[8] 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2017-12-09)[2017-1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09/c_1122084706.htm.

[9] 李海生.知识管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38-143.

[10]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105-112.

[11]徐岩,杨晓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0.

[12]王永灿.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5-82.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5-279.

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党中央的领导、号召和院团委的积极支持下, 我系为进一步认真学习、研究、领会、贯彻中央、省、院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精神,全面学习我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科学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来加强我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三年来我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我系具体的工作如下:

第一、三年来我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学生,紧密结合我系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把中央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的贯彻到实处,将其融入学校及我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之中,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我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讲座及宣传工作。如《一堂生动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首批“支援西部”志愿者我系99级毕业生郑玉兰回母校作报告;《思政教育 实际出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极大地提高了我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第二、我系还充分发挥我系系刊编辑部、学生干部及各班委的影响力和宣传功能,加大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服务。在XX年中,我系结合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机,认真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在系刊《火花》设置理论学习专题,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潮引向深入,推向前进。并积极配合团中央关于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政法在线》刊物出版团知识理论专辑,为全系同学提供学习平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第三、我系开设“学习弘扬传统民族美德”的讲座,纪念抗战胜利征文及运用《政法在线》、《火花》、班级宣传等渠道,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入认识党的当前的历史任务和先前的革命形势,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情感,加强精神方面的建设用科学的理想信念观教育指导学生。努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系在XX年即新中国成立55周年及XX年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等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深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积极配合党中央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修养。

第四、在XX寒假、XX年暑假,我系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厅、团省委决定组织全系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福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都来为家乡的建设献言献计、尽心出力,激发学生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在实践过程中,我系师生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并且在思想信念方面也有了十足的提高。

第五、我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还集中表现在学生的专业课及思想品德课等所取得的成绩和学生干部的素质及工作方面。我系在学生工作方面具有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体系。目前我系系级学生干部b类以上99人。学生干部大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在师生配合、学生干部间的协调工作中都作出了较好的成绩,并在四大组织间开展经常性的例会,进行各部门的工作总结、工作交流及工作计划汇报,从而达到了工作有反馈、工作有头绪、工作有效率的目的,使我系的团学工作更好地展开。

第六、我系目前有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员43人,其中02级25人,03级人18人,正式党员7人。同时还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师生反映的问题;XX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和谐社会,锻造火红青春”活动中,我系20名学生参与实践,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我系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使我系学生真正实现了增知识、作贡献、长才干。从党员入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素养,体现我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七,我系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体现在我系学生组织的工作规范的准则中:

1、值班制度

值班人员由系学生干部组成,主要负责在活动室值班,检查每天学生及学生干部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要保证活动室的清洁卫生及财产安全。学生干部应每周至少三次到活动室签到,带头佩带团徽,起到领头兵的作用。值班制度的实施,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将思想素质的修养充分落实,让学生干部以身作责,起到带头作用。

2、反馈评价,矫正强化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给学生以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行为动机。如:我系在加强督导评估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表彰奖励机制,“三好学生”、“优秀干事”、“先进班集体”、“优秀团干”、“入党积极分子”等给学生以鼓励。负反馈是对不良习惯的评定,它用来调节、控制不良行为,对广大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在学院的各种赛事中都能见到我系学生的身影,我系学生在院系各项赛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如在04—XX年的“两赛”,我系学生积极参与,政法系获得总体分第二名的好成绩等。这些都是我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精神文明及行为规范的建设中的闪光点,都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和院团委的领导下,我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辉成就。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徽文化产业现状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