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2023-12-14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胆道外科疾病患者共180例, 男性83例, 女性97例, 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49.2岁, 其中结石性慢性胆囊炎101例, 胆囊息肉18例, 胆总管结石21例,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0例。

1.2 手术方法

首先进行手术前常规性检查与准备, 之后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法进行麻醉, 选取右肋缘下1cm位置, 于腹直肌或者腹直肌旁处切口, 切口长度约3.5cm, 使用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器械, 在以安全为原则下, 固定手术步骤、技巧, 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共119例, 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21例, 进行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40例。

2 结果

胆囊切除手术切口长度为3.0~4.0cm (平均约为3.5cm) , 手术时间为40~60min (平均约为48min) ;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手术切口长度为3.8~5.1cm (平均约为4.6cm) 手术时间为55~95min (平均约为75min) 。手术后患者感觉无痛或者微痛, 9~10h后患者可下床活动, 12h后可以进食不含脂肪流食。24h后患者可以恢复低脂肪饮食。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胆道损伤、手术后出血症状以及手术切口感染和死亡病例, 全部身体痊愈后出院。180例胆道外科疾病患者手术后随访近2年时间, 并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全部健康生活和正常工作。

3 讨论

本组180例微创胆道外科手术时, 手术视野及手术区显露均较小, 手术操作的位置较深, 手术视野的充足照明以及良好的麻醉是顺利进行微创胆道外科手术的基本要素。整个手术过程当中主要是依靠专业的手术器械以及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和技巧, 同时要结合胆道的外科解剖特点以及胆囊的病理特点, 经孔式切口在深位的手术区域制造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照明与操作的空间。手术中操作应轻柔, 同时密切注意解剖变异以及病理异常[2]。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系统造成的创伤小, 同时不会对人体的机体功能系统构成较大破坏性, 并且可以十分及时的启动人体机体的刺激-反应系统和人体机体的自身保护、防御及修复系统来共同维持人体功能系统的完整性和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3~4], 对人体的生理干扰也较小。

微创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手术现已兴起并得到迅猛发展, 并且巨大地影响着外科医生的医疗观念以及手术方式, 为外科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微创外科手术与现有的标准外科手术相比, 患者的创痛更小、内环境稳定状态更优异、手术的结果更准确、患者住院的医疗时日更短、手术的心理效应也更好。当前微创外科技术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 包含介入治疗技术、内镜外科技术、腔镜外科技术以及多镜联合技术等, 它在胆道外科手术中的使用, 已经带来了胆道外科技术里程碑式的革命[5~6]。

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 微创外科也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时期。不远的将来, 随着微创外科手术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在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必然会为胆道外科微创化不断补充新的活力。

摘要:目的 将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胆道外科手术中, 减少手术带来的局部或全身性伤害效应。方法 联合使用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 对180例胆道外科疾病患者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80例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后患者无痛或微痛, 没有严重并发症产生, 手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症创伤小、安全可行, 适应证广。

关键词:微创,胆道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鹏, 孙朝英, 田学军, 等.直视微创无痛胆道手术的研究 (附322例抱告) [J].中华实用医学, 2002, 4 (1) :24.

[2] 陈积圣, 巴明臣, 陈训如.迎接我国微创胆道外科新时代的到来[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2) :25.

[3] 唐朝晖, 吴高松, 邹声泉.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胆道外科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3) :29.

[4] Kalimi R, Cosg rove JM, Marini C, et al.Combined intra opera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endoscopicr etrog rade cholangiopancr eatogr aphy lessons from29cases[J].Surg Endosc, 2000, 14:232~234.

[5] Iodice G, Giar diello C, Francica G, et al.Sing le step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and bile duct stones:a combined endo scopic laparoscopic technique[J].Gastrointest Endosc, 2001, 53:336~228.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式。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参照组与感染组(n=39)。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评估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科围手术手术部位易于受到年龄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因素等影响,发生感染问题。在明确调查高危因素的基础上,需要为患者实施预防性治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更好的发挥手术治疗作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并发症,會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则会延长创口愈合的时间,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影响[1]。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十分必要。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不同小组,实施分组调查,且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参照组与感染组(n=39)。参照组年龄取值在27-68岁范围内,入选患者男女占比为20:19,年龄均值为(48.07±3.37)岁。感染组年龄取值在27-69岁范围内,入选患者男女占比为21:18,年龄均值为(48.15±3.28)岁。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具体包含术前是否正确备皮,患者手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现象,手术的时间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等,评估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胃肠外科大部分手术为污染类手术,术中对患者的皮肤黏膜组织产生一定破坏,易于造成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问题[2]。本次数据调查中显示,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

手术前不起当的备皮方式,会损伤患者皮肤,致使细菌的产生。而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肢体、内脏长时间暴露。在长时间反复冲洗的情况下,则会增加患者的机体耗氧量,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3]。年龄较大的患者,其自身机体免疫能力也会相对较差。在合并存在慢性疾病的情况下,易于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诱发感染问题的发生[4]。

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实施预防性治疗。术前需要为患者实施全面的身体检查,明确了解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予以评估[5]。规范术前备皮工作,避免损伤患者皮肤。手术中可以对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实施提取,及时展开药敏试验,将试验结果作为依据,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若患者为浅部切口感染的情况,则可以对坏死组织予以清除,增加换药次数。如果患者为深部切口感染,则需要对坏死组织予以清除。根据实际情况,在清洗两次后实施切口缝合。

综合上述内容,胃肠外科围手术手术部位易于受到年龄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因素等影响,发生感染问题。在明确调查高危因素的基础上,需要为患者实施预防性治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更好的发挥手术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少华.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0):1461-1462.

[2]花红碧,许世康,曹能琦.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引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123-124.

[3]谢皓.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引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6):14914-14915.

[4]左洪生.探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04):2358.

[5]王宇.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5):29-30.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外科常见感染分类

1.1 非特异性感染

非特异性感染的主要共同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肌能障碍和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全身化脓性感染是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 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体温高达40~41°C, 头疼、头晕、甚至淡漠, 脉搏细速, 白细胞明显升高, 代谢失调和肝肾损害。化脓性感染的病人的护理诊断有焦虑、体温过高、疼痛、营养失调, 潜在的并发症有脓血症、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包括:做好心理护理, 病情观察, 全身疗法的护理等。

1.2 特异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主要包括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病人开始出现张口困难, 随后牙关紧闭, 面部表情肌收缩出现“苦笑面容”颈部肌群收缩出现颈项强直, 背部肌群收缩出现“角弓反张”主要的护理诊断为:吞咽困难、营养失调, 潜在的并发症有肺炎和肺不张。护理措施:安置病人于特定的环境, 遵医嘱给药, 做好病情观察, 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消毒隔离和健康指导。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组织坏死或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起病急、愈后差。主要的护理诊断为:疼痛、组织的完整性受损、体温过高、营养失调等。护理措施: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 做好病情观察, 做好伤口和疼痛的护理, 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

2 外科常见感染及其临床护理

2.1 获得性肺炎

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在医院感染中占首位, 常见于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钱火红等综述认为其相关因素与外科手术引起的口咽部细菌定植、误吸、胃酸浓度降低、气管切开、插管以及各种外源性污染有关。护理患者时, 主要着重于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吸入及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 减少口咽部细菌的吸入保持口腔的清洁, 特别是双颊及咽部, 及时吸除口咽部分泌物, 并根据口腔pH值选用合适的清洗液 (生理盐水、双氧水、2碳酸氢钠、2硼酸等) ;鼻饲时患者取半卧位, 同时, 选用小号胃管持续喂养或将胃管插入空肠以避免对胃液的碱化作用, 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2) 切断外源性感染传播途径除注意各项侵入性操作时的无菌要求外, 现更强调对呼吸机环路的管理。美国医疗保健机构感染控制实施咨询委员会 (health 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rices advisory committee, HICPAC) 推荐, 至少48 h更换1次管道, 如已发生下呼吸道的感染则应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呼吸机湿化液温度应维持在5O℃左右, 较高温度可抑制病原菌在湿化液中的定植生长;呼吸机集水瓶应置于呼吸管道的最低位置, 防止冷凝液流入下呼吸道。

(3) 支气管肺泡灌洗 (bronch0alveolar lavage, BAL) 治疗。肺炎的护理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 是1cU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的常用操作, 实际上起到了外科清创、局部引流排脓的作用, 促进炎症消失, 提高局部有效抗生素的浓度, 缩短疗程的作用。护理上我们须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 主要是熟悉病史, 做好心理护理, 备好抢救及监护仪器设备药品, 灌洗时注意液体温度须加温至37℃, 术后加强监护和排痰的护理等。

2.2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长时间留置导尿、未全身使用抗生素和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临床实践证明, 全身使用抗生素, 使导尿后4~5d内UTIc发生率降低, 但由于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费的增加限制了常规长期使用抗生素。有作者提出预防腔外途径感染对减少留置导尿感染是首要的, 预防的主要环节是防止尿道口细菌的定植, 而0.5PVP-碘对常见外阴污染菌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有人认为, 将消毒海绵持续置于尿道外口, 可有效地减少UTIc的发生。肝素作为一种高效抗凝剂, 用于预防UTIc作用较其他抗凝剂持久, 但不能用于治疗。选择尿管材料时, 实验证明, 导管表面镀银或导管材料中掺合银离子可以减少或延迟UTIc的发生。

2.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2.3.1 预防输液系统来源的感染。

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减少连接部, 减少污染机会。

2.3.2 预防导管感染

首先是预防导管皮肤入口处的微生物侵入。选择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 应用皮下隧道, 使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 及时换药, 如出现红肿、分泌物时可局部使用抗生素, 或拔除管道重新置管。使用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等冲洗导管, 保持管道通畅, 可减少导管尖端细菌生长。研究表明, 使用肝素稀释液冲管与生理盐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使用导管过程中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如须长期使用, 应定时更换导管。现认为使用导丝拔除导管, 在原置管位置置管较重新选择置管部位置管的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另外, 减少导管感染的关键是无菌操作。

2.4 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与患者机体抵抗力、病室空气物品的污染、围术期的不当处理及患者自身固有菌群有关。

2.4.1 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

空气消毒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病房常用的空气消毒法有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及联合消毒法。研究表明, 紫外线和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但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缺点, 而臭氧气味难于接受, 有文献建议采用联合消毒方法, 即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 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达到100。

2.4.2 得当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处理中备皮关系到术后创口愈合快慢和切口是否感染, 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对手术部位毛发不超过1cm、不涉及患者头发、腋毛、阴毛时, 没有必要剃毛。国内对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表明, 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如必须剃毛的部位, 尽量采取减毛法、电动剃毛刀或使用化学脱毛剂。研究表明化学脱毛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但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越接近越好。手术室备皮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对于术后手术切口的护理, 有报道指出, 术后不使用腹带组和术后使用腹带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0和5.0, 表明腹带可使切口处温度升高、潮湿、易污染, 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温床。因此, 术后不使用腹带, 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

2.4.3 其他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避免外源性感染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以及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一观点与SARS理论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了解感染理论及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 对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有显著的作用。

摘要:外科感染是由Tilney提出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的概念, 及20世纪90年代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mecin 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理论, 近百年来, 在诊治护理外科感染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仅将近几年外科常见感染的诊疗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外科感染,临床护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蓓雯, 李和姐, 钱黎明, 等.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9) :34~36.

[2] 张耀圣.临床中常见的外科感染[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10, 17 (12) :3~4.

[3] 袁玉峰.普通外科常见院内感染菌及其耐药性[J].中外医疗, 2009, 28 (4) :41~42.

[4] 安春兰.外科门诊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7) :87.

[5] 时书库, 孔庆斌.腹腔引流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杂志, 2008, l0 (1) :60.

[6] 高劲谋.损伤控制外科的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2 (5) :324~326.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原因;护理

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对本院神经外科4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06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09例,GCS评分≤8分。其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6例,发生率为22%。男33例,女13例,年龄1~69岁,平均(45±3)岁。呼吸机辅助治疗28例,气管切开26例;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后4~26 d,平均(12±1) d,意识障碍持续5~62 d。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经负压引流,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14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真菌2株,其中混合感染7例。

2.2预后

针对细菌敏感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采取有效地护理防控措施,6~11 d肺部感染愈合,除因基础疾病严重死亡13例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3.1感染原因

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黏膜纤毛失去屏障保护作用;反复负压吸痰损伤气管黏膜;空气未经滤过湿化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②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地,特别是未按照规定每日进行管路消毒的机器,细菌的平均浓度可高达2×108 CFU/L。当患者移动体位或医护人员移动管路时,使带菌的冷凝水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③吸痰操作或吸痰物品未达到无菌要求。

3.2预防措施

①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特别是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持续的洁净空气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用1%~2%的次氯酸钠室内湿拖地两次,为使重症监护病室空气净化达标,在室内安装负离子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对病室进行密闭式空气消毒,消毒后再打开窗户通风。每月定期进行空气培养1次。②呼吸道的管理:对受伤后即有呕吐的患者,应立即清理口腔内滞留物,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人为致患者咳嗽反射使深部气管、支气管内的误吸物进入主气管内,易于吸出。③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本组带机>72 h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为同一种菌株感染,因此对长期带机的患者应每天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发现管道中有冷凝水时应随时倾倒。④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呼吸道加湿滤过作用,带有菌尘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护理:①用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次/d,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用0.1%的醋酸清洁口腔。用过的物品用2 000 mg/L爱尔施初步浸泡消毒。污染敷料单独包装后焚烧。深度昏迷的患者及时吸净口腔分泌物,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②气管套管口持续用灭菌生理盐水或乙醇纱布覆盖。③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严格无菌吸痰,床边备无菌吸痰盘,每次吸痰时做到一杯一管一手套。吸引气管内与口鼻腔分泌物的导管分开。维持气道通畅,吸痰时采用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的1/2,插入长度不超过20 cm,吸引负压不超过300 mmHg。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吸引管插入气管时不作吸引,在吸引管到达深度后,一边吸引,一边将吸引管往上提拉,转动退出。每次吸引操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有缺氧表现,吸痰频率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通常30 min~2 h吸引1次。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者,每天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的排出。通常每次用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3~4次/d。为使痰液容易吸出,我们经常在吸痰前向气道内滴入3~5 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严重缺氧者在吸引前适当增加氧流量。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吸力不应过大,本组病例有4例气管切开后6~14 d,在吸痰过程中发现褐色坏死黏膜组织。⑤气管套管内套消毒2~4次/d,一般视痰量及痰的黏稠度决定消毒的次数,痰液多且黏稠度高的患者每天气管套管内套消毒4次,反之常规每天消毒2次则可。为使气管套管内套的痰痂容易去除以保证消毒效果,我们将内套管先在水里煮5~10 min后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每个气管切开的患者必备两个同型号的内套管,一个摘下来消毒时,另一个给患者套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短内套管离体时间,以免引起外套管结痰痂,使内套管套回困难或增加感染的机会。⑥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敷料每天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污染的敷料。如果纱布上分泌物颜色变绿,应排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时做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⑦鼻饲管的护理:鼻饲量<250 ml/次,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吸现象,立即停止灌注,并立刻吸出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用瓶装营养液能全力时,注意滴速不能太快,500 ml能全力维持在6~7 h滴完,如果速度太快,则部分患者不能消化吸收,会出现腹泻现象,一般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可采用营养液专用滴注器。

重症颅脑损伤中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又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从本组病例显示,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预防控制也相对困难,更需要医务人员增强预防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清洁的环境,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33,170.

[2]仇蓉,夏既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常见并发症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89-190.

[3]赵淑兰.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73-74.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的50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有关资料作为观察组,其中有3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62~81岁之间,平均年龄(66.2±1.5)岁,病程在6个月~23年之间,平均病程(7.1±1.4)年。有41例患者具有糖尿病史,9例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10例患者并发慢性支气管炎,9例患者并发高血压,5例患者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患者并发酮症酸中毒,5例患者具有发热表现。另收集50例不具有糖尿病而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3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61~80岁之间,平均年龄(65.1±1.2)岁,病程在8个月~22年之间,平均病程(6.5±1.1)年。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标准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诊断,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临床诊断及检查

诊断肺部感染患者的标准主要有:近期患者加重原有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同时伴随咳嗽、发热、脓痰等表现,偶有胸痛;肺部能够听到湿啰音;胸部X线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胸腔积液及浸润性斑状阴影。糖尿病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不低于11.1 mmol/L。患者都采取血、尿常规、血清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观察组患者对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指标进行监测,并进行X线或CT影像检查[1]。

1.3感染患者的致病机理

主要是高血糖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浆升高渗透压,使淋巴细胞延缓分裂,对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使肺降低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而致病菌则增强繁殖生长能力。因此,有观点认为肺部感染加重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高血糖状态。并因受到酸中毒、高渗性利尿及其它并发症的影响,容易产生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蛋白及糖基化血红蛋白升高,增高糖基化蛋白时增加氧解离难度而引发组织缺氧,并导致毛细血管在肺组织中增厚基底膜而延长弥散距离,减少的肺毛细血管导致患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产生低氧血症,而低氧状态容易产生肺部感染。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动态监测方法对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观察组患者采用吸氧、化痰等治疗方法,并按照早期、联合、足量原则采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1.5评价临床疗效及防治措施

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为痊愈,病情显著好转,但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不超过1项没有恢复正常的患者为显效,病情具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没有恢复正常的患者为有效,患者临床病情在用药72 h后没有好转迹象或加重为无效[2] 。针对患者临床特点,其防治主要措施有[3] :一是对高血糖进行严格控制。在高血糖状态下,糖尿病患者减退粒细胞功能,在血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时,其吞噬作用也将相应得到恢复;二是对患者感染进行控制。对抗生素应用要合理使用,细菌培养结果没有确定前,可结合临床经验主要采用抗G-杆菌类药物,等到结果确定后可选择敏感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三是对患者加强宣教糖尿病有关知识,控制血糖长期保持在良好状态使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四是提高必要的营养支持,使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机体抵抗力明显提高。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患者有关数据分析研究,采用χ2检验方法对患者计数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老年患者治疗后感染率较高,观察组患者产生感染的有14例(占56%),对照组患者产生感染的有10例(占40%),感染患者主要是尿路、肺部及胆道感染。对电解质紊乱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35例有效,4例患者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有效率为70%;对照组患者有42例有效,有效率为84%,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我国临床中糖尿病并发感染大约有32%~90%的患病率,其中患病率最高患者的是肺部感染,约占23%~45%[4] 。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症状,部分患者长期负氮平衡,易产生肺部感染。糖尿病患者降低肝脏向维生素A转化能力导致体内缺乏维生素,对呼吸道黏膜上皮发育韩不利影响,使其过度增生及角化,黏膜细胞分泌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降低其上皮抵抗力与抗感染能力[5] 。

老年群体因内脏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合并疾病较多,免疫功能不断降低,更易产生肺部感染。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于单纯肺部感染:显著提高产生低氧血症的可能性,易产生电解质紊乱,主要感染病原体存在一定区别,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主要是G-杆菌感染,而单纯肺部感染患者主要是G+球菌感染。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通常都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相对于单纯感染患者治愈率较低。

老年群体因降低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产生各类感染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尿路、肺部及胆道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糖尿病肺部感染是临床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死因,由于老年患者逐渐退化器官功能,细菌易由下呼吸道侵入而引发肺部感染,而且肺组织不具有良好弹性、气管支气管降低黏液纤毛功能,不具有良好的咳嗽反射,降低排痰能力,反射不强,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减退消化吸收功能时,若长期控制血糖不佳,会造成患者产生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进而产生低蛋白症,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情出现反复而难以治愈。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但在临床中产生的感染较为严重时,采用常规降糖方法治疗通常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原用胰岛素患者应对剂量进行相应调整,以在短时间内控制血糖指标达到平稳状态,为临床治疗奠定良好基础。主要采用联合用药或结合痰培养及药敏检查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加强吸氧,使患者电解质、水代谢紊乱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6] 。

4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内脏器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及损害,导致患者因感染降低代偿能力,更容易产生器官衰竭,进而明显提高病死率。应控制患者血糖指标保持在平稳状态,以适应于因感染而导致患者全身炎性反应引发的高代谢。所以,在糖尿病患者合并产生肺部感染时,应尽可能将感染症状予以有效控制,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摘要:目的 该文针对临床老年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的50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有关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另收集50例不具有糖尿病而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35例有效,4例患者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有效率为70%;对照组患者有42例有效,有效率为84%,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肺部容易产生继发感染,且不具有良好的预后,所以要对患者胸部定期进行X线影像检查,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防治患者产生糖尿病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呼吸内科,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潘英,刘全末.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46例I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5(12):201-205.

[2] 吴丽星,杨延志.继发于糖尿病的肺部感染[J].山东医药,2013,7(11):89-92.

[3] 江红,赵岭伟.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0(18):47-50.

[4] 吴海霞.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182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15,2(6):72-75.

[5] 刘道轩,王志华,宋利,等.糖尿病的呼吸系统表现极其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15):49-52.

老年胆道感染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患有胆道疾病,所有患者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2例,胆总管扩张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例,急性发作8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7例,胆源性胰腺炎14例。所有患者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护理方法,患者及家属对该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该次研究。研究组患者30例,男性占16例,女性占14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61±3.66)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占17例,女性占13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70.13±3.4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一般基础护理与谨遵医嘱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术后监护工作,具体如下。

1.2.1生活护理由于胆道疾病患者术后处于恢复期,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活及饮食进行改善,因为胆道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所以在饮食方面不但要控制血糖还要对血压进行控制,多食用蔬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选用低脂食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所处的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在30%~50%之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1.2.2体温监测及疼痛护理由于所有患者进行的都是腹腔手术,而且术后大多患者的体温均受麻醉药物及手术时间的影响下降幅度较大,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监测1次/h);由于疼痛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诱发患者血压的升高,所以护理人员术后应给予患者有效镇痛,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1.2.3血糖监测由于胆道疾病对糖尿病病情有加剧的作用,而患者在手术后肌肉、脂肪分解增加,蛋白合成减少,严重的降低了伤口的愈合能力,患者极易导致感染,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严密的检测,并对检查结果做好动态监护记录,谨遵医嘱术后对患者进行补液(胰岛素),对患者的尿糖、尿酮、血糖要每隔4 h进行检测1次,在患者餐后2 h及空腹前30 min均要进行空腹血糖的检查,预防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情况的发生,根据患者血糖变化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帮助患者血糖维持在8~9 mmol/L左右。

1.2.4血压监测患者在术后极易产生血压较低的情况,护理人与在术后对老年患者进行翻身动作要轻柔,对患者的血压要及时的进行检测,一旦血压过低要及时的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措施护理,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排除诱发血压不稳定的其他因素,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保持血压稳定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肺部感染及伤口愈合延迟的情况,以此评价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所有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治疗数据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核对,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得知,对比两组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3讨论

胆道疾病一般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3] ,一般会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生,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术后患者护理及其的重要。该文在患者术后基础护理的基础生加强术后监护[4] ,护理人员不但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合并症进行严密的监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严密的监测,对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的现象也要及时的进行护理,患者均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症[5] ,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要进行严密的监测,预防患者血糖及血压过高或过低的症状发生,对血压及血糖发生特殊情况要及时的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该研究主要是分析60例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护理的效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40.00%)相比较有明显差别,研究组的数据较对照组更胜一筹(P<0.05)。

综上,对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加强术后监护,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发应发生情况,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术后监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治疗的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60例。将其动态随机化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强术后监护工作,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加强术后监护工作对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老年胆道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术后监护

参考文献

[1] 钟桂英,姚艳萍,唐朝霞,等.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0):149-150.

[2] 姜瑞霞.高龄胆道疾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337.

[3] 郑淑丽.9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探析[J].中外医疗,2013,32(13):128-129.

[4] 田晗.胆汁细菌培养加药敏对治疗胆道疾病中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下旬刊):2959-2960.

上一篇: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犯罪构成法律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