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舞蹈教学范文

2023-09-10

老年舞蹈教学范文第1篇

幼儿舞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专家认为:幼儿的舞蹈接受能力要好于成年人,所以不可忽视幼儿期的舞蹈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幼儿艺术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幼儿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音乐、动作和语言的有机地结合,可以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艺术素质和潜能,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敏感度,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以舞修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气质美

幼儿身体处于正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姿态,常常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形成端庄得体的仪表仪态,进而培养幼儿自信乐观、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性格。

二、以舞识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人对于美感具有独特的领悟,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姿态、表情、动作、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生理和心理机能,为孩子提供和建构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表现空间。如:舞蹈《勤劳的小蜜蜂》,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设计不同的动作表现小蜜蜂不辞辛苦采花酿蜜、与大雨抗争的坚强的画面,使孩子们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了舞蹈的表演能力。

三、以舞怡情,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性情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受多方面教育及社会各方面影响形成的。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舞蹈活动《兵娃娃》,幼儿不仅把踏步、敬礼等简单动作运用到舞蹈活动中,还把握枪、刺杀、投掷、匍匐前进的身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培养了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吃苦、遵守纪律的良好个性品质。

2.进行爱的教育

舞蹈活动的关键,是要使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幼儿积极参与的艺术活动,而且要把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在舞蹈《小乌鸦爱妈妈》教学中,我通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幼儿讲述小乌鸦,为妈妈觅食喂妈妈吃虫的情景,让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时妈妈照顾自己的场面而进行联想,幼儿很快就入境,看到“小乌鸦”急切觅食和耐心喂食的样子,让我深感舞蹈教学的魅力所在。

3.提高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较强,不会主动与小伙伴交往,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因此,我在舞蹈教学中设计了《邀请舞》这个活动,通过点头示意、招手邀请、弯腰答谢等方式表现邀好朋友游戏的动作,使幼儿在无声的肢体语言中,体验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快乐。

4.培养自信心

《纲要》明确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提高。因此,在舞蹈课中我总会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放一些活泼的音乐让她们做放松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站在镜子前面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供给每个幼儿当“小老师”的机会,请幼儿当榜样、做示范,让幼儿感到这些动作并不难,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敢于尝试。

5.促进个性发展

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幼儿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心理,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

四、以舞育智,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1.培养观察力

观察模仿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我通过分解动作和重点示范的方法,提醒幼儿先观察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提高幼儿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技巧。其次,在课堂示范动作时,我会把幼儿把握不准的动作单独示范,做一种正确和一种错误的动作,或是一种表情丰富和一种表现力稍差的动作让幼儿比较,通过对比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其观察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2.提高感知力

大多数幼儿在跳舞时毫无表情,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舞蹈的情感,首先自己要进入状态,才能将幼儿带入表演的意境,可以利用夸张的动作、简明的儿歌、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或编成简单的游戏等手段来渲染环境,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能创造性的表达各种舞蹈形象。

3.增强记忆力

音乐舞蹈的学习能达到潜移默化、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学习中不仅要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与舞蹈律动表现的情感。使大脑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做到训练有素,促进智力发展。

4.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喜欢幻想,具有创造力。而舞蹈本身就为孩子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如在邀请舞《碰一碰》中,引导幼儿思考除了碰鼻子外,还触碰那些部位?幼儿通过交流沟通,探索出肩膀碰肩膀、头顶碰头顶、肚子碰肚子、屁股碰屁股等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空间位置的舞蹈动作。

总之,幼儿舞蹈以它独特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潜移默化的使孩子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真善美,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因此,幼儿舞蹈教学成为具有独特作用的教学活动,而受到我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石.儿童全面素质教育法[M].改革出版社

[3]关鸿羽.提高智力的方法[M].兵器工业出版社

[4]教育百科辞典[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老年舞蹈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该指示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路径,以期充分发挥舞蹈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  红色文化元素  高校  舞蹈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时代下延安红色舞蹈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9JK0950)。

“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所有课程均带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功能,肩负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相关精神、理念,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实践产物,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可在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的概述

红色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各族人民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精神总和。红色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比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又比如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还包括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些文化中蕴含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爱国爱民等精神,不仅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总结与体现。

红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1.红色文化元素的教育性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相契合

红色文化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它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革命遗址等为高校舞蹈专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红色文化元素能为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实践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生动的红色音乐、美术资源根植于当时的革命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灵感。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红色文化元素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能彰显出自身的教育价值及艺术特点,将红色文化元素融于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实践中,可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爱国情怀的培养,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

2.红色文化元素的革命性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相关

中国早期的革命历史对青年人有着很强的激励效果,鼓舞他们自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两者都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元素,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提升教学育人效果;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例如,高校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创建带有红色文化元素的舞蹈,可以拓展舞蹈专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深化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有助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红色文化元素引导高校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渗透红色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崇高理想、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元素可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时代精神,在高校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元素的载体作用,使大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习得舞蹈专业知识外,高校还可组织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如带领学生去革命纪念馆、革命长廊等教育基地,培养其爱国情怀,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文化元素为载体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高校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博物馆、烈士陵园、战斗遗迹等,创作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精品,拓展舞蹈专业教学范围,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弘扬红色精神,加强学生高尚品质的培养。

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1.整合红色文化元素,创编红色舞蹈剧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要注重红色文化元素的渗透,使得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升。教师应根据舞蹈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素质教育任务目标,创新红色文化元素表现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新问题,如艺术创作领域中的碎片化、低俗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而红色文化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元素与舞蹈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创编新的音乐舞蹈剧,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地的红色资源文化,创作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剧,以拓展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强化舞蹈专业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2.拓展舞蹈专业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實效性

在传统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通常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及示范指导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们在知识习得方面过于依赖手机、电脑等媒介,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时,若只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将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对传统大众媒体进行有效补充,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增强红色文化元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使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更加贴合学生发展实际,从而提升舞蹈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3.丰富情感体验,统筹舞蹈专业教学与德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之际,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然而,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有些青少年盲目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等,这就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在“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应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充分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价值。红色文化自形成以来便不断完善,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可为高校舞蹈创作提供动力和灵感,让舞蹈工作者结合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创作出相应的舞蹈艺术作品,如中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等,均蕴藏着特定的红色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挥红色文化最基本的德育功能,还要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優势,创编出更多有利于传承红色价值观的舞蹈作品,使其为舞蹈专业教学增添更多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丰富高校舞蹈课程建设、拓展舞蹈专业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应借助红色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通过实施红色专题教育、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以此培养其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调动其对舞蹈艺术的热爱,确保舞蹈专业教学与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4.建构基于红色文化元素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红色文化元素中蕴含着大量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及行为规范教育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元素,能有效弘扬红色精神。舞蹈发展的历史并不是某个地区的历史,还会传承特定的民族精神,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红色文化元素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创作鲜活的英雄人物,例如,用舞蹈语汇表达革命时期红军战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舞蹈特有的艺术内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无论哪种舞蹈艺术,都要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内,通过与特定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凸显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以表现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拓展舞蹈专业教学的影响力。将红色文化元素应用于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诠释红色文化内涵,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为舞蹈技能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实践教学是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可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舞蹈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技能。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资源,能以多元化的实践方式提升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通过红色小品、话剧等实践活动拓展校园舞蹈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为了提升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还要制订科学的时间制度,以确保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活动能规范化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价值,把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精神渗透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实践中,打造红色文化元素应用的新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丰富红色文化元素的感染力,积极为红色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弘扬作贡献。此外,高校还需不断创新舞蹈创编的表现形式,拓展创编内容,从而实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倩,郭贝贝.红色音乐和舞蹈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艺海,2020(4):105-107.

[2]胡晓丽.舞蹈创编中红色资源文化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8(17).

[3]高立雄.浅析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12):94,98.

[4]安华文.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4(18).

[5]王调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研究[J].中国包装,2019,39(12):82-84.

[6]杨春扬.依托红色文化延伸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J].速读(上旬),2019(12):116-117.

[7]袁振祖.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声乐课堂中红色文化融入策略[J].青年时代,2019(28):81-83.

[8]代先祥,赵红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淮南地区红色文化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6):110-112.

[9]陈立勇.基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19(1):40-43.

[10]王强,高学钦.闽东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价值[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9.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老年舞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 比赛 教学

在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舞蹈事业也迎来了灿烂辉煌的时刻。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一批又一批体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提倡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舞蹈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如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的,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美誉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96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比赛;还有影响力非常大的cctv舞蹈大赛等。舞蹈比赛不仅鼓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才,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还能对舞蹈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踊跃参加到比赛的队伍中来。

一、分享各校的舞蹈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比如“桃李杯”舞蹈比赛,分为单人舞和群舞,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赛事面对专业院校和普

通院校的学生,每届有上百所院校的数千名学生参加比赛。参赛单位选派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优越的条件,表演的作品从一定层面上代表了该单位的教学水平,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闭门造车。比赛期间,还有一些学术交流,“桃李杯”等舞蹈比赛多次召开学术座谈会,对舞种的设置、舞蹈的发展方向及意义等学术问题进行研讨。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创作水平

想让学生参加比赛,首先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专业颇佳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呢?备课是关键,教师应把功夫花在备课上,让本事显在课堂上,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要求不仅有知识目标,还要有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程难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是个艰苦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在课余辅导中对尖子生实行“导师制”,对“学困生”实行“会诊制”,对班级常规教学实行“责任制”,促进全体学生的协调健康发展。培养出能

力全面的学生参加比赛,这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目标之一。通过参加比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既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其次,参加舞蹈比赛提高了教师的创作水平。教师除了要上好课,还要搞创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从学生当中、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寻找感兴趣的东西,看看能不能用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也就是如何选择题材。“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作者对其掌握的大量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1]有了题材再进行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刻画、音乐的制作、动作的编排、舞台的调度、服装的设计等。如何出新,如何去挖掘主题的深度,这常常是教师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创作一个优秀的作品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是否定再否定,但当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当作品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又是无比的欣慰,这将是下次创作的最佳动力。由自己创作作品到观摩别人的作品,教师的创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发现、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我国的舞蹈事业

很多舞蹈比赛要求参赛选手除了表现一个舞蹈作品,还要跳即兴舞,以及进行技巧展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训练有素、表现能力丰富的肢体语言,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它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能力等都是一个挑战。就拿即兴舞来说,给出一个题目,听15秒的音乐,然后迅速进入即兴舞的表演。在15秒钟内选手既要捕捉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又要感受到音乐的氛围,注意音乐的变化,在这一分钟里既要有调度,还要有空间的变化,巧妙地表现出题目的内容。在第七届“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即兴舞环节中,有一个题目——逛商场的女人,抽到这个题目的是山东师范大学舞蹈系的四个小伙,这四个小伙迅速进行15秒的短暂交流,而后十分默契地完成了表演。他们有的将西服搭在手臂上,有的把道具(一个小包)挎在小臂上,扭动着腰肢就上场了。舞蹈中还设计了看见名牌打折后女人的各种表现。他们四个人动作夸张,配合默契,赢得了满堂彩。学生表演即兴舞的能力,不是一时的灵动,而是经过引导和训练的,有积累才能够在瞬间爆发出能量。比赛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技能,学生也要加强艺术、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届的舞蹈比赛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他们如今有的活跃在舞台上,有的加入到教师的队伍,有的成为了优秀的编导,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在为我国的舞蹈事业添砖加瓦。

四、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如果只学不用,那就

是自欺欺人了。所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还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比如舞台灯光、音响、舞美设计、服装、化妆、演出组织等,这些对于一个舞蹈工作者来说,都是应掌握的,但又是课堂教学不能够给予学生的,所以参加比赛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真正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舞蹈比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比赛中专业素质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院校都有舞蹈专业,谁的专业办得好,谁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这就需要该校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参加比赛,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增加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如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凭借《中国妈妈》《进城》《南京·亮》等作品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定有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和活跃的编创队伍。笔者相信这些比赛成绩会吸引更多的优秀舞蹈爱好者踏进这所大学,继而,良好的生源又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常说,比赛的成绩是次要的,重在参与。比赛的确很残酷,毕竟获奖的节目是极少一部分,有时候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只要积极参与,不懈地努力,

终将有一天会站在绚丽的领奖台上。

老年舞蹈教学范文第4篇

内容:(头部、肩部、胯部、腿部。。。。。各关节活动开,并配上可爱的舞蹈动作,中间可以加入能力训练如:背肌、腹肌、小飞机等)

2、基本功训练:A、身体各部位的认知与舞姿体态练习。 B、身体柔韧性与爆发力及能力的练习。

C、技巧训练(跳、转、翻等)根据级别逐渐加深难度。

3、《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

4、节奏的训练:在欢快的音乐中,使学生懂得快、慢,一拍和半拍的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5、创造力训练:舞蹈中、音乐里、引导启发孩子们学会用肢体去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人物和现象如:小兔子、小花猫、雨、雪、老人、白雪公主。。。。。。。

6、表现力训练(采用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健康课、我爱洗澡、向前冲、红豆歌等)

内容:(模仿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笑――分有大笑、微笑、苦笑等、生气、伤心等)

7、舞蹈组合与剧目:

1、汉、藏、蒙、维族的基本律动组合。

2、演出的成品舞蹈。

8、布置作业:复习今天学过的新知识,让家长回去监督孩子们完成,下课后主动与家长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相互促进孩子的健康。

幼儿形体训练的音乐

钢琴曲-瓦妮莎的微笑

钢琴曲-柔如彩虹

钢琴曲-秘密的庭院

钢琴曲-海边的星空

钢琴曲-海边的祈祷

钢琴曲-爱的纪念

少儿模特教学内容

1、形体训练地面部分:A、头部灵活练习。B、脚步伸展的训练。C、臀部的训练等。

2、形体训练把杆部分:A、半脚尖练习。B、腿部屈伸练习。

3、臀部训练:模特表演时臀部的摆动对人体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会训练怎样收紧放松臀部肌肉形成摆臀动作。

4、表情的训练:模特表演时表情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服装进行面部表情的塑造。

5、眼神的训练:眼神是心灵的窗口,是与观众联络感情的最佳方式。出台时、亮相时的眼神都是不同的。

老年舞蹈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国戏曲作为承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它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响应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也是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必要性着眼,阐述戏曲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并提出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戏曲文化;路径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发表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出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成为了目前重要任务[1]。中国戏曲作为承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它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融入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民族歌剧创作,从《白毛女》到《小二黑结婚》《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系列经典剧目,作曲家们常运用戏曲手法融进这些剧目唱段的创作,以便更好地帮助演唱者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也对剧情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产生了一定作用;而不论是处在民族声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学生,还是大街小巷的寻常百姓,他们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感受到一些出现在荧幕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的戏曲功底,而这些民族声乐歌唱家们的戏曲演唱常常能吸引到许多人的欣赏。事实证明,很多歌唱家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全面的艺术素养得益于前期戏曲学习的经历,比如德艺双馨的郭兰英从六岁就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并向其他剧种演员进行学习与交流;经常出现在荧幕上的李谷一曾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当过十几年的演员,她的一招一式都拥有着戏曲的色彩;而雷佳也曾在湖南艺术学校的花鼓戏专业学习,这为她后来的民族声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都会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要求考生演唱戏曲选段,而在当今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会出于教学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布置戏曲剧目中的唱段,教师也会建议学生演唱一些具有戏曲元素的创作歌曲,如《醉了千古爱》《千古绝唱》《贵妃醉酒》等等。一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是开设以京剧为主的戏曲类课程,缺乏对学生如沪剧、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知识传授。所以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缺乏对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和板式变化特点的了解,他们在演唱这类富有戏曲元素的创作歌曲与歌剧选段时,尽管在演唱控制、高音发声以及音色把握等方面做的不错,但行腔走句、板式转换或润腔吐字等往往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演唱出其中的意蕴,导致作品的整体演绎缺少风格和韵味,很难真正地打动人心。所以,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关于戏曲文化的真正融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戏曲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是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在演唱的方法、技巧以及风格等方面,戏曲对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十分广泛的艺术影响。在当今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有必要从戏曲的演唱与表演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一)气息运用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气息历来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古人之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更是说明了气息对于歌者演唱的首要作用。戏曲演员在演唱的时候更加讲究丹田之气,当丹田气沉后演唱的声音才会显得更加沉稳有力。戏曲演员常常运用嗽音、顿音、颤音等气息使用来转换润腔,以便更好的演唱具有地域特色风格的作品。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在气息运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平时地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戏曲风味浓厚的歌曲或唱段,鼓励学生学习戏曲演员传统练气的好习惯。

(二)咬字行腔

吐字、咬字的技法以及它们在歌唱中的地位常常在我国古代的戏曲唱论书籍中能发现,歌唱的音韵之美往往体现在字上,而从古到今的音乐家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交流,逐步得出了“依字行腔”的演唱要求和“字正腔圆” 的审美准则,比如在《曲律》这本书中,明代昆腔大师魏良辅就精辟地归纳出“字清”“腔纯”“板正”的审美观念[2]。中国戏曲的演唱发声给人以清润、腔圆、字正等感觉,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民族声乐学生如在演唱《在银色的月光下》这首歌时,将“飞呀飞呀我的马”中“飞”字唱成“fai”、在演唱《送友人》这首歌时将“白水绕东城中“水”字唱成“shuai”音等,这样的咬字和发声使人听起来感觉歌者喉头位置偏高且处于紧张状态、声音音色偏暗淡且缺乏统一感。而戏曲演唱中的高位置念白技巧也许能解决或改善这一现象,而高位置念白的训练方法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学习者咬字不到位、吐字不清楚或者声音听起来偏后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善与解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可能会强调“用说的感觉来唱”或“像说话一样去唱歌”这类话,所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如若将戏曲表演中的咬字、吐字技巧灵活引进课堂,会促使民族声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舞台表演

“神无形则不显,形无神则僵死”,想要避免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姿态别扭或表情呆板木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进戏曲舞台表演的训练,促使学生的演唱与表演富有生命力。众所周知,戏曲表演讲究“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能将自如的身段、符合剧情的手势、传神的眼神以及丰富的表情融入表演,还结合了如音乐、舞蹈、杂技等姊妹艺术[3],使得观众叹服戏曲演员表演时是潇洒、灵动且具有美感。笔者常常思索:挺拔且不僵硬的身姿、舒展且不失力度的身体、潇洒大气的动作和恰如其分的表情是自己比較喜欢的歌者舞台状态,因为这样的状态比较自然。在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戏曲舞台表演技巧(“四功五法”等)灵活地融入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意识;教师也可通过录制学生演唱视频等形式,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舞台上生动传神地演唱。

三、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

发展至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融入教学急需改革,如果仅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或者讲座讲授,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树立全新教学观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如果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戏曲艺术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4]。目前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研究还仅停留在戏曲理论的梳理和戏曲作品的学唱上,新的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方式需要我们师生不断探索。传统是在人民的不断创造与实践中才逐渐形成的,而当今时代要求我们传承戏曲文化不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和创造。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重新审视戏曲文化与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把戏曲文化教育与繁荣民族声乐及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

在当今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在现今民族声乐教学中积极灵活地融进戏曲文化,另一方面将教学中戏曲文化的融入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既加强与各专业院校、院团的交流,也努力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戏曲文化资源,整合高校和学科现有优势,这对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5]。深入研究戏曲历史,细致挖掘身边戏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戏曲文化于高校民族声乐课堂,努力打造弘扬民族文化、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观众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产品,不仅可以较好地传承戏曲精髓,更是未来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向。

(二)编写戏曲唱段教材,聘请专业戏曲师资

民族声乐教材中关于戏曲方面的内容亟需编写,它直接影响到传统戏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推广与创新。一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基本不会涉及戏曲选段的教学,或仅仅是将戏曲选段作为教学中的点缀,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戏曲传承下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戏曲的意识。而在编写这一方面教材时,应多将朗朗上口意义深远的戏曲选段编写进去,不拘泥于独唱选段一种样式,还应多选择或者改编重唱、对唱、小组唱等选段,因为开设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并非是专业的戏曲院校和院团,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应选用多种类型的戏曲唱段或含有戏曲音乐创作元素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度,也能增強教学实施的可行度。

而在高校关于戏曲教学师资现状方面,传统戏曲教师是十分缺乏的。目前很多高校内教授学生戏曲方面知识的大多为专业主课教师,而声乐专业的教师毕竟大多是声乐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和戏曲表演实践,他们未必能真正意识到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文化融入的实际需要。所以,高校与相关专业应聘请专业的戏曲师资,通过共同课、讲座、课题研究、走进专业主科课堂等多种方式,学生和教师共同系统学习戏曲演唱的理论知识与艺术处理,深入了解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联与异同,从演唱、表演、形体、理论等方面较全面地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承。

(三)拓宽戏曲表演形式,加强校际之间合作

在高校的音乐或艺术学院里,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民族声乐专业师生应该做的,每个专业每个师生都应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音乐学专业的师生可以积极梳理戏曲历史与整合戏曲文化资源;作曲专业的师生可以在创作新作品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对于经典悦耳的传统戏曲音乐进行改编,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和时代特色;中国乐器、西洋乐器专业的师生可以积极探索关于戏曲音乐的伴奏方式,努力为戏曲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教学成果汇报时,每个专业的师生可以协同创新,不仅是钢琴伴奏,还可以尝试民乐队伴奏甚至是电子音乐伴奏。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更真实、更贴切的人物形象,学生们表演唱段时应扮上相对应的戏妆、服装和道具。如果在汇报时能穿插简洁的戏曲文化讲解,并在演员后方设立大屏幕放映相应的主题视频或贴切的新潮动漫等,通过音画结合等形式,更能增强学生演唱时的艺术感染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可将好的作品与演出在兄弟院校间交流,也可以将这些好的演出或作品推往其他类型的高校,这样不仅能给予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机会,也能提升非艺术专业师生的艺术修养,更能从他们的反馈中总结我们民族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促使我们不断创新出不负于国家与人民的艺术精品。

(四)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戏曲文化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传承中,在线教育或者慕课教育显得格外符合时代潮流,互联网对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戏曲文化传承有着不能替代的优势。

随着时代发展,国内许多地方的传统戏曲艺人普遍走向老年化,而因为经费匮乏和人才断层等种种原因,专业戏曲院团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另外一些90后、00后学生因一些社会上的错误思想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戏曲,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觉得戏曲很“土”,高校民族声乐学生难以很快地接触并爱上戏曲文化。当今世界,互联网是传播最快、最便捷、最广的新媒体,它也催生了手机软件APP如微信公众号文章、网络慕课、抖音、快手等,这可以拉近戏曲与学生们的距离,让学生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

借助互联网,高校教师可将优秀的戏曲作品便捷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而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便捷地与专业教师和社会上专业的戏曲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切磋与互动。难能可贵的是互联网也为学习戏曲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或教师们提供了对外交流的平台,爱好演唱戏曲的声乐专业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APP如抖音、微博、5Sing、WeChat、QQ、快手等,登录并上传自己学习演唱戏曲的小视频或小音频 ,一旦得到了网友或粉丝们的点赞、关注或评论,他们的戏曲学习积极性会被激发,而这些网络上的反馈也会引起教师、学生对于教与学的思考。另外,如若网友或粉丝们对这些戏曲视频进行赞赏、关注或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的传承面也得到了扩大,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对戏曲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贡献出了一份力。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戏曲文化的融入不仅将专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也是贴近时代特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声乐教学实践。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不是仅靠一两个课题的研究或者一些讲座就能完成的,而是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促使戏曲文化与声乐教学相互支撑,逐渐形成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教学特色,为中国未来民族声乐的教学乃至新的艺术流派的形成进行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希芝.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戏曲教学改革研究[J].临沂    大学学报,2019,(3).

[2]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    借鉴[J].四川戏剧,2005,(5).

[3]危瑛.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艺术教育,2016,(4).

[4]吴礼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更需要创新[EB/OL](2016-04-04)    [2019-08-10].http://gx.wenming.cn/wmsp/201604/t2016    0405_3259943.htm.

[5]柯琳.“互联网+”和高校曲艺专业教育对曲艺传承的    影响[J].曲艺,2019,(2).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