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课程范文

2023-09-20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老年人数量激增,老年教育问题开始凸显,如何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保证老年人可以更加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校为平台,分析了高校老年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费不足、课程干扰普通教学、师资力量欠缺等方面的问题,从提升经费支持、转变传统认知、划定专门场地、合理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老年大学;发展

长久以来,社会对于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包括很多高校都没有将老年教育工作放在特定的位置上。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8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达到2.5亿人次,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7.9%。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在4亿人以上,老龄化程度将会超过30%。当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高校,但是承担老年教育任务的高校数量只有100多所。從实际情况看,高校并且有承担其老年人的教育任务,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办学经费以及要求,高校对于老龄社会的临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老年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为此,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处在边缘化的阶段,探究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对于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老年大学发展阻碍因素

(一)老年大学发展经费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老年大学都是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办学,高校通常不会收取一些日常生活费用,这对于老年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校通常不会给予学生过多的经费,这使得老年大学的设备购置以及授课费用均靠学费支持,想要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则缺少经费予以支撑。发展经费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拨款相对较少,高校补贴依靠“讨要”,另一方面老年大学本身所具备的公益性特征也导致了其办学标准以及规模较低,单纯依靠学费的收入,无法满足老年大学发展需要。这种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源依然在于办学体制以及机制的不完善。

(二)老年大学课程干扰普通教学

课程是老年大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体系当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校老年大学教育同样如此。老年大学的创办效果和课程设置有直接的关系。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利用课程内容的开发以及课程结构安排可以予以体现。当前,老年大学课程包括了生活保健类、休闲技艺类以及声乐类,这种课程设置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存在部分课程和普通课程教学相互干扰的情况。例如,在普通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听到老年大学中传出的乐器声与歌声,这容易导致普通学生分神,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内容当中。

(三)老年大学师资力量欠缺

当前,老年大学师资队伍主要由40岁以上的教师群体组成,他们都具备了专业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层面的需求。但是,这部分教师因为年龄较大,精力相对不足,再加上待遇较低,教师完全是依托自身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而从事老年大学的教学工作中。想要办好老年大学,需要具备固定、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老年大学专职教师的缺失,也是影响高校老年大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高校老年大学发展策略

(一)保障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是确保老年大学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老年大学可以有序运行无法离开充足经费支持,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了两方面内容:分别是教育部门补助性经费和老年大学自筹性经费。补助性经费来自教育部门所给予的资金支持,承办老年大学的高校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向教育机构申请,教育部门对高校开设班级的数量进行审核,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向教师支出授课费用以及交通费用。此外,老年大学上课产生的讲义材料费、工读费以及宣传费用等相关项目和高校由于承办老年大学所衍生的补充费用等。自筹费用则主要来自于学生学费,由老年大学的学生支付相应的学费,并且将学费用于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学环节中。老年大学的自筹经费还可以来源于高校的经费支柱以及社会机构给予的补助款。

(二)转变传统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领导要逐渐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多样化的办学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从实现老年人幸福养老的背景出发,发挥资源、管理、学科优势,多角度推动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高校领导也要全面认识到,高校是老年教育的核心,老年教育对于高校教育工作也会起到一定的反哺作用。例如,老年的精神风貌以及认真学习态度,都能够提升大学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这对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

(三)划定专门场地

高校需要安排特定的场地为老年大学的教学场所,由老年大学专用。自从高等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外,高校教育资源开始变得更加的丰富,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老年大学的创办。当前,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有着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及先进教学设备。宽敞的校园、优良的设施以及丰富的馆藏资源都是老年大学创办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存在很多高校因为校区调整与合并,或者是新校区建设,导致了教学设施被空置。在生源数量持续降低的背景下,高校所空置的教学资源将有助于老年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合理课程设置

高校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理论性、趣味性以及实践性并存,充分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老年人完善自我,保证老年人可以自我实现。老年大学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类型进行扩充,授课的方式进行创新。总体来看,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安排课程设置,对课时比例、课程类型等相关内容作出量化规定。高校老年大学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的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产生多元而又丰富的课程科目。使得老年人可以在多元课程当中不单单可以补充自身需要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某种爱好,还可以实现身心调试,保证生活的规律性,满足老年人精神、学习以及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在于,高校老年大学课程设置需要在确保课程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并且保证充足的科目授课时间。在授课的形式上,要按照课程的实际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班级授课以及实践采访等课程形式,确保课程的有序实施。

(五)健全师资队伍

老年大学可以招揽一些退休的教师组建师资队伍,同时也要注重吸引年轻的管理人员。高校本身具备了一些具备创造思维以及精力充沛的年轻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可以有效的弥补老年大学师资队伍老龄化的弊端,为老年大学教师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能够在高校以及老年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搭建桥梁,推动老年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机制更加的灵活与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洪宝. 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之路[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3(12).

[2]苟荣津. 高校老年大学运行保障机制的完善策略——来自台湾地区乐龄大学的经验[J]. 成人教育, 2019, 39(01):63-67.

[3]杨选琼. 关于企业老年大学的现状分析与办学建议[J]. 现代国企研究, 2015(12):22-23.

[4]青岛市老年大学.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老年大学又好又快发展[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2(11):31-32.

[5]张中强. “创新教学”:发展提高老年大学的核心主题[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07(7):20-22.

作者简介:周国璠(1964年02-),男,籍贯,汉,本科,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2篇

摘 要:英国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由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组成,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与实践性以及课程设计的时代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实施方式上,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创造力课程培养项目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保障了英国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基于英国劳动教育经验,我国应从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以及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与路徑等方面来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

关键词:英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国家课程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A039)

作者简介:乐书思,女,湖南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陈波涌,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劳动?这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英国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具有连续性、实践性,体现了时代特征。因此,本文以英国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对象,探讨英国国家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内容与实施,总结其经验,为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特征

英国是西方较早提出劳动教育理念的国家[2]。学校是英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且英国学校实现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国家课程[3]。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是英国公立学校5至15岁学生必须学习的全国统一课程,共有四个“关键阶段”(Key Stages):“关键阶段1”(5至6岁)、“关键阶段2”(7至10岁)、“关键阶段3”(11至13岁)、“关键阶段4”(14至15岁)[4]。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迅速兴起,社会对人们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3],为造就一支符合国际竞争需要的劳动大军,英国国家课程更加注重从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

(一)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

1. 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英国国家课程从关键阶段1开始就要求学生必修有关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并设有烹饪课和纺织课等。这些课程强调学生脑、心、手的协调合一,通过富有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生活劳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创新性劳动理念。

现以烹饪课程为例。在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学生通过了解各种食材种植、饲养、捕获与加工的地点和方式[3],认识到一块奶酪、一盆水果沙拉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同时,在烹饪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按照健康饮食原则准备和烹饪多种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更符合健康要求的美味佳肴,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搭配水果、去水果皮到切水果等制作水果沙拉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劳动的魅力,从而爱上劳动。在关键阶段3,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调味工艺以及创作自己的健康食谱的指导,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性劳动理念;同时,要求学生做一个能够为他人提供多样化饮食的烹饪小能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除开设烹饪课和开展家庭学习实践外,学校会参与英国卫生部专门拨款设立的“英国食品两星期活动”[5]。例如,2011年9月的“如何制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运动员的健康食物”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关爱服务精神。

2. 生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生产劳动中习得劳动技能。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生产劳动课程有设计与技术课程和计算机课程。

设计与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制造、建筑、食品、能源、农业、园艺和时尚等行业的工厂与企业中[6],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其掌握设计技能与制作技能。例如,学生在设计动物之家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习性和环境要求的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尺寸适合动物的、有食物与饮水以及可以供动物休憩与活动锻炼的良好家园。

英国数字技术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英国数字技术领域的劳动力队伍却无法赶上行业的发展步伐[7]。为应对具备计算机和科技技能员工缺乏的巨大挑战,英国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基于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的专业化和技术性的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旨在确保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关键阶段1,学生应了解算法的概念和描述以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常见用途;在关键阶段2,学生应掌握设计、编写和调试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序并在一系列数字设备上选择、使用和组合各种软件(包括互联网服务),以设计和创建一系列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序、系统和内容;在关键阶段3,学生应该能够使用2种或2种以上编程语言,其中至少1种是文本语言,以解决各种计算问题;在关键阶段4,所有学生都必须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服务性劳动课程。英国国家课程从关键阶段3开始就要求学生必修有关服务性劳动课程——公民课程。公民课程旨在使学生在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中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与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具体课程目标为:在关键阶段3,学生应了解公共机构和志愿团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公民如何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的机会与渠道;在关键阶段4,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为改善社区作出贡献。

(二)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特征

1.課程内容具有连续性。从关键阶段1到关键阶段4,英国国家课程都开设了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与生产劳动课程。纵观四个关键阶段,各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并非孤立,而是前后连续,并按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即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学生从接触、了解、认识到掌握劳动知识;关键阶段3和关键阶段4,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运用劳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劳动技能。这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和目标无疑为学生未来从事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基础。

2. 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从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可以看出,无论是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还是生产劳动课程,亦或是服务性劳动课程,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富有教育性、趣味性与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和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创新性劳动理念。在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中,学校不仅提供校内烹饪实践课,而且还设置了家庭烹饪实践,参与英国卫生部专门拨款设立的“英国食品两星期活动”等;在生产劳动课程中,除校内实践课以外,学校还提供了一系列课外活动供学生参加,如“编程年”活动设置乒乓球比赛游戏、机器人活动、与创意专业人士合作的创造力项目等,确保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不断提高编程能力和创造力;在服务性劳动课程中,学校提供了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如担任“小区长”、老年人项目、慈善商店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与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情怀。

3.课程设计体现时代特征。时代性在英国生产劳动课程的发展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英国生产劳动课程中的设计与技术课程从过去训练学生掌握初级的木工、缝纫技能发展到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工艺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计算机课程由偏向培养学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发展到确保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顺应时代的变革确保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

英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劳动项目为主要载体,确保学生成长为有自信心、有能力、有创造力、有责任、热爱劳动与尊重劳动的劳动者。因此,在劳动教育项目的实施上,英国既面向每个学生,强调针对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实施,又强调学校与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社区的合作,奠定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改进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与水平。

(一)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促使学生树立自信、科学的劳动观念

为使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自信心,英国学校提倡开发适应每位学生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个性化劳动项目中坚定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劳动的乐趣与魅力,进而激发劳动愿望。学生只有在劳动中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心,才有可能爱上劳动,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会到用劳动收获幸福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美好明天的魅力[8]。为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服务。

具体来说,英国学校根据学生的要求与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劳动课程实施内容。如在劳动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中,教师通过开发社会生活领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在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增强劳动意识,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品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艺术劳动及其对自身的影响,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长处进行分组,将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媒体的学生组成以图形方式呈现的小组,将喜欢实验和动手制作的学生组成以制作样品方式展示的小组,将活泼开朗、积极发言的学生安排在撰写背景资料组,最后为一名对绘画有信心的学生安排了绘制两幅表现艺术家性格的肖像素描的任务[9]。在整个艺术感恩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收获到成果的喜悦与成功,提升了自信心。

此外,中小学营会也是英国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营会期间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劳动体验类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糕点烘焙等。学生在营会期间需要独立生活,而且大部分的营会都会涉及一些体力劳动活动内容。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技能、得到成长,热爱、尊重劳动以及学会创造性地劳动[3]。英国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挖土豆、喂羊等活动,帮助农场主准备中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好与快乐[1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国特别重视有特殊需要或有残疾的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给有身体残疾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应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基础上,在劳动和教育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创造,并利用资源来克服自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障碍。例如,在教师提供的CAM软件和专门的设计工具辅助下,一名连控制自己手臂都有困难的患有脑瘫的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学习团队的火把制作活动中,并最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1]。不难看出,面向学生个体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劳动教育项目,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接受劳动并乐于劳动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创造力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在数字时代,劳动更多地指向创造性内涵,这一新趋势亦揭示了劳动教育的新起点,即关注年轻人的劳动创造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12]。如何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项目培养学生数字时代的劳动素养,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这是英国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另一个要点,也是在三类劳动教育课程中均有所强调的。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看,英国学校强调与创意领域专业人士的长期合作,并基于核心载体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创造力培养项目阶段,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并借助企业专业人士的参与,用工作经验来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英格兰中部黑区的迪恩斯菲尔德中学完成的伍尔弗汉普顿亚特兰蒂斯夜总会项目,给年轻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针对夜总会是年轻人展示各种创新才能的好地方,学校工作人员通过头脑风暴和实地考察的方式确定了相关课程;通过长达6个月的拟定运作方案、学习光的特性、学习运用编程营造照明效果以及如何制作酒水销售记录等准备,900个年轻人(包括专业人士在内)于2003年5月接手了夜总会。在夜总会,年轻人举办音乐时装秀,自主管理音响和灯光系统,同时积极地向俱乐部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份夜总会安全指南,以增强社区居民对健康、安全、药物等的认识[13]。此外,还有学校和企业合作推出柳树编织、钩针垫制作和金属加工等劳动教育项目。在从全尺寸的柳木观鸟屋制作到复杂的金属打磨项目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将当地几代人联系在一起的文化遗产知识,而且在与文化遗产传承者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愿意尝试平时未曾使用的更耐腐蚀的材料,并由此具备了使用更广泛材料的信心和大胆去创作的勇气[14]。虽然这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劳动项目,但其中显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创新导向。通过不同行业视角、思维模式构建的多样化的创造力培养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创作意识与创造力。

(三)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社会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英国学校服务性劳动课程通常以学生参与校园和社区志愿活动的方式实施,同时也通过引入社区服务计划,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一方面,英国学校让学生直接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校园劳动,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责任意识。例如,新学期开始,学生通过参与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校服管理,校园环境的治理,设计主题活动周,组织募捐活动,开展健康、运动和艺术日活动,郊游和访问,进行模拟选举日等,树立了责任意识与为班级和学校作贡献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实施“未成年人强制性服务计划”,要求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长达到50个小时,并且有明确的认证和考核制度[15]。

为了进一步改进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英国学校依托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社区,树立为改善本地自然的、人工的环境服务的意识。例如,学生在当地区长的培训下担任“小区长”,这些“小区长”会拜访当地家庭和孤寡老人,并且组织一些活动以增进邻里关系及劝阻不文明和反社会的行为等[16]。又如伊顿公学要求学生平均每周参加1至2次志愿活动[3]。这些志愿活动具体包括三种。第一,当地学校项目。学生到当地学校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一起相处,帮助当地学校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一起参加课堂和体育活动。第二,老年人项目。学生拜访社区老年人,和老人们一起喝茶、聊天,或者帮忙打理花园。第三,慈善商店项目。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学生们会去慈善商店帮助其他志愿者做一些“幕后”工作,如将捐赠物进行分类和摆放等。此外,还有“星期一跑步”活动,学生将食物、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送给无家可归者。正是在这些身体力行的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磨炼了意志品质,也体验到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幸福,从而形成服务意识与正确的劳动观[3]。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学校劳动教育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改进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避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盆景化”。

三、英国劳动教育经验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英国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等特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基础,这与我国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把握时代性、遵循规律性、激发创造性的三重维度,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技能的需要相对应[17]。因此,借鉴英国的具体经验可以为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一)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1]。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的載体是具有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所谓具有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要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强调结合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服务精神、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要结合产业变革和科技发展,将新兴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融入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内容、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与服务性劳动课程内容。第三,课程实施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新型多样的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二)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前后连贯有助于学生从劳动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劳动技能的学习,逐渐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然而,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存在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的问题。例如,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通用技术的设计和实施”,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相关教材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还是价值认知逻辑上都缺乏对应衔接[18]。因此,改变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阶段割裂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为尊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合力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为中小学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学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开发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前后有效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最后,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连贯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系统实施劳动教育。

(三)積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形式

英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以个性化劳动项目、创造力培养项目和社区志愿活动等劳动项目为主要载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相比而言,由于受到师资、设备与场所的限制,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偏重于知识观、劳动观、职业观的理论教育。虽然新课改后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仍较为单一,以教师安排的小活动为主要形式[19]。因此,为丰富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与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我国可以尝试在中小学引入劳动项目。劳动项目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项目确定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劳动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第二,制定方案阶段。通过资料搜索、实地调查与技术咨询等方式,学生制定出完成劳动项目的方案。第三,项目实施阶段。在教师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完成项目。第四,评价阶段。该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劳动项目进行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总结与评价认识到自身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深化对劳动项目实施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董晓波,张培.英国劳动教育重视生活技能培养[EB/OL].(2020-08-06)[2021-03-20].http://www.ict.edu.cn/world/w3/n20200806_69977.shtml.

[3]石佩.英国劳动教育为未来工作生活做准备[J].上海教育,2020(8):13-16.

[4]谢银迪.英国:国家课程改革进行时[N].中国教师报,2017-01-11(3).

[5]张田勘.健康要用中小学的必修课培养[EB/OL]. (2014-06-28)[2021-03-20].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4_102634.html.

[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Z].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4:234-240.

[7]王宏燕,田玉贺.英国:编程教育进入国家课程[J].上海教育,2016(2):20-23.

[8]龚春燕,魏文锋.通过劳动教育树立“劳动创造”自信[EB/OL].(2020-08-06)[2021-03-20].http://ex.cssn.cn/jyx/jyx_xzljy/202004/t20200416_5114849.shtml.

[9]万竹青,韩丽.创意文化政策导向下的英国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研究[J].教育参考,2018(1):68-73,112.

[10]陈波涌,黄鑫楠.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21(4):35-42.

[11]Ofsted.Meeting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DB/OL]. (2011-03-25)[2021-03-20].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meeting-technological-challenges-school-design-and-technology-provision.

[12]许书敏,杨广立.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劳动教育简说[J]. 中国德育,2019(2):40-43.

[13]杨梅,赵巍.国家课程束缚下的英国创造力教育——英国“创新型伙伴关系计划”述评[J].教师教育学报,2018,5(5):90-98.

[14] Ofsted.Making a Mark:Art,Eraft and Design Education 2008—2011[DB/OL].(2012-03-30)[2021-03-20].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art-craft-and-design-education-making-a-mark.

[15]彭丽婷.英国中小学公民素养教育及实施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18(5):20-25.

[16]钱晓坚.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65.

[17]刘嘉圣.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2):157-163.

[1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19]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责任编辑   贺文瑾]

How to Implement Labor Education in the UK

——Taking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as an Example

LE Shusi, CHEN Boyong

Key words: Britain;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3篇

老年学员学习心理的突出特点与基本规律

学习,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学段的学习,都是智力的主观活动,有智力,必有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老年学员的学习心理就是研究老年大学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围绕“老龄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归纳出老年人学习区别于在校生和社会青年学习的七条心理规律:

(一)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这样的学习态度注定了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效果应是出色的。

(二)课堂达成度高,对老师、对学校认可度高。这一方面说明老年大学的学习是高效的,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老年大学的教师课堂威信是高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征开展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予以突破。可以发挥老年大学的认同优势,增设社会重点科目,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

(三)理解问题的层次更加深刻,但在知识记忆方面,记忆力尤其是機械记忆、次级记忆下降明显,理解力几乎没有变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遣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这就提醒我们应注意艾宾浩斯曲线在课堂教学和复习中的应用,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小步走,常回头”在讲授老年人需要死记硬背,与自己的经历、已有知识无关联的内容时,课堂教学应加大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形象的比喻。

(四)在学习状态上,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渴求的。在这种理念和动力的驱使下,人会迸发出极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最大程度的提高和飞跃。这无疑也会使我们的学员成为家庭子女尤其是第三代子女的楷模。

(五)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更加迫切。老年学员在学习目的上,除英语口语、电脑这些实用性强的专业之外,学习目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老年大学客观促进了社会和谐。老年学员大部分对子女尤其是第三代子女的教育更加成熟和富有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六)学习感性化与理性化色彩、稳定性与易变性并存,从众心理明显,易受周边熟人影响。

(七)渴望被尊重,更加喜欢风趣幽默、上课轻松的老师。

掌握激发老年人学习兴趣的心理艺术,推进老年大学教育“精品发展”——从学员心理看老年大学的对策

(一)对于学员的学习成果应演尽演、应展尽展,最大限度实现他们的价值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体育保健类可以登台演出的,充分给予他们演出的机会,演出的过程对学员是极好的学习和提高机会,对个人心理素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对家人、对社会和谐来说更是有利无弊。考虑演出成本、场地、时间等制约因素,每个班每个人都登台正式演出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也应借力“互联网+”,发挥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由学员自已编排节目,自己摄影录像,自已筛选出精华影像上传至学校网站,利用网路平台向学员、家人和全社会展示。对于摄影、书法、美术类的学习成果,同样可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网络平台,使老年学员进一步产生骄傲和自豪心理,增强对老年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认真研究老年学员自尊心、价值感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学员心理特质和规律,建立完善适合老年学员的“精神激励”为主的奖励方式。对优秀学员的奖励颁发奖状,并在网站开辟专栏予以展播学员风采。

(三)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老年大学课程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完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适当向男性倾斜,建立以老年群体正面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规范。

(四)全方位落实对教师的硬性指标考核和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完善考核体系,让“尊重和关心学员”成为老年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必备素质。

(五)完善“劳有所得“优教优酬”的教师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创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老年教育中去。

(六)创新办学模式,整合社会优秀电子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教育。坚持规范办学与灵活办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打造远程教育中心,借力“互联网+”让更多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

(七)积极稳妥推进老年志愿者工作,发挥好关工委作用,实现老有所为。发挥学员党小组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老年学员找到“归属感”,践行“政治立校”。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4篇

(2011年9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同志们: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这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老年大学新的学期,在此,我代表县委老干部局和老年大学校委会向老年大学的全体学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下面我就新一个学期的整体工作简要讲以下三点:

一、发扬教学成绩,延续光荣传统

回首上半年,我县老年大学在校委会及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岁月,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在今年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举办了红歌演唱、诗歌朗诵等纪念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老年朋友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又一次燃起了青春的火焰。为了让广大学员接受党的辉煌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局为学员们购臵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开天辟地90年》影视光盘在老年大学课堂播放。在养生保健课程上,大家都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保健知识,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打下基础。在文学知识讲座中,老同志们增长了知识、娱乐了心情、陶冶了情操。 奖牌铭功勋,汗水铸辉煌。老年大学以骄人的业绩,树立了全县老年教育的新形象,也为构建和谐釜山做出了突出贡献。成绩的背后,凝聚着老年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及学员共

同的智慧和心血,是大家用真心、真情和真爱,把老年大学办成了求知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校园环境更加的优美、办学条件也日趋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今后老年大学工作中,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成绩,延续光荣传统,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

咱们的老年学员朋友们都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退休后,你们重新走进课堂,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人虽退休,但思想没有退休,仍然心系釜山大局,情牵釜山事业。这是我们老年大学优良的传统,也是我们不断办好老年大学的动力。在教学环境上,老干部局不断下大力气改善、完善教学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离退休干部来到咱们大学进行学习。尤其在今年,县委将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列为县重点工程之一,到时我们将会有更高标准的教室和教学环境,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釜山老干部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经上任张局长和现任许局长的努力协调下,有望在今年9月底动工建设。在扩大办学规模方面,在9月初,老干部局、老年大学校委会就发出招生公告,积极宣传,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飘字广告,最大范围的让群众知道我们老年大学、认识老年大学、了解老年大学。截至目前我们老年大学新增学员名,共计达名。

三、不断创新工作,再攀新的高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学期,老年大学校委会又绘制了新的教学蓝图,在教师环境、育人环境、特色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安排,并逐步加以规范,这将是我们老年大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大家共

同努力,实现目标。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出来,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特别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们都是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再加上我们经过在老年大学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科学,使我们的学识更加广博,所以我们更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急全县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继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贡献才智。为此,在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要不断进行工作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推进“三个创新”,即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创新;坚持“四个并重”,即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坚持软件与硬件并重、坚持内功与外形并重、坚持特色与特长并重。用新的眼光再去审视自我,用新的标尺再去丈量差距,用新的目标再次激发干劲。我们每一位工作者和学员朋友们,都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一心为校工作,一心为校努力,使我们的老年大学的教育事业攀上新的高峰。

同志们,老年大学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一个温馨、和谐、文明、繁荣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作为老年大学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也不是评论员,而应该是实干家,应当在新的发展中应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老干部局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关怀全县的老年教育事业,并尽力为老年大学发展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开创我县老年教育工作新局面。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老年大学美好的明天。

最后,衷心祝愿老年大学新老员学习进步,合家欢乐,健康长寿!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5篇

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体育活动

1、今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以康乐为主的系列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重在健身康乐。如:我们成功地举办了2013年全村老年人趣味运动会和棋类、乒乓球、书法等健心、健体的比赛以及各类表演。

2、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大大激发了老同志参加锻炼的积极性,特别是太极拳、健身操、棋类大赛等深受广大老年爱好者所喜爱,有些活动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努力培养自己和树立自己的典型

老年大学课程范文第6篇

摘要:养老方式的选择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文化养老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化养老领域目前的发文量、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内容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文化养老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热点内容集中在文化养老、老年人、老年教育、老龄化社会等领域。加强对社区文化养老、体育文化养老等领域的研究,是今后学术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养老;CiteSpace软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1 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对我国养老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因此,妥善处理我国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今天,老年人已不再仅仅追求基本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的满足,而是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满足。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养老这一养老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养老方式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通过更具人性化的养老理念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文化养老通过交流思想感情、陶冶个人情操等方式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学”[1]。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如郭如良等(2021)探讨了我国文化养老存在宣传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困境,并就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实践进路[2];崔璇(2020)以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为对象,得出该部分群体对文化养老具有很大的现实需求,并就文化养老提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3]。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养老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文献分析情况来看,对文化养老的研究较少做系统性、综述性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对近十多年我国文化养老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分析,以期归纳和分析目前我国文化养老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点,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把中国知网文献库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其中,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文献高级检索功能,以文化养老为关键词,时间设置为2008—2021年,共检索出文献440篇,以这440篇文献作为本次知识图谱分析的主要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本文进行的研究利用了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4],可以对众多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机构与作者合作网络等内容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该研究主题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也可以很形象地揭示出目前该研究主题中学者、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与学科带头人,清晰展示出该研究主题的发展概况。该软件自2003年问世以来,通过不断完善与应用,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本文基于这一方法,采用CiteSpace5.5R2版本,对阈值选择、时区选择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如将软件中的时间跨度设置为2008—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等,形成研究的知识图谱,从而对主题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3 文化养老研究的现状分析

3.1 文献发文量时序分布

通过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相应年份的发文量与发文趋势,可以更直观地判断该领域的发文速度以及学界的重视程度。从文献检索展示的变化趋势来看,文化养老领域的文献发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20年的发文量最大,数量为78篇。总体来看,文化养老研究自2008年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2013—2014年进入研究高峰,许多研究成果开始涌现,目前的研究呈总体平稳的趋势。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资料整理发现,我国文化养老的研究节点与我国文化养老政策的发展密切相关。2011—2012年为我国文化养老领域政策出台的上升期,如2011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老年人在精神关怀、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关注;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設的意见》提出了我国老年文化建设方面的五条意见,明确指出需要加快老年文化的建设。在此期间,关于文化养老领域的发文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也就在2013年,文化养老领域的发文量不断上升。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6年是文化养老领域发文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16年之后,发文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研究热度也在不断提升。该趋势与该年份所发表的政策文件密切相关,如2016年颁发的关于养老服务若干质量的文件明确指出,要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时期的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并且关于文化养老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文化养老领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

3.2 核心作者分布

对软件中的相应参数进行设置,最终得到546个节点,240条连线的知识图谱。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公式M=0.749(N max)1/2[5],核心作者群代表着发表文章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作者群,由统计数据可知,文化养老研究核心作者中的Nmax=4,得出M为1.50,即发表一篇以上文化养老文章的作者可视为本次研究的核心作者,最终统计数据显示总共有34位核心作者。由知识图谱展示内容可知,文化养老核心作者发文量排名前3的是杜玉霞(4篇)、翟振东(3篇)、林超英(3篇)。根据文化养老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分析,目前已经形成合作的作者为林超英—张梅—山艳—王景文—王艳、郭如良—刘小春—李慧聪、周子垚—马宏霞—刘姝伶—王卫国—金英爱等。

3.3 机构分布

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能够更为清楚地了解当下文化养老领域核心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根据普莱斯定律可知Nmax=23,得出M为3.60,即发表4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是文化养老领域的核心机构。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显示,文化养老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一共有4个,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3篇)、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4篇)、华北理工大学(4篇)、潍坊学院(4篇)。核心机构的总发文量为35篇,占总文献量的7.95%,少于普莱斯定律规定的50%,因此,文化养老领域中研究机构没有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研究机构之间缺少文化养老领域研究的合作,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待加强。

4 文化养老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4.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中所需要探讨的核心词汇,能够很清楚地表达文献所研究的核心观点。将440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其中一些功能区进行设置,即可得到文化养老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文化养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863个节点,236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4。图中每个节点代表每个关键词的情况,节点大小与关键词的研究程度密切相关,连线代表着文化养老研究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图谱中连线的粗细代表着该领域关键词之间联系的强弱。

为了更为清楚地展示文化养老研究领域关键词的影响力,笔者对文化养老研究关键词之间的频次和中心性进行比较,因此,采用数据对比方式对文化养老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频次代表着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而中心性则代表着某一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所占的地位。根据汇总情况可以得出,“文化养老”“老年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分别出现了266次、50次、36次和22次。如果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大于0.1,表明该方面所展开的学术研究较多,其影响力也较强[6]。根据知识图谱以及数据对比情况可知,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有“文化养老”“老年人”“老年大学”“离退休人员”,说明学术界对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学术研究较多,特别是文化养老领域,出现频次为266次,中心性为1.1,表明文化养老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老年教育”“体育文化养老”“社区文化养老”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但是中心性却很低,意味着学术界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较少,之后对这部分的学术研究有待加强。

4.2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文化养老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文化养老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将440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最终形成文化养老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如下图所示)。根据可视化图谱中关于聚类模块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的规定,文化养老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中聚类模块值为0.6671,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163,说明该知识图谱聚类是显著的且合理的,可以对该领域中的关键词热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概括。

从下图来看,文化养老关键词的聚类图谱总共形成10个聚类群,分别是#0文化养老、#1老年教育、#2离退休职工、#3老年人、#4城市社区、#5文化、#6医养结合、#7民政局、#8老龄化社会、#9社区居家养老、#10离退休干部。其中,可视化结果中关键词聚类的编号数字越小,说明该聚类所形成的规模越大,其所构成的关键词节点也越多。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来看,文化养老所形成的聚类规模是最大的,且所包含的关键词节点也是最多的。

5 结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文化养老研究热点与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首先,从发文量、核心作者以及机构分布统计结果来看,文化养老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不断增加,且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文量最多且研究影响最大,也需要关注杜玉霞、翟振东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从文化养老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结果来看,文化养老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文化养老、老年人、老年大学等研究热点,之后还需着重关注体育文化养老、社区文化养老等研究领域,加强对医养结合、老年教育等领域的关注。

总的来看,目前文化养老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作者與研究机构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一些特定领域如体育文化养老、社区文化养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是未来在学术研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沈勤,韵卓敏.新时代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08):72-77.

[2] 郭如良,李慧聪,刘小春.文化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8-23.

[3] 崔璇.城市社区空巢老人文化养老的现实需求及实现路径[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09):11-14.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5] 史书侠,李海亮,杨华. 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02):277-281.

[6] 童歆越,万方晨,付莲莲.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1):1386-1390.

作者简介:刘旭(1997—),男,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上一篇:美国橄榄球规则范文下一篇:我的母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