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

2023-09-22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1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立足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然而,旧有的教育观念限于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统一性,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事实上,学校德育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独立思辨的个性品质的人。德育教育需要设定个性化的德育目标,选择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并且需要创新德育方法,以此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校德育  个性思维  自我实现

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其旨归是培养人的良好德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的人才需求。由于人又是有着不同个性思维品质的,因此,德育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德育教研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即需要在德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在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发展,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品质又有独立思维品质的时代新人。

一、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体现个性思维

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既要体现对学生统一的社会规范要求,又要兼顾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既要以共性的道德理念为基本内容,又要强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德育目标的设定不能过于简单、笼统,而应该体现德育目标的多维度,在多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德育目标的设定离不开鲜活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鲜活的,是充满乐趣的,在充满乐趣的鲜活的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要想使学生个性思维和品质能够获得切实的发展,德育目标的设定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德育目标的设定要源于生活。人是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人的德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生活作为源泉,就难以对人的德行进行真实的价值判断。因此,学校教育者在设定德育目标时,一定要源于生活,保证德育目标的设定具有可行性与真实性。

另一方面,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用生活实践来检验。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需要用理论进行检验的,而且是需要用生活进行检验的。一个人的思想是否进步、品德是否高尚、胸怀是否开阔,都是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检验的,而不是仅仅凭借理论进行简单判断。

因此,学校德育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联系生活实践,从鲜活的生活中获取道德自觉和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独立感悟生活、独立思考问题的个性品质,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用单一化的德育内容限制学生的思维自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校德育实现学生个性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目标的设定需要创新思维

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要瞄准学生独立思维品质的培养,没有独立思维品质的学生将会成为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学校德育的价值,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行高尚而且个性凸显的青少年,这才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应该让学生在自由的价值选择中求得真理,在真实的道德价值判断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事物的真善美进行辨别,并在这种反思和辨别之中形成个性品质。这种自我认知、自我判断的品质就是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创新维度成为德育目标设定的一个现代性的、前瞻性的维度。学生应该从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批判和反思,自主地选择,实现自我主体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思维需要选择人文关怀的德育内容

由于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学生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德育内容。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社会公民的共性道德,传递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而学生个体则是具有个性思维品质的人,德育的内容选择要与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紧密关联,才能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才能享受快乐成长的乐趣,才能欣然接受德育教育。所以,要想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学校德育内容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

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带有温度的人文学科知识,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学生启发的德育内容。所以,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中具有思辨性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发展个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发展学生个性思维需要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教育的创新主要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新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在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选择的教育方法有榜样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两种。

(一)榜样教育法

榜樣是被学生所推崇和学习的对象,对学生行为规范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学校德育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也是丰富多样的,榜样给学生带来的德育启示也是个性化的,是具有审美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的。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树立自洽性的学习标杆,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个性品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德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效仿的榜样作为示范,为学生自主选择榜样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自我教育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德育教育也要遵循这一目的。德育的自我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在自我约束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教育需要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一种对照性检验思维。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的德育理论之后,要在自我行为之中对其进行验证,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具有超出道德规范的现象,从而形成个性思维的习惯和品质。例如,学生接受了要意志坚强的品德理论知识之后,要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对待方法,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反思。

教育者也可以借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或者借用其他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学生做好引导和引领教育,帮助学生自我树立标志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杆。当然,教育者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完全地相信他们,善于发现和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从而达到自我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

中小学德育教育不能简单进行,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把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德育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向着共同的德育目标行进,也要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德育教育还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355.

[2]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4.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2篇

目 录

1、双庙明德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织

2、双庙明德学校德育校长工作职责

3、双庙明德学校德育主任工作职责

4、双庙明德学校团委书记工作职责

5、双庙明德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

6、双庙明德学校德育工作常规

7、双庙明德学校德育管理常规

8、双庙明德学校德育工作制度

德育校长工作职责

一、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育法规,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决议,努力做好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学习研究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三个面向”的要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全面管理学校教育、教学、人事、总务、保卫等各项工作,认真抓好管理过程和基本环节。

四、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根据学校特点和改革需要,组建灵敏高效的工作指挥系统和反馈系统,实行岗位责任制。

五、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并通过对话、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切实抓好教职工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进修。

七、要依法治校,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监督学校工作的积极性,给教职工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八、关心教职工生活,积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搞好福利事业,多为教职工分忧解难。

德育主任工作职责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校长决策和校委会决议,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制定德育工作计划,负责学校德育的全面工作。

二、指导班主任教师制定并实施班级工作计划,主持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布臵总结周常规检查评比工作,组织班主任教师交流经验。

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德育活动和公益劳动,搞好学校室内外卫生,营造良好和校园环境。

四、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好常规管理。深入班级了解情况,做好后进生帮教工作。实施对学生的奖惩制度,做好班主任的量化考评工作,负责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工作。

五、抓好控制班级的工作,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向主管校长请示汇报。协调教育处内、外关系。完成校长分给的其他工作。

六、负责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贯彻上级综合治理工作的文件精神,起草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计划、总结,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

七、负责德育、卫生、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工作,抓好课间操、体育活动课工作,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八、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团委书记工作职责

一、团委书记对学校党支部负责,领导团委会的全面工作,根据学校和党支部工作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团委工作计划,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二、主持团委会的日常工作,主持团委和支部书记会议;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指示;对团员、青年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负责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各种团队活动,要注意不断充实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强化教育效果。

四、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对内外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环境美化工作。

五、加强团的组织建设,负责建立健全团的各级组织,适时把符合条件的青年吸收到团的组织中来。

六、负责团员档案的管理和接转;负责团员的团费收缴;负责团员证的颁发和注册;负责组织各级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团干部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七、决定对违纪团员的处分,并负责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八、完成学校党支部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任务。

少先队辅导员职责

一、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团组织和少工委的指示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少先队活动计划和活动安排,并撰写期末工作总结。

二、认真组织计划实施,保证完成任务。要详细了解和认真解决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三、把少先队作为贯彻德育、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从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等几方面认真、扎实、有效地抓好德育工作。

四、根据德育总目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适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主题队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

五、负责领导组织大队、中队的组织建设工作。适时组织新队员的发展工作,适时做好改选工作,选拔、培养队干部,使之成为少先队活动的骨干。

六、检查、指导和考核中队辅导员工作,定期召集中队辅导员会议,组织学习、汇报情况、讨论工作、交流经验、表扬先进。

七、聘请校外辅导员,与他们密切合作,扩大少先队的活动阵地,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八、适时做好优秀少先队员、优秀中队、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九、做好队的工作活动记录,建立健全少先队工作档案,保存好队史、队的工作活动的重要文件资料、数据、奖惩材料等。

德育工作常规

一、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实行全员德育,整体德育。

二、把树立师生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他人、对自身的高度责任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

三、注重学生优秀素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全发展,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四、学校重视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紧紧依靠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五、强调教职工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促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工作。

六、重视德育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坚持教书育人的方针,结合学生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师要善于通过班会课、入学前新生军训课、学前训练、晨会、升旗仪式、团队活动及学校各类校园文化课等德育活动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八、建设好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全面做好德育工作。

九、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针,工作原则和措施,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最大支持,主动配合学校作好教育工作。

十、定期召开德育研讨会议,总结经验,研究新问题、新方法。

德育管理常规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教育程序规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学生的日常管理

1、教育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2、教育学生要细致耐心,要尊重学生人格,不宜粗暴,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育学生时,严禁训斥家长。

4、对违纪学生的管理实行育人管理原则,即在课堂上发生的违纪情况由当堂科任教师负责管教和处理;班内发生的违纪情况由该班班主任管教和处理;级内跨班发生的违纪情况由该年级组组长管教和处理;校内跨年级和校外的违纪情况由教育处管理和处理。

5、学生因严重违纪需要停课反省的,半天由年级组长决定,一天由教育处决定,二天由主管校长决定,三天以上由校长决定。停课反省原则上在校内适当地方进行。反省期间,班主任和有关人员应共同对违纪学生进行帮助教育,不得对学生停而不教或以罚代教。需要劝离学校回家反省的,需由校长批准,并由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

6、学生违纪时,原则上不能将学生驱逐出教室或校外。确实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而需将学生暂时带离教室的,需事先报教育处批准;需让学生离校回家的,由校长或主管校长批准。

7、学生因病或因事离校时,需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家长同意,病假由班主任审批,事假由主管校长审批,在家长陪同下离校。危急情况无家长陪同离校的,需报校长或副校长审批。

8、学生原则上不得提前离校,如遇特殊情况确需在放学前离校时,

门卫凭已审批的请假条放行,没有已审批的请假条,一律不予放行。学生迟到、早退门卫应作详细记录。

二、 班会

1、每周班会课上课要准时,并上足课时、上课形式不限,但班主任应在现场管理。

2、班会课为班主任及班集体专门教育学生的课时,不能挪作他用或改上自习。任何部门、学科、个人无权占用班会课作其他用途,确有特殊情况需调整班会课的,由德育处安排。

3、班会课内容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本班实际而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制纪律、安全环保、心理健康等适合中学生成长特点的内容。每周班会应对本班上周的情况进行小结,对当周工作的要求进行说明。

4、班会课和其他课时一样,需事先认真备好教案。

三、 家访

1、家访是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协调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原则上要求每家必访,由班主任牵头,每次家访应有教师两人以上陪同。

2、每学期家访数量不少于全班的20%,直至全部家访完毕。

3、家访结束后应作记录。

4、确实无法进行家访的,应向教育处汇报,并改用电话、书信、约访等其他形式代替。

四、 值日

1、学生值日:学校值日生由各班推荐5名班干或团队干部组成,教育处统一安排使用,年级组参与,班主任协助管理。

2、教工值日:根据“全员育人”的原则,全校教职工均有义务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学生。值日教师按学校规定准时到位。主要维持当天的教育教学秩序,处理当天的突发事件。

3、行政值周:每周安排两名学校行政干部值周,并对当天值日教工和值日生的工作进行监管。

五、 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有组织者(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校内活动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教学活动,报教学处审批,教育活动报教育处审批)。校外活动报主管校长审批,需收费的活动报校长审批。需至少提前一天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需附详细方案),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没有批准的活动,严禁开展,否则后果自负。

2、课外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组织者负责活动时的组织开展,负责学生的人身安全,负责预防意外事件的出现。

六、 集会与做操

1、学校、年级集会时,如没有特别要求,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按序入场和退场。听从大会指挥,保持安静。班主任维持本班会场纪律与秩序,中途不得退场。

2、早操(课间操)由各体育教师整理所任教班级的队列,监管做操质量;班主任协助管理,保证做操人数和队列整齐,提高做操质量。

德育工作制度

一、德育工作会议制度

1、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研究或总结德育工作,做出加强德育工作的决策。

2、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提出德育工作任务,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德育工作评先和奖励制度

1、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对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要授予荣誉称号,同时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每学期评选一次,对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应发和荣誉证书和纪念奖。

3、对教职工和学生中涌现出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他人生命安全等优秀人物,随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升降国旗制度

1、国微、国歌知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尊重和保护国旗、国微、唱好国歌。

2、每周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并坚持每天升降国旗(休息日、寒暑假除外;遇有恶劣天气可不举行)。

3、节日或纪念日学校应举行升旗仪式。

4、升旗仪式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有关规定进行,其基本程序是;

①出旗;②介绍升旗手、护旗手事迹;③升国旗、奏国歌;④唱国歌;⑤国旗下讲话;⑥呼号;⑦升旗仪式结束。

5、国旗下讲话每学期初要做好计划,安排好讲话内容。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并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生动、具体、

形象,富有感染力,给学生的思想打下深刻的烙印。

6、举行升旗仪式时,在校的全体师生都要参加。

7、将每次升旗仪式的情况记录在案,并作为学校德育档案的一部分保存。

四、班团会制度

1、班委会、团支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组织,班、团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对班、团会要在时间上给予保障,在组织上加强领导。

2、在学期初要研究确定全校各阶段班团会的主题,做出学期计划,班级每周应召开一次班团会,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团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观摩班会

3、德育处、团委要深入班级,与班主任教师密切配合,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记录,会后有总结。

4、对班、团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

5、对各班的班、团会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将考核结果与对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成绩挂钩。

五、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制度

1、重大节日、纪念日是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的有利时机,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的特殊气氛及时对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媒体,进行相关宣传,营造气氛,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

3、学生在学校期间,遇有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应举行升旗仪式。

4、重大节日、纪念日主要包括新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教师节、“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以及“九〃一八”、

“一二〃九”等纪念日。

六、形势教育及信息报告制度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经常向学生进行时事教育,让学生广泛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其他社会信息。

2、学生每周要进行一次信息通报,每月进行一次形势教育讲座。

3、结合思想品德课,指定专门教师,落实责任,定期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育。

4、国内国际发生重大事件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5、校领导例会、班主任例会要定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学校领导、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不良思想意识倾向,及时予以引导、纠正。

七、举办家长学校制度

1、主动与家长及社会联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宣传《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进行家庭访问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3、家长学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负责人员,系统的授课计划。

4、家长学校的任课教师要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师上课要有教案,并存档。

5、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办三次,每位学生家长至少要参加两次。

6、每学期召开一次家庭教育研讨会。

7、与社区配合,对家长时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大力提倡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工作,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八、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

1、建立健全德育考核评估制度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区每两年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一次。

2、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处负责对本校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

3、应定期通过问卷、访谈、跟踪调查等形式,收集和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了解学生在校外及毕业后的品德表现,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4、每学期应进行一次德育工作自检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

5、各部门、教师在年终总结时,应把本岗位上实施德育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总结、分析。

6、应制定班级德育管理考核细则,按月对班级组织、实施德育情况进行评比、考核。

7、对德育工作的各项考核评估结果均应作为对教师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存入德育档案。

九、德育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德育档案管理制度,积累完善的、准确的、系统的档案材料。

2、德育档案资料应包括:法规文件类、计划总结类、经验材料类、工作记实类、课题研究及论文类、队伍管理与培训类、领导讲话材料、奖惩名单及音像类等资料。

3、德育档案资料的来源要客观、真实、准确,要及时收集、及时整理、及时归档,逐步实现学校德育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3篇

本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绩有: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广播站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仪教育。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仪教育。以新的《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制定了新的班级评比细则,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开展了“学雷锋”“感恩母亲”“光辉的旗帜”“欢庆六一”等主题活动,培养了孩子热心助人、感恩他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定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表现出大而划一的状况,存在缺乏针对性。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幸福、情意强调不够,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的培养强调不够。因此,需要建构多屡次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并以此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德育目标的改革。

关键词:德育目标;问题;改革思路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具有预见性、超越性、可能性等特征。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尊重了德育目标的历史延续性,既尊重了历史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第二,注意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摒弃了以往。使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刀切做法。第三,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性,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调。第四,考虑到了德育工作的阶段性,对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分别用两个大纲加以规定,即使是中学德育大纲中,也区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

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是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因此,同样是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道德要求显然是有区别的,即使同样是六年级的学生。其道德追求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德育的目标需要形成一个比较细致的目标序列,并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同时,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大”的目标,很多教师趋向于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高目标、高要求的德育造成的后果是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德育工作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的品质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大面划一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要求还会产生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知行脱离。

(二)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较为单一,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并未真正参与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定和颁布学校德育目标的权利和必要,但是如果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积极、实际地参与,它的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的积极参与,容易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社区道德需求的实际,成为华丽或颇具诱惑的词语堆积成的花瓶,另外,也容易导致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的消极甚或是抵制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调动。

(三)德育目标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幸福、情感强调不够

“我认为现在要特别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和道德教育中地位和价值。……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德育的过程……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核心还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通过综合各学科发展成果,……特别是正视当代道德教育现实之不足,我们愈加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仍然以社会本位为主,对个人生活幸福、情感等强调的不够。“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的。”

(四)德育目标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对社会、国家的理性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

德育培养目标无疑最能体现德育甚至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尽管体现了时代的部分要求并加强了现实针对性,但仍显不足,表现在:第一,在目标表述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民主品格、民主精神的素质要求,而只是空泛地提“遵纪守法”等,这无益于民主公民的培养和整个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第二,德育目标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视野)和对社会、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性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方面,德育目标在高度强调国家、民族认同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对人的国际意识、多元文化意识等的培养和对本民族、国家历史的道德理性反思与批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国际视野、悦纳各国优良道德传统的胸怀、理解或正视各国道德发展历史与差异的精神,反思与批判本国道德发展历史与传统的精神、建构新的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道德目标体系的能力也成为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改革的思路

(一)建构多层次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分层次构建德育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如何分层次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主张。张人杰教授在批判德育目标的单纯统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构想:在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可分为四个层面:亦即“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学校德育需侧重的则是“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两个层面。

在建构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时除了考虑到德育自身的层次性,如提倡的层次、要求的层次、允许的层次、反对的层次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等为目标;小学中年级,可以注重培养自立性和有节制的生活态度等为目标;小学高年级,可以强调培养作为集体和社会中的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等为目标等。同时在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也应体现年级段的特点。

(二)扩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制定的参与性、民主性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广泛吸纳德育专家、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相关利益团体(如企业、群众性组织等)代言人等的合理性建议,同时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体制和程序上尽可能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要较多地采用专家起草、集体论证、多方听证、充分酝酿民主决策的方式,并经过多次论证和修订,使最后出台的德育目标越来越具有民主性、广泛性、可能性和科学性。

(三)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改变旧的、采取外在束缚人的方法来禁锢人、谋求一时一地的社会稳定的学校德育,而是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学校德育。因此,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在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所以。以人为本的德育最终依然会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

(四)加强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对社会、国家的理性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中应加强学生民主品格的培养。如学会参与并养成民主意识、学会负责并形成责任感、学会关心并建立彼此信任、学会理解并达成有效共识、学会宽容并创造和谐气氛、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并营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

“新时代的新文化是互补互生的文化,是交融出来的文化。因此成人对待儿童的最聪明、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补充。”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批判而不是无端指责或是牢骚抱怨,学会接纳而不是夜郎自大或是自暴自弃,学会反恩而不是急功近利或是好高骛远。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5篇

注重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从而保证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评价的有效衔接。但一体化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德育教师。

当前,在我国,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学段都开展了相应的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指向“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因此,如何促进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领导”[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人才培养,明确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3];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一步指出“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4],构建有效的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目标。

为推动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当前学界非常关注德育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建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主导性目标基本一致”[5];注重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从而保证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评价的有效衔接。但一体化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德育教师。德育教师是德育衔接的主要实施者,当前,我国不同学段德育教师未能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德育教师与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是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得以有效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存在两个方面看,德育教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即‘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6]。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既依赖于专门德育教师的直接德育工作,也有赖于非专门德育教师的间接德育工作,需要专门与非专门德育教师的全面德育合作。“德育衔接是指学校德育过程及各阶段之间是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7];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是指德育教师在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的引领之下,掌握本学段学生在前学段的德育情况,了解本学段学生在后一学段将会接受的德育任务,根据学生在本学段的身心发展状况、道德发展实际,从而有效地完成本学段的相应德育任务的专业能力。

因此,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必要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促进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从复杂系统视野创新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机制;建立大中小学德育教师沟通交流机制,为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提供重要媒介,从而从整体上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促进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重构,“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8]。著名的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建构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指出“道德水平都是从低到高依次发展,过程可快可慢,但其发展阶段顺序绝不会改变”[9]。学生的成长、道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随着学生个人身心不断地发展成熟,其在学校教育的生涯中需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由此需要学校教育针对学生各个学段的道德发展特点施以相应的德育。“德育之所以被称为‘千古难题’,就在于德育教师要完成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道德人格、价值理想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以教育者充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内心世界为前提”[10]。由此,在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中,为顺应并把握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应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促进职前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发展。

(一)树立促进学生道德连续发展的职前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当前职前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专门的德育教师还是非专门的德育教师培养,其专业发展目标都是定位于某一学段的德育教师,只关注某一学段学生的道德发展。但要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要顺应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在职前德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其树立促进学生道德连续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职前阶段就应当培养其全段学生观,清楚其所面向的潜在学生并非仅仅指向某一学段的学生,而是基于整体视域的某一学段的学生,是处在道德发展进程之中的学生;帮助其树立整体性视野观,关注大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层次性建构,深入思考大中小学德育的统筹规划;培养其树立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意识,明确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重要意义,大中小学每一学段的德育既具有其独立性,又紧密联系,每一学段德育任务的完成与否建立在前一学段德育的基础之上,其又是后一学段德育得以有效展开的重要基石,学生道德处在前后衔接的连续发展的进程之中。通过树立促进学生道德连续发展的职前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从而为职前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发展奠定方向基础。

(二)基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整体设置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前职前德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为顺应大中小学各学段德育需求,德育课程设置的学段性特征非常明显,但忽略了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特征,忽略了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虽然各学段有专攻,有其德育的特殊性,但基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特征,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在职前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整体设置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而非仅仅只是针对某一学段设置相应的德育课程。首先,应开设整体性的德育课程。通过整体性德育课程的学习,帮助职前德育教师掌握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特征,从而对大中小学的德育有一个系统认识。其次,应注重学段性德育课程对整体性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在开设整体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之上再开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学段性德育课程,从而帮助职前德育教师掌握各学段德育的特殊性。同时,应针对大中小學各学段德育衔接专门开设相应的德育衔接讨论课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获取相应的德育衔接知识。通过基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整体设置职前德育教师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其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三)建设促进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实践模式

当前职前德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比较薄弱,一般建在各县、市重点中学或小学,鲜有高校作为职前德育教师的德育实践基地,也鲜有选择乡村薄弱学校作为其实践基地;职前德育教师的德育实践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以某一基地为中心展开相应的见习或实习,鲜有在不同基地之间的流动。基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连续性特征,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在职前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建设促进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实践模式。首先,应注重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实践基地。为帮助职前德育教师获取整体全面的德育实践体验,德育实践基地应该多样化,既有城市重点中小学,也应有乡村薄弱中小学作为德育实践基地;既有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作为基地,也应有高校作为其德育实践基地,职前德育教师所在的高校就是很好的有待开发的德育实践基地。同时,应注重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实践模式,促使职前德育教师在各基地之间流动实践,通过在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德育见习与实习,通过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实践模式从而为职前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二、从复杂系统视野创新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机制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野,世界所有事物都自成系统但又归属于一个高于其结构的更大系统,其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系统,“简单性(simplicity)可以有统一的形式,但复杂性(complexity)则有多种类型”[11]。事物因其归属的不同,因其所处结构或关系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存在,成为不同性质的事物。复杂系统理论要求对事物的存在、运动与发展做出超越二元矛盾结构的立体理解。基于复杂系统视野,在职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既应当关注德育教师自身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具体实践,基于其课程教学实践发展其德育衔接能力;又应当关注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学校内部环境建设,基于校本研修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关注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学校外部环境建设,基于校外培训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课程教学实践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

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中,课程教学实践是职后德育教师的工作之所在,但其也是职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土壤。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为培养职后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在职后德育教师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围绕德育的总目标,不仅了解本阶段德育目标,还应了解相邻阶段的德育目标,增强对各过渡学段德育目标衔接的关注,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德育全过程,保证完成该阶段学习者的道德培养;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德育教师应注意寻找不同学段衔接的结合点,从道德知识传授、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意志锻炼、道德行为养成等多方面着手,保证各学段德育内容之间内在的连贯性;在德育方法上,德育教师应该重视学习者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实施相应的适合其阶段的德育手段和措施,把本学段的德育教学放到整体德育视野中来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各学段德育方法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德育评价中,德育教师应注重各学段之间德育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并积极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的连续性发展。为促进职后德育教师能在其课程教学中具体落实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对此专门设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从外在给予其相应的强制要求。

(二)基于校本研修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

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校本研修是职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为培养职后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应结合本校德育教师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本校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展开相应的校本研修。通过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各年级组之间的集体研讨促进德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经由同伴互助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通过德育名师工作室的成立,经由德育名师的榜样示范引领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鼓励德育教师积极申报相应的关于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课题,促进德育教师关注当下学界对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研究进程,从而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鼓励德育教师基于其自身的德育工作实践展开相应的行动研究,促进其反思并探究其自身关于德育衔接的工作实效,从而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校外培训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提升

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校外培训是职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为提升职后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应借助“国培计划”的平台,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级校外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提升的培训专项项目。“中国自2009年开始提出国家级培训政策,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由此形成一个政策话语:‘国培计划’,其也是一个具有国家形象的品牌”[1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将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提升纳入国培、省培以及项目县的各级培训中,鼓励各培训单位以及首席专家积极申报并组织关于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提升的各级培训项目,力求使培训项目方案的设计立足于现实中各学段德育教师的衔接困境;强制要求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积极接受一定课时的相应项目的培训,经由国培计划为职后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助力。

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教师沟通交流机制,为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提供重要媒介

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发展的重要媒介。经由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各学段德育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其它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评价等,可以更细致地把握其它学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从而避免本学段德育超前、落后或脱节问题的出现,从而有助于其更好地完成本学段的德育任务。因此,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为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应积极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有效沟通交流机制的实现,做好顶层政策设计,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師的沟通交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实现;建立一体化评价机制,保障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落实,从而有利于不同学段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促进德育教师德育衔接能力的发展。

(一)做好顶层政策设计,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

首先,在国家层面的德育政策中应明确强调各地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引领各地积极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从而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政策支撑。其次,应建立大中小学德育统一领导机制,从而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领导支持。“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德育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13],高校德育和中小学德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高校德育教师和中小学德育教师也分属不同部门指导,甚至有些学校内部的德育管理部门也缺乏统一性,由此容易造成分工不协调,从而导致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困境。此外,应建立大中小学各德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从而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机制支撑。通过大中小学各专属德育部门的沟通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各学段德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实现

沟通平台是大中小学德育教师得以有效交流的必需外部条件。当前,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沟通平台缺乏,“不仅缺少传统的如座谈会形式的交谈平台;也缺少网站、论坛等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平台,甚至是存在生源联系的同一区域内的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也很少进行交流、互访”[14]。因此,为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实现,应积极搭建相应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应当借助当下的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以大中小学德育教师学习社区、论坛、QQ群或微信群等方式为各学段德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当在现实环境中定期组织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的座谈与交流,从而促进各学段德育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全方位交流与互动。

(三)建立一体化评价机制,保障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落实

一体化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得以落实的评价保障。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德育教师的应有专业地位,针对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建立统一的德育评价机制。当前由于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地位的不确定,从而导致大中小学针对德育教师的考核标准大多偏离德育,中小学阶段,针对德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依靠升学率,大学阶段针对德育老师的评价则多以科研水平为评价标准,从而使得德育教师投入到德育中的精力相对较少,难以激发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交流的积极性,也难以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将德育教师对其他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的了解掌握程度、与其他学段德育教师的交流沟通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制度,通过一体化评价标准的引导促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交流落实,从而提升德育教师的德育衔接能力,促进德育衔接工作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论坛,2016(12):177-180.

[2]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EB/OL].(2005-07-19)[2018-08-06].http://www.moe.gov.cn/s78/A12/s7060/201007/t20100719_179051.html.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08-04].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2017-08-22)[2018-08-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5]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44-49.

[6]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95-96.

[7]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49-52.

[8]皮亚杰.发生認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

[9]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8.

[10]迟希新.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4):28-29.

[11]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田宝国,周亚,樊瑛,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

[12]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3-8.

[13][14]夏梦颖,陈代波,张智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5):63-66.

【罗生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素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中小学德育学论范文第6篇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新的挑战也出现在教学领域之中。在中小学教学领域,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技术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到网络不仅可以带来新鲜的事物,还存在着潜藏的危险,中小学生必须依靠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让网络真正为教育服务。本文介绍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小学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策略,并希望本文为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网络背景 中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 教育挑战

0

前言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同时获得进步,就是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德育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网络技术,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中小学生真正拥有健康的身心。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的概念分为两种。广义的德育是制定一个可实现的计划,并利用该计划对一群人或者一件事,进行目的性强的教育活动,在此之中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乃至社会的德育;狭义的德育就是在学校中开展的相关教育。

教师将教学大纲作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以此为基础,利用道德、思想、政治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影响,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容积极的体验,最终形成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德育教育对于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之中,学校和教师必须意识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人生哲理,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原因是德育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浩大的工程。

在中小学校园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和所教授的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相关功能,利用德育教育进行学科的辅助教学,结果自然是一举两得。不仅如此,中小学教师还要注重自身在课堂中的教学态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对中小学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德育。

四、网络背景下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沟通,还可以传递各种信息,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中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德育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化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自身也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尚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中免不了和教师打交道,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然而现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有一部分教师上了年纪,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导致此类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甚至没有学生强大。现如今各种新思维在网络中层出不穷,教师必须及时学习,与时俱进,避免被时代淘汰。

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一个良好的教师,必定会拥有强大的信息素养,因为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素养强大的教师才能够促进网络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德育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防线,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完成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然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被很多教师所沿用,因此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依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填鸭式”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网络德育教育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所以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必须构建出一个真正平等的对话环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四)营造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上网环境

在进行网络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网络环境是一个五花八门、多种因素共存的环境,中小学生分辨不良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不健康的信息所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管理和引导,学生肯定会误入歧途,甚至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校内部构建校园网,将真正健康、安全的网络提供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实时监督,杜绝中小学生接触不健康信息,真正做到德育教育。

结论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教给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信息素质的加强,在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真正培养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黄志利.谈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新通信,2020,22(01):189-190.

[2]孙恒盛,张婷.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7.

[3]秦秀凤.浅谈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34-35.

上一篇:立夏诗词范文下一篇: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