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

2024-02-19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力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成功之处:

1.在探究前理顺了实验原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实验器材、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表格的设计后,为学生探究实验清理了障碍。

2.实验结束后对三次测量结果通过计算得到的三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值,能否将这三次的实际功率值计算出平均数,得到小灯泡的平均电功率?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能否计算出平均电阻值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电功率的意义。

3.通过对比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能更好的使学生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个别小组的导线损坏严重,浪费较多时间,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和实验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管理。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反思

(二)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进行定量测量综合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本节重点: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方法,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本节实验与前面做过的探究实验相比较,更突出了实验探究过程及实验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实际功率的理解,从实验角度使学生了解电流、电压如何影响用电器的实际功率。

由于试验器材缺乏,学生试验没开展好;学生没有连接过电路,对电路图的设计也很欠缺;而且教学进度上,学生还没有学习前一节电功率,学生不知道用伏安法测量用电器电功率的方法,还没有建立起公式P=UI的认识,这就给教学增添了很大的难度。要让本节实验探究顺利展开,在与学生见面时,我大略地介绍了电功率的定义及公式;并让学生接触试验器材,知道看电路图连接电路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引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思维冲突中引出本课题。让学生看灯泡,说出它们的瓦数并用生活体验判断60w的灯泡与25w的相比较,哪个会更亮?并出示两个台灯,通过让学生对比两灯泡的亮度,质疑: 60w的灯泡一定比25w的灯泡亮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功率。

2.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时,我先给学生回顾了电阻的公式R=U/I,再复习了电功率的公式P=UI,分析了两个公式的相同点是都有U与I;不同点是计算方式的不同。测量灯泡的电阻可用伏安法,那么测量电功率也可用伏安法。它们的试验器材,电路图,连接方式都是一样的。这样通过对测量灯泡电阻试验的回顾来展开测量电功率试验教学。

3.理顺了实验原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实验器材、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表格的设计后,为学生探究实验清理了障碍。

4.通过对比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能更好的使学生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5.由功率的大小联系到生活中用电器的耗电.让学生意识到节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将试验中出现的电路故障以投影的方式展现,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教师只提供可能的位置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现象排除故障,进一步加深对电路方面通路、短路和断路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前置知识铺垫,逐步深入,层层梯进地展开试验探究活动;()使得原本没有做过分组试验的学生们很顺利地设计了电路,连接电路,并测出数据,最后还分析数据,总结得出结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本课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1.有些小组仪器使用不太熟练耽误了实验时间;而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损坏了小灯泡,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很多学生的实验失误出现在对电表的使用上,包括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取、数值的读出等,所以练习对电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关键。

2.因为学生的基础薄弱,要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多,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究,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如何给学生多些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如何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是我课后反思的最多的问题。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反思

(三)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它是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成功之处:

1、在探究前理顺了实验原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实验器材、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表格的设计后,为学生探究实验清理了障碍。

2、实验结束后对三次测量结果通过计算得到的三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值,能否将这三次的实际功率值计算出平均数,得到小灯泡的平均电功率?学生回答是不能的,因为灯泡的发光不同。

3、通过对比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能更好的使学生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本课不足之处:

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个别小组的灯泡损坏严重,浪费较多时间,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和实验没有完成;还少小组电路连接有问题也误了较多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管理。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也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伏安法是电学综合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

伏安法测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电阻,通过对比发现钨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钨丝电阻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他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几处成功之处:

一、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媒体的呈现性,将学生课下研究问题的小片段录制下来,录像中的同学遇到了难题“没有电阻表怎么才能测量出电阻的大小呢?”同学们通过观看录像直接引入新课。这样做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由学生发现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本节课力图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着引导作用,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培养了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观测能力、分析、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课件的设计能有效的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视频引入新课,既生动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模拟电路的连接环节有效地展示了实验电路的连接过程,解决了学生连接电路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为连接电路环节出现问题而无法完成实验。直观,形象,生动,省时,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这节课中反映出个别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有的组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也有的同学依赖性强,自己不愿动手。这些迹象表明在实验课中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等问题还有待我深入的思考想出更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到位,学生发言的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个别同学没有主动地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而是冷眼旁观,随大流,等着其他同学的答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继续加强学习,拟补自己的不足,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课题名称】

平面零件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知识目标

了解直线度误差的检测工具及测量方法。 二.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百分表、框式水平仪和自准直仪进行测量,并准确计算误差值。

三. 素质目标

熟悉平面零件形位误差的检测原理、测量工具和使用方法,并能准确计算其误差。

四. 教学要求

能够按照误差要求正确地选择检测工具,并能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工件进行准确测量。 【教学重点】

框式水平仪、自准直仪和百分表的使用,各种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 【难点分析】

精度为 0.02 mm/m的水平仪测量长度为200 mm长的实际误差值的计算。从误差图形求出最大的误差值。 【分析学生】 该内容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直线度误差值的计算和平面度零位调整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多做解释,学生才能够掌握。尤其是零位调整的方法更难懂,一定要把原理讲透。 【教学设计思路】

本次课内容较多,且内容难懂,建议分成4学时,以保证有更多的练习机会。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制,可以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应先讲解水平仪的测量原理,并计算按照200 mm长为一段测量时水平仪的实际误差,再让学生测量,然后按结果来讲述如何计算两端直线度的误差值。对于平面度的检测也应先讲测量原理和方法,再给学生实测,最后介绍如何调零位计算误差值,边讲边练再总结提高。本次课教学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安排】

4学时

先讲后练,以练为主,加强巡视指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在形状和位置误差中,直线度误差在平面零件中出现得比较多,大家是否还能记住这些形位公差的含义呢?

二、 导入新课

需要应用什么测量工具来检测零件的直线度,对于测量出来的数值又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处理才能得出正确的误差值?这是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讲授新课

直线度误差一般是指机床导轨在全部长度上的实际直线度与理想直线的偏差值,它关系机床的精确度,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对于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来说,控制直线度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就显得更为重要。直线度误差分为垂直面的直线度误差和水平内的直线度误差两种,这里通常指垂直面的直线度误差。

(1)用百分表来打表的方法测量 具体步骤见教材相关内容。 测量时应当注意几点:

1)百分表的表杆触头要与被测表面垂直,否则会产生测量误差,不是准确的误差值。

2)移动表面要光滑平直,自身的直线度要高。 3)表杆触头起点位置时,转动表盘调整表针对准零位。 (2)一般选用框式水平仪和光学自准直仪来测量,检测工具不同,但原理相似。对于高精度的数控机床,要借助电脑和专用软件进行检测并给予修正。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水平仪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水平仪为200 mm×200 mm的框式结构,其精度为0.02 mm/m,即当水平仪放在1m长的垫板上,一端垫起0.02 mm高时,其水平仪中的水泡必定向低端移动一个刻度;如果移动了两个刻度,则表面垫起的高度应为0.04 mm,一般导轨的长度较短,常以200 mm为一测量单位,即直接把水平仪的底面放在被检测的导轨上,由于底面长为200 mm,所以当水平仪上的气泡向低端移动一刻度时,此时水平仪底面两端的高度差应当为200×0.02/1000 mm=0.004 mm,而决不是0.02 mm,这一点应当注意。

(3)将被测导轨按200 mm一段分成若干段,从左向右依次测量200 mm长一段两端的高度差,并列表记录。表中数字正值表示右端高左端低,负值表示左端高右端低,最后按照所测的数值列出误差图形。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终点不在纵坐标的零线上,说明导轨的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时图形上的直线度误差反映不是真实情况,要想准确地计算直线度误差应当将两端点调成水平,才能得出实际值,否则应当对图形进行技术处理,通常采用技术处理图形的方法较为简单。

先用直线连接图形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过曲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作该直线的两条平行线,所得两条平行线间纵坐标气泡格f=3.5即为导轨的最大图形误差。将f=3.5气泡格值乘以水平仪的精度,即得导轨的直线度实际误差,3.5×0.004 mm=0.014 mm,该导轨的直线度误差为0.014 mm。

(4)较为精确的检测工具是光学自准仪,它是应用平面直线度的高低误差使反射光线与目镜上十字指示线之间产生的偏移量大小,来逐段测量导轨的直线度误差,最后计算出整个导轨的最大误差值,实际上是用光学仪器来代替水平仪的气泡格。其测量步骤与水平仪测量方法基本一致。

四、小结 平面之间的平行度、垂直度和对称度误差都是位置误差,都可用百分表或千分表来测量。测量时应保证表杆垂直于被测表面,标准平板、方箱和直角尺座的精度都应当比较高,否则会影响测量的结果。移动百分表时,应注意保持平稳,速度应尽可能慢些,同时被测表面应当保持平整干净。

五、布置作业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仲裁性;仲裁范围;医疗纠纷

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模式,历史已久。一般认为仲裁起源于古罗马,形成发展于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最初是作为纯民间性的私力救济方法,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被国家法律制度认可的争议解决机制。现今仲裁主要被用于解决国际国内的民商事争议、海事争议及国家间的争端。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具有自主性、专业性、中立性、保密性、管辖权确定性以及便捷性、易于执行性等优点,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经济利益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其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凸现。

虽然我国现阶段仲裁在民商事的合同纠纷领域和劳动争议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医疗领域,仲裁能否作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 即医疗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这个问题仍颇具争议。可仲裁性,亦称仲裁范围,是指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对哪些事项可以解决,对哪些事项不能解决。这里涉及一国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各个国家的法律对此有着不同的规定。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是指当事人能否将医疗纠纷事项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自由约定,然后交由指定仲裁机构去审理裁决。它是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前提,是为进一步研究医疗纠纷仲裁操作制度的前置条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关于可仲裁性的法律规定

各国仲裁法一般都对争议的可仲裁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国家立法以争议是否是商事争议为标准,比如,瑞典仲裁法规定"一切可成为协议解决内容的民事或商事问题,均可提交仲裁"。 有些国家以争议是否涉及财产权益为标准,比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典》在涉及国际仲裁时规定"任何具有财产性质的纠纷均可提交仲裁"。有些国家还会有一些附加的要件,比如公共政策,这些国家规定涉及公共政策的仲裁约定无效。还有国家规定可仲裁性的范围决定于合同的自由性,而不区分公共秩序范畴或其他,比如希腊。

在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规定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在实践中,争议最多的是对条款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侵权不属于"其他财产权益"的范围,因而侵权等带有人身性质的纠纷不属于可仲裁的事项。还有些学者指出:"财产权益纠纷"限于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在可仲裁的范围之内。

从目前各国仲裁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各国有支持和扩大仲裁范围之势,对"可仲裁性"的解释越来越宽松,将更多的争议纳入可仲裁的范围。例如,美国近20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扩大了可仲裁的范围,比如对知识产权争议、劳资争议、可判惩罚性赔偿的争议、反不正当竞争的争议以及证券交易争议等纠纷案件均列入可仲裁范围。在德国,对案件的"可仲裁性"定义更为广泛:"凡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均可提交仲裁;如果涉及的是非财产权益的纠纷,这以当事人是否有权对其争议事项进行和解作为是否可以提交仲裁的标准"。

(二)关于医疗纠纷可仲裁性的法理分析

1.医疗纠纷的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可仲裁性。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诊治过程中针对医疗行为所发生的纠纷。目前在学界,医疗纠纷的法律属性主要存在医疗合同说、侵权责任说、竞合责任说和特殊侵权责任说。无论哪种学说,其主要都体现为一种民事法律纠纷,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第一,从纠纷的本质来看,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在订立诊疗合同的基础上发生的纠纷,体现了契约性,且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属于私法范畴。第二,从争议的客体来看,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都涉及医疗损害的经济赔偿问题,属于民事赔偿问题,是涉及到财产权益的纠纷。第三,从双方的法律地位来看,医患之间是一种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医疗纠纷的解决体现的是双方自由处分自己民事实体的权力。因此,医疗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2.医疗纠纷仲裁的必要性。医疗诉讼由于存在审理时间长、诉讼成本高等弊病,结果往往让当事人得不偿失,且公开的审判程序也使得当事人的隐私暴露于众,加重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法官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只懂法不懂医,在解决这类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纠纷上能力受限,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中断下来重新鉴定和咨询相关医学专家,费尽周折,耗时耗力。再者,诉讼往往治标不治本,问题得不到双方的有效沟通解决,经过"对簿公堂"之后的双方当事人往往关系更加恶化,不利于今后重建正常的医患间的信任关系。而医疗纠纷的其它解决模式诸如和解和民间调解,由于不具备专业性、严谨性和强制性,在实践中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行政调解因难以确保中立性,也未能发挥足够的价值。

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既具有诉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具有民间和解与调解的自主性和便捷性,符合社会经济和效益的价值目标,有利于纠纷真正得到公正和公平的解决。第一,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独立于行政机关,可以避免行政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仲裁员的中立性,保证了裁决的公正性。第二,仲裁没有级别和地域管辖,当事人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自己信赖的仲裁机构,避免不公平的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第三,仲裁员从公道正派的人才队伍中选聘,素质高、作风正、令人信赖。第四,医疗仲裁机构由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仲裁员组成,,有医学专家、医疗管理专家、法学专家, 人才队伍齐全,能保证仲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程序上可减少诉讼中需要不断鉴定的情况发生。第五,仲裁施行一裁终局制,体现了高效、便捷的特点,可以克服医疗纠纷诉讼程序存在的久拖不决的现象。第六,仲裁一般不公开进行,整个仲裁过程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医患双方可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平息纷争,化解矛盾,促使争议得到公正、彻底的解决。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仲裁的途径

第一,在仲裁立法上,我们必须修改现有仲裁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大胆地将医疗纠纷纳入可仲裁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授权医患双方在诊疗行为开始前签订医疗纠纷仲裁协议,一旦发生纠纷,首先由专家组进行医学鉴定,然后就损害赔偿问题通过启动仲裁程序进行裁决。同时通过司法对仲裁实行有效监督,主要是程序上的监督,以确保仲裁裁决的合法性。

第二,在医疗纠纷仲裁庭的组成人员上,笔者建议设立一个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仲裁机构,就像日本设立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和鉴定委员会一样,将其作为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医事仲裁组织。该机构专门聘任具备一定资质的各医学专科的医学专家、法学专家、法医学专家以及医疗管理专家作为仲裁员,按不同专业设置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自主选择,并规定每一个医疗纠纷案件必须由相应专业的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仲裁庭进行裁决,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处理医疗纠纷问题,树立仲裁裁决的权威性。

第三,笔者认为有必要像劳动仲裁那样,将医疗纠纷仲裁作为医疗诉讼的前置程序,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医疗纠纷争议付诸具有充足专业人才储备的仲裁机构解决,从而减轻法院的过重负担,缓解当今的"司法危机"。

参考文献:

[1]丁建忠?外国仲裁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外国仲裁法[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94

[4]张海滨?医疗纠纷案件律师业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55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根据目前测量平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从事测量平差课程教学的体会,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如何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测量平差课程和测绘工程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相比, 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1) 理论性强。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观测量处理和检验的课程, 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 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2)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此课程数学公式推导多、计算公式比较复杂, 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 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 建立测量平差内容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利用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于偶然误差的测量平差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1]。

根据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及建立此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立足于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并讲授一些实用的教材外的知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以信息化为特色, 因此很注重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讲授经典平差方法之前, 先系统地讲授一下M A T L A B软件的使用。M A T L A B软件以其强大的矩阵计算、简洁的程序编写方法等特点, 非常适合初学者进行测量平差课程的学习[2],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平差的目的, 在短时间内掌握平差原理, 从繁琐的数值计算中摆脱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平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3]。

(2) 教学内容应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地质测绘部门、勘测院所等, 控制网及放样方案设计是涉及较多的工作内容, 因此授课时, 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再结合一些生产单位的实际案例, 进行详细讲解, 使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 如何选择平差方法及平差的具体过程。这样的结合, 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 也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测量平差课程的重要性。

(3) 注重测绘专业发展最新成果的引入。

随着“3S”等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 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介绍测绘行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前沿, 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1) 传统的板书讲授与多媒体讲授合理结合。

测量平差课程公式多, 符号多, 如果全部采用板书的教学方法, 课堂时间将大量被耗费在板书的过程中, 影响教学进度;多媒体讲授方法虽然形式灵活, 使用方便, 但是因为测量平差课程公式很复杂, 参数比较多, 并且要求即时推导, 如果全部采用Power Point课件, 不逐步推导, 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的结合两种教学手段, 取长补短, 从而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 导为主线,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5],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引入“交流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用“交流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强化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的理论讲授环节, 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离实际应用、解决复杂的测量平差问题还有一定距离。因此, 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实践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理论课讲授完以后, 紧接着进行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让学生动手编写计算机程序, 并对一些测量实例进行编程计算, 使学生能够自行处理小型控制网中的观测数据。通过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拓宽学生在测量平差方面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结语

测量平差课程一直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整个测绘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更好地适用测绘新理论的发展和测绘实际工作的需要, 应该对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讨、改进和完善。

摘要:在分析测量平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测量平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梁玉保, 卫柳艳.测绘类专业核心课程——测量平差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8, 10 (5) :153~155.

[2] 覃辉.数学工具软件对测量平差教学改革的启示[J].测绘工程, 2002 (3) :41~44.

[3] 鲁铁定, 周世健, 张立亭, 等.测量平差教学中MATLAB软件的应用[J].地矿测绘, 2004, 20 (1) :43~45.

[4] 邱卫宁, 王新洲, 陶本藻.测量平差教学体系的设计与研究[J].测绘通报, 2006 (2) :67~69.

[5] 张书毕.加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测绘通报, 2004 (5) .

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1 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测绘科学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测绘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 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工程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学校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 致使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 使得授课教师课时量急剧增大, 无暇顾及知识储备和科研投入, 教师知识和科研更新得不到保证;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增, 使得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由于目前教学体制的原因, 使得教材内容滞后于测绘科学的发展……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出现了许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 利用率低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 新的测量仪器、新的测量手段不断涌现, 而现行教材大多数却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 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介绍严重不足。而与此同时, 以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已在各学校全面铺开, 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淡化专业等系列教学改革正在实施, 工程测量教学课时也相应减少。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课时减少的矛盾使得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任务, 教学质量显然难以得到保证。随着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的增多, 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要求。

1.2 教学仪器设备陈旧, 落后老化

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学校普通存在的问题, 由此导致的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和老化现象严重, 使得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远远落后于生产现场。目前, 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 全站仪数字化机助成图早已被测绘单位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先进的仪器也已在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 但是这些仪器在学校中还不普及, 甚至基本没有。学校中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 (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 , 而这些测量仪器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已相当少。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建设单位, 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不能很快上手, 直接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教学质量的质疑。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实践教学内容少

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 粉笔加黑板的板书形式, 对于测量这一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测量课程来说, 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教学方式单调, 实验实习辅导环节薄弱;教师工作负荷重, 对实验与实习的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验实习基地不完善, 学生实验实习随意性大, 缺乏检查机制,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4 课程实践要求和实习场地建设不规范

工程测量学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课程, 如何正确理解其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测量实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意识。但目前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 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测量实习场地不固定、不规范, 地形地貌单一、不丰富, 随意性很大, 使得学生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2 工程测量教学中的改革与对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的交叉使测绘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近十几年来, 新型测量仪器不断出现, 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功能越来越齐全。这种发展及趋势给测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在测量的教学中给予适时的反映, 要在教学的安排上处理好新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的关系。既要立足于现在, 更要着眼于未来, 新的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要全面的体现测量的本质及对各工程建设的作用, 反映最新的测绘科技成果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针对近几年来在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国家的教学体系改革, 提出了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几点改革与对策。

2.1 教学中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打破旧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多而杂, 教材内容陈旧, 实践内容少, 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 以适应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应从建筑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出发, 以测定与测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核心, 将新仪器、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测量教学中, 阐述其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 强调按技术用途和工程类型来综合运用技术, 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功能;注重测量技术原理、方法的逻辑关系、连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能力结构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 通过实践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 具体能力结构有: (1) 掌握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及部分精密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 (2) 能够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水平距离测量、控制测量及点位坐标求算的工作能力; (3) 具有初步的测图、识图和用图能力; (4) 具有运用现代测量仪器处理并解决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与放样过程中所涉及的测量问题的能力; (5) 素质结构则是把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依据测量工作的特点, 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 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2.2 教学中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师应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广泛调查、咨询, 根据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 一般了解和选学自学内容。选择那些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尽可能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同时安排实习教学内容, 或联系生产单位让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或生产实习。

教材的选择, 建议选用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中的《建筑工程测量》教材。这本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精减了传统测量内容, 完善了实用测绘技术, 补充了仪器先进技术的使用, 如电子水准仪、电子经伟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计算机成图系统等, 突出了实用性和先进性, 可以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同时, 教师还应以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内容及相关的常用测量知识, 如精密工程测量、GPS应用、激光仪器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等。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 是一种被动教学模式。现代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教师还可自做挂图、挂表, 通过多种手段将课程内容直观地反映给学生,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强调测量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的融合, 引导学生把握工程的整体概念, 从工程需要的角度出发讲授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实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实践教学, 测量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部分。

对于测量实验教学, 由于目前工程测量教学大纲中实验学时较少, 因此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 根据测绘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合理安排各实验项目, 删减实际工作中少用或落后的项目, 并注意各项目间的知识衔接;实验形式采用开放性实验室, 学生可利用一些课外学时做部分教学实验, 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体现。测量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方式。过去的实习内容主要是体验教材中的地形测量方法, 不能完全反映土木工程实际中的测量问题。改革后, 在测量实习中拟定若干项实习项目, 包括必选课题, 如水准高程测量和点位测设等基础测量工作;其他为自选课题, 大部分是从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等测量实践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将具体工程测量进行模拟设计, 提出工程施测方案, 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 体现了测量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2.4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应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基准, 而不限定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上, 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体现在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理论考试上, 把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 反映在实验、实习的平时抽查、实验、实习报告和测量实习操作能力的考试上。学生质量评估总成绩分平时3 0%, 理论考试占60%, 测量实习操作能力考试占10%, 另外, 测量实习再单算成绩。这样做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量。

3 结语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也非常迫切, 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上只是我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的一些改进措施, 面对新形势, 新要求, 教师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 不断更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测绘技术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摘要:近十几年来, 现代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新型测量仪器不断出现, 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功能越来越齐全。这种发展及趋势给工程测量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主要从本人在工程测量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 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革与对策。

关键词:工程测量,改革,测绘技术

参考文献

[1] 谢宏全.对《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程, 2000.

[2] 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测绘技术装备, 2005.

上一篇:老师作文500字范文下一篇:经典情诗100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