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实干范文

2023-11-04

基层实干范文第1篇

黄胜梅

党的十八大已胜利闭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我们的中国梦。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这样的梦而努力拼搏、奋发图强。只有实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梦想变成现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里,总书记不仅仅是给全党同志一个善意的忠告和警醒,更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严格要求和寄予厚望。

对于空谈,一是:只说而不做,夸夸其谈;二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言论。误国,根据不切合实际的言论指导人们走向不正确的道路,犹如当年的博古、李德、张国焘等,英年早逝的罗阳,他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在他生前,我并不知道他是谁,而逝后,我才了解他的伟大。这就是实干家的精神和风采,是舍小家、顾大家精神的体现,因为他的实干,我们才有了歼-15的风采展现,为国防力量的增强做出巨大的贡献。

实干兴校,空谈误教。陆校长要求校级领导和各位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改进工作作风。要深入教师座谈,深入年级蹲点,深入班级代课;要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守时守规,开短会,讲短话,脱稿讲话;要勤俭节约,生活接待一律在学校小餐厅进行,不得铺张浪费;要勤于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要深钻业务,认真备教批辅,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要强化修为,廉洁从教,不得违反“五项禁令”,要热爱学生,一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奠基。

实干兴邦,我们需要更多实干家。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更新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人人都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脚踏实际、兢兢业业,认真履行本岗位的本职工作,建设好我们的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每一个学生服好务,为每一个家庭服好务。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千方百计,筹措大量资金,先后建成了学生教学楼,这一切旧貌变新颜,都与实干截然不可分割的。学生们刻苦学习、教师们斗志昂扬,领导们励精图治,学校的教学质量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

“长风破浪会有时”, 我们不懈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建设好我们美丽的校园,实现我们的梦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心得

——板城中心小学组织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12月10日下午,我校本部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由“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重要讲话。

总书记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实干兴校,空谈误教”陆校长要求校级领导和各位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改进工作作风。要深入教师座谈,深入年级蹲点,深入班级代课;要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守时守规,开短会,讲短话,脱稿讲话;要勤俭节约,不得铺张浪费;要勤于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要深钻业务,认真备教批辅,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要强化修为,廉洁从教,要热爱学生,一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奠基。

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提升了境界眼界,为今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打下了思想基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板城中心小学组织学习总书记讲话

2012年12月10日下午,板城中心小学本部在周前例会上,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关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讲话。

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讲话全文,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具体学习要求,并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

校长希望全体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要求全体教师深入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讲话精神的重要内涵,将思想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期望全体教师认真实践,做一个实干的教育工作者,成为“实干兴校”的楷模。学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实干兴校,空谈误教”陆校长要求校级领导和各位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改进工作作风。要深入教师座谈,深入年级蹲点,深入班级代课;要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守时守规,开短会,讲短话,脱稿讲话;要勤俭节约,不得铺张浪费;要勤于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要深钻业务,认真备教批辅,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要强化修为,廉洁从教,要热爱学生,一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奠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板城中心小学组织学习总书记讲话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严格常规管理为途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教师,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才华;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新秀。另一方面继续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对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在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中有重大成果的教师给予重奖。鼓励教师进修深造,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参加校本课程培训的继续教育。在基层的教师队伍,每名教师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比学赶帮的势头不减,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实干兴校,强化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校长方经常在学校教学楼上巡视,检查教师上课情况;在办公室里和一线老师交流,了解教师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关注教师心理动态,做好和谐稳定工作。全面督查学生学习、纪律、卫生情况;在教学上,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加强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督促和检查。各分管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实行垂直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首先,根据各年级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标。低年级重点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旨在夯实基础。中年级根据学生学习及心理负担的加重和要求的提高,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重点是强化管理,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做好课堂教学中的防差转差工作。高年级是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学生面临升学的挑战,因此重点是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工作,抓两头促中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抓好课堂管理。一是自习课课堂管理。自习课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重视学生自习课管理,每天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二是教师课堂管理。课堂教学重在实效,认真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层实干范文第2篇

——叶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彭学勇同志先进事迹

自2001年从铁提乡调到叶城县民政局任副局长以来,彭学勇同志已经在民政战线上已辛勤耕耘了十一个春秋。11年里,他凭着特有的那股坚韧不拔、苦干实干、勇挑重担的敬业精神,为叶城的民政事业默默奉献,虽尝尽酸甜苦辣,但仍“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年如一日地甘当民政工作排头兵。他爱岗敬业的事迹、苦干实干的精神和不计名利、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为叶城民政人所敬慕。

抗洪救灾 顾大家、舍小家

彭学勇同志刚踏上民政工作岗位时,从事的是最苦最累的救灾救济工作,每天接触的不是那些“五保户”、特困户、贫困户,就是敬老院的老人。然而年过40岁的他,无悔无怨地全身心投入到民政工作中。一方面,他认真学习、熟悉国家颁发的民政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局里老同志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撰写心得体会,另一方面,注重深入基层,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洪涝灾害时期,为掌握准确灾情,更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在灾情严重的乡镇。2010年夏天,叶城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及泥石流。灾情就是命令,在那段时间里,彭学勇同志每天白天跟着领导,在柯克亚等洪涝最严重的乡镇涉水取证,夜晚伏案整理材料,统计数据。各地支援叶城的救灾款物纷纷而至,未得到一天时间调整身心的彭学勇同志又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救灾物资接收工作中,每天他天不亮就起床,到指定地点装运各种救灾物资,为节省资金,装卸物资他都是亲自上阵,十多天下来,工作完成了,他却晒黑了,人更瘦了。

今年3月叶城县通往西藏阿里地区的219国道发生了一起特大“3.11”交通事故。按照县委政府的指示,我局负责善后工作的后勤保障服务。为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彭学勇亲自带领干部奔赴“3.11”善后处理现场。同时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死者的具体情况,已经50多岁的他硬是跟随带着干部跟随法医来回跑了一个晚上,把死者的基本情况一一作了了解并做好了记录。夜深人静时,所有人都已入睡,为防止出现差错,他一个人又是将所有死亡人员对照身份一一过了一遍,这才放心回到车上。正准备休息的他刚一躺在车里,一看已经是早上8点多了。就是这样经过了2天2夜的时间,终于将所有死者的情况了解透彻。在处理善后事故的5天里,他一个人几乎就没有怎么休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事情总是先为别人考虑。

担任领导 挑重担、当表率

彭学勇同志2001年底被任命为叶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协助局长分管城乡低保、优抚和医疗救助等工作。作为一名民政领导干部,他无比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时刻牢记“上为党委政府分扰,下为群众百姓解愁”的民政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为全县民政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最大努力。10年来,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发努力、开拓创新、努力工作,所分管的民政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三个做到”:

做到努力学习,在加强干部自身修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建设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的活动中,彭学勇同志强化思想与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在机关干部中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一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指导和衡量自己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与“三个代表”精神吻合一致;二是重点学习了与民政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带领分管科室同志指导各乡镇、社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业务指导能力;三是注意虚心向局里老同志和老领导学习请教,认真总结汲取局里的历史经验教训;四是坚持以身作则,带领分管科室同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到村社、社区,深入到农户、居民家中,调查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

做到思路清晰,团结带领分管科室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彭学勇同志分管的城乡低保金的发放和优抚等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勇挑重担和责任,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丝懈怠,尽心尽职地做好工作。如在城乡低保金发放方面:他对上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市民政局的重视和支持,使我县的城乡低保金能及时的发放到地保护的手中;对下积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和社区民政干事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做到维护全局讲团结,廉洁奉公讲奉献。彭学勇同志在班子中服从大局,做到了大事、要事主动请示汇报,自觉维护班子团结。作为一名分管领导,他除了带头做好表率,大胆开展工作外,还主动找班子成员和科室同志谈心,交流思想,坦诚待人,工作中的事情能够与大家共同商量探讨,不搞个人武断;在科室事多人少的情况下,与大家能相互理解,同甘共苦,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分管工作。廉洁从政是彭学勇同志的一贯作风,他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从不为亲戚朋友和熟人开方便之门,从未利用手中权利谋取私利,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近几年,叶城县烈士陵园的改扩建、县中心敬老院老年的筹建,彭学勇同志都被局领导指定为筹建组成员之一。办公室工作虽然相当忙,但他还是挤出时间,与其他同志一起去外地参观取经,细心准备,向领导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意义的计划。

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为做好全县复退军人稳定工作,他坚持亲自接访,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由于他的耐心细致的接访和解释工作,使得那些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按时、足额的发放了生活补贴;每逢春节、古尔班节、十一等重大节假日都对退伍军人、军属、烈属等优抚对象进行了慰问,并送去了慰问物资和生活用品并把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纳入了城乡低保范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给予老百姓的越多,自己感到越富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彭学勇同志的辛勤工作赢得了上级、同事、以及低保户和优抚人员的肯定。自他来民政局任副局长以来,他经办的每一笔民政资金帐目清楚明白;十年来,彭学勇一直践行自己的诺言:做民政工作,就是要把民政对象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要舍得付出,甘于奉献,尽我所能,为弱势群众服务!

基层实干范文第3篇

一心为民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臵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基层实干范文第4篇

成就伟大梦想

2018年5月1日,“中国梦·劳动美——2018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如期开播。特别节目设置了《致红旗》《致祖国》《致未来》三个篇章,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娓娓讲述,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艰苦奋斗故事,一代代劳动者坚守信仰、薪火相传的品格,以及胸怀报国宏志砥砺前行,大踏步走向世界前列的豪迈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兴旺,这是广大劳动者勤勤恳恳干出来的。

岁月不断变迁,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传承。“我们是孟泰班组第4代成员”“我们是大庆钢铁1203钻井队第20代钻工”“我们是赵梦桃小组第13代成员”……随着孟泰、铁人、马恒昌、郝建秀、时传祥精神传承班组成员的上台讲述,火红年代里燃烧不灭的榜样力量,振奋全场。一时间,“把劳模精神代代传扬”“为实现制造强国加油”的口号声回荡现场。

时代在变,但奋斗底色不变。从老一代劳模王进喜、时传祥,到新一代敬业奉献模范罗阳、时代楷模黄大年,还有新近评选出的刘云清、王中美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一个个伟大工程拔地而起;天宫、蛟龙、大飞机,大国重器燃起民族自信;新零售、高端制造、航天工程,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正是一代代劳动者接续奋斗,铸就了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拥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无论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劳动和奋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诠释了劳动创造的丰富内涵,激发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基层实干范文第5篇

一心为民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臵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基层实干范文第6篇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归宿在于实践。

◎现实生活当中,与实干相悖的空谈之风依然存在。

◎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善谋事、真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不出事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归宿在于实践。马克思曾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已是被大量事实和历史经验所证明的道理。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在这样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当中,与实干相悖的空谈这一顽症,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而且久治不愈。这种坏风气使许多工作到不了位,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落实。其表现:一是文山会海,坐而论道。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对上级的指示,干劲在会上、措施在纸上、行动在嘴上。二是玩虚弄假,报喜藏忧。把成绩说得大大的,把问题说得小小的,把想做的说成已做的,把别人做的说成自己做的,热衷于搞路边工程、献礼工程、形象工程、应景工程,表面风风光光,实则劳民伤财。三是欺上瞒下,投机钻营。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唱功”好“做功”差,“轻功”好“腿功”差,“演功”好“实功”差。四是脱离群众,营私舞弊。口头上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官气十足;要求下级和群众执行政策规定,自己却利用职权走后门、拉关系,贪污受贿,谋取私利。五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思想不解放,工作难创新,有了精神等指示,有了指示等经验,有了经验等办法,抓工作不讲效率,抓落实“上下一般粗”,思路跟不上,经验学不来,工作推不动。

空谈之风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二是个人主义作怪,功利主义滋长,归根到底还是个世界观问题。三是工作怕艰苦,既不愿动脑筋想问题,又不愿深入实际解决问题。四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监督与惩罚机制,助长了空谈者的“谈兴”,抑制了实干的热情。

我们党长期以来大力提倡真抓实干,力戒空谈。毛泽东同志号召“实事求是、力戒空谈”;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江泽民同志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胡锦涛同志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所有这些,其核心就是“实干”。实干是成事之道、发展之基。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增强实干意识,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进步,把心思花在谋改革上,把劲头使在搞建设上,把精力用在促发展上,把权力放在惠民生上,做到在思想上想干事,在能力上会干事,在履职上善谋事,在效能上干成事,在用权上不出事。

增强实干意识,以想干事来提升干事的境界。想干事是“德”的表现。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愿不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是检验是否真心实意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标志。作为人民的干部,只有心系百姓,为民干事,人民才会选择你;只有把事业举过头顶,把名利视作烟云,把奋斗当作不懈追求,人民才会信任你。想干事,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经常问问自己“当上领导凭的啥?当了领导干点啥?将来能够留点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当作领导干部的成就来追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少为个人的“彩头”、“甜头”、“奔头”打“小九九”。想干事,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把群众盼的,变成领导干的,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为官一任,兴一方事业,净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留一方美名。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信得过,自己才能立得起,一路才能走得稳。

增强实干意识,以善谋事来提高干事的效益。善谋事是“智”的体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领导干部是科学发展的决策者、协调者、执行者,仅有想干事的良好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善于科学谋划。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全局、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善于研究和分析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敏锐发现、积极创造、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强用好机遇的能力。要常思创新之责、常谋创新之策、常有创新之举,用改革的精神干事业、抓工作、促发展。要善于牵住“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服从全局、有利长远的前提下,统筹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各方互利共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工作落实。

增强实干意识,以会干事来增强干事的本领。会干事是“才”的表现,也是能力的体现。会干事,就是要善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在不断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中,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会干事,就是要既讲“干劲”,更讲“干法”。要善于突出重点抓落实,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动工作,运用分类指导的方法指导工作,运用完善机制的方法落实工作。会干事,就是要在于无路处闯新路,于有路处辟蹊径,于细微处见精神,明白一切办法只有在干事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干事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干事中才能抓住。会干事,就是要切实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注意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突出问题。

增强实干意识,以真干事来展示干事的气魄。真干事是“实”的体现。是不是真心实意干事,既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真干事,就是要一板一眼抓落实。对上级指示要求不马虎。凡是中央决策部署,都要认认真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到位,始终做到思想一致不走神、声音一致不走调、行动一致不走样。对重中之重的事不应付。本着大事重抓、急事先抓、分工主抓的思路,精心筹划,明确责任,突出时间表,逐个抓落实。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不含糊。舍得投入办实事,不嫌麻烦办琐事,想方设法办难事,将心比心办急事,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存在的“短板”不疏忽。始终把解决问题当作能力建设的关键,当作提高执行力的显著标志,切实做到力量没尽到不松手、工作落不到实处不放手、群众不满意不撒手。对单位的建设发展不吹乎。实实在在干事业,扑下身子做工作,依据肩负的使命任务全面抓落实,依据单位特点规律有效抓落实,依据自身实际创造性抓落实,把群众的口碑作为政绩的标准。

增强实干意识,以干成事来凝聚干事的力量。干成事是“绩”的表现。实干的关键是要干成事。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想不想干事,会不会干事,是不是真干事,最终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干成事。干成事,必须具有优良的作风。新形势下,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善谋事、真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不出事上。干成事,就是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和不为艰难困苦所压倒的精神,敢为人先、敢于越“雷池”、敢于闯“禁区”、敢于担“风险”。干成事,就是要以实为先,以干为贵,多“低着头”干活,少“仰着脸”说话,有一抓到底的狠劲,常抓不懈的韧劲,敢于较真的严劲,一丝不苟的细劲,真正在实干中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

上一篇:军人本色范文下一篇:军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