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28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县级气象台业务集约化水平低的现状,利用C#、WPF、WCF以及SQL等技术,设计研发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实现了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大业务功能的集约化。业务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提高县级气象台预报预警业务效率和气象服务能力。

关键词:分布式;县级气象业务;业务系统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问题日益突出[1]。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县级气象台是面向公众和面向领导决策的气象防灾减灾重要业务主体,其业务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全国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3],建设集约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4]。

随着气象业务的拓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气象行业的应用,为解决具体业务应用的软件越来越多,这些业务应用软件功能单一,对数据和运行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5]。虽然这些业务软件在一定的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业务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3-5]。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个方面是县级气象台主要业务工作,也是我国气象部门业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6]。本文以安徽省气象部门研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功能实现以及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等技术思路和方法。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General designing plan of

this system)

安徽县级气象综合业务系统采用分布式三层架构。数据层为多个SQL Server数据库组成的数据库集群;业务逻辑层是利用WCF技术建立的多个具有数据加工处理、信息传达和业务管理功能的SOA应用服务器;表现层是利用.NET框架下的C#编程技术和WPF界面技术建立的客户端,负责气象信息显示和人机交互。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功能及实现方法(Functions andimplementation)

3.1 气象信息综合集成显示

利用C#编程与WPF技术自行研发了具有GIS功能的MeteoMap控件,实现种类繁多的气象信息分层叠加和集成显示。MeteoMap控件具有天气符号等矢量图形绘制、卫星图像绘制、雷达图像绘制[7]、等值线绘制填色[8]等基础功能,且支持地图漫游、缩放以及投影转换。

气象数据的集成叠加显示是使用MeteoMap控件中的图层类来实现。控件中的AbLayer类是所有图层的抽象基类,该类拥有添加图元(AddFeatures)抽象方法,在其派生类的该方法下可添加点、线、面类型的图元,每个图元则包括定坐标定位信息和绘制自我(DrawMe)函数,图元在DrawMe函数中利用控件的DrawingContext(WPF的图形绘制类)对象进行绘制。图层分为上、中和下三层,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进行叠加。上层为用户交互、地理信息及气象数据类型显示图层;中层为等值线类型显示图层;下层为卫星雷达等遥感图像显示图层。

客户端通过SOA层调取自动气象站、卫星、雷达、主观预报、客观预报等数据,利用MeteoMap控件分层叠加和集成显示。

3.2 气象预报及服务产品制作

(1)图形产品制作

通过建立MeteoMap控件图元移动修改工具(ImageMetaTool),针对预报数据的修订和不同行政区域、地图元素(如图例、标题等)的交互式操作,实现交互式的气象预报及服务图形化产品制作功能。

修改预报数据时,ImageMetaTool通过MeteoMap控件鼠标MouseRightButtonDown事件获得鼠标位置,根据设定的距离选取雨量数据,并弹出对话框交互修改降雨数据。

移动地图元素(如图例、标题等)时,ImageMetaTool工具监测MeteoMap控件的MouseLeftButtonDown、MouseMove事件,按下鼠标左键选取一个图元,按住鼠标移动时在图元初始位置坐标加上鼠标的移动向量实现坐标改变。通过调用MeteoMap控件的绘制图层方法(DrawLayers)实现刷新。将图元的操作(修改属性、移动、删除图元、增加图元)封装成类,对这些类的对象进行执行和撤销,实现交互操作的执行(重做)和撤销。

(2)文字材料制作

TeX作为一种优秀的排版系统[9],可以方便地制作高质量的DVI文件,并生成PDF文件。本系统定制了多个气象服务文字材料TeX模板,并通过SOA层从相应的服务器中获取数据,替换TeX模板中的关键变量,最终利用TeX形成PDF文档。

3.3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

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的关键环节是气象灾害预警区域的确定。系统通过在MeteoMap上建立用户交互图层(InteractiveLayer)用于确定预警发布区域;通过建立接收预警设备图层(DevicesLayer)用于显示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系统利用点与面的位置关系,判别和确定预警接收设备(如乡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微博等),通过SOA层对外发布。

3.4 业务流程监控

气象业务流程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系统根据定时任务以列表的形式显示业务流程状态。系统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任务类(Task)来实现业务流程状态实时监控。

Task类设定“开始时间”“报警时间”“结束时间”等三个时间属性,以及任务“已完成”“未完成”两个任务标志属性。通过三个时间属性和两个任务标志属性组合,形成“未开始”“已完成”“进入任务时间”“任务即将延误”“任务已延误”五种状态。

利用WPF模板技术,将Task实例集合绑定至ListBox控件,实现ListBoxItem以灰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五种颜色表示任务的五种状态。流程进入后两种状态时,系统还将以声音报警和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业务值班人员。

4 关键业务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service)

4.1 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

4.2 变权重系数天气预报集成方法

4.3 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条件判别方法

5 结论(Conclusion)

利用C#、WPF、WCF以及SQL等技术设计研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县级气象业务系统分整合了多种气象业务资源,实现了气象信息集成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等四大业务功能的集约化。

(1)系统客户端集成了气象信息综合显示、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业务流程监控四大业务操作界面,优化了县级气象台业务流程,有助于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水平。

(2)系统采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和变权重天气预报集成方法,有助于提供气象资料的分析水平和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条件判别方法改进了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效率,有效提升了气象预警服务能力。系统提供的多种交互式、自动化功能(如图形产品制作、文字材料制作等)提高了业务人员工作效率。

(3)系统于2014年6月在安徽省气象部门县级气象台投入业务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业务效果。今后还需要根据县级气象台的业务需求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彤,等.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90-95.

[2] 祝燕德,等.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与社会相应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4):191-194.

[3] 刘煜,卢美伟,冯振家.加强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2):32-34.

[4] 孙宝利,等.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本地化[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3):46-50.

[5] 曲文政.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1.

[6] 矫梅燕.天气业务的现代化发展[J].气象,2010,36(7):1-4.

[7] 李荣忠,等.基于查找表的激光雷达图像快速绘制算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9,7(5):54-56.

[8] 李强,李超,甘建红.基于三角网的等值线填充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185-189.

[9] 李德泉,等.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设计与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3):372-377.

[10] 孟庆香,等.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0-14.

[11] 吴昌广,等.三峡库区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及时空分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752-758.

[12] 陈淑佳,等.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比较——以福建省月平均气温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4):43-51.

[13] 张冰,等.转折性天气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及应用[J].气象科技.2012,40(3):411-416.

[14] 石春娥,等.MM5与MM5-PAFOG模式区域雾预报效果评估比较[J].高原气象,2013,32(5):1349-1359.

[15] 顾润源,等.内蒙古数值天气预报集成方法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26(4):451-454.

[16] 孙健,等.我国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3,3(5),19-23.

作者简介:

刘高平(1982-),男,本科,工程师.研究领域:计算机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叶金印(1968-),男,博士,正研级高工.研究领域:水文气象.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航空气象技术是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同时对于空中的交通管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航空气象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内容的阐述,介绍了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航空气象技术 空中交通管理 技术应用

航空气象技术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航空气象学以及航空气象的服务。航空气象学属于气象学的一个部分,在应用领域涉及较多,主要内容关于气象活动与航空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气象对于航空飞行的影响因素。航空气象的服务主要是航空气象的技术主要应用对象。

1 航空气象技术概述

1.1 航空气象技术的基本内容

航空气象学作为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前期阶段,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气流对于航空活动的影响,当时的天气预报内容较少,仅仅包括雷暴、云量、风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雷达广泛应用于航空气象的探测中,雷达可以有效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航空飞行越来越普及,飞行量增速迅猛,气象因素成为影响飞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在空中的交通管理的有关领域中,应用航空气象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内容。

1.2 航空气象技术的历史沿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航空气象技术发展迅速,其主要标志包括在自动化航空气象网的节点(航空港)上,地面气象观测形成了连接气象台、起飞着陆区域和指挥控制塔台的局部自动化观测网络,气象观测更加能代表起飞着陆区域的气象情况,观测数据能迅速地传送给气象人员、航行管制人员和飞行人员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当代航空气象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服务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我国民航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航空气象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业务水平还比较低,气象服务能力在很多方面还难以完全满足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航空气象技术取得一定的进展,航空气象中心开展利用网格点数据制作最佳航线天气预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各个方面将取得显著进展。

2 航空气象技术的应用对象

航空气象技术主要是通过对于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准确及时发布,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指领空的区域管理、空中交通管制等内容,航空气象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对象涉及到多个航空部门。

2.1 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航班的飞行计划制定,离不开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因此,利用航空气象技术,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以及航线上的天气情报,航空公司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修改飞行计划,并且能为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制定应急方案。

2.2 机场

机场如果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将影响航班的正常起飞。因此通过航空气象技术,机场可以迅速掌握天气信息,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为航空公司以及乘客带来的损失。机场的气象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提前对台风、暴雪等灾害天气进行预警,便于机场及时采取措施。

2.3 空中交通管制机构

空中交通管制机构的重要职能就是通过管理,保证空中交通的顺畅与稳定。管制人员利用有关的气象技术,了解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气象状况,根据机场区以及特定地区的天气情况(云,温度、风向风速等)的数据情况,来管理空中的飞行状况。

2.4 空中区域管理部门

我国领空内的区域管理,主要职能是选定新航线,并对所有航线内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因此,也需要航空气象技术来提供天气状况,对于所选定的航线内的风向、对流层的高度、气流的稳定程度等,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保障航线的安全。

3 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航空天气预报

航空天气预报与普通天气预报的区别在于预测技术手段更先进,结果更加精确。由于航班的飞行周期长短不一,因此航空天气预报的周期也较短,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在2 h到24 h不等。航空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机场的天气预报和航线的天气预报。气象状况对于机场的影响较大,对于未来固定时间内,地面的风向、风速,空中的能见度以及云量、温度、结冰点等都要作详细准确的信息传达。除此之外,对于飞机飞行航线的航空预报,起飞降落时的预报,都需要通过航空气象手段,及时获得信息,在特殊天气情况下要及时进行飞行调整,以保证飞行的安全。

3.2 报道天气实况

天气实况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对于空中的交通环境进行全局把握。主要包括机场地面持续不断的观测报告,以及通过雷达技术检测出的强对流天气,通过气象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对云雨的运动方向、风力强度以及降水量进行有效预测,为飞行制定安全合理的飞行计划,保证在雷雨多发的季节内航空飞行的平稳安全。除此之外,卫星云图对于观测云量、云的变化特点,以及云对航空飞行的影响也有重要作用,通过航空气象技术,卫星云图的观测可以宏观把握空中交通中,云的因素的影响状况。

3.3 提供重要天气情报

所谓重要的天气预报,即严重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气象状况,主要包括了强热带风暴、剧烈的冰雹、气流的剧烈活动、范围较广的沙尘暴等这些天气都会威胁飞行的安全,因此只有通过利用航空气象技术,及时检测到气象的变化状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到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管制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航班进行调整,例如准备起飞的航班可能会在地面进行等待,甚至航班取消,已经在航路内的航班要及时调整飞行路线,或者就近降落,以保证乘客的安全。

3.4 灾害天气预警

天气预警是当出现可能危害航空飞行的气象状况,通过天气预警,提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关注气象变化,若果天气状况向正常标准发展,则正常安排航班的通行,如果发生了如热带气旋、台风、冰雹、强沙尘等天气的时候,可能对飞行产生威胁,空中交通管理人员要及时根据通过气象技术得出的预警信息,及时管理空中飞行的航线以避开恶劣天气现象,将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4 最新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的空中交通管理理念的提出,航空气象技术也不断发展更新,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技术,例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协助空中交通系统完成管理活动。航空气象技术逐步向一种更灵活的模式发展。一个区域内的气象状况,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气象信息,并经过技术手段处理,形成更为直观的气象预报系统,同时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传送到航空系统部门。通过信息的处理整合与发布,形成一个成熟的信息共享系统,保证空中交通管理的各个部门在不同的时间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进而对空中交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5 结语

航空气象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有效保障航空交通安全,目前在空中交通管理的各个系统中已经广泛应用航空气象技术,对于协调空中飞行流量、保证飞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航空气象技术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为空中交通管理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晔.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0(4).

[2] 刘慧英.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 吕环宇.航线五维可视化气象信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8(1).

[4] 赵昌吉.机场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8).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开展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可以增强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导意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全社会防灾意识。以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出基于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方法。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

Research on Post Evaluation Method of Governm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LOU Peng-ju et al(Hebei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1)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capability; Assessment

隨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频发、重发,给民生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威胁。河北省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灾害多发省份[1]。近年来,局地性、突发性、高强度的气象灾害严重,灾害防御呈现重点下移特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愈发凸显,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组织能力的直接关系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工作,不但能够增强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导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而且对各级政府了解当地气象灾害隐患、分析造成气象灾害损失原因、反思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落实和履职尽责情况、查找气象灾害防御薄弱环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和风险管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全社会防灾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针对灾害防御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州应急管理分局在编写《地方减灾计划手册》 时首次提出 “应急能力评价”,即地方政府为实现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目标而采取措施的能力评价[2]。

我国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吴新燕(2006)[3]、铁永波等(2009)[4]分别以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曹玮等(2012)[5]从监测与预报能力、预警与发布能力以及预防与准备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三预”视角的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评价体系,突出了预报、预警、预防在灾害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康邵钧[6]提出了基于时空差异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实时评估方法;孔锋等[7]从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三个概念定义及其演变特征入手,分析了灾害防御能力与应急管理能力的关系,探讨灾害防御能力基本定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物理设防、社会设防和人文设防为一体的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内涵,从三个方面对灾害防御能力进行评价。

目前,针对气象灾害防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的构建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等方面,而以政府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研究较少。因此,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性评估原则与定量评估方法,项目研究成果不仅为评价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了技术方法,还为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了重要途径。

1 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体系

1.1 构建依据

根据《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河北省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规定,省应急管理厅、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气象灾害损失统计资料以及国家和河北省官方媒体公开发布的有关信息,建立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体系。

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依据上述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尝试从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气象灾害损失、防御措施等方面对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价。

1.2.1 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 灾害性天气等级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预警等级越高,发生重大灾害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

1.2.2 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损失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农作物损失、财产损失等,是衡量政府防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在灾害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气象灾害损失越大,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越弱。

1.2.3 防御措施 防御措施是评价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预警信息覆盖面、应急响应启动情况、相关部门防灾履职情况、基层信息服务情况、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候可行性论证、应急准备认证、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建设和非工程性建设、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当地政府是否采取应急响应意外的防御措施等。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组织能力,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依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搜集气象灾害预警有关信息、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防范应对通知、有关机构制作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评估材料。根據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和实况监测,确定重大气象灾害种类和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区域,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实地调查。

2 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河北省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1 防御能力定量评价

(1)

式(1)中:S为防御能力得分,EGLi为第i个气象灾害预警等级赋值,n为防御措施总数,Pi为第i个防御措施样本占总样本数的比例,Li为第i个防御措施的赋值。CGLi为第i个人员伤亡等级的赋值,W1为人员伤亡占致灾损失的权重,PGLi为第i个财产损失等级的赋值,W2为财产损失占致灾损失的权重(其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区为平原地区权重的0.5,半山区为平原地区权重的0.75)。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分别对灾害性天气等级(表1)、防御措施、人员伤亡(表2)、财产损失(表3)进行赋值。

根据应急管理部门全省近10年气象灾害致灾损失统计资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内插法确定灾损区间分别赋值。防御措施赋值:

PiLi=(P1L1+P2L2+P3L3…PnLn)/n

(2)

其中,P1L1=预警信息准确性。按照河北省气象灾害分灾种防御办法,统计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气象台站预警信息发布比例。未发布预警信息赋值=0,预警信息与致灾因子差1个量级以上赋值=0.5,预警信息与致灾因子在1个量级以内赋值=1。

P2L2=预警信息覆盖面。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学生、居家老人、商业经营、设施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建筑、交通运输、其他生产经营等人员及时获得预警信息的比例。未收到预警信息赋值=0,收到预警信息不及时赋值=0.5,及时收到预警信息赋值=1。

P3L3=应急响应启动。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政府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是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的比例。未启动赋值=0,启动赋值=1。

P4L4=有关部门防灾履职。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应急预案履职比例。未履职赋值=0,部分履职或履职不到位赋值=0.5,履职到位赋值=1。

P5L5=基层信息服务情况。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及信息员发挥作用的比例。信息服务站及信息员未按职责发挥作用赋值=0,发挥作用不到位赋值=0.5,发挥作用到位赋值=1。

P6L6=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政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向社会公开发布情况的比例。未编制防御规划赋值=0,有防御规划未发布赋值=0.5,有防御规划已发布赋值=1。

P7L7=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政府当年组织气象灾害开展应急演练的比例。未组织演练赋值=0,组织演练赋值=1。

P8L8=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制定应急预案的比例。未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赋值=0,有应急预案未及时修订赋值=0.5,及时修订应急预案赋值=1。

P9L9=气候可行性论证。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未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赋值=0,气候可行性论未列入相关审批程序赋值=0.5,全部落实赋值=1。

P10L10=应急准备认证。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乡镇、街道及重点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比例。未获得认证赋值=0,获得认证赋值=1。

P12L12=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建设和非工程性建设。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建设和非工程性建设的比例。未开展工程和非工程性建设赋值=0,未按照相关标准建设赋值=0.5,全部符合有关标准赋值=1。

P13L13=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统计气象灾害发生地社会公众了解灾害防御知识的人员比例。不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赋值=0,知道一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赋值=0.5,比较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赋值=1。

P14L14=当地政府是否采取应急响应以外的防御措施,例如是否发布应急处置工作通知等措施,没有有赋值=0,措施落实不到位赋值=0.5,采取措施并实施到位赋值=1。

PnLn=其他可列入定量评价的指标。

当S值≥1时,表示当地政府在此次气象灾害应对过程中,应对得力,S值越大防御效果好;S值<1时,表示当地政府在应对此次气象灾害时,应对措施还有待改进;S值越小,防御效果越不好。防御措施PiLi值≤1时,PiLi值越小防御措施越不力。

2.2 防御能力定性评价

在实地调查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了解气象灾害损失情况,深入分析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制约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原因,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防御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1)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进行评价。

(2)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及覆盖面进行评价。

(3)对当地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和发生强度及损失进行分析评价。

(4)对当地政府气象防灾减灾法制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与作用发挥进行分析评价;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依法履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当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作用发挥进行分析评价;对当地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进行分析评价。

(5)对重大气象灾害天气过程防御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分析造成气象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6)提出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3 实例分析

2020年8月23—24日,卢龙县境内普遍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导致部分农田玉米倒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9.11万元。

根据灾后实地调查,此次暴雨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2%。全县13个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共556人,发挥作用比例为93.5%。卢龙县政府编制并公布《卢龙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卢龙县气象局参加卢龙县防汛抢险暨夹河滩村转移避险综合灾害应急演练。县乡两级政府、重点单位制定(修订)气象应急预案比例95%。卢龙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准备认证比例90.5%,重点单位开展气象认证比例为98.2%,涉及各乡镇比例为89%。给村民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卡,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村民参与率达到75.2%。卢龙县政府以全县工作调度会的形式指导全县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依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量评估模型,卢龙县政府应对此次暴雨气象灾害的S值为2.84,S值>1,说明此次灾害防御过程合格。防御措施满分为1,卢龙县政府得分为0.95,非常优秀,说明政府应对此次暴雨灾害措施得力、防范到位,有效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4 讨论与思考

以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对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的方法,以增强化政府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导意识,反思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落实和履职尽责情况,查找气象灾害防御薄弱环节,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全社会防灾意识。目前,我国尚无开展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后评估的先例,在此处提出的评估方法只是探讨阶段,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指标的选择是否有代表性、赋值是否合理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通过本研究,对建立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体系有以下几点的认识和思考。

4.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气象灾害防御关键在“防”,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由单一的任务部门转变为政府工作,建立以政府為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对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2 量化评价指标,促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科学化、动态化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体系,对政府气象灾害减灾能力进行量化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问题和不足,对未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3 层层推进,使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向基层延伸

推进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体化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责任清单,不断落实乡镇基层政府和重点单位气象防御主体责任,实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全面覆盖。

5 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难度在逐步增加,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次新尝试,完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对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全社会防灾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开创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娄朋举,赵铁松,张静.河北省致人死亡的气象灾害时空分布与致灾因子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8,20 (3):67-72.

[2] 徐中兵.石狮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防御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3]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4] 铁永波,唐川.城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2): 139-145.

[5] 曹玮,肖皓,罗珍.基于“三预”视角的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1):57-63,94.

[6] 康邵钧.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实时评估方法研究[J].灾害学,2018,33 (4):180-183.

[7] 孔锋,吕丽莉,王品,等.灾害防御能力的基本定义与特征探讨[J].灾害学, 2018,33(4):1-4.

[8] 郑国光.气象灾害如何防[J].求是,2013 (3):47-48.

责任编辑:黄艳飞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些年来受强对流和连续强降水影响,全国各地的防汛救灾工作形势十分严峻,防汛救灾工作做不好,受苦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此,要做好防汛工作,基层汛期气象服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虽然通过各级气象部门的努力,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關键词:基层;汛期气象服务;问题;策略

1 前言:

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要给予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足够的重视,及时关注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其作用来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现阶段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浅析基层汛期气象服务的调查发现,在服务工组中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基层工作人员思想觉悟不高,钻研业务技术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二是基层工作技术方面存在短板,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预警速度有待提高;三是基层气象部门人员短缺,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四是基层部门工作制度存在漏洞,未建立完善的灾害天气防范机制。

3 提高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正确途径

3.1提高基层汛期气象服务中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

在非汛期时间内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召开学习会议,认真领会、贯彻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并认真贯彻执行,使从事基层汛期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使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重视,继而转变为从行为上重视,并通过学习强国、县级综合业务考试系统、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等认真学习我党的的执政方针和理念,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能力出众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时适当倾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钻研业务技术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业务值班员和带班领导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切实认清汛期气象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在汛期工作中的敏感性、针对性、及时性。

3.2加强基层汛期气象服务的技术培训工作

在非汛期时间内定期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相关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修改完善基层气象服务业务流程,组织工作人员对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流程情况进行熟悉,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不断优化气象服务工作,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积极研发预警监测报警系统,在强对流、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发出报警信息,做到提前预警,最大程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的经济财产损失。加强与上级气象台的天气会商,当监测出现较强雷达回波时,及时通过电话与上级气象台会商发布预警信息,每天对上级天气预报进行订正,并制作发布本地的天气预报,为政府等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共同做好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在灾害性天气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出书面的气象灾害评估报告为以后再发生类似的灾害性天气时提供参考信息。加强与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等多个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共享资料,实现多部门联动,更好地开展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

3.3引进气象服务人才,加强基层汛期气象服务人员管理

针对当前基层气象部门人才短缺,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招聘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气象专业的学习充实基层气象队伍,充分发掘工作人员的特长,优化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提拔任用,或者是在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干事的积极性, 奋力做好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

3.4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完善基层灾害天气防范体系

对值班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要制定完备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同时积极引导媒体和群众对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公务进行监督,例如可以通过群众举报热线、网络信箱等形式对气象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制定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预案、应急值班工作制度、应急保障方案以及配套操作规程,对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等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预报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做好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有力地制度保障。及时掌握当防汛防灾害工作情况,畅通民意渠道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要做到灾害发生前同及时通知到每个受灾群众,同时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逐步完善基层灾害天气防范体系。利用电视、应急广播系统、手机、电话、政府网站和微信、微博、抖音等软件等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实现了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全覆盖。

结语:基层汛期气象部门应认真落实上级气象部门关于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始终坚持“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强化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努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基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达娃, 西洛, 刘竞. 浅谈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 中国科技纵横, 2019, 1000(008):243-244.

[2]熊妍, 胡晓叶. 新形势下关于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 科学与信息化, 2019, 1000(009):188-189

[3]陈震清, 张艳菊. 基层气象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J]. 南方农业, 2019, 1013(023):134-135.

[4]郑科平. 新形势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 678(16):145-145.

作者简介:

王泽雁(1978—),女,汉族,贵州省册亨县人,本科学历,副研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工作。

贵州省册亨县气象局 552200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特点及需求的分析,以及对VSAT卫星通信应用特点的归纳总结,结合VSAT卫星通信在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的应用案例及经验,论述了VSAT卫星通信在应急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及前景。

[关键词] VSAT 应急保障 气象水文

《“十二五”VSAT卫星气象水文数据通信网系统设计论证》项目支持

0、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可靠以及抗毁坏性强的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系统,是应急气象水文保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应急气象水文保障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保障的对象是由重大气象灾害或非气象灾害引起的但灾害的发展进程与气象相关或气象因子对救灾等有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如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核及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扩散、森林(城市)火灾、地质灾害、海损、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突发性易扩散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

1.1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特点

1998年罕见洪水、2006年重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2006年的近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天气、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玉树地震,从近年来这几次特大气象灾害来看,应急气象水文保障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

1)突发性: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准确预知重大气象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发生时间,即使能够预知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但对其影响度仍然不能预知。

2)位置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应急气象水文保障对象发生的地点是无法预知的。另外,发生地点的环境的复杂性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信息容量需求的不确定性:在重大气象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发生时,气息水文信息数据量的需求将徒然增加数倍之多,人们根本无法预知需要多大的容量才能满足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需求。

4)信息样式需求的多样化:在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除了语音通信外,还需要视频以及数据格式的信息交换,以便决策机构、抢险救援指挥中心对抢险、救灾工作做出科学的调度和快速反应,及时下达正确的指挥命令。

1.2应急气象水文保障对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系统的要求

应急气象水文保障时间的突发性,位置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信息容量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样式需求的多样化等特点,对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带宽、交换方式和通信协议都将直接牵涉到能否提供气象水文信息数据的传输交换,并保证应急气象服务的质量[4]。应急气象服务对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的要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良好的野外机动性能和仪器的高稳定性;

2)系统自成系统,独立运行,能快速组网,携带方便;

3)电源要求低、功耗低;

4)信息多样化,能同时支持音频、视频和数据的实时传输,有足够的可靠带宽;

5)系统具有动态的拓扑结构,每个节点可随意移动;

6)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

7)具有网络管理、安全及QoS等方面的保证。

2、VSAT卫星通信概述

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全称为甚小口径终端,是典型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之一。VSAT系统是由大量天线尺寸小于2.5m、G/r(品质因素)值低于19.7dB/K、设备紧凑、高度集成化、功耗小、价格低廉的甚小口径地球站组成。其工作频率在llGHz一14GHz(Ku频段)或4GHz-6GHz(C频段)。

VSAT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VSAT是以工作于C波段的广播型数据网为代表;第二代VSAT具有双向多端口通信能力,但系统的控制和运行还是以硬件实现为主;第三代VSAT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系统规模大,有图形化面向用户的控制界面;有由信息处理器及相应的软件控制的多址方式;与用户之间实现多协议、智能化的连接。

2.1 VSAT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特点

VSAT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许多其他通信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设备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造价低、安装维护和操作简便。

根据使用条件不同,小站天线的直径可以达到0.3~2.4m,发射机功放在1~2W左右。终端部分也很小,安装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和一般地基。因此可以直接安放在用户室外。随着天线的进一步小型化,终端还可以至于室内桌面上,只要天线能够通过窗口对准卫星而无障碍即可。系统可以迅速安装和开通业务。设备易于操作、使用和维护。

2)高性能

目前,主流的VSAT卫星通信系统都可以实现VSAT小站的快速安装、自动入网、带宽动态分配,系统在线管理维护等功能。系统采用先进的宽带数据率、HTTP加速技术以及实现音频、视频和数据卫星通信最优化技术,使其在一个平台系统内可以实现多种通信方式、数据格式传输同时在线。

3)组网灵活,接续方便。

VSAT卫星通信系统网络部件模块化,易于扩展和调整网络结构,可以适应用户业务量的增长以及用户使用要求的变化。系统支持星状网、网状网和复合网状结构,星状网适合大容量数据业务开展;网状网使通信延迟最小化,能显著提高VoIP和点对点VSAT卫星通信的质量;复合网能够提供VSAT小站之间的直接通信以及小站和区域网关之间的通信,能够极大缩短快速开辟新通信点所需的时间。

4)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功能强,可进行无人操作

可建立直接面向用户的直达电路,它可以与用户终端直接接口,避免了一般卫星通信系统信息落地后还需要地面线路引接的问题,特别适合用户分散、业务量轻的边远地区以及用户终端分布范围广的专用和公用通信网。

5)互操作性强

VSAT卫星通信系统可建立直接面向用户的直达电路,直接与用户终端接口相连,避免了一般卫星通信系统信息落地后还需要地面线路引接的问題,特别适合用户分散、业务量轻的边远地区以及用户终端分布范围广的专用和公用通信网。同时,可使采用不同标准的用户跨越不同地面网而在同一个VSAT网内进行通信。

6)可靠性

目前主流的VSAT卫星通信硬件产品,特别是系统的室外单元,都是经过独特的设计以及长时间的MTBF测试,使其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全天候稳定可靠工作。系统采用的先进的QoS能够保证最好的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应用质量。系统强大的网管系统能够保证通信资源的利用效率最优化。

2.2 VSAT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VSAT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主站、远端小站和空间段三部分组成。主站又被称为中心站或枢纽站,是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心脏,主要由大口径天线、高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及数据接口设备等,负责对全网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测试信道质量、分配信道、统计、计费等功能,主站一般采用模块化结构,设备之间采用高速局域网的方式互联。VSAT小站负责连接用户的各类终端,并支持它们与主站以及其他用户终端的通信。

3、VSAT卫星通信在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的应用展望

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的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系统,并不是一套独立的通信系统,而是在现有气象通信系统基础上,根据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种应急通信技术手段和方法,建立的一系列能够相互协作与配合的、具有替代和补充作用的气象信息收集、传输与交换的系统。多种应急通信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是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通信系统的特点。

3.1 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高集成性,将有效提高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能力

在面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时,由于强度大、涉及面广,损坏严重和救灾难度大,虽然通信运营商采取了非常规的积极应对措施与多种应急通信传输手段,为应急气象水文保障提供了支持,但是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气象通信以及信息网络系统在应急状態下的响应、处置能力都仍难以满足应急气象服务诸多方面的需求,致使应急气象水文保障未能及时有效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3.2 VSAT卫星通信的异地备份功能,将增强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可靠性

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系统最基本的应急手段是通信网络系统的路由备份以及设备备份。但从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害中来看,虽然设计的备份传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由于主要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地面通信方式,而且基本上采用同一运营商的电路,主用与备份具有同质化的问题,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显得很无力,在系统恢复方面,也受到来自诸如运营商等多方面的局限。

3.3 VSAT卫星通信的IP数据支持,将提高应急气象水文保障的效能[12]

在抗震救灾中紧急搭建的应急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平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相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但是,平台的搭建以及业务流程的建立,由于缺乏应急气象信息收集和服务业务系统,应急气象水文信息传输交换平台在应急加密观测资料的收集、加工及服务上显得力不从心,在服务的效果等方面仍然非常不足。

利用VSAT卫星通信对IP数据的支持这一特性,一是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气象水文保障业务软件,丰富保障手段;二是可以方便多种业务处理终端的合成,提供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4、结束语

目前,VSAT卫星通信系统在众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承担者数据、语音和视频数据的传输和交换任务。特别对于气象水文保障,VSAT卫星通信网是其数据传输交换的主要通信手段,是气象水文保障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平台之一。随着动态编码调制技术、动态带宽管理技术、先进IP路由技术、双向加密技术以及自动波束转换等技术发展,VSAT卫星通信系统将使应急气象水文保障能够对气象灾害天气监测的“更多”、预报预测的“更准”、信息发布的“更快”,其在应急气象水文保障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化扩大。

参 考 文 献

[1] 马渝成,方国强,刘一谦等.从汶川大地震谈应急气象通信技术[J]. 气象,2009年11月,第35卷第11期:123~130

[2] 襄樊市气象局应急气象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3]李雁,张春晖,梁海河,孟昭林.气象以及移动车载系统及其在应急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信息化研究,2009年3月,第35卷第3期:1~5

[4] 李文峰,韩晓冰,汪仁,张登福编著.现代应急通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35~36

[5]王丽娜.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3■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预防医学科技信息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已经得到了相关行业人士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通过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可以了解到,可以促进预防医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还属于预防医学技术资源的储备,属于极其重要的资源财富,从而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特点和利用展开深入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特点;利用

在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预防医学不断发展过程中,预防医学档案信息和载体形式越来越丰富化、多元化,现已经在国家档案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要想促进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提高对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完善制度,并做好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一、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特点

对于预防医学科技研究来说,属于一项重要工程,在预防疾病和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特点主要如下:

第一,内容复杂、繁瑣,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对于预防医学来说,属于大型的科学体系之一,与医、药、卫生以及各种疾病防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各个学科和专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

第二,可以将疾病流行和防制规律充分反映出来。针对预防医学活动的过程,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要对不同疾病的流行规律进行充分了解,要认识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是疾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1】,从而制定出可行的控制措施,抑制出疾病流行,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全民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对这些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较强的区域性。针对疾病的流行、预防的方法或措施来看,主要受到了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疾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不可能完全一样,所采取的防制措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记录和反映各个区域的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大大展现出了区域性特征。

第四,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作为一项重要资源,在预防医学科技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中,其中涵盖的预防医学知识是比较丰富的,换言之,科技人员在国内外预防医学的研究过程中,对大量价值高的资料信息进行了收集,在加工、提炼以及科学试验以后,所获得的预防医学中各个领域的科技成果是比较显著的,转变成了重要的预防医学科技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在预防医学科技信息资源中,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地位极其显著。

二、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在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保证较高的重视程度,在疾病预防控制和疫情处理过程中,疾病控制档案属于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制定完善的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在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过程中,要将各个档案室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落实下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而且各个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共同致力于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从而发挥出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制度性作用。

(二)加强宣传和引导,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1.在人类防治疾病的科学研究中,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余户办法成为了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对这些科技档案进行充分利用,为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或损失现象出现。所以必须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绘制宣传图画、召开专家讲座以及编写科普读物等方式来进行,保证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对档案的高度重视。

2.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领导要严格检查和监督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工作,并加大引导力度,巩固档案工作和本单位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领导还要引导档案工作人员加强经验交流,积极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实现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管理方式

1.在时代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对纸质化方式进行了大量应用,但是在新时期下难以与时代发展需求相满足。基于此,必须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比如设置专业的计算机,将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落实到位,还要构建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采用最为便捷、迅速的查询方式, 实现各种档案的快速查询和高效利用,并在互联网平台下,加强局域网的构建,确保各个业务科室与档案室之间共享信息资源,从而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相符合。

2.要想实现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目标,必须要借助有效的管理方式,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出现以后,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目标。所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现代档案管理方式的应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构建档案开发和检索系统,确保档案查阅效率的稳步提升,在第一时间预防和治理各种疾病。

(四)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在新形势下,针对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保证自身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需求,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到在职学习和业务培训等活动中来,保证较高的参与热情,精通档案管理和预防医学知识,构建一批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打造高质量的档案管理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科技档案,是预防医学事业的重要一项工作内容,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融合。因此,在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制度性保障,有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和资料的查阅提供一定的便利,还要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方式,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助益,从而将预防医学事业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姚春华.疾控部门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初步探讨[J].城建档案,2016(08):54-55.

上一篇:公共关系学实训范文下一篇:工程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