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范文

2023-09-18

过渡金属范文第1篇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关系到免费学前教育,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让普惠性学前教育更好地为免费学前教育服务,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普惠性学前教育;免费教育

近期,学前教育义务化又再次引起大家热议。支持者认为:由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学前教育的义务化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反对者则认为学前教育义务化所带来的強制性,必然会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选择权利,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大家都认同,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始,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前教育终将会过渡到免费教育,慢慢走向义务教育。从这一角度考虑,大家的争论归根到底不在于学前教育是否会纳入义务教育,而是何时被纳入义务教育。在把学前教育变为义务教育之前,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前教育变成免费教育。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逐步向免费学前教育过渡,最终走向学前教育义务化,会比较适合现阶段,甚至是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普惠性学前教育初显成效。

我国财政性教育的投资相对于国防、经济等方面还是相对短缺,这就造成了整个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的重点往往放在高等教育及初等教育方面,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以广州为例,2012年广州市投入4个亿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仅占教育经费的2.12%,占财政投入的0,29%。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公办幼儿园数量的短缺及民办幼儿园的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了“入园难,入公办园难上加难”等社会问题。

对此,不少学者都认为,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政策是现阶段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如王海英认为学前教育普惠性能达到通过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救助弱者以阻断贫困代际循环。索长清则认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反映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等的价值诉求。秦旭芳、王默借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内容,从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价值向度进行价值分析,提出解决“入园难”,普惠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体现;符合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原则,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合法性体现。

在两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在这几年间,全国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经顺利完成,并初显成效。第一期,中央财政拿了500亿,地方财政拿了1000多亿;第二期力度也很大,现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从2010年的50%提升到2015年的75.5%,全国在园的幼儿已达4400万人,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全国各地把“普惠性”引入到学前教育领域,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学前教育的普惠政策。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6年底,广东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共10166所,占比58.80%。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全省将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到2020年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

从以上的数据说明,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比较符合我国现时的国情,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扩大了教育的公益性范围。也为我国实现免费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今后,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投资中,应该增加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强调办学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满足广大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尤其照顾是中低收入的家庭和外来的务工家庭,让办幼儿园成为一项造福百姓、提高全民素质的公共教育事业。

其次,外国免费教育的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大量的研究证明,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人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及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换而言之,学前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力及竞争力。故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投入,尤其关注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为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的儿童活动平等的学习机会,许多国家及地区都纷纷推行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大力普及学前教育。例如美国的“普及学前教育运动”(Universal Pre——Kindergarten)及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Sure Start)等等。除了发达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例如古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学前教育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这些政策和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并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这些国家实施免费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于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政策制度中明确,政府作为最大的公权组织,是推行学前教育免费的主要责任人,推进免费学前教育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为每一名儿童特别是弱势儿童提供普惠的、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平和有质量的普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虽然被国家重视并大力提倡,但在国家层面上也仅仅在《意见》或在领导人的报告中被提及,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而在地方部门中,也只是以三年行动计划为蓝本,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既然在实践证明中,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推动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此做法以法规或制度的形式将之规范化,让普惠性的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时,在世界各地及地区推进免费学前教育过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实施普惠性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优先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儿童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则明确提出农村优先、原住民优先、低收入家庭优先等政策举措,体现出明显的弱势优先、保障公平的价值取向。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关系到免费学前教育,甚至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故我们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让普惠性教育成为推动我国免费学前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平枝,汤建静.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吗?——以广州市学前教育发展为例[N].2014.

[2]王海英.从特权福利到公民权利——解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普惠性原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2).

[3]索长清.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诉求[J].教育导刊,2013,(3下).

[4]秦旭芳,王默.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研究,2011(12).

[5]王晓易.学前教育该不该纳入义务教育[EB/OL].(2017-03-12)

[6]庞丽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免费政策:特点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下).

过渡金属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写作教学

一:引言

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现代教学法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激发了人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正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它的开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二:中学语文写作情境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十分严肃、沉闷,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新的情境教学模式的出现,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主题和内容更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只要找到最适合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切记不要为了追求情境而去創设情境。同样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关心“境”,而忽视了“情”,不能一味地注重环境的创设,而忽视了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情境结合,升华情感。在开展情境教学时,许多教师急于让学生理解,采用过于简单的情境创设方式,并没有根据课堂和学生的需要去挖掘其中的内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浮于表面。情境教学应该像连接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而不是像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效果和效率,开展情境教学大多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情境的理解。

三: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大多老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教师过分强调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对知识和情感的理解和感知,这容易导致学生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学生不配合、不投入到课堂中去,也缺乏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灵活应用情境教学,形式多样且更富有新意。

(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语文写作教学也不例外。因为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需要从巩固知识出发,不应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有些学生对遣词造句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动手写作的能力较差,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指导,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三)忽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阅读积累的知识能通过写作实践体现出来。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写作,积累知识,因为学生的实践是有限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只有通过阅读的方式来间接获得知识,增长见闻。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四: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

学生在思考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乐趣,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也就更近了一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情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开拓思维。教师开展情境教学时,也要重视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的独特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一)适当创设情境。中学生的阅历、见闻及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写作教学中,它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善于利用情境。创设情境需要教师把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挖掘已有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将其转变为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现实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写作资源。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自然地进行写作学习和锻炼,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和促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情境教学课堂质的飞跃。

(三)直观感受情境。亲身经历比感同身受更让人印象深刻,学生主动积极地亲自参与,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比预期更广阔的境界,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变身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可谓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重视中学生语文写作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学习。将情境教学运用到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的内涵,也可以通过对情境的体验,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让中学语文写作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体验了各种不同的情境,弥补了实践的不足,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质。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关怀学生的成长,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六:结语

研究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情境教学的使用能改变传统写作教学的单一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一转变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在把情境教学法融入到课堂中时,应该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黄琪.基于情感体验的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北方文学,2011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6

过渡金属范文第3篇

那么, 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怎样去解决呢?我想, 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开头, 古人称为“起笔”。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 使文章顺利展开, 而且能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开头的具体写法是灵活多样, 富于变化的, 归纳起来, 不外乎有这几种类型。

1先作些必要的交代, 然后引入正文

先交代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唤起读者在思想上的共鸣。如刘白羽的散文《日出》, 开篇到题, 介绍作者对“登山看日出”的一往深情。强调“从小起, 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从而唤起人们对“日出”的感情,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又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很多事情是值得回忆的。”然后写母亲的一生, 抒发悼念之情, 这种方式多用于纪念性、抒情性的文章。有的文章表现特别, 为了读者容易理解, 先作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即使这些交代和说明也有的是故意隐约其辞的。

2开头描写环境, 营造气氛, 衬托主题

如《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 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 延伸到远方, 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 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又如孙犁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溥又细, 在她的怀里跳跃着。”开头交代了女人劳动的环境, 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

3倒叙法:将故事发生的顺序倒过开开头先序结局, 再写起因

如鲁迅的《祝福》先叙祥林嫂之死, 再叙她的一生。它使人感觉悲剧的情调, 对主人公命运产生极大的同情, 进而探求产生这种命运的原因和经过。

4直述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溯源, 从头说起。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阎家山有个李有才, 外号叫“气不死。”接着还叙了很多关于李有才的一般情况, 才叙到故事本身。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使读者知道个原委, 不感到突然。它适合于我国民族的传统和群众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另一种方式是截取, 从生活中截取一个横断面。如茅盾的《春蚕》: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 长旱烟管就摆在他身边, “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开始就使读者接触现实生活, 把眼光和情感投到生活的激流中去, 感到逼真。

以上介绍的几种文章开头方法, 无论哪一种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 并考试阅读对象和文体特点, 灵活应用。

其次谈文章过渡:过渡, 是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通过恰当的词语或段落, 使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强调的是“前后连贯, 气脉相承, 通篇浑然一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论述问题“由分到总”或“由总到分”, 从一个意义段到另一个意义段时常用此过渡, 如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 不可不将趾甲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 做一个大概的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用设问出现的第二段就是一个过渡。

这一个过渡, 使文章由总到分, 提示读者, 使读者的思考随文章内容的转换而转换。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下片开头“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承上片的写景, 后句是启下的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 多少豪杰”——苏轼。承上启下, 为下片周郎出现提领。

(2) 文章的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时, 也需要过渡。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组织的三个故事。作者在开头, 讴歌了志愿军同志品质, 意志, 气质, 胸怀之后, 用“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一句独自成为一段来过渡上下文。作者要介绍青年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的故事, 歌颂志愿军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空虚故事同, 作者又用“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 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 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一句话自然过渡了上下文。

(3) 今昔相连, 叙现在事, 忽插叙和追叙过去事, 需要有适当的过渡。如鲁迅的《祝福》, 叙了祥林嫂已死之后, 再回来叙她的一生, 中间用了饱含情感的话来过渡。“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 至此也连成一片了。”插叙了过去的事情之后, 再回头来写现在, 跟插叙以前遥相连接, 也需要有适当的过渡。

此外, 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来过渡。如用“因为”、“所以”、“为了”、“然而”、“同样”、“综上所述”等等, 也可使段落之间相互衔接。

与开头一样, 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 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 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 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 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 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 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 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 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 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 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 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 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2) 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 写出既呼应开头, 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 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 产生一种首尾圆合, 浑然一体的感觉。如: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 “画龙点晴”式。这种结尾方式, 就是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 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 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 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文章开头、过渡和结尾, 方法灵活多样, 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在写作时要因文章而异, 要从整体出发, 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为目的, 恰当选择适宜方式, 切勿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当然多读和品味别人这方面, 加以研究, 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未尝不可!

摘要:开头、结尾和过渡, 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功用。有的开头堆砌辞藻, 离题千里, 有的结尾就像放风筝一样, 只管放线, 不知道怎样收线;有的前后段落既无逻辑联系, 也没有使用过渡段、过渡词去衔接……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怎样去解决呢?

过渡金属范文第4篇

过渡金属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化、现代化逐渐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会计电算化要逐渐向信息化过渡,才能促进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在新的形势下,会计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逐渐过渡到信息化,从而才能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过渡

引言: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会计也实现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不足逐渐显现,为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逐渐过渡到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文中将对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进行简单地介绍,并分析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不足,同时阐述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与措施。

1、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

1.1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使其工作更加简单、快捷与准确。会计电算化通过计算机对其数据进行采集、整理、核算与存储,提高了会计核算与会计审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会计电算化有效地节约了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证。

1.2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会计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将企业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利于企业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发展。会计信息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管理,能够对会计数据进行及时的记录,并能够保证其安全[1]。

2、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会计电算化的功能未能全面运用。会计电算化仅是应用于会计的核算与审核,未能对电算化的技术进行全面的应用,在管理与决策方面未能进行有效地运用。其二,会计电算化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企业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要通过会计人员手工输入数据,进而才能进行核算,手工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延时性将影响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应用,制约企业的决策。其三,会计电算化缺少专业的人员。会计电算化需要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匮乏,极易造成会计信息的缺失,严重的将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四,会计电算化不能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中,会计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电算化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

3、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

3.1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愈加明显,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要不断调整其财务管理的方法,促进财务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才能支持企业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性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的需求,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并能够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措施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将成为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提升,实现了对资源的控制与共享,企业会计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会计工作的持续开展,保证会计信息的精准性,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足进步。    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阶段,下文将给出几点措施:

3.2.1通过宣传,促进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时期,企业要对信息化有足够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宣传与学习,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才能开展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工作。对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在社会上,逐渐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才能促进其过渡。

3.2.2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但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与更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所以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顺利过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3.2.3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管理。

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首先企业领导人员要重视对信息化的管理,进而管理人员才能开展工作,通过对信息化的全面了解与掌握,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在过渡阶段,企业人员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

3.2.4及时更新、升级会计信息化软件。

会计工作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要将其软件进行及时地更新与升级,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才能真正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性,从而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企业内部要不断对软件进行研发,促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开展[3]。

总结: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是必然,不僅适应了科技发展的趋势,还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效果,还能够保证会计资源的共享。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逐渐发展,其不足逐渐显现,会计信息化将弥补其不足,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桂林.浅谈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J].科技资讯,2013,12(12):241-242.

[2]刘竹梅.论企业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财会研究,2013,(02):252-253.

[3]杨娟丽.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9(03):138.

作者简介:齐汉(1992——),男,汉族,辽宁丹东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过渡金属范文第6篇

混凝土可以说是当前桥梁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非常主要的一种材料。假如混凝土选择不适宜的话,就容易使得桥梁出现开裂以及破损的问题,更严重则会对桥梁使用的安全产生危害。近几年伴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材料的有效使用,混凝土其本身的的强度得到了非常大的了提高。专业人员运用非常先进的技术去对高密度等级以及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制作,同时将其普遍你的使用在多种桥梁基础设施中。

混凝土制备:高强混凝土通常由水泥和水,以及粉煤灰和普通砂以及高强度陶瓷,矿渣和硅灰制成。它通常具有很强的施工水平。其自身密度也很密集,目前重量不重,可以说是桥梁施工过程中非常理想的混凝土。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主要在于混凝土本身的密度和强度等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建的桥梁正在逐步向大跨度发展。这种情况使得自己报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自身跨度的持续改进。在大跨度,重载荷以及轻质耐用的桥梁结构的时代,高强混凝土已成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自身强度较高,重量较轻,能够明显克服了桥本身的重量损失。同时它具有很强的抗变形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桥梁本身的跨度。因此,高强度混凝土是未来经常用于桥梁施工的材料。

2 关于道桥过渡地方出现问题的原因及相关施工技术补充

2.1 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过渡地区的交通量非常高,而且经常发生事故。道路和桥梁过渡路段通常有不均匀的定居点。在桥头跳跃的问题已成为一种常常出现的现代道路。质量缺陷,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桥梁的基础。目前,许多桥梁基础在自己的土壤中都有自己的含水量和孔隙率,而且其自身的抗剪强度也很低,并且它们自身的自重载荷和车辆载荷经常导致沉降。基础的要点是桥梁和基础相互连接。基金会将继续反映桥梁本身对基础的压力。因此,作为结构最终支撑的基础,它必须提供自己的承载能力。如果基础轴承本身的承载能力不足,可能会变成一个薄弱的基础。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使其能够有效处理薄弱的基础。地基薄弱主要是由于淤泥和淤泥土的存在,以及回填土和杂填土或其他具有高压缩性土壤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实地调查时,专家需要了解软土层的均匀性和组成,以及它的分布和相关的土壤质量。最后,设计图纸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进。(2)在桥填料上。一般桥梁填料存在透水性空隙大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控制其自身的压实程度。此外,路基及其自身的恒定载荷和车辆载荷也会使地基发生压缩变形,并且持续的桥梁空隙也会导致桥面变形。(3)施工中。一般情况下,在道路和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目前道路和桥梁施工顺序的差异会导致桥梁两端的填充作业和施工段较窄,这种情况会使施工条件现场变差。

2.2 相关技术补充:

(1)仔细谨慎的去对对路桥过渡段当前使用的填料给予选择。在对路桥过渡段路堤完成填筑之前,要求其非常谨慎的去选择施工路段使用的填料,并且将多种土壤进行比对的试验,并且在获得的实验结果中,去对多种土壤自身的技术指标去给予有效的选择,在其中选择出最为适合的土壤并且将其作为过渡段路堤所运用的填料。(2)合理的使用土工格栅。格栅其自身使用的是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相关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在进行热塑或者是进行模压精细制作之后构成了一种二维网格状或者是其本身拥有非常高度的三维立体的一种网格屏栅,并在土木工程中进行使用的时候,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土工格栅。因此钢塑土工格栅可以对很多永久性工程在使用上的需求给予充分的满足。

3 放水施工路基面的处理

(1)在修建道路和桥梁时,需要在路基上浇筑水泥混凝土。首次设置时,为了能够桥接道路和道路,粗糙表面需要使用钢丝刷。防水层对沥青表面的附着力增强,这也使表面具有粗糙度。在此期间,重点关注材料本身是否防水以及其相对粗糙度和深度。(2)为了提高道桥路面施工时桥面防水层与沥青路面的粘结强度,可采用加工方法处理基层沥青,有效改善了整体的集中程度,道路基地的路基表面强度得到保证。(3)加纳首次使用道路和桥梁时,水泥混凝土路面可能会出现细纹和裂缝。如果你想提高道路和桥梁的防水功能,你需要去水泥混凝土路基。处理出现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将在路面上的泥浆中产生。为了使防水层能够顺畅地穿透和塞住,通常使用毛发切割机来完成粗加工过程。问题本身暴露出来,这会增加混凝土表面的吸附力和结合力,使得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道路浇筑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过程。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对道路桥梁进行建筑以及施工的时候,有关的技术需要和相关标准都需要将其寄希望于建筑行业自身的标准化,制度化和预制相对应的相关制度以及法律也需要更加的明确,同时道路桥梁所进行的建设还需要将人作为根本,当然基层施工人员也需要与相应的设计保持配合,并对于基础的技术施工要点加以掌握,使得桥梁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完成。

摘要:改革开放到现在,基础设施所进行的建设已经变成了对于一个国家整体实力进行衡量的手段,其能够展现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人们自身生活。其中,桥梁所进行的建设质量开始受到了多个方面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基于道桥理论的基础上,在混凝土的选择选用和经常出现沉降的道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要点,和道桥防水的施工路基面等方面,去对道桥施工相关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施工技术,混凝土,过渡段,道桥

参考文献

[1] 肖智慧.浅议施工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及分析[J].四川建材,2013.

[2] 陈玉山.论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在路桥施工中的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3.

上一篇:元宵节快乐的祝福语范文下一篇:手术室护士长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