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

2023-09-18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1篇

一、以档案资源为核心的企业知识库

(一)企业知识库

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知识库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企业知识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咨询设计企业知识库为例,显性知识主要包含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管理文件等设计档案,还包含规章制度、客户文件、图书规范等资料,隐性知识包含员工进行设计开发时的技巧、经验、想法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库并不等同于企业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二)档案资源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核心

1.档案资源是知识库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显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显性知识中,如设计蓝图、设计合同、设计文本、质量记录等完成运转后,都将归档生成档案资源,而这些资源是企业业务生产与管理的原始记录与凭证,记录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企业人员的智慧,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同时,在数量方面,企业档案资源的数量在企业信息资源中占据决定优势。以某咨询设计企业为例,截止到目前,馆藏档案中设计图纸有1284765张,设计文本73453本,设计合同5635份,总计约18万卷册,占企业全部信息资源的90%以上。

2.档案资源是组织有序的信息资源,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基础。档案资源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有序管理,档案资源经过整理(鉴定、分类、著录标引、编目)变得规范有序,而有些个别的信息资源由于缺乏专门规范化的管理,在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档案资源更便于利用和转化生成知识,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基础。

3.档案资源是企业员工的主要需求源。在企业中,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经验等很大一部分都蕴含档案中,甚至有些档案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员工的知识,应用于企业工作。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员工对档案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

二、以档案资源为核心的企业知识库构建原则

(一)以资源为基础

企业知识库构建和利用需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一方面,企业知识库不仅要包含档案资源,还囊括符合企业需求的其他各类信息资源,不仅要注意显性知识的采集,还要搜集员工头脑中的创意、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为企业知识库的构建奠定量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注重提升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不仅要对现有档案进行提升型管理,還要对其他缺乏规范性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行归聚、分类、编目、著录标引,为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检索利用等提供良好的质量条件。

(二)以需求为导向

企业知识库的构建要以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开展,同时由于企业的需求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期环境下很多企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知识库的构建应该注意到这一变化,与时俱进,主动迎合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企业知识库的构建需要对企业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了解需求的资源类型、内容、数量,据此设计企业知识库的功能。

(三)以安全为前提

无论是档案资源、客户资料、管理文件等显性知识,还是创意、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都含有一定的商业机密,一旦被非法窃取或将影响企业的核心技术,导致企业竞争失利,尤其在当前各种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容易遭遇网络技术攻击,这就要求企业知识库的构建要以安全为前提,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

(四)以组织为保障

企业知识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涉及企业的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这是企业知识库的构建的组织保障。基于档案资源是企业知识库的核心,这要求在组织机构建设中考虑到这一特殊性,将档案部门列为协调组织的重要对象。

三、以档案资源为核心的咨询设计企业知识库的功能需求与设计

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并依此进行功能设计,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基础和关键。“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库构建的优劣。”在构建企业知识库之前,进行需求分析有助于明确企业对知识库在知识提供(广度和深度)、知识库功能要求、方便利用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期望,将企业的需求精确化、完全化,能够以此来指导企业知识库的设计和构建。

(一)知识采集

企业档案是企业员工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主要依据,图书、图集、资料、期刊论文、标准规范、法律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等外部资料是员工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参考,生产管理的经验、技巧、方法、各类会议汇报材料等隐性知识是企业员工不可或缺知识来源。企业知识库的采集既要注重知识采集的全面性,全面采集企业内外部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以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还要有一定的重点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员工主要需求进行采集。以某咨询设计企业为例,该企业知识库系统既涵盖了内部档案、资料、企业动态新闻的采集,同时也将外部购买的图书规范、图集、商业性数据库等知识资源囊括在内,除了显性知识,为了收集企业员工的创意想法、员工小结、撰写的论文等隐性知识,还设计了合理化建议窗口,来采集关于企业发展的各项建议(图1)。

(二)知识组织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很多信息处于冗余混乱的状态,导致员工在获取所需的信息时经常陷入迷茫而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企业知识库时采用知识组织方法,使杂乱的企业信息有序化,有序的信息知识化,最终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服务。常见的知识组织方法有知识分类和知识著录标引。

知识分类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不过,“在构建知识库时,应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类别知识,确定不同的描述标准、存储路径以及属性说明。”。企业知识库无论以何种方式分类,都应该坚持围绕核心业务来分,体现企业业务的特点。

知识著录标引是指对企业知识进行描述,它是企业知识库知识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应针对不同的知识资源特点,建立各自规范的著录标引准则和体系,严格按标准录入。企业知识库的设计应能够体现咨询设计特点与需求。以某咨询设计企业为例,该企业知识库的档案知识库根据需要,著录标引的元数据项目(图2)主要有:工程的编号、工程名称、案卷名称、分类号、设计阶段、专业名称、编制日期与编制人等。

(三)知识检索

成熟、高效的企业知识检索技术一直是知识库应用中所面临的一个难点,目前大部分企业知识库采用网络技术进行建立,且检索技术方面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知识检索方法。企业知识库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库,尤其在检索功能设计方面需要更强的功能。

全文检索。随着知识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只是挖掘技术的成熟,企业的技术人员不仅希望能够检索到图纸、文本等的标题和目录信息,还希望能够检索到全文的信息,甚至是全文内部的信息知识。

智能检索。企业知识库的知识检索方法应致力于检索语言的开发,要做到能将专业术语与自然语言相结合,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检索的入口,既要满足专业用户的需要又要能方便普通用户的使用。在检索语言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分类号等专业术语作为唯一的检索标识。

知识导航与知识地图。对于知识需求模糊、知识水平不高的用户,可借助知识导航系统与知识地图服务检索所需知识。“知识导航系统是引导用户,使用检索工具、档案知识资源库等获取所需档案知识的服务系统。”而知识地图可以“用可视化图形等格式告诉用户在哪里或怎么样可以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四)知识利用

知识利用是企业知识库构建的最终目的,也是企业知识库的价值实现的关键。知识利用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人员对企业知识库的使用,因此,企业知识库利用的功能设计要了解企业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

根据利用需求,企业知识库不仅要设计浏览访问、下载等功能,还要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知识访问量、点击率推荐给用户热点知识和推荐知识,这样便于用户浏览信息变化的新情况和趋势,从而动态地选取需要深入了解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知识检索效率。为了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人员的协作,还应该设计一定的共享功能。当然,由于很多知识资源具有商业机密,考虑到安全性和一定的保密性,这种共享只能在企业内部按照权限共享。

四、以档案资源为核心的咨询设计企业知识库的构建难点与建议

(一)隐性知识的采集与管理

相较于显性的档案知识,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且没有一定的形成、存在规则,采集、管理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不同人员产生的隐性知识,在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没把好质量关,知识库内容混乱,则仅能充当数据库的角色,并不能起到知识库的作用”。因此,如何把控质量也是一个难点。此外,由于工作经验总结、培训教材等企业内部知识一般都是员工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凝聚着员工个人的心血和创造价值,涉及到个人的知识产权,采集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有几点建议:其一,知识库内容输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各类非结构化知识进行结构化,知识库内容上传时必须符合编码规则及质量标准;其二,实行知识准入流程,每份资料入库之前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核流程;其三,为了尊重个人劳动成果、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并鼓励员工创新,组织内应营造一种创新环境,在信息资源共享时必须标注作者、来源和出处;其四,企业知识库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进行知识总结和创新,同时愿意与大家共享学习。

(二)知识的更新与维护

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工具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更新。当员工不断地从知识库中提取有用的数据,放入新的内容,知识库将会保持活力。相反,长期不使用的知识库将会降低知识库內容的可用性。从知识的可用性来看,有些知识的可用周期很长,但有些知识的可用周期很短,如果不定期地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评价,那么库内的知识不仅不能支持员工高效率工作,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因此,不断地周期性地对知识库的内容进行评价,对数据库的可用性十分重要。然而企业知识库的更新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技术、管理等各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因此,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其一,知识库的更新维护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系统中安装具有提醒更新维护功能的组件,能够准确有效地提醒哪些数据已经失效,哪些数据需要更新。知识库管理人员根据系统提醒,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查核实,确认是否进行更新维护;其二,企业应建立长期的更新维护机制,确认更新维护的人员、时间、权限等;其三,企业知识库的内容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更新维护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又是一项专业化的管理工作,这需要培养复合型的多面手人才。

(作者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需求;基本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开始进一步深化,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做到了知识管理的应用,但是从效果上看并没有发现取得有效的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实质性分析,本文拟通过实践调研的基本方式,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策略建议。

一、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企业知识管理真正需要什么,该如何取得需要的知识,造成了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图1所示:

(1)对企业自身的知识需求遇见不完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整个发展程序进行全面的掌握,在管理措施中需要嵌入哪一种管理理念,同样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来看,知识管理虽然已经融入到了管理理念中,但是从管理模式上分析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并没有发现自身的知识管理真正的需要什么,对知识管理需求认知不准确。(2)管理过程不完善。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需求固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知识需求需要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应该在管理过程中队管理需求做动态跟踪,实现时刻对企业不同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并进行需求上的改变,但是现阶段的多数企业只是做到了这种管理模式上的套用,并没有一定的跟踪管理措施,也就实现不了既定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在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管理动态化、常态化。(3)知识需求上缺乏评价体系建设。在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在理念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跟踪管理体系,但是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看,企业的知识管理在阶段性管理结束后,并没有一定的评价措施,造成企业知识管理的盲目性,对下一阶段的知识需求也没有做出一定的预测和分析,这样就造成下一阶段的知识管理形成盲点,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实现知识需求基础上的企业知识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企业要发展,需要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管理也已经被众多企业所接纳,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和能力提升,需要对知识管理进行全面细致的理解,做到在知识需求管理方面的具有管理措施的实施。笔者认为,应该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进行步骤化的探索,应该坚持“需求分析—缺口分析—管理工具分析—实施过程分析—评价程序分析”的知识管理步骤,在每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对企业的知识需求进行较为周密的探索,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各个环节的分析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以知识需求为主导,在企业的知识缺口分析中,要以前一阶段的知识需求为基础,发现知识缺口,形成弥补方案,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工具的选择分析上,更应该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什么样的知识需求应该选择适当、配套的实施工具,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方向,在知识经济情况下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具有其自身的成长环境,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有效分析和考察,形成体系化发展趋势,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施具体完善的知识管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对企业发展环境、企业需求进行较为合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的知识管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贾璐等.一种考虑知识供需匹配的知识服务方选择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2(1)

[2]顾新等.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

[3]耿彩凤,郭楠.一种基于RBAC的岗位知识需求分析方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3篇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防范意识薄弱

现阶段法治经济是我国市场及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市场竞争扩大了范围, 企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参与知识产权竞争起步较晚, 由此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 没有及时建立起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而国际市场当中, 发达国家企业应用知识产权不断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造成对我国知识产权的侵犯等行为, 导致我国在积极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以报复为主要目的, 并且部分企业利用我国暂时不健全的法律保护措施, 容易激发多种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恶性竞争手段, 仿冒其他国家产品和品牌, 在国际和国内进行大量销售,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信誉, 还容易破坏我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1]。

( 二) 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 我国相关行政法规等能够有效制约和影响知识产权的转变, 企业交易内容中如果涉及到知识产权等内容, 就需要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监管和审核, 同时针对交易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补救, 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较大的法律风险。然而, 我国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中, 没有制定有效的监控手段, 促使监督和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针对知识产权而言的内部审批制度也没有及时建立, 从而降低了预防知识产权交易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措施

( 一) 外包型管理体系的构建

该体系的构建, 包含了针对知识产权的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2]。在构建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经过四个主要流程, 首先是建设风险的控制模块, 接下来是对流程和新信息的获得流程进行建设。现阶段, 我国在积极构建全面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法被分割。

( 二) 风险的诊断与管理

首先, 诊断流程。这一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相应检索设施及文献进行充分的掌握, 详细调查交易双方的知识产权现状, 大量收集不同种类知识产权的重要数据信息,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积极进行技术的创新, 也才能够增加对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的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详细分析侵权产生的可能性、产品的专利性质及知识产权当中所应用的技术成果等内容。

其次, 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企业不同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 促使其掌握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相关法律基本知识, 提升企业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也为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3]。企业全体职工在参加完培训以后, 需要积极参与到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当中, 工作人员还应当积极辅助企业解决相关产生的法律问题, 这一过程中, 应针对企业的相关诉讼事务提供协助, 还应当积极配合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文件的审核和修改, 其中包括商标合同、非专利技术合同等。

三、结论

新时期, 我国企业在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提升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外包型的管理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的风险诊断与管理, 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并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的过程中, 不仅重视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同时还增加了对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视, 现阶段, 这已经成为各国企业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在这种情况下, 积极加强我国现阶段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章洁倩.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基于银行角度[J].科学管理研究, 2013, 02:98-101.

[2] 周茜, 胡玉明, 陈晓敏.行业知识产权风险与企业自主创新投资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技术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7:109-115.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4篇

1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 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 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 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 鼓励知识创新, 实现知识增值, 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工业经济时代, 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 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 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增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 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 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 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 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 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2 企业的信息化手段严重滞后

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 因而, 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 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 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 灵敏度不高, 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 电子商务日益活跃, 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 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 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2.3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 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因此, 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 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 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 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 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 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 部门资源个人化, 个人资源独享化, 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3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3.1 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 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 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 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 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 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 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 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 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 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3.2 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 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 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 创造无限商机, 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 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 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并拓展其功能, 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 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3 要创建学习型企业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 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 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 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 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 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 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 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认真理解和把握知识管理的实质和内涵, 结合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注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时的一些关键问题, 才能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所帮助。

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5篇

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本文作者认为,电信企业软件需求分析应结合电信业务类型,采用可分拆、可维护和可控制的方法来进行。

当前,中国的各大电信运营商都面临着从传统通信服务到信息服务转型的压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内容日益丰富,运营商必须针对性地为客户快速提供新业务和新的服务举措,而这一切都要高度依赖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其成功的前提首先在于软件需求分析的质量。能否建立起适应电信特点的软件需求管控模式,正是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电信企业软件需求管控的挑战

电信企业信息化过程具有三大特点: 复杂、长期、时变,这是进行电信需求管控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复杂 电信企业属于高度依赖计算机的大型企业,信息化涉及的人员数量非常多,需求也千差万别。根据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电信业务种类分为4个大类、19种业务、39种子业务,如果对各个子业务进一步细分,加上业务之间的组合,一个全业务运营商实际提供的业务大约400余种。而且,电信技术本身也很复杂,很多电信业务,如DDN/FR/ATM/VPN/IDC等业务,其运营过程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电信技术。

长期 从“97工程”开始,电信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量的成果不断累积,大量的投资已经付出,任何“推倒重来”的决定都很有可能将电信企业推向业务中断的危险之中,而这是电信运营中最不愿意看见的。需求管控必须兼顾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信息化的历程必然是长期的、渐进的。

时变 当代的电信企业已没有永久有效的业务、运营和管理策略。为了达到业务的推出比竞争对手快一步的效果,电信企业要求IT支撑的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地市电信公司每月收集的紧急的业务需求达到300~500条,但真正考虑全面的、高质量的需求微乎其微,导致软件集成商反复修改,疲于奔命。因此,追求“短平快”的需求管控和开发方法是必然选择。

电信企业软件需求分析的原则

电信企业软件需求管控必须按照可维护、可分拆和可控制的原则进行。

可维护 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的特点彻底宣告了“单兵、单线作战”时代的终结。电信企业信息化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达到无人能够掌握整个IT建设全部细节的阶段,相关人员仅仅了解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业务的运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求软件需求一定要以文档的方式管理,并能够很方便地维护。可维护性在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中成为关键之所在。业务连续变化,需求也必须随之改变。

可分拆 需求的管理要求能够将任务分解,不同业务人员遵照统一的规范,并行工作,从而达到对业务快速支撑的时限要求。业务需求如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快速变成代码,实现及时支撑,将会使企业丧失最有利的商机,最终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意义。这一点在电信的转型业务,特别是对热点业务的IT支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任务可分,方便分聚,才能保证并行工作。在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尤其要注意需求分析的工作量的计算和时间计算,这是分工的科学依据。

可控制 需求错综复杂,如何对不同的人、从不同渠道、不同时间提交的需求中收集和整理、修正、审核、细化和发布,需要加强控制。为了便于管理,必须建立灵活的需求框架、集中的权限管理和严格的版本控制和需求处理流程,分散、各自为证的需求将会给后续开发带来灾难。

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

全员全程 很多需求连使用者自己都要经过不断总结才能准确把握,这使得仅仅由系统分析小组闭门完成的需求搜集和需求分析,即使进行了多次调查也往往失之偏颇。靠闭门造车完成的需求分析更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目前电信企业信息化高度依赖集成商以及由集成商所引进的IT系统,因此,可以不用从头开始,而是基于现有的IT系统的改进进行需求管控。因为引进的软件并不能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电信运营的业务需求,电信运营商仍然需要加强需求管控。

需求管控首先是要确定需求相关的各个利益干系人。集团公司、省公司领导、省公司各个部门到市、县公司各个部门、各操作人员、现有IT系统、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甚至政府部门都有可能成为需求相关的利益干系人,需求管控时候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可能的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对电信运营的影响。

必须建立各个利益干系人、集成商需求的管控渠道,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汇集业务需求,分工协作,全员参与。

目前,有两种通行的控制需求的方法: 并行的方法和串行的方法。串行的方法是由系统分析小组调查、总结成文档、召集用户讨论、最后定稿、交给开发商。并行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需求管控的平台,汇聚需求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电子文档。此平台以利益干系人角度将需求进行分解,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有权利在规定的位置并行发表不同的需求意见,软件开发商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由统一的决策部门确定软件需求,然后,交给开发商进行开发。

各个利益干系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管控流程可以通过此平台并行和实时完成。业务人员负责业务需求,系统分析人员管理需求之间相关性和需求整体架构的把握,项目主管负责决策,软件开发商汇集各方意见,形成最终的可操作的软件需求文档。

软件需求管控平台不仅仅在项目建设的初始阶段,而在电信运营的全过程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要求各个利益干系人都能够全程参与。通过知识管理软件或者BBS建设这样的需求管控平台都是可行的方法。

为了提高需求管控的反应速度,需求管控的渠道必须建立到第一线,即营业班长一级。在每个专业部门建立信息员,第一线的业务人员均可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多种方式向指定信息员反馈业务需求。信息员经过整理核实后,可以将需求提交需求管控平台。

集中管理 电信运营是一个整体,而大量的需求都往往只是反映本部门、某些局部环节的需求,同时分散的需求管控方式往往会造成需求的不完整性,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也给后期的协作工作带来大量麻烦。因此,必须有系统分析小组集中管理,组织需求调查、整理文档、发布惟一的版本、设计需求框架。

架构控制 计算机应用正在向大型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从先前的没有考虑架构,到后来的功能模块架构,再到面向对象的组件架构。对于电信需求工程来说,需求工程也需要有架构控制,以保证需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电信企业信息化需求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各种需求管控的框架,搜集和整理完备的需求,减少重复的工作,让整个电信的运营能够顺利开展。

人机划分 业务人员编制出来的需求最终转换为业务流程的描述,业务流程往往同时涉及人的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并不能取代人,在进行人机划分的时候,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以完成业务为前提,简单、繁重、需要监督审核的任务可由计算机来实现,而复杂的、需要多次反复和灵活处理的由人处理。例如: 在绩效考核系统中,计算机负责统计和提供此人的工作量给考核人看,但是打多少分,由于涉及服务质量、工作热情、人际关系等复杂因素,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可交给考核人处理。

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机划分原则设计业务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运营,降低软件复杂度,形成良好的人机交互体系。

电信业务纷繁复杂,对系统的易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在需求过程中引入“人机交互设计”环节: 需求交给开发商以后,先进行界面等人机交互设计,等最终用户满意了,再让集成商进行进一步的编码。

系统利旧 电信企业在业务系统升级换代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业务需求的连续性。旧系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由于操作人员已经熟悉了原有工作流程和人机界面,为了减小新系统投入使用时的阻力,减小培训的复杂度,应尽量保证升级的连续性,充分尊重和吸收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成果,避免重复劳动。

积极反馈 业务需求的提出和系统分析小组的沟通必须是迅速而畅通的,需求一旦被提出,应该得到尊重并被引入恰当的管理审批流程,通过需求管控平台反馈回来。积极的反馈能够激发业务需求提供者的主动性和创作性,提高满意度。业务部门的态度和评价,从根本上来说,将最终决定IT系统的成败。采用并行的软件工程方法,将反馈直接通过需求管控平台展现出来,将有利于所有相关人员的知识共享和交流。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知识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知识管理,在企业实践,尤其是国内企业管理中尚未得到重视和充分应用。旨在相关理论回顾分析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进行逻辑分析,指出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员工管理;创新;个人知识管理

一、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是由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决定。坎特(R,M,Kanter)认为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存在以下特征:(1)创新的过程是不确定的,即创新的来源、创新机会的获得和创新结果都是不可预测;(2)创新过程是知识密集的,它既依赖创新者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又依赖于创新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3)创新过程是有争议的,这体现在不同方案的比较和竞争;(4)创新是跨界的,即创新源的获得来源于不同学科和部门。这四个特征充分显示了在创新活动中知识流动的客观存在,知识流动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基于上述理论,学术界逐渐形成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指的是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个人知识(隐性或显性)、社会知识(隐性或显性)与企业存量知识相互作用,并发生转化,从而产生新的企业知识(隐性或显性)。一方面新知识成为企业的增量知识进入下一个知识循环;另一方面新知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导致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并物化到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上述模型的提出进一步说明了目前知识和知识管理在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上的作用不断提升,也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和应用。

二、个人知识管理及其实施

从认知论角度来看,知识通常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式、公理、文字等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如果把显性知识比作“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加丰富、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往往是个人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其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含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二者分别从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探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个人知识需求分析。这是知识管理的起点,其难点在于对类型不同的知识需求进行整合,通过优次安排等方式进行区分整理。第二,知识采集与整序。知识的采集是根据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从己知的知识源中连续地选择、提取和积累知识的过程。第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这包括最初的知识纳入,不断维护更新,使其持续发挥效用。第四,知识利用与创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更好的利用,包括知识交流、隐性知识激活和知识创新。

三、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意义。第一,提升个人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不断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有力提升,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扩展了员工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促进企业内部学习文化形成。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知识水平与个人竞争力,也无形中提高了组织内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第三,与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做得越好,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越有成效;另一方面组织强太的社会关系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巨大容量,能够为员工的个人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方便的交流平台,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2.模型提出。对企业创新能力,传统的管理学和相关文献大致将其分为过程观点、综合观点和层次观点三类。分析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就要从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得能力的综合。由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开拓性战略等组成,其中R肋能力、组织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建立关于个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知识共享是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创造是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选取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作为分析个人知识管理的分变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观点基于企业的组织能力和R&D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衡量,我们选取组织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四个因素,其中组织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对应于组织能力。组织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建立有利于改善员工心态,提高组织结构和员工管理的水平。企业R&D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研发能力。

3.模型分析与结论。确定上述变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的获取能丰富组织整体的知识量,员工个人知识的共享同时实现了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知识共享是推动组织内知识流动和员工学习的前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际上为个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种相对正式和真实的平台,它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组织学习相辅相成。个人知识管理与研发投入,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是由组织提倡或指导员工进行,组织会向员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个人知识管理能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尤其在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这无形中提升了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企业研发能力,因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一种形式。个人知识管理与新产品开发,个人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个人知识创造上。企业内的新产品大多由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但处于一线的生产工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这种隐性知识,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和实践,也会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让员工更多参与到新产品生产销售试验,并将个人了解的市场需求变化信息融入企业新产品研发,这对提高新产品成功率大有裨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尚未得到充分实践,这是由于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个人知识管理甚至是知识管理的研究时间不长,研究领域比较分散,理论基础尚不坚实;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管理对员工个人素质尤其是软件技能要求较高,使得个人知识管理大多局限于知识型组织或IT行业,尚不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绩效测量的问题,本文的模型仅限于逻辑分析,并未采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但仍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纪利群,王恒山,知识型企业中个人的知识管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5(8)

[2]罩蔚,论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逻辑与可行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上一篇: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范文下一篇:有朋自远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