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2023-09-22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1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一) 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课程建设认识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课程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实施, 在高职院校中缺乏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 对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不到位, 这样就容易出现思想落后, 重视将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优势发挥出来, 更没法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二) 配套的激励举措不到位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他们虽然有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 一些教师没有按照信息化课程建设需要来实施教学活动的。这里面的原因, 主要是在信息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政策缺乏, 对教师的激励和奖励知识停留在口头奖励的层面上, 教师没有得到实际性的物质奖励和帮助。具体地来看,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购买相应的音像资料和视频软件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支持, 这样教师就在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 师生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沟通不足, 教学观念急需改变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 平常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比较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的理解还知识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与学生网上交流等。同时,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的漫灌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非常单一, 那些具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很少, 所以造成教学效果很差, 难以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 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时期, 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全球都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在这时期,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阶段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及时掌握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办法, 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各种网络技术能够熟练掌握, 这样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在具体化的实际性的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一线教学的教师, 因为其教学任务比较多, 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 对信息技术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来坚持终身学习。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 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及时掌握和运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设备,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软件, 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 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使得教学方式更加优化, 这样也就促进信息化课程建设。

(二) 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对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这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多的学习方式出现了, 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时期为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强化对教学新方式的使用力度, 积极构架新型的教学平台, 比如利用高职院校的移动化网络平台实施移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 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 比如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就提升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效果, 使得教师能够在网上就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 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程度, 强化了学生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 保证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作为视频教学的微课, 教学主题很突出,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模式方便快捷, 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的,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 建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配套的激励措施

第一,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合理化的教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管理制度,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教学评价指标, 将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融入到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第二,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开发信息化建设课程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对知识产权要做到有效保护。第三,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要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网站和主题学习社区的建设。最后, 高职院校还应制定科学化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指标, 加大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应该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摘要:教学信息化是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 作者从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具体化、有针对性的举措, 希望能够加以利用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娟.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好家长, 2017 (58) :175.

[2] 王亚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办公自动化, 2015 (12) :54.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2篇

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服装总产量465亿件,比2004年增长11.2%,其中梭织服装产量170亿件,比2004年增长13.3%;针织服装产量295亿件,比2004年增长10.1%。

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但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在我国出口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明显下降, 2000年服装出口金额占我国比重是14.5%,到2005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仅占我国出口总值的9.7%。

2005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又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出口73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低于我国出口总值增长幅度8.5个百分点。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350.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出口数量为74.34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2%。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308.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出口数量为145.38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

6.2%。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为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与其他行业相比,服装业的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3万元就可以开个不错的小店面,而且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在十亿人民九亿商的今天,开个服装店是许多人创业的第一选择,踏踏实实地从小生意做起,也是大多数成功商人的必由之路。

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加也正加速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化,服装业界的海外贸易也逐步增加,海外贸易的方式也将向多样化发展。

写作提纲: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

关键技术 发展现状

云计算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图灵奖得主 John McCarthy 提到的:“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有可能成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2007 年底,IBM 公司率先提出了他们的云计算计划,并将云计算平台描述为一个按需进行动态部署和配置的可伸缩性平台。

一、云计算的概念

对于云计算仍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是可以方便地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 ( 例如, 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程序以及服务) 的公共集。这些资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发布, 同时最小化管理成本或服务提供商的干涉。中国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的定义如下: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 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

通俗地理解, 云计算的 云 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

上的资源, 它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 就能够获取所需的计算资源。

二、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虚拟化、并行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 正是这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合产生了云计算, 并借助 SaaS/PaaS/IaaS 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作为云计算的核心特征, 是云计算依托的基础。虚拟化技术实现了物理资源的逻辑抽象和统一表示, 它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硬件的基础上运行。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并能够根据用户业务需求的变化, 按需分配资源, 实现动态负载均衡; 同时与硬件无关的特性带来系统自愈功能, 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虚拟化技术的对象可以涵盖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平台、应用等各个方面。 2.分布式技术

分布式技术最早由 Google 规模应用于向全球用户提供搜索服务, 其分布式的架构, 可以让多达百万台的廉价计算机协同工作。分布式文件系统完成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编程模型完成大型任务的分解和基于多台计算机的并行计算, 分布式数据库完成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分布式文件系统作为分布式技术中最重要的实现部分,不管是 Google 的 GFS 还是 Hadoop 的 HDFS, 都是针对特定的海量大文件存储应用设计的, 可以实现数据存储访问的高可靠性、高访问性能、在线迁移、自动负载均衡。 3.并行计算

并行计算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 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多个处理器来协同求解同一问题, 即将被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 各部分均由一个独立的处理机来并行计算。

并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 ( 通常针对单个 CPU 或单台计算机) 而言, 它将进程相对独立地分配于不同的节点上, 由各自独立的操作系统调度, 享有独立的 CPU 和内存资源 ( 内存可以共享); 进程间相互信息交换通过消息传递。 4.SaaS/ P aaS/ I aaS 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创新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 云计算彻底实现了计算机软硬件都是服务的变革, 今后用户所需要的东西只有一种 服务, 包括计算服务、网络服务、软件服务、平台服务、存储服务等。云计算服务模式主要有: SaaS ( 软件即服务)、PaaS ( 平台即服务) 和 IaaS ( 基础设施即服务)。

SaaS 是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 用户不需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服务器上, 而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应软件功能服务。

PaaS 是指把开发环境 ( 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 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客户不需要购买硬件和软件, 只需要利用 PaaS 平台, 就能够创建、测试和部署应用和服务。 IaaS 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 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无论是最终用户、SaaS 提供商还是 PaaS 提供商都可以从基础设施服务中获得所需的计算能力, 但却无需对支持这一计算能力的基础 IT 软硬件付出相应的原始投资成本。

三、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云计算作为业界热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它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许多政府部门和著名公司在研发与应用云计算的过程中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1.云计算在国外的发展

云计算与网络密不可分。云计算的原始含义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计算能力。云计算的起源与亚马逊和 Google 两个公司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最早使用到了“Cloud Computing”的表述方式。目前美国公开宣布进入或支持云计算技术开发的业界巨头包括微软、谷歌、IBM、亚马逊、Netsuite、NetApp、Adobe 等。

Goog le 是 云 计 算 的 提 出 者 。 2006 年 ,Goog le 启 动 了“Google101”计划,引导大学生们进行“云”系统的编程开发。多年的搜索引擎技术的积累成果使 Google 在云计算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不仅提供在线应用,还希望发挥自身的数据库系统优势,

成为在线应用的统一平台。Google 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了其云计算三大法宝:GFS、Map/Reduce 和 BigTable,并在美国、中国等高校开设云计算编程课程。

微软于 2008 年 10 月推出了 Windows Azure 操作系统,这个系统作为微软云计算计划的服务器端操作系统(Cloud OS)为广大开发者提供服务。微软拥有全世界数以亿计的 Windows 用户桌面和浏览器,Azure (蓝天) 试图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 ows 由 PC 延伸到“蓝天”上。

IBM 从企业内部需求的逐渐上升出发,在 2007 年 11 月提出了“蓝云”计划,推出共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IBM提出私有云解决方案是为减少诸如数据、信息安全等共有云现存的问题,从而抢占企业云计算市场。依托 IBM在服务器领域的传统优势,IBM成为目前唯一一个提供从硬件、软件到服务全部自主生产的厂商。

2008年7月,雅虎、惠普和英特尔联合宣布将建立全球性的开源云计算研究测试床,称为 Open Cirrus,鼓励开展云计算、服务和数据中心管理等领域中各方面的研究。

Apple 是云计算领域的一位积极参与者。从近年来推出的 iTunes服务,到Mob ile Me服务,到收购在线音乐服务商Lala,再到最近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投资 10 亿美元建立新数据中心的计划,无不显示其进军云计算领域的巨大决心。

这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在全世界建造了庞大的云计算中心。譬如:Goog le 的搜索引擎分布于 200 多个站点、超过 100 万台服务器的

支撑,而且设施数量正在迅猛增长。

2.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

目前中国云计算的讨论多数集中在早期云计算的概念、技术和模式上。早期的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IT 资源和应用的一种计算模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技术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更不需要直接参与、投入、建设、维护和控制就能直接按需使用并按用量付费。

2008年,IBM在无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在北京 IBM中国创新中心建立了第二个云计算中心———IBM 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2009 年初,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世纪互联推出“CloudEx”产品线,包括完整的互联网主机服务“CloudEx Comp uting Service ”、基于在线存储虚拟化的“CloudEx Storage Service ”等云计算服务。

随着云计算的升温,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也都积极投入到云计算的研究中,以期通过云计算技术促进网络结构的优化和整合,寻找到新的赢利机会和利润增长点,以实现向信息服务企业的转型。中国移动推出了“大云”(Big Cloud)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中国电信推出了“e云”云计算平台,中国联通则是推出了“互联云”平台。

我国企业创造了“云安全”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在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解决方案分发到客户端。瑞星、趋势等企业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在互联网上处理庞大的数据和获取所需的信息。从云计算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云计算的发展会向构建大规模的能够与应用程序密切结合的底层基础设施的方向发展。不断创建新的云计算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互联网服务也可作为云计算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总结

云计算是基于多种技术的新兴计算模式,现代软件应用和商务处理的全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必将为云计算的研究发展提供广泛的市场和应用背景。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用性、高可靠性、按需服务及其廉价等特点,经历近年的许多成功案例和经验后,正在迅速普及应用。云计算所带来的新兴 IT资源共享和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变革,将给 IT产业特别是软件服务业带来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4篇

有资料显示:我国煤矿产量占世界的33%, 但煤矿死亡人数却占了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79%, 我国煤矿开采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 是波兰和南非的30倍, 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较低, 全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t, 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数相当多的小煤矿, 开采方式十分落后, 设施设备极其简陋,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小煤矿煤炭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死亡人数却占到了2/3以上, 小煤矿已成为事故发生的重灾区, 有人由此惊呼:中国煤炭是“带血的乌金”。特别是近两年全国煤矿生产更是矿难频发, 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煤矿安全的现状与问题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极不协调的,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不相符合的, 与党的执政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是政府和全社会函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我国煤矿生产现状出发, 深度探讨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2 建设安全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 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尊重人的生命, 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 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 是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推崇大众安全文化, 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 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突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安全文化在精神文化、智力开发方面, 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方面, 在安全高技术的转换和应用方面都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2.1 安全文化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安全文化保护了人, 保护了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 预防、减少或控制灾害与事故, 极大减少人的伤亡, 其结果是保护生产力, 发展了生产力。安全文化要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的素质, 减少设备、设施的损失, 减少原材料的损失, 用低毒材料代替高毒材料, 用无毒材料代替低毒材料,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 实质上是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不断提高人 (劳动者) 的安全文化素质和自护应急能力, 关爱生命, 尊重人权, 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 也就是极大的保护了生产力, 发展了生产力。

2.2 安全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是保护人民活动的安全与健康的大众文化。只要有人存在, 人就要从事生产、生存活动, 自然就产生了保护人在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问题, 这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问题, 也必然会成为当代先进安全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任何时代, 任何地域的安全文化, 都是经过传继、优化、融合、发展而成的, 既有时代特征, 又反映人民最新安全需求的新文化。安全文化的优化、发展、繁荣的科学机制是伴随社会文明、科技进步而来的, 是为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服务的, 当然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3 安全文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安全文化反对只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置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 更加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从政府责任, 社会支持、企业界的投人和家庭参与, 用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式, 保护最广大人民最切身的利益—安全与健康—生命, 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 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 体现了人人参与, 八方关爱, 珍惜人生, 大众受益。

3 要弘扬生命至上的企业文化

有些主管部门的管理者把安全作为软指标, 只有GDP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硬指标。有些企业领导者虽然也在研究安全文化, 推行安全文化, 但仅仅是把安全作为生产的一个保证手段, 思想仍停留在“安全为了生产, 生产必须安全”的阶段。他们不知道, 生产也不是目的, 一切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活得更好, 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为了人的发展。目前的中国在绝大多数场合底下并不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争取人的富裕, 所以我们要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企业发展到底是在干什么?同仁堂传统的文化当中有一条叫“同修仁德, 养生济世”的经营哲学。这8个字, 传达了企业生存的终级价值和对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它用这8个字告诉员工:本企业既能看病, 也能生产药。经营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利润, 利润之上的更高目的是通过看病、卖药修炼仁义道德, 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所以叫“同修仁德, 养生济世”。这样, 它把社会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把道德放在了第一位, 把利润放在了第二位。

4 要将“以人为本”从口号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精神

国外安全文化形成和发展, 有一个从物本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过程。美国杜邦公司总裁有两个根本观点:一、工作场所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安全;二、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杜邦提出零伤害零死亡的目标。形成了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遵章守纪、尊重人和平等待人的理念, 以及“健康、环境、安全”三位一体的管理。日本好多企业, 并不把生产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先进的设备上。日本的企业有这么一个理念叫上道工序是下道工序的义务服务员, 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义务检验员。日本人说:“我们高质量的产品, 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这种人文配合出来的, 而不是靠最后一道工序给查出来的。”重点还是放在人上, 而不是放在设备上。

在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体过程中, 也曾经存在着“只见物不见人”, 单纯抓对物的管理的倾向。在企业发展的宗旨上, 是物本崇拜还是为以人为本, 这也是文化理念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一些管理者和企业领导者, 有一个大的误区:认为管理上的设备现代化了, 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实现, 基本上就能够解决安全问题了, 这是很大的误区。现代社会里, 不管技术高到什么程度, 永远是被人所控制的, 永远不能是物控制人。数字化是现代化管理的最新一种科技手段, 但是它也管不了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科技水平再高, 制度再完善, 它能使人按照规范去作, 但是不能使人达到优秀, 更不能使人达到卓越。优秀和卓越是超过一般规范之上的一种自觉的心灵承诺。这种心灵承诺本身要用文化来管, 要以人为本的心态去管。因此, 这个物本的物, 不只是物质, 而是指相对于文化以人为本的软文化管理, 一切硬件管理统称物本管理, 企业应该转为以人为本。我国煤矿企业事故频繁发生, 既有物的因素, 也有人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的重特大事故的原因调查表明, 80%以上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这就再一次提醒我们, 在抓设备安全, 抓治理瓦斯、防火、防水害的时候, 一定不能忘记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 , 一定要重视扎扎实实地建立安全文化的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从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现状出发, 基于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 相信对同行能有所裨益。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5篇

1 勘探历程简述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勘探以来, 先后有多家单位开展过合肥盆地的油气地质勘探工作, 总体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 大范围油气地质普查

合肥盆地第一轮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 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在该区开展并完成了1:200000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完成地质浅井钻井43口, 总进尺达25172m;同期由石油部华东石油局对该区开展并完成了大比例 (1:200000) 的重磁电等非震的资料普查工作。

1.2 区域光点-模拟地震油气普查

上世纪七十年代, 由安徽石油勘探处在合肥盆地先后完成光点地震约600km, 模拟地震1000km, 完钻井20口, 其中深井6口, 浅井14, 仅在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发现了可能的烃源岩, 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陷入僵局。1976年苏北凹陷的油气勘探获得突破, 造成勘探重点东移, 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第一次中断。

1.3 二维数字地震油气普查勘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合肥盆地共完成数字地震测线采集40条1911km;并开展了早期圈闭评价、生烃及保存条件研究、二维盆地模拟研究、生油岩有机地化研究等工作, 使合肥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认识。

1.4 油气综合普查及有利目标区详查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胜利油田在合肥盆地开展了更为详细的油气勘探普查工作, 组织实施了多种手段的油气勘探普查工作, 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新技术新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其中由胜利油田部署及完钻的参数井安参1井还首次获得了系统准确的岩石密度、地层速度、电性及地温梯度等重要的参数资料, 同时也证实了二叠系生油岩的存在, 取得了成功。至此, 重、磁、电、震等多种油气勘探资料均已基本覆盖全盆地。

2012年, 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总结前人勘探经验, 消化前人勘探成果, 继续开展对合肥盆地的勘探评价工作。华东油气分公司利用老二维资料加强对合肥盆地的构造解释, 同时对有利构造位置加密测网, 深化对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的认识, 结合地表油气苗显示情况, 确定了防虎山构造的有利圈闭。

2 勘探前景潜析

合肥盆地经过了50余年的勘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从目前盆地的勘探现状来说:地震资料较老、质量较低, 仍然处于勘探的初级阶段;完钻深井密度较低, 且完钻井也大都是“见油不见流”, 极大的削弱了合肥盆地的勘探信心, 阻碍了勘探进度。

通过已经掌握的资料分析认为, 合肥盆地具有较大的勘探评价潜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烃源岩可靠

通过对合肥盆地完钻井的分析研究发现, 合肥盆地存在多套生油岩, 但多数生油岩质量、分布及成熟度都不理想。从目前已掌握资料分析, 仅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有条件成为合肥盆地最有利的烃源岩。

通过合深4井岩心分析发现, 该井钻遇的石炭-二叠纪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粘土以及煤层。通过化验分析得知, 该井石炭-二叠纪有机碳含量0.6%~64%之间, 平均为1.96%;氯仿沥青“A”为0.037%~0.363%, 平均为0.1318%;HC为7-1000×10-6;饱/芳比为0.38~0.96;干酪根δ13为-23.9—--22.9%;Ro值为0.81-0.9%, Tmax为438~447℃, 属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此外, 盆地南部的淮南煤田, 石炭-二叠纪煤岩累计厚度可达46m, 暗色泥岩累计厚度最大可达300m;这些证据均说明该套地层具有良好的生油、供油能力。

除此之外, 在石炭-二叠纪上部的侏罗系地层也已证实存在一套可靠的储盖组合。以安参1井为例, 在侏罗系中上部, 泥质岩类占地层厚度的70.6%, 单层厚度最大22m, 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且分布连续稳定, 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而在侏罗系下部防虎山组, 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 夹薄层灰色泥灰岩。薄片分析储集层胶结类型以基底式-孔隙式胶结为主, 孔隙度在2.3%-12.22%之间;渗透率在0.393~0.1×10-3um2, 属于较差-一般储层。

2.2 油气显示活跃

合肥盆地油气显示非常活跃, 全盆地内已发现油砂、石蜡以及油苗等油气显示点 (图2) 。2005年, 合武铁路动工, 铁路通过淮阳段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 先后有7座隧道出现放炮后自燃现象, 从而发现了合肥盆地南部有天然气存在的现象。大别山隧道发现的天然气燃烧现象在国内外比较罕见。

3 结论

3.1合肥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烃源岩配合侏罗系的储盖组合, 是目前合肥盆地目前最具成藏潜力的生储盖组合, 同时也是目前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3.2该区活跃的油气苗显示充分证明了烃源的可靠性;但从地震资料上看, 本区上古生界构造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大, 构造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因此加强地震勘探工作, 查明下古生界构造稳定地区, 是本地区油气勘探的首要工作。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先后有10余家单位参与过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与研究工作, 目前该盆地仍处于初级勘探阶段。现阶段合肥盆地应加强石油地质的综合研究, 提高地震资料覆盖率及井控程度, 尽快实现工业油气流的突破。

关键词:合肥盆地,勘探现状,深大断裂,C-P烃源岩

参考文献

[1] 李丕龙、李学田等、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对策、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第24卷、第3期.

[2] 李武、程志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安徽地质、1997年、第7卷、第3期.

[3] 宋广达、程军等、合肥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第24卷、第3期.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第6篇

1 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广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校的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一期、二期项目的建设, 主要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系统的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排课综合信息平台、辅助教学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学生注册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研工管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然而, 在这些系统的建设与推广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影响着校园信息化推广目标的实现。

1.1 系统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各信息系统的需求调查没做好

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是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网络无纸化办公服务的, 建设时要以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心为出发点, 所以各个系统的功能目标定位必须准确, 前期需求调研工作要做足。这就要求在各个业务系统建设之初, 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要认真梳理好现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在系统开发商派人到各个业务处室进行系统需求调研的时候, 向他们及时提供各自业务系统较为完整全面的需求分析。然而现在应用中的业务系统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系统建设成之后的使用中才发现系统在业务流程以及功能上还存在问题, 要定制新的需求或者进行系统功能、业务流程上的改进。当开发商的项目实施人员不在现场且无法及时到位响应用户的改进需求, 必定造成职能部门工作上的困扰,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没有达到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量的目的, 反而增加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1.2 各个系统的数据库不统一, 系统间数据的流转接口没做好

投入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还没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某些数据项的不一致导致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出现错误, 还需要管理员在后台进行人工调整, 从而造成数据更新的延误, 影响了正常的业务流程。校内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大部分还需要人工操作, 数据未能实时自动流转, 降低了工作效率。人工进行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操作必然涉及到几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 只要有一个职能部门管理员操作不及时, 就会造成整个业务流程的延误。

1.3 管理制度和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机制需要健全

在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一二期项目建设和应用初期, 学校还没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 只能把系统维护管理的任务交给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代管。由于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技术部门, 没有权威性, 侧重点在于技术层面, 学校各个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不可能完全听从它的指挥。而在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推广应用过程中, 利益的再分配必然导致巨大阻力的出现, 需要有必要的管理规定, 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及统一的权限控制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于是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在由校领导组成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由专家组成的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的带领下, 信息处主要负责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全局统一规划, 统一组织开发公司进行调研开发, 和开发公司共同实施对各个系统的跟踪、维护以及改进完善。信息处成立后, 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事务处理流程, 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有了界定, 使责任落实到人, 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内耗。当应用系统出现问题, 可以避免部门间互相推诿, 互相扯皮的现象, 避免了学校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各自为政, 部门之间信息难以复用, 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良等问题, 大大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

1.4 学校各部门间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化需求不强烈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必然导致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和调整, 各部门工作人员要熟悉改变后的流程, 接受一个新的系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人难免存在着惰性, 在熟悉新系统和工作流程的过程中, 大家难免会产生不少的意见和牢骚, 出现抵触心理, 觉得自己的工作量因为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应用而增加了。特别是新投入使用的各个业务系统还处于试用阶段, 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毫无纰漏, 无形中又增加了系统推广应用的难度。这就要求信息处和系统开发人员及时做好反馈意见的分析, 将合理的意见吸收采纳, 进而对系统加以改进, 对那些属于个人喜好和偏见的意见加以正确引导, 做好系统使用前的培训工作。只有采取“观念先行”的策略去引导基层人员, 让他们对校园信息化的观念有所转变, 产生强烈的信息化需求, 才能大大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 体现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

2 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建设策略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其重点主要体现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 因此以下几点策略必须高度重视。

2.1 建立起学校的信息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校园资源共享, 促进校园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协同发展, 在各个系统之间运行的数据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标准来遵循, 才能够规范信息的权威来源, 避免权责不清。主要以国家和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参照, 并结合对校内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的调研, 形成学校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在全校范围内对数据库的设计起到数据字典的作用, 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和技术保障。

2.2 建立起公共数据集成平台

为了实现跨系统的信息共享, 数据集成平台的数据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之间要采取动态同步更新, 实现各业务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有机管理, 保证全校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并增强数据的复用性。通过集中的共享数据库积累数据, 为形成全局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作准备。

2.3 建立起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该平台建立起之后, 实现了多系统单点登录, 用户的身份可以实现统一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唯一性识别, 解决了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 提供权威的、统一的授权机制及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 让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校园网内他有权使用的所有业务系统, 并有效的避免了系统分散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问题, 为服务集成提供技术保障。

2.4 建立校园信息门户平台

信息门户是学校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 是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入口, 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 实现应用关联和信息共享, 将各个系统的界面集成, 实现一站式访问。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统一的展现, 为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

2.5 应用系统的建设与集成

要实现校园大量资源的信息化, 为学校的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网上业务流程办理, 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相关业务和信息服务方面的要求, 就要设计开发一系列数字化校园职能服务的支撑系统, 并把学校原来使用中的系统与新建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校务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得到优化, 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 为学校实现科学管理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和良好的现代化工作平台, 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3 结语

总之,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工作涉及十分广泛, 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 先进的技术支持保障, 更需要领导的支持, 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一支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数字化校园, 不能凭经验主义, 理想主义, 而需要深入研究, 广泛探讨, 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 根据本校的特点量体裁衣, 为学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流通和信息共享打造一个可靠的平台, 为学校培养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的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

摘要:在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 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我国各大高等院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总结了数字化校园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在我校的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推广经验总结, 并提出了如何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策略,培训

参考文献

[1] 李兴国, 郭青顺, 古小红, 等.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初探[J].教育信息化, 2002 (6) .

[2] 许鑫, 苏新宁.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1) .

[3] 刘芳.办公自动化——数字化校园的迫切要求[J].现代计算机, 2005 (5) .

上一篇:平安校园申报材料范文下一篇:鸡毛信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