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12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音乐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发展等方面说明了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搞好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意义

绪论

近年来,随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初步取得了可喜发展。但是,高中学生受“应试教育”和“追星热”等不良音乐环境的影响,加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音乐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使音乐教育走向歧途。对此,一个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取何态度?要明确的责任和方法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认识其重要性。音乐教育是高中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重视高中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的举措。为此,笔者利用在徐州高级中学教育实习的宝贵机会,目睹了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个人思考。

一、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1 高中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确定了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如何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基本途径,就是向审美教育发展。西方已有学者预言:未来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我们要想在这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树立审美教育的超前意识,建立新形势下的美育体系。因为,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但只有美育才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因此,美育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必经之路。显然,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的重要事业,审美教育又是现代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艺术教育。为此,我们应当加强艺术教育,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无疑,高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是衔接高等教育的关键时期。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来说,艺术教育不可缺少,尤为重要。徐州高级中学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他们始终坚持把艺术教育的内容作为学校整体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艺术教育的各项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2 高中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措施

音乐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特别是高中音乐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教育是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中间环节。美育融化在德育中,正如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一般来说,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其艺术情趣的格调也会是高尚的。反过来,一个艺术情趣高尚的人,其道德情操也一定会高尚。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高中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徐州高级中学就是把赞颂祖国的作品安排在国庆前后教学,以歌唱祖国为中心,由学唱歌曲《歌唱祖国》,欣赏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和《五星红旗》等组成。在雄壮或优美抒情的旋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了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了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同时在课堂上还可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歌唱祖国的VCD歌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等。学生看着流动的画面,在旋律声中跟唱着“最爱做的事儿呀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祝福你,你永远在我心里,中国祝福你,不用千言和万语”或是那一声声“爱我中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又有谁会不被感动?作为一名中国人,又有谁不感到自豪?在国庆来临之际,又有谁不从心底深深地祝福中国?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素质教育的作用。

3 高中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抓手

贝多芬说:“音乐是人类之间交流感情的最好机会。”笔者在徐州高级中学实习期间所在的高中班级是艺术特长班。据调查采访,学校年年有联欢会,重大节日有会演。在活动中,师生感情愈来愈深,班集体越来越和谐、团结、奋发向上。一次歌咏比赛后,一同学说:“短短一个多月的歌咏活动,给人以深刻教育启示。把我们心底对党的热爱、激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爱国心。”另一位同学说:“用歌咏比赛方式进行传统教育,音乐是极好的手段,我们乐于接受。演出虽只有两小时,但在我们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禁不住快要融化在音乐声中。音乐确实可以修其性,美其心。我真希望今后多开几节音乐课,多搞几次活动。”还有同学深有感触地赞叹了种种令人肃然起敬的“音乐品格”。老校长亲自搬乐器,不少班主任排练到很晚,很多师生嗓子都练哑了。不计报酬,日夜加班的“乐队客人”,把支援友谊放在第一。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用金钱难买的“友情”和“奉献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其实,这来自对音乐的共同追求。由于徐州高级中学是一所音体美特色学校,在调查过程中,学校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外出社会实践。东出连云,北上绎山;游览大运河,参观万寨港;深入车站,军营,敬老院;学雷锋,送温暖;收旧利废打扫电影院;办军训,搞野炊,请来校外辅导员。学生的课外活动可谓多矣,占用的课余时间也是可观的。结果如何呢?许多班级不仅形成了团结向上、开拓奋进的良好班风,争创文明班,为学校争了光。而且毕业考试升学率也大大提高。实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乍看起来,花时间搞音乐活动和德育活动,学习时间减少了,但实际上,学生思想认识得到提高,身心健康有所促进,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精神更刻苦,效率也就提高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地说:“玩要玩的痛快,学要学的踏实,我们就需要这样的教育,喜欢这种学习生活。”事实胜于雄辩,徐州高级中学的实际可否让我们得出结论:“寓教于乐”是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有效抓手,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之一。

4 高中音乐教育内容能有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美育渗透在智商中,智育中有不少审美的因素。如透过端庄的文字,均衡的方程,变幻的几何图形,迷人的英文字母。如果我们辅以形象生动的教法和直观简洁的多媒体手段。把理智寓于情感,把概念寓于音乐形象之中,把单调知识学习寓于愉悦享受之中,效果大不一样。美育孕育着创造力,形象思维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如我们在教学中力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导向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之欣赏水平向高素质、高层次、高境界发展。可见,重视高中音乐教育,远远超过艺术方面的作用。它能显示出其综合功能,大可不必担心会冲击教学秩序,更不会影响学习。相反,会有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谈到学校音乐教学时说:“唱歌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唱歌技术,二是精神活动。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精神活动才是第一要义。”各种含义说明,只要始终重视寓教于乐,克服只教“乐”不育人现象,“副科”就能发挥主科不能代替的多功能效应。古人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生连续上几节文化课后精力疲劳,若再加上灌输理论的报告,往往产生疲劳厌烦以至逆反心理。如在学习负担较重的高中阶段加强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恰当地多安排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学生们则乐于接受,肯定大受欢迎。学习效率,质量和效果大不一样。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防止为娱乐而娱乐,为活动而活动而忽视思想教育。二是要注意做到水乳交融,藏而不露。寓教于乐,乐中学知识,以收潜移默化之功效。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爱好的必要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只要精心安排,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定会实现。学生或认真学习,精力充沛;或生龙活虎地操练劳动;或轻歌曼舞,琴棋书画。其爱好和情趣都得到了满足,学生自然会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教育教学目的就可圆满达到水到渠成。

二、如何搞好高中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高中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身心发展最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决定他们能否全面、健康成长。如认识不到位、教育不得法,甚至可以影响其一生的全面发展。右半脑的主要功能是形象思维,有人称之为“音乐脑”。左半脑是逻辑思维,称之为“语言脑”。德国音乐家瓦格纳说过:“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的语言是音乐。”音乐艺术活动开发了右脑,也大大促进了左脑的智力开发。对高中生的教育,尤为应遵循这一科学客观规律。众所周知,精力充沛,富于朝气,活泼好动是青少年共同的年龄特征。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高中生不仅生理上日趋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更大的社会性、独立性和自觉性。在徐州高级中学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就发现高中生好动好学,喜欢表现自我;也逐渐显露出个人标新立异的特征。如不加强教育和引导,极易受负面影响。如:电台电视、报刊排行榜以及盲目追星。笔者从有关报道中也得知,西安曾出现过学生为了抢先得到歌星的签名,不惜从二楼跳下去亲吻歌星。调查数据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了解不多,唱流行歌曲却如数家珍。对贝多芬、肖邦知之甚少,对蔡依林、周杰伦连生日都能记得。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个值得探索的音乐教育现象。我们不否认有些流行音乐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假如我们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犹如掩耳盗铃。而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允许流行歌曲进入音乐教材。因此,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优劣的鉴别力,是摆在每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要重视自身岗位,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先从鉴别欣赏流行音乐人手,因为这是青少年最为关注又易受其影响的内容。选择优秀、健康的流行音乐进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这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的一种倾向。现今的流行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合适学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将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课堂中,在选择流行音乐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要健康向上。由于有些流行性音乐还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还不很高,商业味道较浓,娱乐性过强。其中大多是成人诉说自白情爱的爱情歌曲,而有的流行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我们一定要保证其内容健康向上。同时,流行音乐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发展水平,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流行音乐,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要过早地让学生把“情”、“爱”挂在嘴边,把朦胧的爱意散发出来,与学习混为一谈,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耽误了前程。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同时我们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在立意、情景、音韵、曲调、配器、伴奏等各方面的因素,要适合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2 大胆创新,丰富课堂音乐欣赏内容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现阶段,高中音乐教育,多为欣赏课。作为教师,更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在徐州高级中学实习期间,笔者的指导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民族五声调式产生认知和共鸣,采用了周杰伦的运用民族五声调式谱写的《青花瓷》这首歌曲。在学习课本“流行风”单元时,老师安排学生的欣赏曲目是《龙的传人》,安排了几位艺术特长生,用古筝、竹笛、大鼓合奏的方式为全班同学演奏这首曲目,其余同学跟唱。课堂上,学生反应极好,并且主动参与演唱。这种方法,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创新,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配合课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结合实际,拓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

任何教育都讲究形式效果的统一,对待社会大气候影响造就下的青少年,只靠说教、批评是不可行的,应要扣紧社会重大时机,采取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去教育。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潜移默化,玉汝于成。再者,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且他们的情趣爱好又各异。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地多安排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互相教育、共同进步。例如,学校应成立合唱团、舞蹈队。让学生的特长爱好得到尽情的发挥。学生自排的节目不仅可以为学校赢得荣誉,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能力得以释放、展示,使自身得到锻炼,情趣得以陶冶,觉悟得以提高。这种教育效果,学生思想上所受到的启迪,恐怕是课堂教学以至报告会所不能比拟的。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高中音乐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几方面来看,我国中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还是比较乐观的,特别是徐州高级中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现阶段还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学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音乐教师应守住音乐课堂的前沿阵地。只要我们牢记使命感,责任感。保持良好的师德和爱心,重视加强高中阶段音乐教育,那么,高中音乐教育一定能让高中生从中受益。因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最终将落在他们身上。赢得青少年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能赢得未来。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当代艺术市场与股票、房产并称为最具升值潜力的三大投资热点领域。其实质蕴藏着饥渴的精神需求,而这种文化需求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才得以满足。

[关键词] 艺术市场 文化需求 民族文化

一、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市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富裕起来的特定阶层社会消费,开始进入文化消费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生活与养生文化的意义,逐渐有了收集古董、书画方面的嗜好,既依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自身素养的追求。于是,艺术品收藏成了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新标识。社会信息平台渠道不断扩充,从而带动艺术品市场,从海市蜃楼般的虚幻中揭开了神奇而独具魅力的面纱开始融入人们生活中。当代艺术品市场与股票、房产并称为最具升值潜力的三大投资热点领域。

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来看,艺术文化出现繁荣的迹象,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例如美国,就是因为工业迅猛发展而成为现代艺术的重镇。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经济实力和民众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剩余经济资本开始流向艺术市场。开放较早的城市广东,其艺术消费更多的是新兴的企业家和商人。投资于艺术品市场,目的是期待艺术品的升值而非针对艺术收藏。这一点与近年来新崛起的山东艺术市场有共同之处,收藏范围较广,审美倾向不明确,但艺术品市场比较平稳。国际性商贸城市上海,其市民素质具有独特的国际大都市信息视野及良好文化素养,无论古典艺术还是前卫艺术都有一批有潜力的收藏者。私营经济是上海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支撑者,收藏家对艺术品收藏都谨慎细致,追求格调品味。江浙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画收藏风气盛行,艺术品市场普及面大,艺术品价格稳定,拥有一批稳定的收藏者。但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表现出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怀,各种协会、画院、画派异彩纷呈,粉墨登场,中国传统、欧洲古典及其行活,试验水墨,抽象艺术,本土泼皮、艳俗、泼普,已成为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

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期进入成长期。拥有丰厚资产的收藏家们,真正了解艺术的并不多。大部分收藏以投资为目的,往往容易跟潮流而选择短期流通的藏品。西方资金近年来开始侵入中国艺术市场,但他们对中国文化难以深入了解,加上中介组织的不规范操作,赝品、伪作不断冲击着艺术市场,令其收藏触角只能触及能够与西方文化对接的当代艺术品。这反映出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初级阶段,艺术教育长期滞后,造成艺术品的鉴赏力弱,收藏者层次较低。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尚未健全,出现了一幅作品能拍到百万,甚至千万元频创天价的扭曲虚假现象,客观上阻碍了从消费意识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互和谐发展的艺术品消费态势。这种更像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表明处在工业化早期进程中的中国民众心态未脱离快速致富带来的精神躁动状态。

二、艺术市场需求与艺术品的创作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晴雨表的艺术市场及艺术创作也必然面临新观念的转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相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现实需要5个层次,其中自我现实需要包括求知发展、审美、展示自己的需要。购买艺术品属于满足社会发展、审美精神需要的动机,富裕的阶层在满足自身衣食住行方面基本需求外,开始注重审美层面上的需求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及心理上的满足。艺术消费者购买动机相当复杂,他们不只为了收藏,更重要借此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文化修养,展示自己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富裕的阶层不断扩大,带动了当下艺术市场的繁荣。成熟的市场应该是艺术家、艺术鉴赏者和中介机构、艺术收藏者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循环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市场。艺术品进入市场便成为商品,必须按市场规律来运行。在没有中介代理的状况下全看画家自己把握市场,风险巨大。一位资深收藏家曾讲:投资艺术品首先选择独特风格的作品,没有新意、模仿、抄袭都不是艺术。其次作品要反映出作者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表现出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和不可取代性。收藏者应该买有含金量高的精品。这就要求画家应集中精力创作作品,尽量不去扮演商人角色,而画作能否卖出那是画商们的事业,他们定为此倾情奔波,使艺术品的流通更加通畅。

艺术家经过努力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通过展览、出版、宣传等媒介包装推出,提高艺术家知名度而被收藏家和消费者发现认知,使作品进入市场得以实现其价值。艺术品进入市场必然涉及艺术品的价格,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包含审美精神价值,二是决定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三是取决艺术家与消费者共同的承受力。绘画史上的“扬州八怪”、“海派画家”名噪一时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扬州八怪”的出现与当时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们的审美精神追求不无关系。扬州是当时以盐业兴盛而富甲东南的商贸中心,富商大贾在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同时,开始对精神消费需求,大兴书画悬于室中以示风雅,催生了艺术市场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汇集扬州,而其中声名显著者当属“扬州八怪”。他们以卖画为生,却以书画寄情,作品多取材花鸟,立意新,用笔用墨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种大胆突破传统规范的画风,反映了当时消费者反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倾向。海派画家中的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寓居于商业气氛浓重的上海,为适应市场要求,他们在传统文人画风上挥洒出了时代气息。其创作题材多是花鸟画,引入西洋写真法,追求色彩浓郁。因顾客的需求而创作的人物画带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体现新兴的有产阶级追求西方带来的新文化思想。

三、艺术品创作文脉与市场关系

全球化趋势使人们生活空间得以更加开放,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品市场,各地古玩市场和民间各种艺术品拍卖会此起彼伏。人们的政治地位、文化程度、风俗习惯、经济收入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社会各阶层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的迥异。市场经济的强大提供了文化环境宽容的语境,为多元化艺术发展提供了试验与发展的空间与机遇。同时也造成了当代艺术生产过盛的局面,艺术经典在丰富中消解,艺术品市场盛行包装加炒作手段,使艺术创作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集中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复印件,并受到西方资金的不断注入追捧。艺术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心灵的反映,虽有商品属性,但它是特殊的商品有积极的社会效益。艺术创作需要特定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割断文脉,生命之花如同无源之水终将枯萎。最受西方市场追捧的培根人物作品,是对“恐惧”最具象的变体描绘。将个体噩梦通过孤独、愤怒、恐慌和挣扎的画面转化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述,成为战后欧洲最震撼令人产生焦虑不安的画家。其背后充满着西方文化的隐喻受到民族文化的排斥,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中国艺术家范曾潜心研究历史,精诗文、书法、白描,国学功底深厚,所画历史人物飘逸清新、简洁典雅,独具风骨,独享天籁之境。作品因蕴含着丰厚得民族文化底蕴而赢得了市场丰厚的回报。另一位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市场表现同样非凡,他兼学东西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提出“风筝不断线”的根植于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创作的理念影响深远。根基于传统文脉基础上完善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机制,使当代艺术家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继承、借鉴方面,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使艺术创作避免畸形发展割断与传统联系而成为西方的翻版,并推动中国艺术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设计学与美术学同属于艺术学下的两个一级学科,在审美教育、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方面有近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自身特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大学的设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常常由美术学专业教师来承担,尤其是设计基础课,这种方式对完成设计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尊重学科规律和各自的特殊性是办好设计学和美术学学科的关键。

[关键词]设计学 美术学 专业教育 近似与不同

[作者简介]左力光(1960-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宁夏 银川 75002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使原来从属于文学的艺术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目录明确了设计学与美术学并列,同属艺术学门类,并表明了设计学与工学密不可分。由于设计学与美术学归类于艺术学,本科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又由于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本质的区别。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多的艺术教育和管理者的思想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美术学包括设计学,美术学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涵盖了设计学,尤其是在设计基础教育方面。这种观点在西部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表现得更为突出。思考和尊重同一学科门类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近似之处和一级学科的普遍规律及特殊性,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特点,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学科的培养目标,使所学学科、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关于这一点思考的人不多,是设计学高等教育忽视了几十年的问题。

一、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下的三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入学考试科目只考美术学的基础:素描、色彩、速写,艺术学理论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也要加试这些基础。由于历史、行政意志和惯性思维等多方面原因,不少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的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由美术学教师承担。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设计学的审美教育与美术学相同,并可以被取代的沉淀性思维。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相近之处:首先,这两个一级学科对造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美术学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渐进和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来解决造型问题,并终生磨炼造型技术和艺术的深度审美问题;设计学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徒手完成表达思想的设计草图和解决设计项目中的形式美感问题。由于课程总量的限制,设计学要减少类似美术学课程中的长期作业现象,增加短期作业和培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画草图和速写,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设计素材和造型元素,并能随时调用。其次,这两个学科对人类长期生活所积淀的美感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顺畅地表达。但表达上不尽相同,设计学偏重于能够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美感表达;美术学偏重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个体思想深度的美感表达。同时,这两个学科都要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思想文化,因为,没有一定思想的深度难以成为设计家和美术家。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不同之处:首先,设计学是审美和实用高度统一的学科。设计学的下设专业要与工业产品相联系,如视觉传达专业与印刷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艺术专业与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工厂、销售部门密不可分等。因此,在审美教育中,相当多的内容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美感相联系。如基础课程中的“重复”是用来鍛炼学生对循环的节奏美感的认知和体会,“对称”是用来训练学生对规矩和庄重的机械生产所表达出的美感的认知和体会等。其次,设计学不过于强调设计作品的个人审美情感的抒发,更强调设计项目要符合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审美表达。同时,设计学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强调抽象的、能够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美术学的审美教育强调具象的带有浓重的个体不同认知的美感表达。

因此,高等教育中设计学的审美教育,训练学生承担设计项目生产的审美思维能力,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生产性的操作训练,也完全不同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审美教育。

二、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设计学和美术学的教育都需要思考和解决学生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美术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艺术家,并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毕业的主要去向是群众文化单位(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和个体艺术家。设计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企业的设计师,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是商品生产企业,大、中、微型设计企业。美术学和设计学的部分本科生在读完硕士、博士和留学深造后进入大学和科研部门,成为本学科的学者和研究型的工作者。因此,总体来说这两个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完全不同。国外很多大学美术学、设计学的教师和课程是完全独立的,设计学教师必须在设计行业工作5~10年后才能进入大学当教师。我国设计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生直接进入教师行列,还有不少学习美术学的教师进入了设计学或承担设计学的基础、专业教育教学。这些教师无法深入感受企业设计项目的细节和要求,以及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思想。

设计学本科学生一年级的造型和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设计基础等,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设计应用方向和能力的引导;在二年级的部分专业课中要引入模拟和真实的简单设计项目,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并能够完成简单的企业设计项目;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要解决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能够熟练掌握设计项目中的关键细节,如包装设计中模切板的制作,图像、图形、排版软件之间的相互切换和各自的优势以及规范的制作方式,图像分色的原理和应用等,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项目;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设计学的相关专业有系统的认识,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完成较为系统的招标设计项目和各类实践项目。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项目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在基础课程中贯穿所学与设计项目的关系和服务客户的思想,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完成各类专业设计项目,到企业能够直接投入设计工作,否则教育教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没有完成。

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思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学仅有30多年的历史,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与悠闲散漫的传统农业的工作状态有天壤之别,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有本质区别。现代企业的工作制度是严格和规范的。在设计学本科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仅仅一个月,难以改掉四年积累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毕业后难以适应八小时坐班和常常加班的现实,更不能忍受“指纹打卡”的考勤制度。现代企业的大部分设计项目是由各有特长的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的,即使是个人承接的设计项目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和很多人的配合才能把设计家的作品变成社会使用的产品。这就需要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融入共性中,在共性中又有一定的个性。以上两点尽管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无关,但对学生人生道路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每一个设计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并付诸实施的。没有对这些内容有深切体会,就难以在专业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贯彻落实。当前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个人设计作品独特性的发挥,对团队意识、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职业要求没有贯穿于设计学教育的始终,甚至部分院校用美术学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未来的设计学应用人才,有悖于设计学的培养目标。

三、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设计学和美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设计学与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基础上的,不少法律、法规涉及设计学所属的各行业。如广告行业的不少设计项目与《广告法》有关,标志设计的项目与《商标法》密不可分。如果这些设计项目采用抄袭的方式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经济赔偿。设计学的创新还基于客户及领导思想的限制和工艺流程、制作手段的限制等。设计学的创新教育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些限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鼓励。因为,不承认限制就不是设计师。一个好的设计师限制越多,创新欲望就越强烈,设计成果就越独特。同时,设计学中的很多设计项目都要进行全国、省(区)或市级范围的招标。设计项目的中标是设计创新被采用的唯一依据,也是设计师的能力、水平、经济、社会价值的体现。由于设计项目中标的唯一性,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教育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点子,鼓励出奇制胜的设计思维。由于设计学的工具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继续使用铅笔、纸张画草图的基础上,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设计软件等软硬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工具。设计工具的变化使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思维过程、表达方式和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应该在设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设计学要训练学生对知识、工具、思潮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引领时尚的变化。美术学使用的工具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下设的大部分专业都在继续使用着纸张、铅笔、毛笔、画布等。美术学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在系统的造型训练过程中,始终贯彻在藝术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独特情感,在表现技法和思想深度中建立一种全新的与他人不同的视觉符号。因此,美术学需要教育学生耐得住寂寞,使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具来不断激发创新能力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推动美术学方面的进步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设计学与美术学的高等艺术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审美教育、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有部分近似之处,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尽管个别美术学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在设计学领域成果颇丰,个别设计学毕业生若干年后在美术学相关领域知名度很高,但都不能用来证明美术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取代设计学的方式,或用设计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取代美术学的方式。尊重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实施并完成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各学科的专业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的。

[参考文献]

[1]林志远.设计教育中的细节问题更值得关注[J].美术观察,2011(11).

[2]刘同亮.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设计的双重责任[J].艺术百家,2011(5).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职业学院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人才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职业院校的高速发展,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每个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将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依法治校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新兴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相比于普通的高等院校来说,职业学院的成立则更具有特殊性,职业学院的学生也更具个性,如此等等,给职业学院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度,在当前形势下,职业学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或是照搬高校的模式,或是沿用中专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具有高职特色、适应高职教育规律的学生管理模式。

1.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设立条件则较为宽松,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越来越多,质量却在逐步下降。他们的办学目的往往以盈利为主,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1)办学态度不端正,不能为学生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业院校的设置营利性大于教育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考虑,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办学效果极差。(2)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随着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平台教学的实施,班级的概念日趋淡薄,但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管理落脚点并未改变,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地得到加强。(3)部分老師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院校的老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老师学历高,水平高,还对学生负责,而有的老师就是抱着混口饭吃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是极大的对学生不负责。(4)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以管代导”的现象仍较普遍,强调单一的管理模式,学生因而缺乏个性和适应社会的多种变化的能力,缺少创新精神。(5)不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个学生,不论他将来是否成才,是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最起码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近些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下降,缺乏诚信意识,不遵纪守法,这很大程度上与学校不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关。

2.职业学院学生的特点分析

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其生源本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2.1思维方式比较大胆活跃

思维活跃这是他们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是自身的一个缺点。普通高校学生往往更受管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强,也善于创新,但如果不好好控制,也会成为他们不服管制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它们的这一特点,打造创新型

人才。

2.2学生素质差别较大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质量有高有低。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职业院校的招生更具随意性,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不论分数的高低,不管其以前的档案,不需要审核,只要报名,几乎就等于录取入学,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素质不一,则给校方增大了管理难度。

2.3学生自控能力不足

思想道德素质偏下,自控能力较弱。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控能力则相对要弱一些。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对现实漠不关心,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涯,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往往会禁不住诱惑,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4对未来迷茫

对未来迷茫,怕将来找不到工作。大多数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心态就是学个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找个对口的工作。职业院校,就是为了毕业直接分配工作,但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有的本科生也找不到工作,职业院校的学生则更加没有自信,心理压力极大。

2.5自卑现象比较突出

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和考上好的学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会以成绩不如人来否定自己,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很自卑,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再加上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就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3.如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3.1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学校首先转变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制度层面的问题才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学校管理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开展工作。以生为本,要求学校能够不仅仅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学生培养好了,生源素质得到提高,就业率也会随之变好,学校的经济利益也就会得到保障,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举措,因此学校管理这应该端正自身的办学态度。

3.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针对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客观存在辅导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的现象。在做学生管理工作由我们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子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学生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坚持开门教育,组织学垂直产出去,下基层、下工厂、下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进入工厂,把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3.3增强教师队伍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定期组织老师进修。做好教师培养这一块儿的工作,在师资队伍上多花工夫,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条件。一个学校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就是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上去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多,生源质量就会明显改善,那么就会得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

3.4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职业学院的学生就像一所没有“围墙”的校园,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外部育人环境有待改善,这迫切需求学生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法治校、依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体制是职业学院教育的任务,也是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

3.5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观念。职业院校近年生源素质不断下降,部分学生缺乏诚信观念,不懂得尊老爱幼,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外,还应该积极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

4.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综合反映,不仅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成与败,而且对学生在校的成长与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机制,不断的完善,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变化,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

[2]杨光富.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从乡村教师到著名教育家[J].上海教育,2006(7B):36.

[3]李贞.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百科论坛,2011(8):187.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 就提到了“工艺”的概念, 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 所谓“工”泛指工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在古籍中单独用“工”字时, 有工艺、工巧、精巧、精致、擅长之意。而“艺”呢, 最初意为种植, 后也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工艺在以往单指手工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机械工艺应用而生, 工艺在科技领域也有个进一步的发展, “工”慢慢作为科学技术应用的代名词, 而“艺”和“艺术”一样, 具有越来越宏观的概念了。

“工艺美术”由两个词组成, 是从1950年才开始真正作为专属名词使用,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对“工艺美术”概念的确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经济利益上:由于我国发展大工业的需要, 传统工艺被作为原始资本积累特别是换取外汇的一项最主要的国家产值来源, 而受到支持和鼓励, 遍布全国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是“工艺美术”的概念约定俗成地成为与美术并列的门类, 而且其影响远远超过其它的艺术形式。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从结构上看, 是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中等工艺美术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田自秉、王家树等一代教育家出版了《中国工艺美术史》, 随着出版后广泛流传, 成为专业艺术院校几代人的教科书, 以及由此以后推动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事业, 所传达的“工艺美术”便更深入人心。

此时期, 综合性的美术院校也纷纷成立工艺美术专业, 如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均建立工艺美术系。在发展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 中等工艺美术教育及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也迅速得到发展。专业设置以当时我国轻工业发展, 特别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 设有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美术、工业美术等专业, 逐步形成装饰艺术风格, 以“适用、经济、美观”为原则, 注重对生活的美化。当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传统工艺文化的继承起到了巨大作用。

从建国初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工艺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设计艺术教育是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 既包括基本的技能训练, 还包括设计观念、设计能力和设计文化的培养, 称为现代工艺美术, 通过把握人们的精神世界, 以表现出特定的情趣、格调等生活趣味和精神面貌, 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重视创造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一阶段, 设计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认识。设计教育倡导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向, 设置有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

2“艺术设计”语境下的工艺美术新界定

1999年11月20日中国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工艺美术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不但并入了清华大学、还更名为美术学院。这种转变在中国的高等专业教育中实质上已作为“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所全面替代的标志, “艺术设计”从此成为各个院校追捧的热门专业。艺术设计作为新型学科, 其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当代艺术设计的基本专业依据国家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 结合实际需要拓展专业方向, 整合专业领域, 强化专业特色, 逐渐形成设计艺术、造型艺术、工程艺术、传媒艺术、人文艺术、手工艺术6个大的学科群之前的工艺美术专业目录有的保留、有的分离、有的合并, 新科技新材料等等带来的新专业也层出不穷, 这些名目繁多的专业到底是属于工艺美术, 还是艺术设计, 已经造成了让人们无所适从, 甚至让许多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对专业设置产生了误解。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 设计是以工业经济作为背景的;工艺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 设计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艺是单件生产为标志的, 设计是以批量生产为标志的;工艺是个性化的形态, 设计是标准化的形态。工艺史与设计史最大的区别是:设计是强调功能的、创造方式的、实用的;而工艺美术比较强调装饰的、美术的、趣味的、精神的。工艺美术以工艺美术行业的传统技艺, 生产工艺, 创作设计的传承为主线;艺术设计则是以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与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的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 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为主线, 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主线, 传统工艺美术是通过手工技艺来完成的, 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 它带有明显农业时代的特征;而艺术设计是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完成的, 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 它带有明显工业时代的特征, 为大众服务, 民主的意识较强。

按西方现代设计史的观点来看, “设计”的大前提是社会化大生产, 机器的批量化生产要求我们在生产之前设计好方案, 这是因为一旦产品进入流水线, 就不可能象传统工艺那样, 让手艺人一边想一边做, 一边设计一边改。从这个角度看, 工艺和设计有同有异, 在“工艺”里手工生产、设计和材料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而设计者是机械生产分工的产物;工艺是单件的, 不能重复的产品, 而设计则是机械生产的, 批量化的, 批量化就意味着要标准化。

在范畴的对应关系来看, 与艺术设计学科极为混淆的, 因为在有些领域它们所面对的东西是共同的, 只不过眼光的投射、着眼点有所区别, 所以, 设计不能完全回避工艺上的研究对象。另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 工艺里的装饰的成分其实也是一种设计, 这也是设计不能回避、必须提到的部分, 如果单从这种概念上的划分都是不具体的, 二者兼有的艺术特点及专业也对高校学科建筑带来了难题。从狭义上来讲,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是一个有机体, 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同样美化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二者相对于人性本质而言, 都是满足人们的要求, 只是表达上的不同, 都没有根本的不同。

摘要: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这两个即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专业, 在现代高校教育中, 往往把二者混在一起, 这一现象并不能明确定位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二者之间的传承, 造成了学科上的模糊现象, 所以, 有必要探讨一下当前“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艺美术,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政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续集[J].序言.

[2] 田颖拓.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J].美术报, 2006 (6) .

[3] 陆晔.创新——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来源[J].装饰, 2005 (12) .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 1985.

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学生的特点

(一) 思维活跃

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思维活跃的优点, 对于事物的敏感度和发散性思维较强。结合专业名称我们不难发现, 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需要同时兼备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多学科的整合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活跃的思维。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中, 学生的作品却雷同化严重, 这反映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学生们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 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讨论中去, 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也不愿意表达, 缺乏与老师的互动性。课下面对老师留的作业, 大部分学生的创作思路与老师课上所讲的相同, 因为对于这些知识他们只学习了表面浅显的东西, 不愿进一步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无法进行创新。那么针对学生思维活跃却不愿意思考的现状, 老师应该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 增强学生的创新性。

(二) 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艺术类学生面对的普遍问题就是基础知识薄弱, 文化课分数较低, 因此对于知识的整合性就有所欠缺。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学习内容较为广泛, 要求学生们既要拥有独特的艺术思维还有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然而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 导致学生们无法保证百分百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当老师的授课进度稍一加快, 学生就会出现知识点遗留问题, 也就是上节课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消化, 下节课的新内容又开始了, 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们两节课的内容都没完全听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学生们无法将所学的专业内容进行快速整合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教师的专业授课过程中, 应该切实考虑到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 放慢授课进程,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确保老师所讲的内容, 能够被学生完全吸收和理解。

(三) 实践经验较少

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依旧理论课占据主导地位, 实践课程的开设, 并没有达到老师们的预期效果。原因在于同学们对于实践课的参与度不高。例如, 日常的教学中, 由于器材有限, 同学们需要分组进行练习, 当一组中的人数达到3-4人时, 我们会发现, 真正拿着器材在练习的不会超过2人, 其他人都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在一旁观看或闲聊。这样一节实践课就变成了同学们的闲聊课, 真正动手实践了的同学少之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 老师需要在实践课中为每位同学布置不同的任务, 同样是小组练习, 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务, 那么他们不仅可以在练习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也会增加每位同学自身的团结协作能力。

二、适时教学模式的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起, “适时教学”一词开始逐渐被教育领域所熟知并应用, 用于改善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实际上, 应用适时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同时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适时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依靠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支持, 所以其既需要保证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简单可操作性, 又要确保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新颖性, 才能带动学习者主动学习。若想同时满足技术方面与专业学习方面的要求, 就要重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课程的合理整合。只有确保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相辅相成, 适时教学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适时教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师生间实时交流的桥梁, 让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与课后的讨论问题;其次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老师不仅需要考虑课上同学们的知识接受情况, 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为同学们整理相关专业的预习内容, 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最后, 需要网络平台与教师相互配合, 才能够达到教育者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现适时教学的真正内涵。

(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们对于网络的热衷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游戏。实时资讯、网络购物和在线支付等也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基于学生们对于网络的偏爱, 在学习方面采用适时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时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课前同学们需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同学们学习投入不够的问题, 还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课前任务进行学习与探究, 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选择与老师交流讨论也可以自己借助网络资源查询。这种自主预习的习惯会让学生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网络, 加强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二)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适时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环节是实时反馈。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后,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反馈给教师, 教师将通过此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和认知, 做到在实际问题中准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在这个反馈的过程中, 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认知, 对于知识薄弱的地方可以进行有目的的补习,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重难点的习惯, 并将新旧知识进行自我整合。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反馈更为重要, 教师将通过学生的反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是否具备了自我预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调整实际教学步骤与进度, 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解决课后的疑难问题

适时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课后交流平台。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一节课的时间限制在四十五分钟之内, 老师很难在45分钟之内把所有知识点讲透彻, 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难免会留下尾巴。一旦学生在课下不迅速进行习题练习, 那么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在适时教学模式下, 针对课上的重难知识点,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发布到相关网络平台上, 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取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于不懂的问题, 不必等到下节课在向老师提问, 同学们可以直接在网络平台上选择与同学交流还是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对当堂课程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也确保了学生没有知识点遗留的情况, 同时还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JiTT模式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当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 理论知识过于乏味枯燥, 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实践过于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这些问题的产生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不相符, 也极大削减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使教学效果不够好, 而学生在理论课无法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践课无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此, 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际情况, 将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当中, 结合学生特点, 进行混合式教学, 将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不断迈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

(一) 课前布置艺术创意命题

在适时教学模式下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 老师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可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几组关键词,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组进行艺术创作, 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 然后将自己的创作思路落实到文字上, 通过相关平台上传给老师, 例如, 老师课前在网络平台上为大家提供了“科技”、“海洋”和“幸福”三组关键词, 让同学们以任意一组关键词为主题, 形成自己的作品思路, 体裁不限。那么擅长技术制作的同学可能会选择制作一幅科技海报, 擅长美术的同学可能会画一幅海洋的画报, 喜爱剪辑的同学可能会制作一个与幸福有关的视频等等。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体裁, 完全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 课上展示相关艺术作品

针对老师课前给学生们提供的关键词, 老师在课上会为同学们留出小组讨论的时间, 讨论过后每组选出最满意的作品向大家展示与介绍, 同学们会根据其创作特点与创作思路为每一件作品提出点评或建议, 让同学们不仅出演创作者的身份, 还要认真聆听其他组成员的作品, 扮演评论者。经过大家思维的相互碰撞, 同学们会对自己的作品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老师将会对同学们整改后的创作思路进行相应的指点。最后老师会再根据每组关键词, 向大家介绍一件或几件有代表性的成功作品, 为同学们讲解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精彩之处, 找到同学们与艺术家的差别所在, 让同学们在成功的作品身上进行借鉴和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

(三) 课后进行交流讨论

JiTT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老师不仅需要在课上与同学进行探讨, 在课下还要花费时间去指导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 老师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搜集与整理, 为同学们选取有代表性且能启发同学们的主题关键词, 针对这一关键词, 老师又需要寻找典型的案例, 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课上老师既要欣赏每组同学的作品, 又需要投入自己的思考, 设法去启发和引导学生。课后老师还要根据学生们的创作思路, 与学生进行沟通, 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动手实践, 完成相关作品。这种学习模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课程时间限制问题, 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 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指引和辅导。

结语

面对高等教育接踵而来的新技术与新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找准问题所在, 针对问题提出有效且可实施的整改方案。将适时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进行混合式教学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课前进行命题布置, 在课上进行实例讲解, 在课后进行相关指导, 这种在适时教学模式下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实践对于解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现存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缺乏相关实践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适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改善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适时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适时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学生的特征, 通过合理的教学任务和平台的功能支持进行混合式学习, 提高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适时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数字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 李孟山, 吴维, 陈炳生, 武燕.JITT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现状与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 (12) :69-72.

上一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