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12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探讨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有针对性的选取我们医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出发,针对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不同的药物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别。结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程度和质量,就需要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

目前,医学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现代临床用药和日常用药方面,其药物种类也进一步增多,在这样的前提下,药物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巨大干扰问题也日益严重,这种问题给临床有效诊断和检验都带来了很大程度的阻碍因素。医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实验室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药物因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这次研究有针对性的选取我们医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探讨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现把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有针对性的选取我们医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有47例,年龄范围在18-87岁,平均年龄是60.35岁。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出发,针对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结果

各种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2.1 抗菌药物:有一部分的抗菌药物等相关的抗生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得以显著增加,当患者在服用碘胺药物之后尿胆原检查中就会出现十分明显的浑浊,造成患者的尿糖、尿浊度和蛋白质出现假阳性。

2.2 镇痛消炎药物:镇痛消炎类药物极有可能造成淀粉检验结果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使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体内胆红素数值进一步提升。可待因、平痛新、吗啡以及杜冷丁以及消炎痛等相关的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总胆管开口处的括约肌出现十分明显的痉挛,直接造成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的淀粉酶有十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用药之后的3~4小时所呈现出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在用藥之后24小时可以自行消失。

2.3 抗癌药物:抗癌药物对患者的造血系统有着很大程度的损害和抑制作用,极有可能造成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数量出现十分明显的减少,与此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患者的肝功能出现很大程度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使患者的血脂有十分典型的异常变化。

2.4 激素类药物:此类药物极有可能造成患者产生血脂和血糖代谢障碍,造成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也造成患者出现水、钠潴留以及血磷、血钙偏低、低血钾症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问题,提高患者的血糖水平,在临床检验过程中特别容易被错误的诊断为糖尿病。

2.5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因等抗癫痫药物对于叶酸的吸收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巨细胞性贫血问题。与此同时,这种药物对患者的骨髓也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所以会减少血细胞,偶尔会使患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问题。卡马西平等抗癫痫类药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粒细胞、血小板,如果长期服用,会损害患者的肝功能,患者的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等也出现明显的升高。

2.6 利尿药物:这类药物对患者的肾脏有着一定程度的保钠排钾作用,患者服用该类药物,血液中的钾离子就会有很明显的降低,造成患者产生低血、低氯以及低血容量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如果长期服用患者还极有可能出现高尿酸血症和氮质血症;而氢氯噻嗪等利尿类降压药物极有可能抑制患者的血液,产生低钾低钠血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出现脂肪代谢的紊乱,轻度胆固醇增加或者是甘油三酯水平上升。

2.7 其他药物:抗凝药肝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组织脂蛋白霉的释放,造成患者血液中三酰甘油的含量大幅的下降。而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很可能造成患者在进行尿检的过程中酮体显色异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掩盖了原本的反应,直接造成黄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3 讨论

从上述的各种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切实有效地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对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确保临床医学检验人员以及医生对各种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和干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提升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医学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3.1在预防和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根本上有效确保相关的临床检验人员对各项操作流程有足够的掌握和深入的了解,并对患者应用药物对检验结果出现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测和观察。

3.2从根本上把药物检验工作和快检工作有机融合。把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快检技术的作用,对发现质量问题的标本进行随时的检查,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和检查结果不够吻合,或者出现可疑的结果,就应该以患者的用药情况作为最基本的依据,着重分析其是否存在药物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全面、完整和可靠的依据。

3.3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相对应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证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药物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因素,药物在进入人体之后,会造成患者的生物化学反应和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就会直接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容易造成患者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判断和治疗,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程度和质量,就需要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来有效降低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直接影响,以此来有效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使检验结果有更大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阿斯艳·依明,托胡提·艾合买提.部分药物对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 234-235

[2]张瑞强,阿尤甫牙生.部分药物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18(25):85-85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有组织地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在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中,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有机地结合,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病理学 创新 实验教学

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是最为困难的难题[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也影响到学生科学而严谨的创新思维的形成[2]。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主干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诊断在医疗实践中是迄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并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抽象思维水平,它是医学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国内外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吸引有科研热情并立志成为科学研究者的医学本科生参加此计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老师的热情,成效显著[3]。此后,美国各大学先后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使此计划得以延续及发扬。欧洲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愿来实验室参与培养细菌及真菌、动物实验、制备抗体等一系列的科研实验活动,之后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整理成幻灯片,以讲座的形式与其他学生面对面交流及分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世界先进的医学实验教育模式,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与借鉴,以期吸收消化其精髓为我所用。

目前美国医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依据全美医学课程指南中6项固定评价指标:自导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标准化病人、社区初级保健实习、临床实习同行评价、学生专题科研机会等。这一评价体系明确医学生必须参加科研训练。学生专题科研机会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这可以认为是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特色。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依托各系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设立教学实验室。由于美国医学院各系的科研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完善,再加上学生人数少,因此,利用科研实验室对医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既节省人力(教辅人员)、物力(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财力(实验教学经费),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研训练。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参加暑期科研训练的学生可获得一定报酬,作为生活补助费[4]。

在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通常老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及复习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演示实验过程及提前告之预期结果,学生在课上“复制”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组织学生在肉眼及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体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与科学思维等方面却未得到发掘与培养。

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连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实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性试验的不足,其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的形式,给枯燥的实验课注入活力,是实验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然而,这两种实验形式依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老师为主导,实验设计由老师完成,学生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完成实验课程,独立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对实验的分析思维能力、整体掌握及创新能力未见明显提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实验课程,弥补以上总总不足。

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鉴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未能紧随科技发展步伐,影响了其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只有对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目前主观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只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现状,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为了更好地发挥病理学在医学课程中桥梁课的作用,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2.1建立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各门医学课程的严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动手能力,使医学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建立医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3)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从而丰富学科内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2.2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科研兴趣小组是创新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型“复制”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我们通过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术为先导,分别成立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免疫荧光化学技术组、PCR技术组、RT-PCR技术组、Westernblot技术组和细胞培养技术组等六个科研小组,组长(科研导师)由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并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当,参加的学生通过自选、面试及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出临床医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大一和大二学生。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为“对等”和“协作”的关系。

2.3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实验室为平台;以我科室在研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选择的基本研究内容;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对科研项目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担当科研导师。在这种创新性的模式中,彻底改变了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而被动重复教科书上的教学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前沿的医学研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联系在一起,促进本学科的科研工作。

2.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1)实验准备

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科研导师首先给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同学讲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并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分组(科研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验计划

每位科研导师对组内的学生进行培训,包括如何进行文献的查找,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制订合理有效的实验计划。

(3)安排实验

初次实验,由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在掌握实验要领后,学生可自行安排实验,由导师把握整体的进度,并在具体实验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实验小结

每周召开科研小结会议,各小组整理并汇报实验结果,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交流实验成功的经验,寻求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科研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成员要重新调整实验方法,制订实验计划,从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结合,提高科研能力。

(5)实验支持

每周开展一次相关科研课题的讲座,安排各组科研导师或兴趣小组成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本科室定期邀请的外校专家及海外学者的讲座,提高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成果

我们通过对我校2007年以来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和未参加的学生进行跟踪对比观察,发现兴趣小组大部分学生在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相对未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期间,参与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国内外医学类期刊杂志上发表了1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另外有1篇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学生论文”奖。

4.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就对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改革而言,这仅是开始,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总结,我们拟定了进一步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案。

4.1更多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病理学相关的学术讲座,让更多的学生旁听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4.2加大指导学生了解病理学学术前沿的学习力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查阅、翻译外文文献,撰写课外读书报告或综述等;推荐优秀的论文综述投稿、发表。

4.3组织学生课余参观病理学实验室,学习常规病理技术及方法,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4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的创新性科研立项项目。

4.5更多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学习和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综上所述,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病理学实验教学只有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红岩,高建新等.医学院校实验教改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420-423.

[2]刘如意,周玉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20-621.

[3]宋利琼,吴红艳,张昌菊.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走“科研强校”之路.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04-605.

[4]潘燕霞,方秋娟,陈爱琴.美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特色与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4):31-32.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院校正逐步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传统医学理论的方向转变。生物化学技术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强有力的工具,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实验技术也更多地应用到中医药的实验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改革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者对本校选修生物化学课程的77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选课学生大部分理论基础较强,实验基础薄弱,学习目的明确,各自有相关的学习方法,对于课程的进行有很多创新性的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课程的建议,调查结果能够为授课教师提供很好的参考,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医院校;研究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02

生物化学被定义为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生命活动的化学机制及其规律,以阐明生命的本质[1]。目前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必修课程。但是中医药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生物化学的掌握情况和程度不统一,这给生物化学的教学以及学生以后的科研实验都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研究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化学的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级选修生物化学课程的研究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以自填问卷的方式作答。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单选和多选。本调查实发放问卷77份,回收77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图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2017级选修生物化学课程的77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问卷,学生无记名填写。本次調查共发放77份问卷,回收77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百分比法,采用突变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由授课教师编制《研究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问卷》,在第一堂课前发放给每一个学生。问卷涉及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课程的建议。收回问卷后,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并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的生物化学理论技能基础的考察

如表1(见附表),对学校选课学生本科期间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发现:88.31%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学过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但不能灵活应用知识;5.19%的学生非常熟悉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知识;有6.49%的学生没有学过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其中有5.19%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这门课程。

表2(见附表)对选课学生本科期间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发现:44.16%的学生在实验课中接触过生物化学实验,但是并没有自己动手设计操作过;36.36%的学生可以操作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3.9%的学生可以熟练操作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技术;而有15.58%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实验操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于选修生物化学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本科期间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学生的生物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学过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但是从掌握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熟练,而且也有少数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这样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

(二)选修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1.学习动机

表3(见附表)对选课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进行调查:其中有44.1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生物化学这门课程;42.86%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这门课程;6.4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这门课程;而有6.49%的学生并不太了解是否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

表4(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认为什么才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这是一道多选题。其中有77.92%的学生认为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在于自己的用功程度;59.74%的学生认为学好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兴趣;有59.74%的学生认为学好的关键在于生化实验室的实验平台;也有50.65%的学生认为学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开设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很高,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认为学好的关键在于自己。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很端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目标

表5(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要目的发现:63.64%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对研究生期间开展实验有帮助;20.78%的学生目前没有相关实验需求,但是觉得以后会用到;9.09%的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凑学分;6.49%的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学习生物化学的真正目的。

表6(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这是一道多选题。有75.32%的学生想学习与临床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67.53%的学生想学习常用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具体实验方案;44.16%的学生想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40.26%的学生想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中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知识。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可以用于以后的实验研究,但也有少数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并不了解,还需要多加宣传和讲解。由于每个学生本科时期的学习环境不同,所以对于生物化学重要性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而且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对于课程需求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讲解一些关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意义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方法

表7(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这是一道多选题。76.62%的学生可以做到课上认真听讲;有48.05%的学生会在课下阅读相关书籍;49.35%的学生会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只有22.08%的学生只是在考试前学习一下。

表8(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在课后是否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51.95%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基本没有进行延伸学习;28.57%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并查阅资料进行延伸学习;18.18%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但只是为了应付而完成任务;1.3%的学生推迟完成任务或完不成任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一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延伸学习,查阅课外资料,只有少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上进行生物化学的学习,课下并没有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还不够。课上的学习效率很重要,但是课下的延伸学习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在课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资料查阅和整理。

(三)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表9(见附表)调查学生认为研究生生物化学的课程应该偏重的内容:这是一道多选题。75.32%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学生熟悉生物化学的实验技能;71.43%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4.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学生阅读文献和设计实验的能力;53.25%的学生認为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

表10(见附表)调查选课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创新的建议:这是一道多选题。81.82%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理论结合文献实例”教学;48.0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28.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双语教学;22.08%的学生比较喜欢传统教学;也有2.6%的学生给出了其他建议,包括:与实践多结合,有条件的话希望可以针对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实验串联知识点,增加实验课练习机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一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多学习实践方面的内容,能够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验和写作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实验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作内容的延伸,讲述相关文献,这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

三、总结讨论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已经逐渐深入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兴起以小分子化合物为工具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问题,生物化学可以从分子水平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科研能力,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知识也成为学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所以,深入探索和优化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变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从对学生的生物化学理论技能基础的考察,选修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对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调查,旨在通过分析选课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期望,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相关改革,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发现,选修生物化学课程的研究生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差异,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有所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分层教学,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而在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希望课程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大多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开展实践项目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创新教学项目,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验问题相结合。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2],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发现,选课学生由于所就读的本科院校不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参差不齐;且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关于课程需求也不同。分层教学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级走班模式以及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等等[3]。其中,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是指在不打乱之前教学班的情况下,对基础层次不同或者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差别地进行教学辅导。分级走班模式是在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课程的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班级进行差别教学。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是指在分级走班模式上叠加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根据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及课程掌握程度动态调整学生所属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调整教学方案。所以,由于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目标具有差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分层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的学习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实践应用,这样才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相关文献实验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教师要多安排实验课,在实验课上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课程创新,加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 Model)”[4]“团队教学法 (team-based learning, TBL)”[5]等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翻转课堂”是指转换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知识,教师更多的是辅导而不是教授。“翻转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去开拓实践内容的学习兴趣。“团队教学法”同样减少了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学习课堂知识,并能够自主地学习,举一反三,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更多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本次问卷调查为生物化学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为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炳华.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

[2]李翠萍,张伟,赵春澎.分层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9z):111.

[3]肖爱玲,王锦玉.大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30.

[4]Bergmann J,Sams A.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J].Christian Education Journal,2012(4):42.

[5]Michaelsen LK,Bauman KA,Fink LD.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New York:Sterling(VA)Stylus Publishing,2002:1.

[責任编辑 李爱莉]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检验科:

为了加强我院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现将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转发至你科,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我院实验室实际情况,参照办法贯彻执行。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针对“双高”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建设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共享发展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双协共建的教师团队,开展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激励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水平专业群 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模式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赋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高职专业群”自提出以来见证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的步步推进。而打造高水平与高层次、结构化与专业化、国家级与国际化和多元合一的教学团队,是促进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紧跟广西大健康产业需求布局专业,聚焦“医、养、管、食、游、动”等广西大健康重点发展产业,为广西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学院根据广西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护理和药学两个专业群建设国内高水平专业群。学院始终按照临床和生产经营一线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知、德、技”三维标准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面临的新问题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学校针对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平台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提出了“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即“3线3精4平台N个(类)量化指标”教师成长模式。其中“3线”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3条主线;“3精”指学校教师主管部门针对促进教师成长路径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做到培训内容精细化、培训对象的精准化和培训形式的精致化;“4平台”指在信息化的教学与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上,结合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3个梯次平台;“N个量化指标”指给予各个平台分别赋予一定的资源(N1)、政策(N2)配置和若干个评价检测指标体系(N3)。该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继续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增大;三是教师的获得感有所提升;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五是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均得到提高。

然而,在高职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该模式虽然在指导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专业群”视域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短板,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打造高水平与高层次、结构化与专业化、国家级与国际化和多元合一的教学团队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成长平台辐射范围以及精细化程度不够,比如对教师学生管理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原模式侧重校内专任教师的个人发展考虑,缺乏以整体性团队建设考虑;(3)原模式主要面对校内在编在岗教师,针对企业或医院兼职教师的成长考虑较少;(4)教师分层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路径优化

“专业群”建设需要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支撑,教学团队建设是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研究领域的合作主体的优化组合,是基于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作为支撑专业群发展的新型集群,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的竞争优势动力源,才能实现团队和专业群建设创造性发展。

(一)建立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共享发展平台

依托广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教師发展中心和教师社会实践基地,融合政、校、院、企人力资源,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和专兼职教师双向管理、业绩互认和双职称认定工作机制,为校企双元育人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力。在“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的“4平台”基础上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实习实训四个方面为维度,以点成线,以点搭台,进一步优化资源共享平台,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多个方面,扩大平台的辐射范围和精细化。推进大健康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众创空间,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从医院和企业引入名师和名医,建立校、院、企技术创新团队,与院、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培试点,打造工匠培养平台。

(二)建立校企人才双向双协共建的教师团队

国家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是重要任务,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又是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普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顶尖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结构化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高职院校要详细评估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不断引进企业人才的同时,加大校内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丰富教师发展资源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水平,优化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依托合作交流平台及创新研究平台而搭建成结构化创新团队,将原“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三个层级结构精细化为校内新进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业群带头人共六层级教师专业成长模式(见图1),以及来自校外企业、医院(研究院所)的技术骨干、技术能手、技能大师、领军人才和名匠名师共五个层级,逐渐培养为专业带头人和专业群带头人。结构化更加完备,教师专业发展路线更加清晰,导向更明确。

(三)开展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

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精准对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教师标准的需要,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与提升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师培训,夯实“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基于“四有”教师标准的师德培训,实施覆盖全员的理念更新工程;(2)基于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主体需求的业务培训;(3)加强教师资格与职业岗位资格证的“双证制”教师培训;(4)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科研各具特长的教师以及不同专业教师组建“跨界”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复合能力支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强化以团队协同、跨界合作、校企双向流动为导向的育训概念(见图2)。

(四)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激励体系

1.完善分类和分层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

形成四种类型、四个层次的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队伍评价考核制度体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为核心,按照“教学‘双师’型、服务专家型、科研技术型、文化育人型”四种类型,建立并实施“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四级评价考核标准,提升教师发展的目标引领力与评价推动力。

2.落实常态化的教师自我诊改及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分层、分类教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按照“三年一规划,每年一诊改”工作机制,推进以“双高”目标为引领的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常态化,完善系部和校级双层教学督导制度,为完成“双高”任务提供决策与改进的机制保障。

3.制定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教师分析测评表

按照双高建设的要求,教师队伍要求专兼职结合,除了开发校内专业教师发展新体系,还要充分挖掘企事业单位及研究院所的人才优势,发展兼职教师发展体系。要针对校内和校外多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建立针对性的考评指标体系,引导激励教学团队正向发展。

4.建立多元化的绩效激励体系

要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合理诉求,发挥激励因素中能带来积极态度,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推动激励机制的健全。对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重大质量工程项目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加大职称评审等权重。创造中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运用激励机制,让教师积极主动完成挑战性工作和承担工作职责。综合考虑教师任用情况、晋升制度、工资制度、参与程度及奖惩办法,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任务,而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过程中,平台化、团队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是关键的标准,要从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有效监控等诸多方面考虑,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为促进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高效运行,提升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品牌效应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君,张玉凤.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及治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

[2]周小雅,常雪松,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探略[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5).

[3]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与技术教育,2021(2).

[4]崔宇馨,石伟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10).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9〕63号);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常雪松(1979— ),女,河南永城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止心血管疾病;周小雅(1963— ),女,浙江宁波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学职业教育;周元明(1963— ):男,通讯作者,浙江诸暨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韦志强(1967—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

(责编 黄 煌)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的:探索临床科研会诊制,建立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沟通机制,促进临床和科研融汇发展,优化科研生态,加快成果产出。方法:文章拟调查医院临床科研工作者,了解并分析科研现状和具体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推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临床医生碰到的问题不能有效转化为科学问题,临床科研会诊制较好地串联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催生了研究课题的产生和深入发展。结论: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认可,能较好地提升医院临床科研水平。

[关键词] 临床科研会诊制;科研管理

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凝聚、规范、引领医院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目前,三级医院的临床任务普遍繁重,作为主力军的临床医师们反映根本无暇再兼顾科研工作,大部分医院科研量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专职科研人员。如何将医院的臨床任务和科研工作做到融会贯通,促使科研产出质量提升,是摆在每个科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调查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科研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促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优化科研生态。

一、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需求调查

(一)背景

由于现今社区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够完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愿意直接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承担起社会绝大部分居民的医疗工作,临床任务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临床医务人员的休息和照顾家庭的时间已然变得很少,再去要求他们用这些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多数医务人员就演变成了为晋升职称而产生一种“应付”的心态[1]。而医院引进的科研专职人才或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总体资源匮乏,人员的配置协作上也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主要以“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模式进行,学科交叉和信息共享的力度明显贫瘠,临床参与率极低,缺乏临床最新知识和研究热点的支撑,容易制约自身的科研实力发展,导致医院整体综合科技力量难以快速提升[2]。通过调查表可以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无法快速突破的原因。

(二)根据德菲尔专家调查法制订调查表

在全院范围对科研工作实施情况、反馈意见和存在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中青年临床科研人员,调查问题为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内容为:对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对医院和科室科研氛围和支持力度的评价,自己科研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哪些科研能力需要提高,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等。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36份,收回30份,回收率83%。

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被调查者对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但73%的人觉得需要有人带领;87%的人对各种基金、奖项等申报不是很熟悉,但知道这方面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科室科研氛围和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度方面60%的人觉得一般,科室里就一两个人做科研,而且基本都是单打独斗,靠自己解决;53%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工作任务程序性很强,有时很难协调,想尝试科研活动会很累,临床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够是制约自己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被调查者都希望在科研思路方面、论文书写技巧、实验设计、绘图、统计学等科研技能方面取得突破。

在医院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方面,93%的人认为是临床任务太重,人手紧缺,无暇顾及科研工作;8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太少,医院专属科研公共平台不理想;73%的人认为是科研思路太狭窄,与外院外省市沟通借鉴较少;6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沟通不够,院内学术交流活动太少;47%的人认为是科研激励奖励力度不够;27%的人认为是科里或院里对科研工作政策支持不够。

在医院现阶段能使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方面,93%的人认为是协调好日常工作,科里或院里能够给予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一定政策支持;80%的人认为是招聘科研人员,引进人才,提升重点专学科的科技实力与学术地位,鼓励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合作,重点鼓励青年医师参与科研活动;73%的人认为是创造机会,增加院内院外学术交流活动;67%的人认为是增加科研平台建设投入。

二、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

(一)重点专学科增设科研主管岗位

科研主管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承担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传达科教科下发的各项通知及科研任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解读,需要科研主管带头并提携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项目的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情况及结项工作的验收等等。而且在科技档案的管理方面,科研主管也要定期的整理归纳,以便科室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科室的科研工作进展,增加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科研绩效的相关指标等。出台科室详尽的“临床科研会诊制”方案,制订“临床科研会诊单”,规定科室人员及时记录临床工作中的特殊病例、特殊标本、特殊状况,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请求临床科研会诊,以便给日后报课题写论文提供素材和案例。临床科研会诊情况将列入科室年度考核。

(二)增强科研专职人员临床信息动态捕捉力

科研专职人才实行分片管理制,辐射性管理3-4个科室,主要以医学创新团队的形式呈现,医学创新团队项目在我院已经初步进入实施状态,科研专职人员要定期每周参加一次辐射专科的例会,对临床科研会诊单上提出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并将自己在科研工作思考得出的思路和想法陈述给临床医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给辐射科室或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学术讲座培训,积极主动与科室的科研主管、科主任沟通,提出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主要技术路线。有具体在研课题的,可以通过科研主管给临床医师安排具体任务来配合科研课题的进展,促进课题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三、完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一)强化政策保障,简化制度流程

以往的一些管理制度在规定上会比较严苛,实施时对科学研究的动态性考虑不够周全,例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往往对科研活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过于界定,以至于灵活性不够[3]。对原有政策制度提出改进,简化申报签字流程,经费报批流程等,给予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人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科研思路与技术。

(二)强化经济保障,给予科研人员安全感。

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承担同样多的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再多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确工作强度较大,比如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科研工作后如果没有看到明显收益,则会考虑付出的精力是否与收益产生正比,而当付出与收益的心里预期相差较大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动力。应对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均制定更适宜的人才使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当下临床医学界愈发认识到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从来不是对立的,而应是一体两面,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的提高,都是为疾病防治寻求更佳的方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当下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困扰是如何做到兼顾临床与科研,两者皆不误。但又有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時间、资金不足,条件不够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主要矛盾点,但同时临床研究的效率低下更加加剧临床和科研的割裂。尽管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却未能利用好临床信息系统已存在的大量临床数据为科研服务。在医院科研管理中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加强临床和科研的协同发展,既能解决临床医师们临床任务重,抽不出整段时间做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能解决医院科研专职人才在科研工作中脱离临床缺乏创新性和突破口的问题,既而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加快医院科研成果产出。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周立萍,励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建设[J].现代医院,2017,17(10):1426-1429.

[2]季新华.专科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6):419-421.

[3]张全.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策略与思考[J].国外医学2016,33(3):116-118,122.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市场下艺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