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乐设施范文

2023-09-20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1篇

摘 要:农村水利设施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载体。通过梳理公共品整体性供给与社会资本的既有文献,进而以博弈论诠释农村水利设施整体性供给的行为选择。同时建构出社会资本对农村水利设施整体性供给的Logit回归模型,借助于CFPS中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数据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存量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起到积极作用,其中社会网络、社会参与以及农户个体特征对整体性供给产生显著影响。为此,通过营造农民整合参与的有利环境,增强农村社会资本的建设,有效培育和发展农村精英,以此来实现农村水利设施整体性供给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水利设施;整体性供给;社会资本;关联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具有公共品属性的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粮食生产的核心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引起的水资源短缺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农村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国家防总统计,2013年全国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 146亿元。截止2014年5月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37亿亩,仅占耕地面积的51.5%,仍然有近一半的耕地是“望天田”,基本灌溉条件比较缺乏。囿于水利基础设施的不足,愈发加剧了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程度。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现实以及供给的非有效性,反映出当下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长效续航力不足的问题 [1]。

而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只凭借基层政府供给无法理顺供给与治理过程,也未必能实现跨部门间的项目承接与转移[2],表征出“整体性供给”有其存在的应然性。缘起于农村水利设施的碎片化现状,单独由政府或者是农村居民本身来实现水利设施供给不现实,因此施行农村公共品的整体性供给是必然的选择。在当前农村仍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境况下,通过整合农村居民与基层政府等力量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整体性供给,不失为缓解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非有效性的一种良治化模式。农村居民如何通过依托于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来实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性供给已迫在眉睫。通过整合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有效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实现决策机制再整合,同时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来协调县乡政府、村民以及第三方主体,最终形成城乡均等化格局[3]。目前农村公共品的整体性供给与社会资本的关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资本不同程度会影响集体行动的规模和效应。社会资本的累积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信息交换与信息交流,并以此来促成集体行动[4]。Bhuyan认为社会资本在尊重对方农户基础上能及时、准确地提升对方农户的整合与整体性供给意愿,可见社会资本是实现化解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之道[5]。(2)乡村内部微观主体的良性互动增强了人际网络,能够有效助推农村社会资本的提升,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多元化,增强农村区域的开放性,最终促使农村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发生转变[6]。(3)传统自然村落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当下中国,也处于一个不断消减的过程。我国的自然村2000年前有360万个,到了2010年则只剩270万个,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个,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村的这种消亡速度还在加快[7]。(4)农村邻里关系在“亲市场”价值导向下的疏远,宗族势力的瓦解以及农村精英的流失,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农村区域内社会资本的衰退。新型农村整体性供给交易型的社会网络尚未成型,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社会资本的有机整合,引致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低效性[8]。

如何有效促进农户的集体行动与相互整体性供给是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关键,亦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研究领域中亟待考究和解决的现实命题,更是基层政府化解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重要手段[2]。然而,从目前调研资料来看,分散化经营土地的农户对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这种供给逐渐呈现出短缺加剧的趋势。此外,仅仅通过村庄的自主性组织和社会网络来促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可能会导致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的偏向性问题,如村庄“能人”对于水利设施的投入相当程度上是具有个体偏好性的,而且分散化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也无法实现对农户的有效供给。以上的讨论会产生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如何避免农村公共品供应中的不足,如水利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维护需要什么样的自主性网络治理。二是如何避免分散化的公共品供应的不均以及低效问题。毫无疑问,农村社会资本的累积是实现村庄内部自主性网络治理效用提升的重要手段,其依托的因素如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社会参与等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农户整体性供给的外在关系纽带。因此,核心农户如何借助于社会资本进而发起供给行为的整体性供给,以及整合社会资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长效性是农户以自主性整合与整体性供給来达成公共品整体性供给的关键环节。本文拟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探讨农村水利设施整体性供给过程中农户行为的利益博弈,同时借助于实证研究来阐释社会资本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影响,为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施整体性供给路径创新提供建议。

二、农村水利设施供给中的利益博弈和行为选择

为了有效分析和厘清农村水利设施供给过程中各个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为此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假设:一是农户双方都是完全理性人;二是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参与公共品供给和不参与公共品供给;三是所有的变量取值均大于零。

在这里讨论的农户在经济实力、资源、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是对称的。α表示农户A和农户 B 不参与公共品供给时正常的收益,r是参与供给时的总收益,c是参与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双方都参与时,农户A和农户B平分产生的额外净收益,双方收益均为r-c2(c

当p

为此,供给过程的利益博弈未能有效达成纳什均衡,也就无法满足农村水利设施有效性供给的萨缪尔森条件(所有消费者公共物品对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物品对私人物品的边际转换率),即:MRS1+MRS2+MRS3...MRSn=MRS(x,G),最终后果就会使得纳什均衡的供给量远远小于本应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就是所谓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续航力不足。但是现实农村水利设施是在不确定和复杂性的场域下完成供给,同时这种博弈过程是多次往复的博弈,因此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成效就在博弈过程中慢慢被消耗一部分成效。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农村水利设施供给要施行整体性供给,以此突破固有供给模式的非均衡性。

三、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

现有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日益老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滞后,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村灌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设施建设的成本日益增高,一旦基层政府(县乡政府)并没有加大财政投入资金,都将造成供给的非有效性。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体农户,依托于社会资本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整体性供给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个体农户以人际关系为纽带,进而自发性地整合村庄力量供给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参与整体性供给的意愿,进而有效避免了传统供给中的“搭便车”行为,有效缓解了村庄用水紧张的内在压力[10]。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性供给过程是建立在多元化行动主体积极有效整合和协调集体行动基础上的,不可否认的是,集体行动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精英农户的角色,以其村庄内部的政治地位、社会声望等因素动员和参与,并以此来实现其作为集体决策者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将社会资本作为表征农户的关键性变量,假定其对整体性供给过程存在行为选择的外在影响。基于北京大学CFPS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2012年的农户调查资料,对此进行 Logit分析,探索社会资本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外部影响,以期对农村公共品整体性供给提供借鉴性依据。

(一)模型建构以及样本数据

本文尝试采用研究二分类变量常用的方法——Logit回归模型来考察社会资本及其不同维度对农户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影响。具体的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在(1)式中,α表示常数项;Xi是第 i 个农户个体对整体性供给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除了社会资本以外的变量集合体;Zi则表示为社会资本,γi表示社会资本的影响强度;在总体关系模型中βi是关系模型中的偏回归系数。所选择的变量和变量分析主要是在表2中集中体现。

(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tata 12.0 软件对样本进行Logit回归分析农户整体性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采用最大似然迭代法列出了最终纳入全部变量的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在表3中,M1中主要是对社会资本指标的总体分析,而M2中则是将社会资本分解为4个维度内容(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社会参与)进行测定。为此,在对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影响分析过程中,主要是从个体、受灌溉面积、社会资本、用水环境等特征等进行多维度内容的分析。

1.农村居民个体特征对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影响。在M1、M2模型中,个体年龄A1和劳动人口A4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一开始预设表3中的结果是相互一致的。这说明了年龄和劳动人口规模与整体性供给是相互正向的关系。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整体性供给的意愿一定程度是与个体对此设施的使用时间的长短相关,即说明农村居民对设施的依赖度大小。

同时基于农村居民的人口规模基数大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一旦其表示出对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势必会形成人口整合力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A2与收入状况A3在统计学意义上尚未显现出显著性,与预期假设存在差异性,与调研区域的现实不相符的。实质反映出这两个因素对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并未发生直接效应,需要经过间接环节才能促成整体性供给意愿。

2.灌溉面积的大小程度已然严重影响到整体性供给中各个农户的整体性供给性意愿,并且这种影响是正相关的,在表3中M1、M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5 3、0.067 2,足以证明以上论点。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户需要扩大其农地的灌溉面积以此来增收,这就需要积极投入建设小型水利设施来实现广灌溉,足见其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而另一層面,倘若所获得的受益又无法逆向回馈于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灌溉参与过程,就会导致供给后管理出现“空心化”问题。因而作为理性选择人的农村居民,势必会以“整体性供给意愿”参与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过程。

3.社会资本特征对整体性供给意愿的影响。在表3的M1中,社会资本对整体性供给的意愿影响相关系数为0.564 8>0.5,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得到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社会资本因子对农村居民有效参与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影响非常大,且远远高于其他特征因子的影响程度。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社会资本特征下的4个维度因子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差异性比较大。其中2个因子对此影响较大,囊括了社会网络与社会参与,这二者在0.01置信水平下得到显著性检验,此外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社会网络。与此同时社会信任与社会声望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社会网络是以“社会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居民在村庄中的人缘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有利于增加与他人信息共享频数,增强村民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意愿,最终形成村庄场域内的整合力[11]。另一方面,社会网络还能昭示出农村居民在场域内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农村社会网络的大小,实质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在村庄场域内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少。因而依据农村居民在社会网络的区位与节点位。

对于社会参与因子而言,在1%置信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310 4,社会资本4个因子中社会参与因子的影响程度最高。这也验证了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效性的现实情况。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集中表现了村民对村庄集体事务和集体行动的态度和偏好。基于课题调研组的访谈资料,所调研区域中村庄的集体事务与集体行动的客观集聚点在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效性问题。因此,对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参与偏好程度客观反映出了农村居民对待现行农村自治以及农村政治的自觉性,公共服务产品“偏好强”的农村居民,其在农村区域的社会参与度高,那么其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参与积极性必然会高涨。

4.用水环境变量对整体性供给意愿的影响。偷水状况D1和用水纠纷D2等对水利设施的整体性供给是呈现出正向相关,在5%置信水平下得到了显著性检验。其实这两个因子的具体影响都能从制度经济学中寻求到解释。作为农村公共品的水利基础设施尚无法界定和明晰出产权,一旦农户受到机会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就会滋生出“搭便车”的心理[11];同时基于水利设施归属基本农村公共品的范畴,最终会衍生出“公地悲剧”问题。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利益所作贡献,而只会选择做搭便车者。倘若每个人都选择做搭便车者,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12]。”本文核心在于农村基础水利设施的产权并不明晰,易造成农村水权在村庄分配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而这种分配机制的模糊化就会进一步地加剧村庄利益格局划分的混乱,最终致使“偷水以及用水纠纷”等现象的增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性供给有效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13]。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在表3中尚未得到显著性检验,而其系数呈现出负值,说明了满意度对整体性供给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状况,原因在于现行整体性供给的满意度越强烈,必然会弱化现行制度安排的改革意愿。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只有对制度安排的转变或替代过程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实现制度的变迁过程[14]。因而,满足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势必对新制度需求意愿不强烈,这就足以佐证上述统计学意义的现实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上文的实证分析,有力地证明通过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可以探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有效性。同时也验证了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关键性变量,其中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中,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均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其余两变量(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对整体性供给的行为和过程尚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同时,还发现个体特征与用水环境特征对整体性供给的存在正向影响。

为此,在积极发展农村社会背景下厘清社会资本对整体性供给的互动影响,将农村居民个体与社会资本相互嵌入,并通过这种嵌入的视角来建构整体性供给的政策路径,以此来解决当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非有效性的困境:

1.要营造出有利环境以此来劝导农民整合参与。农村居民参与整体性供给的意愿主要取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有效性,而供给有效性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投入,责任主体的明晰以及整体性供给与整合的参与力度等。有利环境的核心要素是要产权制度的明晰化,也就是说确立村庄成员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主体地位,防止因搭便车而产生的委托代理成本。同时基层政府以“专项资金、低息贷款”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为整体性供给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2.增强农村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培育。在村庄中通过策划和组织多样化联谊活动,以此来改善本村农民之间以及其与外界的社会交流,进而建构出互动交流型小型社会,拓宽社会关系网。同时可以依托于“一事一议、民主参与以及社会融合”等方式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有效规范村庄内部整体性供给的参与行为。此外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来规制农村居民的行为,并以良性价值观和行为观念来规制农村社会,通过村庄内部凝聚力的整合来保障整体性供给的有效性。

3.有效培育和发展农村精英居民。农村精英居民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甚至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中起到核心作用[15]。要培育和发展精英农民的关键举措在于,一方面要加大村庄内部教育培训力度,引入外部专业性人才,从而充实农村精英建设的基础柱石,提升意愿的贡献度;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农村政治参与的流程实现对农村精英的外部嵌入,优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体性供给的政策设计,提升农村精英的参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贺雪峰,谭林丽.内生性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J].政治学研究,2015(3):67-79.

[2]张新文,詹国辉. 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50.

[3]曲延春. 差序格局、碎片化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5(5):70-73.

[4]杜春林,张新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5(7):9-19.

[5]Bhuyan S. The “People” Factor in Cooperatives: An Analysis of Membe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55(3):275-298.

[6]Uphoff N.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 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M].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0:215-249.

[7]中国经营网.中国城镇化10年90万个自然村销声匿迹[EB/OL].[2015-12-6].http://www.cb.com.cn/economy/2013-0809/1007960.html.

[8]李冰冰,王曙光. 社會资本、乡村公共品供给与乡村治理——基于10省17村农户调查[J].经济科学,2013(3):61-71.

[9]陈潭,刘建义. 农村公共服务的自主供给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6.

[10]黄瑞芹.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网络资本——基于三个贫困县的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9(1):14-21.

[11]詹国辉,张新文. 转型期公共服务的志愿性供给——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 湖北社会科学,2016(3):35-42.

[1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8.

[13]Gene M Grossman,Elhanan Helpman.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M].李增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6-20.

[14]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28-229.

[15]杨龙,仝志辉,李萌.农村精英对整体性供给社非线性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北京郊区四个农民专业整体性供给社的案例分析[J]. 探索,2013(6):159-163.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人文关怀;地域特色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已经不仅满足功能单一、使用性强等特点,也要在品味与品质上追求完美,这是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写实。但是也与其现状和现实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冲突,如在建设决策、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了严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症结就是在其设计理念中缺乏创新和科学管理。因此,结合国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本文基于工业设计的视角,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特征、理念、方法等进行研讨,希望对于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

各国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都有比较成熟的认可度。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了城市所有的设施,人们通过感知对其外形和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得到美学感受;也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可以将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很好地搭配和呈现,使其具有功能和视觉的完美统一效果;还有的学者认为,不仅是公共绿地,还有巷弄、庭院等,都应包含在公共设施内。综上,首先应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涵义给予明确的定论——即包含了向社会开放的文化、交通、体育、办公、金融、商业等,涵盖在公共场所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

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紧密相连,随着城市活动日益丰富,就连桌椅板凳等细枝末节都已成为公共设施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公园内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休闲,还能够用来休憩、娱乐。诸如废物箱、饮水器等的外观设计都有了明显改观,成为人们既可使用又可欣赏的服务设施[1]。新的信息技术,如触摸式多媒体、数字咨询服务及大屏幕数字电视等的演进,让街头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数字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完善了服务功能,展现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福利的综合体现。

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等息息相关。艺术的处理、合理的规划,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活动方式。这是对城市大多数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领域。优秀的公共设施建设和设计能够将原有的不和谐、不合理元素加以协调和整合,让城市公共空间变得舒适,让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城市。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加快,城市的环境逐渐成为动态发展的巨大载体,内含巨量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变化,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公共设施要考虑的不仅是使用,还有精神文化的追求,以及城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高度的体现。

2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的功能是由在人们在活动时从公共场所获得的所有需求的意念中体现的,因为功能性原则是设计原则中最重要的内容。功能性的完善设计可以让人们在享受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城市公共设施在利用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时,应从城市建设、市民需求、文化品味、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如公共设施的形态设计、施工技术等,还有材料采买、成本核算等加以考虑,并且针对工程建设的风险进行安全方面的设计,图1所示为城市公共设施环形设计层次。

城市公共设施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任何设计思路均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强调的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这是设计的最初目的,也是根本要求。将设计与功能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是工业设计中融入人性的突出特征。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本着工业设计思想的设计思路,加以人的思维的创新,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

运用工业设计思维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形态美的原则,是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用美来指导设计创作活动,运用美的法则,创造美的产品。

3 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特征

3.1 融合性

工业设计并非等同于工程技术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工业设计,是运用机械技术的手段实现美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工业设计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产品、视觉、环境等几大领域,加入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予以介入,将人的需要、美感等融入到其中,使其成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产物,并给人方便、舒适的感觉。

3.2 协调性

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产品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呈现的,相互之间具有协调关系。例如街道设施应围绕街道的商业、文化、交通等系统进行设计,相互应具备内在联系[2]。这需要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杜绝各自孤立的现象。最终设计的理想效果是将公共设施与整个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烘托出城市整体风格和特征,用色彩和风格征服每个看到它们的人,让城市显得魅力无穷。

3.3 功能性

运用工业设计的理念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要注重功能的特性,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需求。明确公共设施的功能是为了人的活动而设置的,首先要对人的活动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公共设施类型;其次,在使用功能、工学要求等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例如垃圾箱的开口设计,如何才能便于人们抛掷废物时不会由于开口太大而影响污染物的储存,同时又能够防止蚊蝇侵害,以及防雨、美观、清洁方便等。

3.4 强化性

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就是将产品进行美化和功能的加强,通过造型、色彩、工艺等技术加以构思、创意和实现。对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城市景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让设施发挥功能,还具有装饰效果,将城市整体空间的品质加以创新和提升。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十分注重美化,有的装饰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对街区、局部等進行设计和探索,将重新构建出一个集都市特征、文化、品味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都市的优美环境。

3.5 经济性

工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赋予的是产品的生产创造力,因此出于对材料的再造和制造工艺的把握,部分可以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是工业设计给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优势。例如将汽车站分级设计时,一类站拥有起点、终点等,二类站是客流量较小的站,三类站是不重要的站,按照等级进行相应建设,还可为广告投放留下足够空间,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 4]。

4 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理念

4.1 注重相互协调

首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要从视觉要求出发,对公共设施的位置、尺度、造型等进行设计,务求融合于城市景观环境中,衬托城市独特风景;第二要与建筑物相协调。不要分割建筑物的造型与基调;第三要与市政设施相协调。如与候车亭、电话亭、道路指示牌等相协调,起到艺术点缀的作用;第四要与城市绿化相协调。注重视觉效果,按照公共设施的功能配备不同的绿地景观,隐喻时代精神,表现城市气质,体现市民文化。

4.2 融入人文关怀

为公共设施注入人文关怀,也是将工业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设施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形式和功能的设计,将人性化的因素注入其中,使其能够为人所用,具有个性、情趣和生命。除了实用和经济,人的特殊需要应在设施的功能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要展示城市公共设施对普遍人群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满足,帮助人与设施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使得公共设施达到布局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境界[5]。

4.3 尊重地域特色

根据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这是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巧妙运用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为公共设施增添趣味。一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人文景观、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均有不同,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上述要素,深入挖掘城市的本土特点,根据地域化特征,将居住、建筑等进行有机结合。图2所示为结合某市特色,将公共设施与街道进行有机结合的示意图。

综上,将公共设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加以设计,使公共设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与城市环境相呼应,充分体现城市魅力。力求整体风格统一、协调,让城市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风景线,给予城市人文、自然、文化的韵味,并迎合城市品味,在基调上做相应调整[6]。

5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的大发展,使得公共设施设计和建设成为重要内容,并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基于工业设计视角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于创造美好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优雅环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追求人性化和完善的功能,是公共设施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向。完美的设计将为城市带来更美好的空间,也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公共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李宜信. 从工业设计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J]. 商情, 2013(27): 283.

李咛, 岳邦瑞, 张楚梵. 以工业设计为视角探析城市住区公共设施[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3, 27(4): 452-456.

薛文凯, 张雅涵. 以城市主题文化为背景的公共设施探究——以北京公交站台为例[J]. 设计, 2016(11): 158-160.

马杰, 吴祐昕. 基于社会属性的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J]. 设计, 2015(5): 100-102.

任新宇, 关惠元. 生态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考[J]. 生态经济, 2015, 31(10): 189-193.

陈敏.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探索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1(19): 64-65.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用户资产; 电力设施; 接收管理

用户电力设施,即用户产权的受送电设备。就其技术属性而言,用户电力设施是输配电网络的受送端,直接供给用电设备,实现用电目的,其运行的可靠性是建设智能电网,提升供电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其物权属性而言,用户电力设施属于用户资产,游离于供电企业的资产权属之外。因此,对供电企业而言,如何解决用户资产管理在技术运维上的必要性与权属关系上的分离性,成为实现“一强三优”(即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目标,全面提升供电服务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用户电力设施移交现状

对供电企业而言,用户电力设施的移交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农村集体资产的整体移交;二是用户自有的电力设施移交。前者主要是电力体制改革时期形成的,农村集体资产整体划拨给供电企业。后者是目前供电企业接收管理用户资产的主要来源,用户将自己投资建设的高压专用线路、变电设备、进表线、电缆以及小区配套电力设施等资产移交给供电企业,并由供电企业负责维护管理,且一般以无偿移交形式为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投资的活跃,社会经济生活对电力需求和供电服务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城市公用配电系统的升级改造,小区配套电力设施的代建代管,使供电企业建设、运维和管理的用户资产规模迅速扩大。

从用户电力设施的来源构成情况看,用户电力设施移交主体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大企业用户以及地方政府。其中,以房地产开发商、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和地方政府为主要移交主体。

从用户电力设施类别构成来看,目前供电企业接收的用户电力设施类别主要包括输配电线路、箱式变电站、配电变压器、低压配套设施以及开闭所等,其中线路类、箱式变电站类、配电变压器类设备为主要的接收设备类别。

二、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现状

目前,供电企业对拟移交用户电力设施主要采取鼓励接收的原则,但是针对不同的移交主体,具体采取的处理原则也不尽相同。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所移交的小区配套电力设施(不考虑资产健康状况)、政府资金补偿性质的输配网升级改造形成的电力设施,主要采取鼓励接收的原则;对于政府及其事业单位、学校等公用事业的配套电力设施,一般工商业用户、制造及加工企业等动力户的配套电力设施,采取的是不予接收的原则。

现阶段,用户向供电企业移交的电力设施主要包括南水北调、高铁及公路跨越形成的输电线路迁改,政府投资的城镇建设涉及配电系统迁建以及小区配套电力设施建设,供电企业接收上述用户电力设施主要按以下方式进行资产管理:

1.作为代管资产处理。供电企业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后,不做会计处理,不增加资产总额。设备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备查账,资产发生的维护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列支,或根据合同规定向用户收取代管费用。

2.作为无偿赠与资产处理。供电企业受让用户电力设施后,根据资产移交合同、资产评估报告等资料,按照移交资产净值或评估值确认用户电力设施入账价值,增加“资本公积”。供电企业建立财务资产卡片和设备台账,资产发生的维护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二)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风险分析

用户电力设施移交供电企业管理,有利于电网安全运行,促进电网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供电企业服务形象。但是,鉴于用户电力设施的专用性、资产权属的独立性以及设备运维管理与产权的分离性等特征,供电企业全面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其产权获取的权益远远小于需承担的义务及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权关系模糊,法律风险较大

产权是界定电力设施权益和责任的主要依据,《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就现阶段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情况来看,权属关系不清晰和产权界定不明确,是制约供电企业全面接收用户电力设施的主要障碍。

一是资产移交主体不明,权属关系转移难以确立。电力设施作为非登记产权,其产权或管理权确认一般是以移交合同为准。而目前接收的用户电力设施主要是由用户电力设施施工单位或房地产开发企业移交形成的,其与供电企业签订无偿移交或划转协议。根据《电力法》第十三条规定“电力投资者对其投资形成的电力,享有法定权益”,施工单位或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是用户电力设施的投资者(或称所有权人),其签订的移交协议无法律效力。

二是产权界定不明确,法律责任确认不清晰。《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电计量装置,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这项规定将用户投资建设的资产纳入供电企业的“维护管理”范围或“产权”范围。一方面,附属的土地、房屋、建筑物使用权难以与小区公共物权剥离,可能增加土地或房屋建筑物占用费用以及隐蔽性或破坏性施工附带恢复物态原状的费用;另一方面,供电责任界定范围扩大,增加了供电企业法律风险,根据《电力法》第六十条规定:“因电力运行事故给用户或第三人造成损害的,电力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属于谁,谁就承担其拥有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责任”,产权界定决定了供电企业法律责任履行的范围。

三是法定管理权、委托管理权和产权移交相互分离,运行维护管理风险较大。根据《供电营业规则》有关规定,用户将电力设施移交供电企业存在“法定管理权”、“委托管理权”、“无偿或有偿移交产权”三种形式。目前,现行法律法规尚未明确上述形式的权责范围,用户电力设施移交合同或协议尚未健全有关内容,这就造成供电企业对用户资产的运维管理属于无权代理行为或无因管理行为,供电企业需承担行为导致的民事责任,而不论用户资产所有权人是谁。

2.接收及运维管理薄弱,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一是用户电力设施移交合同管理尚未规范,用户电力设施接收标准以及移交程序有待统一。特别是南水北调、高铁及公路跨越、城市公用配网系统升级改造形成的用户电力设施的接收管理亟待规范。

二是运维费用没有成本补偿。全面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后,供电企业所维护资产规模扩大,运维成本费用随之增加,目前电价政策没有相应的成本补偿。

三是更新改造资金来源匮乏。全面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后,后续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等资金来源匮乏,增加了供电企业筹资负担。

四是供电企业运维力量相对不足,“瓶颈”效应凸显。全面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后,供电企业所运维设备数量剧增,供电企业运维管理覆盖能力相对不足,增加了供电企业安全措施、日常巡检以及隐患排查的压力。

三、规范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的建议

为了促进用户电力设施精益化管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社会形象提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

1.健全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体制机制,规范产权移交及物权确认程序

电网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由用户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电力设施是加快电网建设的重要措施,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用户电力设施接收工作,健全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管理体制机制,保证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的有序、高效、优质。同时,供电企业应规范产权移交与物权确认的法定程序,切实维护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明确投资方和受让方的权责范围,规避产权纠纷、供电责任等法律风险。

2.明确用户电力设施接收的经济和技术标准,确定用户电力设施接收处理方式

(1)对于不具备接收条件的用户电力设施,通过与业主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在不发生产权转移和限制民事责任条件下,开展用户电力设施运行维护管理。

(2)对于公用电力设施、变电站内用户专用设施、小区配套电力设施以及其他用户电力设施,通过与政府、用户签订《法定管理权资产移交合同》或《资产无偿移交合同》,在明确移交的内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产权和管理权界定等条件下,开展用户电力设施接收与维护管理工作。

(3)对于南水北调、铁路及公路跨越、城镇建设等资金或资产补偿性质的电力设施迁移、改造,通过与政府或投资方签订《资产迁移、改造补偿合同》,完成迁移、改造后补偿资产的接收和运维。

3.规范和健全用户移交资产台账和财务管理

一是统一用户移交资产价值评估标准,真实反映用户移交资产价值;二是严格执行财税[2011]35号文有关规定,规范用户电力设施账务核算;三是确定用户电力设施建卡标准和方式,实现与移交设备台账的联动,提升资产管理精益化水平。

4.明确双方产权和移交时间

在资产移交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产权分界及移交日期起算时间,便于在各自的产权范围及承接时间内承担责任,规范移交用户电力设施物权确认的法律程序。

5.加强用户电力设施移交的合同管理

合理利用电力设施产权人免责范围的法律规定,制定接收用户电力设施合同格式文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移交资产权属关系分界点确定、移交主体确认,土地、房屋建筑物无偿使用,电气施工与设备更新改造中双方的权责界定,电气设备安全措施和日常巡检职责、免责事由和禁止性行为等,避免与小区公共物权产生法律纠纷,减少供电责任和意外事故导致的法律风险。

6.小区配套电力设施的接收,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移交行为的法律约束

一是小区验收送电前,向开发建设单位提出在《商品房购买合同》中增加对购房者有关配套电力设施移交的提示及说明内容。二是业主委员会管理机制健全的居民小区,积极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用户电力设施移交协议。三是未建立业主委员会的居民小区,积极与当地居民委员会协调,组织居民集中签订用户电力设施移交协议;或用户办理《供用电合同》的同时,与其签订用户电力设施移交协议。

【参考文献】

[1] 李莉.用户产权的受送电设备的维护管理[J].电力设备,2004,5(10):132-133.

[2] 游福兴.用户电力设施资产移交的法律性质及其规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9(3):62-63.

[3] 黄良顺.细解用户电力资产移交[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12):57-59.

[4] 游福兴,孙发.界定产权分界的法律意义[J].大众用电,2008(6):8-9.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生产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集成,如何利用作业机械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重点发展的10个热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在兴隆县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截至2011年底,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 033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 411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9.8%,以大杖子乡、三道河乡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同时又新建了10个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区。针对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兴隆县设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转变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手段,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首先,要根据各地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及时加大设施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兴隆县大部分地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是新型温室大棚拱架、多功能卷帘机、智能喷滴灌施肥设备、温室供暖设备及小型农业机械(如多功能管理机、小型深耕机、精量播种机、育苗机等)。

1 设施农业机械种类

1.1 球形温室拱架

球形温室运用独特的球形构造,整个温室是一种整体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网架结构,它在设计原理上充分利用了最具固定性的三角效应和球体外表的整体张力效应,构成坚固且耐压的温室外表曲面。这种温室的抗压性、防风性、抗震性强,高度为4~8 m甚至更高,可以普遍用于花草、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可依据不同情况建成椭圆形、圆拱形、飞碟形等,也可进行分层种植,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立体栽培成效也很显著。与普通温室相比,在生长期同为60 d的条件下,球形温室内的植株高度比普通大棚高5~7 cm,且叶片厚,叶色深绿、有光泽。以种植番茄为例,普通温室667 m2产值为4 500元,而球形温室667 m2产值为6 8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1.2 滴灌施肥设备

滴灌施肥是将施肥与灌水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除了可以和肥料结合,其他可溶性农药、锄草剂、土壤消毒剂等制剂的喷施也可以借助该灌溉系统来实施。滴灌施肥可以提高各种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养分向根系分布区以下土层的淋失,省水省肥,有利增产,不破坏土壤结构;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抑制杂草生长;与地面沟灌相比,节水量在40%~50%,可节约肥料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75%。

1.3 日光温室卷帘机

日光温室卷帘机的特点是输出扭矩大,耗电量小,承载能力强,它的电机功率为0.75~2.2 kW,承载能力为5~12 t。以长70~90 m的温室为例,重12 t(含雪或水)的双层草苫可一次性铺卷完成。卷帘机按工作形式分为4类:自动固定式、双跨支臂式、爬山虎式和侧置套管式,侧置套管式主要用于卷铺保温被。

1.4 温室供暖热风炉

使用温室供暖热风炉可避免锅炉加热不便管理和不能自动控温的弊端,它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可降低种植成本,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1.5 小型深耕机械

采用小型深耕机械进行深耕作业,可以提高土壤团粒性、渗透性和保水性,使作物根系发育旺盛,促进作物生长。

1.6 小型播种机

机械化播种和栽植是蔬菜栽培的基础环节,小型播种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播种质量,使蔬菜苗齐、苗壮,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7 小型中耕机

小型中耕机体积小,运行灵活,可以在棚室内一次性完成开沟、培土、起垄等作业,减少机具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采用小型中耕除草机可进行施肥、除草、拌肥等作业,有效改善作物根系发育条件,提高作物产量。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兴隆县,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菜农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不足,多数农民认为机械化作业达不到人工作业的质量,不愿接受;二是菜农在核算成本时,并不考虑自身的劳动力成本,因此他们认为机械作业成本较高,一时接受不了;三是对于购买机械的农户来说,经济效益不突出;四是设施农业对作业机械的要求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的好处,提高对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二是建立示范基地,为设施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提供产品示范和演示的场所;三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是积极改善设施条件,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六是要求各设施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加强技术革新,保证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做到让用户满意。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5篇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在国际的称谓上,欧洲、日本等通常使用“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这一概念,美国等通常使用“可控环境农业(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一词。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量变质变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

1设施农业概述

设施农业简介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 设施园艺

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国际上塑料农膜占整个覆盖面的97%,我国占到98%,其他为玻璃/PC板覆盖。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是引进国外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并具备人工升温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但是不仅没有普及开来,高成本甚至难以实现商业运营。另一条道路是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推动农膜生产企业和农民联手,从塑料大棚和拱棚开始,逐渐发展为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形成快速发展,形成总面积达到其他国家总和的5倍以上。在辽阔的大地上种养了品种最全的设施种养成果。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过高。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玻璃/PC板连栋温室在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其缺点与玻璃/PC板连栋温室相似,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般作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的替代品,更多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和推广。②日光温室的优点有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适合小型机械作业。天津市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其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很好,便于机械作业,其缺点在于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青海省比较普遍的多为日光节能温室,辽宁省也将发展日光温室作为该省设施农业的重要类型,甘肃、新疆、山西和山东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广泛。③塑料大棚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农户易于接受,塑料大棚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竹混合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总体来说,塑料大棚造价比日光温室要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其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它做越冬生产。④小拱棚(遮阳棚)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投资少,作业方便,管理非常省事。其缺点是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的应用,并且劳动强度大,抗灾能力差,增产效果不显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

随着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型温室建设成为无毒农业、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园建设的核心设施。使用这种设施可以生产出没有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是今后设施农业重点发展的对象。 设施养殖

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①水产养殖按技术分类有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网箱养殖具有节省土地、可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效益高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安徽的水产养殖较多使用的是网箱和增氧机。广西农民主要是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天津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池塘水底铺膜养殖技术,解决了池塘清淤的问题,减少了水的流失。上海提出了“实用型水产大棚温室”的构想,采取简易的低成本的保温、增氧、净水等措施,解决了部分名贵鱼类越冬难题。陆基水产养殖也是上海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较难被养殖场(户)接受。②在畜牧养殖方面,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主要是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封闭式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开放(敞)式养殖设备造价低,通风透气,可节约能源。有窗式养殖优点是可为畜、禽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投资比较大。安徽、山东等省以开放式养殖和有窗式养殖为主,封闭式相对较少;青海设施养殖中绝大多数为有窗式畜棚。贵州目前的养殖设施主要是用于猪、牛、羊、禽养殖的各种圈舍,以有窗式为主,开敞式占有少部分,密闭式的圈舍比较少。黑龙江养殖设施以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养牛和养猪场为主,主要采用有窗式、开放式圈舍。河南省设施养殖以密闭式设施为主。甘肃养殖主要以暖棚圈养为主,采取规模化暖棚圈养,实行秋冬季温棚开窗养殖、春夏季开放(敞)式养殖的方式。

自2008年开始,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增加和疫苗难防问题的日益严重,随着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发现以及空间电场防疫自动技术的发明,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建设就成为集约化畜牧业的建设重点。 水产养殖设施

在水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更多地集中在育苗方面。增氧、实时灭菌、促生长等技术装备多集中在育苗室。其中对水产养殖效益影响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水体的实时灭菌消毒,介导鱼礁水分微电解灭菌消毒技术装备在育苗池内的防病效果理想,以介导鱼礁水分微电解灭菌消毒技术、空间电场空气净化防疫技术设施为核心设计的环境安全型育苗场正在试验示范,其成熟的技术成果将对水产养殖业产生重大影响。

2设施装备编辑

设施装备的应用情况

在设施园艺方面,覆盖材料是至关重要的,聚烯烃温室大棚膜的流滴、消雾、耐老化、防尘抗污功能,据定了设施的太阳能利用率。再就是搭建骨架,用竹片或竹竿做骨架,每个骨架用水泥柱或木桩做支柱;钢架大棚,采用钢管搭建大棚,目前普遍用连接件代替焊接技术来固定钢管。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的为主。玻璃/PC板连栋温室以透明玻璃或PC板为覆盖材料的温室,这类温室的骨架为镀锌钢管,门窗框架、屋脊为铝合金轻型钢材。

温室设施内使用的主要装备包括物理植保技术装备或其他喷雾植保机械、物理增产技术装备、耕耙与灌溉类机械装置、湿帘降温系统等。其中,物理植保技术装备包括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臭氧病虫害防治、色光双诱电杀虫灯、防虫网;而物理增产技术装备包括利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制造的空间电场光合作用促进系统、烟气净化二氧化碳气肥机、补光灯、滴灌系统等;耕耙机械装置包括微耕机、微滴灌装置;其他喷雾植保机械包括机动和手动施药器具。温室设施外使用的机械装备有草苫(保温被)卷帘机、卷膜器等。在生产作业中,机械耕作比较普遍,其他生产环节大多是人工作业。 在设施养殖方面,环境安全型畜禽舍是建设重点,其中的防疫装备包括空间电场防疫系统、等离子体灭菌除臭系统,而生产辅助设备土要有喂料机、喷淋设备、风机、冷水帘以及粪便处理设备等,大型养牛场还配备了自动挤奶、杀菌、冷藏等设备。大型鸡、鸭、鹅饲养场还配备有自动孵化设备。

在食用菌生产方面,环境安全型菇房已经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的重点。其中,空间电场灭菌防病和促进食用菌生长的技术装备是其配置的重点。

在水产养殖方面,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利用聚乙烯网片制作的网箱,配备的设备主要是增氧机。介导鱼礁水体微电解自动消毒技术正在进入试验示范阶段,它的发明对集约化水产品养殖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经营分析编辑

投入构成

从设施园艺各种类型比较来看,玻璃/PC板连栋温室成本最高,投入也最大,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温室大棚次之,小拱棚和遮阳棚投资最少。玻璃温室的投资成本在600-800元/平方米,PC板温室的造价在700-1000元/平方米。温室主体加上周边道路、加温等配套设施造价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的为主,造价在60-100元/平方米之间;日光温室按建筑材料不同,造价在40-150元/平方米不等。竹木大棚的材料及工本费在10元/平方米左右;钢管大棚,设备投资成本高,造价25元/平方米左右。因此,世界上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园艺占总面积的97%,我国更高达98%,其他为玻璃和

PC板。聚烯烃膜在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仅占总成本的1/20左右,却起到最关键的作用。成本最高依次为骨架-保温墙-保温被等。 经营状况

从各省调研情况来看,设施园艺的投入产出比很高,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山东省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一座日光温室的毛收入可以达到17000元,实现纯收入10000元左右。一亩塑料大棚的毛收入为6000元,纯收入为3000元左右。据浙江省测算,小拱棚、遮阳棚的年投资回报率达153.42%,塑料大棚的年投资回报率为70.88%,低于平均水平。相对而言,标准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平均投资10720元,每年每亩折旧费3050元,虽然亩产值高达9185元,但扣除折旧及直接生产成本费后,每亩的年净收入为4510元。根据各省统计数据测算,密闭式养殖设施的单个养殖设施年产值1.55万元,单位面积年产值742.94元/平方米,人均年产值2.89万元。有窗式的单个设施年产值为1.93万元,单位面积年产值为674.02元/平方米,人均年产值1.69万元。开敞式的单个设施年产值为1.18万元,单位面积年产值为238.47元/平方米,人均产值1.67万元。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进行测算,设施养殖中密闭式年投资回报率最高,达到38.02%,而其主要类型的有窗式和开敞式的年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7.57%和27.91%。

4政策措施编辑

发展战略

各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有差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分别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了本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但是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很多成熟的蔬菜基地没有额外补贴,农民自己购买高端的覆盖材料,取得良好的效益。有些地方政府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多数效果很好,但也有政府包办购买材料搭建设施,也不乏购买到劣质产品,这样就达不到理想效果。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5796万亩,农业部规划2020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7500万亩,这个规划是稳健可行的。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量的88%,量的绝对优势必将转化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设施农业技术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已为时不远。在重视补贴设施栽培的同时,应当重视覆盖材料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将一年期覆盖的温室大棚膜转换成多年覆盖;鼓励生产长期无滴无雾的镜面膜;鼓励研制长效防尘抗污染的高性能功能膜。这样农民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便补贴少一些甚至没有补贴,农民积极性仍会很高。 扶持政策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设施农业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农户贷款贴息和补贴也逐年增加。天津市还将温室卷帘机、微耕机、物理农业机具等设施农业产品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对农民购买设施农业产品实行补助政策。部分地方政府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财政投入。上海市采取了“政府扶持、社会多元投入、企业运作”的模式,例如由松江区农业委员会下属的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引进上海部分园艺公司等参与市场、基地的建设和经营,建成了“松江浦南万亩花卉基地”、“华东花卉交易市场”等。但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拟定的三大农资产品化肥、农药、农膜中的农膜扶持太少,农膜若能将目前农技推广中心拟定的温室透光率从55%提升到80%,将能够多生产50%以上的果、蔬、禽、蛋、肉,相当于增加了数千万亩土地的产量。但现在科技发展规划、政府扶持项目中都没有农膜的目录。 科研和推广

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积极推动各地政府,组织科技人员辅导菜农,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投资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种养的类别发展到:蔬菜、水果、花卉、禽畜、渔业、林木育苗、食用菌、中草药等方面,成为国计民生中不可缺少的设施。对设施内作物生长环境因子的研究正在取得突出成效,光、温、水、气、肥环境因子的优化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甘肃宁夏干旱少雨地区和沙漠地区的设施栽培更取得可喜成绩;结合设施覆盖材料的研制,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量将设施产量提升至露天栽培的5倍已成为现实。国产温室大棚膜技术已经达到国外流滴消雾持效期3年以上的水平;优化太阳光波的温室膜也已经试验成功;针对内陆地区雾霾较重研制的防尘抗污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屏蔽病虫菌可视光抑制病虫害繁衍的技术也研制成功;还研制出光催化杀菌养殖专用膜和夏季降温膜。这些技术将更快推动我国设施农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温环境因子的优化加大光合作用进程,设施内二氧化碳就不够用了,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研制用秸秆落叶生成二氧化碳,以弥补设施内二氧化碳不足。综合技术将使设施农业产量整体达到露天种植的5倍,我国18亿亩耕地将不再是令人揪心的红线。

5优劣分析编辑

政府政策

政府部门多头管理,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情况,这从体制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各省虽然都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扶持资金的投入仍显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日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设施农业标准;另外,很多企业只重视温室主体结构和配套设备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而忽视了温室的整体性及其配套产品的标准化。 设施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导致果蔬品质下降,动物养殖防疫、消毒设施落后,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市场经营

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规模化花卉、果蔬类产品出口量少。广大农户规模小,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较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6建议措施编辑

政府政策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健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特别是覆盖材料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和鼓励科技发展目录;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建立果蔬产量评估机制和产销平衡机制,避免丰产坚守的现象出现。鼓励设施覆盖材料的研制向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因子方向努力,做出能够调节温度、优化太阳光光波的高端覆盖材料,以保障我国设施农业尽快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农业技术

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市场经营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7农业产业化浪潮来袭 设施农业将迎大发展编辑

“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朝阳行业中,面临着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新浪潮。”人大代表林印孙在人大会上说,怀揣“三农”梦想、想在农业产业化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一定要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人大代表林印孙是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他表示,正邦集团致力于打造农牧业和种植业“两条产业链”,构建农资网、粮油网、肉食品网“三张网络”。同时,重点投资产业链的“两端”和抓准关键的“两翼”,“两端”即投资上端育种、基因和生物技术类企业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投资下端渠道、贸易及品牌,以掌控渠道终端市场优势。“两翼”即整合人才和资本,打造农业产业资本平台和行业精英创业平台。农业产业需要大批优秀企业和精英人才去开拓,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支持。正邦正担负起做行业组织者的角色,着力把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至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团结联合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合作伙伴和农户,共同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林董事长对农业发展的分析十分到位,正邦的战略方向清晰明了。同为农业服务企业领袖的京鹏科技田董事长十分赞同林印孙代表的观点。田董事长在公司3月总结会上重述了林总在人大会议的发言,他表示林总的发言正是他想说的,他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观点不谋而合,京鹏科技作为温室行业代表企业响应正邦,一起努力推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京鹏科技是农业科技领域最早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其在通州研发基地已经成功攻关大型植物工厂、京鹏智慧温室、智慧菜园等尖端技术项目,致力于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最完善、最环保的配套服务装备与发展模式。

有业内专家分析:“由于政策的导向,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示范园区的大力推广及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出现,必然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推起一阵波澜,因为农业示范园、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这些农业经济体生产经营规模化,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保等社会效益。他们相对农户经济实力强,会积极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这样会给农业配套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农业科技领域的设施农业和无土栽培。”

儿童游乐设施范文第6篇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全州设施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2013年设施农业发展工作方案。

一、实施单位

克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主管部门

土肥站

三、实施地点

通过总体调查研究制定了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地点,即乌恰县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

四、目标任务

乌恰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1876座(3990亩),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温室目前达到960座。

五、 指导方法

1、培训方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州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快速提升,把设施农业作为我州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根据乌恰县基本情况我中心培训安排,计划针对乌恰县设施农业发展所需,为各乡、镇、村农民技术员举办一期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

1.1、培训原则

(一)农民实际需求原则: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的主体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及有关知识培训。

(二)贴近实地原则:为了增强农民的接受能力,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对农民的培训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和入棚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

(三)示范引导原则:通过重点对设施农业示范农户的培训,引导带动其他农民,逐步提高广大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水平和能力。

(四)规范有效原则: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包村进村对农民进行培训等制度,并完善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1.2、培训内容

(一)温室、大棚蔬菜土肥水管理技术;

(二)温室、大棚蔬菜施肥技术;

(三)温室、大棚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四)蔬菜的采摘、储藏和管理;

(五)大棚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六)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1.3、培训方式

(一)集中授课:进行专题讲座。集中理论授课每个季节不少于1次,每一次不小于4个小时。

(二)现场操作: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地观摩:组织学员到设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管理好的大棚实地观摩。

2、强化责任

实施单位、主管部门、实施地乡镇要通力合作,分工责任,协

调配合,着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的施设农业培训;加强协调、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培训及施设农来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技术人员管理,落实责任,量化目标,逐步实现施设农业示范、推广。

六、保障措施

1、保障农产品生产

结合乌恰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群众生活需求形势,以玛依喀克乡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设施农业,鼓励和引导种植户大力实施农家肥、生物制肥,坚决禁用或少用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品质。

2、保障措施落实

2.1加强技术培训:让技术培训贵穿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2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工作,各部门协调配合,责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设农业技术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七、实施步骤

(一)本项工作启动阶段(2013年2月底至4月)。主要工作是对示范、试验区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对本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一步专业技术教育,同时大棚管理人员和群众进行培训,3月25日前,设施农业地块全部落实完成并上报中心。

(二)本项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9月)。主要任务:(1)技术指导日光温室标准化建设,墙体筑造、棚架、侧墙、后坡等建设内容;(2)加强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的形式以积极发展“一棚一户一技工”为培训方向。培训内容主要有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联系实际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3)技术指导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产量收获等技术。

(三)工作总结阶段(2013年8月至9月)。此阶段主要工作是

上一篇:车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下一篇:科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