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

2023-11-22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1篇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紧迫任务,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总体部署、重点推进、先行试点、全面展开的路径推进改革。希望今年确定的100个改革基础较好的县 (市、区) 试点单位切实承担起改革试点的主体责任, 思想上先入位, 了解中央要求, 明确工作任务, 把试点抓实抓好。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要围绕目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要把握好改革的原则, 稳中求进。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坚守法律政策底线,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要把握好改革的方法步骤。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集体资产构成各异, 农民群众诉求多种多样,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分类实施、试点先行。

当前, 各试点县要以《意见》明确的改革任务为基本依据, 认真组织实施, 积极试点试验,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要探索成员身份确认的具体程序、标准和办法, 探索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成员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 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探索多种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各试点县要主动担当, 大胆试验, 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2篇

晋中市现辖11个县 (区、市) 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23个乡镇 (管委会) 、2 750个行政村、3 562个村民小组, 二轮承包时集体耕地面积35.4万hm2, 其中:家庭承包地25.5万hm2、集体机动地5.4万hm2、退耕还林地2.12万hm2、企业及公益事业占地1.51万hm2, 二轮承包农户57.2万户。2014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晋中市在11个县 (区、市) 17个乡镇的74个行政村开展了确权试点工作。2015年, 在2 664个应确权村部署开展了确权工作, 占行政村总数的96.9%。截止2017年11月底, 已超额完成权属调查、登记簿建立、数据汇交任务, 全面完成农户确权档案整理工作, 基本完成信息化机房建设, 同步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1.1 超额完成权属调查和登记簿建立工作

土地确权权属调查工作由各县 (区、市) 通过公开招标, 委托30个测绘公司承担。截至目前, 已完成审核公示的行政村2 633个, 占应调查行政村数的98.8%。完成权属调查农户52.7万户, 占应调查农户数的100%。实测耕地34.38万hm2, 其中:实测承包地28.32万hm2, 超过原承包合同面积11.1%;实测非承包地4.06万hm2, 超过原集体机动地面积12.5%。已完成承包合同签订的行政村2 579个, 占应签订行政村数的96.8%, 超额完成省定95%的目标任务。完善承包合同51.2万份, 占应调查农户数的97.1%。确认家庭承包合同面积27.89万hm2, 占实测承包地面积的98.5%, 超过原承包合同面积9.4%。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由各县 (区、市) 农经部门根据完善后的承包合同, 以承包农户为基本单位, 按照“一户一簿”的原则建立。目前已建立了2 579个行政村、51.2万户的登记簿, 分别占总数的96.8%和97.1%, 超额完成省定95%的目标任务。

1.2 整体完成数据库整理汇交任务

数据入库工作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 采用“分级负责, 逐级汇交”的办法开展。各县 (区、市) 通过招标形式选择技术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数据库的整理汇交工作。市级委托四川鱼鳞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各县 (区、市) 数据库进行了质检验收。目前, 全市11个县 (区、市) 已全部向国家提交了质检合格的数据库, 超额完成省定7个县的目标任务。

1.3 全面完成农户确权档案整理工作

确权档案整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 与土地确权工作同步部署、实施。各县 (区、市) 通过组织乡村两级工作人员与测绘公司组成联合小组或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组建了档案整理队伍, 落实了保管场所, 建立了各项制度。目前, 已全面完成农户确权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并已归档28万份。

1.4 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机房建设

山西省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机房建设工作由省、市、县分级负责。目前县级已按照要求完成了机房装修, 并配备了屏蔽机柜、UPS不间断电源、恒温恒湿空调等硬件设施, 安装了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密码式门禁系统, 机房建设达到了C级机房标准。市级机房由于单位整体搬迁, 目前正在改建中。

1.5 同步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确权工作结束之时, 就是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成之日”的要求, 晋中市在开展确权工作的同时, 同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目前, 全市11个县 (区、市) 全部依托农经中心成立了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 使用面积1 860m2, 配备工作人员55名;118个乡镇全部依托三资管理中心设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 使用面积4 933m2, 配备工作人员331名;2 75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信息联络员, 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2 经验做法

2015年, 山西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方案下发后, 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3月10日召开了全市土地确权工作动员培训会,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并于2015年4月27日印发了工作方案, 制定了目标任务、明确了工作阶段和内容, 提出了保障措施。三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切实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 加化组织领导, 严格工作程序, 推动了全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扎实稳妥、有序有效开展。

2.1 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高位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农委具体负责,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深化改革重点考评内容。同时, 根据工作需要, 市确权办组建了政策咨询组、技术服务组、综合协调组, 建立了信息报送、工作例会、督查通报等制度。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土地确权工作领导小组, 村级吸收村民代表、参与过二轮延包的老干部等参加, 确保工作效果。通过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 为确权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很好的组织基础。

2.2 建立联系制度, 强化督促检查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指导, 确保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推进, 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领导组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联系县制度的通知》 (市农地确权组发[2015]02号) , 明确了成员单位联系县的具体安排、联系内容和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联系领导高度重视, 认真负责, 经常深入到所联系的县 (区、市) , 全面了解掌握确权工作的总体情况, 定期向农村土地确权领导组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动态,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建议。同时, 为了确保联系制度落到实处, 市农委明确由处级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与各成员单位联系县负责人组成督查组, 在日常督查的基础上开展集中督查。2016年以来, 督查组先后五次分赴11个县 (区、市) , 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形式, 对118个乡镇、590个行政村、1 180个农户、32个测绘公司的农村土地确权清查摸底、纠纷调处、经费落实、测绘调查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督查, 全面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推动确权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2.3 突出技术指导, 规范工作流程

2016年, 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逐步进入测绘调查阶段, 确权工作从以乡村干部清查权属、化解矛盾为主的政策阶段, 转向以测绘公司为主的地块调绘、影像处理的技术阶段。为了有效解决全市普遍存在的测绘公司技术人员短缺、操作水平低下等问题, 市农委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技术质量的监督和技术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通过公开招标委托山西四海通土地规划勘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并下发了《晋中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检查指导工作方案》, 明确了督查指导的依据、内容、时间、方法和人员组成, 切实把任务具体化, 将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 将监督检查安排在数据审核过程中, 确保了督查指导工作不走过场, 不流于形式。山西四海通土地规划勘测咨询有限公司在全市所有乡镇 (管委会) 分别抽取1个村、2个农户、6块承包地, 对确权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表格、图件等成果资料进行了督查指导。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18个乡镇, 服务内容涵盖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全过程, 有效保证了确权工作质量。

2.4 注重培育典型, 发挥示范作用

在推进确权工作过程中, 晋中市始终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抓手, 大力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2015年5月, 农村土地确权进入清查摸底阶段, 市农委在寿阳县召开现场推进会, 推广寿阳县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自行研究设计了20种表格, 扎实做实做细清查摸底的工作经验。6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确权工作结束之时, 就是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成之日”的要求, 市政府在太谷县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及农村土地确权现场会, 要求学习太谷县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 同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2016年3月, 确权工作进入调查测绘关键阶段, 市委、市政府在榆社县召开质量推进会, 认真总结推广榆社县组织专门力量, 创新工作方式, 严把质量关口的经验。2017年8月, 确权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针对各级换届后对确权工作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等情况, 市委、政府再次在榆社县召开现场会, 对确权工作进入再动员、再部署, 进一步推进了全市整体工作。

2.5 严格检查验收, 确保工作质量

根据山西省要求, 市确权办出台了《晋中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检查验收工作方案》 (市农确权办发[2016]12号) , 明确了成果检查验收以县 (区、市) 为基本单位, 采取“作业单位自检、县级检查、市级验收”的方式进行。作业单位自检由各标段配备专职质检员对全部确权调查成果进行专业检查;县级检查由县 (区、市) 确权办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开展, 按照抽查样本不少于30个发包方、150个承包方、900块承包地的要求进行检查;市级验收根据各县 (区、市) 申请, 委托四川鱼鳞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采取内业检查和外业检测相结合的形式, 随机抽取样本县5个发包方, 每个发包方5个承包方、30块承包地, 进行现场查阅档案资料、检验技术成果和进村入户调查, 对经营权调查成果进行了检查;采用人工检查和质检软件检查的方法对数据库成果进行了质检验收。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 现场进行反馈, 并提出整改建议。

3 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晋中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障碍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由于城市建设、企业用地、开采地下矿产资源、采煤沉陷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等造成无地或耕地破坏等原因, 全市未开展确权工作的村有86个, 涉及发包方93个、农户3.9万户、耕地0.88万hm2;由于二轮延包不彻底、土地流转不规范、村委班子不健全、以及村集体违规调整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有效化解, 造成确权进展缓慢, 签订合同不及时, 尚未完成数据汇交任务的村有250个、涉及发包方396个、农户7.8万户、耕地2.64万hm2;个别乡村档案整理没有与确权工作同部署、同实施, 资料的完整性难以有效保证;多数县信息化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 确权成果应用条件不具备;以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不规范等等。

下一步, 应在全面完成土地确权扫尾工作的基础上,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主线,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为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扫尾工作

已完成权属调查的村, 要加快推进合同签订、数据入库和档案整理工作, 在数据库通过农业部质检后, 要及时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工作;针对存在争议、耕地破坏、人多地少等原因未开展确权的村, 要分别通过司法仲裁、加快复垦进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整理等方式, 尽快启动土地确权工作, 做到应确权必须确权;颁证及档案整理工作整体完成的县 (区、市) , 市级要及时组织验收, 保证全面完成确权工作;抓紧做好信息化技术人员的配备、培训等工作, 确保确权成果具备应用条件。

3.2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完善交易功能和监管机制, 推动农户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和交易。鼓励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方式, 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村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完善基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有效维护各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

3.3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发[2017]55号) 精神, 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建立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2018年-2019年, 全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任务;2018年-2021年, 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 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21年底, 所有乡、村、组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3.4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继续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 指导合作社依法办社、依规建社。组织全方位培训, 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和市场带动能力;继续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的认定工作, 积极开展示范农场创建活动。推动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 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力度, 提高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联合与合作, 依法组建行业组织或联盟。

摘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晋中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以下简称确权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年基本完成, 第三年扫尾完善”的决策部署, 从2014年开展试点, 2015年全面启动, 2017年11月底基本完成。本文通过对晋中市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调研, 总结成功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建议。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3篇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 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4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XX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找范文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XX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将传达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安排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抓好我县“三农”工作,全面

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大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回顾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大力推进“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展工作,克服了禽流感、非典疫情、持续干旱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农机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特困户“低保”救助、“五保户”供养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2005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业增加值达11.01亿元,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4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6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17.1。

(一)战胜严重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去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挥决策下,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勇斗洪魔,连续作战14天,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全县的85座中小型水库经受了超标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关键的削峰蓄洪作用,各水库共拦蓄洪量3100万立方米,减免农田受灾面积4.98万亩,减免受灾人口4.50万人,减免其它设施受淹53处,避免经济损失3.50亿元,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减轻了洪灾损失。

至去年7月25日止,全县完成水毁水利渠道修复198公里,引水坡坝修复103处,水毁水库修复8座,累计完成各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2862处,累计投资704.72万元;共恢复灌溉面积18.971万亩,解决人饮困难0.83万人。经过艰苦奋战,全县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通水,确保了晚稻能及时用水,不误农时。工作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市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

我县紧紧围绕市里“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粮、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优质优价谷和和高产高糖良种蔗,大力发展桑蚕业、优质水果、速丰林,抓好秋冬菜开发,加快发展木薯生产,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粮食生产略有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09万亩,占计划的100.15,同比增长1.6。其中秋粮面积25.46万亩,增长2.21,总产7.29万吨,增产1.67。水稻播种面积45.71万亩,增长1.62。其中早稻25.23万亩,增1.77;晚稻20.48万亩,增1.44。玉米播种面积5.77万亩,增长7.25。其中春玉米4.37万亩,秋玉米1.4万亩。豆类播种面积5.56万亩,减1.94。杂粮播种面积3.05万亩,减2.87。中平镇的韦太香获自治区推荐评选全国种粮大户。

2、桑蚕生产有新的突破。据统计,今年新种桑树2.06万亩,桑园总面积达12.26万亩,增长20.2,养蚕总量31.5万张,比上年增长49.8,鲜茧总产量23.62万担,增长62.9,产量在全区排名今年有望上升到第三位,鲜茧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06。5月23日,全区生态蚕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3、瓜菜生产力度加大。据统计,春夏菜落实面积5.01万亩,西(香)瓜0.75万亩,占春瓜菜种植计划的97.7;到12月底止,秋冬菜播种面积13.1万亩,占来宾市下达计划的100.76,其中种植蘑菇6万平方米,马铃薯0.73万亩,豆类3.35万亩,香西瓜0.66万亩,其他瓜类0.56万亩,白菜类4.03万亩,番茄0.25万亩,辣椒0.26万亩,萝卜0.75万亩,肉芥菜0.82万亩,其他1.71万亩。

4、木薯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46万亩,增长12.3,预计总产5.26万吨,总产值1900万元,增长15。

(三)水产畜牧业稳步发展。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广

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完善防控预案,加强免疫,战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W病和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情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威胁,确保了我县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增长5.15,累计建有规模养殖小区68个,其中规模养牛小区36个。生猪出栏66.31万头,增长5.8;肉牛出栏4.95万头,增长

12.24;山羊出栏2.33万只,增长18.9;家禽出栏463.7万羽,增长11.9;水产品产量9650吨,增长8.3。期末生猪存栏24.99万头,增长2.8,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1万头,增长10.6;存栏牛9.52万头,增长1.7;山羊存栏2.3万只,增长25.6;水产养殖面积32280亩,增长0.3。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通过扩大农业招商,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重点培育壮大了××缫丝公司、××缫丝公司、××饲料公司、××三和米厂、××太粮米业公司和××纸浆厂、××纸业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通过内联外引,新上了××米业公司等5家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5,实现利税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成功注册了三和缘、神念、神州缘、恒昌缘、脚霸和泉水等6个商标,其中粮油贸易公司的“吉象”商标还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之一,有东糖××公司和××三和米厂2个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2005荣获自治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称号。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方位拓宽农业招商领域。目前,全县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8个,引资2953万元,到位资金2309万元。利用蚕茧加工优势,引进××缫丝公司对蚕茧进行深加工,引资2000万元,到位资金1060万元;利用米产品加工优势,引进6位老板在××镇、××镇和××乡等乡镇兴办企业,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资金4960万元,到位资金2280万元。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4~2005,全县冬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处数496处,累计完成投资2287.99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座,城区防洪堤1座,水毁工程142处,农村人饮工程35处,组建用水者协会46个,渠道防渗28.14公里,机电泵维修119台5168千瓦,斗闸门维修更新30座,渠道清淤833.8公里。其中,完成处数占计划任务的116,完成投资占计划任务的117.2。通过冬春水利建设,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81万亩,解决4.01万人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全县冬春修水利建设荣获自治区水利厅二等奖,全市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继续在国营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经模式,将水库、电站、水厂、水利渠道全部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县五大工程均出台了《内部承包实施方案》,马坪电灌和石龙电灌已全部完成竞标承包,并签定了承包合同。

2、林业生态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稳步推进。营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36236.2亩。其中速丰林34020.3亩,占县计划30000亩的113.4;绿色工程建设3288亩,占市规划3075亩的106.9。完成新封面积5298亩,占计划5000亩的106。新育面积80亩,占计划80亩的100,全部为容器育苗,品种为良种桉和良种松,共880万株。

3、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编报及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报和实施2005年扶贫项目。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全年计划修建村屯道路8条34.3公里,项目已于10月获审批。有4条22公里已经于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力争于2006年1月底前全部竣工交付使用。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计划全年共建人饮工程项目11处,其中提水8处,引水3处,建蓄水池11座1100M3,铺设引(输)水管道39800M。现已竣工11处,占计划任务100。产业开发项目:扶持妙皇乡大梭、花候、新造3个贫困村种植茶叶500亩,扶持象州、水晶、中平、百丈、大乐、寺村、运江、罗秀等8个乡镇12个贫困村种良种桑2000亩,扶持马坪、石龙两个村养鸡4万羽,项目总投资90万元。扶贫贷款:全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30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扶持两家制糖公司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甘蔗种植。9月30日,全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妙皇乡召开。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构建我县和谐和美社会,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的有关政策。两年来,共减免农业税费5074.74万元,人均减负25.15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来看,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是显著的。尤其在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仍不合理,低效益农产品所占比重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获利不多,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五是是我县农民从中央和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中受惠不多,而农资涨价又造成生产成本负担过重;六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此外,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好当前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好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象州实际,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2006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区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进和谐和美新××建设。

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亿元,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产实现12.25亿元,增长10,二产实现7.31亿元,增长20,三产实现6.47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3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1.725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1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15;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8‰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8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努力做到“十个新”。

(一)、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

要继续坚持“工业富县”的战略,做大做强××工业,实现新的突破,确立工业在我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计划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0.3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0.93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一是制糖产业。要实现年产机制糖达到12万吨,重点引资开发食用酵母精等新产品,实现蔗糖产业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二是钡盐产业。要在沉淀硫酸钡的基础上开发超细沉淀硫酸钡、氢氧化钡、碳酸钡及低铁硫化碱、硫脲等钡盐系列化工产品。努力使冠峰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突破2万吨,联壮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由目前的1.5万吨提高到5万吨,实现全县年产钡盐产品7万吨。年产10万吨重晶石精矿的象州宏源重晶石浮选厂建成投产。同时,尽快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开发新产品,重点放在钡盐的后续加工上,突破钡盐深加工系列。三是茧丝绸加工业。县联鸿公司、佳绫公司、缫丝厂的蚕茧加工要有新突破。争取完成湖州丝绸公司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实现全县年产800吨白厂丝。争取引进资金开发精细蚕粉利用项目。四是新兴产业。重点是大米、木薯、林化等农产品的加工规模翻一番。争取年内立项建设水泥厂。争取引进1-2家水产畜牧、水果加工企业。五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力争在2006年6月以前完成全县国企改制任务。六是工业园区建设要有新进展。加快建设县城重工业集中区和石龙轻工业集中区,做好园区土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起色。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但总体看,还不够理想,主要是规模还不够大,生产技术还不够到位,单产低,质量不高等。今年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桑蚕生产。调整部分水田及好地扩大桑园面积,实现桑园面积15万亩,增长25,全年养蚕38万张,增长20.63,产茧30万担,增长27的目标。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科学简易蚕房技术,全面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蚕病防治技术。提高桑蚕养殖水平和单产。二是甘蔗生产。甘蔗生产作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关系着几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一切努力,确保原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良种达95以上,努力争取2006/200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130万吨。三是优质谷生产。我们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强粮食产业,使我县优质谷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四是木薯生产。要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增加木薯进厂量。目标是全县实现有薯面积5万亩。农业部门、加工企业要紧密配合,推广良种、良法等,提高木薯产量。五是水果、畜牧水产业。今后,我县要坚持经济林建设方向,在加强原有速生丰产林基地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林的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40以上。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狠抓示范样板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秸杆牧草养杂交牛和奶水牛,争取引进特色牛肉加工企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进步。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要抓好28个试点示范村建设。二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抓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此外,要将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招商引资、民营化进程要有新提高。

我们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力争年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个,到位资金4.65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因此,我们要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特色资源,进一步对接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有基础、有后劲的企业。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真正让客商在象州投资放心、经营顺心、生活舒心。

(五)、项目建设要有新成效。

要选准项目,抓大项目,不要饥不择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要盘活土地存量,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要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坚持“在建项目抓投产、开工项目抓建设、签约项目抓开工、在谈项目抓签约”的方法抓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到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以项目支撑工业集中区。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资金投向工业,力争今年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抓好立项项目的前期工作,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六)、统筹城乡,城镇化建设要有新面貌。

一是城镇基础建设要有新项目。重点抓好县城和寺村、石龙等3个自治区重点镇,强化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完善功能,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集镇。坚持项目带动,推行项目整体招商,积极探索通过经营土地筹集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新途径、新方法,达到城建“以地生财”的目标。突出抓好县城××新城、步行街、商贸中心、行政中心小区、外环东路、××公园、××公园等县城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确保县城建设有新面貌。二是城区治理改造和执法有新提高。继续大力实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区供水供电能力,加强城市的管护,大力整治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重点整治县城的脏乱差、占道经营等现象。坚决打击乱写办证广告等乱涂滥画行为,彻底清理城市“牛皮癣”。改造几条主要街道路面,不断改善城镇的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有新举措。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特别是城镇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重点是做好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土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土地经营运作方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挂牌、招标、拍卖出让。四是城镇化要有新推进。重点抓好人口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城镇化,要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进城建房、进城居住,繁荣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七)、第三产业要有新发展。

年内××山温泉度假村、××生态峡谷要建成投产。加快××迷宫、××古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商贸城和步行街、新汽车客运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为象州旅游增添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象州旅游形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引导旅游企业成立旅行社、饭店协会等,加快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把××融入××、××大旅游圈,成为××、××大旅游圈中的重要一员。

(八)、财政收入要上新台阶。

一是要做大做强支柱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既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税源情况的调查和征管,又要办强对契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管。二是把农村建房契税和建设占用耕地税征收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把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上来。三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清理。及时把各级各部门所欠县财政的欠款追收回来。四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增长质量高、财政管理好的乡镇给予奖励。五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支出安排上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和“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安排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九)、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发展服装工业城、鞋厂、缫丝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全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和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实现。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加快县中创建全区示范性高中步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县师范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六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象州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做好“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依法强化对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建设、土壤改良、天然林和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水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模范县成果。九是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十)、政府建设有新推进。

1、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政风。

2、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006年要完成13件为民办实事工作。①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②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③在××新城区建设教师公寓楼,改善教师住宿条件;④建设××工业集中区,解决工业用地储备问题;⑤开工建设通村等级路5条20公里,村屯道路7条30公里,新建××、××2个乡镇客运站,修建××、××、××桥等一批乡村桥梁,提高道路通畅水平;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3000座;⑦完善龙头新村等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屯再实施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教师进行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实施农民培训10000人,县内新增劳动就业300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00人;⑨成立××县民营企业商会,提高对民营经济协调服务质量,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⑩在50个20户以上村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建设6个五保村;12在县城区安装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平安县城;13启动县城安全饮水工程。

同志们,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面临不小的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和平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范文第6篇

摘 要:货币政策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对消费、投资、净出口需求的传导效应存在差异。汇率波动对利率的传导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投资渠道產生传导效应,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消费、净出口传导渠道中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向汇率的单向传递。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需求传导中的效应总体上较弱,这一方面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另一方面又为渐进式、有重点的金融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向量自回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09-25

基金项目:2007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2007-JJ39)

作者简介:

1.马正兵(1974-),男,重庆市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1]。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融入国际化、推进市场化的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内外经济均衡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课题,利率、汇率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也就会越来越突出。为此,研究利率与汇率联动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机制和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中的需求约束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本文着力研究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汇率联动作用于总需求的机制和效应,为从整体上认识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推进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货币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文献梳理

(一)货币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研究

利率和汇率是货币金融当局在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调节经济的两个有力工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相互制约,对经济的内外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对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及其相互传导的具体实现形式的研究,可追溯到凯恩斯的利率评价学说和多恩布什的粘性和弹性价格模型。国内学者王爱俭,张全旺(2003)归纳了利率与汇率之间联动关系的作用途径,并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性进行了考察,发现样本期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利率调整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利率不可能通过货币市场传导而对汇率产生较大影响,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割而治、互不关联的倾向十分明显[2]。刘淄(2005)结合我国的情况给出了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利率和汇率模型,经OLS回归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的传导是有效的,而汇率渠道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但她同时又认为,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汇率渠道作用将大于利率渠道作用[3]。薛宏立(2006)在总结了利率-汇率联动机理基础上针对中国利率形成机制的现实情况,通过引进制度摩擦系数改进了利率平价模型,探讨了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问题[5]。但他的分析主要在于构建适用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理论假说,探讨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相一致的利率动态市场化模式以及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模式相一致的汇率制度优选目标,而对货币冲击通过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作用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较少。何慧刚(2007)在修正利率平价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策略选择[5]。

(二)我国货币政策需求传导中的利率-汇率联动问题研究

货币政策是通过最终作用于总需求、总供给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聂学峰,刘传哲(2004)利用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途径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汇率途径传递到国际贸易上,通过信贷传递到国际贸易商是扭曲的途径,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物价途径对净出口产生正面影响[6]。楚尔鸣(2005)应用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渠道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消费传导的第一阶段的有效性是微弱的,“财富效应 ”和“流动性效应 ”几乎不发挥作用,在经过第二阶段弱有效的乘数效应后,将使全过程的传导呈现出“弱弱有效”的特征[7]。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文献综合货币政策的投资、消费、净出口等需求中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并开展比较研究的甚少。

二、需求视角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被誉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便是通过作用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从而综合影响总产出。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消费渠道

货币供应量变动,利率发生变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汇率调整,汇率波动的国内价格传递影响生产和消费阶段的价格水平,进而引起消费水平变动。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投资渠道

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变动,利率发生变动,投资成本变动,引起投资量调整。货币政策冲击,引起本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变动,进而引起汇率调整,汇率波动通过利率的传递效应引起投资变动。另一方面,汇率变动通过物价影响利率。如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币汇率上升,以进口原料加工的商品价格上升,若该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很小或没有其他的替代品,则在进口物价及相关产品的物价上升而需求又不下降,并且这汇总进口商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较大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通过生产成本上升推动最终成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国内消费物价整体水平上升,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名义利率上升的压力。(三)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净出口渠道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的净出口渠道之基本原理是: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名义利率变动影响汇率变动,从而汇率的变动起到抑制或促进净出口的作用,即名义利率下降,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

根据上述机理,选择利率-汇率联动通过需求变动影响产出的三条路径开展实证分析:(1)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价格传递→消费→产出;(2)货币政策→利率→汇率→贸易条件→净出口→产出;(3)货币政策→汇率→利率→投资→产出。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主要变量

选用1997年1月-2007年9月的月度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动反映货币政策的调整,利率(R)和汇率(E)分别选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由于缺乏月度的GDP数据,用工业增加值(Y2)代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代表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代表消费环节的价格变动。消费(CONS)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投资(INV)用金融机构贷款额代替。净出口用出口(EXP)与进口(IMP)比率来表示,出口进口比率大于1为顺差,小于1为逆差。由于样本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在2005年7月做出过调整,为反映这一变化,选择汇率制度为虚拟变量,2005年7月前为0,之后为1。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Y2、M2、PPI、CPI、CONS)、EXP、IMP、INV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由于PPI、CPI为月度同比数据,统一换算成1996年=100的定基指数。考虑到CPI包含了服务价格因素,统计口径远大于Y2,因此实际Y2由名义Y2除以同期PPI的得到。INV、COMS均用CPI指数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值。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2000年=100的定基指数,换算成1996年=100的定基指数。Y2、M2、PPI、CPI、CONS、EXP、IMP、INV均用X12方法做季节调整。所有数据均通过H-P滤波得到循环变动因素,对这些循环变动值做ADF检验(结果略),发现都是水平平稳的。因此可以利用上述变量的循环变动数据开展计量分析。

四、实证检验与经济解释

(一)VAR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述利率-汇率联动作用于消费、投资、净出口进而影响产出的三条路径,分别建立三个VAR模型。要利用VAR模型开展实证检验和经济意义分析,必须估计出合适的VAR模型的形式,而在VAR模型的估计中最为重要的是滞后变量的确定。表1为根据赤池信息(AIC)准则得到的结果。根据AIC值最小原则,结合表1中的检验值,利率-汇率联动的消费传导、投资传导和净出口传导模型分别设定为VAR(1)、VAR(2)和VAR(1)。

应用无约束、外生变量包括常数和汇率制度虚拟变量的VAR模型开展实证检验,可得到动态反馈模型。由于VAR模型参数较多,导致所估计的模型难以解释,因此通常借助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推断向量自回归的内涵,因此模型本身的表达式这里从略。三个VAR模型的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方程是结构稳定的。经检验各扰动项不与自身的滞后值相关,怀特异方差检验显示也不存在异方差,故模型效果总体上是良好的,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经济意义分析的依据。

(二)经济意义分析

1.利率、汇率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期和未来值的影响,即用以反映一个变量发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波动会引起其他变量如何波动。利率、汇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可借助利率、汇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冲击(货币政策调整)对利率、汇率产生的影响。上述三个VAR模型都包含着利率、汇率对一个标准差单位的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脉冲响应函数且大致相同,为节省篇幅,图1只相应给出了货币政策消费传导中利率、汇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两侧的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差形成的置信区间(下同)。

由图1可见,表征货币政策调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波动一个单位的正向标准差冲击,使得利率的波动在第1期下降0.03,随后其影响就逐渐减弱,表现为脉冲响应曲线逐渐向横轴调整,但注意到这一调整时间相对较长。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呈反向变动,货币政策向利率的传导是符合理论假说的。图1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波动的一个单位的正向标准差冲击,使得汇率的波动在第1期下降0.48,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人民币贬值。因此,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率、汇率向实体经济传导。

2.货币传导中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由图2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中,利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在滞后1期立即对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其响应程度为0.23,表明国内利率上升,人民币将升值。其响应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下降,但其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中,对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冲击利率在第1期没有响应,从第2期开始,呈负向变动,在第9期达到最大负响应值-0.02,随后其影响效应逐步减弱,总体上汇率波动向利率的传导效应较微弱。因此,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到中,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向汇率的传导,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中是不对称的。

由图3可见,货币政策投资传递渠道中,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在第1期对利率形成0.04的响应,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0.05,之后呈下降趋势,第6期转为负向影响,随后其影响效应逐渐降低,总体上脉冲响应程度较小。而利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在第1期对汇率并没有产生脉冲响应,在第2期出现最大的负效应,之后逐步上升,到第9期达到最大值0.29。其累积响应程度在第3期之前均为负数,从第4期开始为正数。

由图4可见,货币政策净出口传递渠道中,利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在第1期立即对汇率形成0.25的响应,之后其响应程度逐渐减弱,但持续时间较長。汇率对利率为同向影响,即人民币升值,利率将上升。而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对利率在第1期没有反应,第2期后,其正向相应程度为0.002,之后其反应程度也很微弱,说明利率对汇率的传导不明显。但可以看到的是,利率与汇率呈同向变动,利率上升,人民币升值。

表2进一步给出了货币政策消费、投资、净出口传导过程中利率-汇率联动的方差分解结果。方

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照其成因分解为与各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组

成部分,从而了解各随机扰动项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由于这里的着力点是分析利率-汇率联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效应,因此表中没有罗列影响利率、汇率的其他因素对方差的贡献情况。以消费传导为例,汇率波动对利率的方差贡献较小,在24期内其均值为0.62%,而利率波动对汇率的方差贡献在24期内均值为3.32%。在投资传导中,汇率波动对利率的方差贡献在24期内均值为2.29%,利率波动对汇率的方差贡献均值为4.08%。在净出口传导中,汇率波动对利率的方差贡献在24期内均值为0.01%,而利率波动对汇率的方差贡献在24期内均值为3.23%。总体而言,利率与汇率波动的相互冲击效应均较小,且利率波动对汇率的方差贡献大于汇率波动对利率的方差贡献。

通过比较货币政策需求传导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可以发现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尽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还受诸多限制,但利率波动对汇率有一定影响;第二,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投资传导、净出口传导中的效应并不相同;第三,无论是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投资传导还是净出口传导,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中汇率对来自利率的冲击响应程度较强,而汇率波动传导到利率的效应较微弱;第四,汇率波动对利率的传导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投资传导渠道产生效应,货币政策的消费、净出口传导渠道中,基本上表现为利率波动向汇率的单向传导。

五、结论与启示

应用VAR模型对1997-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需求传导中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和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可形成如下几点实证结论和经验性启示。

(一)现实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一方面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联动的风险集聚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传导途径包括资本项目途径下通过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实现直接传导和经常项目途径下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间接传导,而汇率变动主要通过价格的国内传递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两方面影响利率。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仍受到多种约束,外汇的非完全自由兑换等原因,利率-汇率联动的机制还不畅通,因此联动效应不明显。这一方面制约了货币政策的需求传导,但另一方面又为有重点、渐进式、持续性地推进金融改革提供了条件,因为可以避免利率-汇率联动带来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波动风险的同步运动和集聚。

(二)分析货币传导效应要区分货币政策需求传导中利率-汇率联动效应的差异

研究发现,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消费传导、投资传导、净出口传导中的联动效应存在差异,投资渠道中利率-汇率的联动效应相对较对称,消费、净出口渠道中主要表现为利率向汇率的单向传导。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1]。为此,如何发挥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货币政策的消费、进出口传导中的作用对于短期中实现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长期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三)根据利率-汇率联动机理统筹国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改革

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金融市场发达、完善,利率能够反应货币供求状况,同时利率变化又能够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反应灵敏;存在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汇率主要受外汇供求影响,且变动比较灵活;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较少。在采取措施建设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同时,又要规避利率-汇率联动造成的波动风险累积,减少金融自由化的过度冲击。为此,加强资本流动、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联动效应,合理安排三者的市场化次序至关重要。考虑到不对称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突出表现为利率波动向汇率的单向传递给人民币不断形成升值压力,我们认为相比之下当前最紧迫的是加快外汇市场基础建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实现汇率市场化,其次才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相关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 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2007-11-22.

[2] 王爱俭,张全旺.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J].现代财经,2003,23(9),12-15.

[3] 刘淄.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下利率、汇率传导途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131(1),60-62.

[4] 薛宏立.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以中國为例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 何慧刚.中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利率平价模型 ”视角[J].求索,2007,(4).

[6] 聂学峰,刘传哲.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21(5) .

[7] 楚尔鸣.我国货币政策消费传导效应的回归分析[J].消费经济,2005,21(2) .

责任编辑:王骏

上一篇: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范文下一篇: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