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

2024-03-14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我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从师资队伍、培养方向、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以及就业观念等方面,系统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创新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杨加猛,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而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每年都将超过20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首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开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5年,全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5万人/年,专科招生超过6万人/年。截止2006年6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约7万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5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数量基本适度,但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师资状况上,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合计占总体的67.4%;教师毕业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和经济学三类合计占71.9%。学生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的人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相差较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就业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与就业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进一步对接、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相比其他较为成熟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间短、内容新、任务重,正处于初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向细分不足。相比许多传统专业的明确定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上相对宽泛,培养方向上缺少细分,“高级、复合型”的培养初衷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例如培养模式上,高校工厂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识结构上,学生宽厚的经济、管理学基础与社会专业化导向间存在反差;就业意向上,本科生从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或技术的预期与众多企业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分为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几大模块,但各大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这一状况与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有着较大的关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确各模块功能和课程内容的导论(概论)课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实验、实训,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相对缺乏或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各大模块的目的。

3.重理论、轻实务。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養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实务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即使是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只是以软件模拟为主,且面临着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等困境。

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观培养方向细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重理论、轻实务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据“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仅为1.9%;而在国际交流经历和专业实践经验上,8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44.4%的专业教师没有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由于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和创业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当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也与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时间短,电子商务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大,引进企业高级实务人员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创新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b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教师,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除了积极引进熟悉中国电子商务实践的海归人才和有较高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扎实的专业培训,学术带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与专业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带实验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多参与实践项目或活动。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参与或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三是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开展师资合作。通过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联合申请课题、开发课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5.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充斥媒体并为许多文献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这一数据的出处是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04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自学考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的结果,调查截止时间是2004年6月15日。但这一结果并未就统计方式、样本地区等作出说明。事实上,国内首届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的时间是2005年,而且据笔者调查,20%的就业率与当前的实际就业状况严重不符。以江苏南京为例,各高校2007届电子商务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用2004年的數据说明2007年的状况,并得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毕竟,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2004年中国的网民数是9400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075亿元,而截止2007年底,中国的网民数是2.1亿人,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超过1.7万亿元。

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还缺乏充分认知和统一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除了少量“纯粹”的电子商务专业岗位之外,要充分利用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需求,从贸易、营销、物流等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更大的就业范畴内选择工作,或者借助现有的网络环境和自己的学业优势自行创业,这些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陈梅云]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物制作

作者简介:王国东(1979-),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编号:教高函2009-18)、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河南理工大学‘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编号:教高2009-483)的研究成果。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整个大学阶段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3]然而,随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幅扩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降,招生人数的增加远远超过高校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的增长,师生比远低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得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找工作、考研相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采取应付的态度,临时抱佛脚,有的甚至完全复制网上资料,也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大不如前。上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甚至出现了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设计的呼声。这十分不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和向社会输送创新能力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笔者采用鼓励学生进行实物制作的方法,对提高电子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抓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好的题目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随着近几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师每年指导的毕业生数量也日益增加,最多可达20名之多。指导教师不可能每年都提出新颖性强、重复性少的毕业设计题目,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多存在题目过旧、内容宽泛、重复率高等问题,不利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笔者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抓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首先,选题难度应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后可以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题目过难会使学生负担过重,出现畏难情绪及虎头蛇尾现象,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题目过易则难以达到全面训练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过于轻松,起不到锻炼的作用。例如在2010届本科毕业设计中,笔者所指导的学生毕业题目包括《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电子万年历的设计与制作》以及《新型出租车计价器的设计与开发》等,上述题目难度适中,学生经过认真的设计和调试均完成了实物制作,且毕业设计成绩均为良好以上,达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预期目标。

其次,选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尽量选择真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真题可以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的横向项目,也可以到学生所签约的单位去寻找课题。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充分交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特点和个体实践能力将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划分成若干子课题,并估算其难度、工作量和覆盖面,以研究的核心问题设置设计题目。例如,在指导2009届学生毕业设计时,针对学生软件编程能力较强的特点,笔者将正在开展的校内科研项目《光纤光栅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分别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包括软件帮助系统的开发、耦合方程的求解程序开发、参数设置界面的开发以及计算结果的实时三维显示等,题目难度适中、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最后,选题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人均毕业设计经费较少,若选题所需电子元件过多,且价格昂贵,就会出现经费不足,甚至学生自费购置的问题,这样就会降低学生进行实物制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二、为学生提供实物制作的平台

为了方便学生完成实物制作,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物制作的平台。

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将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与毕业设计指导相结合,在保证教师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软、硬件平台进行毕业设计,争取将毕业设计作为其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次,可以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考虑开放专门的实验室和教室,解决学生毕业设计的场地、仪器设备问题,尽量为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笔者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大量的通用仪器设备如示波器、万用表、电路板、实验台等均向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在保证日常实验教学的同时尽可能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需要,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另外,可以将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SRTP)、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美心杯全国大学生传感器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比赛与指导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同时,注意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将学生的参赛题目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兼顾毕业设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可以有力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上述比赛学校可以提供部分经费,利用该经费可以搭建硬件平台,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并可以完成有复杂功能的系统设计与制作。

三、加强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工程素养

要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工程素养。笔者所在学校青年教师占60%以上,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和工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并将科研水平转化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同时,要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行以老带新,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个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向老教师学习,参与到团队的科研项目中,以此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实力。另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从事横向课题、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亲临实际工程现场,多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讨论,向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取经,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最终转化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与教师自身素质。

四、强化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指导和监控

毕业设计在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时间长、学分重、要求高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实物制作,必须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

首先,指导教师要在学生选题、开题等方面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避免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尽快进入设计工作状态。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明确设计任务,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和课题的研究背景,熟悉设计参数和所用芯片的具体型号。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使用仿真工具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进入实物制作阶段后,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电路板设计、焊接,提醒学生注意二极管、电解电容的极性,注意电源布线和电源保护处理,以免造成元器件的损坏,增加毕业设计的成本。

其次,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实施学生定期汇报与交流制度。要求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以定期汇报为契机,促使学生及时总结问题,理清思路;同时,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定期汇报与交流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着重审查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总结以及论文撰写,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在汇报时,尽可能地让学生以PPT的形式作口头汇报,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加大实物制作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比重。毕业设计总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实物制作与演示成绩和毕业答辩成绩等组成,实物制作与演示可占总成绩的20%~30%,由答辩小组和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同时,可将实物制作视为优秀毕业论文评定的主要依据,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实物制作的兴趣和动力,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五、总结

本文从实物制作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电子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稳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练军想.关于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34-135.

[2]庞淑芬.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12.

[3]韦芙芽,黄丽贞.提高工科类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119-120.

[4]张云洲,吴成东,楚好,赵静.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114-1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失范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道德情感,

削弱了道德意志,这些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甚至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相关的道德失范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如黄色网站的随意浏览,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随意侵犯,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利用网络严重犯罪等等,大学生这些道德行为的冲突和失范现象也是网络设置的“文明陷阱”,等等。

针对以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就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规范。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原因等等。

(1)从自身原因来看,网络是大学生缓解压力、日常消遣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其猎奇好胜、寻求刺激的一个途径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开始,大学生从中学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面对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学习又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互联网这一迅猛发展的新事物,目前3G手机的普遍使用更是让网络无处不在。首先,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其次,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上网不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网络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学生寄托感情的港湾,平时生活中的寂寞与空虚在这里得到宜泄。

另外,在目前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比较感兴趣,以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为例,诸如计算机基本操作、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Flash平面动画制作等课程,连续几年来学生选课人数都是全满(120人),这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有兴趣。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后,喜好自我表现,显露才能,因而在网络世界遨游的过程中充当网络“黑客”,他们冲击和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更改一些网页,制作和发布一些恶搞甚至是有违道德规范的图片和动画等等……另外,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所适从,只能通过网上发泄心中的苦闷。

(2)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

网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一元变为多元,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应倡导多元化。具体到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高校除了正常的德育课程外,还应涉及更多的其他领域,比如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类的课程,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接触网络较多,就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定期开展德育大讲堂,着重日常德育教育;举办德育公益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发散思维,重视德育教育,多渠道开展相关活动。

(3)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管理的缺失

据了解,大学生宿舍中的电脑,真正用于学习的并不多,绝大多数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打网络游戏、聊天、看网络电影等娱乐活动。家长为大学生购买电脑,以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与父母的愿望严重不一致,这与缺少来自家长的必要约束不无关系。

(4)从社会方面来看,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道德失范屡见不鲜,这除了上网者本人的因素外,网络监管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之外,社会也要传播德育教育,让学生有一个接受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最为集中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高等学校首先应当确立起终身德育的教育理念,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加强大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选择网络信息等方面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修养。

(1)地方本科院校要树立终身德育教育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为了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高校德育也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系统的德育理念,更重要的掌握德育思想和学习德育的能力,步出校门后,学生仍能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要求。

(2)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大学生上网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对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有的网络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时,网络道德的约束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所以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网络中他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校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并且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构,这样可以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学校中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有网络不道德行为倾向的同学可以沿着网络顺藤摸瓜,抓住苗头,本着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力争将网络不道德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于严重者给予相应处分。其次是法律制裁,立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应加强研究,制定出适合网络的道德法规,完备的道德法规可以有效地预防、遏制、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受其他网络不道德因素的侵害,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那些还没有自律能力,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大学生,通过法律手段,从而放弃那些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通过制定与实施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加强网络的法制化建设等增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的强制性约束力,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提高。

(3)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人

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网络道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这样,对于道德主体的人也是这样。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主观因素就在于网络主体的自觉学习与自我修养,也就是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条件下,网络主体努力学习,按照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道德境界的层次。

当代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学习、思考,把握了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了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和义务,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网络道德人。

(4)高校应开设尽可能多的网络道德类选修课程

目前,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都是一些有关网络技术的课程,这是不够的。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必须开设一些以网络资源利用为主题的诸如《网络交际》、《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之类的公共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5)学校可定期举办道德沙龙、网络德育评比等公益活动

当单纯的书本教育比较枯燥乏味时,高校可转变思路;把室内讲堂转换为室外实践,让学生用自身行动来体验道德教育。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时,它取得的成效是比枯燥的课本文字强万倍的。

(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32页)

以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为例,学校可举行“我是邢台学院文明网络道德人”系列公益活动,学生可通过征文、书法、绘画、故事等多种形式参赛,通过参赛,让学生深刻领悟网络道德的力量,并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网络道德文明中来,提升整个学校的网络道德水平。

另外,学校也可在学校官方网站主页上加设相应板块,比如“道德大讲堂”、“红色电影赏析”等有关道德建设的内容,吸引学生网民登录访问。

(6)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

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学校、家庭的整合,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心,学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创建校园内的“学生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和家长一起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伙伴”。

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地方高校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把道德教育溶入各种网络活动中,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0.

[2]葛吉诗.网络德育——新时期的德育课题[J].辅导员,2011(11).

[3]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物价出版社,2001,12.

[4]余海生.网络德育探析[J].新课程(教师),2010(12).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不断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真实的操作和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  商务英语教学  外贸企业  融合发展

1  商务英语教学与外贸企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1.1 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本科院校与外贸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方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以及指导,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随后在企业中进行跟岗学习,技能相对成熟后便可进行顶岗实习训练。通过这种有保障并且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并且在企业的实训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工作内容,并逐渐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尽快熟悉企业内部的工作环节,并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的岗位工作,在毕业后可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企业工作。

1.2 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以巩固理论知识更好的利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教学和引导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性投入学习中,教师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成果,是一件三方共赢的事情。相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的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内容,并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学生提高商务技能以及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实践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长期的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相对企业,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并且能够招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专业素质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方向趋向于理论知识教学,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方向,应注重应用型专业素质培养,这也是本科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专业素养培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缺少专业素养教育,学生掌握的便是机械化的理论知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从事商务英语翻譯等类型的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知识,需要更多的是商务技能以及专业素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新思考学生专业素养培育方式,在不断深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素养培育。

2.2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选择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或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商务语法解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有很大的帮助,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语法运用以及商务英语表达能力,实际的教学授课过于针对性,进而导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应深入探索更加适合的教育模式。

2.3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大部分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高校,其中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通常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试卷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始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忽视了最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评价,导致教师的评价结果往往过于片面,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也无法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能够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

2.4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大部分的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是来源于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师。英语基础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听说以及教学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接触过商务英语教学及实践,缺少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经验。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国际商务英语工作,缺少这部分的从业经历以及教学经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通常会把基础英语知识混杂进去,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商务英语学习。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滞后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与外贸企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3.1 构建3+1教学模式

随着国际商务英语的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逐渐开始探索教学改革。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许多商务英语专业院校开始陆续与外贸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并将高校的英语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定岗学习和培训,与此同时,引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正的商务英语时间练习。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教学,能够解决高校缺少实习场地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但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许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时效性的办学模式。3+1模式是校企合作中摸索的新的合作方式,其中的3和1分别代表了在校学习时间以及到企业的实习时间。学校在与企业通过不断地沟通和协商,最终制定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在学生在校的第三年学习期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是否有愿意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学生,进而由这部分学生构成校企合作班,同时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处进行课程置换,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企业实习期间的学分进行置换。随后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封闭式教学,教学内容涵盖了实训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培育等环节,在进行了企业的培训后,学生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进入企业进行操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商务技能。

3.2 构建5+3教学模式

5+3教学模式,是在校企共同实施了3+1教学模式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随后逐渐探索出的新型教学模式。3+1教学模式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对企业的整体要求过高,并且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1年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校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共同调整和完善,最终确定了5+3的教学模式。这其中的5和3分别指,在校学习的5个学期以及校企共同参与教学指导以及实习的3个学期。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时间通常为6个学期,学校邀请企业入驻学校并共同参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对面临毕业工作的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依据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商务理论以及商务实践课程,在培训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最后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工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3.3 构建融合实操模式

5+3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在其他方面的帮助不够明显。如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等方面。为了能够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外贸企业均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双方共同构建了一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实操模式。这种新型实操模式与之前的5+3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主要体现为教学场地方面,两种模式的場地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并有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均是为促进校企共同合作,对学生的在校时间以及培训时间均是相同的。实操模式的区别在于教学中所实践的项目均是真实存在于企业中的,实操教学模式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电商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实操模式同样是邀请企业入驻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为学生进行两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学生在此模式中能够进行真实的项目练习,掌握工作的基本流程,并逐渐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多种优势,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帮助校企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与外贸企业共同开展合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就业率,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3+1教学模式、5+3教学模式、融合实操模式等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培训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操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现双方共赢,为之后的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邹幸居,柳仕超,乐丽萍,等.基于外贸工作流程的商务英语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5):143-148.

[2] 贺娉婷,梁桑. 以市场调查为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高素质能力分析[J]. 海外英语,2015(23):96-97.

[3] 周银新,程忠国,李霜. 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职业时空,2016,12(2):42-45.

[4] 莫馥宁.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教育探索,2014(4):98-99.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学制体系;教育与经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由以低层次、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高层次、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即从追求量的布局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试图让高等教育更加紧密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中心转变,尝试和推行诸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但在这种内涵式发展中,其高职教育学制体系给高职教育更深入地改革带来诸多问题。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在衔接上出现断档,低一级职业教育向高一级高职教育输送人才没有全面连贯的学制设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高职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务求妥善解决,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设计支持,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的困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职业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有些高职院校与某些普通本科院校差距在拉近,甚至个别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超过了某些普通本科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定位在专科层次,其在招生就业、财政支持、教师待遇等方面明显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学生考入高职院校感觉自己是“二等学生”,就业时感觉是“二等毕业生”,这种高职教育学制体系上“二等化”,使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势必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1.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不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的规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说明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更加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教育类型,应当很好地满足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生产的需求,也应当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规律,一方面要求教育要适应当前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有超前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国策的根据所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在过去是基本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规律要求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应向高层次发展,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的终极形态,无疑是不符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纵观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以中等或专科层次为主开始逐渐向上延伸至本科(学士)教育层次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为主。如日本开始规范职业型研究生院的建设,以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不仅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甚至有的已上升至博士研究生層次。我国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设置的专业学位已经含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反作用应考虑其学制设计的超前性或前置性,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而避免人才供给的“滞后性”。

2.高等教育分类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是片面的。一般在高等教育分类中,有人把其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有人还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理论型和应用型等),但没有人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实际上高职教育也是应该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不仅有专科,而且应该有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在学制设计上应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贯通。目前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些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展供需对接,渗透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国外的学术型和职业型高等教育并没有把两者割裂,在学制上也没有设置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是,我国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但其地位却被僵化地定位二流教育、统一控制在专科层次办学,使其在招生就业、学生升学以及工作中的薪金、升职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是高等教育分类的本意,应该用其本源的和发展的观念改变这种僵化的理解。

3.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利于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教育层面,“堵”住了向上一级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没有设计合理通畅的沟通渠道,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机制的竞争中会先天不足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平衡的现实下,高等教育需要大众化也需要类型多样化,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现行学制结构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人为设置了高职院校及其学生上升的空间,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封闭顶端的教育形态,忽视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上的需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悖。虽然高职教育中出台了关于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教育的选拔制度,但能够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实属凤毛麟角;虽然我国还有众多继续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教自考、业余大学等,可以满足某些终身学习的需求,但对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来说,不能满足或者不适合他们继续职业学习以及其他继续学习的需要。

二、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展望

按照一般的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升级为本科教育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实际上高等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经济社会时期是可以超常规发展的,比如,1965年建校的英国华威大学,经过不到五十年的发展。我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办学治校的丰富经验,建国后我国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也形成了比较成熟制度。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升级为本科教育层次的基础。人为主观地、整齐划一地将其定位在专科层次,是对高职教育发展呼唤的忽视,对人们需要高职教育发展的忽视,对高职教育课持续发展不利。

1.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符合教育分类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另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高等教育分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内部构成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我国目前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一般认为主要在高职层次,当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仍采用学科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离职业教育的宗旨还有很远的距离。多样化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的层次应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化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学习的层级需求,也是全球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

2.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使高级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其社会地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价值没有真正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人们对本科教育深情相望,不情愿报考高职院校,造成高职院校生源不足、质量不高。实际上,有些学生乐于学习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技术,有些学生适合技能型的工作,操作能力强,但由于高职教育的“低人一等”,他们不得不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放弃乐于学习或适合学习的高职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不仅能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也能有效提高高技能人才对其自身的认同度。改变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和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引导学生的择校、择专业观念的转变,使乐于参加职业教育和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甘情愿地选择高职教育,有助于提高报考高职院校考生的数量和质量。

3.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在面临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服务性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中坚,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通过普及应用技术本科以上教育来有效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英国以能力为重的技术学院、印度的工程与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法国的科技工程學院等,也都是以技术教育为主、以技能培养为重。通过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应用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助推生产技术普及和广泛运用,激发生产力的巨大活力,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政府积极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适应这一转变,打通高职教育学制上的瓶颈,设计好职业教育升级体系,为转型后的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4.部分地区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条件基本成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迅速提高。在部分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发展。但这种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办学内涵的提升。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社会生产的工业化,正在向知识社会大步迈进;很大一大部分地区正在加速工业化,当然还有相当的地区比较落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高职教育应有多层次定位,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使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将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途径、社会服务定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招生、培养、就业的可持续有效办学模式,找到了一条健康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办学经费和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基本具备了升级为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要求,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学生就业等方面超过了不少本科院校。应积极引导那些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条件达标、生源就业较好的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甚至鼓励探索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调研,积极先行试点,力争尽快设计出健康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侯爱民(1960-),男,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任职,教育管理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教学体系;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学校在授予学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实践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学生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过大,写作内容空洞不实,缺少数据支撑,缺乏逻辑性,主题偏离市场营销的内容,和专业领域不相关,仅仅将一些材料拼凑组合成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指导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环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撰写认识不足;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指导不够;再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严格的管理。

二、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严密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论文监控体系,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1.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和市场营销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大学本科学生,写作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就业、继续深造等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对企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原则

(1)融入主体教学体中。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内容之一,要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以主体教学体系为依托,展开毕业论文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与主体教学体系相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2)以写作课程为主。在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中,以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包括《商务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论文选题指导课》《论文写作规范课》以及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主要论文写作环节,通过论文撰写指导和论文写作全过程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论文撰写理论并应用于论文撰写实践,完成论文教学内容。

(3)以选修课程为辅。在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之后,围绕毕业论文主体教学计划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论文撰写的辅助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检验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撰写论文的训练,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3.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设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设计从大二到大四的一系列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构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因为本科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较多的基础性课程,且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设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首先,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关于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第四学期),从教学计划中的考查课中选择一门,全面实施课程论文工作。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根据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结合考查课内容完成课程论文。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假期实践经验及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撰写学年论文,提前接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课程或学年论文,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学期)就要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初步确定的论文题目。学生要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撰写论文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放假前安排论文指导课,结合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安排论文选题指导课和论文写作规范课,由专任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选题指导课课时8学时,主要讲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定题以及在论文写作之前如何收集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论文写作规范课课时8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论文格式,使论文写作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修改等内容。

最后,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结合自己实践内容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积极沟通,要将自己实习内容与论文结合起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由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同时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部分的理解,将论文与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大四上学期的论文撰写,在大四下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教学体系如图1。

4.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3)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论文开始到学年论文直至毕业论文的一整套教学内容,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紧密配合,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将论文撰写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答辩与评审、整理与总结归档六个环节。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和质量监控。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的内容及标准,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角度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前期检查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检查、题目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写作进度检查和教师指导情况检查;后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检查、成绩的检查等内容。在质量监控方面,论文撰写全过程由院系负责,根据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严格执行监控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检查内容如图2。

参考文献:

[1]韩沚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将毕业论文教学有机融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中[J].高等教育研究,2012(3):42-44.

[2]高敬峰.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07(6):36-37.

作者简介:朱微(1983- ),女,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创业研究。

上一篇:气相色谱分析烟草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扩大学生国际财务视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