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

2024-03-16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与之而来的是在日益繁杂管理工作中,由于成本管理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资金使用效率。本文主要从管理会计入手,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院校成本,对加强院校成本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 高职院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高职院校资金需求缺求的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数有限,而银行贷款的紧缩,致使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忽视成本的重要性,致使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像企业一样加强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支出,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本文主要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对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为进行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高职院校成本的认识

从管理会计角度理解,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所以高职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2 基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成本的分类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高校成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2.1 成本按习性分类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是指根据各项成本是否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对成本的该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学校会计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决策。

2.2 成本按其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高职院校所发生的成本很多是与院校领导者决策相关的,而有些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将成本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对成本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校掌握成本的相关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对于学校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成本的管理

3.1 从成本习性视角管理

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和一定的教学时期内,学校成本的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领导者决策行为影响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很难控制并改变其数额的成本。这类成本与维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相关,例如院校的教学楼、实验实训设备、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等。这类成本的数额一旦确定,在短期内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在不改变高职学院发展政策,要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必须合理地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條件,增加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动当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据院校发展的情况确定的,其行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广告费、教职工培训费、课程开发费用等,这部分成本的发生可以因领导的决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发生额的多少代表着学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控制此项成本,必须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不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绝对支出额。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教学时期和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例如:教学实训指导人员工资,学生奖贷助学金,实验实训费用等费用。高职院校对于变动成本的发生随着学生越多,成本也会越高,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控制。

混和成本指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该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呈现不规则变动。在高校成本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主要有教学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这些费用除了受到在学生使用次数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备的质量、性能等。为了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对混台成本进行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院校里面发生的所有成本也同样区分这两类,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的习性来加强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成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3.2 从决策视角管理

决策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那么决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和决策有关联的相关成本,也会有一些成本的发生和决策没有关系。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如机会成本、差量成本、专属成本等。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经常碰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某个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例如,学校资金有限,购买学生实验设备,买A设备,就不能买B设备,买了A设备就放弃买B设备的机会。所以院校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考虑了某种用途,就失去了其他被使用而创造价值的机会,在所有这些可能被利用的机会中,把能获取最大价值作为方案使用这种资源的成本。

在决策过程中还经常会碰到两个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不把方案本身的预算或项目经费算作决策成本,而是将两个方案之间的预算差额即差量成本就是决策成本之一。差量成本的本质是多付的预算,相当于“东西买贵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时间的紧迫性及决策者认知的有限性,往往很难设计或判断出最节约的方案,因此实际选择的方案常常不是成本最小的,它和最节约方案之间存在着成本差额,这个差量成本与领导者决策密切相关,应当算作决策成本。

无关成本是指无论方案采用与否注定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由于无关成本对方案的取舍部存在影响,所以管理者可以不用考虑,否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如沉没成本、共同成本等。

为了降低教育决策的成本,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一整套集体决策和个人决断相结合的教育决策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决策时,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成本的发生特点,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发掘出大量的个人决策所不能考虑到的潜在教育投资或者决策机会,为院校科学决策和降低决策成本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J].会计之友,2008.12(上):43-44.

[2]任婷,石芬芳.高校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29-30.

[3]万楚军.高校成本性态分析与管理 [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48-49.

[4]李玉周,聂巧明.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 [J].会计研究,2005.8:82-83.

[5]陈祥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J].管理观察,2009.6:99-100.

[6]江其玟.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本计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5.9:32-33.

[7]贾洁萍.领导决策成本的界定[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0:80-81.

[8]郑益乐.教育机会成本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80-81.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成本会计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

(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

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課过程明确“四个一”

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

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

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

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

(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

(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2017(1)

[2] 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 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 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5] 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2017(3)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作者简介:郭剑霞,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实务。)(责编:贾伟)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几年来拥有较好条件的专科院校升本已经比较普及,发展前景良好,不仅整体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也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做出了贡献。院校在升本以后,虽然提高了办学能力,然而其如何能进一步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因此,笔者根据以往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教学质量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能够对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民族自信心、名族自豪感能够得到加强,并且使得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笔者认为在高校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对于本课程的人文主题应该进行重点强调,对于古代文学的意义内涵进行开掘的同时,对于其感性感情方式中所蕴含的理性诉求不断追索,诠释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品格,以此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其人文素质。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现如今许多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套,对于词语的解释过于的注重。另外,固定的教材处理方式,例如在讲解、分析一个人物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以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其艺术特色时,全部面面俱到和千篇一律,原本是要分析作品,最后却沦为了鉴赏作品。结合口授和板书的方式仍然是这些教师上课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一直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老套路。多媒体上课的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虽然也有部分老师在使用,然而换汤不换药,大多数老师就只是把上课所要讲的全部内容罗列在Powerpoint上,许多学生听课的时候都找不到任何重点。同时不断增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也造就了今日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生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而使得他们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在电脑、外语以及社会实践上,加之,以文言文书写的古代文学作品相对如今的学生来说,阅读中会出现许多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2.学生起点较低,教师管理难度加大

西安医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还是专业类非常强的专业类院校,生源以理工科学生居多,学生的人文社科功底较差,而且对于文科还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在职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是文学课上的重心之一。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需要具有的一定基本素质和感悟能力,文学教育的存在就是为培养学生这种素质以及能力。在教學活动中,我们需要以过程为主,对受教育者的自我感悟加以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悟性、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教师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进行鉴赏作品的基本方法的相关学习,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思考比较中得出结论。

3.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相较高校中其他类型的课程来讲,具有跨时较长的特点,而学生再学习时的难度也较大。首先,由于在课程内容上,其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涵盖了语言音韵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化、美学等多种学科;其次,覆盖面广。从先秦到近代,可知古代文学史的跨度之大,同时,涉及了许多纷纭复杂文学现象,同样也涉及数以万计的作家以及作品。因而这门课程对教学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然而,在专业院校中,这种课程的课时数却很少。然而,在这样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既需要梳理、讲解先秦至近代文学史,亦要分析介绍重要作家和作品。所以说在实际教学中,与教学容量大形成鲜明反差的教学时数成为了古代文学教学的一大问题。在这样的矛盾下,压缩作品篇数成为了许多教师唯一能想到的方法,然而,为完成形式化的教学任务,从而将经典作品的阅读以及分析舍弃,这对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感知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引入地域文化充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联系地域文学或者地域文化已然成为现如今研究古代文学教学的新视角。自古地域的烙印或多或少的都印刻在了古代文学作家和作品中。在各高校及其他科研单位的研究下,对各时段和不同地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所认识的地域文化概念也越来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课相继在各大高校展开,成为了研究生的专业课、专业必修课或者是全校公选课,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其重要作用也逐渐发挥出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开设并在教学中充实地域文化,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以下是其主要表现:

1.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其个人素质修养。同时也充实了个人的人文素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内涵更为宽广些,直接联系着人文的概念。在《周易》,这一最为古老的著作中解释“人文”时写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然,文中的“人文”与现在的人文有一定差别,但“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很好的说明了人文相同于包罗万千的文化文明。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同时,也是组成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它独特的特性能很好的补充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在某一地方的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其所拥有的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或历史大事,对它们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的知识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得意充实,亦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并且,重点阐述如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等这些较为典型的地方文化。对于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通史及文化概论中并没有这类东西,因而,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2.培养大学生的乡土情结。

对地域文化本身,我想每个大学生都是怀有好感的。因此,地域文化教学正可以在传统知识与学子的心理渴求之间建设一座桥梁。在系统性讲授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本地文化鲜明的个性的突显出来,这对于学子们的自豪感的激发,以及家乡情结的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及其血脉所在。为学生们讲解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对学生的家乡情结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波;简谈高校地域文化教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5

[2]马建华;新升本科院校如何做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J].现代交际,2011-09-23

[3]武新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构想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04-23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一直难以解决的很多问题,如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先进性、社会实践过程难以实施、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等;这些问题如何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一直为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所关心。文章通过分析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希望从根本上能够促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成本会计 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体系

文献标识码:A

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

成本会计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会计基础理论及实训、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的一门对会计成本核算知识较为深入和细化的课程。本门课主要介绍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相关理论以及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成本规划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润的目标。所以成本会计课程不仅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专业技术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但成本会计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成本核算知识,概念、数据繁多,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容易出现思路不清晰、不会分析、计算,对知识点不易把握、容易出错等问题。另外,新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都会对教学效果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水平,是摆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虽然在所有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技术类院校都开展,但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并不多。大多数出版的成本会计实训类教材也都停留在纸上练习的水平,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度也不够。现阶段,财经类院校的成本会计实训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项目任务教学法。即把成本会计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下按教学需要设置几个任务,教师在讲完一个任务后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练习并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讲评;二是讲授与实训并重法。即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订一本成本会计实训题,教师每讲授完一部分内容,学生再按部就班做完这一部分的练习题。有些财经类院校为了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还配置了相应的成本会计实训软件,但由于场地及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制约,教学情景与实际成本会计岗位尚有较大距离。

(二)专业性社会实践教学过程难以实施

会计作为一个技术性要求非常强的特殊职业,因为接收单位、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专业实践难以落实到位,即便有些学生落实了实习单位,但由于所在单位成本核算及分析业务很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会计业务层次低下,学生的成本会计实践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成本会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普遍较弱

成本会计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大多数成本会计专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从教,本身就缺乏系统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中成本会计核算的流程及方法认识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相应缺乏,因此大部分教师很难出色完成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

总之,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环节在我国国内的各级各类院校中做得都还很不够。现实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需要解決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的严谨性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的目标。但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突破时间界限。因学生在校时间和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必须满足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之内。因此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要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成本会计教师,并能调动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做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的实训项目,也是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三是调动学生兴趣。成本会计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要有实际意义,有趣味性,同时与课堂教学的联系还要密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

针对上述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以求理论与实践能够相结合。笔者结合成本会计的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要结合成本会计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一是设计成本会计开放性实验,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实践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利用与企业会计实际密切联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三是设计研究性强的成本会计社会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一些基础性的文章;四是研究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估体系,使实验教学、教育见习、实习等有机结合,把成本会计教学考核分日常实践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日常考核主要考核日常企业实践的完成能力和与同学的协作能力;训练成绩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上交实训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把成本会计实训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定位实训考核的成绩所占的比例。通过有效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注重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师的培养

针对成本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三种途径进行:一是培养现任专职教师。即将现任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师派遣到企业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实践,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岗位人员为师,通过担任企业财务人员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为师。即把企业相关的在职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人员等聘请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当然成本会计作为企业中的重要会计岗位,引进在职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实践教师时,要把好关口,真正把有真才实学、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人员引进到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队伍中;三是引进其他学院教师。即在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缘约束,通过院校财会专业教师之间的经常性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经验与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引入到本校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三)编写符合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要求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国内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应采取积极进取的姿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成本会计制度改革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并结合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满足教学要求,体现培养应用型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精神,密切結机结合企业实际,接受社会认可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促进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设计上要有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实训项目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出成本会计的独特性。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在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带领下,构建结合专业特长的,以成本会计实践为基础,仿真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涉及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整合各个类别,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专业学习的严谨性、内部原始凭证的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的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设计的实训项目要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每一个实训项目设计的内容都包括实训目标、实训说明、实训资料、实训要求、实训提示及参考答案五项。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本次实训所要达到的目的;实训说明是阐述清楚本项实训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实训资料用来提示本实训项目的具体业务内容以及原始凭证、账簿等资料;实训要求说明本次实训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提示及参考答案是针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示及最终参考答案。三是要适当设计研究性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以调动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增加其对成本会计教学的参与程度,应适当改进教学手段。在传统的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先进的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其模拟的情境中。例如可以通过一套相对应的企业真实情境模拟操作系统,让学生在机房完成相应的课程练习及案例分析。这样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和演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使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五)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发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便捷的实习机会。例如在成本会计学习之初,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的整体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流程,以便对相应的企业成本计算有较为真实的感知。对于校外的实习应该在学生学习完相应知识后进行对应的成本会计实践,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通过对成本会计课内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校外见习和实习等方式进行辅助,科学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015年度山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J2015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秋平,颜晓旭.基于ERP沙盘模拟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探讨.财会通讯,2011(7)

[2] 万俊敏,曾雁.《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探析.财会审计,2013(6)

[3] 王铁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0(8)

[4] 苑海风.对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百废待兴”,但又往往人才和资金双双紧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如何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取得成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衢州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学发展中心 建设 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不久,可谓“百废待兴”,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引进、校园建设等都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不得不做的大事。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又往往是人才和资金双双紧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如何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取得工作成效,在高校内涵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于2010年“升本”的浙江省衢州学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同行交流。

一 统一思想规避障碍

意识是行动的导向,只有全校上下大多数领导、老师认识到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必要性、迫切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才能避免一些人为的障碍。

衢州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保证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已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相继下发有关推动高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文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已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它作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新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必须建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是教学型高校的中心工作,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学岗位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比老牌本科院校就更具迫切性。

第三,大学教师的培养体制决定了必须建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学教师往往来自于各大学毕业的学业优秀生,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更没有经历过系统教育实践的磨砺,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的角色后,难免经受“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但“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基点,这是教师之所以为高校教师的特性所在。而教学专业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这是高校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本性所在”。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什么”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如何教”的教学技能。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弥补我国大学教师培养体制的不足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 激趣督促双管齐下

第一,开展的活动要是教师感兴趣的,是教师感觉到确实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最好是教学中会碰到,又久久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教师觉得能解决问题,能有收获,他们才有参加的激情和动力。有很多教师即使花费很多经费、时间、精力也要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开展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新鲜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不断探索、总结每次活动的经验教训,挖掘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也要多到教师中去了解、征求意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第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活动要让教师喜闻乐见。活动可以和一些“福利”挂钩,比如研修班包含外出交流、出国考察等内容,将活动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有些“福利”虽小,但能解决老师的实际问题,还是很受教师欢迎的。比方说午餐会,尤其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地点(比如:安排在离适宜参加本次活动的教师办公室附近)的午餐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只是提供一份简单的快餐,但许多教师都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的大学校园都比较大,教师的教学地点或办公地点离食堂都有不短的距离,而且在就餐高峰时,也许还要排长长的队伍,教师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免去奔波和排队之劳,还可以学到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除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提升活动的魅力吸引教师之外,也必须考虑到人都有惰性,不可排除还有一些老师会“激而不发”,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活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以还要双管齐下,制定一定的制度,促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比如针对浙江省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的新政策,衢州学院在职称评审文件中,就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要晋升职称,必须每年要有36学时的继续教育学时,而要晋升教师系列职称,要每5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时。这就在制度上督促了教师不得不参加教师教学发展培训。

三 圣者熏陶潜移默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全世界备受瞩目,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办学经历和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然应该积极从儒家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衢州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衢州学院依靠地处南孔圣地——衢州的优势,大力挖掘南孔传统文化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成果“南孔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4年获浙江省政府授予的“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成果“儒风雅韵:衢州学院南孔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授予的“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成果“衢州学院南孔文化”2008年获浙江省教育厅授予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挖掘南孔文化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学习孔子教育理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也给教师教学发展诸多启示,比如因材施教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理论等都可用以指导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孔洙让爵”等南孔重视德育的潜在素材,熏陶教师甘于清贫,乐于振兴教育事业。

四 贤者帮助共同发展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都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以后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形式及内容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机构的设立和教师教学发展项目的开发也还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更少。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定要既“请进来”(将专家学者请到学校开展活动、传授经验),又“走出去”(到校外去取经,和兄弟院校联合开展活动)。积极加入一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之类的组织。

衢州学院就加入了“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网络”,这个组织是由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教学发展中心于2013年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属于民间组织。“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网络”的宗旨及愿景就是:坚持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增进高校教学发展机构、教学发展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协作、互助,推动和促进各学校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共同追求两岸四地高等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质量的提升。

所以,加入这样的组织,就可以及时向兄弟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习先进经验,同时也将本校的工作理念、方法和兄弟院校分享,借助群体的力量,谋求共同发展。

五 二级学院各显神通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人力资源紧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人员配置一般都不充裕。所有的活动均由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往往是行不通的。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激励二级学院各显神通,组织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二级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

其实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活动主要针对共性的问题,二级学院组织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就可以针对本部门、本学科、本专业、本教研室、本课程组开展更有的放矢的活动,解决教师的问题也更有效。

衢州学院规定每学年每个二级学院都要至少开展一次向全校开放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各二级学院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情况作为年度部门考核的内容之一。实践下来效果较好,这种形式也是衢州学院实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周周有活动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付八军、冯晓玲.高校教师专业化:何为基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0(5):80~82

〔责任编辑:林劲〕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步从经济的边缘走向主导。大学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市场、与企业实现对接的关键所在,是一种社会导向、市场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制定和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的原则,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行教学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

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几年产生的,其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到教学质量保障都还沿用原有的标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与原有的学术性院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是存在其特殊性的,必须要建立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产教融通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最先建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盲目效仿综合类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并不具备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普通的研究型本科院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是有其特殊性的。

(一)深化产教融合,凸显校企合作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确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2]。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到学校办学、课程设置、專业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等过程中来,形成合作办学、合作治理的新机制,使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育人。

(二)注重培养质量,传承技术技能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依据应用型学校特色的办学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注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围绕经济发展、区域行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承担技术教育、技术创新,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设计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在突出应用型特色的前提下,坚持特殊性与基础性统一,坚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结合。

(一)坚持特殊性与基础性的统一

教学质量标准作为高校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指标来保证教育教学方针符合国家要求,办学基本条件达标等等,这些是宏观的基础要求,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转型的高校,有新建的,也有升格的高职高专,其层次、类型不同,也应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主要以“应用”为中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坚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

应用型高校属于新生事物,一方面其质量标准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用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学校也要适时调整标准、指标及依据,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更好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2015年才开始实行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单一。为了更好地掌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行教学质量标准,笔者对吉林省部分应用型转型高校的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和教学分院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调研结果来看(见图1),仅有16.2%的被访者认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教学质量标准比较合理,而认为教学质量标准非常合理的占比很低,认为其比较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占比分别为38.4%、8.9%。如图2所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型特色不足,教育部目前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等所采用的标准及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标准多是通用的,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高校在接受评估和自建自评时往往采用另一套标准,以便顺利通过评估,但内部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不能衡量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应用型特色;二是教学质量标准不全面,实践部分比重低,企业考核环节缺失,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实践实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参与教学及完善学生毕业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尤为重要;三是评估主体、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学校采取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实践教学部分的评价方式缺乏适应性、合理性,校外实践环节的评价缺乏有效监督,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因而不能全面保证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

为了更好地凸显应用型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既要具备学术性,又要具备实践性,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发挥评估保障作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在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道路上发展得更快、更好。

(一)定位与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关于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体现着一系列的思想与观念,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相关的基本要求,又要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定位,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其主要考核学校总体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以及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晰、具体,是否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相一致,进而符合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反映学生在毕业5年后所具备的主要能力及其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应用性”,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体现“复合性”,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地方性”,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岗位性”,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实践性”,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过程质量标准

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是整个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构成应贯穿教学始终,具体由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实习与实践、教学效果及附加指标构成(见表1)。应用型大学教学过程质量标准要遵循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凸显理论实践一体化、实习实训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特征,作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提高本科实习实践质量,建立健全实习实践质量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的现代化监控,促进实践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进而有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师资保障质量标准

学校要通过引进教师、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聘任与考核教师等措施建设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基本素养是指教师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实践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尤为重要,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其占比至少为60%。重视校本教师专业技术和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去企业锻炼学习,从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保障教学环节中的实践需求。校企互融、深度合作的多元教学团队在共同办学、治学、教学过程中, 能够切实保证教学过程的技术性、职业性,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4]。

(四)学业成就质量标准

学业成就质量标准是结果标准,主要通过学生的毕业要求来衡量。学业成就质量标准涉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一般能力、专业能力、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具体可以由相关职能部门设定子标准,紧扣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教学过程特征和要求。比如,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竞争力。建立应用型特色教学质量标准,逐步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念,系统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构建产教融通的现代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监督与反馈,促进教学改革,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content_8901.html,2014-06.

[2]王琰.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9):100-101.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43.

[4]張鹏,甄国红,姚丽亚.多元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95.

(责任编辑:付英华)

上一篇: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