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科 工程人才 培养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Materials Chemistry Professional

GE Chunhua, ZHANG Xiangdong, GUAN Hongyu, LV Tongj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过数次的专业合并、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逐渐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是相关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

材料化学专业(专业代码:080403)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②本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材料与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化学专业与理学学科门类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关系极为密切,是为数不多的可授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专业(类似的专业有材料物理专业等)。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存在时间较长的工程专业而言,成立时间一般较晚。以辽宁省为例,一般在2000年前后开始设置、招生;数量较少,截至2013年,辽宁省只有6个布点单位,远远少于化学专业(11个)、应用化学专业(25个)。从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基本为某些相近专业改建而来,其中大多数产生于原高分子材料专业,少数是从冶金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衍生而来。从专业的产生背景看,相当多的专业具有深厚的理科背景,并且在毕业时也选择授予学生理学学士学位。

当下高等学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③④作为工学中材料类的专业之一,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紧急的、常态化的任务。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传统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定位,确立改革目标

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正确地对本专业在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围绕确定的目标制定整体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赶时髦一拥而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既要坚持传统,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业进行定位要考虑本单位的相关专业布局,也要结合社会、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材料化学专业兼有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门类的特点,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考虑到本专业大多具有理科背景,在专业定位时就要根据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明确工程人才培养内容,改革培养目标。

2 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少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依托于理科专业产生,具有鲜明的理科背景。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向“坚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落实科研训练”。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细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也是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保留专业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对“重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调整体现出社会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方案中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在理论教学雄厚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训练,强化专业学习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加强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等同于一味或仅仅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后,有目的地配合所学知识,将理论学习中掌握的概念、原理、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践等环节得到验证和应用,同时学会尝试解释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发展型等特点,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方案也应尽量满足差别化培养的要求,容许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定弹性学制等措施,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3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形成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下各学校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目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青年教师一般是从校门到校门,求学期间专注于具体工作和知识的学习,部分人员完全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课程的设置,逐步建立起学缘结构、年龄梯度、专业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其责任心,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材料化学专业而言,材料的生产、加工等工程实践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试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兼职教师,经培训后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相促进,逐步达到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4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就受到摒弃,新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宽口径、厚基础,特别在基础学习阶段要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教改研究,利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例如,“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1=Open(开放)、O2=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和“微课”(整合了教学视频、学习材料、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等内容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可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给辅助教学,特别是危险条件下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的新方式,是真实实验的有力补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专业学习阶段,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因材施教,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5 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探索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形成适用于本科教学各个阶段的授课平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识教育平台是为学生开设本学科以外的公共性、通用性课程,旨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探索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教育课程着重强调对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支撑,是系统性地传授基础知识阶段。材料化学专业此时注重材料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在此阶段,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专业实验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竞赛、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6 强调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硬件条件

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备的人员、资金、设施等保障制度,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强化校内教学环节的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验室建设,从资金上优先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体系。由于专业特点,应改变材料化学专业闭门办学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特别是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排斥外来的高校教学行为。现在很多学校将生产实习改成了参观实习,即便如此也难以为继。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应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弥补企业研究力量的不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实行转化,实现产学对接。再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聘请企业人员为实践导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切实改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

7 坚持教改研究的连续性,完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长效运行机制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不断赋予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是专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总之,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发[2013]11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 年度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 http://www.upln.cn/html/2013/Column_0103_0603 /2031.html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3-174.

③ 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④ 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37-139.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本科 工程人才 培养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Materials Chemistry Professional

GE Chunhua, ZHANG Xiangdong, GUAN Hongyu, LV Tongj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过数次的专业合并、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逐渐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是相关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

材料化学专业(专业代码:080403)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②本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材料与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化学专业与理学学科门类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关系极为密切,是为数不多的可授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专业(类似的专业有材料物理专业等)。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存在时间较长的工程专业而言,成立时间一般较晚。以辽宁省为例,一般在2000年前后开始设置、招生;数量较少,截至2013年,辽宁省只有6个布点单位,远远少于化学专业(11个)、应用化学专业(25个)。从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基本为某些相近专业改建而来,其中大多数产生于原高分子材料专业,少数是从冶金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衍生而来。从专业的产生背景看,相当多的专业具有深厚的理科背景,并且在毕业时也选择授予学生理学学士学位。

当下高等学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③④作为工学中材料类的专业之一,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紧急的、常态化的任务。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传统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定位,确立改革目标

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正确地对本专业在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围绕确定的目标制定整体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赶时髦一拥而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既要坚持传统,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业进行定位要考虑本单位的相关专业布局,也要结合社会、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材料化学专业兼有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门类的特点,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考虑到本专业大多具有理科背景,在专业定位时就要根据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明确工程人才培养内容,改革培养目标。

2 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少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依托于理科专业产生,具有鲜明的理科背景。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向“坚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落实科研训练”。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细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也是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保留专业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对“重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调整体现出社会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方案中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在理论教学雄厚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训练,强化专业学习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加强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等同于一味或仅仅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后,有目的地配合所学知识,将理论学习中掌握的概念、原理、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践等环节得到验证和应用,同时学会尝试解释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发展型等特点,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方案也应尽量满足差别化培养的要求,容许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定弹性学制等措施,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3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形成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下各学校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目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青年教师一般是从校门到校门,求学期间专注于具体工作和知识的学习,部分人员完全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课程的设置,逐步建立起学缘结构、年龄梯度、专业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其责任心,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材料化学专业而言,材料的生产、加工等工程实践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试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兼职教师,经培训后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相促进,逐步达到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4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就受到摒弃,新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宽口径、厚基础,特别在基础学习阶段要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教改研究,利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例如,“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1=Open(开放)、O2=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和“微课”(整合了教学视频、学习材料、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等内容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可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给辅助教学,特别是危险条件下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的新方式,是真实实验的有力补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专业学习阶段,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因材施教,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5 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探索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形成适用于本科教学各个阶段的授课平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识教育平台是为学生开设本学科以外的公共性、通用性课程,旨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探索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教育课程着重强调对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支撑,是系统性地传授基础知识阶段。材料化学专业此时注重材料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在此阶段,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专业实验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竞赛、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6 强调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硬件条件

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备的人员、资金、设施等保障制度,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强化校内教学环节的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验室建设,从资金上优先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体系。由于专业特点,应改变材料化学专业闭门办学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特别是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排斥外来的高校教学行为。现在很多学校将生产实习改成了参观实习,即便如此也难以为继。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应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弥补企业研究力量的不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实行转化,实现产学对接。再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聘请企业人员为实践导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切实改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

7 坚持教改研究的连续性,完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长效运行机制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不断赋予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是专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总之,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发[2013]11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 年度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 http://www.upln.cn/html/2013/Column_0103_0603 /2031.html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3-174.

③ 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④ 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37-139.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管理类与工程类课程

在我国,于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IE专业,1993年正式招收IE专业本科生,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的建设。国内IE教育还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我校于1998年获得工业工程专业办学资格,开设在管理工程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类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一种是机械类本科,授予工学学士。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及要求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属本科院校,又有学校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既不能像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培养理论研究型学生,有不能像高职高专那样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自己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些探索。潘懋元[1]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从宏观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论述了其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缺少对具体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操作层面的讨论。文献[2-5]从具体课程方面,讨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从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来展开论述。为此,本文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阐述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了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方式。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连续两年的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等内容。通过两年来教学工作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这也是与探索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

2 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及其条件保障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的具体方案,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可行探索。建立以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

(1)根据管理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改变知识传授方式、修订教学内容等,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来进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重视公共课、保证基础课、加强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背景、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未来需要。

(2)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强化课程设计,提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优先选择与其毕业参加的工作有关的课题。

(3)强化以教学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将科研的成果要渗入到教学内容里,以满足育人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理论课及实践课外,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及专长常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手段训练和设计性实验、实习等工作。

为了有效推进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条件加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制度与体系方面的条件保证,学院要使培养方案更趋于合理,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实施效果作为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构建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拓展。第二、对于硬件条件方面的保障,学院加强实验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实验装备条件。良好的实验装备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生跟踪本学科的高端装备与设施,为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平台。第三、是加强育人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素质应用型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专业与工程意识,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锻炼或参加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外科技创新。

3 适应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创新与适应能力,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有了接触到企业运作过程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短、内容宽泛,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层面上,缺少对生产运作深入细致的理解,毕业后很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5]。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四”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给出了一个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通过仿真实验,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系统的构建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运营系统的调查、分析、改善能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法:(1)可视化建模方式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生产系统仿真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运作生产系统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理解实际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直观、可行的实验场景。(2)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系统运行绩效的特征,分析出系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善方案。在学生确定改善方案之后,可以将改善方案导入到模型中,再运行模型以对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报表分析和改善方案效果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3)建模与仿真平台提供了动态统计图标的方式显示在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优化模块可以针对某一生产系统,或者生产系统的局部环节构建改善方案,评估每种改善方案的效果后确定出可行的改善方案。(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引导、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较为独特的专业教学风格。(5)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开设,特别是针对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如果这么专业课程的理论色彩太浓,或者他们觉得以后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4 应用实例分析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根据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现状,总结过去两年的授课的经验,得出如下心得与体会:(1)目前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问题非常重要,有些教材偏重于理论讲解,有些教材适用于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而对于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自身特点等,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深度适宜的教材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当务之急。(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部分尽管很重要,可是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针对这样情况,教师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如何能够运用到建模中去,而在向学生传授市,则仅仅告诉如何做就可以,不必讲解为什么这样,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及其推理过程,如果大量讲解,反而本末倒置。(3)我们学院购置的建模与仿真软件ProModel是英文版的,尽管这些词汇都是很基本的,可是学生见到了英语就恐惧,因此,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生动的操作界面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模与仿真的成功带给学生们不断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的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5 结语

工业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学校的育人理念及办学定位,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及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用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构想,根据构想给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管控模式及对应的实用方式方法。依据这些方法使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把握,通过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 何邵芬.试论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71-73.

[3] 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26.

[4] 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

[5] 张济生,等.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6-37.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

医药产业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使医药行业作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10余年来制药企业为进一步增强竞争的优势,不断进行重大重组和结构调整,使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并带动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学科结构与大幅度整合高等学校专业的时候,制药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自诞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惊人,在所有工科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1]。由于该专业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都属于新专业[23],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有许多教育教学专家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报道其研究成果,在该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其中关于课程体系研究及改革方面的论文最多,但是,迄今为止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课程体系庞大,总学时数超标,学生负担过重,这种现象在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有的核心课程缺项,其中医药类院校的工程课程相对薄弱,而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医药学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顺序不合理;同一学科课程重复开设;有的专业课没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由于课程体系太庞大,为了压缩学时,有的高校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但是,在整合课程时又没有处理好重复知识内容的衔接,造成同一学科内容在几门课程中重复教学[45]。

陕西中医学院是在全国高校中创办制药工程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本文结合我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就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基本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虽业内有共识其专业知识体系应由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知识领域构成,但不同类型大学受原有办学专业背景、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影响,其课程体系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各有侧重。我国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际情况是: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化工学院或化学与制药学院,对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程设置较为重视,课程偏向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工程;而药科大学和中医药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药学院或中药学院,课程偏重于药学或中医药学,而工程方面课程相对薄弱[1]。

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制造的产品——药品,是用于人体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在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有效性,更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体内的经时过程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2010年版GMP特别强调药品“风险评估”就能得到很好证明,因此,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必修课程种类及其学时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保证这个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各个大学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办出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性质及内涵界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我国设立制药工程专业以来,国内各高校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作了大量调研和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中设置制药工程专业较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在全国建设较早, 在全国的专业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并且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硕、博点的授予权,他们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现代制药业需要掌握制药过程和产品双向定位,具有多种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了解密集工业信息,熟悉全球和本国政策法规的复合型制药工程师。他们将集成各种知识,有效地优化药物的开发和制造过程[6]。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培养新型制药工程师人才,是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困难及其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他们在未来的制药行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Wild Ideas Consulting公司经理Wild D认为,制药工程能从整体视角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实现制药过程,应该从工程的可预见性去看整个制药过程。制药工程师能使整个制药过程更快、更有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制药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制药工程师,他们能严格、系统地应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能集成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整个制药过程和药品的科学设计、开发和优化。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计划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培训计划, 要求学生除了需非常精通基础工程原理外,还必需掌握药物制造操作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药学、化学、生物学和药事法规等知识,以便与其他工作人员能进行业务的交流和沟通[2,78]。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9]: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科学基础、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和从事药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创业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教学研究、科学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业界较为公认的提法可总结为: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工艺设计、设备及生产过程管理和参数优化控制、按GMP要求进行车间工艺布局和厂房设计、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及认证,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能在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和质量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属于工程类专业的制药工程分支,是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应根据制药过程的特点设置,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虽然教育部在设置制药工程专业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要求不得设置专业方向[10]。但是,制药工程依针对的原料和产品不同,对应的工艺过程、设备及车间工艺布局亦有很大不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理由是:①不区分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就会产生一个包括化学、药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知识领域在内的庞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本科4年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45];②中药制药工程与化学制药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药制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产生和发展的,处方和工艺设计时需要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

中医药院校、药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了不同类别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若再加上药物合成反应、发酵工艺原理、GMP管理工程及中医药学基础等课程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工科专业总学时数不应超过2 700学时,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十几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压缩课时,对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45]。这说明经过实践证明适当区分专业方向是合理的。

以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及选修知识单元见表2,教学进程见表3,专业必修课各知识领域内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见表4。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为知识扩展,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力和创新能力,高校还应与制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整个本科4年中,将学生置于制药工程的大背景中学习和实践,如从大一至大三的理论课学习期间就定期聘请企业的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专题讲座,在企业见习和实习,把学生的思想带到制药一线,使学生在企业得到工程实践锻炼等等,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不仅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能解决按GMP管理规定,非生产人员不能进生产区,因此,制药企业不接收学生见习这一多年困扰高校无法解决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十几年来,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将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医药行业特别是制药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建兰, 刘明言, 白鹏, 等. 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3 (1):15.

[2]许明丽, 赵广荣, 赵沧燕, 等. 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4(1):12.

[3]赵广荣,元英进,蒋建兰,等. 美国制药工程教育一瞥[J]. 药学教育,2005, 21(1):56.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 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 药学教育,2003,19(4):9.

[5]李庆国,关世侠,李卫民. 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5):37.

[6]李霞,许明丽,赵广荣,等. 国内外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J]. 药学教育,2003,19(3):7.

[7]Mendricks L, Vanroeyen J, WangH Y. The futur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J]. J Pharm Sci, 2003, 93: 235.

[8]Service R F. Surviving the blockbuster syndrome[J]. Science, 2004, 303 (5665): 1796.

[9]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C]. 吉林: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及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吉林会议, 2004:5.

[10]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马超一]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2、论地质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当中的作用

3、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

4、地质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有效应用

5、高密度电法的地质工程物探勘察技术分析

6、基于环境保护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勘查工作研究

7、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

8、关于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的探讨

9、水文地质勘探在矿井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0、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查应用探讨

11、阐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

12、地质工程勘查中钻探技术的运用分析

13、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

14、水文地质工程中示踪技术实践应用研究

15、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16、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运用研究

17、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研究

18、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19、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分析

20、地质工程施工中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21、岩土勘察中地质工程基坑支护设计研究

22、矿山水文地质工程钻探关键技术研究

23、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24、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论述

25、浅析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地基地质问题及处理技术

26、关于地质工程勘察的相关探讨

27、GPS技术在地质工程勘察测绘中的应用

28、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探讨

29、地质工程勘查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探讨

30、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应用

31、测绘新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的应用

32、地质工程勘察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有效途径的探索

33、浅议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环境的影响

34、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分析

35、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分析

36、GPS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37、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38、地质工程勘查中的物理勘探技术探析

39、浅析地质工程勘查中的地基地质问题及处理技术

40、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

41、试分析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作用

42、试析矿山地质工程勘查施工现场技术

43、油田开发中的地质工程分析

44、无人机在地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探究

45、探讨地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46、地质工程类专业“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47、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48、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研究

4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

本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2、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3、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4、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5、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6、软件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分析

7、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8、对软件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的探讨

9、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

10、基于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

11、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数据库编程技术的研究

12、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中软件工程技术

13、浅析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14、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实践应用

15、双高背景下专本通融高端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6、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7、Web开发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18、专业评估背景下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究

19、“软件工程”课程思政探讨

20、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软件工程线上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

21、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探讨

22、软件工程开发中软件测试分析

23、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技术分析

24、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强化策略分析

25、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探析

26、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数据库编程技术的研究

27、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应用分析

28、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29、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探析

30、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31、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

32、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技术及在GIS中的应用探究

33、软件工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34、基于混合模式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研究

35、试析网络背景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

36、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常用方法分析

37、软件工程中虚拟现实的启示应用及挑战分析

38、浅析大数据背景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

39、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0、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探究

41、面向软件工程实践的学生项目管理平台设计

42、浅谈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探讨

43、大数据视域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 

44、大数据背景下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探究

45、探讨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编程技术策略

46、基于自力更生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47、软件工程开发与应用的注意事项

48、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49、课程思政融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网络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