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在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招生专业名单中,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具有法律事务专业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模式

法律事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时,恰逢国家司法考试改革的实施,统考资格提高到大学本科毕业。为了满足广大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愿望,经研究我们采用了“全日制专科加法学本科自考”的教学模式。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中50%以上的学生能在三年或者略长的时间里通过本科自考课程,拿到本科文凭,为参加司法统一考试奠定了基础,为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法律职业做好了准备。

二、制订符合需要的专业建设具体方向

根据上述专业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要,法律事务专业的定位必须接近本科教育,同时,法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要并重,因此建立了法律职业人员和法律辅助职业人员培养并重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十分注重法学理论基础教育,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主要参考本科法学院校,同时和自考课程接轨;另一方面,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法律辅助人员培训中心,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马上从事书记员、律师助理等法律辅助职业工作。对上述两方面的建设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三、建立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具体方向,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突出实践教学,因此积极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鼓励专任教师从事具体办案工作,为社会服务。同时,聘用学校之外的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参与到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中,并逐步提高外聘教师教学授课参与比例,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实训教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项目化校内外实训,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我们根据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相对较多的法律纠纷来确定实习项目。分别成立民商事法律问题实训、行政法律问题实训和刑事法律问题实训等,通过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让学生在高度的仿真性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专业现有校外基地法院3家、检察院2家、律师事务所3家。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我们专业学生的实训岗位,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实现理论与实务的“零距离接触”。

五、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在服务社会中育人

目前我们法律事务专业在校内设立了法律咨询工作室,设有《法协杂志》,接受在校学生和社会咨询,还要进一步拓展服务社会领域,准备建立专业法律诊所网站,与当地司法局、社区、企业联系,建立法律服务中心或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积极送法下乡,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从学生中选派人员,组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为社会服务。同时我们亦将与更多的企业联系,为企业提供培训或法律服务。通过这样,真正做到在服务中育人,提高学生和教师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 本科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人才培养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往往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法律、司法工作或者与法律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中的公平性。现阶段,各个具备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都积极的强化自己的专业建设,并不断的补充优秀的师资,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化教育往往能够达到理想水平。而由于本科课程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几乎为零,加之司法考试中道德教育比率的不足,整个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体系中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非常的缺乏。因此,现阶段法学专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探究,以逐步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进而强化本科阶段学生发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针对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探析,因此在本节文章首先对其重要性进行简要的阐述,以充分体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本科法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而促进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

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職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学效率的提升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强化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展,但是现实的情况下,不少的学校仍然采用教师机械化灌输的模式,即让学生被动的记忆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学校能够安排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育的开展也只是通过相关条例的灌输来进行,进而其教学效果始终无法被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创新法学专业培养的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优化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而从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提升法学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效果,保障法学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人才。

三、结束语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显著的意义,现阶段,由于高校教育以及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乏,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法学专业教师要积极的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进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质和量,以为现阶段高技能、高素质、高品德的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瞿华平.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4,33:223-224.

[2] 李霞.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84-85.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2.缺乏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有效机制。实际上,即使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根据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特点,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更新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但从教师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自身知识结构没有随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进行及时追踪和更新;另一方面也缺乏主动进行大规模教学内容调整的动力和激情。

3.缺乏鼓励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还需要其他各个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如大纲修订、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许多高校为管理方便,往往规定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必须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制卷、考试、阅卷,这就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因为如果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编排,这样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而创新又会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因此许多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落后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沿袭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三、解决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首先,要选编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可以组织专家专门编写适合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材,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中译本或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因为我国现代金融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理论前沿,相对我国金融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内容庞杂的金融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对于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复的内容,如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应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对于无法在其他课程学到而又不像金融专业学生有后续课程深化拓展的金融基础理论和运行原理,则应精讲。再次,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应该在传授基础金融理论和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内容设计和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知识有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强调投资和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管理理论,而会计专业更需要掌握银行等金融中介的运行原理,财务管理专业则需要侧重公司财务和投融资决策,而国际贸易专业则对外汇和汇率问题、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体系有更高要求——这样的内容设计,既能达到传授基本金融原理的目的,又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金融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使其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精讲外,还应结合实际,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用所学金融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比如,讲货币政策,可以结合我国历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讲股票市场,可以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变化讲解投资理财知识、风险管理理论等,这样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来出身社会的应对能力,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3.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机制。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探索。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至少与科研方面相似的回报。当然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评价可能不像发了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那么好衡量,但只要管理机构有决心,也是可以通过设定指标进行评价的。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对进行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大开“绿灯”,允许相关教师在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为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营造较为宽松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晓平.“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主要分类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3]徐颖.教学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4]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5]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1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少华(1972-),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从事金融学和金融市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学 应用型本科 课程教学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大学,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地方性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大学以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为主。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但自我学习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相对差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在科研、理论创新方面无法与研究型院校相比,但与职业型高职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兼顾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需要考虑就业结构的特点

地方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一般的大中型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学生很少。从五邑大学会计学专业近几年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进入上市公司的很少,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珠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学中的困惑

《审计学》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工商管理等非财会专业也可能开设《审计学》这门课程,但其重要性相对而言低一些,本文重点探讨高校财会类专业中《审计学》的教学问题。

(一)专业术语难懂,学生难以对审计过程形成整体认识

《审计学》课程专业术语多,审计理论比较复杂,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多没有实践经验,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业务缺少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认识。审计准则中给出的审计术语定义或含义多数来自于西方的审计理论,沿用英文的表达习惯,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不太好理解。

(二)难以找到合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审计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然而,站在地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角度来看,笔者发现,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不太令人满意。

1.来自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案例,这些案例知名度高,但是与我国国情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太适合直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案例。我国同欧美国家的会计、审计制度包括司法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来自国内的审计案例,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证券市场上影响广泛的经典审计案例,基本上所有的上市公司审计失败事件都会出现在审计案例的教材中。第二部分是非上市公司案例,通常是先介绍公司基本情况,再介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然后对案例进行评析。这两种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案例的高度浓缩,案例没有附相关的报表、账簿资料等。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到相关的教训,对审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可操作性差,不能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

来自国内的案例中,有部分小案例或小例题附有相关资料,具有业务上的可操作性,缺点是业务数量太少,经常是编者有意设置几条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业务变成了会计差错更正业务。如针对销售收入的确认设计一个小的审计案例,一般是给出几笔销售业务,要求学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检查各项业务的处理是否正确。因为只有几笔业务,学生就逐字逐词地去推敲案例的文义,很容易解决问题。但学生完成的其实只是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工作,真正的审计工作面对的是大量的业务,不可能对每笔业务逐字逐词地进行推敲。

(三)学生感觉所学知识难以有效运用

许多学生在《审计学》课程学习结束后,觉得审计理论有“假、大、空”之嫌,所学知识可操作性差,甚至翻书都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审计业务需要用到特别多的职业判断。

学习审计学时,学生一般已经完成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学习。会计业务也讲职业判断,但使用程度比审计业务少很多。审计业务从头至尾都涉及职业判断,接受审计业务之初,需要判断是否具备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过程中,重要性水平大小、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审计完成阶段,应从整体上把握审计证据是否足够支撑审计意见。以重要性水平为例,课本介绍了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影响因素,但面对一个具体的企业,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完全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学探讨

(一)情景模拟法在审计课堂的应用

情景模拟法就是让学生围绕研究的中心问题,模拟问题的场景,然后展开讨论,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现代审计理论主体源于西方,我国审计实务与西方审计实务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审计过程充满职业判断,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在学习审计时的困惑。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和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审计执业能力,可以创设情景,提供相关的审计背景资料,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判断。

(二)精心挑选审计案例组织教学

实行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要有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这就需要审计教师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审计教学的特点,有选择地收集和设计编制审计案例。

1.根据上市公司数据,证监会的资料公告或其他人员已经撰写的相关资料等,进行提炼或扩充。这类案例的优点是案例真实,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缺点是很难获取详细的具体资料,比较适合作为背景性案例或分析讨论案例。如以科龙公司案例来分析货币资金业务的审计,以东方电子案例来探讨风险评估的过程。这类案例不是特别强调具体的操作,可以使用旧准则时期的案例,也可以适当使用国外的案例。

2.结合教师的审计工作实践或从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取得的资料编写详细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实务性强,具有原始凭证、账簿等具体的支撑材料,适合作为操作性案例或综合性案例;缺点是案例的收集工作量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此类案例作为审计教学案例的重点。

自行编写的案例要求以真实的审计业务为基础,具有完备的支撑材料,相关的业务数量必须足够多,案例必须紧跟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制度的变化。另外,地方院校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的大部分是非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这些案例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3. 教研室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案例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单个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需要教研室教师的精诚协作,一起努力,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原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案例库,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变化后,原有的案例不能使用或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新的案例库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

(三)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前面谈到的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都强调学生的参与,但学生还没有真正的动手去完成审计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纠正“眼高手低”的问题。五邑大学会计学专业在后续还有专门的审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在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审计学》课程专门安排了8个学时的实践。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购置了相应的审计实践教学软件。

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会压缩理论教学课时,这要求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出取舍,选取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并将理论内容有效地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如何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工作的重点向教学方面倾斜,《审计学》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或实习。教师自身水平提高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萍.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

[2] 苏亚莉.《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9).

[3] 吴燕.基于新审计准则的审计学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25).

[4] 余玉苗.综合能力提升导向多元化教学策略毕业论文整合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12).

[5] 李晓慧.审计实验室——主要会计事项的相关法规及其审计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凤华]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

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稳外贸稳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2.7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5万亿元,其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货物贸易。

2020年,传统外贸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冲击,4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必须更大发挥跨境电商独特优势,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克难前行。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说:“中国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2020年11月15日,RCEP正式签署,为中国跨境电商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新一轮的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武汉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镇、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16年8月,湖北入选第三批国家自贸试验区(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2018年7月,武汉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由此,拥有政策、区位、交通、物流、科教、人文等诸多优势的武汉,随着众多知名跨境电商企业的入驻,其跨境电商发展迎来巨大机遇。但在武汉跨境电商发展环境日趋向好的表象之下,跨境电商企业在发展中都遇到了同一难题——人才短缺。

一、武汉市跨境电商行业分析

(一)武汉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其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与便利的交通运输为其跨境电商提供了良好的物流保障。武汉自贸区成立后短短几年时间,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已超过3000家,千人级跨境电商企业已达到数十家。小红书、弗农等一批大型跨境电商企业纷纷落户武汉,特别是2019年以来,随着基本覆盖跨境电商产业链全流程的十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综试区,跨境电商发展十分迅猛。据海关数据显示,武汉2019年跨境电商进出口9.9亿元,增长11.2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海关仅9月份就受理跨境电商B2B出口报关单及清单申报2454票,货值达到1233.5万元。

(二)武汉跨境电商发展机遇

随着湖北自贸区与武汉综试区的相继获批,湖北省自贸区80%以上的跨境电商资源集中在武汉片区,武汉跨境电商迎来发展机遇。为了充分发挥武汉“双区”叠加优势,促进武汉跨境电商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利好政策。2017年10月,武汉自贸区发布《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办法》。2018年11月,湖北省发布《湖北关于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的实施意见》,助推武汉综试区的建设。2019年7月,湖北省又发布了《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三大平台”以及“六大体系”,欲将武汉建成中部跨境电商的创新基地,吸引更多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武汉。由此,武汉“双区”的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增长明显,截至2019年上半年,仅东湖综保区的跨境电商企业已有近200家。2020年,在自贸区挂牌三周年之际,已有86家企业在武汉片区设立“第二总部”,更有多达300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活跃在该区内,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对接项目。

(三)武汉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

分析当前制约武汉市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现有文献研究以及相关媒体报道较多,主要集中在“双区”的相关政策对接不够、头雁型跨境电商企业匮乏、存在支付和信息安全问题、跨境电商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等。其中,跨境电商人才数量、质量与武汉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武汉市4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发放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后,对人才供给问题的统计结果整理见表1。

在跨境电商这条新赛道上,比拼的一定是人才。武汉作为全国高校数量位居前列的城市,每年都有一大批人才走出高校,但跨境电商方面的专业人才却太少。当前新型的外贸人才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除了需要掌握外贸基本知识与操作流程、会网络运营管理、熟悉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的架构与管理外,还包括至少会一到两门外语。尤其是中小跨境电商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往往是一名员工集几个岗位于一身,企业更需要能够贯通各个领域的“理论+实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状况

由于跨境电商发展迅猛,相关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为解决人才缺口,顺应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设的51个专业之一。

(一)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

湖北是高等教育的大省,其中武汉市的高等院校数量达到80余所,在校生人数近120万,每年向外输送大量人才,是中部城市人才培养的动力泵。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上,目前武汉市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以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专业为主,其他则包括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专业。2016年12月,湖北省的2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起组建了应用型高等學校联盟,其中武汉有16所。经过统计,近三年这16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数量呈递增趋势,但均不超4100人(见表2)。

(二)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跨境电商的专业设置数量不够,大多还是以传统贸易专业为主。目前仅武汉学院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很多院校都是在相关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一至两门跨境电商课程,其专业核心课程还是以传统贸易为主,并没有形成跨境电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① 。将开设跨境电商专业与包含跨境电商方向的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国贸与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学生跨境电商能力的培养更全面。而包含跨境电商方向的相关专业,其课程设置更加偏向传统的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跨境电商方面的能力培养略显不足。

其次,跨境电商教学方法较陈旧、教材相对匮乏。目前,很多学校跨境电商的教学方法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的关注点是如何将知识点很好地讲出来,对学生能否有效接收知识的关注度不够。而且,老师久居学校,自身缺乏实战经验,实践操作仅仅依赖于模拟软件,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难以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能力。此外,跨境电商作为近年来的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对跨境电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市场上教材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职学生,教材内容整体上也是以实务为主,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差距,其培养的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武汉“自贸区+综试区”建设的互动机制

(一)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对武汉“自贸区+综试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武汉“双区”作为武汉市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建设离不开各类人才。“双区”建设需要两方面人才:一是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大量从事基础生产、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先进的生产制造以及当前发展迅速的跨境电商方面的新型应用人才。武汉高校众多,每年向外输送几千名跨境电商人才,是吸引众多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双区”的重要因素。eBay中国区高层郑长青曾表示,湖北的教育和人才优势,是我们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基础。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环境,有助于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双区”建设。

(二)武汉“自贸区+综试区”建设有助于优化跨境人才培养环境

武汉“双区”建设将吸引更多跨境电商企业来汉,把武汉建设成跨境电商的人才基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第一,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武汉,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与良好的发展前景。跨境电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入驻武汉,能有效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留在武汉,同时也将吸引更多学生填报跨境电商相关专业,为各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源保障。第二,跨境电商企业与湖北高校合作,将更新的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当中,能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才培养质量。eBay在2019年就与20多所湖北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四、创新武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武汉市跨境电商发展与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武汉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有关人才培养的政策,鼓励学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对正在申报跨境电商专业的学校开设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武汉当前薪资待遇一般,就业机会较少,特别对商科类技术壁垒相对低、人员流动性大的专业人才来说,武汉并不是最佳选择。政府应在2017年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政策,大力引进优质跨境电商企业,提升武汉市跨境电商的就业环境与薪资水平,拉大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与普通高职毕业生的薪资差距,吸引应用型高端人才留在武汉。

(二)对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课程改革

首先,在跨境电商专业未获批之前,学校可以对传统贸易学科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电子商务作为教育部认定的一级学科,所含知识广泛,学校应对其进行专业细分。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类似,都注重理论基础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上有较大差别,需对二者课程进行改革,精简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结合市场需求,添加跨境电商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强化跨境电商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其次,改革培养方式,形成跨境电商重点课程的系列培养方案。在传统相关专业基础上,增设跨境电商专业的双学位,面对学生开展跨境电商系列的课程教学,主修传统贸易专业,辅修跨境电商专业,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全面的跨境电商人才。最后,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制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除了通过参与跨境电商学术交流或高峰论坛,了解跨境电商的最新理论知识、掌握跨境电商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前往企业学习,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老师的实践能力。如为了适应长三角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江西省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双师班教师就前往赢享汇电子商务公司交流学习,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跨境电商企业每年都会有很多关于人才培养的项目,如eBay的“E青春”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与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如2019年作为武汉最大的跨境电商企业弗睿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弗睿跨境电商学院,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六大项目,解决课程设置与行业的匹配度不高、老师对跨境电商实践不足、学生的跨境电商专业技能不强等问题,为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以弗睿与华夏理工学院的合作模式为样板,鼓励更多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走进校园,选择与本企业经营产品有关联性的院校开展合作,在现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相契合,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崇辉,张乐,苏为华.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J].调研世界,2020(7):12-17.

[2] 倪名扬.“一带一路”背景下温州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析[J].生产力研究,2020(6):110-113.

[3] 褚翔.湖北自貿区的发展趋势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消费导刊,2019(47):137.

[4] 白晓花.“自贸区+综试区”叠加优势下武汉市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的挑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20(5):24-27.

[5] 刘永刚,季秀杰.地方财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9(35):81-83.

[6] 周静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跨境电商方向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8:125-130.

(作者刘岚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和猛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本文为2018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湖北自贸区建设的思考”(项目编号2018249)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服务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