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

2023-11-04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银行业,国有大型银行的国际排名位于前列。本文通过TC和RCA指数以及构建的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指数(STC)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结合银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又显现出未来发展的机遇。将结论与“新常态”以及“互联网+”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服务贸易;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当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随着新兴的服务贸易的出现,服务贸易的整体结构不断调整,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日益增加。促使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整体比重不断攀升。就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出口额来看,总出口额达到27.3亿美元,出口增长41.9%,位居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幅度的首位。但较之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较早的国家,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整体态势

我国银行业一直是金融服务贸易中的主导者;2015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排名中,前100名中的企业,银行就占据了75家,其余的有信托公司1家、证券公司8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以及保险公司12家。

对于工、农、中、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四大行”)来说,一级资本排名不断提升。根据毕马威2015年6月份公布有关我国银行业的报告显示,“四大行”2015年全球银行排名位列前茅,工行和建行分别以2486.08亿美元和2021.19亿美元,持续保持第1和第2位,增速分别为19.7%和16.2%;中行以一级资本为1842.31亿美元,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至今年的第4位,增速为23%;农行以其一级资本1676.99亿美元,增速22%由2014年的第9位上升至今年第6位。尽管我国“四大行”的整体盈利金额在逐年增加,但其增幅呈放緩趋势;整体净利润增长幅度由2012年18.9%持续下降到2014年9.7%。在2015年9月份The Banker对中国“四大行”2015年上半年的表现,表示出堪忧的态度。在净利润方面,净利润额为940.99亿元的工行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放缓了10.97%,而“四大行”中的其余3家,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均呈现出放缓态势。

基于央行的“双降”措施,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银行不良贷款则有所上升。根据银监会《中国商业银行运行报告》,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人民币67.47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人民币8.24万亿元,同比增加13.9%。201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84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506亿元,上涨42.3%。2014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25%,比2013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对于“四大行”2015年不良贷款率都呈现出激增的态势,农行不良贷款率接近于2%,而其他3家则同步趋于1.5%。

三、指数分析

1.对竞争力的解读

不同的学者对于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同的解读.一般来说,在经济学领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定量的概念。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较后,其在整体经济创造附加值以及促使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展现。将这种解读引申到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上,则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参与度以及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内部经济的综合实力。

2. TC和RCA指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衡量竞争力方面的常用指数。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通过某一产业的净出口占进出口整体的比值,反映出该产业的竞争力情况。指数一般取值范围在(-1,1)之间,趋于-1则说明竞争力弱,趋于0说明处于均值,越趋于1说明竞争力强。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通过用一国某产业与该国整体产业的比值相对于世界某产业与世界整体产业的比值相比较,从而反映出该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介于(0,0.4)说明竞争力很弱;介于(0.4,0.8)说明竞争力较弱;介于(0.8,1.25)说明竞争力较强;介于(1.25,2.5)说明竞争力很强;大于或等于2.5说明竞争力极强。在此我们截取2011-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TC指数和RCA指数的研究和分析。其中数据来自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经计算整理而得。

通过TC指数的计算,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11年略高出平均的0.064,2012-2013年发展到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水平分别为-0.011和-0.075,到2014年仍继续呈现下行态势,下降到-0.27。我国香港地区和金融服务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国,2013年保持着0.54和0.63上下浮动的平稳态势,尽管2014年全球整体情况处于下行,对于美国而言仍保持其优势地位。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日益显著,从2011年的-0.141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0.035,在2014年全球整体态势下滑的情况下,其TC指数增长至0.13。从TC指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相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

通过对RCA指数的计算,以及参考其评价标准可得,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从2011年的0.066略微上涨到2014年的0.71;反映出金融服务贸易显性竞争力水平有所增加,但仍旧处于劣势地位。通过计算出的数据,反映出中国香港和美国介于(1.25,2.5)区间范围内,金融服务贸易显性竞争力水平很强。印度介于(0.4,0.8)之间,其竞争力相对较弱。通过 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即RCA指数)的分析,得出的结论相互作证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阶段仍处于劣势地位的结论。

3.从技术含量的角度进行测算

为了从技术含量的角度,来测算我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情况,构建了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指数(STC)。从技术含量的角度,分析出我国金融服务技术含量对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基于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联合国数据库(UNdat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网的数据整理而得。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人均GDP在逐年的攀升,但总体上金融服务贸易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这近3年的数据里,可以看出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含量STC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在2013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下滑,但总体上在2014年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对于人均GDP相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其金融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均呈现出较高水平;这与之前的前提假设所吻合。

4.金融服务贸易中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The Banker的相关数据,每年对全世界1000家最具实力的银行评选中是基于一级资本的持有情况。根据The Banker提供的数据,2015年全世界上榜的1000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为69078.2亿美元,其中欧洲持有31%,位居第一。中国以14469.19亿美元占总一级资本的21%,与北美地区相近。在利润方面,2015年我国银行业又凸显了其绝对优势。1000家上榜银行,在2015年总体创造的利润为1131888.69亿美元,我国以218024.17亿美元位居第一。而在一级资本占总资本比上,却显得稍逊一筹;2015年我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占总资本比为6.64%,位列9个主要经济地区和国家的第5位。

四、結论和措施

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宏观来看,近几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通过TC和RCA指数的分析,但较于该领域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从总量和技术含量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在银行业方面,从宏观上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的排名和世界影响力,以及从微观上一级资本和利润状况都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结合我国现在经济“新常态”银行业盈利放缓,不良贷款有日益攀升,我国银行业支撑的金融服务贸易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的银行业O2O服务的不断创新和拓展又给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上有所推动。

首先,发挥现阶段“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正视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的重要性,加强线上和线上的平台建设,整体提升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相关信息的时效性,增加金融服务的附加值。其次,加强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产品的创新。人力资本是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通过加强该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人力资源建设;另一方面,利用人才优势,研发出高技术附加值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产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大力扶持金融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基于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对某产业的辅助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扶持和发展,会对该产业整体的发展和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金融服务业来说,更需要相关产业,如其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从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虹,杨成玉,罗义琳等.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2)

[2]陈苡.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J].传统月刊,2015(6)

[3]孔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化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

[4]张睿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商,2015

[5]中国商务部.2014中国服务贸易统计.http://tradeinservices. mofcom.gov.cn/a/2014-12-17/270684.shtml

[6]网易财经.2014年中国金融500强.http://www.199it.com/ archives/380612.html

[7]罗伯特·C·芬斯特拉(Robert C.Feenstra),艾伦·M·泰勒(Alan M.Taylor),张友仁等.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开放,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江浙两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但两省由于发展规模与增速、行业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 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发展态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本文从江浙两省服务出口贸易现状入手, 通过三个指标对两省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 然后结合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提升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二、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比较

(一) 发展规模与增速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 江苏、浙江两省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两省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两者相比, 浙江增长更快, 但两省服务贸易发展不够平稳, 其增长波动幅度较大。

(二) 服务行业结构

浙江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为旅游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运输, 这三个部门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浙江服务贸易总出口的85%以上, 其中旅游业的出口居第一, 运输业位居第二。2010年以来以服务外包为主要方式的浙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增速较, 而其他项目的服务贸易出口所占份额很小。

由此可见江苏、浙江两省服务贸易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出口仍然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为主, 而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偏低。虽然近年来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正在积极向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但变化趋势较为缓慢, 与发达国家以及地区相比, 差距较大。

三、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创新策略

(一)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应有效规避风险因素

目前, 市政环境中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想要在当下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 就要对自身的经济运营加强管理, 提前规避与预防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方面的问题与风险。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风险类型, 所以, 在创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过程中首要的内容就是制定出强化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规避风险的相关策略, 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风险防范能力, 由此才能加速推进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的创新发展。可以说, 经济体在运营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力风险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控制或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制定合适的策略, 有效规避与防范竞争力问题。以此来看,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若想要有效规避竞争力风险问题, 就需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可以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 及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进行防范与分析, 查找出风险发生的规律, 总结风险的类型与形式, 根据已知的风险形成因素来制定相对应的防范与规避策略,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首先, 筹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攀升, 单位的建设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来看,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会选择升级服务、扩建单位面积等等,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激烈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发展。但是,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不同于其他行业,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设备, 在扩建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资金的大量投入。就现阶段我国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来看, 还不具备自主升级服务与扩建的能力, 所以大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会选择借款的形式来提升综合实力, 以筹资的形式来扩大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整体服务体系。但是, 这部分资金是需要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自主偿还的, 在扩建后若是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运营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目标, 就很有可能不具备偿还能力, 由此就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链发生严重断裂, 以至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不能维持正常运营, 甚至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倒闭等情况。

其次, 经营风险。现代化城市建设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蓬勃发展,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 以时代的特征为主创新自身的经营模式, 这样才能在市场环境中稳定发展。现阶段, 大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经营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在竞争力提升方面并不能对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 管理工作模式、管理工作理念也并未得到创新, 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财政方面的问题, 这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长期发展是一种阻碍。

最后, 投资风险。目前, 多数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竞争力提升方面仍旧比较重视资金增值, 过于看重资金增值带来的实际效益, 将大量的内部资金都放到投资中, 我们知道投资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大数额的投资很容易致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资金付之东流。同时, 若是在投资过程中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因经营问题需要资金周转, 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也会导致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财政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 由此就会严重影响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正常经营。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构建风险预警体制, 可以在竞争力提升工作遇到风险前, 能够及时被竞争力提升、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发现, 及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进行防范与分析, 查找出风险发生的规律, 总结风险的类型与形式, 根据已知的风险形成因素来制定相对应的防范与规避策略,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经济体在运营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力风险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控制或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制定合适的策略, 有效规避与防范竞争力问题。在构建风险预警体制前, 要以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实际情况为主, 建立有效的竞争力风险警戒线, 以此能够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财政风险做出预判, 若是在风险预警体制中并未出现所涉及到的竞争力风险类型, 就将这种因素划分为竞争力风险预警行列中, 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财政风险进行掌控。

(二)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理念要适当进行创新与优化

大数据时代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应将竞争力工作创新方向转向数据信息技术, 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数据信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由此能够有效提升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上文对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以此为基础, 将大数据时代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应用在竞争力提升工作中, 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部门朝向智能化管理部门发展, 这样能够提升竞争力提升工作效率。

(三)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以大数据融合为背景

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融合, 只有将大数据和竞争力提升充分融合,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为了更加成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需要将大数据不断进行融合, 进而让数据产生增值。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多、密度低, 其处理的主要流程包括收集、整理、储存、分析以及利用等, 因此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有必要尽快建立起高效的竞争力提升平台及系统。竞争力数据的分析、竞争力数据的预测以及最终的竞争力决策都是在原始竞争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大数据环境下, 传统的竞争力提升方式无法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这就必须依靠信息化、智能化的竞争力提升平台, 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回归, 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四)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管理应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 构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信息软件系统。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创新过程中要以自身的管理现状为主, 构建科学、合理且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相适应的数据信息软件系统。目前, 在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软件系统是竞争力云软件, 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的竞争力数据信息管理。

第二, 建立有效的竞争力数据关键词搜索引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是由竞争力信息数据录入端的信息管理工作来决定的, 只要在竞争力提升工作源头做到标准化、严格化, 才能保证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信息的真实性、稳定性以及使用性, 所以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应在录入端就实现信息化管理。

(五)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部门应招聘综合型人才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管理团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能否取得较高的工作质量。随着网络的普及,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大力引进综合性人才, 进而推动竞争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下:

一是人才管理层面。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一, 为了充分增强竞争力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 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加强引进不同领域的人才。第二, 根据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大数据平台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需要, 加强对复合型竞争力决策者的培养, 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竞争力决策与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战略的完美契合, 使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是人才培训层面。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应有意识地加强竞争力提升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根据竞争力提升工作的特点, 将竞争力提升的创新和大数据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引导员工使用新的竞争力提升模式参与工作, 全面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发展与创新。

三是激励机制层面。为了充分增强竞争力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应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胜, 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在竞争力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对竞争力提升进行改革, 才能创造出新的竞争力提升模式。

摘要:江苏省和浙江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 近年来在服务业和服务出口贸易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下文对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比较, 后续提出江、浙两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升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创新策略。

关键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小燕中国服务贸易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13.3.

[2] 胡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799-802.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求职渠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针对目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余份,收回问卷360多份。在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当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一、近几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出路

财经类专业通常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高考招生和高校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为例,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27%、99.66%、99.04%;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41%、100%、97.8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2.51%、100%、98.61%。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合同就业、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之和。如果说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那质量就业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就业状况。质量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三支一扶、考取公务员、研究生、选调生、出国留学等就业形式,质量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就业指标。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4.18%、79.52%、98.95%;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5.88%、76.22%、66.1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1.14%、77.03%、79.39%。总体来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除金融学院2011年外,其他学院、其他年份人才代理、灵活就业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说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有就业、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出国、创业等多种途径;从就业的行业看,也具有广泛多样性,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又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虽然这些数据展现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但在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二、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了解

了解和熟知近期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对现行的就业政策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占54.7%,不清楚占8.82%,说明近6成以上的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新时期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每位毕业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才会有更多方面的选择,也会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目前学校在大一、大二期间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其作用,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有所行动;68.23%的学生有过规划,但感觉空泛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且非常实用也仅占31.18%。可见,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有待增强。

(三)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连续出台了创业政策,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而在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考虑自主创业占15.88%,但存在创业的资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76.47%的毕业生认为不适合或暂时没有考虑过创业,创业条件还不具备。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四)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综合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抽样调查显示,75.29%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重要,学校应重点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表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是从业的必要条件。74.7%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实习经历,认为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以适应招聘单位岗位要求。此外,较强的学习力、较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五)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报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薪酬选择上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专业。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就业城市首选为京津沪等一线城市的占31.18%,二三线城市占48.82%,选择中小城市的只占12.35%。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39.41%的毕业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11.76%的毕业生选择在3 000元以上。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资、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财经类毕业生的首选,而下基层、民企、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状况。①

(六)财经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与就业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回到四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2.12%的毕业生表示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对口的问题?”28.23%的毕业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8.82%的毕业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障碍之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是有些专业可以相通,如贸易经济与国际贸易、金融与保险、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任何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甚至若干个相关的职业群。财经类毕业生既要看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又要看到其关联性。

三、提高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财经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熟知程度

当前政府、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虽然设有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但不系统或者由于陈旧、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各部门要逐步完善就业政策宣传途径。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高校要努力开发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建立不同层级的信息网络发布平台,尤其是建立院级信息平台,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堂讲授、举办专场的就业政策讲座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高校、学院可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举办专场讲座,如创业政策专场、三支一扶专场、参军入伍专场等,以使财经类毕业生充分了解并运用国家的就业政策,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合理匹配,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一是应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制订以及实施。通过教育使财经类大学生分配好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培养的时间比例,树立明确的目标。二是在院、校两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专业教学。专业不同,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求职者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有不同要求,专业教育和分专业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趣味性、实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个性化指导,即一对一指导,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三)选择适当的创业项目,鼓励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国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打算创业的财经类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对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激情与创业意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素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等。二是带动财经类毕业生了解创业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使用范围,创业目标的建立,创业资金的积累,创业项目的寻找等,一旦条件成熟,即可投身创业。三是创业项目是关键,财经类毕业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创办诸如管理咨询类公司、财会类培训学校、代理记账公司、网络营销等项目;四是高校要创建创业园、创业见习基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交流锻炼平台,科学指导财经类毕业生创业。

(四)财经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定位自我

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业面较为广泛,因而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实力,导致就业难。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思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放低求职心态,从基层做起;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把高薪高职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财经类毕业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除京津沪等发达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择业判断标准上,可以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在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以及休假体制等隐性的优势,而不仅仅考虑薪金的多少。

(五)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余地较大,但没有工作经验无疑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针对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筹码。二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财经类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根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对于财经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岗位特殊,如薪资、人力、财务、现金、柜员等,注定了他们不能欺骗单位,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讲信誉,不为人情、权势、职位所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保密制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就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器重。

注释:

①王捧军、戎来:《河北省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6期,第100页。

参考文献:

[1]马于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郝秀峰.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3]杨良奇.调整择业观,主动就业,面向基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应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发展高等生产要素;扩大国内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度。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显示,1982年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在增长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年逆差达到95.5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下降,但仍高达92.6亿美元,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比较劣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进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当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要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研究,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此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其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二个辅助因素(机遇及政府)则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1、高级生产要素缺乏

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单就劳动力资源而言,我国应该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中,技术人才却相当缺乏。目前,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而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服务业和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仍依赖于传统要素。

2、国内服务需求的水平不高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市场的大小及性质不但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公司对产品或服务更新创造的速度及范围。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内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进而影响该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且由于收入分配不平衡,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服务的需求。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产业支持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重视甚至压抑服务业,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截至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只占到39.3%。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的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却高于中国。1980年到2000年间, 印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6%增长为48.2%,比中国高15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比重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突破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4、国家对服务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

我国的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处于法律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5、服务业整体开放度较低

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我国目前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市场自由化程度,影响了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策略

1、发展高等生产要素

首先,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重视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育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对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和人才;二是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的流失;三是要建立一个尊重人才、科学评估人才的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我国的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国家和企业都应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通过直接引进外资高科技企业等方式获得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加快我国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2、扩大国内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而扩大内需、增加服务消费需求对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二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服务需求的发展提供空间;三是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培养农村潜在的服务需求;四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

3、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乃至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使服务贸易真正享有货物贸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二是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从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获益,并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重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4、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政府行为对要素条件、需求、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这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和引导作用,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完善制度环境。设立服务业全国性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具体管理并加强协调配合。同时,政府应对服务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为鼓励服务贸易的出口,政府给予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研究和教育。

(2)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加强为新兴产业立法,缩短其无法可依的经营时限。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滞后的法规,使其适应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

5、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度

市场开放度是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服务贸易自由化会推动一国服务贸易的专业化,而目前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还比较低,服务贸易的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加大服务业中一些行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又可以培育新的服务行业,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第二,打破行业垄断。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过度保护和行政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要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减少市场准入的限制,使我国的服务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环境,增强服务领域的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修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徐婧: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史自力、谢倩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4] 张利平: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7(4).

[5] 陶红: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论[J].中外企业家,2007(3).

(实习编辑:刘美言)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5篇

9月8日上午,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原组长郭向远,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

宋军表示,中国科协愿与国际科技界一起,构建互信、互利、互惠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努力维护国际科技界的核心价值,遵守联合国宗旨下的科技治理原则,维护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以更加务实进取的态度,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他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共同体组织,中国科协及所属210个全国学会发挥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商协会、投资机构以及国际间各类科技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协以建设“科创中国”品牌为牵引,通过构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导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要素,发展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型组织,与地方共建创新枢纽城市等举措,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生态,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论坛现场,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布“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发表《以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主题报告。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ASTP)前主席、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马丁·雷迪奇就技术转移、知识转移学术界的作用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分享主题报告,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张璋分享《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技术产业化跨境合作的驱动力量》主题报告,美国Ocean Tomo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马拉科夫斯基就美国专利制度的历史分享主题报告。

在高端对话环节,“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评审专家及机构代表结合相关经典国际技术转移案例,聚焦“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国际技术转移促进第四方平台”主题,就“高校、科研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市场化运营模式与发展机遇”两个专题展开交流。

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范文第6篇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启动,由地理上不连接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组成。这四个区域中只有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与航运业没有直接关系,其余三个物流园区和保税区都与航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洋山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作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和离岸服务功能区的核心载体,对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高端航运服务少、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升级途径。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为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与体系重塑的新形势,为适应(TISA)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BIT)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所倡导的内容,加大了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这些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大国际航运服务的外资准入。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放宽国际船舶运输企业外资股份比至49%、允许开展中资外轮沿海捎带业务、取消单机单船公司设立最低注册资本且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等。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2015年12月3日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共有41艘符合条件的中资非五星红旗船舶获得交通运输部核准的从事沿海捎带业务,已有12家外资船舶管理公司落户自贸区,包括英国威仕集团、哥伦比亚等国际船管企业。二是试行国际通行的航运发展制度,如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用备案制取代核准制,优化登记流程等。三是让航运企业充分享受到金融改革红利。如以人民银行、银监会为首推出的51条创新举措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的金改40条,主要集中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金融改革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基础上,以功能监管实现市场全覆盖监管为重点,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

(二)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洋山保税港区2009年成为国家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2013年列入上海自由贸易区。承借上海自贸区的快风,洋山保税港区的港口贸易蓬勃发展,推动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港地位越来越凸显。据上海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洋山保税港集装箱吞吐量从 2006年的 345万标准箱增长到了2010年的 1000万标准箱。2014年首次突破了1500万标准箱。从2005年到2015年,洋山港十年累计吞吐量超过1.08亿标准箱,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5%,水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51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国际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10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此外,洋山港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分别从2006年的2000余艘次、5万余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7万余艘次和180万人次。促使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比例从2006年的1%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10%以上。并且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洋山港将进一步扩充航线,上海港国际货物中转比例由现在的10%以上提高到20%,水中转比例则超过50%。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的国际枢纽港地位将日益凸显,东方大港的国际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三)上海自贸区港口硬软件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得益于较完备的港口硬软件环境。国家对上海自贸区港航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较大,如外高桥港区六期总投资达45.97亿元,使外高桥港区年通过能力达210万标准箱。再如2014年总投资约139亿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的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届时自动化码头可以提高装卸效率30%,排放减少50%,完成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目标。还有2015年上半年建成的“单一窗口”1.0版和下半年开始推进的2.0版。据建设工作相关规划,未来完善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将集成银行、外汇、港航、企业等方面的数据,甚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口岸相关系统对接,实现贸易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据上海海关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上海口岸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平台进行货物进出口申报6.7万批,办理船舶离港手续1万艘次;共有115家企业参与货物申报试点,64家企业参与船舶申报试点。“单一窗口”平台不但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公司从单一窗口发送的单证量达到90%以上。并且上海自贸区将搭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6个国家50个港口的信息共享平台、航运公司服务平台和港口合作平台。上海自贸区港航硬软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四)上海自贸区有效建设“互联网+”国际航运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2015年1月15日,由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第三方平台,航运电子商务平台“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平台”。据运营方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参与上述交易平台的船公司、货代、无船承运人、货主等已有100多家,线上线下交易量达到1000箱/月。通过这一交易平台货主可以直接主动发包,获得比市场整体运价更低的价格优惠。船公司也可以提前2到12个月释放运力,提高了运作效率。此外,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吉联公司共同缔造了航运物流O2O电子商务管理平台。O2O物流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来提升上港集团的网上服务能力,为上海自贸区全面实现O2O立体化整体物流服务和跨国境整体运营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贸区有效将“互联网+”理念与港口、航运、物流等传统行业的融合,加快了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与经营模式的转型,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航运服务以低附加值为主

随着上海自贸区对外资开放能力的扩大,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南盛堡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船管企业已落户自贸区,对自贸区港口国际中转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尽管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基本是腹地型港口,国际中转量极其有限。据统计,新加坡、韩国釜山等地的国际中转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50%,而我国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例仅徘徊在10%左右。同时,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集中于低附加值服务,如物流仓储及货代等传统领域。这些都制约着自贸区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在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航运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大部分航运企业只能通过削价来维持。据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2015年6月份上海至鹿特丹的运价降至每集装箱243美元的历史低位。8月下旬,上海至欧洲的每集装箱运价跌至640美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每集装箱运价低于1300美元的企业来说,将很容易进入亏损状态。可见,转型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结构,建设创新高附加值航运服务是必要的。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国际竞争力低下

目前,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在金融方面仍然和国际先进国家、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据国际海事信息网数据分析,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伦敦航运量是200万标箱,远远没有上海自贸区洋山港的1500万标箱、深圳的2000万标箱、南沙的1000万标箱那么多,但却控制着全球航运话语权“波罗的海指数”,拥有国际航运交易所,控制船舶交易和运输定价权,主导制定国际海洋法等规则,进而形成了以航运物流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产业,包括海运保险、海事仲裁、海运资讯、船舶管理等。数据显示,全球航运带来的增值利润50%在伦敦。相比之下上海自贸区以及香港在内的国内港口,占比不足10%。由于全球船级管理机构的20%、散货船业务的40%、油轮租船业务的50%、航运保险的20%、船舶融资规模的18%都在伦敦进行,因此,伦敦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国际航运金融服务发展成熟。而以上业务则是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不足之处。目前全球3000亿美元的船舶贷款规模,700亿美元的船舶租赁交易规模和150亿美元的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几乎都被伦敦、汉堡和纽约所掌控,上海自贸区在相关领域涉足甚少。

(三)自贸区税制优势不明显,与成熟航运市场的税制差距较大

上海自贸区有关航运税制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方面。目前,自贸区航运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15%,增值税返2.55%,企业所得税返5%(一年返一次)。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程序复杂,退税认定及申报、退税手续、申报期限等方面的要求繁多。与新加坡等相对比较成熟的航运市场相比并无明显的税收优势。新加坡实行“宽税基、低税率”的简单税制,采取一系列减免和优惠激励政策来发展国际航运。从企业承担的税种和税率看,新加坡航运企业仅仅缴纳企业所得税,综合税率为 16.5%,而自贸区航运企业除了缴纳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营业税、关税及进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所得税等。此外,与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惯例相比,我国只有远洋运输船员可享受到 4800元/月的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其余船员均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可见,自贸区税收政策与国际标准有着明显差距。税负高且无法准确衡量,致使大多数自贸区航运企业将资金结算、工资发放等功能转移到境外,不利于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四)综合配套服务较差,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不足

洋山保税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距离陆地32公里,与上海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没有充分享受到临港新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所承载的居住、工作、文娱、购物、休闲等复合功能较不健全。与繁华的城区相比,办公、交通、商业、餐饮等配套服务都有待完善。洋山港在吸引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等高端国际航运业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以航运保险为例,截止2015年初,与香港共有86家获授权的海事保险公司相比,上海自贸区只有14家保险公司、2家保险中介机构和1家外资代表处。与香港相比自贸区航运企业的营商环境吸引力不足,存在一定差距。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1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港口的营商环境比2014年攀升两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截至2015年6月底,在香港注册的船舶数目及总吨位分别为2,427艘和9,727.9万总吨。香港以优越的港口营商环境成为了全球船东理想的船舶注册地。相较之下,上海自贸区港口的营商环境较弱,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

三、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提升途径

(一)探索航运高端服务,不断丰富自贸区内涵

上海自贸区提供航运服务开放领域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形成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态。如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仲裁、海损理赔、公证公估、航运组织、船舶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在积极借鉴成熟港口的高端航运服务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简化外商准入申报路径,尝试逐步向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开放船舶供应业务。二是推进供应链的整合。自贸区港口建设促使一些行业和企业向服务行业和平台经济方向发展,升级优化传统企业的结构、模式。自贸区航运企业可以把下游的仓储、物流进行外包或剥离出去,专门从事专业性航运贸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位于全球前列的国船公司到自贸区港口发展,扩大外国轮船公司在华结算运输费规模,助推航运与金融中心融合发展。

(二)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营商环境,提高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吸引力

如何提升自贸区国际业界吸引力,除了建设高端服务业外,还要继续优化自贸区航运的营商服务环境,可分为硬软件环境。硬件配套服务环境方面,包括产业功能硬件配套和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在产业功能硬件配套上协调上港集团、中远中海集团,研究调整航线配置的可行性、逐步配置近洋航线,解决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开展客观条件的限制瓶颈。在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上,明确自贸区和虹桥商务区为中心的贸易区域,建立洋山港、外高桥及北虹口为中心的航运产业格局,优化人口布局,优化教育、餐饮、公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强与南汇新城镇的合作,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及其他市政配套,满足当地居民及来往人员出行与公共市政需求。软性服务环境方面,推进管理模式创新,逐步形成竞争机制。探索推进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包括外资、民营、中外合资。通过不断提升自贸区港口的能级来提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性。逐步开放散货和部分集装箱的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经营权,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多元化竞争格局。优化通关运作效率,提升自贸区口岸信息化服务水平,为航运企业提供高端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与创新服务,降低港口运作成本与物流运输成本;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简化国际航运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加强信息的公开、咨询与交流,实现办事流程透明化和标准化。通过优化自贸区信息服务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优化。

(三)推动航运税收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

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所得税制度,推行简单税制与低税率改革。在自贸区航运企业享受营业税免征政策的基础上对从事国际航运以及仓储、物流、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经纪、船舶租赁、船务基金、船务商业信托等航运服务的企业免除其企业所得税或适用优惠税率。除了洋山保税港区试点逐步降低外,还要对注册的航运企业所属船员的培训费实行税前扣除政策。对航运企业船员的培养费、 船员的继续教育费等培训费用,可作为航运企业运输成本在企业所得税,进行税前扣除。对船员自己缴纳的培训费用,可在船员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金融方面,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投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为主的制度框架和监管体系,扩大金融开放领域,鼓励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明确双向资金池业务的具体操作细则,开放离岸人民币业务。

(四)创新自贸区航运体制机制,适应国际航运发展新形势

在国际航运业东移,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竞争加剧的挑战下,上海自贸区应持续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新形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创新税制改革方面,利用 “离岸” 金融政策,深化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如国外发达国家为船舶融资和注册提供便利,为国际运输远洋船舶在国外税收特殊区域(即方便旗国 / 地区)设立了单船 SPV(特殊目的公司),为其发展提供方便,我国也可作为参考在境外设立 SPV 进行融资。二是国际航运法律方面,通过上海自贸区航运企业法律纠纷、仲裁和调解实际案例,引导我国海商法与国际接轨,逐步缩小与英国海事法律和标准的差距,引进国外航运仲裁制度和方法,逐步提高制定国际航运规则的能力。三是创新投资促进服务机制,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海外招商,提供战略招商贴身服务;组织人员赴伦敦、新加坡等地学习等,探索自贸区港口与我国香港、新加坡合作发展的路径,优势互补,互促发展。借鉴我国香港制度创新经验以及新加坡政府国际航运政策和运作模式。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港区、企业携手国内外航运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航运人才。开展国际航运总部经济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等功能性平台的合作,带动自贸区高端航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文献.上海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J].港行研究, 2014(6):16-17.

[2] 李恒.中国四大自贸区政策分析及展望[J].经济观察, 2015,11(31):15-16.

[3] 徐爽 陈继红 邹晶 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港口经济, 2014(8):5-6.

[4] 李 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创新进展、 计划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5(8):18-20.

[5] 徐乐灵 刘 博.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 2015(10):7-9.

[6] 谢汶莉 李 强.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区“十三五” 时期产业目标、重点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 2015, 33(2):4-6.

[8] 李伍荣,周艳.《服务贸易协定》的发展路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11-130.

上一篇:会计专业审核课程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企业标准成本法应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