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

2023-09-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1篇

1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课堂前置,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这就是预习。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四,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谈谈我们的收获,笔者知道了要写出答案。其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其四,笔者的疑问困惑是什么? 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处在什么地方? 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才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 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牢固的印象, 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课堂的精讲,势必会给学生留下多练的课堂空间,所以迫使学生在课前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改以来,教师们都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在的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胆小不敢发言。常常是教师的问题只问到一半就有许多学生说:“我知道,我来,我来……”或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坐好 ,举着小手,当老师点名回答后,其他学生是垂头丧气,唉声一片。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没有实效。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促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而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用于生活。我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孔子也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然而在休闲时学生又能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学习、研究的兴趣得以延伸。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 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向自觉、独立、持久、有计划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将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布莱尔曾说:“教育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要常抓不懈。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时,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4.1 榜 样示范 ,激发思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

4.2 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4.3 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

讨论为学生创设了发现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学的活、记得牢。

5指导学生审题,养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 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 养成解题时检验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在检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 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2篇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始。老师要通过与语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也很喜欢读书并且读过很多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知道,阅读不仅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还是令人愉快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买各类有益的阅读书籍, 并且安排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话, 老师可以试着以他们的其他兴趣为桥梁, 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书本。老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与他们的嗜好、喜欢有关的书籍。如果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淡薄也不要失望,老师、家长要肯于费心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书籍去仔细阅读。

2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经常讲故事可以使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老师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会逐渐爱上读书。老师还要经常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读书, 耐心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通过讲故事要使学生知道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要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掌握基本的常识。例如,外出时读路标、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称等。学生家长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 都要尽量地多给学生买一些书籍。班级或家里要建立图书角或图书架,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门放书的书架、抽屉、箱子等。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书籍犹如自己的衣服一样属于必不可少的珍贵个人资料, 学生每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会收益终身。

3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许多作家之所以成功,都得益于孩提时代多读书、勤思考的结果。名人朴素的经验告诉我们,少年时一定要多读书、勤思考、多积累,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地读书,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慢慢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内容要尽量选择得广泛一些。例如,可以读一些文化、军事、体育、日常生活方面的书籍。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 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可想而知,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该有多么重要。

4快乐读书,让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快乐的、美好的。平时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指导孩子去读书,分享读书中的快乐。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书、读自己喜欢的健康有益的书就可以从中体会到读书的喜悦。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小书柜,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看的书带来与大家分享。读书让学生拥有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学生要从小学会热爱读书,读童话书、神话传说、故事、科普类的、儿童诗歌等等。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今天,同学们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让热爱读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好书,开卷有益。多读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崇尚科学。学海无涯,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终身读书。虽然读书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快乐读书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老师要引导学生懂得读一本好书也就是和一个伟大的人交朋友。平时利用班团队会时间知道学生愉快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

5开展兴趣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培养读书兴趣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做,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重视学习、善于读书,是每一位学生成功的秘诀之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的读书学习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更高的要求,督促学生加强读书学习尤为重要。读书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责任意识,老师要率先垂范,带领家长养成日常读书学习的习惯,要把引导督促化为学生的自觉自愿。通过老师带头学习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说话”训练的内容很多, 诸如读题、审题、概念、观察、猜想、推理、操作、小结等, 几乎都是开展数学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设计, 序列安排, 分步实施, 适时训练,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读题时, 培养学生会说题意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 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 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 这就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准确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提高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和水平。

2、观察时, 培养学生会说图意的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不多, 课本上以图画为主, 但是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 将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从而使学生会说图的意思。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出示一只鸟, 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第二只鸟, 让学生说第二句话后问:“合起来几只?也就是一共几只鸟?”让学生说第三句话, 接着让学生合起来用“原来……又……一共……”把整个意义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自己想好三句话, 使学生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说出算式“2+1=3”表示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 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3、分析时, 培养学生会说思路的好习惯。

所谓说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数的简算中,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简算的, 为什么要这么算, 依据是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简算方法, 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4、计算时, 培养学生会说算理的好习惯。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 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即发现计算的规律。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算理, 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 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 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 再算2个4是多少, 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 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 10×2=20, 20+8=28。通过这样的解说, 学生就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 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5、活动时, 培养学生会说操作的好习惯。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 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 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说”, 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促进操作的内化, 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例如:“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 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 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 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 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 还剩一根, 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 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 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 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6、反思时, 培养学生会说错因的好习惯。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 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反思, 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 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 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归纳时, 培养学生会说规律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 数学新知由三种情况构成, 即旧知的增加, 旧知的转换, 新知与旧知的结合。让学生发现新知形成的规律, 并用语言表述, 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以及“商不变的性质”, 再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什么性质, 然后进行教学, 自然水到渠成。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说题意、说图意、说思路、说算理、说操作、说错因、说规律等习惯养成内容,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步入说得主动、说得投入、说得刺激、说得新颖、说得规范的习惯养成境界, 这就必须研究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策略。

1、提供机会, 让学生说得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小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 总不爱听老师讲, 喜欢自己讲, 所以, 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会说、能说, 给学生说的机会, 同时,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得如何,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 不但要使他们想“说”, 还要使他们敢“说”。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 在实物投影上展出了直尺上的“1厘米”, 然后用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语地说:“尺子上1厘米长的一段里面怎么还有这么多小格呢?到底有几个小格呢?一小格的长度这么短是多长呢?”学生看到老师这副苦苦思索的样子, 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尺子数起小格来了, 不一会儿, 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老师, 有9小格。”有的说:“不对, 是10小格!”等等。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老师分别请两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来数一数, 之后再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 并请其他同学来评一评谁数得对, 为什么?在这里, 老师没有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故意把自己放到学生位置上,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些疑问, 同时又使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机会。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言表达习惯。

2、变化形式, 让学生说得投入。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调动全部器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活动, 包括仔细认真的聆听、层次分明的阐述、有理有据的解释以及科学严谨的推理。说话的训练形式和方法决定学生是否愿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交流, 从而影响说话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说话训练的形式, 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说话交流。一是自说自评。对一些简单计算题、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评, 不必算出具体结果, 只要说出解题思路、过程就可以了。二是互说互评。同桌之间、相邻座位之间, 对某个概念、问题用口头表述的方式相互测验、交流。例如教了“比”以后, 可以出示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联想:“二 (4)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学生通过思考相互之间说出了: (1)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2倍: (2)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3:2: (4) 男生人数占全班的2/5: (5)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3/5。经常进行这样说的训练,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三是分组说教师评。围绕某一学习内容, 分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评价各小组讨论情况, 对说得比较好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四是师生互说互评。对一些难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评价对方的看法,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说、议、听, 让感官全部开放, 才能养成全身心投入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视、听、说、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 能引发多种器官的体验, 让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全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刺激, 因此,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1) 创设表达情境。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创设学生说观察几何形体特征的情境。 (2) 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 可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摆一摆, 画一画, 分一分, 拼一拼, 数一数, 说一说, 创设操作情境。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拼过程的展现, 引导学生发现区别与联系,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且有条理。 (3) 刨设兴趣情境。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情绪高涨取决于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把他们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唤起他们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 把问题、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媒体之中,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解说过程, 从而形成情绪高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习惯。

4、多方鼓励, 让学生说得新颖。

在课堂上, 教师有时为了使学生能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程序“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语言表述只是依照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一遍遍地重复, 使得思维的发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长此以往, 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鉴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得新颖, 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联想多说, 通过一个条件或特征说出与其有关的其它条件或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复习分数应用题和比之间的联系时, 往往可以将关键句中的分数既表述成分数形式, 也可以表述成比的形式。

5、明确要求, 让学生说得规范。

数学语言在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 一些数学术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一字之变就会产生谬语。因此, 引导学生“说”,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像语文课那样, 说得如何具体、形象、生动, 而应重在准确、完整、简炼、有条理。一是语言要有准确性。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图形”。二是语言要有简练性。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 只有“说明”, 没有“描写”, 也没有“比喻”, 更不能有“夸张”。因此,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 一定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 不要添枝加叶, 废话连篇。三是语言要有条理性。数学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使其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 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 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 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 学生只有说得连贯, 说得有道理, 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才能养成良好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LEID]http://28493.eduol.cn/index.html.2007-10-2119:39:00.

[2] 陈爱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训练[J].教学交流, 2008 (5) .

[3] 罗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LEID].http://t.cersp.com/article/browse/3242557.jspx.2010-08-0612:26:17.

[4] 胡凯.小学数学导说启思教学法策略研究[LEID].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1097310.2011-10-917:49:57.

[5] 钱春平.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LEID].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43263&cid=129.2010-01-0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4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阅读

(一) 通过讲解培养兴趣

孩子不爱课外书, 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 不懂得课外书的趣味。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 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天的阅读时间, 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 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 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 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 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 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帮助学生分析书中深奥的内容, 培养阅读兴趣。

(二) 亲身带领读书

古语道“其身正, 不令侧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 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 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 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三) 赏识激发兴趣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 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 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 发现其“闪光点”, 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阅读氛围, 让学生想阅读

(一) 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 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 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 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 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 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 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校选择经典名人名言, 悬挂在教室、楼道、文化墙等, 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 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二) 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 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 班上可建立图书角, 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 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 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 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

三、传授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阅读

(一)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用于写科学小论文, 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 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 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 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四)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五) 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四、体验阅读成功, 让学生爱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是长期效应, 教育者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善于观察的心, 抓住一些时机, 在最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用好的阅读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摘要:读书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能使他们才思敏捷, 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本文从喜阅读、想阅读、会阅读、能阅读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5篇

在社会上经常能够听见这样的反映“大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不会问路等等”, 近期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失联、受骗”也不在少数。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打工浪潮遗留下来的留守儿童较多, 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一经形成便具稳定性, 成为一生的自动化行为,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他的学习、生活、人生道路、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萨格雷说过:“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习惯一但形成自然而然就会暴露在公众面前。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 甚至会影响一生。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一培养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也体现着老师的方法和智慧。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行为习惯处在养成之中, 可变性强、可塑性大。

2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 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 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小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因材施教——因人才施教, 因教材施教, 方式方法尽量具体可操作, 贴近他们生活, 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抗拒的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 通常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小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环境、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态度、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 义不容辞地应该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

2.1 爱护、尊重学生是前提

爱默生说“成功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尊重, 是爱的第一要义。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生活里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爱和尊重。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他们成长中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 与父母教师等成人的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独立, 不再完全信服成人的权威。作为班主任特别要学会倾听, 学会容纳不同意见, 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 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用爱心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 积极顺势引导,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心与心交流。亲其师信其道, 尊重学生,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动力。”班主任老师如果换位思考, 想想自己的孩提时代, 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 用心去体验学生情感情绪, 教育就找到了最好的办法。

2.2 民主管理班集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班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促使其主动健康地成长。要达到这个目标, “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 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 班级也会建设得更好。实行班级民主, 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 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上就要适应时代需求, 推陈出新, 勇于探索, 构建新的民主管理模式。民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 也是充分发扬学生民主、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本班成员, 理应有义务也有权利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师生通过共同制定适合本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 共同遵守, 共同维护。班集体荣誉即是自己的荣誉。把班集体作为凝聚中心点, 每位成员都能够自觉为班集体增光, 增强班集体荣誉感。把班级里的一些公共事务设立岗位, 发布招聘公告, 让学生们自愿选择、竞争上岗。通过这样的过程, 能够给孩子们自信,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图书银行”行长、门窗管理员、桌椅管理员、电灯开关长、擦黑板CEO等等。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助手,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赋予班干部“副班主任”角色, 在锻炼他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班主任的负担。当然, 鉴于小学生的管理意识、方法等尚处于萌芽、发展、培养阶段, 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必须坦然接受学生的“考验”。

“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也是“民主管理”的一种好办法。对子 (互助小组) 之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助学习和自愿沟通。每次登记好各自结对伙伴的各项情况, 适时对各自结对伙伴的情况做个小结、评价。学习基础较好的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 自愿组成一个学习互帮小组。男女同学结对子, 女生纪律性较强, 男生纪律性相对较差, 而且孩子们会比较注重异性对自己的评价, 互相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帮助、进步, 就是一种管理。学生需要感受、学习、践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从而达到自我管理。

2.3 制定可行班队计划

班级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是班级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班主任 (班主任通常也是少先队辅导员) , 要坚持主题教育和常态管理。每学期开学, 收集整理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资料 (特别是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有变化的学生资料) , 对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对学校培养目标的知情度。同时了解学生日常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习惯。通过调查反馈, 联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出新学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步计划。开学后把计划发给每一位班级成员 (含科任教师) , 大家讨论、提出各自建议与意见。经过修改, 最后制定出一份适合本班班情的学期计划。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要例行公事。从简单易操作的事情入手, 把一些好的行为变成习惯, 分门别类、分层次训练, 如怎样让孩子们把字练好, 怎样养成良好解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有坐象站象, 有孝心爱心。荣昌县某小学的“教师、学生一日生活、学习常规”是根据实际情况, 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的, 他们也把该常规看成一个“计划”。从早晨闹钟响、起床叠被子、漱口到晚上检查房间安全、关灯睡觉止, 强化学生也强化老师的日常行为习惯, 受到师生欢迎。

2.4 开展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一种情境, 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组织一些具有竞争性、新颖性、促进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极大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 开展好班 (队) 会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班 (队) 会活动, 活动可由班主任、班长共同组织, 班干部汇报, 班级成员一起讨论, 总结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表现好的学生, 班主任要给予鼓励, 表现差的给予批评并根据班规进行处理 (不是体罚) 。开展好晨间教育活动, 每天利用晨会的部分时间引导学生熟悉手则、规范和其他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教材”, 鼓励学生写好国旗下演讲稿,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 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 如故事讲演、小品、手抄报评比、朗诵、扫墓、春 (秋) 游、我的新闻联播、我的特长展示等。以歌谣等学生常见形式,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有活动必须贴近小学生生活, 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开发智慧潜能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积极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景过程中完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体验。

3) 给予鼓励奖励, 一步一个脚印, 每一阶段每一次 (组) 活动, 环环相扣, 利用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 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对一些行为习惯特差的学生, 教师只能在活动中关怀、鼓励、教育他们, 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 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2.5 家校配合

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和学校通知、宣传册、校讯通、光荣榜、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载体向家长宣讲有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提高家长关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度, 改善亲子关系, 营造和谐有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 。学校和家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劲儿往一处使。家校合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应该是“老鼠钻风箱, 两头受气”, 接受家校和以校为主的良好品行养成教育。同时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自己不赌博, 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赌博, 自己不讲究吃穿, 教导孩子要学习节约, 自己尊敬老人, 教育孩子尊老敬老。

2.6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在整个小学期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他们模仿、从众心极强, 要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 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 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教师的表率作用, 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以身作则, 学生会逐步跟着学习直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其次班集体中学生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班主任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 如孝敬之星, 学习之星, 善良之星, 劳动之星等, 每月评比, 结合“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把获奖 (进步) 学生的相片、事迹, 张贴、公布在班级之星栏目上, 把获奖 (进步) 学生的信息适时告知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 把“鼓励、表扬”大声说出来。

2.7 充分发挥思品教材作用

每周二至三节的思品课, 也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战场”。思品课除了交给学生一些思品知识外, 更应理论联系实际, 用好用活思品教材。思品课的主要作用笔者认为就是协调学生的“知”与“行”: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 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做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 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把生硬的知识化作绵绵细雨沁润学生心田, 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染下、人类文明的熏陶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材资源、社会资源,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 把“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同时也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范文第6篇

对护生来说,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一些护生把护理工作看得很简单, 忽视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他们不了解, 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 有自己丰富的理论和严格的操作技能。一个合格的护士, 不仅要具备热爱护理事业, 忠于病人利益, 遵守护理规则等素质, 还必须掌握扎实的医疗护理理论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因此, 如何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护生, 是从事护理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1 护理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入学教育开始, 就使同学们了解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与地位, 三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 都是不容忽视的。

1.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科的“基石”, 基础扎实, 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精通, 基础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而且基础知识有利于人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专业上的转向[1]。

1.2 专业课程

护理专业课程是结合专业特点去巩固、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 并让学生学会综合利用基础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1.3 技能训练

护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许多有意义的知识及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学会以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及周围情境, 学会掌握知识及经验的方法, 并将这些经验与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2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

(1) 一些同学刚开始学习基础课程时, 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 认为基础课程的好坏对将来从事护理专业无影响, 对学习怠慢、放松, 课堂上精力不集中, 做一些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发现这些事情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强调, 并在课程中间穿插阶段性考试,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采取不计成绩, 目的就是让同学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加强。虽然这种方法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使同学认识到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 加强学习的紧迫性, 对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从开学初始就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 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 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2) 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非常重视的, 但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好, 因多数护理课程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不同章节之间, 总论和各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各个知识点, 要抓重点, 不要死记硬背, 要知其言更要知其所以言, 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内化、加工及整理, 使其一牢永固;另外, 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广, 需要掌握的内容有非常多, 一般课堂讲授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 学生学习存在一个很严重的不良倾向, 那就是重视老师上课的重点内容, 而考试不考的则忽略不看, 这与大学学习目的严重背离。另一方面学生为考试取得高分, 高达90%的学生认为考前突击非常重要。

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调整, 利用早课时间对一些需要了解且有助于专业拓展的知识进行强化, 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在集中高强度的突击复习过程中, 是能取得高分, 但机械记忆占主导, 没有思考、理解的时间, 没有掌握真正的本领。这种“前松后紧”、“一曝十寒”、“3天打鱼2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 不利于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

(3) 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一方面注意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另一方面注意提高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采取激励教学法, 在每门专业课结束都一对一对每名同学进行考核, 考核必须通过才允许到医院参加实习, 并且考核的成绩好坏与实习医院的分配挂钩。并且在思想上给予正确引导, 护士只有掌握较为娴熟的技术, 才能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服务, 减轻病人的痛苦,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病人尽快地恢复健康, 这时护士的神圣职责。而要履行这一职责, 离不开熟练的技术。而熟练的技术只有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 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 试想一位危重病人需要输液, 护士能否迅速、准确地扎准血管, 及时将药液输入病人体内, 对实施抢救工作至关重要。一个护士如果没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单有治病救人的主观愿望, 仍达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就需要平时苦练基本功。

为方便同学练习操作, 实验室对同学开放, 大大增加了同学实际操作的时间。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3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影响

(1) 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和应用知识, 这是衡量护士业务素质的中心和基础[2]。

(2) 具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基础知识。从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不仅局限于医院内临床护理, 还要走向社会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 老龄人口的增加、家庭保健与康复、儿童免疫等发展变化, 对护理专业的范围需要扩展, 对护士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大大扩展, 这就要求学校要增加这些相关的课程, 为以后的自学和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 具有一定的从事科研和探索新课题的知识, 这对护理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在校学习期间, 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出校后可以随时掌握护理科学的发展动向和变化, 一方面增加研究探索新课题的知识, 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护理工作符合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具有积极向上, 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工作中也会善于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素养;努力拓宽知识面, 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 努力使自己成为理论上日益深厚, 技术上精益求精, 知识上广博见闻, 素养上日臻完美的优秀护理人员。

(5) 具有正确、精确、熟练、适应力强的护理操作基本技术。根据反复的强化训练, 已经形成一种定式, 形成了一套正规的、科学的操作规程, 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能适应在各种设备、各种不同条件下都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创造条件基本按操作程序实施技术操作。

(6) 具有获取、吸收和掌握最先进的护理和护理有关的理论、技术和仪器的基础及在紧急多变、艰苦困难情况下, 机智灵活地完成护理操作的技术和能力。科学的发展, 事物在变化, 护理科学也必须不断获取、吸收新的理论、技术充实自己, 才能富有活力和发展创新。护士在正常、稳定情况下实施护理技术操作, 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 但在紧急多变的而又艰苦困难情况下还需要机制灵活、冷静地运用准确熟练的技能完成复杂的护理操作任务, 这都需要精确熟练的技术素养基础。

在庞大的护理队伍中, 每个护士都希望自己具备良好素质, 一个护士的素质, 虽然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在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中逐渐培养和成熟起来, 是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由一个刚入校门的大学生, 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专业人才, 关键在于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总之, 护生—护士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过程, 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护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 为护生—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培养知识广博、技能精湛的护理人才。

摘要:护生是未来护理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扎实的医疗护理理论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对护生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护生,养成,学习习惯,工作,影响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48.

上一篇:国王与乞丐范文下一篇: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