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范文

2023-09-23

中医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周开(1981~),男,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编号:Wjlx2015206)。

中医基础范文第2篇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14、音哑与失音。新病音哑与失音属于实证→“金实不鸣”;久病音哑与失音者多属于虚证→“金破不鸣”。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实证。见于外感热证,温邪内陷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于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连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于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5、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6、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 有神:具有和缓有力之象。 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象记忆歌诀: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

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

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

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

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

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

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

-------------------------------

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

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

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

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

17、八纲辩证: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阴阳辨别疾病的类别。

中医基础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现今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且被广泛使用在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不可否认,中药质量为影响中医中药临床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种子种苗作为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其质量的保障可直接提升临床应用的中药质量。该文以提升中药种子种苗质量为出发点,结合NB-IoT技术、二维码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等,并基于现阶段中药种子种苗种植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将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划分为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田间管理子系统、流通管理子系统、查询子系统及监管子系统。中药溯源将不同阶段进行细分,更好地保证中药质量。

关键词:中药;种子种苗;溯源系统;开发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医疗产业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药质量如何对中医药临床应用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中医药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将为传统中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药种子种苗作为中药生长的第一环节,对最终中药材质量如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近代中药材市场,存在许多影响药材质量的行为,如在种植环节有种子种源出现差错,采摘部位,时间等出现问题[1]。中药溯源作为现今保障中药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将中药溯源产业根据中药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进一步细化,设计开发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能够有效保证中药种子种苗质量,从而有效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疗效。

1 系统开发背景

现阶段,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业在医疗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材质量也成为影响中医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种子种苗作为各类中药材生长繁殖的基础,对中药材最终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严格控制中药种子种苗质量,将传统中药产业进一步细分,并与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建立起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对于中药材在臨床发挥更好的疗效作用及进一步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采用“互联网+中药”模式,以中药为特色,中药种子种苗基地为中心,基于农户、农田等进行中药种子种苗数据的采集,建立中药种子种苗管理数据中心。系统还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优质农田管理服务的用户体验,通过对种子种苗环节的农户、种源种质、产地环境、田间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优质优价中药的大面积培育,是提升中药品质的基础,结合中医药产业标准化的推行,实现中药种子种苗管理标准化,从而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2 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应用关键技术

2.1 NB-IoT物联网技术

NB-IoT即窄带物联网技术,具有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低成本的四大优势,解决了传统物联网存在的技术碎片化、覆盖不足的问题[2]。基于NB-IoT物联网技术特点,采用NB-IoT物联网技术,可广泛监控种子种苗生长数据,同时实时传输数据至系统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的即时性。同时,在实现功效最大化同时,降低成本,更容易为广大企业及农户所接受。

2.2 二维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集编码、识别、数据采集、自动录入和快速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技术[3]。二维码技术作为条形码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具有条形码技术优点的基础上,相较于条形码技术,可以保存更多的信息,以其成本较低、信息含量较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应用条形码技术,尤其是二维码技术,有利于更好地区分种子种苗,赋予每株种苗一个特定的二维码,更有利于查询及溯源全过程的开展。

2.3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其发展过程包括文字识别、数字图像处理和识别、物体识别等三个阶段[4]。图像识别技术以图像为基础,通过捕捉图像的特点进行图像区分,从而达到图像识别的目的。在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中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一方面,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对种子种苗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初筛,从源头上减少质量不好的种子种苗流入整个种植流程的可能性,整体上提高中药质量。另一方面,可对各个阶段起到监管作用,对于维护整个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的安全性起到了保护作用。

2.4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储存和数据的管理等,使得挖掘出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价值[5]。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由于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流程较多,数据量庞大,较难管理。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可更好地对于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存储,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寻找如某种药材种子种苗最佳的种植方法、存储方法及运输方法等,更好地防止种子种苗出现质量问题。

3 中药种子种苗种植现存问题

3.1 种子种苗种植涉及信息种类繁多,管理困难

种子种苗种植涉及方面、环节、人员较多,如种植、采收、流通等。且每一环节涉及信息还可进行细分,如种植阶段不仅需要管理农户相关信息,还需对种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记录并分析。由此导致种子种苗种植管理过程中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容易出现错误,可能出现信息丢失或造假现象。从而容易造成整个溯源过程中种子种苗种植环节溯源效果较差的现象。

3.2 种子种苗品质难以确保

种子种苗作为整个药材生产流程的基础,其质量好坏对最终临床应用的药材质量及治疗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而现阶段,种子种苗市场鱼龙混杂,农户多数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种子种苗挑选。然而由于购买量需求量较大,无法做到种子种苗严格筛查,确保其高品质,导致一些劣质种子种苗流入市场,并进行种植,致使最终中药质量出现问题,临床效果不佳。

3.3 种子种苗种植方式无针对性

中药种类繁多,每种中药的种子种苗种类也可进一步细分。对于不同种类的种子种苗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中药质量,还可以提高中药种植效率,保证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效果。然而现阶段,对于不同种类种子种苗种植方法没有针对性,数字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多数情况仅凭农户经验指导药材的种植。在此种情况下,不仅可能造成药材生产效率较低的情况,还可能导致种植方法不当,导致药材质量低下的问题。

4 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

综合考虑现阶段种子种苗种植面临的问题,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主要由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田间管理子系统、流通管理子系统、查询子系统及监管子系统组成。图1为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功能结构图。

4.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农户档案、药材信息及产地环境等模块。农户档案中包含种植中药种子种苗农户的基本信息,如种植地点、农户代码及种植面积等信息。系统为农户分配特定的二维码及农户代码,从而便于信息查找。在农户档案模块中,可以对农户信息进行查询、增加、编辑、删除等操作。药材信息模块包含药材名称、繁殖方式及繁殖地点等。农户还可上传展示照片,促进农户间药材种植方法的交流,有利于高效寻找到药材最佳种植方法。产地环境模块大体涵盖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部分。通过产地环境模块监控对中药材种植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既有助于及时调整环境参数,又能实现产品溯源[6]。其中,产地包括省(直辖市)、市、县,各个地区的土壤、水源、气候条件。根据产地环境信息,系统将分析出最佳种植方法,供农户参考。且产地环境模块还具有天气提醒功能,如遇暴雨等恶劣天气,系统会提示农户,以便农户提前做出恶劣天气处理方案。

4.2 田间管理子系统

田间管理子系统分为种植任务、种子种苗处理及种植管理等模块。农户可在田间管理子系统设置定时种植任务,系统将根据设置任务设置提醒,以便农户按时按计划完成种植任务,且农户每完成一个阶段的种植任务需将种子种苗生长状况图片上传到系统中。种子种苗处理模块将记录农户购买种子或种苗时间、地点及方式,并将农户对种子种苗进行的处理進行记录。种植管理模块包含了种子种苗从播种、灌溉方式、除草到病害防护等一系列过程信息的详细记录及管理。播种中包含播种方式、播种量及是否遮阴等信息的记录;灌溉方式中包含灌溉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灌溉方式等信息的记录;除草中主要包含主要杂草种类、除草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及除草剂种类等信息记录;病害防护主要包含病害种类、病害部位及农药种类等信息的记录。系统将通过最终中药质量的评级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适合不同药材的提高中药质量的最有效种植方案及田间管理方案,从而整体提高中药材质量。

4.3 流通管理子系统

流通管理子系统主要分为采收管理、加工管理、存储管理、销售管理及运输管理等模块。采收管理可以实现对生产批次的搜索,搜索出来后,若此批次的植物已经通过审核部分,则不能进行编辑,否则,可以进行编辑。同时,对植物的种植批号、采收种子种苗及采收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以保证采收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加工管理主要对种子种苗进行的各类加工手段分阶段进行记录,对各阶段采用的加工时间、加工日期、加工前后重量及加工手段同期进行记录。包装管理将种子种苗包装时间、包装规格、包装重量及包装材料进行记录。通过最恰当的包装方式最大限度保障种子种苗的质量。存储管理中包含了种子种苗存储的仓库代码、存储条件、养护方式等。后期也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对于每类种子种苗最有效的仓储方式。销售管理及运输管理即记录了药材销售过程中客户信息、运输时间等。

4.4 查询子系统

查询子系统将用户分为患者、医生、农户及监管人员等。用户通过查询子系统获取查询链接,浏览种植全流程信息,实现溯源目的[7]。此外,对信息进行分类,不同用户可查询的信息范围不同。查询方式多样,可通过电脑及手机查找,同时支持如关键字查找、批号查找及二维码查找等多种方式,便于各类用户对种子种苗各个阶段信息进行查找。达到患者医生用药安心、农户种植安心、监管人员管得放心的目的。令整个种子种苗信息在多个环节中有效连接起来。

4.5 监管子系统

监管子系统主要包含产品质量检验及产品信息检验两个模块。产品质量检验模块对各个阶段种子种苗产品进行产品检验,依据相关标准,对种子种苗生长高度及颜色进行初筛,将不符合标准的种苗进行筛除处理,从而提高种子种苗流入市场的质量标准。产品信息检验模块主要用于对农户及工作人员填入信息进行审核,如必填项是否填写完整及填写内容是否按照要求完善格式等。令中药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完整性。

5 系统实现

5.1 系统功能实现

使用者登录后,即可进行系统功能使用。图2为用户实现点击新增输入框里的值功能的部分代码:

5.2 用户界面实现

用户使用界面需具有功能简洁明了、各部分设计符合逻辑性且便于操作等特点。界面上需明确农户档案、基础信息、产地环境、田间管理、采收管理、加工管理、储存管理、销售管理及运输管理等功能模块。颜色搭配方面除需采用中药材种苗的绿色外,还可采用如黑色白色等颜色搭配,并使用其他色彩进行搭配,令系统界面严谨而不古板。除此之外,界面还可搭配小图标作为标识,丰富界面内容,增加系统界面美观性。对于需填写信息的界面,可将必填项用星号加以强调,增强整个系统的层次感,令界面重点突出。图3为系统登录界面,图4为系统农户档案模块界面。

6 展望

随着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8]。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中医药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结合越发紧密,随着各类医疗信息化产品的不断出现,大大改善了医疗环境、提高了诊疗效率并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患者。中药质量的保证,国民用药的安全性提高,质量好的中药材流通于国际市场,促进中医药发展[9]。

中藥种子种苗质量追溯系统作为中药溯源系统衍生出的分支系统,相较于中药溯源系统,在种子种苗质量追溯领域更加具有专业性及科学性。将中药整个生产过程中种子种苗环节继续进行划分,分为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田间管理子系统、流通管理子系统、查询子系统及监管子系统,并在各个子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各个模块。在细节把控上更为细致,数据更为精确,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系统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的效率。

现阶段,传统中医药产业需要进一步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并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环节细化,通过细化把握更多细节,通过细节总结分析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中药溯源产业在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杜兴丽,施明毅.浅析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溯源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2):238-241.

[2] 刘崇玉,施明毅,温川飙,等.NB-IOT物联网技术在中药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3069-3072.

[3] 施明毅,温川飙,赵姝婷.中药溯源系统研究现状浅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103-106.

[4] 杨东宁,曾婷,朱延杰.图像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102-103.

[5] 段莹.大数据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0(8):41-42.

[6] 张净,张涛,郭洪波.基于窄带物联网的中药材种植智能测控系统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3):256-264.

[7] 施明毅,赵姝婷,杨超,等.中药材种植溯源系统开发[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9):1540-1546.

[8] 李长林,肖伟雄,刘崇玉,等.中药溯源平台生态重构的技术体系关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0):269-271.

[9] 施明毅,赵姝婷,温川飙,等.中药汤剂溯源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药与临床,2018,9(3):60-63.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1-09-15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2020JC0038);成都中医药大学首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专项(FDYGZS202008);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S202010633046);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创新专项(ZRQN2020033);成都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979)

作者简介:孙赫浓(2000—),女,辽宁抚顺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施明毅(1984—),男,福建三明人,通信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信息化、中药学教学及科研。

中医基础范文第4篇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BB平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的使用效果,为中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对BB平台从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四方面进行建设使用,然后听取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反馈。结论:BB平台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延伸了课堂教学,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此,BB平台的引入,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值得深入推广和更多尝试的。

关键词:BB平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入门课,并具有哲学化、人文化的特点,导致其内容抽象深奥难懂。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要任务。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BB平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应用的体会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叙述性均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多媒体技术也已经引入到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中医院校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能把多媒体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课堂延伸不够,师生交流受限。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住房政策的改革,以及社会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大部分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住在学校,教师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占用很多,这样既消耗了老师们的精力,同时也阻碍了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学生平时成绩缺乏监控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两考,即每学期中期的期中考试和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两个成绩按不同比例折合最后的得分记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不能及时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困难、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等更加细化的东西,影响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估。

二、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

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建材.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报,2007,(2810).

[2]何敏媚,曾光,洪宝林.BB平台在卫生经济课程中的运用与评价[J].教育论坛,2011,8(4):114-115.

[3]李冬华,邹志东,段延萍,等.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111-112.

[4]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5]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8.

[6]陈芳.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5,12(7):971-973.

[7]洪寅.中药学教学内容的深化[J].药学教育,2008,24(1):32-33.

[8]曹岩,郑铮.BB平台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化学说与藏象理论研究创新团队(编号:522/0100603001)资助。

作者简介:徐雅(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中医基础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本文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思索;实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医院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内涵,推动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变革,更重要的是更新了传统的中医管理理念,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成为推动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人传承创新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實践就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坚定中医药文化建设信念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积淀,中医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支撑。

(一)必须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院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中医院的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健康服务,已不仅仅是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中西医之间、中医与中医之间、国内外医疗服务行业之间的医院文化的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在废止中医的喧嚣声中,中医人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统一振兴中医的坚强信念,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让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二)必须坚持突出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基本原则。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旨在突出体现中医药特色,医院的文化建设应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与融合时代文化特征的统一 ;坚持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统一;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医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坚持医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三)必须明确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根据医院工作的总目标来设立,围绕建设全院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服务理念,营造严谨务实的传承氛围,以德取才的人才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扎实开展工作。通过全院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础得以扎实巩固,文化建设的制度得以规范,文化建设的内涵得以拓展,文化建设的水平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医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文化推动力。

二、明确建设内容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弘扬中医传统,建设医院和谐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和谐文化是关系到医院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医院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毫不利己、先人后己、技术精益求精、爱院爱患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和谐科室”建设和“争当医德标兵”的活动,扎实推进和谐医院的建设。

(二)严格行为规范,建设医院行为文化。在医院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树立典型、督查考核等来着重加强管理行为、诊疗行为、言语仪态、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特定礼仪六大规范建设,形成医院行为规范建设体系。

(三)传承杏林精粹,建设医院诊疗文化。在中医药诊疗文化建设中,应以教学为基础,夯实中医药人员的理论功底 ;以中医药诊疗规范为准则,养成从业人员的严谨操作规范 ;以精湛的医技为要求,培养中医药人员高超的诊疗技能,以师承为模式,使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绽放光彩 ;以特色为目标,突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品牌在健康服务中的生命力 ;以创新为动力,激发中医药人员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创新热情。

(四)坚持科教兴院,建设医院科技文化。在建设医院科技文化的进程中,应贯彻科教兴院的原则,通过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发挥中医药人员的主体作用 ;通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的建设途径,把继承祖国传统优秀医学文化、吸收世界先进医学文化、借鉴其他科学成就和创新现代中医药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规划设计、制度保证、经费保障、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传承创新、激励先进等工作的强化,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断加快中医药科技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医院文化是医院跳动不息的脉搏,其间流淌着凝练升华的思想体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它维系着医院蓬勃不息的生命力,鼓舞着医院走过昨日的成就,迎接今天的挑战,迈向明天的辉煌。50 年沧桑变迁,50 年风雨征程。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的龙医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将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宝藏,凝结成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院将始终秉承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胸怀百姓,薪火传承,志存高远,大医精诚,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将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海英.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中医药文化,2010(2):19~22.

[2]李国华.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医学与哲学,1995,16(7): 372~376.

[3]孔向红,黄素雅,张淼洪.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58~760.

上一篇: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范文下一篇:低碳环保的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