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技教育范文

2023-09-21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1篇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运用

一、 “儿童教儿童”原则的出处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为了更好地使“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陈老先生用十七条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来阐述“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儿童教儿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条原则,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 “儿童教儿童”提出的三点理由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儿童”“成人教儿童”的方式,殊不知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儿童教儿童”。“儿童教儿童”究竟有什么好处?它与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陈鹤琴先生总结了如下三条理由:

(一)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于学者的心理是否了解为定。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除非成人对对儿童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基础。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形,就显然不同了。由于他们彼此的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沟通起来很容易,而且儿童尤其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们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总是很热心地想让别人知道。

(二)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则会令其他的同伴羡慕,以至于要向他们学习。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当有的孩子也向老师那样大方地站到集体面前流利、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羡慕和赞许,紧接着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同时,来自孩子与孩子间的鼓励和学习,会使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促进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以上两点,都只是指学者方面来说的,担任教的儿童能否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准备,在教过以后,他对于所学的内容,认识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儿童教儿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处。这种得益,不仅在教材以内的知识范围而已,儿童更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教另一个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仅要将球拍得相当好,同时还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将他的拍球方法和要点讲解、示范给同伴听,这对教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和成长。

三、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如果也能够把握好“儿童教育儿童”这一原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环节可以利用这一原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示范环节和操作环节经常需要利用儿童教育儿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经常会请能力強的孩子来示范一些动作或画画等,从而为别的孩子打开思路。以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为例,当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装饰手帕”时,便请2~3名幼儿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自己所画的线条,接着我只需要适当的总结便可以了。而操作环节更是经常会用到儿童教育儿童。每次美术或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环节,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这时我会请这些孩子去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是美术活动,在科学、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儿童教儿童的现象。

当然,为了尊重别人思考的权利,帮助之前先要问一句:“需要我来帮助你吗?”在别人答应之后才可以去帮助。

(二) 生活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时期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最常见的表现为穿脱衣裤、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孩子对这些事情始终有畏难情绪,或对教师心存依赖。这时候,笔者便在集体面前表扬那些自理能力强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孩子,还利用专门的时间请他们现场示范、讲解,以此调动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当然,在午睡前后环节,也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经常会去帮助和指导年龄小的、能力相对弱的、动作慢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自己穿脱衣服了,有的还学会了自己扣扣子,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增强,而帮助别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进步也颇有成就感。

(三) 游戏活动的“儿童教儿童”

在游戏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孩子之间也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戏中听到“妈妈”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为宝宝定一个生日蛋糕,并且还请了好多“邻居”来给“宝宝”过生日、唱生日歌等。紧接着,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争相模仿这一情节。当然,我在游戏评价环节也请出了这个有心的“妈妈”,给当天玩其他游戏的孩子也分享了这一好玩的经验。

其实,这样的例子经常会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师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样、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台的“演员”又跳出更漂亮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孩子中来,而需要教师及时将孩子的经验通过一些孩子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并适时做好总结和点拨。

(四) 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我园曾做过一个名为“全纳·共生之——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研究”的课题。混龄,也就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龄,那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差异。在大幼儿和小幼儿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大幼儿很自然地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游戏中给予弟弟妹妹以帮助。并且大幼儿能够等待小幼儿的发展,愿意给小幼儿重复的机会;能根据小幼儿的表现,调整自己对小幼儿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等。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但小幼儿愿意接受大幼儿的安排,对大幼儿有敬畏感,能够积极模仿大幼儿的行为,而大幼儿本身的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大幼儿和小幼儿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发展。

(五) 偶发事件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包括一些偶发的事件,同样是学习的良好契机。有天饭后折纸时,涵涵折了一个“东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边的希希的关注,在希希的请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两个人很开心地用“东西南北”玩“说和猜”的游戏。她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来向涵涵学习折“东南西北”,没过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学会了这种折纸和游戏的方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够学会“东南西北”这种难度偏高的折纸,而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样是一个中班的幼儿,可见幼儿作为教育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类似的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厉害的男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班级的魔方还原到原始状态,引来了众多对魔方感兴趣的孩子们的围观,于是那个魔方男孩将自己跟爸爸学来的玩魔方秘诀对大家一一讲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动。开学之初,每个孩子都会从家中带来一盆植物。我们请家长先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和习性,然后由孩子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植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四、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两点思考

(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说到“儿童教儿童”,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大的教小的”“强的教弱的”这两种情形。其实,强与弱是相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做早操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只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指导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较好,经常被赋予“小老师”的名义,充当各种“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总有些孩子由于整体偏弱,而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以必要的关注,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善于将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行放大,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教”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使是“儿童教儿童”这种看似与教师无关的情形,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闪光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抓住“儿童教儿童”的契机。

引导:与教师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显然是稚嫩的,当儿童“教”的过程出现问题或困难而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实现“教”的目标。

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与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带领孩子进行讨论、反思、小结、改进等,帮助他们对各种学习进行梳理,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魏培培,幼教二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为了探讨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的发展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形式对抚顺市朝鲜族小学的92名朝鲜族留守儿童和抚顺市汉族小学的83名汉族留守儿童进行了乐观品质水平的调查。结果发现,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显著低于汉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据此调查结果,帮助朝鲜族留守儿童提高乐观品质水平的教育对策包括:开设培养乐观解释风格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乐观主题书写表达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以及乐观主题沙盘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朝鲜族;乐观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乐观品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乐观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也是个体在总体上对未来的期待。Scheier、Carver和Peterson认为,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Hanssen等人认为,乐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多时候需要独自承受压力,归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无法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东北三省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居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人文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具有突出的国际性特点,即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工的地点多数在韩国。因此,朝鲜族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比汉族留守儿童更长,更容易缺少乐观品质。因此,朝鲜族留守儿童乐观品质的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乐观品质的发展现状

为了探究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的发展现状,对朝鲜族留守儿童与汉族留守儿童在乐观品质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抚顺市朝鲜族小学和抚顺市汉族小学分别选取了朝鲜族留守儿童和汉族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林乃磊等人修订的《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问卷》(LOT-R),对随机抽取的20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问卷》(LOT-R)是由Scheier和Carver于1994年修订,后由林乃磊等人翻译并形成。共6个项目,包括3个正向描述和3个负向描述,采用五级评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负向描述的题为反向计分,所有题目相加得出总分,称为乐观倾向。总分越高,表示越乐观。以父母打工外出超过3个月为留守儿童的界定标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5份。其中,朝鲜族留守儿童92名,汉族留守儿童83名。

采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朝鲜族留守儿童与汉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朝鲜族留守兒童在乐观品质水平的最小值为1.00,最大值为4.67。汉族留守儿童在乐观品质水平的最小值为2.50,最大值为5.00。对朝鲜族留守儿童与汉族留守儿童乐观品质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显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的平均数为3.554,标准差为0.555。汉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的平均数为3.731,标准差为0.492。朝鲜族留守儿童与汉族留守儿童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为-2.216,P<0.05。统计结果表明,朝鲜族留守儿童与汉族留守儿童相比,乐观品质水平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均低于汉族留守儿童且P小于0.05,即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显著低于汉族留守儿童,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提高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迫在眉睫。
三、朝鲜族留守儿童乐观品质发展的教育对策

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务工于海外,很难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及时的引导,形成了较低的乐观品质水平。因此,对留守儿童人数占比较大的朝鲜族学校而言,更需要关注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水平。为了提高朝鲜族留守儿童提高乐观品质水平,提出以下的教育对策。

(一)开设培养乐观解释风格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

塞里格曼将乐观看作是一种解释风格。解释风格就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归因时表现出的稳定倾向。倾向于乐观解释风格的人善于将坏事件归因为外部的、具体的和不稳定的原因;而将好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石国兴等人的研究发现,解释风格趋向于乐观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且乐观解释风格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

从培养乐观解释风格的角度来说,建议朝鲜族小学的心理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活动。班级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充分调动同伴群体的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使个体被团体的力量所推动,在活动上积极投入,在情感上积极体验、感悟和分享的活动。专题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乐观品质的水平。

在活动开始时,设置如“369游戏”“平底锅游戏”等游戏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中,“369游戏”是以任意一个学生从任意一个数字开始轮流报数,凡是遇到含3、6、9的数字应以拍手代替报数,反应慢了或未能以拍手代替报数者则失败。“平底锅游戏”是每回合有两组四节拍的节拍游戏,每个节拍有一个固定的动作,前一个学生应在最后的两拍中喊出下一个学生的名字和1~8中的任意一个数字,被叫到名字的学生跟着节拍喊出与数字相同次数的名字,未能按节拍进行游戏者则失败。

在正式的专题活动中,讲述一些关于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故事,使学生准确的了解情绪的工作机制。编排情景剧、小品和心理剧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练习使用乐观的方式解释问题。通过这些途径,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对所遭遇的困难或挫折进行乐观的归因与解释。此过程中各个环节应严密设计,环环相扣,以提高乐观品质水平为目的开展专题活动。

(二)开设乐观主题书写表达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

有研究发现,书写表达个体的创伤体验或感受,可以提高书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书写表达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方法,具有主动性、保密性、经济有效以及简单便捷等优点。以往研究表明,通过乐观主题的书写表达可以有效地提升乐观品质水平。

朝鲜族留守儿童可以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书写表达,具体方式为:每次书写表达的时间为30~40分钟,每周1次,8周为1个周期。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书写当天或者近期内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影响自身的乐观事件,包括事件的过程、当时的感受以及现在回顾后的情感体验。乐观主题的设置有:感到快乐或者即使遇到了困难自己也能坦然面对的事情、知足常乐的事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情、不为人知的小美丽或小感动、一开始自己认为做不到最后却做到的事情,等等。

(三)开设乐观主题沙盘的心理健康活动专题

沙盘游戏是指运用沙子、水与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类沙具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能够打造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使其自由地探索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教育与治疗的目的。主题沙盘能够有针对性地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聚焦在一个主题上,让学生更能够集中觉察个人内心世界。同时,主题沙盘能够较好地将结构性技术,如焦点解决技术介入到沙盘游戏中。

朝鲜族留守儿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或团体的乐观主题沙盘,具体方式为:每次60分钟,每周1次,8周为1个周期。第一阶段(第1~3次)采用自发性沙盤,使学生熟悉沙盘的流程,并体验沙盘创建过程中的自由而受保护的感觉。第二阶段(第4~7次)采用乐观主题沙盘,即给学生限定主题,创设积极面对挫折的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沙盘游戏。第三阶段(第8次)为告别沙盘,不限定主题,使学生回顾前几次制作沙盘的过程,并完成最后一个沙盘,得到情感的升华。
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

朝鲜族留守儿童把对父母的依赖更多地转向了教师和同伴。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专题时,教师应多鼓励、赞赏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注意不要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尊重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相处模式。对需要进一步教育的学生,可以在私下找他们谈话。

开展乐观主题书写表达心理健康活动专题时,教师需要反复强调保密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尽快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在学生进行乐观主题书写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教师还要逐渐鼓励学生随手记录日常生活中积极的事情,减少任务式的作业,以防加重学生的负担,引发抵触心理。开展乐观主题沙盘游戏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教师切勿随意干涉或打断学生的创作过程,应充分尊重并接纳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产生乐观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从而更好地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以上的教育对策均可以有效地提高乐观品质水平。高水平的乐观品质可以帮助朝鲜族留守儿童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境遇,健康地成长。因此,帮助朝鲜族留守儿童提高乐观品质水平,对减少消极情感、形成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cheier M F, Carver C S.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

come expectancies [J]. Health Psychology, 1985(4) : 219-247.

[2]Hanssen,M.M. , Vancleef, L. M. G., Vlaeyen,J. W. S., Hayes, A. F., Schouten, E. G.W., &Peters, M. L.(2014) . Optim-ism, motivational coping and well-bei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le goal adjustment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3.

[3]朴婷姬,安花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01):58-63.

[4]石国兴,林乃磊.班级辅导对改善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的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03):190-193.

(责任编辑:赵昆伦)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4篇

2013年5月12-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本次论坛以“守护童年幸福,行动带来改变”为主题,聚焦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近400位参会代表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儿童福利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日本儿童福利研究专家中田照子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儿童福利制度与学前儿童保教制度。据介绍,日本的《儿童福利法》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对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儿童的生活保障。日本政府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并不只是中央政府从上而下推进的政治行为。它与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为此,中田照子希望中国的民间力量要充满信心,坚持为保障儿童权利作贡献。学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补偿性、社会服务性等属性。中国政府已经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没有《儿童福利法》,儿童的福利保障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日本《儿童福利法》对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的保障,对当前中国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国妇女联合会新近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下,我国城乡流动儿童已达3581万人,与2005年比,增加超过四成。报告指出,学前流动儿童普遍面临入园难问题。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教育不能被动等待,而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朱慕菊特别指出,目前很多人对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她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稳定,而且是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她对四环游戏小组坚持9年努力探索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社区化特点,即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证明,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还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提出,发展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使更多城市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并施以援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封闭隔离的状态,提高其文明素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和社区的融合。当然,要从根本上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从而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适合流动儿童,也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吉执来的研究表明,非正规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社区性等特点与农村的地理结构、教育现状和环境条件契合,在农村地区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二、面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道路探索

本次论坛会聚了致力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他们积极分享了各自基于中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的经验。

什么是好的学前教育,什么是适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想为流动儿童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流动儿童,深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西藏民族学院讲师、原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张怡,结合自己在四环游戏小组做志愿者的经验,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既有高度流动性,又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他们受到城市与乡村双重文化的影响,往往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比较强,而语言发展比较缓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吕苹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共同构成。其中,市场的作用很大,而目前最需要加强的则是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她认为,可以适当普及以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服务对象,以保育为主兼顾教育的学前教育看护点。

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前流动儿童,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马芹娣介绍了深圳市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进行的探索,即淡化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界限。淡化户籍幼儿和非户籍幼儿的界限,既大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深圳市政府把扩充幼儿园学位作为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并发放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相关费用由市、区政府筹措发放。

社会公益组织“千千树”针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在课程研发、家长学校开办、网络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为城乡妇女和学前流动儿童提供服务的成都“爱达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则针对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尝试依托社区,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既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又关注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则分享了他们在昆明开办社区公益幼儿园项目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则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依托,历时9年探索出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本土经验。

三、“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经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的工作,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打工子弟幼儿园(以下简称“自办园”)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借此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以四环游戏小组数年来形成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与“自办园”教师就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研讨,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培训员现场指导、观摩培训基地(即四环游戏小组)等方式,努力解决“自办园”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小学化倾向严重、保教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坚持以参与者为中心,重视激发教师的内心力量。在持续开展了一年多的多样化培训后,参与培训的十几所“自办园”的办园质量及教师素质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志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种子”。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可以参与培训,从而凝聚每一份力量,汇聚每一份爱。与会代表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流动儿童的幸福童年,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由偏重社会发展需要逐渐过渡到兼顾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由偏重艺术学科取向到兼顾艺术学科取向和儿童发展取向,由偏重非艺术本位到逐渐凸显艺术本位最后兼顾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历程,同时也是儿童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社会发展需求和艺术学科地位逐渐隐匿的过程。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变迁

目前,教育学界对教育价值取向有两种理解:一是教育价值主体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与价值预期时所体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二是教育主体在实际活动中,尤其是在活动结果中实际遵循、指向、建构及实现的价值。〔1〕前一种为理论的教育价值取向,后一种为实践的教育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涉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关系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

自人类思考教育的价值这一问题以来,教育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要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一直没有定论。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关于这一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还是以个体本位为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最根本的,因此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儿童隶属、依存于社会,因此儿童个体需要的满足应以社会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体本位论者则认为儿童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儿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独立存在的价值。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二元对立”的,但是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还是会遭遇优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儿童发展需要的问题。

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当巩固政权成为社会中心任务时,如社会动荡时期或战争时期,教育目标会明显侧重于社会政治的需求,而难以顾及儿童的理想发展;当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侧重于“人力”生产以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个体发展目标,如儿童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等被包含在为社会培养“人力”的目标中而加以体现;当社会物资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达到相当水平时,教育目标中的社会需求会趋于隐蔽、间接,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会变得鲜明突出(李季湄,2001)。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艺术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与儿童个体需求的侧重上是会有所变化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由偏重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兼顾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儿童艺术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智力,以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因而比较偏重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在考虑社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儿童发展需要,逐渐重视儿童的情感、态度、个性、主体性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由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事未来建设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2〕提倡以儿童为本的艺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合情合理,但却出现了诸如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教师对儿童的指导等矫枉过正的现象。进入21世纪,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共生互补的。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无数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个体也只有在发展中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健全、整体和谐发展,这既是社会对儿童的要求,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二、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

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之争也是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焦点之一。提到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必然提及两种儿童艺术教育观:工具论与本质论。工具论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表现和创造性表达。正如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3〕本质论则更注重艺术的本质价值,认为艺术能力是教育的结果,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学科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艺术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关注儿童艺术学习的结果,通过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虽然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艺术教育观首先发自于美术领域,然而这些观点却波及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应工具论与本质论的儿童艺术教育观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儿童发展取向,一种是艺术学科取向。儿童发展取向的艺术教育将艺术作为教育的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审美情趣,促进儿童个性、创造性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艺术学科取向的儿童艺术教育以艺术学科为本位,强调艺术的本体功能,以教育为手段,重视艺术知识传授及艺术技能训练,注重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由偏重艺术学科取向到兼顾艺术学科与儿童发展取向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儿童艺术教育偏向艺术学科取向,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儿童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儿童艺术教育逐渐转向儿童发展取向,重视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批判、反思学科本位的同时,有些教师在把握艺术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了偏差,认为两者是对立、冲突关系,因此有些幼儿园一度出现不敢提及艺术知识技能教学的现象,不敢提及对儿童艺术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儿童的艺术学习处于过分自然状态。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引进,许多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艺术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是可以兼容和互补的,儿童艺术教育逐渐走上了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学科取向相统一的道路,既注重儿童人格和心智的培养,又兼顾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

除了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还涉及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关系问题。艺术本位的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体功能,而忽视艺术的其他价值与功能。非艺术本位的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之外的价值与功能,如政治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等,而忽视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一个由偏重非艺术本位到逐渐凸显艺术本位最后兼顾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历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凸显政治功能,只见政治不见艺术与儿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建国初期的苏联教育模式。苏联的奥夫相尼柯夫和拉祖姆内依提出,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4〕在他们看来,艺术教育本身并无独立存在的价值,而需要依附于其他各育尤其是德育而存在。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虽然逐渐摒弃了过分政治化的倾向,可是又落入了另一个“樊笼”,即儿童艺术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知识灌输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了德育、智育的手段,强调了艺术教育的辅德与益智功能,而忽视了儿童审美情趣的激发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规定学前儿童美育目标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随后,儿童艺术教育逐渐凸显审美价值取向,日益重视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培育儿童的审美情感,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等。然而,随着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凸显,有些儿童教育工作者遭遇了价值选择困境,例如选择审美价值(或艺术价值)是否就是否定非审美(或非艺术)价值。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国际化、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悄然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儿童艺术教育来说,审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但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儿童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乃至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的,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四、讨论

“艺术教育史就像是不断交替编织的线构成的具有复杂图案的迷人的挂毯,其中最主要的三条线代表艺术的本质、关于学习者的观点和社会价值观。其他的线则代表艺术家、作家、教师个人的作品及技术的进步,甚至立法的进步等。当图案仍在设计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很难对成形的图案有个清晰的概念。”〔5〕儿童艺术教育史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儿童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社会发展需求和艺术学科地位逐渐隐匿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智力。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虽然当时的儿童艺术教育已经开始关注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规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儿童艺术教育是偏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艺术学科特点,忽视儿童发展需要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幼儿园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颁布,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从这些政策法规文件中可以看到,儿童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儿童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知识技能传授,不再局限于以教师为主导,而是逐渐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能力,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因而,这一时期儿童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和艺术学科的地位有所隐匿,而儿童的主体地位逐渐显露。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儿童艺术教育更加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这一时期,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已经确立。当然,重视儿童发展并不否定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艺术学科性质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调社会的发展与儿童的发展应是一致、和谐的。

艺术教育作为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主要是艺术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必然体现社会发展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然而,社会的发展并不以牺牲个体的发展为前提。虽然艺术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不能也不必过分追求艺术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而主要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同时,凸显儿童的发展也并不否认社会价值观以及艺术学科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儿童艺术教育的关联方——儿童、艺术、社会三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

综上所述,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彼此对话和交流的。对话是对立两极遭遇时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6〕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不断对话与交流,最终将生成一个迷人的儿童艺术教育的“交融地带”。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西方之鉴与本土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3-34.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0.

〔4〕叶朗.德育不能包括美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7,(4).

〔5〕赫维茨.儿童与艺术〔M〕.郭敏,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7.

〔6〕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7.

On the Change in Value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Renmei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第6篇

什么是教育?教者,说文解字曰“上所施下所效也”,上位者以身示范,一言一行供下位者模仿和效法;育者,说文解字曰“养子使之作善也”,父母以礼义廉耻育子,使其脱离人的本能,明辨是非分善恶。“教育”一词源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指的是文人志士们追随着老师而居,每日与老师研究学问,吟诗作对,老师对于弟子不仅仅教授学问,也会观察学生的品行,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德行,以教导和培养出君子雅士和治国治术之才。孔子是我国近两千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将教育作为其毕生的事业追求,培养了古代历史上无数著名人物。

不难看出,教育既有知识的教授,也有人格和心灵的抚育。教育之于人,乃是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于社会,教育也如巨大的器皿,给予每个人以完整人格的空间和源泉。从孔子开始,教育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科举制以来,教育更是与个人职业发展和阶层跃进紧密相连,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构成,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想要兴盛,没有对教育的重视,是决然不可能的。

一、当前农村儿童教育困境

从19世纪以降,西方现代教育传入中国,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我国产生、发展,至今已20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全国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更是极大提升了我国初级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教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大部分儿童无法接受完整学校教育,辍学率极高。虽然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入学率、识字率不断提高,辍学率不断降低,教育在农村社会的地位也日益增强,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当前中国农村儿童的教育仍存在许多困境,面临较多问题。

(1)经济困难为主要制约因素。根据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中国大约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近年来,随着贫困攻坚站的打响,全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是经济仍是困扰农村教育的首要因素。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许多地区还实行了营养餐计划,但一方面城乡教育质量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因“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不便,使得人们不得不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城镇学习,许多家长甚至租房陪读,导致教育的实际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和学习及其他费用,每年至少要10000元左右,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让一些孩子因经济问题而辍学,辍学打工带来的收益远高于读书造成的损耗,因此不少落后地区的中学已经成为受教育水平最高上限。

(2)意识落后为重要因素。在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有的家长意识不到子女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对孩子读书状况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而且,多数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家庭生计或者其他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实行“放羊式”教育,即不管不理、任之发展,让孩子的学习随波逐流。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读书读到小学就可以了,多读书没多大用处,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将来多赚点钱补贴家用。这些不良风气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成长,而且破坏了农村的读书氛围。

(3)“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掌握知识是农村学生“鲤鱼跃龙门”的捷径。曾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子弟以知识来武装自己,但现在农村读书致贫的现象却层出不穷,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现如今,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工资收入低等现象比比皆是。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2016年7月26日发布的大学生收入报告,2015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月。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月,最低为500元;起薪为5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3%。读书无法改变命运的论调由此在农村蔓延开来。整个农村社会普遍都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农村学生也想尽早辍学踏入社会赚钱,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 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办学条件,也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了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抓好“两免一补”和贫困生救助工作,真正让每个贫困生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機会。同时,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危旧校舍,添置图书、体育艺术器材和实验仪器等硬件设备,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2)建构优化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在农村基础教育这样一个系统内,作为重要一环的教师队伍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和农村基础教育系统脱节了,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建构优化、合理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就成了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3)农村教育中,重视农村学生思想的转变也不容忽视。转变农村学生思想,使他们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精神不受错误思想的侵蚀。另外,农村学生大多淳朴、好学、能吃苦,因此应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爱国乐学精神,营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氛围。我们应该从转变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入手,深化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4)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育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农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增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要多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并提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改造好逸恶劳思想,使农村学生能够正确定位自己、改造自我。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的学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培养其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度,使他们能够快速、主动地适应社会。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锐利武器。读书成就未来是大势所趋,读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不可少的,而读书的价值是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的。因此,要尽快消除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各种不利因素,在农村营造起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使农村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上一篇:股票投资的分析方法范文下一篇:发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