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论文范文

2023-05-14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利用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软科学研究基地等2018年专项调查数据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人均务工收入增加对生物质能源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商品能源有显著正向影响,务工人数及非农就业负担对生物质能源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商品能源有显著负向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路径为非农就业(尤其人均务工收入)能够直接推动农户生活能源转型,另外人均务工收入通过非农就业负担或务工人数影响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结果揭示乡村振兴战略下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以经济因素为中心产生影响;非农就业能够推动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可持续能源转型;科学引导非农就业及低碳用能亟待加强。

关键词:非农就业;农户;生物质能源;商品能源;影响路径

一、引言

能源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能源贫困的成因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能源贫困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国际能源署(IEA)认为,能源贫困人群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由于难以支付、难以获得等原因无法获取电力或其他现代化清洁能源服务,主要依赖传统生物质能或其他固体燃料进行炊事和取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供给。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深入和扩大,农村能源将在整个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就业和回流对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这也增大了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需求量且改变了能源消费结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农村地区人口为5.64亿人,占比约为40.42%,第三次农业普查报告第四号数据显示,在农户使用的生活能源中,主要使用电的13503万户,占比为58.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11347万户,占比为49.3%;主要使用柴草的10177万户,占比为44.2%;主要使用煤的5506万户,占比为23.9%;主要使用沼气的156万户,占比为0.7%;使用其他能源的126万户,占比为0.5%;主要使用太阳能的56万户,占比为0.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的用能结构,这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十分不利。而西部农村地区生活能源粗放,柴草和煤较其他能源占比最高,用能结构明显不合理。农户过度使用秸秆和柴薪等生物质能源的能源消费模式存在能源转化率低及高碳高排放等问题,中国农村这种高碳化和非清洁化的生活用能消费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农业生产力下降以及潜在的严重生态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须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并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因此我国农户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向低碳消费转型。目前,非农就业与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逐渐被学者们关注,但研究主要聚焦于分析农户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对细分的非农就业与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系统研究尚匮乏,因此,本文旨在展开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转型影响的系统分析并探索其影响路径。

二、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非农就业与农户生活能源的相关性研究广受关注,这些研究尤其得益于理论上的重要发展以及许多调查数据已经可用于分析。本文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首先,众多学者认为务工收入能够抑制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并促进商品能源消费,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非农就业抑制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城市的积极性远高于农村,大量农户涌入城市寻找工作,这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经济增长的机会,人均务工收入对农户部分生活能源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行业转移,而经济水平、人口等多重因素又影响着能源需求,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增加了农户对高质商品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这对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起到抑制作用,且人均务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地改善了农户的经济状况,农户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得到相应提升,进而对电力等绿色可持续商品能源消费量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另有研究发现某些非农业部门的增长与农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进而间接影響了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选择,但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缺乏资产,非农就业对减贫的直接贡献被忽略了,故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并不会因为对农户非低碳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综上,务工收入对农户生活能源的影响观点尚不一致,本文认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务工收入作为绝大多数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提升农户整体生活水平有积极作用,因此推理人均务工收入能够显著推动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商品能源转型。

其次,务工人数增加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积极影响的研究结论尚存分歧。务工人数增加使得家庭常住人口减少进而降低了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且转移人数越多则农户消费观念变化越快,农户则越倾向于选择电力及液化气等清洁的商品能源,但是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务工人数增加后家中留守人员优先使用农业余料形成自给自足的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模式。综上,本文认为务工人数过多使得留守成员主要为老人或儿童,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并且具有传统观念的老人作为家中炊事能源的主要决策者,选择绿色低碳商品能源的几率小,因此推理务工人数过度增加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绿色商品能源为主转型。

再次,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非农就业负担越大,农户生活能源越倾向于生物质能源。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将提升农户选择商品能源的使用几率而降低生物质能源消费量,但不断加重的生活压力正在削弱务工收入等因素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此非农就业负担可能会直接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综上,本文认为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压力大的农户家庭会更倾向于生物质能源消费,务工人员作为家中主要的经济源头承担的压力则更重,因此推理非农就业负担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商品能源为主转型。

最后,农户就业方式是随着生活环境动态变化的。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及地域差异则是农户非农就业的主要动因,具体体现为:第一,研究表明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原因,家庭经济水平提升使得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商品能源,因此经济水平比能源可替代性更能有效抑制农户对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选择,但对立观点认为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商品能源消费增速逐渐减缓;第二,户主年龄也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使农户对生活能源和环境的认知水平提高从而更有利农户选择商品能源作为其生活能源;第三,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取决于当地能源可获取性和可替代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使得农户生活能源转型也具有差异。因此本文推断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区域因素)也将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产生影响。

综上,非农就业作为目前农户主要的生计方式,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及影响路径研究亟待丰富,且目前鲜有学者研究非农就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路径。因此本文结合非农就业与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以下问题:(1)城镇化背景下农户生活能源发展态势如何?(2)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户生活能源转型?(3)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路径如何?

三、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及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科技大学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在陕入户“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2018年专项调查。首先,调查在该地区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按环境条件确定10个乡镇;其次,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非农就业情况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共计40个行政村;最后,根据每个村有非农就业的家庭户占村内总户数的比例选择14-16户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户家庭,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非农就业现状及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等。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录入过程中,研究员控制问卷质量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清洗,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达到91.15%。

2.变量设计

(1)因变量。因变量为生活能源消费的量和比例。生活能源消费量由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和商品能源消费量构成,该变量根据标准煤系数将各类能源消费量转化为标准煤得到;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故本文还引入生活能源消费比例,该指标由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和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构成,该变量指各类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且介于0-1。据既往研究对能源概念的界定,本文在对能源比例进行分析时将薪柴和秸秆界定为生物质能源,将液化气、煤炭及电力界定为商品能源。

(2)自变量。自变量为非农就业,由人均务工收入、务工人数和非农就业负担三部分构成。人均务工收入即务工收入与总人口数之比;务工人数即由农业部门流转到非农部门的农民人数,包括农村流转到城市的农民和在当地进行非农就业的农户;非农就业负担即农户人口规模与务工人数之比。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为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农户家庭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累计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人口数)、户主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以上)、户主年龄、户主职业(1=务农、0=务工)及家庭人均收入(本文用人均农业收入与人均其他收入衡量经济特征);其他因素包括资源可获得性及区位因素,资源可获得性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距离公路远近(1=近、0=远)衡量;本文根据能源禀赋将调查区域划分为陕南(1=陕南、0=其他)、陕北(1=陕北、0=其他)和关中地区(1=关中、0=其他)。

3.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的Tobit模型最早被用于研究家庭耐用品消费支出,研究支持大多数家庭在一定时间内,家庭耐用消费品通常支出为0,这种现象破坏了线性假设,而Tobit是涵盖不存在负值的回归模型。由于农户某类能源使用量存在0值,而Tobit模型能有效估计模型中因变量存在0值且正值時为连续变量的情况,因此本文利用Stata 17.0统计软件并采用Tobit模型研究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具体模型表达式如下:

四、结果与讨论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表明非农就业与控制变量及农户生活能源相关变量的具体描绘信息。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农户家庭生物质能源消费量(158.92kgce)与纯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量(145.38kgce)相近,而非农就业农户家庭商品能源消费量(4633.74kgce)远高于纯农户家庭(1353.90kgce)和总体消费水平(4040.77kgce),说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正在经历由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向以商品能源为主的转型。总体样本中非农就业户占总样本的84%,且在该类农户家庭平均非农就业人数为2.02人,务工人均年收入为8035.85元,非农就业农户家庭的常住人口数(3.49人)低于纯农户(3.80人),说明农户就业选择开始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转变且该现象较为普遍,而非农就业给农户带来的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因此非农就业重要性日益凸显。非农就业农户家庭中,人均耕地面积2.19亩低于纯农户(4.91亩),而户主受教育程度(1.66)显著高于纯农户(1.37),说明非农就业户的户主受教育程度高于纯农户且基本都在初中以上。

2.回归结果分析

(1)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影响的回归结果。表2呈现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1至模型3表明非农就业及控制变量对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影响的逐步回归结果,模型3显示在加人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及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务工人数及非农就业负担增加显著提升了生物质能源消费量(β=0.876**);模型4至模型6表明非农就业及控制变量对农户商品能源消费量影响的逐步回归结果,模型4表明人均务工收入增加显著提升了商品能源消费量(β=0.135*),而非农就业负担则相反(β=-0.031**),模型5在模型4基础上加人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后务工收入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系数增大(β=0.225*),务工人数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变为显著负向(β=-0.584***),非农就业负担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负向影响加强(β=-0.128***),模型6在模型5基础上加入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非农就业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减弱(β=0.174、-0.502**和-0.108***)。此外,户主职业为务农显著降低了商品能源消费量(β=-0.081*),户主受教育程度高时则显著降低了其生物质能源消费量(β= -1.505***和-1.290**)却显著提升了商品能源消费量(β=0.080***和0.069***),人均其他收入增加显著提升了生物质能源消费量(β=-2.380*),区域不同导致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有所不同(β=-0.214***和0.158***)。

(2)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比例影响的回归结果。表3呈现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比例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7至模型9表明非农就业及控制变量对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影响的逐步回归结果,模型8在模型7基础上加人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后,人均务工收入增加显著降低了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β= -0.021*),务工人数和非农就业负担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的正向影响显著加强(β=0.087*和0.048*),模型9在模型8基础上加入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人均务工收入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负向影响变为不显著,而务工人数和非农就业负担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的正向影响显著加强(β=0.114***和0.063***);模型10至模型12表明非农就业及控制变量对农户商品能源消费比例影响的逐步回归结果,模型11在模型10基础上加入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后显著性由人均务工收入转移到非农就业负担且为负(β=-0.021**),模型12在模型11基础上加入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人均务工收入对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β=0.016**),非农就业负担对商品能源消费比例的负向影响显著加强(β=-0.039***)。此外,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其他收入增加均显著降低了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而提升了商品能源消费比例,区域不同导致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3.讨论

本文利用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及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科技大学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2018年专项调查数据,从非农就业的人均务工收入、务工人数和非农就业负担分别对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总体上讲,人均务工收入与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呈正向关系,而务工人数及非农就业负担与农户生活能源转型呈负向关系;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其他相关因素对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可持续的商品能源转型的影响。

(1)针对模型1至模型12的回归结果,本文认为人均务工收入递增显著提升了商品能源消费量,表明人均务工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注重生活质量从而放弃生物质能源转而选择高质商品能源,并且随着液化气等商品能源推广和出于对健康环保等因素考虑,农户会选择商品能源代替生物质能源,而控制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人均务工收入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的负向影响显著消失,而对商品能源消费正向影响加强,表明人均务工收入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的负向影响被人均农业收入替代;务工人数递增显著提升了生物质能源消费,对商品能源消费量及比例的作用则反之,表明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户经济水平促进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型,但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过多导致滞留在家中的成员大多为老人或者儿童,这反而不利于生活能源转型,而控制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后务工人数对生物质能源的正向影响显著加强,而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由正向变为显著负向,表明务工人数对商品能源消费比例的负向影响被户主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其他收入替代;非农就业负担递增显著提升了生物质能源,对商品能源作用则反之,表明非农就业整体具有推动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作用,但由于生活成本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制约,非农就业人员的压力也增大,故经济因素成为直接影响路径中农户选择生活能源的主导因素;控制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后非农就业负担对生物质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和对商品能源消费的负向影响均显著加强,表明人均务工收入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被人均耕地面积所替代。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加人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和其他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因素)时,务工人数对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方向为正,而对其比例的影响方向相反且显著,这是由于比例是在量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分析非农就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由于总量和比例数量级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呈现相反结果。由此发现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转型的直接影响路径。

(2)针对人均务工收入与非农就业负担对农户生活能源影响的单因素与双因素回归结果,鉴于篇幅本文未在回归结果中赘述。本文认为,在非农就业负担对农户生活能源单因素回归基础上加入人均务工收入后,非农就业负担对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减弱直至消失,而对商品能源消费的负向影响加强,这说明非农就业负担的显著影响力被人均务工收入所解释,体现了人均务工收入对非农就业负担之间存在替换作用,由此可以发现人均务工收入通过非农就业负担影响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转型的间接影响路径。

(3)针对人均务工收入与务工人数对农户生活能源影响的单因素与双因素回归结果(鉴于篇幅本文未在回归结果中赘述),本文认为,在务工人数对农户生活能源单因素回归基础上加人人均务工收入后,务工人数对农户生物质能源的正向影响和对农户商品能源消费的负向影响同时加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由于务工收入作为农户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刺激家中越来越多的成员转向非农就业,而此时家中大多为留守老人或儿童,他们的空闲时间多且认知水平低从而在能源消费方面选择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生物质能源。本文由此发现人均务工收入通过务工人数影响农户生活能源,促使其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转型的间接影响路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非农就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已经深刻影响到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选择与行为,本文利用专项调查数据对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转型的影响路径进行了研究。

农户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生活能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户家庭在生活能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商品能源等绿色能源的需求迅速地增加;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呈现生物质能源消费显著地减少且液化气等绿色商品能源消费显著增加的明显转变,目前可持续商品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成为农户生活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赚钱增收为主要目的非农就业直接提升了农户家庭经济水平,从而推动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的绿色可持续转型,但务工人数和非农就业负担却不一定对这一过程产生正向影响。

本文发现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转型的影响路径为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具有直接影响,另外,人均务工收入通过非农就业负担或务工人数影响农户生活能源由生物质能源为主向商品能源为主的绿色可持续转型。由此可见收入水平提升对农户生活能源向绿色可持续能源转型的意义重大,但过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又会带来环境污染等多重问题。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政府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引导农户进行适度的非农就业以提升农户家庭经济水平并鼓励人才回流农村,形成良好的城乡互动机制,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并使农民跳出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过快引起的其他问题,从而改善“能源贫困”现状,逐步向绿色可持续能源过渡。

另一方面,非农就业、户主受教育程度均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表明非农就业也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偏好及环保意识,故应开展培训以加强农戶环境保护和注重身体健康意识,加强农户生物质能源消费的监管力度,从而加强其对燃烧传统生物质能源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以及对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如“雾霾”等现状的充分认知和重视,提高其环保意识,从而充分认识到选择绿色能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促使其向绿色可持续能源选择的转变。

本文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是否通过其他路径间接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仍须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探讨;本文的实证数据仅来自陕西省农村,尽管该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环境与我国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相似,但是由于存在资源禀赋等因素,是否能在我国其他地区得到同样的实证结果还有待在未来研究中做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 刘爱华]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能源短缺所造成的资源问题日渐凸显。建筑能耗在所有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同时中国建筑市场的规模也是巨大的。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量,更突出了建筑能耗的影响。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不采用新技术和新能源。文章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新能源利用的发展状况,对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对新能源有效利用的建议,从而对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太阳能

1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利用

1.1太阳能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分析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充分运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好基础。除了四川盆地等部分区域不适合太阳能使用之外,其他我国的大多数区域均适宜对太阳能开发使用,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带,太阳能十分丰富,因此应该充分运用好太阳能,使其在建筑节能领域中产生更大功效。

1.2建筑节能中的太阳能利用

(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对太阳能的被动型使用,通过建筑结构自身以实现对太阳能的蓄积和释放,其主要利用建筑顶部和南向开窗来使得日光照进建筑内部,靠建筑内部热能蓄积以存储太阳能,或者直接通过墙体蓄热来实现对光能的积蓄。被动型太阳能利用方式是一个通过合理设置建筑朝向与四周环境、巧妙处理外部结构和内部空间,并合理选用结构、材料以达到对太阳能集取、存蓄、分配与应用的建筑形式。在该类建筑中,通过较好的建筑设计能使得建筑设计和太阳能运用实现巧妙结合。

(2)主动式太阳光建筑是将太阳能结合常规能源有效利用,满足建筑物的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和生活用电需求。主要应用形式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空气集热采暖系统等。太阳能热水是太阳能光热利用最成熟的方式之一,因其技术成熟且经济效益显著,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部分地区对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设计已经提出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在设计阶段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配套设计提出要求,并列入项目节能验收范围,这对推广建筑太阳能利用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2建筑节能设计中地热能的利用

2.1我国地热能分布状况

我国存在着许多质量较高的地热能地区,根据已经发现的两千多地热能点而言,超过150℃高温的地热能点主要于藏南地区、台湾地区和云南西部等地散布。台湾马槽某勘探井的温度达到约193℃,此为当前我国发现地热温度最高的点;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离地表面12m就能得到约145℃热水;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田钻井水最高温度可达171℃,而温度低于100℃的低中温地热能点的分布则更加普遍,其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区域,京、津和黑龙江肇源县、林甸县都存在丰富的地热能源,能够进行应用。

2.2地热能供暖

通过对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可以用地热水和换热器为建筑物提供生活和采暖用热水。地热能利用是指以高温深层地下水为热源,利用直接或间接加热系统将热能输送给采暖用户。低温地热能典型供暖体系包含回灌井、地热井、井口装置、调峰装置和换热站,地热与锅炉采暖体系除热源类型以及因低温热源所对应的终端散热装置配备需求不同以外,其热能循环体系无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调峰装置地热采暖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不仅充分利用开发的地热能源,提高热用户数量情况相应提高供热水平,同时供热费用也比其他类型的供热方式低。

3建筑节能设计中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我国最有前途的新能源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城市中的建筑密集,风力较弱,因此,小型风力发电场主要出现在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屋顶上。在高层建筑之间有较强的气流,如果安装涡轮发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可以产生的足够的电量。这一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站在高层建筑物之间就能感受到强烈的风,两楼之间有垂直的墙面,这里的风不会被吹散,风向固定所以比开阔地带的风更强劲,可以直接带动涡轮机发电。在城市中一般将风力涡轮机安装在城市建筑的屋顶上。

4当前建筑节能设计中新能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建筑节能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也是缓解全球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将近30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问题:没有统一的生产,建筑材料需要进一步发展,施工和质量问题造成的效果降低。此外,风力發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由于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但中国在全球的能源消费量已经位居高位,巨大的能源需求,导致中国的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资源。在当今雾霾不断的环境下,生活和办公空间是否健康、舒适、绿色、环保,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5结束语

节能建筑的生产成本较高和技术难度较大,这是一个新能源的推广利用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并且人们对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缺乏有效认识。同时,缺乏有效的刺激方案也导致了新能源的推广缓慢。因此,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在提高对上述形势认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和制定新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开展新能源利用、开发推广等有效活动,并提出实施办法和标准。我们坚信,随着与建筑节能建筑和新能源广泛利用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国今后的生态和能源危机将逐步改善,让发展走向可持续的道路。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能源,对于学校而言,能源更是确保学校正常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能源浪费与能源不合理利用等现象比比皆是,这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违背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初衷。为此,深入了解学校能源管理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成为学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学校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增强学校的节能意识,提高学校的能源节约能力,逐步向资源节约型学校迈进。

【关键词】学校;能源管理;对策

一、学校能源管理的状况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和重视学校能源管理问题,在探索降低学校能耗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师生的节能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付诸于实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校能源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良状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十分紧缺,节约能源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我国很多学校能源用量十分庞大,有的学校对锅炉房、办公室等各个部门的水电消耗缺乏指标控制,学校“长明灯、常流水”等能源浪费现象突出,还有的办公室、实验室等不管有没有人在,空调、电炉常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此外,有的学校在建设和引进能源设备时,没有将长远的节能问题考虑进去,导致一些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一些线路超负荷运转,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浪费现象突出。

(二)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运行的关键,然而,很多学校都将學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业管理方面,忽视了节能制度的制定。学校节能制度不健全,缺乏学校节能制度的约束,导致学校各个部门为了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频繁增加各类电器等能耗设备,学校整体能耗增加了,并且学校能耗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能源管理难以为继。

同时,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能源管理往往交由后勤部门负责,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后勤部门在能源管理中也仅限于抄表、采购、维修等方面,对于学校各个部门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方面难以插手,能源管理缺乏实效。

(三)能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学校都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能源管理人员,有的学校聘用本校教师家属进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再加上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教育就上岗,多数学校能源管理人员对能源管理缺乏深刻理解与认识,更欠缺专业性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掘、节能监管等知识,再加上学校能源管理工作量大,很多能源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求专业的能源管理问题。

二、学校能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我们就应该将市场管理体制引入到现代学校的能源管理中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树立起节能意识,能源节约从我做起,促进学校能源的合理运用。

(一)树立节能意识,杜绝能源浪费

能源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网站、校园广播、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节能问题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节能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由于学校的很多设施的购置离不开校领导的批准,所以,要通过研讨会、播放节能宣传片等方式提高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在一些能源设施的购置上,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添置,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浅行为。同时,提高校领导的节能意识,还可促进学校供水、供电、供气等陈旧设施的更换与维护,减少能源在传输中的浪费。

其次,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老师的节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与之接触的学生对节能问题的认识,所以,可通过观看节能宣传片、写节能专题论文、部门能源用量控制等措施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减少办公室、实验室等能源浪费现象。

最后,增强学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学生在学校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节能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节能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

(二)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能源管理确有实效

要想实现学校能源管理的有效运转,必须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的能源管理方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能源管理体制,从能源的采购、供应、使用,到能源的监督、清算,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并有专门能源管理部门和人员做好相应记录。

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实现定额管理制度。不管是办公室,还是实验室,抑或教室、宿舍等,只要是涉及到能源的地方,都要在近期能源实际耗用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额限制,对于定额以内的部分,学校承担能源费用;对于超过定额的部分,可以制定合理的能源超额管理办法,由使用人员承担部分费用;对于长期未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长期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警告或处罚。而对于公共场所的水电能源则可实行装表计量制度,按照既定限值合理使用能源。

此外,还可明确规定各种节约能源的具体行为,如必须使用节水龙头、节水型器具和节能灯具;必须配备水电计量设施;浴室必须实行IC卡计费系统管理,按实际用水时间计费;绿化必须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应当使用中水或雨水;景观用水不得使用自来水等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培训,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对在职能源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学校能源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包括节能意识、能源管理能力、能源管理专业素养等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与安排,如节能意识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能源管理专业方面的培训,并安排监督管理学校各个部门的节能状况;能源管理专业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采取各种措施负责降低学校能耗。

其次,招募节能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为学校能源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招募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进行能源管理,尽量减少教师、领导家属管理的情况,并可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制度,合理估算能源管理人员为学校节约的能源金额,将节约的能源金额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能源管理人员,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能源节约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能源管理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校师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能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校园还会远吗?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约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社会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陈彤宇.高等学校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

[2]杜致平.学校能源管理状况与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2).

[3]赵宁宁.基于复杂性思维下的学校管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 能源效率 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

一、引言

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能源开发及利用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能源既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也是阻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原油对外依存一路攀升,2009年突破50%警戒线。本文的研究思路: 首先,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论证;其次,通过实证验证了能源的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一)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能源投入的增加可促进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可促进经济中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又是能源增长的基础,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够带来大规模的能源利用与研发,从而增加能源的消费和提高能源效率。

(二)纳入能源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能源效率改进,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加入能源约束。在时刻t,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K,劳动L和可耗竭能源R,假设经济系统中经济增长满足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Y=AK(rR)(L)1--(1),且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其中A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代表技术进步,rR是经济中能源消费量,是资本的产出弹性,是能源的产出弹性,1--劳动的产出弹性。设储蓄率为s,资本折旧率为,劳动增长率为n,能源利用效率增长率为g。资本的变化K=sY-K;劳动的变化L=nL;能源的利用效率变化率n=gr。设能源再生率为,0<

对式子(1)两边取对数;lnY = lnK + (lnr+lnR)+(1-- )lnL+lnA,再对其两边求导,得到yY = yK + (yY+yR)+(1-- )yL。由上面推导得Y和K增长率相等,式子变形得:

yY = (2)

从而得到能源再生率对经济推动作用为,能源效率对经济推动作用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能源再生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要使能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就需投入经济生产的人均能源量逐步减少,使人均能源存量逐步增大。而目前我国能源形势严峻,根据式子(2),使能源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提高能源再生率和能源效率。一方面,如果能源再生率足够大,使人均能源存量逐渐增大,但由于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率才1%左右。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三、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文中所采用的年度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数据来源于1980-2010年各期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产出:用每年度的实际GDP来衡量。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求得各年的实际GDP(单位:亿元)。

2、能源消费: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得各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很明显的是:中国对于能源消费数量逐年增加,并且近些年增长幅度较大。

3、能源效率:本文采取万GDP能耗。

4、劳动投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劳动人数作为劳动投入。

5、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永久库存法计算资本存量,公式为

Kt = It + (1- )Kt-1,其中Kt 是t年的资本存量,It是t年的投资,是固定资产折旧率。采用现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全国的投资数据。本文采用张军、章元(2003)的估计值:1978年的资本存量为11412亿元,本文采用折旧率5.5%。

(二)实证检验。

首先对以上五个变量取对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五个变量的表示方法为lngdp(产出),lnnyxf(能源消费),lnnyxl(能源效率),lnzbcl(资本存量)和lnjyrs(就业人数),回归方程模型为:

lngdpt = lnnyxft + lnnyxlt + lnzbclt + lnjyrst + t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实证研究使用的數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在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时,很容易出现“谬误回归”。因此,需要首先对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的检验

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这5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都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均衡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采用向量自回归 (VAR)模型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由于VAR模型中加入lnzbcl和lnjyrs造成模型结构不稳定,因此剔除这两个变量,构造非限制VAR模型,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由检验结果得,在5% 显著性水平下,3个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别验证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一步验证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国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增加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需能源投入增加。

4、误差修正模型。

运用LM检验法和DW检验法进行自相关检验表明,均表明存在着自相关,需添加AR(l)误差修正项。在模型中添入误差修正项的回归方程如下:

lngdp=-4.73+1.02lnnyxf+0.96lnnyxl +AR(1)

残差稳定性检验,ADF值概率为0.00,通过检验。从各种统计值来看,模型拟合程度令人满意。模型拟合优度R2值较大,变量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值都很高。由D.W .统计量, lnghp和lnnyxl、Innyxf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 lngdp对于Innyxl、Innyxf的长期弹性为0.96、1.02。

5、结论。

由上述实证检验可知,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会对模型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分析中剔除掉了这两个变量,只考虑实际GDP和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都会促使实际GDP增长,他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协整模型可以得到能源效率增加1%,将带来实际GDP增长0.96%;能源消费增加1%,将拉动实际GDP增长1.02%。

四、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能源消费,过度依赖能源势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问题,提出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其次,加大对能源效率改进的研发投入,设立节能降耗标准,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再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倾斜。最后,完善相关的能源法律。目前来看,有关能源的法律还很匮乏,可专门制定一些针对某一能源领域的法律。

(作者:俞萍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晨霞,南京财经大学2010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进文, 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 2007(8).。

[2]杨宏林等. 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系统工程, 2004(3).

[3]石刚,陈忱. 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实证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9).

[4]张军,章元. 对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计.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12).

[5]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发布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編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发布。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審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8] 孙海燕,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5:167-168.

作者简介:马洪亭(196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地摊经济论文下一篇:化工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