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

2024-02-24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1篇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意见》,给新时期教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源头活水”,也对学校班主任的德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们班主任要自觉地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抓住教育改革来的契机,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行为的先际,并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德育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德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更应该把德育活动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视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崇高事业,让德育的真善美注入到学生的心印之中去,并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此,从德育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三种境界,来谈谈德育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一、求美:开创德育特色。

德育特色是学校德育工作个性化的外在体现,是遵循德育规律与提高德育实效两者的完美结合。开创德育工作的特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备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揭示出德育的本质规律,并运用于学校的实际。

“把审美教育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德育活动中去,会更有效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美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个体感性社会化、理性化,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善。”(《审美教育》)

在班集体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审美教育。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现代礼仪教育与实践。声声“你好”、“再见”、“你先请”……这种令人愉快的优雅的招呼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友好、热情、谦虚等文明品质,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上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我们还充分发挥并利用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开展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有: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朗诵表演课本剧比赛及书法、画画、摄影、工艺制作、班报等展览,还有重大节日的校园文艺汇演、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及竞赛活动等等。这样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既丰富了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养成了高雅志趣。学生们在美感中融于集体,在愉悦中参悟道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他们主动参与、与人交往、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审美与人生》中写道:“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这里所说的“陶养”,或许就是受教育者的至高至美的境界。学生通过接受教育,陶养了自我情绪,健全了自我的人格,懂得了辨别真假、善恶,并具备了评判美与丑的能力。这就为他们在今后的到的行为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创造了条件。

二、崇善: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新政下的素质教育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体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德育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德育规律的同时,善于运用规律,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真正体现德育崇“善”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确立实践的观念。它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完善德育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落实“知、情、行、意”的德育目标。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学生在实践中的道德体验,我们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开展了如扶危救困,资助特困生的爱心奉献活动;由学校组织的向汶川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由团支部、学生会组织的“资助特困学生一元捐”活动;组织学生到公路两旁捡垃圾,来响应市政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活动。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班主任和班干部带领学生代表走访班级个别特困生,进行家访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亲身感悟到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感悟到彼此关爱是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的深刻哲理,也是崇善的具体表现,这些活动会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他人生观、世界观中,确立了善的做人行为准则。对青少年危害”案例等。生动的图片本文来源:文秘11

4http://、直观的影视,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青少年的责任,增强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影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区的宣传教育、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们获得了课本、课堂及学校以外的各种体验,学生们开拓了视眼,明辨了善恶,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唯真:探寻德育规律。

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以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懒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育的内涵作一完整的阐述: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心里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和心里素质的教育。探寻德育的规律,也就是要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等方面,找到他们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决定于德育的目标。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它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在构建德育文化建设活动内容体系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德育文化建设内容,循序潜进。以常规管理为例,这是班集体活动的“基础工程”。为此,我校印发了《中学生一日常规》,确立了观念常规、学习常规、行为常规“三大常规体系”。我们的口号是常规养成,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学习-养成-再学习-纠正-巩固”,这样的渐进过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初中,很多行为习惯一开始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生活,那么加强了初一良好养成习惯的培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德育规范,形成系列。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养成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高扬主旋“九.一八”、“五.四”

、“六.一”、“国庆”、“一二.九”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举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看好片”、“唱好歌”、“读好书”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题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班会、节假日、纪念日、晨会、国旗下讲话;可利用的地点与条件:如橱窗、黑板报、警示牌、过道墙壁、班级日志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逐渐形成德育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3、德育文化建设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全程育人”在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的同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主张,即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在育人中的作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通家长咨询热线、建立家长委员会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形成、个性发展的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聘请我们当地派出所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到学校来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授课教育;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同志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的拓展,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它们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形成了德育的合力。实践证明,在德育文化建设活动中做到对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规划,德育活动的实施,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毕业后的学生及家长说:三年来,我们的孩子在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人—做真人。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校校风校貌、学生的养成习惯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也被上级部门评为德育特色学校。求美、崇善、唯真是我们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捷径。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2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德育作为转变小学生的思想, 形成小学生良好德行的教育, 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素质, 巩固思想教育成果, 学校可采取“分层递进”, “适时‘回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说, 就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按照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学年突出1~2个主题, 逐年增加, 循序渐进, 形成6年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 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比较好, 不良习惯大量减少, 好人好事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主题教育”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会保持。但时间一长, 随着教育主题的改变, 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原来所受的教育会“淡忘”, 一些不良行为又会发生。因此, 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适时将前一阶段学生所实践的德育内容重新提出来, 让学生加深理解, 进一步巩固。这种“回归”教育, 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多次, 从表面看来是德育内容的重复, 而实质是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 进一步体验, 通过两次否定过程, 受到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 从而使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凝固为道德习惯。

2 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

2.1 德育工作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条件。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定准主题, 科学规划, 加大投入, 分步实施, 努力创建一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使学校一草一木, 墙壁绿地, 处处透出文化理念, 凸现德育气息, 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以毕节地区实验学校为例。毕节地区实验学校地处偏远落后的贵州山区, 经济落后, 但在科学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 校园文化建设却颇具特色。步入绿树掩映的校园, 大道两边是由宣传橱窗组成的“文化长廊”, 学校校风学风、少先队工作、学生书画等设置其间;走进操场, 古典式教学楼上镌刻着金光闪闪的钛金办学宗旨;门厅里, 镶嵌着“爱祖国”大幅瓷画, 悬挂着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室外墙壁上, 凉亭内, 处处有设计各异, 立意深刻的名言警句。整座校园绿叶红花交相辉映, 楼房亭角错落有致, 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走廊是学生上楼下楼的必经之地, 宽大的阳台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在楼梯口, 设有“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的提示牌;在各教室门上贴有“请说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的提示语, 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遵守公共秩序, 养成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在宽大的阳台边和窗台上, 盆盆鲜花盛开, 株株碧草苍翠, 学生在玩耍嬉戏的同时, 也受到了“爱护美创造美”的教育。在各班教室里, 首先有鲜红的国旗、崭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镜框和师生自己书写的名言警句, 让人感受到班级德育的规范性, 群体性和层次性。其次是各班“班训”, 低年级有:“诚实活泼、认真守纪”, “动手动脑”;中年级段有:“优美环境、自我同创”, “合作交流、赞美分享”, 高年级段有:“爱我中华、建设家乡”, “求实创新, 开拓未来”等等。句句蕴涵激情, 条条催人奋进。其三是设计精巧, 制作优美的“学习园地”。“园地”里, 有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光荣榜”、“红花台”、“成长的足迹”, 有学生自创栏目“七色板”、“手抄报园地”、“艺海拾贝”、“蓓蕾初放”, 有显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业长廊”、“我的小档案”、“汗水的结晶”等。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处处透出学生创作的灵气, 展现儿童智力的火花。置身其间, 使人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心目中的“圣堂”, 学生目之所及, 行之所至, 处处受到文明思想的熏陶, 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道德规范逐步渗入学生的心灵, 呵护着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2.2 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三线”并举, 全面育人

条件具备之后, 管理是重要因素。在小学德育实施的过程中, 要努力构建“三线”德育体系, 实施全方位育人, 使学校德育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良好氛围中全面展开。

(1) 党支部、团支部、少先大队和班主任一条线, 工作重心是组织科学德育活动。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感悟, 由感悟到养成的两次转化, 而承载这两次转化的载体, 便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 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一条线, 工作重心是课堂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 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教学工作必须做到“三体现”。

(1) 备课教案体现德育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根据课文内容, 提出课堂德育目标。学校教导处每学期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 对体现德育目标的教案予以记录、表扬, 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2) 课堂教学体现德育渗透, 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实践。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3) 评语体现德育效果。学生思想品德的评语, 是教师对学生道德成长的记录, 主要表现在平时作业和期末寄语中。在“教师寄语”中, 各科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 亲人的关怀对学生的成绩和优点予以表扬, 对不足之处提出希望, 其谆谆教诲象滴滴甘露, 慢慢渗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满含深情的字里行间看到希望, 受到鞭策。

(3) 法制校长、关心下一代协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一条线, 工作重心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联系与配合。学校要向家长开放, 接受社会及家长的广泛监督。“家长学校”在深入了解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基础上, 为家长提供指导、咨询和各种辅助服务。各班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科学德育思想指导下, 当好班级工作的助手, 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法制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人生安全、防消安全、交通安全、用水用电安全教育, 使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是学校德育的补充。

摘要:德育是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始终的首要工作, 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至终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是小学教育工程的“灵魂”。现笔者以毕节地区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为基础, 结合个人的教育经历, 就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意见。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3篇

一、 全员德育极大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的全员德育制度,动员了全体师生的力量,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全面铺开。

全员德育的开展让每个老师都有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除了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也担负起管理和教育学生的重任,看到不文明现象或者突遇紧急的情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第一时间做出处理的老师越来越多了,至今我清晰得记得牛老师在发现一个学生跌倒在楼道里,她第一时间跑过去把孩子扶起,看到孩子流了鼻血,她带着孩子去卫生间帮助她清洗,当时楼道里的师生很多,而这个孩子并不是她们班级的孩子。。。。。。我想牛老师的这种爱一定会感染孩子,她知道在危急时刻,每个老师都是她的保护神;还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建峰老师、建文老师经常在发现了不安全因素之后第一时间告诉我:长廊的橱窗松动了,容易砸伤孩子;三楼楼道的展板突然掉了,伤到孩子很危险。于是他们就成了我的义务帮手,一定把隐患排除了,他们才会放心离开,为孩子们撑起一把安全保护的大伞;秀明老师发现操场上的地板砖被低年级同学搬起,严重影响了全体同学的课间活动,于是她找来自己班的男同学把砖铺好,让同学们又可以安全、自由地玩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说上一个早上也说不完,这足以看出老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让我们看到全员德育的优势所在。

另外全员德育的开展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人人都有职务和责任,激发和巩固了每个学生的主人感、责任感、自尊感、自信感,调动了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热情。实施这种全员育人制度以来,学校的校风校纪更加端正,杜绝了德育差生;学生们学习情绪良好,心理健康发展,学习成了他们最大的快乐,校园成了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当六(2)班的漆浩、四(2)班录渊能够主动把校园里见到的垃圾扔到垃圾桶,把操场上开启的草坪铺好的时候,我认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明显得到加强,全员德育收到了初步成效。

二、全员德育有效整合了各种德育资源。

这种全员育人制度促进了教师之间的配合,现在我们看到科任老师把不听话学生推给班主任老师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大家尽可能自主管理,班主任老师摆脱了班级管理中“孤军奋战”的困境,更有利于其自身发展、自我超越。

全员德育的实施也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他们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每位同学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基。

全员德育制度的实施也更加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使家长真切体会到学校、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的关爱,他们更加配合和支持学校工作,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积极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让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自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以来,各科任教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为了使教师们理解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多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让教师们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讨论,明确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本项工作,我们对本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做了如下的认识上的界定:

1、学校教职工应明确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其实质是学校教职工人人承担起对学生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职责,与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结成对子,根据该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

2、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德育导师工作受导对象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导师除了对受导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班主任责任,做好“搭桥”工作

1、在班主任会议上,使班主任明确本校实试导师制工作,并不因此而淡化班主任工作,而是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我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应该成为我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让班主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2、要让班主任明确我校的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班主任了解、确定,由班主任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课任教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

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的一项育人新举措,一方面教师的理解、探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明确导师的职责、义务、工作目标、任务来规范导师的行为,否则导师制工作会盲目无序或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效绩制定了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了导师制,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一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全员育人”还是比较虚化的,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有德育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说教,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上那就往班主任和德育处身上一推,免遭麻烦。推行导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4、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育人先育己。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但导师工作又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处理好对学生的特色辅导与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关系。

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学校的一些规定、要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但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较多地显示自己的特点,而忽略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既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导师要在学校统一要求指导下,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5篇

摘要:新时代新要求的背景下,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改革方向和根本出发点。由于当前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教育对忽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核心价值观不稳定,盲目和浮躁心理问题严重。因此,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我们有必要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日常教学。那么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金融学,该课程是适合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优质土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引领学生挖掘现实实践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等思政教育元素。该文通过对目前金融学课程进行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分析,以期提升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

“金融学”是众多金融类相关专业建设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核心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吸引了大量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因此,对于这门学习人数众多、影响面广的课程,是非常好的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基地。然而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专门针对“金融学”的课程思政研究更是在探索之中,还有很大的思考和发展空间,如何挖掘该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将其适时、适量地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去,以上种种都有待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1 思政教育融入金融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1)树立文化自信心,培育正确价值观

金融学课程涉及到人类经济及货币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作为有着金融货币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从交易手段和媒介的变化,到交易制度、金融制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形态及结构的变化,无论是从历史到现在的纵向角度还是同一历史条件下不同主体间的发展变化。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挖掘思政元素,将金融理论与思政理论相融合,在其中引导学生梳理制度和形态变化背后的智慧与价值,这将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积极探索前进。

2)塑造职业道德品质,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阶段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重要过度阶段,是完成人生角色转化的重要准备阶段。而金融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合格乃至高质量的金融人才便是促进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活水。立德树人,德为先,这对于金融也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说更为如此。这是因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注定其与重大利益相伴,能否坚守岗位指责,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合格的法律意识,这都关乎到金融行业的操作风险暴露问题,也进而影响到金融及经济的稳定基础。

2金融学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优势

一方面,金融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运行机制及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务的课程。金融学知识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和普惠性,金融学课程有助于提升金融素养。通过金融素养的提升树立科学正确的信贷观念,加强对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认识,帮助公众建立较为系统、规范的金融知识体系,掌握必要的现代金融工具使用技能,作出合理的金融决策,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远离非法金融活动,这也是抵御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前提,为构建稳定的金融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金融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科学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经济现象, 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作用,同时结合好我国的国情、党情发展现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方针,这都成为本课程进行思政改革的优势和必要性所在,以此树立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激励学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3金融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1)挖掘中国式金融实践思政元素

首先,教师在教学内的设计和授课过程当中,要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坚守专业知识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以多种形式巧妙地向学生进行传播。同时注重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和分析,一起探索其中的思政价值和理念。在丰富的金融实践当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愛国主义元素,也有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元素,此外还有相当丰富的激励创新、探索发展等思政元素。伴随着价值引领的这一学习过程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

2)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专业思政教学平台

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普遍应用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也应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丰富其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对于提升知识获取的及时性和丰富性都有很大的助益。一方面,线下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有其交流互动性以及知识传递的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注意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思政元素融合和传播。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由于其传播形式的新颖以及内容的及时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得我们的课程思政教育具备连贯性,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备,这也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巩固和加强。

3)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思想认识

作为学生发展前进的引路人,教师本身是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意识上,专业教师既要坚守专业知识的牢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思政思想和理念的学习以及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思想的实践运用,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到教学评价和反馈,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应当嵌入课程思政思想,都应当围绕着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实践,从教学环节的细微处均引导学生对端正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培养适应新经济要求、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N].人民日报,2017-04-27(1).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11):50-58.

[3]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4]巩茹敏,林铁松.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5]戴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04):102-107.

作者简介

范舒悦(1988-) 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辽宁科技大学 经济与法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金融 互联网金融。

基金项目

辽宁科技大学《金融学》混合式教学金课校级教改立项,辽宁科技大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立项目。

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第6篇

1 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99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谈到“心理健康教育”一段时, 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 (包括自我培养) 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 调节心理机能, 开发心理潜能, 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目前, 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并非一下子爆发出来的, 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漫长的过程而逐步体现出来的。

2 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根本教育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 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专德育工作有许多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行为修养和心里修养两大方面。中专教育不同于其他普通高中教育, 学校在文化知识传授方面没有硬性的考试规定, 而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多的是进行一线工作, 因此, 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要求更高。

2.1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有些老师一直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心理教育,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虽然他们都是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他们不是完全相同的。确切的说,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 肯定自己的价值。而德育工作是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风向标。只有做好德育工作, 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年轻人正确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方式上, 道德教育运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旨在于让学生接受好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 它以尊重为基础, 以同感为前提, 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 促进其健康地成长。

2.2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9月) 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4年7月) 中指出, 要坚持育人为本, 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结构的新要素, 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专德育结构的要素之一, 在中专德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加强中专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 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 实现德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针对有人格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 也可以帮助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实现人生目标, 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专的学生整体年龄较小,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调整心态, 建立信心, 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体会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 开发潜能, 悦纳自己, 完善自己。在就业方面, 中专学生也面临这巨大的压力, 是否能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否把握好自己。不少学生本来就处于心理和生理期发展波动较大的年龄, 心理教育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 促使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不做出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甚至是危害社会的事情。从某些方面来看, 中专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并且应该得到学校、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

2.3 如何在中专学生德育工作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要开展好中专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是因为学生自身造成的, 所以能否客观的对自己心理特征进行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其次, 要督促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中专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时候, 教师要有意识的让他们更多的接受心理方面的常识, 使学生可以具备自我减压的能力, 不要在就业或者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时候发生心理崩溃的现象。除此之外,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 并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依照心理健康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有效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正确引导, 避免走入误区。教育永远是任重而道远的, 中专德育工作在中专学校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有认真思考, 仔细钻研, 才能真正做好德育工作, 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高素质人才。

摘要:职业中专是为社会培养的基础服务人才, 而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好坏关系着服务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中国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个领域的变革, 使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中专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深入分析, 研究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德育

参考文献

[1] 姚岭岚.中学生健康心理塑造[M].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范文下一篇:七夕送老婆什么东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