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

2023-10-07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种原生态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教育;国民教育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4年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以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已赋予环境教育以新的内容,即认为,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消亡。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共有31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保护不错,随着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又被提到议程上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承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当前广大群众对此还不甚了解。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决不只是美术院校学生,或文物研究人员要关注的,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年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宝的遗产。”①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全体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设立“文化遗产日”,动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

国民教育体系是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我们认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系统和校外教育系统构成,它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沟通。它具有全面性、普适性、开放性等特征。我们要坚持可持续教育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我们已注意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关系到民族群体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更需要国家及民众的互动协作,更需要一个面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性与健康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环境。所以,不仅是高等教育,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及社会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应参与进来。

二、加强文化遗产教育

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意义深远。文化遗产教育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遗产教育,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保护好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一个国家要独立,除了政治独立、经济独立还不够,还必须在思想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维护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遗产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根基,是我们认知自己的历史,提升自己的素质,汲取创造新生活动力的精神源泉,是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石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二)文化遗产教育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祥和,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对民族心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帮助识别真善美,可以培养人们健康、正直的伦理道德观。民风民俗属于非制度文化,它对于社会所具有的约束,是非强制性的,规范和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达成的,它的影响更久远、更深刻。它对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我们通过文化遗产教育,弘扬民族传统,使教育扎根在本民族的土壤之上。教育在本土内生根,才能成为“活的教育”。比如,年画艺术创作,不仅是反映中国农耕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民俗生活的“大观园”,也是一部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中表现的淳朴民风、爱国热情、民族自强精神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四)文化遗产教育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勃兴。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娱乐性质。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把它们转化为教育、娱乐资源。比如,校园可以举办竞技活动抖空竹、跳狮子;举办昆曲、古琴比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五)文化遗产教育能带来旅游市场的繁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风土人情颇为不同,通过文化遗产教育,人们认识到各种有益的民俗文化,进一步开发各种民俗传统产品,风光旅游项目,如从本地区出发,举办“陶艺节”、“龙舟节”等节日文化庆典活动,繁荣、活跃、扩大了市场魅力和价值。

三、要重视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发掘、推广

文化遗产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发掘、推广,推广中尤其应当加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知。尽快改变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文化遗产教育要从幼儿园孩子开始。比如,木偶戏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把这样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带入幼儿园,木偶戏丰富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变换的音乐无不给幼儿美的享受。使幼儿对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又多了几份了解。年画,是传统民俗的缩影,可以组织幼儿园孩子欣赏、临摹;也可以把民间传统节日编成歌谣,让幼儿传唱,不但愉悦了身心,同时也使孩子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更使他们欣赏到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中小学应当将本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除了在有关课程中贯彻文化遗产的内容外,如在语文、常识、社会、地理、历史等课中渗透文化遗产教育,还可以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设傩戏、刺绣、木雕,皮影、年画等活动。为抢救和挖掘了将要失落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为培育新人,可把剪纸这门艺术送进中小学课堂,使这门传统艺术又有新的发展空间。还可挖掘社会民间艺人的教育因素,组织现场参观,社会考察。把文化遗产教育作为中小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比如,展览、开主题会、看影视、参观访问、开设课外兴趣班,以各种喜闻乐见形式,加深对中小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二)大学教育

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训、智能参与、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已作了很好的尝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高校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旨的新学科,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高校“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但是,仅仅在美术院校进行文化遗产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要将教育扩展到所有的高等院校中。我们必须做到:

1.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要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使文化遗产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形成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

2.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信息、尤其是作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信息。

3.积极协助、支持国家及政府制定适合国情和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和操作模式,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4.应当积极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宣传,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使文化理念更具可操作性,加强信息型的实践参与。

5.文化遗产的高校应尽快与政府和民间协作,探索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献形式把原有技术形态、文化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并搜集、整理、出版各地民间风俗文化。

(三)社会教育

除学校教育外,我们还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公民自觉、自主地去保护、传承、发展本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对

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文化大省江苏在全国率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江苏省首次明确全省“遗产”保护范围。《条例(草案)》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本条例保护:(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3)传统礼仪、节庆、体育等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传统知识;(5)与第(1)、(2)、(3)、(4)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国家与公民面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和应尽的教育传承与认知义务。

2.各级政府应把做好对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组织专人,在已经进行民间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对其他民俗和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尤其是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民间绝技、民俗文化等遗产,或录音或录像,注重搞好传帮带工作,避免出现“人亡艺绝”现象。

3.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社会上的力量包括一些著名企业,在获得利润回馈社会的时候,可以投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一方面号召全社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机构、个人等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向文化投资,向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包括民间博物馆、民间文化馆。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方方面面、海外华侨及个人多方筹款,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员素质。要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建立健全专门执法监督队伍。要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人员素质,并实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分批接受系统培训,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5.出版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以规范有关行为,并引起全社会的更广泛的重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让更多人分享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遗产保护的风气。

四、文化遗产教育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育总是在传递、延续着一种文化,也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新生机和新的前途。

(一)文化遗产中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成分。一般来说,积极的文化能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具有新的内容或形式,也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内容。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消极和落后大都与封建意识和落后的自然经济及迷信、宗教紧密相连。有关部门、专家应对文化遗产中内容加以界定,加以引导。如民族民间文化中很多与巫术、迷信交织联系,而巫术、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在承继文化遗产时,我们首先要

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

(二)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建设先进文化并不矛盾,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今天的保护和继承,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我们不能把一些文化遗产放入博物馆后,一放了事。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遗产,我们首先要原生态地将其保护下来,然后再加以分析,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科学扬弃,来创造和熔铸既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三)不要让“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因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过多关注于物质形式表面,很多年轻人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已经习惯于只关注该吃什么,以至于中秋节一度被称为“月饼节”,而端午节则被称为“粽子节”。加上商家出于商业目的的推波助澜,使得传统节日“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其精神实质。我们只有真正领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将其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保护传统节日最紧要的是留住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决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疏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四)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宣传作用,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树立起人性的文化尺度,要尊重民众文化传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文化个性。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息息相通,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弘扬民间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利用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的精神主题是希望传承创造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的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进行文化遗产可持续教育,正是延续我们民族的辉煌和梦想。设立“文化遗产日”后,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把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作为统一的目标,坚持文化遗产教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第1版,第2卷,第499页

参考文献:

[1]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英]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98—299.

[2]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3—36.

[3]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53—55.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艺术特征

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沃尔夫冈Amadeus mozare)在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去世。

莫扎特时代是欧洲最强烈的反封建的历史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在成熟的,革命的启蒙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封建文化的思想逐渐被人唾弃,它在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也逐渐渗透到更深文化艺术层面。

莫扎特音乐在他成长的不同欧洲地区流传,感动着无数的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地位很不满意,他痛恨老一代作曲家,包括他的父亲,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他用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取代了卑微感。莫扎特艰难的生活,疾病和上流社会贵族对他的寒冷态度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忧郁,沮丧和他独到的能量充分得以体现,只是创作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莫扎特早期的音乐是华丽的,细长的,和有趣的高贵宫殿风格,那么后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中更多的是忧伤,是对黑暗和压迫的社会深层人的同情,悲伤和矛盾心理在他的歌剧中得到体现。莫扎特说他的歌剧就是他的思想,他的音乐创作思想代表了真正的德国歌剧创作精神。

当时的歌剧代表了贵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欧洲很受欢迎,甚至使每个国家的舞台都被意大利歌剧狂热者垄断。莫扎特深深的蔑视他们的盲目崇拜。在1785年3月21日诗曼海姆教授来电:“你认真的态度越发像你想象中的德国人了”。莫扎特在与朋友的谈话中多次表示:“写一个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最热切的愿望。”晚期的莫扎特经常有很多幻觉,当他疲劳时,似乎总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在鼓励他,对他说:“是亲爱的上帝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抱着对上帝的感恩之心,他一次次地从抑郁的心情中走出来。可以说,莫扎特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国家歌剧院的创始人之一。

莫扎特是音乐界的奇才,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以法国作家卢梭的作品“乡村仆人”为蓝本,创作了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这是一部用德文写的歌剧。随后,又天才地创作了一个完整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这部歌剧的创作手法极其成熟,超越了莫扎特的年龄范围。歌剧《魔笛》是莫扎特代表作品,他的歌剧特点是从对话与唱词到音乐都具备明显的德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剧中的奇妙旋律,调式,音乐的和声,可以看出莫扎特成熟地掌握了德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特征,他用分解和弦,四个八度音阶起拍,和常用大调或分段曲式形式等进行创作。特别是《魔笛》这部的歌剧,它是以德国文学体裁为基础,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剧里的帕帕基诺的音乐曲式是具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如《魔笛》的第一幕中的第二曲和第二幕的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咏叹调,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这部歌剧不仅是莫扎特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所有歌剧当中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作品。莫扎特不仅使用了以往的宣叙调,同时也对《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进行改变,也借鉴使用了近似巴赫受难曲当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宣叙调。尽管《费加罗的婚礼》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此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部分曲调借用了西班牙风格以外,几乎其它都是跟德国民歌密切有关的,甚至有的直接采取了德国的民歌,如《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里的第二场和第八场中的费加罗谣唱曲和咏叹调,全是采用民歌调式的独唱曲。可以说,莫扎特是开创德奥民族风气创作的先河之人,他解决了民族歌剧创作中采用曲调的手法和应用的方法。

莫扎特很重视每个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的音乐风格,重视音乐中对人物形象的特性及人物塑造的心理描写。在歌剧中,他经常使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的独特个性,使作品散发出其美妙的艺术风格。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他多次明确地讲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歌剧中,诗歌必须服从音乐”,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在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刻画主角的情感。在音乐会上,从莫扎特对歌剧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他在曲子中有这样的速度术语,例如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 活泼的快板)和presto(急板的快板)等等。莫扎特在创作中注重在旋律上追求自然风格,精巧的,优雅的,纯净的轻音乐线条,他的作品强调节奏明快,这种手法使音色显得透明,圆润,优雅和生动,充分体现了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

莫扎特他最好的四部歌剧《后宫》、《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莫扎特一贯重视剧本和歌词的影响,他注意音乐与戏剧元素之间的平衡,而当时对意大利歌剧只强调独奏部分而忽略其它乐器的作用, 突出声乐技能太多,忽略了歌剧的共存的思想内容,为此,这使莫扎特不仅成为当时音乐界最耀眼的明珠,也成为歌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出的歌剧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最直接和最生动地反映了莫扎特的艺术观。

莫扎特有很多种类的歌剧,但重点是喜歌剧,特别是1781年喜歌剧的创作之后,涌现出大量作品,共有九部歌剧,六部戏,另有两部是含有非常丰富诙谐内容的喜剧歌剧,莫扎特创作的艺术特点,戏曲改革风格,几乎都是基于喜剧歌剧的改革。几乎所有的喜歌剧或喜剧歌剧都代表着莫扎特对歌剧创作的挚爱。莫扎特曾经说过:我们要永恒的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影响不同性格的人物,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动力。

目前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又开始上演莫扎特的《魔笛》,而且引起音乐界的一片热议。《魔笛》创作于1791年,从它的创作时代背景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它会一直影响到今日。《魔笛》讲述了一位王子受委托,带着魔笛与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象征光明的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一面,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考验获得了爱情,驱走了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后和摩尔人。这个故事情节讥讽了当时欧洲权贵的贪婪和势力心态。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民歌风格的小曲还是复杂的合唱与赋格、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在莫扎特音乐风格中,以通俗、质朴,带有浓厚的德国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完美的表现出德国音乐创作手法的严谨风格,也反应出作者的创作思想,依旧遵循爱情和正义永远是音乐家创作的主旋律和动力这一思想原则。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假如我能帮助把德国歌剧提高,我该会多么受人爱戴啊”。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浅谈莫扎特歌剧的平衡特质[J].美与时代,2003(11)

[2]王春燕.莫扎特歌剧的审美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黄晓和.《伊多美涅奥》——莫扎特歌剧创作原则的初步体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4)

作者简介:

张竹,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 教师。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雕塑创作能够对艺术的价值加以呈现,传统雕塑作品主要以纯手工制作为主,这一制作方式的缺点在于细节粗糙、效率偏低等。现如今,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现代雕塑创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更高地要求着雕塑创作水平,还大大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3D打印技术的特点和原理,分析这一技术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影响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现代雕塑创作;3D打印技术;影响

近年来,各个领域中开始逐渐应用雕塑艺术作品,如:城市景观设计、艺术展览活动等。但是在传统的雕塑创作中,所应用的技术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创作失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促使3D打印技术逐渐得以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代雕塑创作的水平和质量。3D打印技术是基于三维褥子模型软件的应用,借助可固化成型的材料进行逐层打印,从而呈现出雕塑模型,类似空间真实物体的再现。对于3D打印技术在现代雕塑创作的应用,创作者们仍需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此来确保这项技术的应用优势得以全面发挥,创作出更加优质的雕塑作品。

一、简述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主要是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型的技术,该技术的创作依据为:计算机原有的相关文件,借助塑料、粉末状金属等可粘合材料,通过纸叠法或是光固法来对已设计好的模型加以层层打印。将这一技术应用到雕塑创作中,可较好的推动现代雕塑的创作和创新,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对雕塑艺术的审美需要。

针对3D打印技术来说,该技术的原理和打印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打印机主要是在电脑上对相关数字文件进行设计,然后将已设计好的文件传送至喷墨打印机中,然后借助墨水学将二维图像打印在纸上。3D打印技术则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蓝图,且通过相关数字切片,把已处理的信息传送至3D打印机上,然后逐层叠加全部的数据,最终获得固态物体。

当前3D打印机主要包括:(1)熔积成型技术,这类打印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传统喷墨打印机,借助分层重复性的进行喷墨,来逐层叠加成三维立体形态;(2)激光烧结技术,借助粉末微粒打印,在鑄模托盘中对其进行喷撒,然后合理控制激光,依据模型选择性的进行逐层烧结平铺,再借助气流或是水来将多余的粉末除去,从而获得成型物体。

二、3D打印技术对现代雕塑创作的影响

(一)有利于提高雕塑创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传统的雕塑创作中,所需步骤非常繁琐,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有操作都要求创作者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创作手法,且对相关工具、原材料等均具有很好地要求,这就致使雕塑创作效率相对较低。现如今,通过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引入3D打印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现代雕塑创作的效率,还可以较好地规避风险,减少误差的发生。同时,针对泥塑而言,可借助先进技术制作的电脑数据模型,能够让创作者和模型间接接触,这就防止创作出可能发生的风险;还能够调节数据模型,让其不管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均具备良好的实用价值。

针对雕刻制作而言,3D打印技术可通过机器来实现精细化制作,让整个创作过程极具规模性,特别是在复刻一些精密仪器或是物体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人工雕刻中出现的误差或是细节错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雕刻作品的生产成本。如:在“爱神维纳斯”的雕像创作中,创作者分别使用了传统雕塑技术与3D打印技术,经过对比两种创作技术可以发现:在相同时间之内,传统雕塑技术并不能完成雕塑,仅仅能够完成雕刻制作,并不能够完成细节部分的处理;而3D打印技术不仅完成了整个雕像的创作,还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表情等细节;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雕塑技术,3D打印技术具有重细节、误差小及效率高的优势。

(二)不断丰富了雕塑作品的形式

在传统的雕塑创作中,因为所应用的材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雕塑作品主要是木雕和石雕等。而在现代雕塑创作中,通过引入3D打印技术,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这就能够制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雕塑作品,如:不锈钢雕塑、树脂雕塑及铸铜雕塑等。同时,创作者也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用实体的形式来呈现出自己心中所想的雕塑作品。在各个时代背景下,创作者们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理念和情感,这就使得雕塑作品具有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为创作者的雕塑作品设计思想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如:现如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这时雕塑创作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在雕塑创作中呈现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也就是借助3D打印的各种工业零件,来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进行制作,力求通过自己的雕塑作品来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这一先进技术也更好地满足了雕塑创作们天马行空的需求,为其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其创作出的作品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还能够让创作者无任何后顾之忧的进行设计,无需担心图纸无法变成现实,从而进一步拓宽雕塑创作者的创作领域,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灵感源泉,最终设计出更加多样化的雕塑作品。

(三)衍生出了现代化雕塑工作者

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引入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将虚拟数据转变成实体物品,促使传统雕塑创作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该技术有机融合了传统雕塑的可触摸性与数字雕塑的不可触摸性,从而让以往只是一门手工艺的雕塑专业,转变成现在能够在电脑前操作的高科技产业,故而衍生出了一批新型的雕塑专业工作者。由此可见,3D打印技术既能够为雕塑艺术家们提供更好地渠道,还能够为雕塑专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方向。同时,当前社会对雕塑艺术作品有了更大的需求,这就开拓了一定的市场,从而促使3D打印技术下的雕塑作品制作成本低,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雕塑作品,从而实现消费者和雕塑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互惠互利。

此外,3D打印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不仅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还能够为相关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新的就业途径。当前我国很多艺术类院校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纷纷开设了雕塑专业,这一专业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美术、城市景观、视觉设计、雕塑等多种课程,而在雕塑课程中引入3D打印技术,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手段和理念,且雕塑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了可以担任传统雕塑与城市建设等岗位,还能够在数字雕塑类企业或是3D打印雕塑类企业就职。可以说,3D打印技术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大大提升雕塑创作的活力。

(四)降低雕塑作品的艺术性

因为3D打印技术完全是在电脑上进行创作,这就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劣势,即极易被复制。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和极具个性化的,但是3D打印技术让人们能够更加简单的复刻和模仿,从而大大影响了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信心。同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都力求把自己的雕塑作品创作成有内涵、有深度、有思想的艺术作品。故而仅仅借助3D打印技术往往不能实现雕塑作品的价值。在传统的雕塑创作中,每一件雕塑作品的价值在于独一无二的,而3D打印雕塑的价值则是“复刻”,正是如此,传统雕塑作品和3D打印雕塑作品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3D打印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传统雕塑技术,而雕塑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依赖3D打印技术。对于一件雕塑作品而言,创作者就是灵魂,要想生成一件具有实际价值的雕塑作品,必须充分融入创作者的想象。3D打印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型技术手段,虽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加精准地、简便地进行雕塑创作,但不能实现作品的艺术性价值,所以要想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充分融合起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和3D打印技术。

三、3D打印技术在現代雕塑创作的具体应用

一是,雕塑作品创作前期引入传统手工方式。在现代雕塑创作前期,创作者需要借助手工创作方式开展创作,从而借助三维扫描来获取到实际的模型数据,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加以二次创作;再借助3D打印技术来实现作品输出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作品,通过这种有机融合现代先进技术和手工创作的方式,来有效提高创作者的效率。

二是,雕塑作品创作中对计算机的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在现代雕塑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借助计算机中心建模和精准地数值计算,获得更加规范和精准地模型数据,打破传统雕塑创作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创作者更好地进行推算,并进一步延展雕塑空间,从而制作出具有具象性和抽象性的雕塑艺术作品。

三是,基于3D打印技术的材料特点进行雕塑创作。3D打印材料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类型的材料则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石膏的特性是细腻易碎,尼龙的特性是独特的弹性等。基于此,在现代雕塑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结合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来加以自由创作和发挥,从而创作出多种各样的雕塑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雕塑创作中有效引入3D打印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雕塑创作的效率和精准度,还能够不断丰富雕塑作品的形式,为雕塑创作者提供新的就业渠道,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劣势,需要创作者进行深入探索,确保该技术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创作出极具个性化、有实际价值的雕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赵盾.探究3D打印技术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艺术大观,2019(04):196-197.

[2]毛东.3D打印技术对雕塑艺术的影响探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9(02):157-158.

[3]杨德安.浅析3D打印技术的繁荣对传统雕塑的影响[J].文化产业,2020(11):15-16.

[4]李清波.浅谈3d打印技术对现代雕塑创作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9(28):271.

[5]刘旭,何冠融.3D打印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深度运用探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9(04):28.

[6]张迪.基于数字技术的雕塑艺术创作方法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8):52-53.

[7]王超.3D打印技术对现代雕塑创作的影响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4):50+52.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北石窟寺是陇东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其中165窟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以七佛造像为主。165窟是北石窟营造者精心设计的产物。七佛造像具有北方民族敦厚朴实、雄大粗犷的特点,但在粗犷朴拙中不失细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陇东地区的艺术特色,在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北石窟 165窟 造像艺术

北石窟寺位于丝绸之路东段,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甘肃省庆阳市境内西南25千米处的覆钟山下,是陇东地区留存的最大的一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历经西魏直至明清时期不断修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现存窟龛308个、石雕造像约2429身、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2方、彩绘壁画90多平方米、清代建筑遗迹3处[1]。其造像精美,题材独特,风格别致,是陇东地区佛教文化的艺术典型。据考证,北石窟的创建者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北石窟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时期,北石窟寺所开洞窟有165窟、113窟、229窟、237窟、244窟、250窟以及楼底村1号窟等,其中以165窟最为宏大壮观且艺术影响深远。165窟在明清时期被称为“佛洞”,居于北石窟主窟群的中心位置。窟高14米、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呈横长方形,覆斗形顶,方形门,门上设明窗。窟内四壁下有宋元时期重砌的高坛,坛高1.2米、宽0.98米。石窟东壁、西壁和北壁内容以七佛造像为主,并配有十身胁侍菩萨,窟门内两侧各雕一身弥勒菩萨,有一骑象菩萨、两身阿修罗天、二天王、千佛、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等(图1)。

165窟是北石窟寺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北魏洞窟,也是北石窟寺的精华所在。其中东壁雕三身立佛、四身胁侍菩萨,南北壁各雕两身立佛、三身胁侍菩萨。七佛造像高8米,胁侍菩萨高4米。七佛造像每佛凿有舟形背光,背光交接下部雕胁侍菩萨,顶部四披雕伎乐天、供养人。165窟七佛均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其中五身额上刻有毫光,细眉大眼、高鼻厚唇、大耳宽肩,给人一种敦厚威严、体魄雄健之感(图2),令人联想到北魏马背上打天下的统治者应是如此身体强壮,充满威严和气吞山河的气势。从165窟窟形特点及造像风格来看,165窟在建窟前应该已有明确的建窟计划和安排,窟形特点和造像风格绝不是随意发挥,而是经过精心、严密的设计。因此165窟的建造结构和造像艺术特征应具有完整的计划,各部分雕刻的联系也较紧凑[2]。正是因为是精心设计,165窟给人一种窟形宏大、庄严震慑之感,其中七佛造像更显得高大雄健,令广大信众望而生畏、顶礼膜拜而心无杂念。165窟的建造有可能采用了洛阳寺院的规范,应当是来自洛阳的部分工匠的技艺和当地工匠的宗教信仰及艺术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和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的技术手法与艺术风格相比较,165窟七佛造像虽然有继承龙门造像之处,但手法上显得较为粗犷,造像显得较拙。七佛造像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袈裟,内衣束带于胸前打结,佛衣下端可见衣裾三层,所着服饰衣纹给人细腻流畅之感。七佛均右手前举,左手指向前下方,掌面显得宽大厚重,双手施无畏印和与愿印。主尊和北壁两身立佛造型粗壮、面容宽大,雕刻较为粗犷(图3)。南壁两身立佛面形稍窄、鼻梁棱起,鼻子比主尊和北壁两身立佛的略小,主尊和北壁立佛鼻头大而扁平。总体来说,南壁两身立佛比主尊和北壁两立佛显得俊秀,雕刻较为精细美观。造成这种风格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建造时间的先后和建造工匠的不同有较大关系。从七佛造像和其他造像的比例来看,七佛显得端庄高大,身高比胁侍菩萨高一倍,建造者主要是为突出七佛的高大威猛,让广大信众在心灵上有所震撼而臣服。在165窟高14米的空间内,七佛造像高8米,胁侍菩萨高4米,这种比例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165窟的高度、宽度及进深和高8米的七佛、高4米的胁侍菩萨及其他造像的高度,比例和谐统一,在变化之中有统一,统一之中有变化,既能突出七佛主体,表现七佛的高大、威严、神圣,又能彼此呼应。这种空间比例尺度是宗教信仰和建造者特定需求的产物,起到从精神上震慑信众的目的,信众一进入165窟空间之内,便觉高不可及、威严神圣。通过比较北石窟165窟和云冈石窟二期洞窟,洞窟形制、造像风格二者有相似之处,165窟有大同云冈石窟的风格特征,但在局部细节上又有创新之处。

165窟是北石窟寺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洞窟,其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对佛教教义做了全面的阐释。其中七佛造像有人认为应是以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到宣武帝元恪这七位皇帝为偶像来开凿的。165窟东壁正中应为释迦牟尼佛,右为过去庄严劫三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左为现在贤劫三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七佛造像在佛教石窟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其窟形宏伟,国内罕见。七佛均具有我国北方民族质朴、淳厚的特色。佛内着僧祗支,外着双肩搭宽博袈裟,下着裙。衣彩绘方格,给人一种厚重感,衣纹细密而流畅[3](图4)。七佛的形象造型包括服饰从多方面体现出佛教与皇权的威严。七座高达8米的大佛沿三壁环列并排开来,这种超越一般佛窟布局的独特方式,从数量和体量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气势。七佛造像以泰山压顶之势立于信徒面前,供其膜拜,巨大的体积显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主持开窟的北魏权贵来说这种做法也许对稳定北魏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七佛顺洞窟壁面向前微倾,胸部、腹部特别突出,有一种向前倾倒之势,从侧面看呈倒、顺两梯形组合,使向前微倾的不稳定趋于平衡。这种造型异于其他佛窟,使信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迎面而来的动势。同时,所有的衣褶纹饰都是用阳线或浮雕刻出,形成了一种坚实、厚重的体量感。

165窟宏大的规模,首先决定于其主持营造者为泾州刺史奚康生。作为朝廷显贵、威震一方的奚康生,在泾州地面拥有绝对性权威,这使得北石窟165窟在规模上成为全州之最。奚康生可能想通过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北石窟来体现自己作为泾州统治者的神圣权威,并以此来消解自己曾杀人如麻的罪孽。基于他的这种心理,在进行选材时,他选用了“七佛”这个主题。《增壹阿含经》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七佛能够解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同时,将七佛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壁面上,造像风格独特而新颖,在同时期的七佛造像中很少有这样的例子。七佛的这種排列方式,不仅很好地利用了洞窟内绝大部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七佛造像的艺术表达空间,而且恰如其分地使七佛成为洞窟内绝对的主体部分[4]。整个洞窟高14米,佛像高达8米,再加上佛坛距地1.2米高,七佛造像就占了整个高度空间的大部分天地,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165窟将七佛并列排开分布在三个壁面上,和相对较小洞门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信徒从较小的洞门进入之时,猛然展现的大空间给信众心理上的震撼,进一步显现出165窟的容量之大和七佛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古人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地观。因此,以奚康生为代表的北魏鲜卑权贵所主持开凿的北石窟寺,在设计观念上秉承了北方民族独特的居所传统。165窟的穹庐窟顶,不仅有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而且也是鲜卑族的文化传统的体现(图5)。然而165窟的真正建造者是广大劳苦工匠,他们大多数接受了佛教的洗礼,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自己所建造的佛像身上,这些佛像给予了他们灵魂的归宿。他们所雕刻的大佛,以泰山压顶之势立于信徒面前,供其仰拜,巨大的体积显示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把“佛的世界”世俗化,佛和人一样,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居所,而在北魏北方民族的统治者看来,这种穹庐顶的建筑就是人间天上最美好的居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165窟的穹庐造型是鲜卑等北方民族居住环境和黄土高原窑洞造型混合的产物。

165窟的雕凿技艺传统化是主基调。所谓传统化,就是继承了我国秦汉以来的雕刻艺术传统,从165窟的造像和浮雕中都可以看到汉魏时期的形体质朴浑厚、线条强健有力的特点。尤其是窟顶西坡上的佛本生故事为题材的巨大浮雕是汉代所创的以画面突出底面的突雕手法。而窟中的七佛菩萨雕像等,又在突雕浮雕的基础上,向外突出,形成了近于立体的圆雕,以突出其雄姿伟态。为了更加突出这种态势,整个雕像特别注重大块面的展现,体块感很强。雕像上的所有衣纹,都用阴线或浮雕刻出,这种造像风格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坚实厚重的体量感,给人心理上一种崇高和威严感。雕刻者采用粗犷奔放、生动细腻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的想象,体现了北方民族朴实敦厚的个性特征。既浓缩洗练,又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陇东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陇东高原一带,介于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之间,既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地,由此形成了陇东地区特有的朴拙、苍劲和粗犷的艺术特色。这些造型特征在当地的剪纸、皮影、石雕等造型艺术中都有体现,其形象比例夸张,不受比例透视的限制,重视大轮廓的简练概括。165窟七佛造像朴拙、粗犷的特征,也体现了这些文化传统特色。比如佛像头部比例夸张,按正常视角,占去了整个身躯的1/5,但对于观者而言,由于大视角的仰视,头部显得比较平衡。同时,雕像的胸、腹部特别夸张,手臂、胳膊部位的转折带有一种拙涩感。再加之方敦、厚实的脸型,厚厚的嘴唇,宽大的鼻头和突出的眼睛都显示出一种蛮悍劲[5](图6)。由于注重大的体块转折,造像的外轮阔简练明了,用刀刻线,坚挺硬直,刚劲有力,节奏顿挫而且流畅,这都体现了陇东高原独具特色文化传统。

165窟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七佛,这是犍陀罗的遗风,还有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在国内外石窟中都少有雷同。七佛造像高于弥勒菩萨,从侧面折射出北魏时期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再者,七佛信仰的流行,与中国古代追根问祖的传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七世先祖的信仰,有可能借助七佛造像来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奚康生在造北石窟时,正好经历了七代皇帝的统治,所以有人认为七佛是北魏七代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不无道理。165窟的七佛不仅吸收了外来犍陀罗的七佛并立的布局形式,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和中国的历史不谋而合,使得七佛更显得与众不同。

165窟独特的造像艺术集雄大、浑朴、粗犷、优美于一体,结合了传统艺术的恢宏气势和陇东高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天衣无缝的雕凿技艺,丰富的造像内容、题材以及服饰的变化,是北石窟寺的精华和我国佛教艺苑中的奇葩和瑰宝,对后世的人物雕塑以及绘画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北石窟寺165窟七佛造像作为北魏石雕中一颗璀璨的明星,造像题材精美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光辉的一笔[6]。

参考文献:

[1]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庆阳北石窟寺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6.

[2]邓建吾.庆阳寺沟“佛洞”介绍[J].文物,1963(7).

[3]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23.

[4]魏文斌.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J].丝绸之路,1997(03).

[5]刘治立.北石窟造像类型及佛教文化底蕴[J].陇东学院学报,2005(3).

[6]董文强.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15(2).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好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日后班级集体的建设。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期,面对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等问题,容易感到困惑。特别是艺术专业的新生。其思想和行为与其他专业新生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为此,新生班主任应全面分析艺术专业新生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抓住工作重点。积极有效地开展新生班主任工作。

一、艺术专业新生特点分析

新生班主任要想对刚进校门的新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就必须对新生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概括来说,艺术专业新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

艺术创作要求要有独创性和与众不同的亮点,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彰显出艺术的独特魅力,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创作思维和艺术观念的影响,艺术生一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在日常言行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比较注重强调自我个性的发展,对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较弱。

(二)综合文化素质薄弱

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艺术类专业高考考生,除了需要进行文化课考试外,还必须增加艺术专业考试,综合两者分数择优录取。可以说,艺术生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但艺术专业的大学新生,综合文化素质整体却比其他专业的新生薄弱。究其原因。与高考招生对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其他专业低有相当大的关系。

(三)学风不够严谨,纪律松懈

新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激励考生考上大学,通常给考生虚构一个理想的大学校园生活。例如:“大学就是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学学习很轻松”等等。部分新生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风不严谨。另外,许多新生在高中阶段都参加过各类考前艺术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一般只注重艺术专业技能的教授,对纪律基本不过问。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一些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纪律松懈。对大学的规章制度要求不适应,出现较多的是迟到、早退、逃课等违纪现象。

(四)经济压力大

艺术类专业因专业本身特点,一般学费较高,家庭需要支出一笔不小的资金,经济压力比较大。学习艺术专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甚至较为贫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基本都申请了助学贷款,此外,还千方百计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等不健康心理问题,从而给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新生班主任工作重点探析

针对上述艺术专业新生的特点,笔者结合在普通高校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认为艺术专业新生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

新生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全面了解,有助于日后管理好班级。新生在入学报到时,一般需要填写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长联系方式等内容。仔细翻阅学生填写的信息,就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出生年月,生源地等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为以后选拔班干部作参考资料以及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做比较。同时,了解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可以为日后贫困生的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和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新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第一课。班主任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校史、校规教育

学校的历史记录了学校的成长轨迹,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可以让新生更好地面向未来,树立起“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意识。新生班主任可以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或校史展,帮助新生了解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歌和合唱校歌等形式来让新生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与中学不大一样,加强校规的教育可以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开展校规学习的主题班会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律精神。特别是让新生重点学习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学分制、各种奖惩制度、请假的审批程序以及贫困生的认定规范等等内容。

2.思想教育

大学新生一般是18-20岁的青年,思想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强化新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尤为重要。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培养新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通过组织新生观看教育影片,参加讲座等形式,培养他们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使新生在日常言行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

3.学风教育

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大有不同,教学关系从中学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中心。学生除了课堂听课外,课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同时,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学习自主性。因此,新生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能力,形成优良的班级学风。

4.心理教育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通常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失落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调。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新生入校后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师,给新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消除心理矛盾。

三、结 语

新生班级的管理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对新生班主任来说,应热心尽责,与时俱进,多与新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创建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为日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曾薇,《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3.陈文芳、熊江波,《浅谈新时代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7)

4.赵治斌、冯黎,《高职院校新生班主任工作探析》,《广西教育》,2009(33)

5.何婷英,《探析高校新生学长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现实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里都得到了应用。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就被广泛应用。Quick Time VR技术、Tilt Brush VR技术和Holo Studio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都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撑。本文将就此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

引言: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领域的创新,而人文艺术的进步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革新,并优化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构。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也大大提升。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述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理念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就是说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出一个立体的、三维的虚拟世界,给用户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其仿佛身临其境至虚幻的场景中,并能够以很高的自由度去观察虚幻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幻想中的事物和场景投射到虚拟世界之中,从而获得逼真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感知。从狭义的角度上讲,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指用户在佩戴好一系列设备之后通过操作界面的交互以及自身动作的变化来在虚幻世界中进行自由活动以及场景的切换,同时达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相通。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概览

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给人以逼近真实的虚拟场景体验,使得用户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虚幻世界,并在其中活动。在显示器、传感器和其他设备的作用下,用户将在视觉、听觉、视觉、情感和心理等多方面受到刺激并产生反应,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另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个显要特点是交互性强。用户可以在操作界面上进行场景选择,并通过佩戴设备做出动作而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产生互动交流以及一系列反应,从而实现真人与虚拟景物的交互,帮助用户实现高自由度和高还原度的虚拟世界体验。

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一)Qyick Time VR技术

Qyick Time VR技术在当前阶段是被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这一项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建构静态的和动态的图像,使其高度立体化,形成高还原度和真实感的虚拟场景,给用户以丰富的心灵感受与真切的感官体验。这一技术在編辑功能上非常强大,从而就给了用户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用户可以将数码相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的相片导入到相应的插件中,然后在Qyick Time VR技术设备的作用下生成可编辑的图像,用户可以从色彩、形状等多种角度去对图像进行再创作,还可以将不同的相片联结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视觉感受。用户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情趣、审美和现象糅合并投射在立体图像中,实现艺术上的创造。在世博园的大阪馆内,就利用了Qyick Time VR技术展示了大阪市的浪花地下大溢洪道,隧道中还增添了樱花的意象,这是利用Qyick Time VR技术所进行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实例。

(二)Tilt Brush VR技术

Tilt Brush VR技术相比于Qyick Time VR技术而言,在绘画形式的多样性上更进了一步。在佩戴好虚拟现实手柄和显示器等设备之后,整个空间就是用户的画布。用户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笔刷,包括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笔形,然后在虚拟空间中任意选择一块区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想象力去进行立体的、动态化的绘画创作。正因为Tilt Brush VR技术在绘画层面上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程度也很高,绘画爱好者乃至艺术家就可以在这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艺术欲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Tilt Brush VR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迎来了更多的高端的、科技感十足的技术革新。比方说,用户可以利用手柄设备将音源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实现声音与艺术画作的融合,为数字媒体作品增添新一层艺术感。

(三)Holo Studio技术

Holo Studio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虚拟的建筑物进行自由的编辑,为用户的艺术创作力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能够创造出脑海中的各色风格的建筑。用户在佩戴好各个设备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要求来对虚拟空间中的建筑物体的材料、高度、宽度、长度和工艺等进行调节,进而创造出立体的建筑物模型,实现艺术上的创作。这种技术使得创作者可以摆脱传统的绘画艺术或者生源艺术的思维局限,在创作上可以更加自由开放,更加彰显艺术特色。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用户不仅可以建造建筑物的外形,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内部特征进行编辑。比方说,用户在佩戴好手柄和显示器等设备之后,就可以在建筑物内创造各式各样的家具,家具的艺术风格和材质颜色等也都是由用户来进行自由选择和创作,进而达到一个完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此外,利用这项技术,还可以对城市的建筑群和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延展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上的可能性,满足人们的艺术与生活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虚拟现实这一概念越来越憧憬,虚拟现实技术也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需求度的上涨而越来越成熟。在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都涌现出来,并体现出了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力、艺术以及创作需求,并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发展,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崭新的创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唐丽丽,陈桂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04(06).

[2]郑培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12).

[3]付梦远.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对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J].东西南北,2020(08).

[4]杨玮亚.数字媒体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模式的共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20).

上一篇:民办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