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2023-10-07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由于受传统体制、陈旧观念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92年的起步发展阶段。从极少到较多,从被限制、允许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民营经济的顽强发展终获初级政治地位和法律认可。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2002年的高速不平稳发展阶段。从重要的补充变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虽呈高速发展态势,但由于经济波动和政治影响却也出现不平稳的发展局面。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经历了数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结构改善,涌现出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为代表的多种经济发展形式,进入了全面的、良性的发展轨道。经过3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遍及城乡各地,涉足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经济总量在扩大,比重在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总体而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一些发达省份和市县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已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二、当前经济环境给我国民营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和挑战。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很多民营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下滑、资金严重不足,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尽管形式严峻,但困难与机遇往往并存。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在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了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首先最主要的是出口。美国是我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势必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在我国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中出口导向型的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较多,这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而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密切相关的数十个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纸箱、包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各类中介行业普遍出现严重亏损。

2,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发展速度趋缓。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不少行业的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趋势,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例如,钢铁行业从2008年6月开始,价格持续下跌,企业产能不断缩减。而且,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民营企业实质上的资产缩水和销量下滑,还导致投资减少和资本撤出,严重影响了其整体发展速度。

3,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弱化。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缺乏有效担保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国能有效运转的融资担保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业务原因导致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按时收回,严重占压了流动资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再有,土地、用工政策等发展要素条件的变化也造成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

4,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受挫。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现在原材料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销售价降幅又一时无法探底,使得他们对继续组织生产心有余悸。为避免和减少亏损,企业只好等待观望、停产待市。有的企业在产品市场行情暂时无多大影响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大量采购原料,满负荷组织生产,充分表明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担忧。

(二)民营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实质上是其传统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缺陷的冲击。保持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结构支撑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在给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于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企业,而具有科技领先、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能够较好地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这就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它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或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危机下,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难,这就为那些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做大做强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发展。同时,金融危机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渡过难关、寻求发展,明智的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逐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有利于国外资本、人才和项目的引进。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全世界各类企业自身和对外扩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势必导致大量资本的撤出和人才的流失。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寻求新合作伙伴、新投资领域的需求便凸显出来,而这就有利于我国借助改革开放的优势,抓住机遇,聚集国外游离资本,聚集流动人才,聚集科技领先、高附加值产品与项目;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进行技术、项目的升级换代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进行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和项目储备。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的出口导向型民营经济。我国民营经济要想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定不能重复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老路子,其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各级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创新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模式,开发针对性强且快捷有效的信贷产品,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如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形式筹集担保资金;组织和推进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引导企业成立互助性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银企合作等。

(二)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家首先要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由政府组织,向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专家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其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再有,民营企业自身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并通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给予创新人才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提升民营企业管理体制

深化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措施。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

(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排除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民营企业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守信守法经营。

(五)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加大帮扶力度

首先,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与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抓住当前各种机遇和国家实行的各项政策,依据国家的产业布局和导向,及时调整行业、产品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其次,在财政上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优惠,不仅要确保已出台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阶段性的税收“减、缓、免”政策与措施;同时,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监费,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投入。最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东北三省近年来林业经济发展现状为主要着手点,进一步阐释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林下经济

0前 言

自20世纪中期我国林业实行国有化管理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进入登峰造极阶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續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 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

一、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林区简介

东北林区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性经济林区,它覆盖了整个东北三省绝大部分地区,占地面积巨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森林区、天然林区,同时更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区。东北林业主要包含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等15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经济植物占比达到了50%以上。林区整体面积约为7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多达32亿立方米,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直接对东北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模式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木材输出为主的采伐经济,各林业部门根据安排进行采伐加工的产业型、资源型的经济活动。主要依托其原有的天然林基础上,通过抚育更新的方式取得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从而发挥出森林的经济作用。传统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种类、社会经济效益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初期东北地区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采伐经济,忽略了森林的抚育与保护。随着开采的加剧20世纪后期国有林出现可采森林资源的紧缺危机,相关部门认识到单一的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弊端和限制。进而推出了例如“抚育更新”、“退耕还林”等发展战略,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林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序幕的拉开,传统的集体林权制成为了历史,我国开启了国有林地承包到户,合理科学经营的发展模式。农民将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的运用所拥有的资源及其林阴优势,经营林下种植、旅游等绿色增长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方式。基于林下经济投资少、见利快、潜景阔、操作简便,短期内获益高,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实现了林业人“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的愿望。

二、东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一)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林阴优势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菌、林药等模式。

1.     林菌模式:指在林中用树木枯枝落叶来培育菌种,种植可食用菌,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可食用菌,如林下木耳产业。

2.     林药模式:指通过在林下种植如灵芝、人参等矮状中草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据当地的条件种植名贵中草药,提高经济收入,如长白山林下参。

(二)林下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1.林禽模式:在林中放养禽类,例如鸡、鸭、鹅等。由于活动空间大,在林下饲养的动物肉质细嫩、绿色健康,是消费者倾向的选择。

2.林畜模式:在林中一定的活动区域散养猪、羊、牛等牲畜,在带来高收益的基础上既节约了动物粪便处理的成本也保障了林地的营养供应。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旅游和养老度假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良好、天然氧吧的优势,配以天然景观和林下特产,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疗养康复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相关地区开展农家乐、养生谷建设,使创收与基建两全其美。

三、当前林下经济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资金投入

林下经济方面,此类产业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等问题, 导致难以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这造成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技术落后,单一的采伐业创收能力衰落无法为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条件。

(二)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的新型林业经济建设尚在探索开发中,生产理论、技术不完善。国内缺少顶尖的相关专家及研究院所,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农民没有专门培训机构对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无法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对林下产品进行深加工,导致产业链无法延伸,严重影响林下经济开展的整体质量。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且地形复杂多变,区内山川纵横、气候多变且林下经济多开展于人口相对稀少的林区。由于林区缺乏水电、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外界信息交流闭塞,无法准确及时的获取所需物资与信息,使林业产业的生产过程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林下经济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

(四)自然灾害的加剧

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恶化,全球温室效应加剧以及气候大幅变化,致使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增加,间接导致林下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雷电事件、森林火灾、泥石流、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蚧等都威胁着林区健康的长期稳健发展。

四、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结合当前形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宣传林下经济的优势以及带来的良好效益,采取一定减免、补助措施,成立开发区、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深加工企业入驻辖区,建立专门的林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产有所销。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农民尝到甜头,才能够使广大人群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加大科研力度

由于林业经济自身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所以必须加大科研力度进行支持。相关部门应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成立技术服务组织对农民进行相关理论技术的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对当地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剖析,形成具有长远性的指导规划。使当地林下经济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突破和创新,避免由于科研成果应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导致林下经济发展技术进入瓶颈,这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产业链不断延长。

(三)完善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基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配套的设施,保证布局科学合理。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林区与外界的沟通,让生产与市场接轨,市场缺什么我们有计划的种植什么,做到供求合理,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合理的运用林下优势,才能够保证林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在发展中所遇到壁垒进行分析,初步的提出解决措施及方法,意在合理有效地促进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水平的稳健提升,改善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 企业及政府必须要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的搞发展,在短期内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善光. 浅谈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J]. 花卉,2019(6):198-199.

[2]    张敏. 浅谈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措施 [J]. 山西农经,2019,245(05):118.

[3]    杨睿.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的经济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2011.

[4]    王焕芬. 产业结构变动下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增長所受影响的分析[J]. 世界家苑,2012(11).

通讯作者:高凤祯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GDP总量、人均GDP等各项经济衡量指标均持续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和潜力。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区域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的问题,横向比较有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省份之间的差异及省域内各市县之间的差异,纵向比较有各项经济指标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存在。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原因,不仅对于进一步破解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有着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经济;GDP总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42年来及中国加入WTO 19年来,随着中国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依托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禀赋等要素,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被誉为“中国奇迹”。1978年中国GDP总量为3678亿元,人均GDP 385元,外汇储备1.67亿美元。2019年中国GDP达990865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70892元,外汇储备31079亿美元,最近5年均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因比较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列车的高速前进。另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容易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中国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旨在补齐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短板,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并将长期存在,这需要持续引起重视。因此,多角度分析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对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顺利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继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宏观总量持续增长、微观区域差距扩大的特点。总量来看,2019年中国GDP总量是1978年的269.4倍,人均GDP是1978年的184.1倍。从1979年到2018年,中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4%,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2%。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对外经济、国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科学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和行业均取得巨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有效增强了中国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和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的取得不可忽视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中国四大区域(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间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人均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GDP比重来看,在1978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GDP在总比重中分别为44%、22%、21%和14%,2018年其比重为52.6%、21.1%、20.1%、6.2%,中部、西部地区有所下降,东北地区下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推出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转移。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4.6%、40.8%、54.6%,中部地区8.4%、44.0%、47.6%,西部地区11.0%、40.5%、48.5%,东北地区10.9%、36.1%、53.0%。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东北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东部地区最低。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东部地区占比最高,分别是34%、52.2%、55.4%,体现出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较高资本/劳动产出率和生产效率。

从人均GDP来看,东部地区为89488元,中部地区为51914元,西部地区为48557元,东北地区为52373元。不同区域人均GDP差异较大。同一区域不同省份、同一省份不同市县内也存在着相似差异。

总体来看,中国四大区域间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投资与消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对于更好平衡国内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对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其他领域和其他层面国家治理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干预市场的水平,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使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依然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好服务性、引导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现实来看,进入新世纪的20年来,中国政府治理能力得到突出提升,这从中国政府防控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可看出。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预警和应对水平、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能力、政府活动透明性公開性都得到较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防控新冠肺炎的表现中得到了检验。分区域看,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较之其他区域更具活力,而这些领域正是政府治理能力着眼点和落脚点,体现出较强的政府治理能力,而其他地区政府治理能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2.财政金融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正向推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以及财政收支水平不同。东部地区由于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后率先开放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后逐渐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格局,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度量的区域金融水平,东部地区最高,因其得以吸纳较多信贷资金,对区域经济發展的支撑作用最强,而中部地区又强于西部和东北地区。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影响塑造区域经济形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远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3.区位交通。区位交通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传着“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中国不断进行着适度超前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均位于世界第一,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大便捷了居民生活。区位优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人才、资金、信息聚集,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区位优势可易于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其他优势。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它联系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优先获得改革的红利,较早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四大区域中取得先发优势。后来随着三大战略的推进,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迅速实现赶超。截至2019年末,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52797.1公里,全国占比40.1%,公路里程1991735.4公里,全国占比41.1%,其中高速公路53624.3公里,全国占比37.6%,均位于全国第一,由此带动了西部地区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就东部与西部地区相比较,交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也体现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成绩不容置疑,但区域经济差异却不容忽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还需再次审视当前政策效果,补齐不足和短板,更加注重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释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居民活力,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我们建议:一是久久为功,增强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打造数字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完善政府治理手段,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因地制宜,提高财政金融政策效用水平。财政金融对不同区域的推动作用有所不同,应加强对中部、西部、东北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财政金融政策及资源供给方面进一步倾斜,减轻企业税收压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财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注重效果,更好发挥区位交通服务能力。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区位各有其优势,应结合国内国外开放格局充分调动并发挥各自优势。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已局部存在过剩,应避免过度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刘国斌,宋瑾泽.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

[2]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5).

[3]姜明安.完善国家行政体制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人民日报,/2020 年/2月/4日/第010版.

[4]孙玲,陶士贵.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FC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第33卷第178期,2012年7月.

[5]支凯强,李欣潞.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物流科技,2017年第10期.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地域性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而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經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也早已由原来的遥不可及变成了今天的互联互通。在世界相连通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然而,平衡问题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寻求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发展也同样如此,世界经济发展一旦失衡,就会给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本文通过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平衡三方面入手,希望以此能对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对策探讨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撮而就形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控和发展逐步形成的,究其成因来说,产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风险,因此对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1]。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失衡

目前,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自身在政治环境、经济体系、发展生存上存在的不同,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不同,对于市场需求和人口地域要求的不同,造成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都从未改变,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于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江山更有人才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然而就在二战后,以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经济水平已经在逐渐赶超美国。究其原因,是由于及时改变经济体制,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以及逐步提升的国民受教育程度等等取得的。由此可见,即使都同时处在发达国家的行列中,但由于处在不同国家,受到不同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是发达国家在整体的发展上也存在經济发展上的是失衡现象。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失衡

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发展不均衡大致相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之间也存在发展失衡的现象。仔细分析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究底也是因为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以及市场供给能力、自然资源储备、地域差异,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在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不甘人后,开始了自己稳步的发展和持续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家间在自身所蕴含的各种资源不同的前提下,后续的发展自然也会参差不齐,造成发展上的差异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失衡

比起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达国家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才是致使世界经济失衡的更为主要的原因所在。大家都知道,发达国家经济体凭借众多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技术和服务,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而恰巧相反的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晚,发展中国家则过多的受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人才队伍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

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世界性原因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来自国际间的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失衡。一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二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比较大。于此同时,由于近些年国际贸易方式的不断变化,发展中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速度已经赶超过像美国等这样的西方国家经济体,两者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的增大着。二是国际贸易分工和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发达国家经济体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活力不高的简单粗放型技术性产业都转移到像中国、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而本国内部则承接技术含量更好、利润空间范围更大的如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高端产品和服务,以此来促进本国经济的晋档提升。作为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愿意将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进行输出,这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滞后,进而影响了国际贸易间发展的不平衡。三是由于消费习惯、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存储率比价高,用来投资的资金比较少,经济发展自然就比较缓慢,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恰恰与发展中国家不同,他们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存储的少之又少,更多有效的资金则全部用来投资,两者之间这样的迥异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

(二)个体原因

美国作为超级经济大国,国内经济主要靠本国民众消费来拉动,政府部门通过大幅度减免和国民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等方法来刺激个人消费,由于各种福利待遇的不断提升,以至于在美国国内的公民个人存储率在逐年下降中,究其原因则是都用于了生活中的各项开支。同时处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对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的行业都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后出口至世界各地,而把技术研发等高端技术留在国内。在生活消耗品的需求上则是大量进口,以此来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在出口方面则设置各种限制条件,以此来阻止本国高端的技术信息产品流入发展中国家。像这样对于进口狮子大张口,对于出口则谨小慎微的做法,造成大量的贸易逆差,必然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影响。

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平衡的对策

(一)共同協作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沟通和协作,一起努力。一是加强南北合作。作为发达国家经济体来说,应该适时摒弃一心为我的目光短浅的发展观念,不要一心只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低回报的产业后获取高回报,而应该制定长远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符合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不吝啬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服务理念。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增强自身的软实力,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来,与发达国家一道攻坚克难,共同进步。二是加强南南合作。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光靠单纯的发达国家的援助是不能从分本上解决问题的,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己在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从分本上抵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应该毫不吝啬的向发展相对困难的兄弟国家传授其在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帮助其渡过难关,共同争取在世界经济中的平等发展机会。三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鼓励和倡导世界各国在遇到涉及全局利益的問题时,求同存异,从大局出发,集体行动,完善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率先垂范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和贸易逆差大国,在面对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上应该拿出第一大国该有的风范,肩负其应该承担的责任,率先垂范。一是不能一味的追求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一味地牺牲掉其他国家的利益。二是应该站在世界经济发转的全局立场上尽可能多的考虑世界经济的稳定。三是应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向民众提供更多优惠的理财产品等方式来鼓励民众积极储蓄,购买理财产品,以此来降低公众的购买力。四是减少贸易壁垒设置,应该让更多优质低廉的商品流入本国市场,这样不仅能使本国民众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能够降低其贸易逆差。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两大经济主体,无论是作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销售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平稳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拥有先进研发能力、充足研发资金、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没有谁大谁小,孰轻孰重的区别,发挥作用同样重要。为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正视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为实现世界经济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倩.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30):284.

[2]贾霜.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28):5.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对各项产业的优化,可使农村的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为农村带来更好的发展条件。基于此,阐述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化的内涵,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進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应坚持发展农业经济,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为农村的全面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使农村产业经营受到了影响,难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各项产业结构转型,带动经济增长,应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的有效调整来实现农村的发展目标。

1 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化的内涵

1.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1)经济总量提高,在该阶段中,农村地区的农民生产总值会有显著提升,经济快速增长。2)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地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升产品的产量,人均产值也会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初期阶段中,人们仅仅认为经济增长即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单一的经济增长不代表经济发展,同时,仅仅增加产品总量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经济发展难以起到推动作用。如果只关注经济的增长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显著,不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在经济总量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需要合理分配结构,使国民生活质量提高[1]。

1.2 经济结构转化

经济结构中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力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但也彼此限制。生产力结构作为一种硬结构,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地区的构成,结合部门以及地区之间的占比情况来判断投入及产出的关系,突出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类要素的作用。生产关系结构属于软结构,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从属于生产力结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结构具有促进转化的能力,能够影响生产关系结构,然而在特定的时期内,生产关系结构会对生产力结构的转化产生一定影响,使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当前,生产力结构及生产关系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应对经济运行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进行全面改善,使生产关系结构得到明确,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

条件。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的思想支持,如果缺少相应的创新理念,农村建设就会受到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而通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可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然而大部分农村生产者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工具使用不了解,难以有效使用,导致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影响了生产力发展。另外,农民思想观念传统,对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的技术设备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使用这些技术侵犯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大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2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民主要根据天气来判断收成,当农业生产受到了自然灾害影响时,例如发生了洪涝灾害时,农作物产量就会降低。因此,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产量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应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置抗涝抗旱设备。但是实际上,农村缺少大规模、效率高的抗洪抗涝设备。同时,在农产品贮藏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冷藏技术贮藏农产品,通过设置相应的冷藏仓库能够有效贮藏农产品,同时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使农产品的销量水平得到提升。然而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村大部分地区缺少大规模的冷藏仓库,影响了产品的贮藏。在产品的运输环节,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向城市销售,路程比较远,同时大部分农产品输出都在同一个时节,使得农产品的运输压力提升,在缺乏专业的运输设备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另外,分析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发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效果。在缺少完善设施的形势下,农村的农产品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2]。

2.3 农村农产品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在农产品销售中,产品自身缺少代表性,影响范围比较小,因而产品的销售受到了影响。创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品牌能够扩大农产品影响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多渠道。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剩下的大部分是劳动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农村生产水平受到了影响,在缺少品牌效应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发展目标。虽然部分产品建立了品牌,但是缺少足够的宣传力度,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另外,资金投入不足也对品牌打造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为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以保证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快实现。在资金的支持下,农村各项设施逐步完善,例如公路、水利工程等。在具备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之后,农村生产能够获得相应的条件,解决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生的问题,给农村产业发展建立了稳定的基础。可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产品的发展方向,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使结构调整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3]。

3.2 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市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结合我国的农村扶持政策以及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及需求有效进行结构调整,保证结构调整更具有针对性,使农村发展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为农村的各项产业发展带来帮助。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结合政府的有效引导,生产出市场当前所需的特色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的科学性,避免生产浪费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市场需求能够与农产品供给之间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达到产业结构稳定的目的,实现农村产业的持久发展。

3.3 加大力度推广农业新科技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生产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使用现代化技术及设备来改善生产效果。应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及引进新兴的农业种植技术,使新的科学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同时,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培训来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使其对现代化技术有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新技术设备的重要性,同时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外,应使基层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机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鼓励基层部门提供技术承包服务,为农村的技术应用提供更好的条件[4]。

3.4 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层次

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不仅需要发展农业产业,还应重视非农产业,在保证农业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包括食品行业、农产品贮藏行业、农村旅游业等,使这些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应将资源集约化,保证资源可集中在具有更多优势的产业项目中,加快各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可实现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4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量提升。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根据市场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推广农业新科技,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使农村各项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隋芳芳,魏亦山.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22.

[2] 李娜.浅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13.

[3] 王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新农业,2020(7):86-87.

[4] 刘小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5):7-8.

(责任编辑:赵中正)

民营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对我国农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想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的步伐,将农业技术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简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在农村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活动。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农业发展的情况为农户量身定制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农业技术的推广能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推行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对于种植技术与种植方式的指导,是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和投入产出比为目的。

2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不足

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时需要有新的推广手段,才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影响,但是就现在而言,农业技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得到改善和运用,但是他推广的措施缺乏创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户推广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和信息技术,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实施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和经验管理等办法,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致作物产量不高。例如:我国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室内设备简易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年产量也只有10~15吨/亩,且生产出来的蔬菜水果质量相对较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而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技术,还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办法,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销路非常看好。

2.3  相关制度与措施不完善

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与农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经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也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持稳定发展的状态。完善激励机制以及规章制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就现在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也由于规章制度无法发挥主要作用无法有效的提升。

3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对农民进行培养。因此,有效的培训使很有必要的,如函授、夜大学、远程教育、网上自主学习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操作技术和标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着重于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广和运用,同时可以进行农业种植。除此之外,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实践的训练,在生产实践中有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2  健全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环节中具有重要保障意义,农业技术人员如果缺少农业生产设施的支撑,则会导致无法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技术,造成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增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就是要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生产运行模式,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实施思路来进行优化调整。农业部门对于当地农民必须给予全面的农业技术资源扶持,投入充足的前期资金成本用于购买机械化农业设施,确保实现机械化的基层农业生产转型目标。为此,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必须得到充分地完善。

3.3  适当增加相应资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资金投入的准备工作,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的要求,科学的计算资金投入的比例,努力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可以帮助农业促进经济提高。通过实际情况和科学的依据来安排资金预算计划,通过计划资金的合理安排来实施计划,确保有相应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人员工资支付。并且要增加资金预算和审计,注重监督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保障资金的使用,每一笔支出都要落实到位,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防止资金被挪用。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工作,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农业技术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并合理进行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并且,还要做好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有所了解,从而使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使農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建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2):42-44.

[2] 李定国,黄春露,江成为.关于现代农业技术使用与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1):69-71.

[3] 朱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上一篇:韩滉艺术创作论文范文下一篇:锣鼓艺术形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