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

2023-09-21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138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5岁;治疗组男45例, 女31例, 平均发病2.5 d;对照组男3 7例, 女2 5例, 平均发病2.6d。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5次/d, 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带少量黏液, 伴或不伴发热、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脂肪球少量或脂肪球 (+~++++) , 或少许白细胞。轮状病毒阳性;大便培养均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限制乳糖饮食、抗病毒、预防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 (kg·次) , 3次/d, 联合思密达, 用法:<12个月龄, 每次1.0g, 1d3次;>12个月龄, 每次2.0g, 1d3次口服。对照组:口服思密达, 用法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

治疗3d后进行疗效判断。按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次数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1) 2组用药后疗效情况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 2组止泻时间和总病程比较治疗组在止泻时间、总疗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

(3)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出现皮疹, 停药后消失, 对照组3例出现便秘。

3 讨论

儿童腹泻引起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 发病时轮状病毒颗粒粘附于肠绒毛细胞, 并在其中复制破坏细胞使之脱落, 脱落的绒毛细胞被隐窝底部的细胞逐渐上移至绒毛顶部后所取代。正常情况下, 细胞从底部向顶部转移约需4d时间, 在转移途中细胞逐渐成熟, 其功能也从隐窝底部的分泌功能转变为绒毛顶部的吸收功能。在轮状病毒的侵袭下, 肠壁绒毛细胞损害导致隐窝底部细胞加速上移, 约1~2d转移至顶部, 其功能不成熟, 仍呈分泌状态, 结果导致分泌增多而回吸收减少, 刺激肠壁加快肠蠕动发生腹泻。同时肠道神经系统也参加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机制, 在绒毛上皮细胞层下富含大量的神经组织, 容易接受各种刺激, 包括轮状病毒感染后的上皮组织传来的刺激[2], 导致腹泻。另外感染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所有这一切提示本病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肠绒毛上皮细胞成熟、肠蠕动加剧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3,4]。

消旋卡多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通过降解脑啡肽酶, 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

免受降解, 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生理活性, 减少水和电解质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 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及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思密达 (双八面体蒙脱石) 可减慢肠细胞转变速度, 促进肠细胞的吸收功能, 减少其分泌, 缓解幼儿由于双糖酶降低或缺乏造成糖脂消化不良而导致的渗透性腹泻。思密达可通过和肠黏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黏液凝胶的内聚力、黏膜弹性和存在时间, 从而增强黏液屏障, 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5]。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仅能够缩短病程, 同时也改变了大便性状及次数, 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且剂型、包装适宜婴幼儿, 口味香甜价格便宜, 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儿童腹泻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探讨诊断经验。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38例儿童腹泻病进行对比治疗观察, 随机分2组, 治疗组用消旋卡多曲联合思密达, 观察组单用思密达,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70.9%, 2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0.01) 。结论 消旋卡多曲联合思密达综合治疗儿童腹泻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儿童腹泻,消旋卡多曲,思密达,轮状病毒

参考文献

[1]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 (6) :384.

[2] 周瑞, 陈兰举, 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54~356.

[3] 李建军, 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3) :176~178.

[4] 尹红, 殷思纯, 李成武.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5) :383.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 420只眼, 男100例, 女120例。年龄最小3岁, 最大14岁;中心注视者282只眼, 旁中心注视138例。从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治疗时间4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1.2 治疗方法

(1) 中心注视者; (2) 均经阿托品眼剂散瞳验光配镜; (3) 遮盖健眼或根据视力按比例交替遮盖双眼; (4) 后像疗法, 每日1次, 每次25min; (5) 矫正视力0.6以上者, 配合同时机作三级功能训练, 使用相应各类画片, 每日1次, 每次25min; (6) 配合家庭近距离精细作业 (如穿针、穿珠、素描等) 或在家使用家庭式袖珍红光闪烁治疗仪, 每日2次, 每次20~30min; (7) 旁中心注视者用海丁格刷法, 后像疗法, 矫正中心注视后改用以上疗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疗法

所治260例中以3~7岁效果最好, 治愈率最高 (65.83%) 。

2.2 弱视程度与疗效

所治轻度弱视126只眼, 全部基本治愈 (治愈率100%) ;中度弱视228只眼, 基本治愈96只眼 (治愈率42.11%) ;重度弱视66只眼, 基本治愈8只眼 (治愈率12.12%) 。

2.3 注视性质与疗效

中心注视者疗效好, 在282只眼中基本治愈198只眼 (治愈率70.21%) ;旁中心注视者疗效差, 基本治愈32只眼 (治愈率23.19%) 。旁中心注视者通过治疗仍不能转为中心注视者, 视力难以提高, 本文20例无效者均为此类。

2.4 治愈时间与疗效

治疗6个月以内, 基本治愈率27.14%;治疗1年, 基本治愈率48.57%;治疗一年半, 基本治愈率50.00%;治疗2年, 基本治愈率54.76%。

3 结语

(1)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并用系统的综合治疗弱视, 从疗效结果看, 提高视力快, 治疗时间短, 疗效较为理想, 轻度弱视大约在3月~6个月内基本治愈, 1年内有效率为85.23%, 一年半内有效率达95.24%, 疗效高于其他单项方法。年龄越小者效果越好, 年龄大者效果较差, 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大龄儿童只要做到坚持治疗, 是能收到一定效果的。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极大, 弱视轻重与疗效有显著差异, 所以不仅要早治还要趁轻治,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注视程度和疗效的关系上看, 中心注视者疗效最好, 而旁中心注视者疗效较差, 但经治疗转为中心注视后提高很快, 可是游走性注视也就是周边注视者疗效最差, 要不断根据屈光度及眼位的变化更换眼镜。凡是矫正视力在0.6以上或通过弱视治疗视力达到0.6以上者, 都应配合进行同视机作三级功能训练, 这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巩固疗效的关键所在。

(2) 我们认为准确的检影验光, 配戴矫正眼镜使视网膜能获得清晰的物象是弱视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 矫正镜片度数越准确视网膜成像越清晰, 越清晰越能促进对高空间频率敏感细胞的兴奋, 减少持续通道功能的抑制, 促进眼球发育, 完成视觉发育屈光正常化过程。而遮盖治疗是治疗单眼弱视的重要手段, 红光闪烁治疗、海丁格刷法、家庭精细作业及后像疗法是治疗中心及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 综合疗法儿童弱视是有效、简便无痛苦的有效疗法, 贵在家长与医生坚持密切配合, 治疗与家庭训练结合起来, 彻底巩固疗效方能达到理想目的。

摘要:弱视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发育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高、原因复杂, 治疗方法多种。我们体会采用综合治疗较单独一种方法效果好。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75例, 女57例。发病年龄0~1岁14例, 2~3岁50例, 4~6岁33例, 7~10岁22例, 11~15岁13例, 平均4.6岁。春夏季发病56例, 秋冬季发病76例。临床表现:剧咳、干咳或痉挛性咳嗽, 咳嗽时间均超过5d;不规则发热91例。初诊上呼吸道感染35例, 支气管炎69例, 大叶性肺炎28例。

1.2 临床表现

91例有发热症状, 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热程3~14d, 平均4.8d。 (1) 肺部主要症状及体征:20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轻咳:72例咳嗽重, 为刺激性干咳, 部分为痉挛性或百日咳样咳嗽, 夜里为著;35例有咳痰, 为白色粘痰, 5例偶见痰中血丝。 (2) 肺外并发症:肺外表现118例, 其中心肌损害42例, 占35.6%;肝功能异常36例, 占30.5%;过敏性紫癜12例, 占10.2%;脑炎2例, 占1.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 占1.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 占9.3%;皮肤粘膜淋巴结合征8例, 占6.8%;肾炎4例, 占3.4%;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占0.8%。 (3) 胸部X线片检查, 正常28例,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及单 (侧) 肺呈弥漫状网状结节阴影104例。入院3~4d检测MP Ig M, 抗MP Ig M均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首先应用红霉素20~3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3~5d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连服3d, 间隔4d, 为1个疗程, 总疗程3~4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胃肠道副作用并监测肝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消失, 肺部体征消失, 胸片较前好转;有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减轻, 肺部体征减轻, 胸片较前好转;无效:治疗10d后仍然发热, 咳嗽无明显好转, 或出现并发症, 肺部啰音无减少, 胸片无改变或较前加重。

2 结果

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经治疗后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7~15d, 平均10.5d。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年轻人。占各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10%, 且发病率日益增高, 发病年龄趋小。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 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已渐趋规范, 但对肺外损害表现却容易忽视和误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不仅可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 也可发生全身症反应综合征等重症表现[1], 能引起全身多系统器官的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肾炎和肝炎, 并能诱发和加重儿童支气管哮喘。这主要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除直接侵犯呼吸道引起肺炎症状外, 尚有免疫机制的参与, 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 也不除外肺炎支原体直接感染所致。本组大部分累及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肝酶或心肌酶异常和心电图异常, 因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轻微或显示为一过性, 易被医师轻视。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者, 一般给予支持治疗和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过去首选红霉素。但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长 (3~4周或更长) , 单纯采用红霉素治疗很难完成所需疗程, 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阿奇霉素是近年新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耐酸, 口服吸收迅速;由于阿奇霉素具有2个碱性三级胺中心, p H偏中性, 在细胞外液中能迅速地以被动扩散方式穿透亲脂性细胞膜, 进入酸化的溶酶体空泡内, 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中, 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 尤其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 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而持续释放[2];口服3d, 可使组织中有效浓度大10d;并且阿奇霉素的代谢不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 远低于红霉素。

综上所述, 红霉素、阿奇霉素联用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 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

参考文献

[1] 阿衣代, 王峰, 周闯,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 2008, 38.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例。其中男5例, 女2例。最大12岁, 最小3岁, 平均年龄6.5岁。上段骨折3例, 中下段骨折4例, 长斜形骨折3例, 螺旋形骨折3例, 粉碎性骨折1例 (被水泥窗砸伤所至) 。

1.2 治疗方法

患儿仰卧, 患肢外展, 用4mm骨圆针于胫骨结节平面下胫骨结节平面下 (即骨骺线以下1cm处) 用低速电钻由外向内钻入, 避免腓总神经损伤及豁裂胫骨。以2kg重量行水平牵引, 依据床边X光片显示骨折复位情况调节牵引重量[1], 然后用石膏绷带制作塑形夹板4块 (前后内外侧各1块) , 内侧由大腿根部至膝关节中段, 外侧由髂棘至膝关节中部, 前侧由腹股沟下方至髌骨上缘, 后侧由臀部至腘窝下方, 根据X线检查及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用棉压垫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成角。3周后拆除骨牵引, 4~6周后根据X线检查情况拆除石膏夹板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7例患儿, 住院时间在3.5~6周, 出院时复查X线, 解剖复位6例, 无侧方及成角移位, 其中1例为粉碎性骨折者, 患肢与健侧X线对比缩短约0.5cm, 于1年后复查X线比较, 7例患者均双侧股骨等长, 无侧方角畸形, 骨折愈合好, 无肌肉萎缩, 髋、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无跛行。

3 讨论

3.1 骨牵引复位与其他方法比较

以往治疗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多采用皮肤牵引, 由于用胶布粘贴于皮肤上, 而儿童皮肤娇嫩, 常引起皮诊、溃烂、胶布脱落, 从而影响疗效。更严重者可引起足、踝坏疽, 许多医生已放弃这种方法[2~3]。使用骨牵引, 常规消毒针眼即可, 没有胶布对皮肤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而且膝、踝关节可以活动, 不会引起肢体循环障碍及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同时, 骨牵引效果确切, 对于骨折缩短移位及维持复位效果明显优于皮肤牵引。

3.2 塑形石膏夹板与其他方法比较

由于儿童肤肌娇嫩, 而传统夹板因质地、大小、长短、形状固定, 无法顺应患儿伤肢的具体情况, 为达到复位的目的, 常对患肢产生局部较大的压迫, 导致局部皮肤受压溃破, 从而影响复位固定的效果。国外以往常采用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的方法, 但固定范围大, 去除石膏还需较长一段时间功能锻炼。而使用塑形石膏夹板, 可以根据患肢大小、长短、凹凸等具体情况, 将湿石膏绷带附贴于患肢上塑形, 内侧为瓦面, 对肢体不易产生局部压迫, 不影响局部循环, 石膏夹板干后变硬, 就可以根据X线检查结果, 对骨折端侧方成角移位处加用棉垫压迫复位, 并可依据患肢肿胀情况用布带调节松紧, 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位固定的效果。同时, 塑形石膏夹板不超过关节, 不影响髋、膝关节活动, 属局部外固定, 符合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这样, 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护理方便, 较不易因大小便引起污染而导致褥疮, 而且取材方便、费用低、痛苦小, 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3.3 使用注意事项

此法在行骨牵引时, 在胫骨结节下进针, 应在X线提示下进行, 不可钻在骨骺线上。同时进针时宜用较细骨圆针, 且用低速电钻钻入, 因用钉锤打入时如用力过猛可将胫骨骨皮质劈裂。选用牵引针不宜太细, 在持继重力牵引下, 太细的克氏针易将儿童柔嫩的骨质豁裂, 而导致牵引失败。在钻入骨圆针时应由外向内侧进针, 以免误伤腓总神经。

3.4 不必强求解剖复位

因儿童骨折愈合快, 修复能力强, 纵有重叠移位 (1.5cm以内) 和成角 (15°以内) 的, 在日后能够自行修复, 所以应向患儿家长解释清楚, 不必强求百分之百解剖复位,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纠纷。

摘要:目的 观察经胫骨结节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闭合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儿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配合压垫纠正骨折移位。结果 骨折缩短移位及侧方成角畸形纠正, 对位对线良好, 骨瘀生长良好, 6例获解剖复位, 1例为粉碎性骨折, 出院时患肢缩短0.5cm, 1年后复诊已基本纠正。结论 儿童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以保守治疗为主, 可避免手术损伤及其并发症, 此法较适应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骨牵引,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02, 197.

[2] JOHNA, OGDEN.柳用墨, 编译.儿童骨骼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31.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5年至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85例, 其中双耳发病8例,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年龄3~12岁, 以冬春季多发, 多数患儿近1周~1个月内有感冒流鼻涕病史。病程3d~1.5年。在治疗前均告知患儿或家属本研究的目的及过程, 并取得家属同意。症状以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为主, 平均气导损伤15~25d B, 骨气导差15~25d B。纯音测听:本组65例呈轻度传导性耳聋, 20例呈混合型耳聋。门诊54例, 住院31例。

1.2 就诊原因

耳痛、耳鸣、耳堵塞感、听力下降、睡眠时打鼾、反复鼻塞流涕或家长发现患儿听话反应迟钝、常用手抓患耳。经内镜及鼓气耳镜检查均见鼓室积液表现:鼓膜呈橘红色, 可见液平线或气泡, 鼓膜外凸, 活动度受限。所有病例均用小儿纤维喉镜检查腺样体, 发现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者31例。另有其中4例6耳以急性中耳炎发病:睡眠被耳痛痛醒, 鼓膜鲜红色、彭隆明显并有感冒症状, 经抗生素治疗5~7d耳痛缓解, 复查时发现充血转为淡橘红色, 鼓室积液显现。

1.3 病因分析

85例病例治疗前病因初步分析, 明确有急性中耳炎病史者10例 (11.8%) ;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36.5%) , 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者行鼻窦CT检查明确鼻窦炎42例 (49.4%) 。

1.4 治疗方法

外耳道鼓膜用75%酒精表面消毒2次, 年龄较大可以配合的儿童用自制毛头细棉签蘸丁卡因麻醉剂至鼓膜表麻并由专人固定头位 (不能配合的患者采用全麻) , 在内镜下用1m L注射器刺穿鼓膜内下方至中耳腔, 固定针头回抽有紧张感, 抽出渗液并将地塞米松注射液0.01~0.03m L注入鼓室内, 积液黏稠者可加少许糜蛋白酶。整个穿刺操作过程均在内镜显示屏的放大视野下精确完成。每日口服西替利嗪滴剂、抗生素药物等辅助治疗, 穿刺后第2天开始每日1~2次咽鼓管吹张5~10d, 0.5%呋麻滴鼻液滴鼻5d。对于因下鼻甲肥大引起的9耳及副鼻窦炎引起的42耳患者, 分别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上颌窦穿刺术;对因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引起的32耳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并鼓膜穿刺注药, 其余用药、咽鼓管吹张相同;但对腺样体肥大堵塞压迫咽鼓管咽口, 且有鼻腔鼻窦炎, 睡眠打鼾憋气长期存在的高危患耳, SOM反复发作的行鼓膜切开置管术8耳, 同时切除肥大的腺样体。

2 结果

85例93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取得了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治愈82耳, 有效8耳, 无效3耳, 疗效满意。所有患儿均经过一次鼓膜穿刺, 耳内积液于穿刺后1~5d即完全消失, 在穿刺后多数患儿自述听力提高, 鼓膜内陷减轻或消失, 活动度增强, 于15~30d内复诊无复发, 纯音测听检测骨气导差在10d B以内, 无黏连属治愈。有效:耳堵、耳鸣症状减轻, 听力有提高, 纯音测听检测气导较治疗前提高10~15d B, 但未达到正常;其中3例患儿近2年内3~4次反复发作, 在本市多家医院诊治, 未查明诱因, 无腺样体肥大;治愈后鼓膜内陷明显, 活动度较差, 属无效。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急性中耳炎过后、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发作是其主要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等情况下, 浆液分泌过多, 妨碍中耳和咽鼓管粘液纤毛传输功能时, 可以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研究显示腺样体肥大的程度与SOM之间密切相关, 腺样体异常免疫释放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组织胺、白细胞三烯等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引起咽鼓管和中耳粘膜水肿。鼻炎、鼻窦炎产生的分泌物流至鼻咽部, 可引起咽鼓管四周的粘膜及淋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堵塞咽鼓管咽口。本组病例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鼻窦炎42例。因儿童时期腺样体处于生理性肥大, 多经过保守治疗, 54例已完全治愈。但对高危患耳, SOM反复发作的8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治疗, 同时切除肥大的腺样体, 效果满意。

摘要: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SOM) 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发病原因。急性中耳炎过后迁延, 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是儿童SOM的主要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儿童SOM效果满意。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病因

参考文献

[1] 沈蓓, 李乃麟.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 13 (4) :296~298.

[2] 刘阳云, 孙正良, 等.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1) :19~20.

[3] 李永奇, 李源.腺样体切除术与儿童中耳炎[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1, 25 (3) :138~142.

儿童近视眼治疗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 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中医儿科学诊断标准, 确诊为非急性发作期。非极性发作期的主要分为3个阶段, 1级为间歇性发作, 2级为轻度发作, 3级为中度发作。其中男150例, 女50例, 男女之比例3∶1, 平均年龄 (5.4±2.2) 岁;病程 (3.45±1.34) 年。排除急性发作期, 合并心、脑、肾疾病的患儿, 同时排除其他呼吸疾病及心源性哮喘。将患儿均分2组, 一组为观察组, 一组为对照组。

1.2 发病原因

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粘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 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 临床表现

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 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 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部分患儿可见扁桃体肿大并有明显的充血现象以及突然高烧发热伴有咽喉疼痛, 后期出现脓性分泌物, 血常规检查中心粒细胞、白细胞均有所增加。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选用西医治疗, 参照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进行治疗, 选用的药物多为糖皮质激素、酮替芬、沙美特罗、布地奈得等;增加对患儿的饮食指导、心理保健、运动指导等基础护理。

1.4.2 观察组

选用小青龙汤 (炙麻黄, 白芍, 桂枝, 干姜, 细辛, 法半夏, 五味子, 生石膏, 甘草) 进行治疗, 肺气虚重加黄芪, 水肿重者加茯苓、车前子等。另外增加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护理手段。

1.5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方法对患儿哮喘进行评价, 根据轻、中、重分为三级, 分值分为1、2、3分, 症状消失为0分。化验室检测指标:Ig E (总免疫球蛋白) 、EOS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LTE4 (尿白三烯E4) , 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各做1次, 进行比对。

1.6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前积分) ×100%=减少率。痊愈:症状消失, 肺部哮鸣音轻度, 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改善, 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 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肺部哮鸣音减轻, 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哮鸣音无改变或哮鸣音加重。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对, 见表1

根据治疗后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著意义, 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效果。

2.2 2组治疗前后积分及肺功能比对, 见表2

从治疗前后积分及肺功能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 2组治疗前后均有所明显改善, 且中医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组, 具有显著意义, 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3]。该种疾病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主要的发病机理为:IgE (总免疫球蛋白) 、EOS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LTE4 (尿白三烯E4) 及炎性介质参与下形成的一种慢性、变态性的气道反应。随着工业的发展及环境污染严重, 哮喘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

对支气管哮喘特别是非极性期的治疗在西医临床中多采用激素进行治疗, 达到扩张血管从而缓解该疾病的症状[5], 然而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 导致产生药物的耐药性、依赖性。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为外邪所致、血瘀、血虚、脾肺肾不足等[4],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 辩证施治;针对患儿全身的痰蕴状态, 采取消咳、祛痰, 兼顾舌象、脉象、发汗等, 故在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 痛过益气祛风理血的治疗方法对于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临床值得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对治疗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中医儿科学诊断标准, 确诊为非急性发作期;排除急性发作期, 合并心、脑、肾疾病的患儿, 同时排除其他呼吸疾病及心源性哮喘。将患儿均分2组, 一组为观察组, 一组为对照组。结果 根据治疗后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著意义, 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药治疗效果;从治疗前后积分及肺功能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 2组治疗前后均有所明显改善, 且中医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组, 具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 痛过益气祛风理血的治疗方法对于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临床值得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 曹先斌, 刘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 8 (8) :38.

[2] 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2) :71~72.

[3] 黄钢花, 刘华, 黎凯燕, 等.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0) :2418~2419.

[4] 王雪峰, 金晓颖, 吴振起.儿童哮喘中医病机学说与现代发病机制关系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 4 (2) :105~106.

上一篇:生态环境党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档案整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