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

2024-01-23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闻标题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从世界杯新闻标题中可以发现,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标题的艺术魅力,从语言要素与非语言要素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手段。从语言要素方面立足语法角度对世界杯新闻标题的省略与隐含进行分析,便于对当下新闻标题的制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世界杯新闻标题省略隐含

四年等一回的世界杯大战让“地球绕着足球转”,与此同時,世界杯带来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体育事业空前繁荣,大众传媒竞争异常激烈。毋庸置疑,作为新闻之窗的“标题”给人的第一印象已成为竞争成败的“杀手锏”。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标题的艺术魅力,从语言要素与非语言要素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手段,“省略”和“隐含”便是其中的两种语法手段。

一、世界杯新闻标题的省略

本文主要从词类省略的角度来分析世界杯新闻标题的省略。

世界杯新闻标题中,助词、介词和量词这三类词语的省略居多。首先,由于标题的字数有限,出于“经济原则”,信息含量少的词语一般省略,助词、介词、量词便是如此。其次,根据完形原则,受众在阅读标题时根据已有的经验或常识往往能准确地补出省略部分,即使一时不能补出,标题中省略的不少语义成分在篇章中都有体现。

(一)助词省略

世界杯新闻标题中助词的省略最为常见的是时体助词的省略和结构助词的省略。

1.时体助词的省略

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有三类:过去时体助词、进行时体助词、将来时体助词。大量的世界杯新闻标题对以上时体助词进行了省略。例如:

(1)首战进六球前无古人(《体育周报》2010年6月15日)

(2)勒夫捧咖啡研敌情(《体坛周报》2010年6月14日)

(3)电脑游戏预测西班牙夺冠(《体育周报》2010年6月7日)

例(1)实为“首战进过六球前无古人”,属于过去时体助词的省略。例(2)应为“勒夫捧着咖啡研敌情”,是进行时体助词的省略。例(3)实际上是“电脑游戏预测 西班牙将夺冠”,属于将来时体助词的省略,因为此则新闻标题的报道时间是在世界杯刚开始时,只是电脑游戏对未来冠军的一种预测。一般说来,世界杯新闻标题在篇章内容中往往表明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但时体助词在标题中一般不出现。由于新闻标题具有称名性特征,篇章内容在转化为标题时,往往将某句话中的时体助词省略。

2.结构助词的省略

这里主要讨论结构助词“的”的省略。“的”只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这对于追求简省性的标题来说无疑成了省略的充分理由,只要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均可省略。

(4)西班牙夺冠五大理由(《体坛周报》2010年6月12日)

(5)国际足联六宗罪(《体育周报》2010年6月13日)

例(4)应为“西班牙夺冠的五大理由”。一般情况下,动词作定语时,结构助词“的”的省略具有强制性,但标题语境却可打破这种限制,在动词后强行省略,在简洁的同时也增强了标题的称名性。例(5)应为“国际足联的六宗罪”。在非标题语境中,专有名词作定语时其后的结构助词“的”是强制出现的,但标题语境中却可强制省略。

(二)介词省略

介词也是现代汉语中虚词的一种。众所周知,虚词承载的语义信息量低,所以在世界杯新闻标题中介词也常常被省略。如:

(6)谁将决战南非之巅(《中国体育报》2010年7月5日)

(7)赠衣曼德拉(《体坛周报》2010年6月12日)

(8)多梅内克不变应万变(《体坛周报》2010年6月11日)

(9)阿根廷争议中出线(《中国体育报》2010年6月12日)

例(6)属于不及物动词扩大使用范围带来的省略,“决战”本为不及物动词,其后一般不能带宾语,若非要带宾语则必须通过介词引出,而此处“决战”后接“南非之巅”,明显省略了介词“于”。例(7)的动宾短语“赠衣”后带宾语“曼德拉”。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动宾短语后是不能带宾语的,此处实为“赠衣给曼德拉”,省略了介词“给”。例(8)在谓语动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应为“多梅内克以不变应万变”。例(9)省略了谓语动词之前的介词“在”,实为“阿根廷在争议中出线”。介词的省略遵循了“经济原则”,使新闻标题简明直观、易读易记。

(三)量词省略

现代汉语中量词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且其与相关名词的搭配已经固定化和规范化,所以,为了实现新闻标题的经济性,表达者常常将其省略。

(10)马拉多纳首战欲用三前锋(《中国体育报》2010年6月11日)

(11)英超118人参赛世界杯(《中国体育报》2010年6月12日)

(12)口诛笔伐催生八年第一帽(《体坛周报》2010年6月18日)

(13)学美国,希帅7胜博斯克(《体坛周报》2010年6月17日)

以上标题分别省略了量词“位”“个”“顶”“次”。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且省略的量词多种多样,但这不仅不影响读者对标题的理解,反而增强了标题的简洁性。

二、世界杯新闻标题的隐含

“隐含作为一个语义概念是指语言在线性序列上不能添补但是在语义上暗含某种意义、或者虽能填补但是添补的词语不只是一种的语言现象”(张国宪,1993)。这里所说的标题隐含是指标题在语言结构的表层不能添补,但在语义上暗含某种意义,或者虽可添补但添补的词语不只是一种可能的语言现象。世界杯新闻标题的隐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立结构隐含

语法学界一般把在任何语境中都不能成句的语言形式称作粘着结构。标题中的有些结构虽然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成句,由于标题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上下文等语境,作为标题显得很孤单而且意犹未尽,刘云称这些结构为孤立结构。世界杯新闻标题中由孤立结构造成的隐含主要包括介宾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三种类型。

(14)以快乐的名誉(《中国体育报》2010年6月11日)

(15)一个硬汉的倒下(《体坛周报》2010年7月5日)

(16)枪炮与啤酒(《体育周报》2010年6月28日)

看到例(14)这种介宾结构的标题,读者往往心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以快乐的名誉”干什么。当然,篇章内容中大都会提示标题的相关内容。用这种介宾结构造成了孤立结构的隐含,不仅简练概括,而且扩大了标题的语义容量,同时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达到了特定的传播目的。例(15)这种由偏正结构构成的隐含,只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话题,可以说是“抛砖引玉”,使标题引而不发,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从而获得所需的关键信息。例(16)是由联合结构造成的孤立隐含,其标题中并列成分之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平等并列关系,而是在语义上实现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由此形成一种语义张力,扩大标题承载的信息量,增强其传播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孤立结构造成隐含的标题,虽然语法不自足,语义不完整,但用之做标题却可用最简洁的形式凸显焦点信息,并富于表达力和吸引力。

(二)施事、受事隐含

施事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受事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施事和受事在标题语境中属于次要信息,为了突出焦点信息,大量的世界杯新闻标题将其隐含。

(17)誓用金杯作别足坛(《体育周报》2010年7月9日)

(18)输给中国队(《体坛周报》2010年6月11日)

(19)国王首相轮番接见(《体育周报》2010年7月15日)

(20)应兰:我相信……(《中国体育报》2010年6月11日)

例(17)、(18)为施事隐含,且都属于施事主语的隐含,目的是吸引读者往下寻找其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19)、(20)为受事隐含,例(19)中具体“接见”谁,乍一看读者并不知晓。例(20)省略号的使用使受事的省略一目了然,同时也使标题显得意犹未尽。

(三)分句隐含

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也是构成复句的基本单位。一般情况下,分句是配对使用的,但在标题中大多数分句却是单用的,没有与之相应的其他成分,称之为分句隐含。例如:

(21)如果巴西碰上阿根廷(《中国体育报》2010年7月2日)

(22)因为我们一样(《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3日)

(23)韩国队晋级不仅靠奔跑(《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4日)

(24)伟大,不只是靠毛衣(《体坛周报》2010年6月28日)

例(21)属于假设复句前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例(22)是因果复句前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例(23)、(24)是递进复句前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这几例均将后一分句隐含。在正常语句中,有些关联词语是配对使用的,但在上例中却都是单用的,且均使用前一分句,这种现象称之为“倾前性”(刘云,2005)。当然,并不是所有复句中前分句使用的关联词语都可单用,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让步句的前分句关联词语可单用,并列、连贯、选择句则不可单用。即使在能单用的关联词语中,各个使用频率也大不相同。虽然分句在非标题语言中一般不能成句,但在标题语言中单用却能恰到好处。

“由于标题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主观判断,在充分估量后,可以利用读者的能动性做出适合的隐含,省其能省,以便实现对说明部分的强调,让读者直接感受焦点内容,更轻松快速地理解关键信息。”(赵艳芳,2005)。标题是新闻之窗,一则新闻能否将读者成功锁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新聞标题是语言的艺术,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想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除了要简洁地传达新闻信息外,还要增强标题的艺术魅力,让读者从中获得美感,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郭灿.论新闻标题中的语法省略[D]长沙: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国宪.谈隐含[J].中国语文,1993,(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韩雪艳江苏徐州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2篇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稿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熟悉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 1 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自身的写作修养。 【教学重点】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试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次我们将要探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写作技巧。

●新授知识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 (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 (二)社会性

1.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

2 2.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 (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四)指导性

1.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2.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3.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

4.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定义: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1.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

2.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

3 3.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 (二)论证深入浅出.

1.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

2.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 (三)情理交融

1.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2.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 (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 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例如,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 4 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

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二)画面选择

1.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 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

2.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

3.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

(三)同期声选择

1.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2.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 (四)评论稿写作

1.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

2.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

3.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4.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5.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 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

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 ●课堂小结 ●作业: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3篇

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1.《今日关注》:google地球威胁了谁?

《今日关注》是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述评栏目,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和高级官员,梳理新闻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进行访谈、讨论而制作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在《今日关注》中,首先主持人向观众提供一定量的事实背景,引出google地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大讨论。然后,节目屏幕中为观众提供了详细而充足的信息和图片,包括什么是谷歌地球,如何操作,让一开始对该软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直接而迅速的看到了谷歌地球是如何定位到故宫,速度之快让人为之惊叹,也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主持人充当了“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和发问,提出谷歌地球是否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是否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合法,如何应对等问题,同时结合了韩国防空阵地图片泄露军事机密、驻伊英军突袭当地武装分子缴获的恐怖分子通过软件获得的军事信息的具体事件,从观众的角度预设了不同观点对评论员进行提问和质疑。两位新闻评论员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

在选题上,《今日关注》等类似节目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线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从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并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引发观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马斌读报》

《马斌读报》栏目,主持人对报纸上有讨论价值以及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读报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将事实和观点呈献给观众。现如今报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没时间读、读不全面、读不仔细、读不明白,这类节目迎合了受众心理,满足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需要,播出时间适宜,内容广泛、制作新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马斌读报》评论的对象多为民生新闻,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其中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主持人在用词上不像新闻联播播新闻一样严谨,主持人采用脱稿形式,可以使用日常口语等,手势也比较繁多。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整个栏目中只有主持人一人,既要交待事实背景,又要进行适当的评论,同时结合多家报纸、网站、专家的言语或者观点进行评论。由于是《第1时间》栏目中的一部分,《马斌读报》栏目所占时间比较有限,而每次读报内容又涉及多个内容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平民生活化,因此这类栏目对事件的剖析并不深刻且容易形成较强的主观色彩,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搞笑的成分。其中的“快读快评”,版块中主持人的语速过于快,观众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让人感觉主持人是在赶时间或是在念绕口令。

电视读报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它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传手”,没有自采节目、原创节目独有的内涵,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浓缩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受众只能“概览”天下大事,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某一件。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兜售,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将大大降低。《马斌读报》的内容就常常与CCTV-2的全球咨讯榜相同,甚至连主持人的评论都一模一样,如果观众又恰巧看过这两档节目,就极易产生厌恶感。例如在6月15日美国NBA篮球总决赛的信息播报时,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就一模一样,让观众看了之后,感觉电视台在敷衍观众一样。

读报类节目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这种节目还处在成长阶段,在内容、形式、主持人定位上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变化,才能把读报类节目做精、做巧、做好。

3.《时事辩论会》:应该允许飞行员自由流动吗?

《时事辩论会》是凤凰资讯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每天一个热点话题,聚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通过多角度的辩论,可以使观众能洞悉到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增强了解事情的多面性。

从心态上来讲,观众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畅所欲言的通道,《时事辩论会》中,主持人把观众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做了观众的传声筒,因此受到很高评价。

该节目形式是由节目主持人作为辩论会的主持人交代背景、提出辩题,节目邀请不同领域专家针对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嘉宾身份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不同,因此形成了观点的针锋。节目在你来我往地辩论中进行,嘉宾不时抢话、插话,时常因为各执一词、无法说服对方,由辩论发展成争吵,节目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趣味性。

这种辩论形式的评论节目的存在应该放到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未彻底完成(飞行员无法自由流动就是一例),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事件本身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这应该是一个言论多元、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新闻评论节目就不应该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观点,《时事辩论会》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同时展现,更能够引发受众深入的、全面的思考。

只提供观点不提供结论,这是《时事辩论会》区别于其他评论节目的特色。通过每期半个小时的辩论,并没有在节目结束时分出个胜负、得出个结论,而是开放式的结尾,由观众自己思考。在飞行员这期节目里,节目结束了,嘉宾的讨论还在继续,并没有飞行员到底该不该自由流动的定论提供给观众。这与国内大部分评论节目强烈的舆论引导、鲜明的立场表达截然不同。这种节目形式在心理上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该栏目的另一大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以及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会读出网友针对辩题在凤凰网论坛上的留言,以及“是否支持飞行员自由流动”的投票情况,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讨论,主持人都会有选择地在节目中读出。对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反馈机制较弱的劣势,增强了媒体的交互性,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将普通民众的观点在节目中读出,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媒体在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节目仿佛是一个公共事件的讨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意见表达权和媒介接近权。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至今, 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更新,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的梳理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依赖报纸的评论稿, 通过口播的方式发挥电视的新闻评论作用;《焦点访谈》的诞生预示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革新和发展, 到《实话实说》的出现, 该类节目又进入了谈话类阶段,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同形态遍地开花阶段, 呈现出如下现状:

(一) 目前的存在形态

总的来说, 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各异, 无论是《焦点访谈》式的, 还是《实话实说》式的, 我们都可以在电视媒体中看到,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提供并展示论据的述评式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此外像中央台的《新闻调查》, 安徽台的《新闻观察》都是属于这类节目。在评论过程中“注重以事实说话”, 通过记者从现场拍摄到的真实的一线画面来表达观点, 引发议论。它的特点是, 在一个演播间内由主持人进行新闻话题的开场白, 然后中间是新闻事件的报道, 它的评论主要体现在在结尾时支持人的评论, 记者在现场采访相关人士的观点以及解说词的运用等方面。

2.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并调动现场观众参与讨论的谈话类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实话实说》为代表, 这类节目有着一个基本的模式, 那就是“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模式。当然这类节目也有的是没有现场观众的互动, 如央视的《央视论坛》等。如今, 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 还诞生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节目, 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不断有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活动, 还有嘉宾之间的争吵以及场外观众的参与。

3.各种新闻事件的复合杂糅到一起的资讯杂志类节目:如央视的《中国新闻周刊》, 它主要是集中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而不是一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或出发点, 这类节目往往点评比较简单, 但是触及面比较广。

4.民生新闻类型的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齐鲁电视台《拉呱》、四川卫视《新闻连连看》、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代表, 它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主持人以多样化的评论手段, 对一些地域性、贴近性强的内容发表看法, 引导观点。这类节目目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具有和大的发展潜力, 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二) 优缺点分析

1. 优势

(1) 仍然发挥着电视新闻评论的一贯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在创办之初就意在引导社会, 解读社会, 监督社会, 从而整合社会。目前, 电视新闻评论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时下大众关心的问题都是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焦点访谈》创立之初的1994年, 专家调查得出的社会问题排序依次为:物价、腐败、国有企业问题和社会治安。今昔相比, 我们发现, 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 但腐败、国企、社会治安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 仍然占据着电视节目的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评论由于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解读, 特备是对社会的监督功能, 使得广大的观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情感上的依恋, 往往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都会选择观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希望从中得到事件的真实信息。这类节目由于其和观众的沟通, 语言的真挚而没有丧失观众对其喜爱的程度。

2. 劣势

(1) 同质化十分严重: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存在各种形态, 但是缺乏新的节目样式, 节目的制作始终停留在《焦点访谈》模式上, 特别是地方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缺乏独创性, 有时甚至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雷同”现象。

(2) 监督评论弱化: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中, 很多节目只是流于形式, 对于社会现象的监督和新闻事件的解读、评价渐渐淡化, 一些普通百姓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监督力度缺乏, 反而选择一些高而空的话题。一些节目只是或罗列现象, 只叙不议;或述多评少, 甚至以述代评。

(3) 新闻时效性不强:目前,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在新闻事件被通过消息的形式在媒体中广泛报道之后才出现, 这无疑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今, 信息时代如此发达, 各大媒体是纷纷抢“第一时间”, 只有新闻评论是严重滞后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对于电视观众来说, 这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

(4) 价值发现存在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偏概全”“静止不发展”等方面。有些节目只是抓住一个点或者是某几个点而加以放大, 缺乏深入的探究;而另一些节目, 往往只停留在事件本事, 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目前电视新闻评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必然会出现新的格局, 打破原有的状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展, 大众文化不断提高, 参与意识以及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 未来的电视新闻评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或许会有大发展:

(一) 直播现象:从“滞后”传播走向“即时”传播

目前, 在我国,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直播已经成为重大电视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但是, 在电视新闻评论中, 我们却很少看到直播式的节目, 只有当一些重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会看到主流媒体,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会做一些直播型的带有新闻评论的节目, 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 央视就把相关专家直接请到现场或与专家连线,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事件的解读和评论。

那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的直播发展也会让新闻评论的直播成为可能。因为这种直播它不仅可以传达基本的新闻事件, 而且可以抢占思想, 引发思考, 能够起到更好的引领社会的作用。同时, 这种现场的评论可以增强观点的可信性, 提高节目的公信力。

(二) 民生新闻:新闻与评论更加紧密的结合

民生新闻如今已经占据了大多数的电视新闻市场, 人们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而民生新闻中的具有个性的主持人评论无疑将是电视新闻评论新的发展方向。

在“民生新闻”栏目基础上, 一种“短小、灵活、轻松、幽默”的电视新闻评论方式发展起来, 贴近生活, 走进民间, 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是它取之不尽的养料。而这种节目在老百姓中也受到了欢迎, 因为它是以一种百姓视角, 与观众平等的态度进行着事件的点评, 一些点评甚至恰好切中要害, 说出了百姓内心深处的想法。

民生新闻的评论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采取平民的视角, 关注平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感, 评说百姓的喜怒哀乐、冷暖痛痒, 强调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果新闻和评论在民生新闻中能够更好的结合, 那无疑会对电视新闻评论产生巨大的改变。

(三) 谈话节目:从“主持人对嘉宾的发问”到“主持人与嘉宾的聊天”

谈话类节目具有很好的现场感, 即使不是现场直播, 主持人与嘉宾和观众的互动也能够给电视观众很强的现场感。

如今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谈话类节目往往限于主持人必须是向嘉宾发问的状态, 这种样式事实上限制了观点的表达, 如果主持人和嘉宾以一种闲聊多的方式进行新闻事件的解读和探讨, 再追加场外观众的互动, 这将会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亲民化”, 在随意中将大道理传播出去。这是一种“主持人与嘉宾的聊天”的方式, 如央视的《新闻1+1》就是这样的案例, 以后也许还会走上无主持人的状态, 现场无所谓有没有主持人, 类似于《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式。

摘要:自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始,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试着从存在形式、优势和劣势三个方面, 对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进行一番阐释, 同时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一点看法, 认为将来在民生新闻评论、直播新闻评论和谈话型新闻评论三个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形式,优劣势,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燕.当前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三昧, 2006 (8) .

[2] 刘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多样化发展初探[J].新闻知识, 2006 (9) .

[3] 张玲玲, 张如成.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及制约性因素分析[J].新闻界, 2006 (4) .

[4] 连保军.网络冲击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趋势[J].传媒, 2006 (8) .

[5] 袁长保, 郭雄.当今受众市场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优劣势分析[J].新闻知识, 2005 (9) .

[6] 李琦.困惑与突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7] 吴玉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制作理念的误区与对策[J].新闻传播, 2005 (8) .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电视评论节目具有针砭时弊、观点明确的特征,因此广受大众的喜爱。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收视率,发挥电视媒体的导向作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评论节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地方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水平与电视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提出措施如下:注重百姓话题,注重评论深度,注重观点公正。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意义;概述;措施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电视是目前观众最多、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它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因为新闻评论节目永远与时俱进,具有旗帜鲜明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评论节目能够通过专家学者大众对社会新闻话题的分析、评述,来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判断。这有利于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通过专家学者对新闻话题的评论,能够使事件发生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社会大众明白某一新闻事件或政策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大众通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而会深入到现象背后,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帮助社会大众明辨是非,抵制假丑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目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电视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普通大众,对当前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立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这四个特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这两种类型。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发展过程中,在理论认知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论误认为是批评,在节目中对事件现象的批评较多而评论较少。在一些社会新闻价值较高的话题评论中,批评性的言论甚至占到了节目内容的一半以上。地方电视台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收视率,但是这只能够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在观点立场上有失偏颇。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就容易使得评论节目虎头蛇尾、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的选题选材过程中也过于大众化,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节目缺乏深度,难以吸引当地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在新闻话题评论过程中,观点立场不明确,难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难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地方电视台办好评论节目难上加难。

三、提高地方电视台评论类节目综合水准的措施

1.注重百姓话题

地方电视台要想通过评论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关注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要说出百姓的心声。首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价节目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要通过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例如,将百姓的合理愿望期许通过节目传递给政府部门,例如,将政府颁发的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百姓,评论节目将政策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服务娱乐百姓的基础上,提高对评论节目的重视,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节目来对每天重点新闻进行详细阐述,还可以聚焦百姓的生活,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拿出来讨论,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二,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百姓的兴趣,才能使评论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播放一些当地新闻之外,就基本没有提高收视率的时事评价节目,大部分电视台都将重点放在举办娱乐节目上,这只能短期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就会对节目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地方电视台要能够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地区的一些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要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大小事件,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百姓对节目予以关注。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话题的选择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要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这主要体现在评论节目的话题选择上。

电视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评论节目在话题选择时要注重影响效果、注重评论方式,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才能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实际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解决起来较为困难的话题,要慎重选择,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讨论。因为百姓对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话题往往较为关心,都希望通过节目得到希望的结果。如果电视台做到了,那么就会对评论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信任,相反就极有可能丧失兴趣。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选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贴近百姓的生活,还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拓宽眼界,着眼国际,突破地域限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国际性新闻进行研究评论,这样可以拓宽百姓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提高收视率。

2.注重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舆论价值就在于其研究之深。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举办新闻评论节目时注重节目话题评论的深度。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找到事件的根本问题所在,揭露新闻事件的本质,让百姓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让百姓了解真相,提高百姓透过表象看清内在的能力。评论节目要立足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而且还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地方电视台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论活动,不能将评论活动做成批评活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热衷于揭露与批评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这虽然能够达到警醒社会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观众审丑疲劳,难以为社会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物典型,难以达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电视台在举办这些节目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一些社会反面教材上,而要能够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生活接轨,要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电视台需要选择一些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话题,在研究评论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电视台在揭露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要让记者深入调查,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来让观众以正确的观念来武装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记者采访,深入进行调查取证,最终专家学者用科学的思想来思考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价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注重观点公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就是通过节目来摆事实、讲道理。电视评论节目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目的重点不仅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以此来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新闻采编人员将电视评论节目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渠道,受到贿赂之后就说好话,扭曲事实;又或者通过评论节目来发泄私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评论观点的公正客观。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高素质,明确自身的观点,立场坚定,要对新闻事件表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表述清楚,切忌含糊其辞、观点不明。新闻评论人员在评论节目中要能够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要加以批判,例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伪科学等不良社会现象,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批判能够为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活力。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时也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影响,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先进榜样,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能够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端正观念,保证评论观点的公正公平,不失偏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发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论节目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需要提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视,要能够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新闻评论话题材料选择的能力,要能够在选题选材时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要能够了解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是什么,要能够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排忧解难。评论节目还要凸显出当地特色,这样才能树立地方品牌。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要能拓宽节目内容的深度,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价值的作用,要能保证评论节目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高质量,才能提高评论节目的收视率,才能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非白,朱华清.县市级电视台如何办好访谈类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0,(11).

[2]全煜.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浅论地方台如何办好新闻评论节目[J].新闻爱好者,2008,(16).

[3]邵智,李玉杰.关于办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26).

[4]李峰.专业性评论与受众需求的对接——中央电视台对台评论节目评析[J].电视研究,2001,(12).

电视新闻标题制作评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闻评论因其担任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功能,而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性传播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帮助新闻评论实现正确的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功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存在着非理性传播现象。要做到新闻评论的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传统媒体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兴起,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当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表达形式多样、能够迅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内容上也更契合现代人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追求,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教授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由此可见,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注重阐述对新闻事实的看法和见解,强调说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确。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应当能够跳出一事一议,视野狭窄的局限,找出问题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重要性体现

之所以一再强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注重理性传播,是因为理性传播既推动了传统媒体自身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理性传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决定了“说什么”,而新闻评论却意味着“怎么说”。新闻评论是一家媒体风格特色的体现,它代表了传统媒体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显示传统媒体作为舆论中心的力量。理性传播就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在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做到立论有思想性、论辩有逻辑性、说理有透彻性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剖来针砭时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们大多带有浓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谓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达,既不盲目从威、也不从众。

2.理性传播通过把控社会舆论引导大方向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通常作为其实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职责的重要手段,理性传播则担负把控方向的任务。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上,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潮为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在地震和海啸侵袭后数天内一直处于核泄漏当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对核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国内开始出现声称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污染,而食盐则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导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对此,众多媒体迅速刊发评论文章,例如仅在3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央视《新闻1+1》节目也播出了评论《危“盐”耸听为哪般?》[2],这些新闻评论及时地进行了社会舆论的引导,理性辩证地对谣言的不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使得事态不到几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必须能够使受众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充分展现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3.理性传播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权威性

近年来,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其反应迅速、写作自由能够在一时之间引领舆论,但是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表达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比较偏激,情绪化评论言语泛滥。另外,没有有效的信息把关,受众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新闻评论颇具难度,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思维则大大强于网络媒体的不规范表达,在写作上更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为受众提供了一片“信息净土”;在观点阐述上,能够以正确的立场为前提,包容不同立场的不同发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总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备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的采编评论队伍,能够在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坚持进行理性传播,在权威性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传播现象

1.一边倒式的跟风性评论

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的一边倒式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7·23甬温高铁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评和声讨,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盲目的冒进,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开发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媒体就全盘否认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这种非理性的新闻评论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

一边倒式的跟风报道在对于犯罪事件的报道上倾向更加明显。往往由于案件的情节恶劣,社会民众群情激奋,容易爆发出集体情绪宣泄的现象,很多媒体的新闻评论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顺应社会大多数人的呼声,非但没有通过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反而丧失观点立场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煽风点火”的帮手。

2.泛化中庸的无内涵评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为在时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针对性要更强,论证要更缜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缺乏独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见的表现指评论性语言的轻描淡写,缺乏深度和力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犹如“隔靴搔痒”,切不中要害。“万金油式”的空泛点评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立法……”;“人们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但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等等[3],这些话语摆足了经验主义的大架子,但讲的都是套话、空话,缺乏建构能力,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沦为同质化的空泛批评,令人读起来苍白乏味。而有的新闻评论或许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却因为缺少对实践的联系或者是新闻评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限,谈不出多少真知灼见。

一篇新闻评论只有就事论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彰显其观点的价值性,即独特的理性思维。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新闻评论的另外一种非理性传播现象表现在回避部分新闻事实,为求观点表达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闻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为某些媒体想要追求所谓的公众效应而采取较为极端的新闻评论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

要杜绝片面化的新闻评论,就应该注意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坚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这种剖析鉴别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路径

有人提出,新闻评论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4]。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实现,预防新闻评论的不良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

首先,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信息,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理性传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如果新闻评论引用了未经核实的消息,那么无论评论立场如何义正言辞、用词造句多么准确到位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对网络信源加以求证核实。由于网络信息把关的宽松性和传播渠道的急剧增多,各类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例如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传出文坛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证实是谣言。然而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却会在消息未经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就进行错误转发评论,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被网络信源误导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新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对信源核实的严谨态度因为网络信息来源的“海量复杂”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引述信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新闻事件中,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凭据仅是因为其十多年的丰富种植经验。好在大多数媒体还是在悉心求证专家后得出了结论:强降雨是主因,膨大剂使用时机的不当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适量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论断一出不仅及时为受众解惑,澄清传闻,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严谨理性。所以新闻评论的论据来源必须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作为支撑才会更有说服力。

2.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

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评论还需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确的观点做为立论的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传播”,要求媒体在选材立论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地分析新闻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出现对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对事实的混淆模糊,造成观点上的避重就轻,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2012年年底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央视暗访曝光“45天鸡”的新闻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鸡饲养过程中的违规用药现象。但报道一出,不少媒体评论的重点放在了肉鸡的短期速成上,将这一业界正常现象加以夸张化放大化,反倒对违规用药这一真正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受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报刊载的一篇评论[5],肯定了“速成鸡”45天出栏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消费者对于“使用激素促进肉鸡生长”的认知误区。这篇评论将批判重点放在了速成鸡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过低,并不能保证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栏肉鸡体内药物残留量都达标,进而对肯德基等快餐企业如何考评供货商供应链,其内部的风险监控体系又是如何确保鸡肉的安全提出疑问和要求回应。

3.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

新闻评论要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学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好新闻评论中事实客观叙述与观点主观阐释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实代替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引用确实能证明评论的客观性,但要明确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占据文章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谓的评论就变成了新闻专题或是深度报道,甚至沦为对新闻事件的二次重复报道,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观点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实,新闻评论中的论据部分主要由新闻事实构成,论证的过程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结论,所以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证,评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显得夸夸其谈。事实的客观展现更加有利于评论增强说服性和权威性。新闻评论要注意轻抛观点、轻下结论,主观色彩过浓会造成“媒体话语霸权”,不但不能体现其理性思维,甚至遭到受众排斥,产生不信赖感。

4.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

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理性传播面临着新要求,比如如何让评论既合理又合情。笔者认为,理性思维不是有理无情,恰当地运用感性因素,倡导人文关怀能够使新闻评论更具有感染力,进而体现辩证思考、理性传播的魅力所在。

新闻评论作为最能表达媒体立场和倾向的传播方式,担负着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评论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社会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读,把大众舆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民众的生存境界,提高民众的普世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除了辩证批评的新闻评论类型,同时应该赞扬好的社会现象,发扬正面积极的能量新闻评论,由此也完成了自身传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传播过程[6]。

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从根本增强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途径之一。像评论力度不足、主观性过强、论证事实选择不当等一些导致新闻评论理性传播不足的问题,都与从业者对新闻材料把握不够准确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说到底,是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的,这直接损害了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无力势必将无法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广泛多样地吸收新观念、新思想,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学习能力,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坚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在宏观认识的把握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以说理为主,融理、事、情于一体。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让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具备更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日本“3·11地震”为例[J].媒体时代,2011,8.

[3]周磊.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理性[J].新闻窗,2007,3.

[4]原二军.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闻写作,2004,3.

[5]危“鸡”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鸡”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陈启华,郑桂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人文关怀的构建[J].现代视听,2008,4.

上一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互动教学高中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