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2023-09-09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显出勃勃生机。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优势特性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广播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由的媒介评论。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点。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对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时效性发展成为即时性,逐渐形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往往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要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尽情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观点愈发自由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须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甚至是一个表情,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写作、发表并形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要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发布,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结合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利于形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形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标准和规范,网友甚至可以利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述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而对不同的事件、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富、视野更广阔;发布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自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基本延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根据各自兴趣自发形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相互交流反馈。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出现了创新,如利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能,进行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作专题,为网友制作评论文集,建立评论数据库。③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的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接受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同时发布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对于能够使用网络的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几乎所有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坚强的后盾,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于当下具有倾诉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和电视有听众电话甚至邀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传统媒体格局之下,发表言论的权利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虽然广播、报纸、电视都致力于发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流畅地抒发。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大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网民有可能使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发展使网络终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遥不可及,网民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言论。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技术的突破和竞争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广泛参与的受众从自身环境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或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具体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人化不仅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点或者行文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点或者行为的否定。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局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伴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事态予以关注并进行思考和发表评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关注和分析新闻事件,形成观点和看法。在网络这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互之间平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大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引力,虽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艳,《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 《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

④周灿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影响》,《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

⑤杨树,《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功能》,《云梦学刊》,第29卷第6期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2篇

摘 要 网络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目前,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在另个层面分析可得出,网络新闻的标题已成为当前连接内容主题的重要导火线,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当前网络新闻标题常见差错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给出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新闻标题;差错分析;制作范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地习惯通过网络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9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1.6%。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凸显方便、快捷、迅速、海量等优势。作为网络新闻关键要素之一的新闻标题,在制作上逐步摆脱了初期对传统新闻标题的简单模仿和直接照抄,逐渐形成了网络媒体自身的特色。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给读者快速寻找新闻内容提供了方便,网络新闻的标题连接着阅读者对热点的评论依据以及对内容阅读的兴趣爱好,在整个制作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设没有亮点的网络标题,阅读者便会对整个新闻内容没有丝毫的兴趣热点,从而失去了新闻本质的意义。

1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分析

1.1 标题缺乏准确性和确定性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新闻事件,只有准确的新闻标题才能给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新闻信息。新闻标题要有非常明确的指向,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要让读者一目了然。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新中国最大盗窃案:3人偷油4.7亿

分析:该新闻标题含糊不清,涉案人员偷油4.7亿吨或者4.7亿千克,还是4.7亿元呢,没有表述准确。根据文章内容,正确表述为“新中国最大盗窃案:3人偷油价值4.7亿元”。

1.2 标题对新闻事实概括不准确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既要能概括新闻事件的总体情况又要反映新闻事实。有些编辑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将标题制作得非常有感染力、吸引力,但有时会忽略了新闻事实,甚至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使读者产生误解。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女性信用卡流行:镶钻、可自拍、带

香味

分析:该标题中的信用卡“可自拍”一词给读者的感觉是信用卡具有自拍功能。而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了解到,该信用卡只是允许信用卡申请者将其自拍靓照上传至银行,由银行印在信用卡上而已,并没有拍照功能。

1.3 为追求阅读量使用较为夸张的词语

编辑制作标题肆意夸张渲染,使用“最”“有史以来”“闻所未闻”“触目惊心”等一系列夸张的词语,希望借助这些夸张化词语,试图激起网民的好奇心。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有史以来最难读的一本书 真的很难读

标题:英雄聯盟竟榜上有名!有史以来应该拒绝玩的7款游戏

标题:闻所未闻!揭秘十件艺术杰作的隐藏

真相

分析:以上新闻标题均使用较为夸张的词语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新闻标题的制作还应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宜过分夸张渲染。

1.4 标题句子不完整,语法不规范

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表意明显,语法、句子结构要求严格。而网络新闻标题由于字数、空间有限,往往句子较短,大多使用断词断句,造成新闻标题的语法使用不规范,句子不完整。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北京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违法

分析:该新闻标题表述有误,省略不当,读者易误解为: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的行为是违法的。其实文中的意思是北京市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辆配备驾驶员从事营运均属违法。

1.5 网络语言的不当使用

当前网络新闻发展的目标不断朝向创新、实用的趋势进行,但是在当前环节方面存在网络用语不当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网络用语,容易使读者对新闻标题产生视觉疲劳,对频繁使用网络用语产生反感。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常见差错举例:

标题:“精三扫”火爆通信圈 精神可嘉基层鸭梨大

分析:该新闻标题中的“鸭梨大”属于不当使用网络热词。“鸭梨”是“压力”的谐音,但该词不宜随意被替代,该词用在新闻标题上很容易混淆词义,属用词不规范。

2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与分析

1)简洁准确,突出亮点。网络新闻标题应以明示内容为第一要旨,即要简洁、准确。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一般原则,网络新闻标题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展示给读者。同时,要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吸引读者阅读,让网络新闻标题“亮”起来。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既要门好进脸好看,更要话好听事好办

来源:东南网 2013年11月02日

分析:该标题简单明了,直接在标题中表达自己的态度,针对性很强。标题采用对称的方式,“门好进脸好看”与“话好听事好办”,形式上对称,读起来顺口。标题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两句话,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让读者产生共鸣。

标题:今年抓获境外逃犯409名 28名涉案金超亿元

来源:人民网 2016年8月18日

分析:该标题文字简洁,是一个好标题。通过准确的数字将新闻重点交代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一眼就看得明白。这几个数字给了读者很强的冲击力,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虚实结合有分寸。题目有长有短,标题可由两个断开的短句组成,可以是主题和副题,实题和虚题。网络新闻的标题一般采用实题,虚题部分可有可无,但新闻标题如果只采用实题则显得较为“生硬”,为了使新闻标题鲜活且有内涵,可有分寸地虚实结合。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三都消防大队开展队列训练

来源:黔南热线 2015年4月15日

分析:该新闻标题主题和副题的使用让新闻标题看起来更直接美观。主题采用对偶的形式,“内”与“外”表明了方向,“素质”与“形象”指明了内容,两个动词的使用,让主题看起来铿锵有力。副题是实标题,给主题做了补充说明,点出新闻的具体内容,让读者一眼就看得明白。

标题:网路畅 资源通 产业兴 ——福建厦门市民畅享“互联网+”智慧新生活

来源:经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第07版

该新闻标题采用复合式新闻标题,由主题和副题构成。主题中“网路畅”“资源通”“产业兴”三个词层层递进,气势强烈,吸引读者。副题紧扣当下热点“互联网+”,突出新闻重点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

3)呈现动感,活用动词。新闻标题要呈现出一种动感,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不使用形容词,要多用动词,活用动词。富于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使人眼前一亮。尤其对需要吸引读者眼球的网络新闻标题来说,更是要找准这个能让文章“动”起来的动词,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千元“秒”苹果 到手山寨货

来源:大洋网 2016年8月18日

分析:该标题文字前后形成对称的结构,使人读起来简洁轻快,朗朗上口。“秒”作为动词运用简练而传神,呈现动态画面。

4)形成特色,凸显优势。标题是网络新闻的灵魂,而当前的网络新闻标题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众多新闻标题都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很难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新闻标题的制作应最大限度减少同质化现象,通过不断地创新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风格,使自己的新闻标题在众多同类新闻标题中脱颖而出。

优秀新闻标题制作范例:

标题:“回归田园”,日本能阻挡“乡村消

失”吗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8月19日 21 版

分析:該标题采用了反问的句式,这种句式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疑问感,引起读者的好奇。标题中“回归田园”和“乡村消失”形成对比,这种对比让读者的阅读欲望更加强烈。对比加反问,让这则新闻标题脱颖而出。

3 结束语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和开发的过程,也是体现编辑业务水平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网络新闻标题对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实现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促进网络新闻的发展,提高网络传播在未来传播格局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新闻标题举例均选自各大网站及所属纸质媒体原标题,未做任何修改。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朝丞,王秀芬.标题的制作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3篇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至今, 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更新,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的梳理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依赖报纸的评论稿, 通过口播的方式发挥电视的新闻评论作用;《焦点访谈》的诞生预示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革新和发展, 到《实话实说》的出现, 该类节目又进入了谈话类阶段,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同形态遍地开花阶段, 呈现出如下现状:

(一) 目前的存在形态

总的来说, 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各异, 无论是《焦点访谈》式的, 还是《实话实说》式的, 我们都可以在电视媒体中看到,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提供并展示论据的述评式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此外像中央台的《新闻调查》, 安徽台的《新闻观察》都是属于这类节目。在评论过程中“注重以事实说话”, 通过记者从现场拍摄到的真实的一线画面来表达观点, 引发议论。它的特点是, 在一个演播间内由主持人进行新闻话题的开场白, 然后中间是新闻事件的报道, 它的评论主要体现在在结尾时支持人的评论, 记者在现场采访相关人士的观点以及解说词的运用等方面。

2.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并调动现场观众参与讨论的谈话类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实话实说》为代表, 这类节目有着一个基本的模式, 那就是“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模式。当然这类节目也有的是没有现场观众的互动, 如央视的《央视论坛》等。如今, 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 还诞生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节目, 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不断有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活动, 还有嘉宾之间的争吵以及场外观众的参与。

3.各种新闻事件的复合杂糅到一起的资讯杂志类节目:如央视的《中国新闻周刊》, 它主要是集中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而不是一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或出发点, 这类节目往往点评比较简单, 但是触及面比较广。

4.民生新闻类型的节目:这类节目主要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齐鲁电视台《拉呱》、四川卫视《新闻连连看》、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代表, 它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主持人以多样化的评论手段, 对一些地域性、贴近性强的内容发表看法, 引导观点。这类节目目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具有和大的发展潜力, 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二) 优缺点分析

1. 优势

(1) 仍然发挥着电视新闻评论的一贯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在创办之初就意在引导社会, 解读社会, 监督社会, 从而整合社会。目前, 电视新闻评论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时下大众关心的问题都是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焦点访谈》创立之初的1994年, 专家调查得出的社会问题排序依次为:物价、腐败、国有企业问题和社会治安。今昔相比, 我们发现, 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 但腐败、国企、社会治安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 仍然占据着电视节目的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评论由于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解读, 特备是对社会的监督功能, 使得广大的观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情感上的依恋, 往往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都会选择观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希望从中得到事件的真实信息。这类节目由于其和观众的沟通, 语言的真挚而没有丧失观众对其喜爱的程度。

2. 劣势

(1) 同质化十分严重: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存在各种形态, 但是缺乏新的节目样式, 节目的制作始终停留在《焦点访谈》模式上, 特别是地方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缺乏独创性, 有时甚至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雷同”现象。

(2) 监督评论弱化: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中, 很多节目只是流于形式, 对于社会现象的监督和新闻事件的解读、评价渐渐淡化, 一些普通百姓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监督力度缺乏, 反而选择一些高而空的话题。一些节目只是或罗列现象, 只叙不议;或述多评少, 甚至以述代评。

(3) 新闻时效性不强:目前,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在新闻事件被通过消息的形式在媒体中广泛报道之后才出现, 这无疑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今, 信息时代如此发达, 各大媒体是纷纷抢“第一时间”, 只有新闻评论是严重滞后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对于电视观众来说, 这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

(4) 价值发现存在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偏概全”“静止不发展”等方面。有些节目只是抓住一个点或者是某几个点而加以放大, 缺乏深入的探究;而另一些节目, 往往只停留在事件本事, 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目前电视新闻评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必然会出现新的格局, 打破原有的状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展, 大众文化不断提高, 参与意识以及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 未来的电视新闻评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或许会有大发展:

(一) 直播现象:从“滞后”传播走向“即时”传播

目前, 在我国,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 直播已经成为重大电视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但是, 在电视新闻评论中, 我们却很少看到直播式的节目, 只有当一些重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会看到主流媒体,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会做一些直播型的带有新闻评论的节目, 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 央视就把相关专家直接请到现场或与专家连线,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事件的解读和评论。

那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的直播发展也会让新闻评论的直播成为可能。因为这种直播它不仅可以传达基本的新闻事件, 而且可以抢占思想, 引发思考, 能够起到更好的引领社会的作用。同时, 这种现场的评论可以增强观点的可信性, 提高节目的公信力。

(二) 民生新闻:新闻与评论更加紧密的结合

民生新闻如今已经占据了大多数的电视新闻市场, 人们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而民生新闻中的具有个性的主持人评论无疑将是电视新闻评论新的发展方向。

在“民生新闻”栏目基础上, 一种“短小、灵活、轻松、幽默”的电视新闻评论方式发展起来, 贴近生活, 走进民间, 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是它取之不尽的养料。而这种节目在老百姓中也受到了欢迎, 因为它是以一种百姓视角, 与观众平等的态度进行着事件的点评, 一些点评甚至恰好切中要害, 说出了百姓内心深处的想法。

民生新闻的评论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采取平民的视角, 关注平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感, 评说百姓的喜怒哀乐、冷暖痛痒, 强调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果新闻和评论在民生新闻中能够更好的结合, 那无疑会对电视新闻评论产生巨大的改变。

(三) 谈话节目:从“主持人对嘉宾的发问”到“主持人与嘉宾的聊天”

谈话类节目具有很好的现场感, 即使不是现场直播, 主持人与嘉宾和观众的互动也能够给电视观众很强的现场感。

如今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谈话类节目往往限于主持人必须是向嘉宾发问的状态, 这种样式事实上限制了观点的表达, 如果主持人和嘉宾以一种闲聊多的方式进行新闻事件的解读和探讨, 再追加场外观众的互动, 这将会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亲民化”, 在随意中将大道理传播出去。这是一种“主持人与嘉宾的聊天”的方式, 如央视的《新闻1+1》就是这样的案例, 以后也许还会走上无主持人的状态, 现场无所谓有没有主持人, 类似于《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式。

摘要:自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始,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试着从存在形式、优势和劣势三个方面, 对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进行一番阐释, 同时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一点看法, 认为将来在民生新闻评论、直播新闻评论和谈话型新闻评论三个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形式,优劣势,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燕.当前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三昧, 2006 (8) .

[2] 刘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多样化发展初探[J].新闻知识, 2006 (9) .

[3] 张玲玲, 张如成.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及制约性因素分析[J].新闻界, 2006 (4) .

[4] 连保军.网络冲击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趋势[J].传媒, 2006 (8) .

[5] 袁长保, 郭雄.当今受众市场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优劣势分析[J].新闻知识, 2005 (9) .

[6] 李琦.困惑与突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7] 吴玉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制作理念的误区与对策[J].新闻传播, 2005 (8) .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4篇

摘 要:电视评论节目具有针砭时弊、观点明确的特征,因此广受大众的喜爱。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收视率,发挥电视媒体的导向作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评论节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地方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水平与电视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提出措施如下:注重百姓话题,注重评论深度,注重观点公正。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意义;概述;措施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电视是目前观众最多、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它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因为新闻评论节目永远与时俱进,具有旗帜鲜明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评论节目能够通过专家学者大众对社会新闻话题的分析、评述,来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判断。这有利于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通过专家学者对新闻话题的评论,能够使事件发生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社会大众明白某一新闻事件或政策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大众通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而会深入到现象背后,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帮助社会大众明辨是非,抵制假丑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目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电视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普通大众,对当前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立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这四个特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这两种类型。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发展过程中,在理论认知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论误认为是批评,在节目中对事件现象的批评较多而评论较少。在一些社会新闻价值较高的话题评论中,批评性的言论甚至占到了节目内容的一半以上。地方电视台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收视率,但是这只能够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在观点立场上有失偏颇。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就容易使得评论节目虎头蛇尾、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的选题选材过程中也过于大众化,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节目缺乏深度,难以吸引当地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在新闻话题评论过程中,观点立场不明确,难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难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地方电视台办好评论节目难上加难。

三、提高地方电视台评论类节目综合水准的措施

1.注重百姓话题

地方电视台要想通过评论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关注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要说出百姓的心声。首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价节目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要通过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例如,将百姓的合理愿望期许通过节目传递给政府部门,例如,将政府颁发的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百姓,评论节目将政策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服务娱乐百姓的基础上,提高对评论节目的重视,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节目来对每天重点新闻进行详细阐述,还可以聚焦百姓的生活,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拿出来讨论,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二,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百姓的兴趣,才能使评论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播放一些当地新闻之外,就基本没有提高收视率的时事评价节目,大部分电视台都将重点放在举办娱乐节目上,这只能短期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就会对节目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地方电视台要能够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地区的一些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要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大小事件,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百姓对节目予以关注。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话题的选择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要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这主要体现在评论节目的话题选择上。

电视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评论节目在话题选择时要注重影响效果、注重评论方式,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才能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实际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解决起来较为困难的话题,要慎重选择,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讨论。因为百姓对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话题往往较为关心,都希望通过节目得到希望的结果。如果电视台做到了,那么就会对评论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信任,相反就极有可能丧失兴趣。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选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贴近百姓的生活,还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拓宽眼界,着眼国际,突破地域限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国际性新闻进行研究评论,这样可以拓宽百姓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提高收视率。

2.注重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舆论价值就在于其研究之深。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举办新闻评论节目时注重节目话题评论的深度。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找到事件的根本问题所在,揭露新闻事件的本质,让百姓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让百姓了解真相,提高百姓透过表象看清内在的能力。评论节目要立足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而且还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地方电视台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论活动,不能将评论活动做成批评活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热衷于揭露与批评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这虽然能够达到警醒社会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观众审丑疲劳,难以为社会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物典型,难以达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电视台在举办这些节目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一些社会反面教材上,而要能够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生活接轨,要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电视台需要选择一些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话题,在研究评论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电视台在揭露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要让记者深入调查,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来让观众以正确的观念来武装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记者采访,深入进行调查取证,最终专家学者用科学的思想来思考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价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注重观点公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就是通过节目来摆事实、讲道理。电视评论节目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目的重点不仅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以此来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新闻采编人员将电视评论节目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渠道,受到贿赂之后就说好话,扭曲事实;又或者通过评论节目来发泄私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评论观点的公正客观。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高素质,明确自身的观点,立场坚定,要对新闻事件表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表述清楚,切忌含糊其辞、观点不明。新闻评论人员在评论节目中要能够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要加以批判,例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伪科学等不良社会现象,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批判能够为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活力。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时也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影响,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先进榜样,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能够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端正观念,保证评论观点的公正公平,不失偏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发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论节目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需要提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视,要能够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新闻评论话题材料选择的能力,要能够在选题选材时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要能够了解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是什么,要能够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排忧解难。评论节目还要凸显出当地特色,这样才能树立地方品牌。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要能拓宽节目内容的深度,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价值的作用,要能保证评论节目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高质量,才能提高评论节目的收视率,才能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非白,朱华清.县市级电视台如何办好访谈类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0,(11).

[2]全煜.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浅论地方台如何办好新闻评论节目[J].新闻爱好者,2008,(16).

[3]邵智,李玉杰.关于办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26).

[4]李峰.专业性评论与受众需求的对接——中央电视台对台评论节目评析[J].电视研究,2001,(12).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5篇

摘要:新闻评论因其担任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功能,而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性传播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帮助新闻评论实现正确的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功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存在着非理性传播现象。要做到新闻评论的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传统媒体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兴起,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当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表达形式多样、能够迅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内容上也更契合现代人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追求,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教授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由此可见,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注重阐述对新闻事实的看法和见解,强调说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确。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应当能够跳出一事一议,视野狭窄的局限,找出问题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重要性体现

之所以一再强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注重理性传播,是因为理性传播既推动了传统媒体自身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理性传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决定了“说什么”,而新闻评论却意味着“怎么说”。新闻评论是一家媒体风格特色的体现,它代表了传统媒体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显示传统媒体作为舆论中心的力量。理性传播就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在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做到立论有思想性、论辩有逻辑性、说理有透彻性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剖来针砭时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们大多带有浓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谓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达,既不盲目从威、也不从众。

2.理性传播通过把控社会舆论引导大方向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通常作为其实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职责的重要手段,理性传播则担负把控方向的任务。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上,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潮为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在地震和海啸侵袭后数天内一直处于核泄漏当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对核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国内开始出现声称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污染,而食盐则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导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对此,众多媒体迅速刊发评论文章,例如仅在3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央视《新闻1+1》节目也播出了评论《危“盐”耸听为哪般?》[2],这些新闻评论及时地进行了社会舆论的引导,理性辩证地对谣言的不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使得事态不到几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必须能够使受众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充分展现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3.理性传播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权威性

近年来,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其反应迅速、写作自由能够在一时之间引领舆论,但是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表达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比较偏激,情绪化评论言语泛滥。另外,没有有效的信息把关,受众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新闻评论颇具难度,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思维则大大强于网络媒体的不规范表达,在写作上更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为受众提供了一片“信息净土”;在观点阐述上,能够以正确的立场为前提,包容不同立场的不同发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总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备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的采编评论队伍,能够在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坚持进行理性传播,在权威性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传播现象

1.一边倒式的跟风性评论

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的一边倒式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7·23甬温高铁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评和声讨,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盲目的冒进,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开发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媒体就全盘否认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这种非理性的新闻评论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

一边倒式的跟风报道在对于犯罪事件的报道上倾向更加明显。往往由于案件的情节恶劣,社会民众群情激奋,容易爆发出集体情绪宣泄的现象,很多媒体的新闻评论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顺应社会大多数人的呼声,非但没有通过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反而丧失观点立场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煽风点火”的帮手。

2.泛化中庸的无内涵评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为在时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针对性要更强,论证要更缜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缺乏独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见的表现指评论性语言的轻描淡写,缺乏深度和力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犹如“隔靴搔痒”,切不中要害。“万金油式”的空泛点评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立法……”;“人们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但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等等[3],这些话语摆足了经验主义的大架子,但讲的都是套话、空话,缺乏建构能力,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沦为同质化的空泛批评,令人读起来苍白乏味。而有的新闻评论或许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却因为缺少对实践的联系或者是新闻评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限,谈不出多少真知灼见。

一篇新闻评论只有就事论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彰显其观点的价值性,即独特的理性思维。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新闻评论的另外一种非理性传播现象表现在回避部分新闻事实,为求观点表达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闻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为某些媒体想要追求所谓的公众效应而采取较为极端的新闻评论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

要杜绝片面化的新闻评论,就应该注意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坚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这种剖析鉴别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路径

有人提出,新闻评论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4]。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实现,预防新闻评论的不良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

首先,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信息,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理性传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如果新闻评论引用了未经核实的消息,那么无论评论立场如何义正言辞、用词造句多么准确到位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对网络信源加以求证核实。由于网络信息把关的宽松性和传播渠道的急剧增多,各类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例如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传出文坛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证实是谣言。然而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却会在消息未经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就进行错误转发评论,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被网络信源误导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新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对信源核实的严谨态度因为网络信息来源的“海量复杂”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引述信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新闻事件中,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凭据仅是因为其十多年的丰富种植经验。好在大多数媒体还是在悉心求证专家后得出了结论:强降雨是主因,膨大剂使用时机的不当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适量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论断一出不仅及时为受众解惑,澄清传闻,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严谨理性。所以新闻评论的论据来源必须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作为支撑才会更有说服力。

2.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

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评论还需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确的观点做为立论的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传播”,要求媒体在选材立论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地分析新闻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出现对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对事实的混淆模糊,造成观点上的避重就轻,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2012年年底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央视暗访曝光“45天鸡”的新闻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鸡饲养过程中的违规用药现象。但报道一出,不少媒体评论的重点放在了肉鸡的短期速成上,将这一业界正常现象加以夸张化放大化,反倒对违规用药这一真正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受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报刊载的一篇评论[5],肯定了“速成鸡”45天出栏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消费者对于“使用激素促进肉鸡生长”的认知误区。这篇评论将批判重点放在了速成鸡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过低,并不能保证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栏肉鸡体内药物残留量都达标,进而对肯德基等快餐企业如何考评供货商供应链,其内部的风险监控体系又是如何确保鸡肉的安全提出疑问和要求回应。

3.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

新闻评论要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学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好新闻评论中事实客观叙述与观点主观阐释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实代替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引用确实能证明评论的客观性,但要明确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占据文章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谓的评论就变成了新闻专题或是深度报道,甚至沦为对新闻事件的二次重复报道,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观点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实,新闻评论中的论据部分主要由新闻事实构成,论证的过程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结论,所以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证,评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显得夸夸其谈。事实的客观展现更加有利于评论增强说服性和权威性。新闻评论要注意轻抛观点、轻下结论,主观色彩过浓会造成“媒体话语霸权”,不但不能体现其理性思维,甚至遭到受众排斥,产生不信赖感。

4.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

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理性传播面临着新要求,比如如何让评论既合理又合情。笔者认为,理性思维不是有理无情,恰当地运用感性因素,倡导人文关怀能够使新闻评论更具有感染力,进而体现辩证思考、理性传播的魅力所在。

新闻评论作为最能表达媒体立场和倾向的传播方式,担负着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评论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社会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读,把大众舆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民众的生存境界,提高民众的普世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除了辩证批评的新闻评论类型,同时应该赞扬好的社会现象,发扬正面积极的能量新闻评论,由此也完成了自身传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传播过程[6]。

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从根本增强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途径之一。像评论力度不足、主观性过强、论证事实选择不当等一些导致新闻评论理性传播不足的问题,都与从业者对新闻材料把握不够准确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说到底,是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的,这直接损害了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无力势必将无法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广泛多样地吸收新观念、新思想,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学习能力,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坚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在宏观认识的把握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以说理为主,融理、事、情于一体。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让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具备更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日本“3·11地震”为例[J].媒体时代,2011,8.

[3]周磊.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理性[J].新闻窗,2007,3.

[4]原二军.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闻写作,2004,3.

[5]危“鸡”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鸡”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陈启华,郑桂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人文关怀的构建[J].现代视听,2008,4.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下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