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3-12-13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办学核心任务之一。在对我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把应用能力培养贯彻到课程教学中,启迪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改革目标,并从公共基础课、专业类课程群和基础资源三个方面论述了改革内容;提出“理论与实践并进,论证与试点同行”改革思路,并列举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面向应用进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全面贯彻自主学习思想,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 自主学习 创新

0 引言

我校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特色显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其二级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先进计算思维、[1-3]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必须和市场接轨,面向应用进行人才培养。[4,5]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及改革息息相关。[6-8]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是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重要课程群,部分课程为我校各工科专业的科学文化通识课,在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重要地位。

1 教学现状分析

以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我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已完成各门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更新,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基础、厚理论。该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多为基础类课程,包含众多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教学实施,均以基础理论为中心,保证课程知识传授的完整性。

(2)重通识、兼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在全国各大院校均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建设模式,该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建设在知识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尽可能向国内一流院校看齐。同时为体现民办高校特色,结合产业、企业应用背景及科研项目进行部分教学案例或例题设计。

(3)重传统、追前沿。目前,该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教学基础为传统的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和TCP/IP网络体系结构。对于计算机前沿技术的教育主要通过选修课“物联网与大数据基础”、“计算机新技术与应用”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和信息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学生对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复杂应用系统及智能设备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与学习能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应用实践不够充分,实验条件不够完善。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总授课40学时,仅含6学时实验,且目前实验室条件尚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求。而“计算机网络技术”选修课无实验学时。

(2)不能充分契合学生的工程应用背景。以計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标是培养是能在企事业IT相关部门从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而“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硬件类课程的标准及课程实施均以计算机科学教育为主,未体现“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工程特色。

(3)不能很好的融合学科前沿与新科技。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且对产业、企业现代化进程影响显著,但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群中,除“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外,其他课程由于学时所限,对学科前沿与新科技的介绍很少。

由于这些原因,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晦涩难懂,学无所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如今,计算机应用系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些系统中,无不贯彻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这类课程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各类系统的理解与应用。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将面向应用新人才培养,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需求为指导,提倡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计算机硬件课程基础性地位。

改革将以目前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为基础,把“应用新人才培养”贯彻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启迪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等各个方面对相关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争取建设1~2门校级优秀课程。

我校开设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如图1。该体系包含多种类型课程共八门,教学对象分别为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学生(科学文化基础课)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课)。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底层基础,支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人机交互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进一步由“计算机组成原理”支持“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物联网与大数据基础”新技术课程奠定基础。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性课程建设。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必修)、“计算机网络技术”(选修)和“物联网与大数据基础”(选修)三门课程。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门课程,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基本思想为:以实践为中心,启发并驱动理论知识学习。

(2)专业类课程群建设。计算机硬件类专业课授课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汇编语言”和“人机交互技术”五门课程。这类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专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在充分理解专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进行调整与更新,深入贯彻应用型为核心的思想。

根据课程本身的地位及建设现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改革侧重点在于与互联网工程需求的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改革侧重点在于实验与实践环节;“汇编语言”改革侧重点在于其应用性;“人机交互技术”改革侧重点在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基础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实验平台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主要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完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室建设,丰富“汇编语言”和“人机交互技术”课程资源,进一步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同时支撑“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进行设计与论证,完成物联网实验平台建设。

3 改革思路与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与经验的交流,吸取计算机教育先进的新的理念与经验,学习应用型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2)紧扣应用型,动员课程组全部力量,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与建设,对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和每一项课程改革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3)总结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经验与不足,重新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健全课程组织实施方案和教学评价方法;(4)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在各门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或试点,考查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

4 结语

将应用型思路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将以系统化理论指导课程群教改研究,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全面贯彻自主学习思想。目前,已构建较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已完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基本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和教材编写,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建设方案及论证工作,正在进行物联网实验平台建设。“汇编语言”课程采用全实验室授课方式和开放式考核方式,“计算机体系结构”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紧追学科前沿。

在今后的道路中,将进一步树立和牢固教师和學生教学双方“应用”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指导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重组并更新课程教学和实验内容,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机制,为培养实面向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廉.关于计算思维的特质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7-14.

[2] 曹军梅.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6):105-107.

[3] 李娟,黄颖.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122-123.

[4] 刘好汉.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7):18+34.

[5] 肖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6] 李石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85-90.

[7] 苗春雨,陈丽娜,叶安新,杜巧连,赵建民.面向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3):53-56.

[8] 李勤.“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0):13-14.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探讨留学生循证医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方法:以我校2016年和2017年循证医学教学中未实施形成性评价的4个国际本科学生班的学生为对照组,以2018年和2019年实施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的4个国际本科学生班的学生为实验组,实验组实行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和小组报告式考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闭卷考试对2016年和2017年的4个国际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通过课堂出勤率、上课抬头率、期末考试成绩以及问卷自评的方式对两组国际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实验组的课堂抬头率,对听课的反应率,考试及格率,平均分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評价具有优于传统教学的明显优势,在留学生的循证医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形成性评价;循证医学;留学生教学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1]。EBM的根本目的是进行临床实践应用,既需要文献检索知识、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课程的基础,又需要一定的临床思维。因此,深入参与和反复练习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EBM的鲜明特征和内在要求[2]。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最早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一个关键点为中心以知识结构网的形式拓展要点,类似一种总结或笔记形式,简化内容且突出重点,通过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推导图或关系图,增加老师讲解的逻辑性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4]。

EBM教学与大多数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在过去主要是以老师的讲授和期末闭卷考试为组成形式。但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睡觉打盹、玩手机的情况较为严重;第二,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难与临床课程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单一枯燥的讲解,对授课教师的负担较重,而且因为得不到反馈,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也不高。

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形成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模式和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逻辑思维,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有别于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已经成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适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循证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立“早临床、多临床、重临床”的训练体系,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反复实践掌握临床科研知识,并能运用在临床实践中。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于2018年开始留学生循证医学教学中探索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法。本实验选取2018年及2019年大四年级的4个班级共计213人在循证医学教学将思维导图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对照班级为2016年度和2017年度留学生大四4个班级共计195人,两个年度的学生均为留学生阶段第四年级,专业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国籍主要是印度、巴勒斯坦、尼泊尔等国家,授课老师为同一组教师授课,教材、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均安排一致。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期末闭卷考试考核进行。

实验组:利用思维导图+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讨论和PPT汇报;成绩构成为课堂提问5%,小组讨论10%,案例讨论5%和期末PPT汇报40%,Word材料准备40%。

(三)实施过程

教师培训:根据教研室之前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班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经验,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思维导图教学培训+形成性评价培训,并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和集体备课,尽量做到标准统一。

1.情境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首先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演示(下图),既而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指导学生主动提出临床问题,鼓励学生主动通过文献检索解决问题。授课地点在计算机机房,学生在进行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可以边操作,边提问,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临床思维,同时在课堂上遇见的问题,老师可以当时解决。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应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Great!,Outstanding!,Wonderful!,You are on top of it.”……[5]以我校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现实临床环境为背景,让学生应用证据,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文献检索能力、证据分级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课后将成绩计入形成性评价。

2.小组案例讨论:在学生提出具体的临床问题并进行文献检索之后,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分组,每组人数5~7人,学生按照分组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和检索的文献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演示,需要展示的包括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来源和分级等,其他小组同学和教学老师可以对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如果教师认为所提方案可以解决临床问题,则可以进行赋分;反之,该小组需要进行新的文献检索。教师根据案例讨论的计分表对学生进行赋分并计入形成性评价。

3.小组PPT汇报:以5~7人的小组为单位,不同人负责循证实践的不同部分,由组长进行汇报,由其他组员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个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的过度。临床问题刚被提出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对证据分级和文献检索的知识,在汇报的过程中应着重于基础理论;在课程尾声时,学生应该更多地立足于临床,从诸多高等级证据中找到“Best Evidence”。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遇见问题、询问老师、检索文献,反复修正调整,最后考核。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考试成绩分析

根据结果对比发现:实验组在考试通过率平均分都与对照组形成较大差异。两组及格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平均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实验组上课抬头率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2。

(二)调查问卷结果

课程结束后发放无记名问卷,让两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自己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的满意率为91.5%,对照组学生的满意率为72.3%,知识掌握程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6%和80.8%,说明实验组效果更好(P<0.05)。

三、讨论

EBM是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和临床决策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重要性毋庸讳言,同时,EBM还是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学科,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考核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能力和思维的培养[6]。

优秀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效率极大提高,因为学生闭门造斧的缺点在于,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局限并不自知。而教师可以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同时,学生在被指导纠偏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教师的反馈。

在老师场外指导,学生完成循证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了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为了解决老师给出的临床案例,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根据PICO原则构建问题。同时,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数据库中搜索文献,获取文献,如何筛选文献并找到最佳证据,教育学生如何评估证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疆医科大学在研究生班上已经进行了8年的EBM教学形成性评价。对于研究生来说,自学能力较强,尤其是临床知识较为丰富;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学生上课热情高昂,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当然,因为临床知识较为欠缺,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老师会在一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留学生们说,通过形成性评估促进自我提高的学习形式将比单纯准备期末考试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他们的整体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素质等等。

留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喜欢相对宽松的上课环境,更喜欢互动和彼此讨论,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留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易于对理论的理解。小组讨论又给学生更深入的课堂参与。

但是,国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按国籍或者性别分组的情况。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存在利用本国语言,而非英语发言的情况,而汇报人往往是几个固定的学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适时予以调整,保证小组组成的多元性,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和学习中来。其次,提出的临床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6-7]。

总之,在国际学生的循证医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结合形成性评价,发现国际学生在完成循证实践全过程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之外,还使教师变成了真正的“教”师。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老师的作用就是“念”PPT,念课本,但是在实行形成性评价之后,教师及时准确的反馈,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了学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正是在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在留学生教育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来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而通过检索临床证据协助临床诊疗的思维更是极端重要的,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式恰恰可以培养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锐,陈前军.人性化医疗与循证医学[J].医学与哲学,2019,40(23):5-7,10.

[2]高宇飞,高继成.循证医学的真与善[J].医学与哲学,2019,40(23):8-10.

[3]Booker SQ,Peterson N. Use of the knowledge treeasa mind mapina gerontologic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 Nurs Edu,2016,55(3):182-184.

[4]姚丽,张晓冬,吴媛,等.基于思维导图的PBL在神经病学规培医师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14.

[5]陈小垒,邵爽,徐筱婧媛,等.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价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10-13.

[6]杨娟,余海珠.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学科建设[J].特别健康,2019(22):123.

[7]钟晓路.浅析来华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6):112-117.

◎编辑 曾彦慧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安全是计算机安全的核心,DES加密算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分组加密算法。本文主要介绍了DES数据加密算法的一般原理以及加密解密过程,并针对该算法的不足进行改进。

关键词:DES;数据加密;分组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故障,会出现安全风险,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效率。落实机械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规范岗位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养,提高机械的运行效率,可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安全平稳地完成工程施工的任务。基于此,本文以油田工程为例对机械安全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1 工程机械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分析

针对工程施工作业的特点,选择各种机械设备,如修井机等,由于修井作业存在安全风险,如果不能很好地识别机械的安全风险,势必引发安全事故,给油气田的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导致严重的后果,引起人身伤亡及财产的损失。

机械的安全风险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所导致的。规范岗位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加强对机械的管理,解决修井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就能够避免安全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施工的任务。

只有合理控制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源,才能避免发生安全风险事故。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评估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事故发生后的严重程度,寻找规避安全风险的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尽可能提高修井作业的效率。

2 油气田机械安全风险探析

为了提高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采取HSE 管理的模式,保证达到健康、安全、环保的技术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程施工的任务。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降低修井作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 建立修井作业的风险评价体系

在井下作业修井作业过程中,实施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进行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通过观察确定安全风险源,尤其针对新增的危险源和变化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对机械的安全风险实施动态的管理方式,避免发生安全风险事故。对安全风险性进行量化评定,确认发生事故的概率,对工程施工的危害程度。加强对危险性的评价,合理控制安全风险源,降低安全风险的等级,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削减安全风险,提高井下修井作业的安全系数,发挥机械设备的优越性,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安全风险的危害性,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对工程施工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实施不同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检查和评估安全个案的情况,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达到了人员、环境和物质的安全水平,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排查,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对修井作业的环境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井喷及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机械的安全运行效率,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防止由于机械设备的原因而引发事故,给修井作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建立机械的安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设备维护保养人员的责任,规避人为的安全风险事故,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保证修井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识别修井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修井作业的安全隐患管理,实施安全风险识别管理模式,对机械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对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引起的重大事故进行分析,从操作人员的行为、设备的故障、工程施工的条件等方面,详细研究各种安全隐患的影响,及时解决影响修井作业安全的问题,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安全风险识别的范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高空坠落事故以及机械伤害事故的隐患,从解决人的安全操作开始,突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安全操作行为,避免发生严重的机械伤害事故。

2.3 削减机械安全风险的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建立机械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评定机械的安全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削减安全风险,达到预期的工程施工的效果。

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限制安全事故发生的范围和频率,减低机械事故的影响,避免发生严重的机械事故,影响到井下修井作业的顺利进行。及时检查工程施工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应急的处理,防止引發严重的事故,给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立风险削减措施的保障体系,对已经识别的机械的风险源,进行有效地控制,确定安全风险点,如机械设备的运转部件,连接紧固,达到设计的功率要求,避免部件发生脱落等情况,而影响到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机械防护设备和设施的管理,如防爆保护设施,防护装置,保证机械安全运行。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素质,实行持证上岗管理模式,使其会处理机械常见是故障问题,保证机械正常运行,降低出现事故的概率,也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实施井下修井作业的应急预案管理方式,及时有效地处理应急事故,避免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导致修井作业无法正常进行。通过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提出预防和处理井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问题的实施计划,按照工程施工的要求,进行安全风险培训和演练,一旦发生应急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

建立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包括参与应急处理的人员和组织机构,对修井作业环境的调查报告,井场周围的情况分析,应急设备、物资和材料的准备,应急事故处理的实施程序,遇到紧急事故的报告程序,联络人员和联系电话等,避免发生应急事故,处理不当,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简易的交通控制和现场的逃生路线,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危害,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

对井下修井事故进行应急反应处理,落实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和人员,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应急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应急事故,采取最佳的应急处理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实施应急反应计划,落实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处理人员队伍,合理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应急事故。应急处理保护设备和设施齐全完好,对应急事故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实施报告制度。一旦工程施工中发生应急事故,领导进入施工现场指挥,合理解决应急事故,才能降低事故的危害,使损失最少,有效地保证人身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2.5 加强机械的维护保养

在井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选择最佳的机械,并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高机械的安全运行效率,必须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养,才能降低安全风险,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达到最佳的使用状态发挥机械效率,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对机械的日常的维护保养,紧固各部位的螺栓,检查各个系统的润滑状态,避免机件损坏,而影响到修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机械的定期的维护保养,解决机械自身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设备的完整性,使其更好地为修井作业提供服务。在对机械的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对各种机械的运转部位进行检查和验收,使其达到设计的工作效率,防止机械的动力不足,无法正常起下管柱,或者由于压井液的循环不正常,而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给工程施工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油气田的机械中,增加井控设备的和设施,避免发生严重的井喷以及井喷失控的事故。应用井控的井口防喷器,抑制井喷事故的发生。当工程施工中,井口出现溢流的情况,立即关闭井控的井口防喷器,避免发生井喷事故,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3 结 论

通过对油气田机械安全风险的探析,确定油气田修井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合理解决机械的安全风险问题,提高修井作业的安全,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浩浩, 李洁, 徐亦陈. 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7(5).

[2]邹定东. 在用起重机械风险评价研究[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7(4).

[3]邹金和, 彭少辉. 机房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方法研究[J]. 金融科技时代, 2018, 26(4): 61-64.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一个矿山企业来说,安全状况完全取决于其安全管理运行模式,良好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能保证企业生产得以平稳顺利地进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文章就此分析了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基于现实情况的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矿山管理;安全管理;安全评价

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恶性竞争对矿山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加上对资源开发单纯的索取观念,矿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矿业企业的投资无论是国有大矿还是乡镇小矿都严重不足,只投入了保生产的基本建设资金,保安全的投资普遍欠账,致使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淡化、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现场管理混乱、职工缺乏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等,各类安全隐患显著增多,开采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矿山事故死亡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内各行业中排第一位。良好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保证企业生产得以平稳、顺利地进行,而落后的不合适宜的安全管理模式,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当旧的安全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办矿模式下安全生产的要求时,提出一个新的较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是非常迫切必要的。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矿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前瞻性策略。

一、加强矿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趋势

加强矿山安全基础管理的必要性1、是缓解严峻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2、是矿山安全管理实际的迫切要求;3、是以人为本,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4、是全球职业安全卫生发展的必然要求;5、科学技术进步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细探究竟显示矿山安全管理不完善,现有的政府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受到了市场经济管理创新体制的挑战,新的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使得政府外部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受到削弱,造成安全生产管理失控的局面。

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中主要存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安全文化明显落后,大部分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问题。在新办矿模式下,如何解决我国矿山存在的安全问题;如何强化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使安全管理模式匹配办矿模式的发展;以及如何完善矿山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体系等问题,是我国矿山走出安全困境的迫切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安全状况完全取决于其安全管理运行模式,良好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保证企业生产得以平稳、顺利地进行,而落后的不合适宜的安全管理模式,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趋势,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我国矿山企业都要改善其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安全生产,保证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日益更新,也应尽早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二、矿山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相应的安全政策

有效的安全政策可以让企业清楚的跟从,有助各方面商业表现,是组成不断改进具体承诺的一部分。为确保所建立与实施的安全要素化管理模式能够达到控制矿山安全风险和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目的,安全政策应包括以下的要求和承诺:认识工作安全与健康是企业的商业表现的一部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优先事项之一,遵守自身所适用且现行有效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

(二)设立安全部门组

安全部门或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应协调各级去实施安全计划。其主要職责是建议各级管理层一些安全与健康的守则、条件及标准。安全部门应包括以下职责:作为安全咨询中心及内部安全顾问,计划及制订安全计划,建议有关的安全与健康事项给最高管理层及各级管理层,协调安全计划的实施,监察安全计划的实施,跟进安全事项的纠正行动及检核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负责组织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三)制定内部安全规则

为达到安全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防止员工在工作场所受伤及健康受损,矿山企业应制定内部安全规则。内部安全规则包括一般规则、特别工作规则、特别工作的准许证及工序。

(四)进行安全事故调查取证和科学计量分析

总结前期危险状况,并以此为根据,加强防护措施。对前期危险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对事故原因的汇总可分为确定性因素、半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要坚决杜绝确定性因素的危害,要重视不确定因素和半确定因素,因为有时候不确定因素和半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更大。事故的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的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安全事故应急计划和评价

安全事故应急计划是针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的方法、程序的安排。应急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减少因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后的处理方式。事故的发生有时候是我们忽略或者说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事后的计划就非常的有必要。同时还要注意对计划的评价。

三、如何加强矿山安全评价质量

首先按照国家法律规则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评价。

其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安全评价队伍。强化内部管理,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权威。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的自身管理: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安全评价工作中,法律法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伴随安全评价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会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方发布各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信息。其次,应加强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内部审查。第三,应建立健全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也就是要学习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完善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建立安全评价资料及报告的登记、存档制度;建立安全评价报告内审制度、评价人员业绩档案、跟踪服务程序和质量申述及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均具有风险性,由于安全评价的特殊性(评价对象均为高危行业的企业),所以其更具有风险性。正因为具有风险性,如果对其把握不准,很有可能影响安全评价质量。

(一)矿山安全评价存在的主要风险有:

1、评价报告与现场情况严重不符,评价结论失真,成为“虚假证明”,使评价人员和机构被追究法律责任。

2、安全评价过程失控,对重大危险源辨识不清或遗漏,成为不合格报告,给客户造成损失,使评价人员和机构被投诉、起诉;

3、评价机构或评价人员受外界因素干扰,做出不真实、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被追究法律责任。规避风险就是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合理、灵活地运用规范及标准,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为了抵御风险,消除对安全评价质量的影响,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结论必须具有合法性。

2、保证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

3、为了规避风险,放弃眼前利益。

(三)要加强组织机构内部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机构规范运行;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能力能满足工作要求;

3、组织员工培训,增强员工特别是评价人员的遵章守法意识,提高其安全评价专业能力,实现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化;

4、加强质量监督、检查、跟踪和信息反馈机制,定期汇总分析,制定并落实纠正偏差和预防偏差的措施。

结束语:因为矿山企业特性差异,很难统一格局,设计出完美的方法,适合所有企业。各矿山企业应在其有关生产中发展、实施、维持和持续改进一套安全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加入附加自定的安全管理元素,并付诸实施,有效控制各关键环节。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振宽,郭兴林.我国煤矿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8:23-24.

[2]刘莹.为矿山安全不吝大投入[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

[3]唐治亚.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

[4]李丽,闫静,陈赫.安全评价应尽快理性一跃[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

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科技信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图书管理成为当下图书馆最常见的技术发展。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同样困扰着图书管理人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找到平衡点,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又可以确保其不会对图书馆及图书管理造成威胁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着重以计算机视角出发,就如何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作出一定研究,期以为图书管理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策略

一、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界说

互联网及计算机安全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的应用集中于利用一定安全措施及管理措施减少图书信息泄露的问题,以及避免外界网络环境及信息技术对馆内数字化的系统软硬件设备造成影响或破坏,保护馆内信息数据,避免其受到更改或恶意入侵。

以下内容是计算机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必须具备的主要特点:第一,一定要具有极强的保密性。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使所有非公开信息资料都不会被他人通过其他途径非法获得,且所有由图书馆发出的公告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传达给用户,不会被外界拦截或干扰。第二,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所有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记录的个人信息及图书资料,在不被授权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被外界获取、篡改甚至恶意泄露。第三,实用性很强,有明显的可用性。图书馆需要通过馆内主机在互联网上进行必要的信息知识传播。这要求馆内主机必须保持独立,具有明显的可用性和操作性,只接受来自“管理员”的命令,既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指令,木马病毒是导致计算机中毒。

二、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内涵

在计算机的安全防护中,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安全防护,第二则是软件安全防护。前者的安全防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在设备安装支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计算机安全问题,选择最优、性能最好的配置,安装完毕后需及时对主机及其他服务设备进行硬件备份,避免出现信息一旦丢失就再也找不回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为所有计算机硬件进行检查维护,同时记录所有检查结果,从而确保计算机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追本溯源,降低为数字图书馆可能带来的问题。后者的安全防护则包括下列内容:确保所有软件在安装时没有被迫捆绑其他软件,且所有安装的软件均为计算机承受范围内能力最好、安全性最高的软件系统。同时图书馆在互联网中建立的所有数据库及网络管理平台,都必须严格检查,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則,提高所有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及防御性。

三、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措施

(1)提高抵御病毒的能力。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安装一些性能较高的防护、查杀病毒软件。除此之外,计算机管理人员还可以定期对馆内所有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维护,防止病毒出现甚至在系统内部传染蔓延,使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系统崩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图书管理人员应对所有重要信息及文件及时的进行加密及备份,确保所有信息只有通过特定用户渠道才可以进行访问,且所有进行备份处理的重要文件能长久保持在系统中,确保用户及管理员可以正常使用。(2)采取“防火墙”保护措施。有效利用“防火墙”是保护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防火墙可以对连网中的计算机进行及时保护,使互联网无法访问所使用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一些可能会对计算机造成威胁的敏感信息也会被“防火墙”阻止,无法进行访问。通过“防火墙”能够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使计算机内部信息更加有保障,不受外界干扰。(3)采取访问限制技术措施。通过访问限制技术可以有效将客户进行分类,从而限制不同级别用户访问不同深度内容,普通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中访问所有公开资料及信息内容,图书管理人员则可以访问更深一层,对一些公开信息进行修改,系统管理员则可以通过登录认证的方式进入系统内部,对重要信息及资料进行使用。(4)系统安全漏洞的检测。管理员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及时进行系统升级或安全补丁,使计算机系统能够始终维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避免其受到攻击,而对图书馆安全造成威胁。

结语:实现图书馆数字化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情,不仅需要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率,更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安全技术知识,提高图书馆信息的安全系数,只要这样才能建立高效高质的数字图书馆,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大的方便和良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友红.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与防护策略[J]. 电子测试,2014,09:41-42.

上一篇:如何写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云计算数据挖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