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管理范文

2023-09-20

职称管理范文第1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管理范文第2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管理范文第3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职称管理范文第4篇

2.员工岗位技能评定,坚持公开、公正、平等、择优和自愿的原则。

3.岗位技能等级晋升考核,从低级到高级依次逐级进行。

4.申报程序:

4.1 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员工岗位技能评定申请审批表》,由部门负责人 进行思想政治和工作业绩考察合格后,由主管副总签注意见,报总经理批 准。

5.岗位技能申报条件及考核内容:执行各部门《岗位技能评定考核标准》见附 件。

6.考核方式:

6.1 可采取日常考核或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6.2 根据理论结合实际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核标准,采用笔 试(闭卷)方式进行,实际技能操作采用适合工种特点的操作方式进行。

6.3各岗位员工技术业务水平增长较快、且表现突出,可随时根据技术水平参加相应级别考试,随时根据考核评定结果领取相应技能工资。

6.4各岗位技术员工取得相应职称后即可领取相应报酬,但仍需每半年考核一

次。对考核不符合要求的技术员工降低相应职称;考核符合要求者可维持 原职称;考核成绩突出者,可直接申报高一级别的职称考试。

7.岗位技能培训:

7.1培训部负责组织协调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工作。

7.2员工岗位技能评定,坚持先培训、后考核,培训与考核分别实施。公司为

培训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

职称管理范文第5篇

一、专业技术人才补贴发放范围

1.通过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并被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含低资高聘人员)。如工程、经济、会计、审计、统计、政工等系列高、中、助理级专业技术人员。

2.通过国家认证且企业需要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如:

一、二级注册建造师(

一、二级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

3.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评审,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的人员。

二、专业技术人才补贴发放标准

根据公司的财务支付能力和经济效益情况,公司按局集团〔2008〕44号文件规定发放标准的1.0系数确定公司专业技术人才补贴基数。

1.一级注册建造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每月补贴标准为1200元。

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一级项目经理每月补贴标准为1000元。

3.二级注册建造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注册类人员及高级技师,每月补贴标准为800元。

4.二级项目经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技师,每月补贴标准为500元。

5.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月补贴标准为300元。

6.对息工、下岗和外出劳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停发技术职务类人才补贴;退岗的专业技术人员、未在相应管理岗位的上岗人员,技术职务类人才补贴减半发给。对公司需要的且通过国家认证或考试取得的执业资格证书,但未在相应岗位工作的人员,执业资格类人才补贴按70%发给。

三、报考一级注册建造师、安全质量工程师的有关待遇

(一) 一级注册建造师有关待遇

1.凡符合条件并参加公司紧缺专业(市政、建筑、铁路、公路)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并通过各科考试取得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除报名费、教材费、培训费给予全额报销外,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在本公司注册成功并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B证的人员,享受一级注册建造师的人才补贴。

2.已取得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鼓励报名参加公司指定紧缺专业的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取得第二专业类别考试合格证后在本公司注册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5000元。

3.参加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人员在公司注册成功,若与公司

解除劳动合同,3年内不得将一级注册建造师变更到其他用人单位。否则应返还由公司支付的考试、注册相关的所有费用。

(二)安全质量工程师有关待遇

1.对通过考试取得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和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除报名费、教材费、培训费给予报销外,另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

2.考取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在本公司注册成功并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C证和考取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在本公司注册且承诺工作岗位服从安排,注册后与公司签订不少于5年的服务协议的,按公司规定标准享受人才补贴。

3.对5年服务年限未满而辞职的,每未满一年按照一次性奖励额的20%计算交回企业。

四、其他规定

1.对已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但一级注册建造师仍注册在本公司的,在公司需要时能到现场配合检查,并能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课时,配合做好续期注册的,证书使用费按在岗一级注册建造师的人才补贴执行。

2.取得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凡不在本公司注册或因有其他类别执业资格证书注册在外单位而造成其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不成功者,停发所有类别的人才补贴,直至一级注册建造师在本公司注册成功。

3.享受人才补贴人员相应的资格证书必须无条件提供给公司

使用,并将证书交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保管。未将证书交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保管的不能享受人才补贴。一旦发现未经批准提供给外单位使用的,立即停止人才补贴,并追回自提供给外单位使用起已支付的人才补贴,性质严重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关系。

4.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力度,凡上年度考核中不称职的人员,专业技术人才补贴停发一年。

5.每人可同时申领技术职务类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类各一项最高补贴。

职称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发展,关于临床用药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关注临床用药安全的问题。药品不仅能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导致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的疾病,这就是药品所存在的“风险”。本文主要对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尽量降低及避免问题的发生。医护人员只有在熟知用药风险的相关因素,才能有效规避由临床用药导致的患者损害行为,减少有可能引起的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

关键词:临床用药,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一、临床用药的风险因素

1 药品的储存

药品的储藏是临床用药的关键,药品储存条件的正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对于临床上应用的对每种药品,都应该根据药品标示的贮藏条件要求,分别储存于冷库或者是常温库内。特殊的药品必须专库保管。还有一些药品有特殊的储存要求就要按照要求进行储存。

2 医嘱的执行情况

目前,大部分病区的药物还需要忽视人工录入电脑,在录入的过程中,会出现剂量输入错误的情况,如阿托品使用 0. 5 mg/支,输入为 5 mg/支的剂型; 在使用电子病历的科室,有些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医嘱上的错误,这就导致了错误的执行医嘱。例如:患者在术前做头孢替唑钠皮试为阳性,但医生在术后下达医嘱的时侯因疏忽而误下为生理盐水 + 头孢替唑钠静脉输入,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未能发现并执行,致使患者存在用药安全问题。

3 护士缺乏相关用药知识

在临床用药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护士缺乏临床用药知识。有研究曾经报道,临床上的护士对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较低。据调查显示,由于临床护士的护龄、职称的不同,护士对药物配伍的禁忌的情况掌握也不同。随着护龄的越长,职称的越高,药物的配伍禁忌的知识掌握的程也越高,但护士所掌握的程度均在 38% 以下。例如:临床上双黄连、清开灵等中成药注射液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在使用这两组液体时应在这两组液体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年轻的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以及相关的用药知识,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引发用药安全问题。

4 药品的调配和分发

处方的调配与分发应由 2 位药剂师单独完成,在进行调配时药剂师应 1 次只调配 l 张处方。但部分药剂师没有严格执行此规定。哈尔滨市的调查数据显示: 67. 5% 的药剂师都能够遵从上述所规定的要求,但是32. 5% 的药剂师不能够严格的执行上述的规定; 此外还有15. 7% 的药剂师经常同时调配多张处方,25. 7% 的药剂师偶尔调配多张处方等。可见,药剂师在进行调配的工作时,部分人员存在违反工作规范的行为。因此,药品调配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5 药品配制及输注

传统医院模式中,药品的配制和输注都是有病区的护士负责的。通常护士在配制及输注药品的时候都是在开发。空间净化装置不完善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的,配制的静脉液体极易受到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细菌等微粒的污染,这样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从而影响静脉输液质量,同时对人体健康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此外,由于护士对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混合配制操作、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理论知识掌握相对不足,仅根据医嘱与经验进行药物混合配制,极难保证配制后的药物质量,易造成患者用药损害,甚至医疗事故。

二、临床用药风险因素的防范

1、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①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人,这样就要求护士在原有的药物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和加深新的药物知识以及有关新药的名称、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配伍关系等一些知识,以此减少事故的发生。

②护理工作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作为护士要提高在各方面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等。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减少医疗安全的隐患。

2、重视健康教育:

①礼貌和可亲的态度,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获得的信任和支持,提高病人对用药知识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动和护理人员合作尽快做好各种治疗,使药物最快发挥效果。

②健康教育贯穿全过程的药物,药物过敏,应耐心查询历史,用药,介绍药品的名称和用法,并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感觉异常应及时通知护士,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用药后要及时了解服药后的反应和效果。

3、严格执行临床用药制度:

①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认真,具有护士职业资格的护士担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正确处理订单,严格管理。

②按照规定的剂量执行医嘱,除了急救之外,不执行口头医嘱,在执行口头医嘱的实施应该重复对照的药品名称,剂量和用法,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不能给病人用药。

③操作前洗净自己的手,戴上口罩,严格执行的制度,抗生素的使用应询问过敏史,注意给药间隔。根据医生的建议下输液时加强检查,调整滴速,防止泄漏。尽量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④实现合理分配,避免浪费和减少不良反应,严格注意药物配伍的禁忌,合理的使用注射器,避免结晶的现象出现;溶剂和温度要正确选择,通过临床验证,当溶媒温度在 18℃ ~ 25℃时溶解粉剂不易形成沉淀、结晶,高发热量很容易降低药效;现在临床用药要现用现配,否则就会使药物降低药效和变质沉淀。

结束语

总之,在公众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安全、合理用药问题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只有熟知用药风险的相关因素,才能有效规避由临床用药导致的患者损害行为,减少有可能引起的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

参考文献

[1] 石晓萍,李蔷.加强药学服务,提高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

[2] 张玉兰. 患者口服用药的护理. 全科护理,2009,7( 6B) : 1549.

[3] 唐代玲,李晓莉. 影响护士安全用药原因的研究与分析. 四川医学,2009,30( 11)

[4] 刘晶晶,翟登奎,柯云楠等. 哈尔滨市综合医院病人用药安全管理现状研究. 中国医院管理,2011,31( 1)

[5] 路玲等,臨床用药按群隐患的防范[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

上一篇:成长的脚步范文下一篇:肿瘤影像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