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2023-09-20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法被很多历史教师采用,但因为切入的方式及引用歷史故事内容不合适等因素,同一种教学方式的实效性却不相同。论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探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够客观地理解分析历史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以历史为镜,在历史文化中吸取精神财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是依据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会感到繁杂,所以教师要探究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把繁杂的历史关系梳理的简单明了。历史故事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教师广泛应用,通过实践是学生接受效果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1.关注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学习历史要以历史事实为出发点,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所以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要引用历史故事诠释教学内容,那么引用的故事必须是符合历史事实,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通过引用的故事能有效说明教学内容,才能算有效引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关注度,引用学生关注度高的以历史背景演绎创作的文学作品,虽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却没有帮助。

2.引入故事教学要注意故事的逻辑性和篇幅的长短

首先,引用历史故事,是为了锦上添花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对引用的故事进行编辑,控制故事的篇幅适合课堂内容。历史教师对历史典故如数家珍,所以在引用故事时如果引用内容篇幅长,就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其次,初中生思维活跃,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师备课时要注意引用故事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因此第一步要做好故事的筛选。筛选故事的原则就是符合历史事实;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比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章节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夏桀暴政》《商纣王暴政》的故事,故事都是真实的历史资料,学生可以通过故事而分析夏、商灭亡的历史原因。由此可见历史故事的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还要具有历史依据,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才是成功的故事教学法。

3.引用历史故事要把握好时机

一堂富含历史知识,又充满活力的历史课,仅靠一个好的历史故事是不够的,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穿插恰当的故事,才能把历史故事的时效性发挥到最大。所以如何把历史故事教学法运用得融会贯通,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慢慢实现的。

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教学导入,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用故事导入教学还能开启学生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伐无道,诛暴秦》这一章节,可以用《焚书坑儒》的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因为这个故事学生可能有所耳闻,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在课程中间进行故事穿插,能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课堂时间长,学生容易发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根据课堂情况适时插入一段小故事,能调整课堂气氛。最后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前用历史故事作为总结性结尾,升华教学内容。

二、引用历史故事教学的优点

历史课堂上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有许多优势。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初中生对历史充满了好奇,故事性教学能投其所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三国鼎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故事教学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生动的故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具体,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吸收。最后,历史知识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意识。真实的历史故事是最好的教学示范,故事说话,事实为证能感染学生,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教学内容很有趣但也很繁杂,故事性教学方法是梳理教学内容最有效的办法。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实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7).

[2]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2(10):220.

编辑 鲁翠红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有三层含义, 第一, 更新;第二, 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科研、发明创造等, 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 每一个新发现、新发明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2 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课堂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普通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独特的见解讨论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备的条件。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首先,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个性化思维的体现, 是创造的初始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其次, 学生之间的多交流,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互动教学, 这样可以把落后的学生带动起来, 而且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部分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潜能。

4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 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 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造就创新精神, 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新事物的兴趣,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 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新类比赛,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例如, 在实践教学中, 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环节,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步骤的设计, 实验结果的假设和推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 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查阅资料, 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 再经课堂汇总, 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生在参加比赛时, 首先对题目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次要设计出几套方案, 并且要对这几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优点和缺点, 最后确定方案, 在分析方案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能够在大赛中获得奖项。还有,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 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促进了全面提高。

6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 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 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 置身于社会中, 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分析、融合, 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 开拓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 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 即“言传声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 博览群书, 丰富自身知识, 积累资料, 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 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摘要: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刨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健, 李秀伟, 王钢城.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一、联系实际生活, 用生活展示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 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语言, 分析语言, 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理解水平, 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的情境教学法, 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其生活体验, 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 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 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 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 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在讲授以“亲情”为主题的传统题材课文《背影》时,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讲述记忆中被亲人深深打动的一件事。同学们分享亲情故事的同时,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情感染, 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对父亲的情感, 让课文中所描述的一切不再是空洞的, 远离学生的知识, 而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深深的爱。

同样在小说片段《骆驼祥子》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再导入课文学习, 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 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 更深刻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二、扮演课文角色, 用表演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心理位置的改变, 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扮演得越认真投入, 就越有助于理解感悟, 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比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 虽未见其人, 但已闻其声, 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其他学生还可以扮演“表演”评论者的角色, 对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或改编。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丑态, 更加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整堂课以指导学生阅读表演为中心, 在积极创造和自觉尝试的氛围里, 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再如:《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是一篇以故事性为主的文言文, 人物角色分明, 便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从中选出相关的同学, 上台分饰其中角色, 分别用文言和白话进行创造性重复展示, 通过对照转换, 加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感受,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古文过程中的错误即可。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用动态形象创设情境

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维。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重新中学

卜运超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可以说,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生物科不列入中考科目,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科的学习,往往把生物学科当作副科看待,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他们的心理活动连系在一起。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富有好奇心,喜接触实际,爱动脑动手,他们不满足表象,凡事喜欢问个究竟。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他们对学习兴趣的基础,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生物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实验课、野外采集、直观教具演示、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比如;挂图、模型、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候它们应用起来费时费事。根据我从事20多年来的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不仅能弥补挂图的空缺 ,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活泼 ,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简笔画是一种简单方便灵活的直观教学手段。只要具备一点基本绘画能力,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它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示范绘画方法,简化复杂图像文字,使问题简单化,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简笔画在生物教学中,可用于讲授新知识,突破重点、难点,还可用于实验教学,所以,利用简笔画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特殊的教学效果。

一:简笔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简笔画以图代文,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特别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趋先进的情况下。应用简笔画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可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桃花的简笔画,并且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同学们看到了一朵纵剖的桃花展现在黑板上,很感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在纸上也跟着画,然后在讲述过程中说明每一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并且进一步说明柱头、花柱、子房三个构成了花的雌蕊,花丝、花药,构成了花的雄蕊。随着简笔画的出现,再联系同学们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部分?”边讨论问题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既能展示教材内容的趣味,加深对学习重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的教学也会得心应手。

二:简笔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解能力

简笔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主观前提。首先它使学生获得了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书本知识也就逐渐转变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如在讲解“细胞的分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动画片,我就说“请同学们看黑板上将出现的动画片,然后我就在黑板上画细胞的分裂过程图,首先画的是细胞中的细胞核慢慢的一分为二,其次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最后是细胞膜向中部凹陷缢裂,这样,一个细胞就形成了两个细胞,且每个细胞中都含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份细胞质,如果是植物细胞,在中部还形成细胞壁。通过边画边讲解,一幅幅图片就依次展现在黑板上了。通过观察,同学们都很专注,如果再提问学生,同学们都能根据图片出现的顺序说出细胞的分裂过程,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到达了教学目的。

三:简笔画能加快教学进度,能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简笔画,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的功效,能化难为易,加快教学进度。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有关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又是难点中的难点,但由于教材中的图示有点模糊,不够清楚,老师难以讲述清楚,为此,老师通常是叫学生对照图形,由老师读一遍教材,这种死板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也难以听懂,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往往满头雾水,普遍都反应“听不懂”。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的了解染色体在分裂中的具体变化,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默看一遍教材,同时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简图,简图中还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然后再按照细胞分裂的顺序依次讲解不同时期细胞的变化,比如核膜、核仁、纺锤丝以及染色体的变化情况。通过这种尝试,我感觉到同学们精力都比较集中,兴趣也较浓,也易于听懂和掌握。这样一来,原来需要两、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了,并且效果还不错,既加快了教学进度,化难为易,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简笔画是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绘制的图画,是用来表达教学思想的形象符号,是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是形象化教学的一种产物。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迅速而准确地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教学实践证明,作为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简笔画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过程趣味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传播知识、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教师应尽量掌握一定的简笔画画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适时恰当地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不仅能弥补挂图的空缺 ,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活泼 ,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 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学习的动机是由学习兴趣引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运用经过拟人、夸张、变形塑造出来的简笔画创设教学情境 ,就会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 ,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积极图 1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很容易产生求知欲。例如 ,在初中生物植物部分“根的形态”一节中 ,讲到“根在土壤中的分布”时 ,可以借助简笔画 (如图 1 )对学生进行提问 :“如果只看到树的地上部分 ,就能知道它的根在土壤中的大概分布情况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所在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看书并找到答案。然后教师再在图上添上几笔 ,画出它的根系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就一目了然了。又图 2如 ,在初中生物动物部分“鲫鱼”一节......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比如;挂图、模型、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候它们应用起来费时费事。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适时地使用简笔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笔画具有操作简单,勾画事物特征明显的特点。例如;比较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关系时,可先画一植物,然后标上它们的原料产物条件,它们的关系一目了然。再如;复习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时,教师可以先画上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然后让学生标名称,叙述胚胎发育过程,这样学生不必死记硬背。也可以教学生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通过熟练使用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面前“露一手”,提高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由教书者向引导者转变。为此我将简笔画的技能授之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巧用简笔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记忆知识,也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活”了起来。以下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利用简笔画把握实验的。

1、模仿学习法

在初中生物学习的起步阶段适用。如在七年级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这两个实验中,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细胞质、细胞核,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学生在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会兴奋不以,多数学生会认为观察到了,室验就做完了。这时老师要抓住兴奋点马上问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异同点呢,怎样画才规范呢?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画示范图,学生在下面模仿教师的画法,并在画图过程中强化讲解其各个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树立结构决定功能这一概念。

此法依葫芦画瓢简单易学,既达到了学生实验的目的,同时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简笔画,避免学生实验的虎头蛇尾只重视现象而不重视实质,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

2、自我修正法

在初中中后段的生物学习中适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中,重点要学生理解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教师先展示桃花的基本结构模型,由外而内依次摘下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并讲解各自特点及功能,请同学们根据所得到的信息点自行画出花的结构示意图。之后老师再剖开实体桃,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果实和种子,让花的结构与发育成的果实和种子联系起来,同时提示生物简笔示意图的方法,并再一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在此同时同学们对自己的示意图加以修正,进一步画出从花到果实的示意图。

此法可以进一步加深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很好的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学习进行互动,活化了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物中灵活运用简笔画,能让学生在条理清楚、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实验的乐趣。

黑板画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重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弊端,应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在生物学教学中最佳辅助手段莫过于黑板画的应用。生物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采用黑板画直观教学以改善教学效果,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同时还能发展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黑板画;生物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物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称为直观教学。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他认为“按直观原则进行教学应当尽可能观察事物,如果不能直接观察实物,可以利用模型或图片代替。”可见形象直观教学对于中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尤其需要直观教学,黑板画是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板画技能也是生物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弥补教学设备不足的好方法。 所谓的黑板画,就是教师随着教学进度,边讲边将所涉及到的有关形态、结构、模式等以简笔画的方式及时、准确、简捷地反映在黑板上,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黑板画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连续的,图文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使生物学习变成一种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课堂效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黑板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密切相关,但教师如果不注意组织教学,是很难让学生注意你的教学活动的,如果教师这时利用黑板画进行组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黑板画可以随着教师教学进度,边讲边将所涉及到的一些形态、结构、模式等以简笔画的方式及时、准确、简捷地反映在黑板上,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会发生尚未讲到的内容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弊端,所以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1]。 例如,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1)。该过程比较抽象,教师在讲授时通常

利用挂图,这样会

图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

过早地暴露未讲解部分内容而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而且教师按照挂图依次讲解显得枯燥无味,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易失去兴趣。教师利用黑板画一步一步地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的变化过程(如图),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又可以使静态变动态,使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自始至终关注着教师所画的每一细节,在欣赏教师绘图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有关知识。 2 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由于高中生物学知识比较丰富并且较抽象,学生要能在一节课上提高回顾以学知识的效率,单凭教师的讲授的引导,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时通过黑板画的应用加上教师的讲解,不但把新知识点加以强调还可把相关的知识连系在一起进行温故、对比、巩固。使他们在无形中学会构建知识的网络。

例如有丝分裂过程前期图解可分为高等植物图(图2)和动物有丝分裂图(图3),鉴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已学过,学生观察对比这两张图解就很容易回忆起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中心体、细胞壁„)。

图2

图3 又例如讲到减数分裂时,可简单副板有丝分裂过程,再画减数分裂的图解,学生当场就能直接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出来。直接形象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还加深新内容的印象,为以后的复习作了良好的铺垫。还能培养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技能和互相合作的精神。 3 有利于形成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的,那种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由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概念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物学概念作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例如,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有三个概念,如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运输方式。其实针对这三个概念学生记忆是没有问题的,但无法理解它们的真正本质。如果利用黑板画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描述和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三个图形(如图4)并进行比较,从中归纳总结出这三个概念,学生真正

图4. 物质跨膜运输图

做到理解掌握概念,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概念。例如,光合作用概念的教学。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在讲述这个概念时,可以先画出太阳及几束阳光,在太阳下方画出叶绿体简图,在叶绿体左侧分别画上水和二氧化碳并用箭头指向叶绿体,在叶绿体右侧画上(CH2O)和O2,并用箭头从叶绿体引到(CH2O)和O2,这个简图使光合作用的概念一目了然[2]。 4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难点往往是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果不及时地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何况很多难点知识也是教学重点,利用黑板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例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部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课本中没有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中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有很大的难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只凭老师嘴巴讲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利用黑板画画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很好的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接下来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课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赫尔希和蔡斯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学生对这段文字是较难理解的,对培养细菌和噬菌体过程不太清楚,特别是培养噬菌体的原理和过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段文字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个黑板画,并作一个必要的解释(如图5)[3]。 培养基中提供35S 培养的细菌35S 用35S的细菌培养

培养基中提供32P 培养的细菌32P 蛋白质含有用35S的噬菌体

DNA含有用32P的噬菌体

用32P的细菌培养

图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

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本中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取得很大的帮助,这样等于突破本节的重难点之一。

又如讲述植物细胞渗透吸水一课。渗透原理是这一课的难点,要突破它,除了做演示实验外,可利用一个十分简化的图来说明:先画一个水池,指出从两边同时倒入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然后,在界面处(用虚线标出)溶质分子单位时间内通过界面的分子数不等,实际上,溶质和溶剂的扩散方向便可在中图标出;接下来指出,若在界面处放一半透膜(溶质分子不能通过,而溶剂分子可以通过的膜),这时,只剩下溶剂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指出: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就叫做渗透。至此,讲述渗透的概念已是顺理成章。黑板画一般是简图,和逼真的挂图相比,它更简化。但这种简化使其更能够突出重点,显示重点。用最简捷的笔划,把一个纷繁复杂的结构中的要点突出出来,使学生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要害,透视本质,攻克难关。 5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运用是多种生理机能协调和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一般的传统教学活动,教师较为重视听觉刺激和文字刺激,但这种枯燥单调的“填鸭式”教学,学习效率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极易使学生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新生物课程标准着重突出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转变角色,不断创新。教师应该由“传播者”向“促进者”、“引导者”转变,由“执行者”向“研究者”转变,由“专制者”向“交流者”、“平等者”转变,而黑板画教学可以多渠道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听觉刺激转向视觉刺激,从文字刺激转向图像刺激,以保持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体循环和肺循环时,教师可用画板画将血液从心脏经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再回到心脏的过程逐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血液在哪里进行物质交换,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这样,教师就能以“促进者”、“ 引导者” “研究者” 、“交流者”、“平等者”的身份,和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

6 有利于从局部认识整体 生物学中有许多生命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如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激素调节过程、细胞分裂过程、碳循环过程等等对这些过程课本都已经画出了完整的过程图解,但这些图由于包含了全部过程的内容,看起来繁琐,学生不易看懂。我用黑板画,逐步讲解,逐步画出,最后把各部分连成整体,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碳循环图解,我先在上方画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正下方画出植物,并用箭头从二氧化碳引到植物;在植物正下方画出动物,用箭头从植物引到动物;从植物和动物右侧分别用箭头引到尸体、残落物、排泄物;从尸体、残落物、排泄物向下用箭头引到煤、石油。接下来画植物到二氧化碳的箭头,画动物到大气二氧化碳的箭头,标上“呼吸作用”返回;画尸体、残落物、排泄物到二氧化碳的箭头,标出“分解者分解”画煤、石油到二氧化碳的箭头,标出“燃烧”。这个简图,把课本上看似复杂的图解简单化了,学生就容易掌握了[4]。 讨论

黑板画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在一些方面胜过挂图和模型,但黑板画对老师教学水平要求也要高一些。要很好地运用黑板画这一教学方式辅助教学,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①黑板画要画得准确。即使是几笔勾勒的简图,也要准确反映客观事实,避免由于黑板画的不严密,使学生产生误觉;②黑板画要画得很快。如青蛙发育的过程图,既然要画图,就要有相当的绘画基本功,要画得生动形象,并且要迅速,否则就不如挂图来得简便了;③对于动态变化的板图,要预先设计。必须抓住反映动态变化的每一环节的本质特点来画,要恰如其分,不能信笔游疆,想起来就随意地画下去,而且还要与整个授课程序相配合,要适时适度[3];④要恰当使用彩粉笔,标出重点或易混淆处。有了色彩的精辟的黑板画,更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如讲述植物双受精过程时,将学生初学时不易区分的子房、胚珠、胚囊、甚至配子,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则使结构和过程更加清晰。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1 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 唤引学生的兴趣, 并使之得到激发和引扬。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 可将某些场面或事物, 借助形象的画面或优美动听的音乐, 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引起学生想象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低年级, 利用多媒体手段, 把一些抽象的只是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感染力, 可使学生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写字时, 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使“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唤起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欲望, 一上课就运用录像, 播放动画片《王献之窥父练字》, 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历历在目, 还有独具个性的语言, 再加上动画所展示出来的童趣,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目光牢牢的吸引住了,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为整节写字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写字过程中, 我避免在黑板上机械的重复讲解点、画、钩、挑等笔画写法, 而是运用多媒体来演示笔画的行笔过程, 如横画, 用笔较轻, 向右稍偏上行笔, 边行边提。我先出示空心笔画, 然后在空心笔画中按行笔过程一目了然, 学生既感到新颖有趣, 又对笔画的行笔方法搞的清楚。再根据动态配上一点音乐, 那寓教于乐的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2 运用多媒体教学, 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某些事物, 教材中的某些道理、观点, 往往是用比较抽象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如果单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和督促, 学生感觉印象肤浅, 记得不牢, 掌握不好, 对于学生有时难以接受, 甚至往往会觉得厌烦, 收效甚微。这时, 教师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研究新知的活动, 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 降低难度, 化解重点。

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时, 对如何发展的看问题, 学生是无意识的, 也难理解。这个问题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空洞的讲解, 不一定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 我运用活动的动画效果, 先播放掉剑人在掉剑处的船舷上刻记号的画面, 然后播放移动行走的船, 当船靠岸后, 再播放掉剑人跳水找剑的画面。这时学生便会明白为什么捞不上来剑的原因, 因而比较容易理解本课的寓意。

3 运用多媒体教学, 巩固深化知识

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 可以形象直观的再现具体事物, 根据教学需要让它随时可动、可静、可大、可小, 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执教现实, 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具材料, 让学生直接获取事物的表象, 在感性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多媒体手段提供的材料是人为的排除了一些与认识当前对象无关的情节, 所以能突出对象的一些重要因素, 使平时难以觉察得东西可以直接的觉察出来。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 学生通读全文后, 播放介绍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片子, 学生对颐和园的各个景点及游览顺序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理解课文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效果颇佳。

4 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是空的限制, 形象的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的原型, 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 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 节省教学时间, 缩短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 由于学生对石狮子的形态难以描绘, 可在课前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把课文中描写到的几种狮子的形态形象表现出来。既有“全景”展现整个卢沟桥的面貌, 又有逐渐推进, 依次展现单个的狮子, 其间不乏某个“特写”, 突出细节部分, 当读到课文中的“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他们是的形态各异……”时便出示这些图像, 让学生边看图像边学习句子。这样图文并茂, 且有动感, 学生学习兴趣上来了,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效率。

5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借助了电、光、声等现代技术, 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这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了交互性、协作性和探究性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训练环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赵州桥》时, 可先播放课件:赵州桥在淆河上, 绿柳碧波, 桥头“安济桥”字样, 碑文上刻有“李春”的名字。然后让学生结合感性知识认识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全文。在自读时, 自学字词, 利用多媒体, 以“像”与“文”的两轮对照来实现导读, 以展现赵州桥这一举世闻名古迹的“情境”, 来形象的对照课文的“语境”, 从而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 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 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 不断更新, 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摘要:单纯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进入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既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突破重点难点, 巩固深化知识, 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6篇

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交织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但以往的政治教学片面强调认知因素, 忽视情感因素。素质教育要求政治教学重视情感的培养, 以情促智, 情智并茂,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爱移情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教师自身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发挥着极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有高尚的师德, 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教学艺术, 教师更要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迁移效应。

二、结合时事, 谈教材

政治是结合当代中国时事的学科, 教师要多方面了解现今世界时事,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身边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挖掘教材的进一步影响因素, 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课堂上,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言、亲切的教态去沟通学生的情感, 展示教学的魅力, 引起师生间心灵的共鸣, 以情动情, 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有感情地教, 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在教学中, 全身心地投入, 通过朗读寄情、语言激情、音乐渲染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 和学生心理相融的情境, 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设身处地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魅力和真谛,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家长意见书范文下一篇:驾驶员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