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管理范文

2023-09-20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1篇

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分析总结她们的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拓展教育管理思路,从思想、学习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结合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合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女大学生比例也在逐渐提升,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针对其特殊性,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为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一、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强调实用主义,关注经济利益,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服装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相对于诸如油画、雕塑、国画、壁画等纯美术类专业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女大学生思想更活跃、更强调实用主义,缺乏为艺术献身的执着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除了设计创新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将设计应用到社会中,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女生相对来说更关注艺术的经济价值,易受物质诱惑,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多数女生过于注重物质追求,理想信念淡薄。

2.直率简单,个性鲜明,师生互动较多。她们思想敏锐、感情丰富,表达方式直接,好恶分明,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得不拘小节、直率热情,另外由于艺术设计类教学方式特殊,主要采取小组指导和个人指导的方式,所以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更直接更亲密,师生间接触更多,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更为突出。

3.热衷时尚,恋爱观自由。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对美的追求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女大学生关注新领域新风格新形式,注重外表。她们多数表现得追求时尚、穿着前卫,常备受瞩目,在校园内外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她们不乏追求者,但她们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多,而本身又思想单纯,因此,极易被社会不良习气所沾染。有的女生恋爱观自由而缺乏谨慎态度,有的女生不考虑未来而盲目恋爱。有的女生因交友不慎,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纠缠,影响学业,盲目恋爱给自己带来了令人堪忧的安全隐患。

4.重专业学习,轻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更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重视其他文化课程学习,爱上网浏览视频、图片,不愿阅读文字,缺乏文化底蕴和知识内涵,从而导致她们的综合素质欠缺,也间接地导致了她们的艺术修养难以提高。缺乏文化底蕴容易造成精神空虚,不能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容易冲动。

5.缺乏进取心,组织纪律性差。她们中有一部分人进取心不强,对个人要求不高,组织纪律观念相对较差,有过迟到旷课甚至有夜不归宿现象,外出不愿请假,课余时间懒散、爱玩爱睡懒觉,不愿打扫卫生,宿舍卫生较差。

二、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思想教育全面引导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问题,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加强入党教育。日常教育管理中,应结合历史和当代社会中杰出女性人才的实例,有针对性地通过班会、讲座、团体辅导、开展活动等方式,利用艺术设计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思想道德评价体系,通过课堂灌输、网络引导、树立优秀典型、班组讨论等等方式,在她们中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广大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氛围,建立良好的道德评价氛围,倡导与维护道德新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3.加强进取心教育。通过学院学风建设、班级团组建设,在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中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让她们明白女性提高各方面素质的重要性,帮助她们树立较高的人生奋斗目标。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正面鼓励、侧面引导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上进心,对于她们在学习及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通过主题班会等帮助她们制定明确的学习进取目标,并定期检查她们的目标实现情况,引导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明确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培养她们脚踏实地地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成长为高素质知识女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4.正确的恋爱观教育。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非常重要,辅导员班主任在大一阶段就应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她们端正恋爱态度,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涉足爱情,不断给她们强调盲目恋爱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防止出现因交友不慎导致的各种伤害事件,并引导他们主动就恋爱问题与父母沟通,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讲座、班会、个别谈话等各种形式引导她们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做到自尊自爱,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二)学习氛围的建立与引导

1.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加强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她们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的普遍现象,首先,我们要在保证《大学语文》等常规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基础上,适当增设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等课程,让学生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人文底蕴,进而进一步提升艺术素养。其次,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艺术创作灵感和提升作品层次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她们多方面学习汲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创作水平。

2.提升学习氛围,加强就业教育。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较其他专业而言,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工作者要结合专业特色,帮助她们创造一个适合她们自身发展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帮助她们建立长期职业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并激励她们不断努力实现目标规划。通过树立学习模范典型,包括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突出的优秀学生,形成先进典型辐射作用,并及时表扬鼓励学习进步学生,加强宿舍内外、小组之间的学习沟通和评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还要多角度、全方位的为女性就业服务,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女生参加专业培训,利用假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就业实习基地输送更多的女性人才。注重在教学中培养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她们成长为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能力,赢得就业优势和主动地位。

3.发挥专业教师的重要作用。由于师生接触多,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首先,专业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书”之外还有“育人”的重要作用,注重师德培养、为人师表,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她们自尊自信,用良好的道德风貌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感染学生,教会她们上进与做人。其次,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要经常沟通,通过相互沟通学生信息,双方都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第三,要选拔一批专业水平高、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将专业教师补充到学生管理队伍中来。老师的师德教风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更容易发现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方便及时加以沟通引导。

(三)日常教育管理重点

1.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由于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弱,因此从入学伊始,辅导员、班主任就必须对她们进行严格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并不断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导,使管理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并结合管理经验,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考风考纪教育为契机,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要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发现违纪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艺术设计类女生旷课、夜不归宿等违反纪律的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让违纪者承担相应后果,警示并引导其他女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在规范严格管理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端正学生行为。

2.加强女生干部队伍建设。要吸纳一批思想觉悟高、严于律己、能热情为同学服务的女生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担任班委、学生会干部等。辅导员能通过女生干部深入到女大学生内部,及时了解掌握女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通过她们的及时反馈,也能提前发现异常情况,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辅导员要注重发挥女学生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对她们严格要求,加强培训与管理,培养她们的进取心、责任心,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高标准鼓励鞭策她们,一方面,以她们的优秀示范作用,带动广大艺术设计类女生积极上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也让她们在为同学的热情服务中成为班级内部团结的纽带,也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不仅能塑造一批优秀的女大学生,而且能提高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凝聚力,促进她们共同健康成长。

3.鼓励女生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精彩活动,鼓励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利用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并采用学生们喜爱的方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让她们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参与策划中锻炼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类艺术大赛,组织专业老师精心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其就业择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帮助女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个性鲜明、率直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特点有利有弊,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也容易在言语举止中引起矛盾冲突,一旦遇到意见相左或者个性迥异的人,相互之间易起摩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求同存异。要教育她们在宿舍中相互体谅,宽容大度,本着善良的原则做人做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不冲动,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等等。在班会中甚至在一些相关的公共课中,都应当多给她们讲解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引导她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产生人际冲突。

5.关心爱护,平等沟通。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相对感性,爱憎分明,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与她们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严格管理的同时,多站在她们的角度关心爱护她们、建立平等、畅通的沟通渠道。辅导员本身要有高尚的师德、做事公平公正,才能赢得她们的信服,进而开展工作顺利。

艺术设计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复杂而艰巨,学生工作者要根据她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方法,通过科学教育和引导,不断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优秀女性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地方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10).

[2]成燕.艺术类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J].大舞台,2013,(07).

[3]潘灯.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12):188.

本文为2013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辅导员骨干支持专项),项目编号:2013C022。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教学质量评估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微课资源成为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理论,从微课的内容质量评估、视觉效果评估、使用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展开,以全新角度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微课资源的质量评估。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层设计 质量评估

【基金项目】本文内容为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SZJY-1726】的研究成果。

引言

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与当下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契合。[1]但是微课制作完成并投入到教学实践后,其内容质量、视觉效果、使用效果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理论,从微课的内容质量评估、视觉效果评估、视觉效果、使用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展开,以全新角度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微课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微课的内容质量评估

微課的内容质量评估是保证微课质量的根本,考察微课的内容质量首先要看微课视频是否与教学重点、难点保持一致。一个微课视频应当只针对一个教学问题,并且应当是课程内容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课程评价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它既包括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本身的要素,也包括与这些要素相关的教与学的行为。[2]个别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只是盲目地追求微课视频内容的丰富性,却抓不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导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完成的微课视频,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其次,整门课程的微课制作也应当与课程内容体系保持一致。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然而参加微课大赛只需要完成一个微课作品,整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果只聚焦于某一个微课视频,忽略了该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那么这样的微课视频在内容上是彼此割裂的,也会最终影响到整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管理都更为发散和开放。这就要求任课教学更要加强微课内容质量的管理,不能天马行空地选择微课主题,必须抓住课程重点并将其系统化。

二、微课的视觉效果评估

微课视频的制作本身是一个专业的行为。随着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推行,各个高职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少教师通过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掌握了信息化教学的思路和理念,更是掌握了很多微课视频制作的方法。然而多数教师视频制作的经验有限,依靠个人能力很难设计制作出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微课视频。有专家提出微课要走“草根路线”,微课不需要精美的画面,只要实用,只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录制的粗糙点也行。[3]这一观点是消极且不尊重学生的视觉心理需求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有更高的审美需求,更要求教师加强其微课的视觉效果。高职院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微课视频首先要符合普通人观看视频的视觉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

三、微课的使用效果评估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已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然而针对高职院校微课资源的使用效果评价研究较少,更没有很多的实践操作经验。微课的使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授课内容的不同、微课风格的差异、发布平台的选择、观看环境的变化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微课的使用效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任课教师不能严格控制微课的使用效果,必将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现实,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快捷有效地获得微课使用效果的评价,就必须灵活地选择渠道与手段,来获取微课使用效果的评价。例如,任课教师可以把微课视频发布在朋友圈中,并与学生约定好采用点赞的方式,为制作质量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微课视频加以好评。当然,采用这个方式完成使用效果评价误差较大。所以,任课教师还可以登陆问卷星网站,针对微课视频的内容专门制作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可以及时发布在授课班级的微信群里。调查问卷回收后,任课教师只需要登陆问卷星账号,就可以快速查看自动生成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师可以借助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到微课视频的使用效果,并在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借助微课的使用效果评估,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不仅为学校考核教师的授课过程提供了依据,更是为教学效果的保证提供了可靠支持。

四、小结

教学质量评估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质量评估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微课资源成为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理论,从微课的内容质量评估、视觉效果评估、使用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展开,以全新角度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微课资源的质量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明月.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科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2-93,95.

[2]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2):89-93.

[3]王先海.微课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电脑迷,2017,(6):178.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国内大学和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颇受欢迎,其教学效果明显,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工作室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工作室运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从工作室教师的配置、工作室授课时间安排、引企入校,引项入校项目实施、工作室教学考核方法进行详细阐述,探索工作室教学科学管理的新方法。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考核制度;教学管理

0 前言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艺术设计专业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加强工作室的教学,建设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虽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的优势,但是这样的模式的实施不能一刀切,应因专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院校或其他国家的工作室制模式。各专业应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 工作室教学简述

“工作室”教学由来已久,以前,艺术家教授学生的画室就是工作室的一种,而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教学是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从那时起老师和学生都在以老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中完成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今天的设计教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工作室教学的基础是项目化教学,一个项目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有着严格的设计流程和细致的设计分工,学生在工作室内以设计师的角色进行项目操作学习。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都非常成熟,成果也很显著,对我们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工作室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简单地模仿本科艺术院校,未能区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忽略了工作室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特色性。具体有如下几点:

第一,工作室专业教师配备不具备科学性。许多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经验、设计经验。这样进入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只能是走马观花。

第二,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教学考核单一,考核要求松散,不注重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第三,工作室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工作室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课时分配严重失调,一任负责人一个思路,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而开设的课程有的不适应当地企业的需求,总是停留在探索阶段,不能形成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

第四,工作室教学的基础在于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项目引入工作室,但现在很多工作室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 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思路

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工作室教学制度建设从专业的实际出发,对于传统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各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要想更好地推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加强工作室制度建设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一,工作室教师的配置,首先应建立由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的师资团队。其次,要有懂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来调控教学项目的进度。再次,要确保有丰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实践性教学,这将对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工作室授课时间保证,工作室教学虽然弱化理论课教学,但强调实践技能课程。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将教学效果以学生作品的形式进行量化,如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情况、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等情况。

第三,引企入校、引项入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家负责人共同管理的模式。企业专家更加清楚市场需求以及生产工艺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指导;学校专业负责人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学校教学规律、学生思想动态更加清楚。双方结合共同管理,既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其项目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企业,提高双方乃至多方的积极性。

第四,工作室教学考核更注重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限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参考企业专家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可以从态度、能力和结果几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态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设计项目认知和兴趣程度,以及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学习态度情况;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评价因素是独立、正确、协调、快速完成设计项目;结果评价主要看学生作品的合理性、新颖性和规范性。这种系统的评价方法,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管理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性,为培养学生的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构建和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工作室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樟杰.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Z] . 2008(10).

[3] 单琳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6).

作者简介:曾永凯(1980—),男,安徽凤阳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史学,刑法学。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艺术设计的产业化是和今天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全球化与时代性、生活化、多元化、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为未来而设计等几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业化;发展趋势

一、艺术设计概论

艺术设计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应用非常广泛,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造物活动中将实用与审美、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在艺术设计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艺术设计今天的产业化发展,既能反映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又和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艺术设计在文化产业各层次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知识经济构成的文化生存中,其本身即是一种产业化的行业。艺术设计是以创意驱动连接技术、科技驱动而触入文化产业核心层,早就参与了以网络、广告等现代生活方式和知觉环境为内容的文化产业的表层建构,且介入并带动了由文化用品、服务与相关产品设计生产结成的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构。服务经济是其产业化的立足点。

艺术设计涵盖广泛,它和人类工艺制造与生产、经济和商业宣传活动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划分,艺术设计至少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与产业研发相关的创意设计,包括工艺美术品、影视制作、工业设计、表演艺术、软件、动漫游戏、网络媒体以及数码娱乐等;二是与环境相关的创意设计,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和室内外环境等;三是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计,包括时装、时尚消费、发型美容等;四是与咨询策划相关的创意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会展策划、市场调查等。可以说,无论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还是通过对文化魅力的渲染来增加产品的价值、促进产业的竞争力,作为正在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将是非常大的。

艺术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为消费产品提供时代审美情趣的新兴产业,艺术设计在本性上显然承担着文化与经济生活融合的历史使命。

艺术设计是物化的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特殊形式与载体,艺术设计不仅能够增强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是企业发展的现代手段。艺术设计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今天,已与国家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资源开发密切相关。这不仅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物化对象,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设计凸显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向和态势,并呈现出全球化与时代性、生活化、多元化、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为未来而设计等几种发展趋势。

二、艺术设计的全球化与时代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如果以信息作为时代的指示器,则整个人类都处在一个新的文化纪元兴起的开端。人类生活地域的重要性已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与信息工具的发展而逐渐消弱。多元化、多样化的国家与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同一舞台展现各自的风采,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产生分化,重新组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格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新奇、陌生的文化不断在人们的生活环境里出现,使得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进而促使封闭的时空环境中的文化体系瓦解。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存在多维冲突、多种对抗的时代,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共存与发展的两大支柱。以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为视角,根据本国利益、条件、特点进行调整,把“现代”“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融为一体,确立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概念,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趋向,也是这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对科技环境和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抓住这一机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就能在21世纪充满勃勃生机,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设计以衣、食、住、行为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第二自然物化环境,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使得社会环境、科学环境、经济环境相互渗透。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世纪的中国正蓬勃发展,倘若能改变我们的视角,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或许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既然艺术设计以多层次的环境为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应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进而能引领世界潮流。今天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组成也是多层次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追求自然也各不相同。符合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的现代艺术设计类产品前景远大,继承历史精华并发展创新的传统艺术设计类产品同样也将大有所为。

三、艺术设计的生活化

和其它艺术类别相比较,艺术设计可以称之为改变人类生活的艺术,从古至今它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从住房到服装,从舟车到农用工具,艺术设计同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并且渗入到人们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活的发展变化。

艺术设计是人类艺术化生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艺术设计肩负着构建人类艺术化生活的重任。对艺术设计的重视,是人类对未来艺术化生活的重视,也可以说艺术设计的未来即是人类的未来。同其它艺术门类比较,艺术设计大多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具有实用和审美两重属性。艺术设计不像纯艺术一样限于上层社会和文人圈子之中,它直接与社会生活联系,包含社会色彩和共性因素的艺术设计因具备反映人类共性文化特性而成为“大众化艺术”,并始终围绕“人”这一主体。

当今时代人类已迈进21世纪,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思维科学、公共关系学、信息科学等空前繁荣,精神文明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越,艺术设计发展所依从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知识的聚合已冲破狭小封闭的空间。现代的艺术设计预测着未来的发展,但前提是对未来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换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

四、艺术设计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认真研究现代生活中不同人群的需要,研究人们在各种条件下的需求,如人们的旅游纪念需求、欣赏需求、陈设需求、收藏需求、社会需求、各类应用和宣传需求等等。然后根据人们的需求,设计、制作各种材质、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中国艺术设计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范、悠久的历史、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形质,为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艺术设计类产品生产方式是多样化的。在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上,艺术设计类产品局限于特定地域、时空、题材,受当时当地文化、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以工艺美术为主的艺术设计品类主要采取个体作坊式的生产制作方式,或者前店后坊,制作外售;或者走街串巷、边做边卖。忙时务农,闲时从艺。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艺术设计类产品采用的是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各种门类的艺术设计工厂,多者达上千人,少者上百人,进行集中管理,批量生产。时下有观点认为,艺术设计生产应是“来自民间,回归民间”“化整为零”“退工还艺”,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个性化体现出个人的智慧,个体作坊式生产就比较适合这种需求;而满足社会共性需求和规模化的消费,其生产工艺复杂,规模宏大,那就需要通过集体协作的社会化生产达成。因此,当代艺术设计,不论是产品品种、生产方式、存在方式、涉及领域,都不能一概而论,搞一个模式,而应该根据各自的规律与特点,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五、艺术设计与技术、科技的紧密结合

艺术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既是方式、过程和手段,又可以指艺术品、艺术现象;技术往往是一种手段、过程和方式。艺术与技术虽然同为“术”,但一是指“艺”之术,一是指“技”之术,二者属性不同,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同,因此二者内涵不能混同。艺术与技术虽然各不相同,各有所指,但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性。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属性,或者说艺术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态。在各门艺术中,用技巧建构艺术形式,从而达到“艺术”作品之目的。

产品及产品的外观与包装设计是技术和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两种独立过程的合成,更不是一种外在的简单拼凑,它是一种把理性的技术与科技创新转化为适用于人的感性活动对象的过程。它要在技术规定性、科技创新与形式自由度之间作出选择平衡。技术规定性与先进科技含量体现了物质条件的制约与理性的要求,形式自由度体现了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创造与感性适应性。人们对商品的选择,总是看商品的造型是否独特,外观是否美观,产品是否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否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消费者选择产品,外观往往是选择购买与否的关键。

千百年来,艺术与技术及科技共同发展、紧密相关,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在技术中发生、成长和延伸,艺术设计类产品内涵和物化形态也随之拓展、延伸。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艺术设计品,即是当时最新技术、科技创新的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艺术设计类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产品结构、产品展示、产品社会效益和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密切相连。其产品从制造到宣传,都涉及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因素。现代设计手段正“处于人类活动的两大领域——生产和艺术的交接处”,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科技与生产是相通的,现代艺术设计与生产的关系,亦即艺术和科技的关系。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产品与现代科技联姻,科学技术既是手段,又是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改造自然活动中取得新的控制力、创造力和物质财富。当科技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艺术设计也必然随之改变。以物质为基础、技术为手段、科技为先导的艺术设计在技术密集、高科技发展的工业社会中将更加强烈、更加紧密地受制于科技环境。

六、为“中国制造”而设计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二是国际产业的转移。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设计是属于“软科学”的范畴,制造属于“硬科学”的范畴;制造业是设计发展的基础,而设计往往成为制造业的关键因素。现代艺术设计已经不是传统存在方式与意义上的设计,从原材料制造到产品退役直至最后报废处理的各阶段,都要求设计与制造相结合。西方工业化强国发展的历史明确表明,艺术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样,中国的制造业也需要艺术设计的参与。优良产品是制造的产物,更是设计的产物,没有一流的设计也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产品的竞争实际上也是设计的竞争。在工业时代如此,在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

怎样让中国制造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公认的优良产品?强化设计意识尤其重要。要使“中国制造”不仅是产品产地的象征,更应成为优良产品的标志,它是我们国家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象征,也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水平的象征。要倡导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使其成为中国设计师自觉的行动,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只有这样中国制造的产品才能成为世人心目中的优秀产品。

七、走向未来的艺术设计

设计是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设计的历史是一部纷繁复杂的、随着人类文明演进而不断扩大内涵的历史。中国未来的设计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更加追求个性化还是更加回归自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明确的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前所未有的,设计是科技的产物,未来科技的发展难以预料,未来设计的发展同样也难以预料。设计本身具有未来性,在本质上是属于未来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揭示着未来设计的某些特征。可以说,设计是立足于于现实基础之上面向未来的设计。设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的未来,因为设计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工具与手段。

当前人类的发展已进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艺术设计应当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艺术设计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身利益出发,构建新的设计思维与要素将成为新世纪艺术设计的主题。设计承担着对人类生存与心灵慰籍的双重重任。这是时代对设计行业和设计理念提出的严肃课题。新时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必将长期担负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品质的社会重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公共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为公共性,其含义就是将艺术纳入人们的生活,赋予大众生活多元化的体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就是基于市场的需求,结合空间结构、历史文化、场域特点设计更符合大众的艺术项目。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在公共艺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教学安排,从而发现课程优势与不足,希望能改进教学,提高课程效率,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情的课程。

关键词:公共艺术 互动教学 艺术策划

一、在公共艺术专业中学习策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一)公共艺术的含义

公共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不同,各异的地域文化对于公共艺术的解读也呈现不同的风貌,所以公共艺术的含义并不能一概而论。公共艺术不仅具有艺术的审美性,并且具有它特殊的功能性。王中在《公共艺术概论》中提到:“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构建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公共艺术所承载的公共空间能营造出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多元属性,赋予大众生活多元的体验。总之,公共艺术是时间的见证,反映人对于历史的铭记;公共艺术是美化公共环境的作品,帮助人们提升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公共艺术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凝聚社区情感;公共艺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提升区域影响力。

因此,公共艺术具有的“公共性”建立起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人在互动的艺术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传达公共艺术的本质,让学生能将公共艺术运用于社会实践,成为大众交流的载体与工具。

(二)策划与管理在设计学中的发展

设计策划本身源于策划学。策划学的产生环境是每个人都要考虑在自由竞争中取得成功,所以时刻都需要有计划、有打算,从而找出取胜的计谋、策略。设计策划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全过程中,以市场为着眼点,从项目可行性调研,设计定位、空间形态、造价预算等方面做决策,成为设计与市场联系的纽带。“设计管理是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

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课程实践

(一)课程简介

“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以管理理论与公共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管理学、策划学基本概念的讲授、对典型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案例的分析解读,增强对国际性会展、节庆类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运营的理解,以此具备一定的公共艺术项目活动运营实践能力以及公共艺术项目策划文案撰写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启发性、引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公共艺术项目全过程,包括前期调研、活动选题、策划方案设计。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公共艺术项目的概念设计、环境分析、行为调查研究、经济论证、表现手段以及策划文案写作等基本内容。课程的最终目的是熟练掌握室内外公共艺术及公共活动的策划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建立由微观思维到宏观规划思维的能力。

(二)“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解读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实施要点,掌握全面的策划管理方法,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本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中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全局观的重要一环。对国际性会展、节庆类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与运营的认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策划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三)“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具体实施办法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针对课程重难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例如采用研讨式、展示式、授课式等方式的穿插,使课堂氛围得以活跃,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热情得以增加。

按时间顺序记叙课程,用具体案例列举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

1.在课程调研与策划实践环节之前,利用第一天的课程时间进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理论要点介绍,包括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公共艺术策划与运营管理基础修养,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活动的运营流程、了解策划书撰写的基本结构。并且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的特性及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全面、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艺术活动策划执行的全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授课式的教学方法完成策划理论知识的学习。

2.当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进行公共艺术活动策划的前期准备任务:完成一份区域社会调研报告,并提示学生发现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策划的目的和任务。在这份前期调研文案中,学生要以小组形式深入社区进行调研,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二手资料收集法等方法收集社区相关数据,最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用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完成汇报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及时提问,由展示的小组做出回答。在展示式的教学阶段,学生既能通过其他同学的讲授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其他小组的优点,也能通过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来查漏补缺,最终完善前期的策划调研报告。

3.在完成策划前期调研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案。在本次策划案中,学生根据前期调研报告选择公共艺术活动的主题范围,例如公益艺术活动、商业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活动等,并指出需要注意的流程和细节。在本教学阶段主要采用了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广告艺术活动方案的设计与探讨。教师也会利用课堂时间专门与每个小组进行一对一辅导,并针对活动方案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在此阶段完成公共艺术活动策划书的初稿。

4.接下来,再次利用展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策划方案初稿的汇报。在小组展示环节后,由其他小组提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活动具体实施细节等,从而使其他小组能吸收不同策划方案的优点,并再次对本组的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也会对每组展示的同学进行分析,指出活动策划书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指出活动策划的关键点。在此过程中利用研讨式的方法,完善公共艺术策划书并编写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最终展示PPT。

5.在课程最后阶段,每个小组进行公共艺术策划方案的最终汇报。教师会针对每个小组的细节问题和创意点进行点评和建议,学生根据方案需要对策划书进行二次改进,然后把策划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调试,创新点进行梳理,提交一份最终策划方案。

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了完整的公共艺术项目策划过程。但是在分组策划的过程中,会出现分工不合理和组员对项目的理解程度不同等问题,导致策划书中部分内容缺乏数据和文献支撑,前后逻辑关系脱节等现象。针对该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分工细化到工作表中,鼓励每个人都要进行课堂发言与展示,调动积极性,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本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原因,实践课时较短,让策划结果只能停留在策划书阶段,因此,應设置后续相关课程,提供公共艺术策划实施运营机会,让公共艺术策划与管理策划课程完整落地。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李砚祖.设计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叶丹,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艺术设计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为解决当前公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了BIM技术的应用特点,从建立协同设计平台、比选桥梁方案、设计钢桥细节、可视化技术交底等方面,探讨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举例了近几年来的几项应用实例,从软件技术缺乏成熟、对硬件配置的要求较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等角度,探讨BIM技术应用于公路桥梁设计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公路桥梁设计;问题

引言

BIM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应运而生,全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CAD技术的多维信息集成技术,目前已经在公路工程等多种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借助BIM技术来完成对桥梁方案的比选、设计钢箱梁细节,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1  BIM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

我国对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尚未实现对这一技术与公路桥梁工程的深度融合。BIM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特点如下:

1.1可视化特点

可视化特点是BIM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设计信息的传递通常需要借助二维图纸来实现,图纸中标注的图形、符号都具有各自的含义,常为施工人员的识图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将其还原为三维图形,这就为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在BIM技术出现之后,上述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具体而言,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人员可应用BIM技术将工程的设计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现为三维可视化模式,为施工人员理解工程设计意图带来多方位、多视角的助力,保障工程顺利、高质量地建设完成。

1.2可传递性特点

在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工程信息的及时传递,保证工程项目数据的正确性与时效性。例如,在需要修改工程设计的某一部分时,在传统工程设计模式下,设计人员需对多个图纸展开反复的修改,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应用BIM技术后,在上述环节中,设计人员可直接应用电脑程序对项目内容实施自动修改,再借助BIM技术的可传递性特点,将修改部分传递给其它受影响的图元,这就显著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项目数据的准确性。

1.3可优化性特点

在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环节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工程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不得不更新、优化的情况,这时受到工程复杂程度的影响,工程的设计方、施工方等可能会在更新、优化意见上出现分歧,从而影响工程的顺利更新完成[1]。此时,运用BIM技术便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工作人员可运用BIM技术将工程在设计、施工、资金投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搜集、整合起来,为参建方提供更为全面的工程方案,供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工作人员也可应用BIM技术分析工程原材料等信息,进一步优化公路桥梁工程,实现良好的建设效果。

1.4模拟性特点

工作人员可应用BIM技术完成对公路桥梁构件,在性能、时间与功能等方面的模拟,甚至可以应用BIM技术模拟公路桥梁建设完成后的实际场景,分析公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这种模拟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2]。

2  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公路项目由于里程较长、沿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等原因,公路桥梁设计常涉及到多种桥型的配合使用。一般主线桥多采用装配式小箱梁、T梁桥型方案,跨越河流、深谷时多采用连续刚构桥、斜拉桥或者悬索桥等桥型方案,涉及的技术要点繁多,给设计、施工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借助BIM这一门先进技术,做好公路项目桥梁多种桥型的分析,精细化展示设计、施工中复杂节点,完成对多种桥型方案的比选、拟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建立协同设计平台

应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例如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技术等完成BIM模型基础数据,借助协同平台,建立相应的环境模型。

下图为协同设计平台的工作流程:

将数字化的路线设计数据上传到协同平台作为公路桥梁设计的基础数据。使用桥梁BIM设计软件,生成桥梁方案BIM模型,运用协同平台,完成桥梁BIM模型与环境模型的组装融合,最终生成大场景化的BIM模型。结合这一模型,对桥梁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展开比对,做好对各种数据的衔接与处理[3]。在这种协同设计平台的支持下,各专业使用的基础数据源是唯一的,避免了因数据存在差异导致设计方案出现错误的情况;此外,对这种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设计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各专业设计人员可应用平台检查数字化设计成果,确认无误后再提交给下一阶段,为工程设计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2.2 运用BIM技术,完成对桥梁方案的比选

为节约造价、方便施工,公路桥梁多采用标准跨径装配式桥梁方案,桥跨布置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填土高度及跨越物等情况进行布设。在传统的公路桥梁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通常采用1:2000地形图、路线纵断面设计图进行桥跨布置,虽然能够保证设计质量,但因为直观性不足,易忽略部分细节导致桥型方案不尽合理。例如出现方案设计意图表现不明、桥梁构造物与被跨越物体的位置关系难以确认等多种问题,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以某公路工程的设计为例。应用BIM技术,通过对常规桥梁孔径信息、跨越物信息、控制信息等的批量设置,快速生成了常规桥梁方案模型。將BIM的方案模型与地形模型组合在一起,对桥梁方案展开比选,完成对孔径布置、上下构选型、跨越情况的合理性验证,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2.3运用BIM技术,加强对钢箱梁细节的设计

在公路桥梁设计中,常遇到需跨越通航河流、深谷及公路铁路等情况,这时常规跨径装配式桥梁难以满足跨越要求,需采用大跨径的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方案。在大跨径桥梁中,钢箱梁应用比较广泛。钢箱梁是由顶板、底板、腹板、横隔板、纵膈板、加劲肋等多个构件共同构成,这些构件会在工厂中节段制造完成,进而运到现场完成焊接安装,对工程设计与构件加工的精细化程度都做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公路桥梁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用二维图纸,以节段划分的形式,通过对几个横断面图的展示,完成对钢箱梁结构的组成以及对加工方案的表达,但这也会造成一些问题,钢结构加工厂在拿到设计图时,通常需要对图纸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对于设计意图表述不清的地方,会联系设计单位多次修缮,这就延长了工程的工期,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因此工作人员应运用BIM技术完善这一设计环节。

以对某公路跨线桥的设计为例。工程采用了(44+70+36)钢箱梁,在设计阶段中,工作人员主要应用Tekla软件,设计钢箱梁的细节,再运用BIM技术将结构设计与三维设计结合起来,清晰地展现出钢箱梁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工作人员还借助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完成了对各构件的预拼装,以及碰撞检测,及时发现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予以修缮,生成直观的三维轴侧安装图供施工单位参考。构件加工也应用这一方法,实现了对设计数据与数控加工机床的对接,优化了下料信息,提升了构件生产的质量,减少了因設计单位、工厂生产、施工单位沟通协调不利带来的人力、物力浪费,缩短了工程的工期并节约了工程的造价。

2.4 运用BIM技术,完成对悬索桥节点的设计

在大跨径悬索桥设计中,钢桁架的应用较为常见,其主梁节点锚栓以及索鞍等部位,空间构造较为复杂,若工作人员应用二维图纸表达这一部分,通常会为施工人员造成许多误解,桥梁的设计意图难以准确地传达到施工阶段中,影响工程建设,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以对某公路大桥的设计为例。这一工程涉及对1000m双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的设计,工作人员运用了Tekla和Revit等软件,构建了钢桁架、索鞍等部位的细节模型,真实地表达出了桥梁的设计细节,让工程的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能够顺利地衔接到一起,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5 运用BIM技术,完成可视化技术交底

工程的技术交底环节是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展开紧密沟通,共同探讨工程的设计意图以及相应施工要点的环节,对保证工程顺利、高质量建设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运用常规的二维手段表达工程的设计意图往往是存在缺陷的,容易为技术交底环节带来诸多的不便,导致施工出现问题,为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而借助BIM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工作人员可应用BIM技术模拟关键的施工工序,将工程的设计意图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施工中应当严格注意的地方,可直接标示出来,以此实现对工程设计意图的准确表达。也可运用BIM技术制作针对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中关键步骤的演示动画,提供给施工单位,为技术交底环节带来更多的支持,保证工程施工的品质。同时对于工程涉及的关键施工工法,以及相关的施工工艺,可直接制作为技术交底库,为施工阶段以及后续其它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参考。

3  BIM技术应用于公路桥梁设计面临的问题

3.1 软件技术缺乏成熟

我国BIM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当前的公路桥梁工程中,设计人员应用的BIM软件仍以国外的软件为主,这些国外软件的开放性较大,与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的贴合程度不佳,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对国外BIM软件的本土化工作迫在眉睫,相关工作者应结合我国的规范标准、设计习惯,做好对BIM技术相应功能的本土化处理以及二次开发,保证其能够被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同时,相关研发者也应做好对本土软件的研发工作,发掘我国在BIM技术发展方面的潜力,最终实现以本土化的软件,助力桥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3.2 对硬件配置的要求较高

对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本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工程信息,除公路桥梁自身的信息以外,还包括公路沿线的地质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其它自然、人文信息。因此,应用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生成的模型,体量也是较大的,在建模以及对相应信息的处理上,通常需要较好的硬件配置,如此才能够顺利完成对BIM技术的应用。

3.3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

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对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就涉及到建立模型、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项目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具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能够运用BIM技术将这些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对BIM技术的应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较高的,而当前在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稀缺,也影响了对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桥梁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能够为设计人员带来诸多的帮助,提升工程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工程设计阶段与其它阶段的有力衔接。此外,应用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实现对工程造价的节约,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对BIM技术的研究与学习,尽可能将其全面引入到公路桥梁设计中,从而促进公路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桂芳.计算机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1(10):3-4.

[2]马汝杰.BIM技术在改扩建公路桥梁勘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2021,66(03):85-89.

[3]王建.公路桥梁设计中BIM技术的运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1):246-247.

作者简介:张俊生(1973-),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公路桥梁设计工作

上一篇:纪检干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