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18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加强卓越法律人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分析双导师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导师制   法律硕士研究生   双导生制建设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华东政法大学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改进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该制度实施以来,华东政法大学共为华东乃至全国各级党政、司法和其他社会管理机构输送了数万名骨干法律人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不可否认的是,法律硕士双导师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旨在概述华东政法大学实施法律硕士双导师制动因和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剖析原因,找出应对方案,以进一步完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

一、双导师制之于法律硕士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时代需要。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不断广化、深化,职业分化与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传统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社会亟须探索一种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既知悉国际形势变化又扎根本国国情掌握外语、法律、经济、管理等综合知识。作为一种尝试,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的“双导师”制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①。在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拥有丰富实务经验校外导师的直接介入和亲自指导不仅锻炼、提升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竞争力,还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缩短他们从校园到社会的时间和距离,甚至还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选择实际工作部门,硕士研究生目标已从过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此,2007年教育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联系。

为响应国家号召,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法律硕士双导师制,把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校外导师引入现有教师队伍中,不仅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增长,还实现导师队伍来源结构和专业素质结构的多元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队伍,体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互补性和合作性。该制度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理论研究与法务实践、法律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衔接与沟通,是法学教育的一大创新。这种创新既彰显了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满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提升和未来就业的现实需要②。

二、法律硕士中心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探索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逐步渐次推行双导师制。

华东政法大学自2009年起在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试行双导师制,2013年在法律(法学)创新实验班全面推行双导师制,2015年将双导师制推广到法律(法学)全部在校生,并在法律(非法学)部分专业方向中推行双导师制。截至2018年末,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共有15个专业方向实施双导师制,具体包括:在全日制法律(非法学)研究生中设立民事、刑事、税收、企业、航运、知识产权、国际金融、国际经贸8个专业方向;在全日制法律(法学)中设立民商、刑事、法律与金融、法律与国际经济、创新实验班等5个方向;同时在非全日制法律(非法学)和法律(法学)分别设立民商经济法律实务、财税与金融法律实务2个专业方向。

在不断总结双导师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校内外导师职责分工》《双导师工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校内外导师的选聘要求、职责分工、指导方式与次数等。在该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授法律学科知识、指导论文写作,培养法律硕士的科研能力,校外实践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分析处理法律案例,撰写法律文书,以提高各项法律执业能力。此外,校外导师还承担研究生职业成长规划指导、实践课程指导与专题讲座、论文选题与答辩指导等职责。原则上,每名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学生每届不超过2人,每学期指导不少于1次。

(二)多管齐下,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

为巩固双导师制下校内导师的主體地位,华东政法大学多举措加强校内导师队伍建设:首先,以校内导师学科归属为基础,与法律硕士各专业方向进行对接。近年来,学校对校内导师学科归属进行了明确划分,改变了原来同一名导师归属多个学科,跨类型指导多名硕士生的状况。目前华东政法大学242名校内导师皆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指导方向,每位校内导师只能指导所属学科的研究生,提高了理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通过逐步减少本校留校师资,大力引进校外优秀青年教师,不断优化校内导师年龄和性别结构,提升整体素质。近些年,华东政法大学不断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招聘大量高学历青年教师,充实并优化校内导师队伍。242名校内导师中,男性158人,女性84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70人,40岁—50岁中年教师74人③。

此外,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在加强校内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引进来”计划,不断加强、优化校外实务导师队伍建设。目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外聘200多名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实践导师。这些校外导师研究领域广,涉及法律与金融、房地产、公司法、证券法、国际经济贸易、经济法、境外投融资法律服务、劳动保障等多个领域,很好地满足了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

就年龄结构而言,校外导师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55岁区间段,年龄结构合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专业技术职称上,大多数校外导师具有法官、检察官、研究员、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上,近90%的校外导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三)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指导形式,全面提升法律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一,内外结合、循序渐进推进校外导师制。

华东政法大学坚持内外结合的实务课程设计理念,聘请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的校外专家开设实务课程,实务课程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此外,华东政法大学还坚持实务课程渐进式渗透理念。根据研究生对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在不同年级开设有差别的实务课程,由浅入深并相互衔接,分阶段推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开设共同实践课与特色实践课。

鉴于当前法律硕士采用分方向培养模式,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在为全体法律硕士研究生开设共同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分方向为不同专业法律硕士研究生开设特色实践课。具体而言,共同实践课程包括模拟审判与仲裁、法律谈判与法律口才实务、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伦理、法律文书等;特色实践课由各专业方向指导小组负责开设,如法律与金融方向开设商务外交和谈判、金融类业务信函写作实践课、刑事实务方向开设律师辩护技巧实践课、航运法律实务方向开设国际海事争端解决实务特色实践课等。

第三,多元化实践课授课方式。

针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学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上海知名法律实务专家前来授课,将过去枯燥无味、收益不大的实践课程打造成为学生最喜欢听的课程。实践课的授课方式主要包括:(1)外包式授课方式。将实践课程完全交给实务部门(以法院及律师事务所为主),由其设计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安排任课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等。比如,我校与上海律协合作共建的创新实验班,已有三门实务课程完全外包给君合、国浩、协力等律师事务完成。(2)由不同单位专家拼盘式授课。将课程分由不同单位的实务专家按照专题讲授。比如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分别由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等五个单位的专家进行授课,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职业的法律职业伦理。(3)校内外教师联合授课。将实务课程交由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授课。比如,法律谈判课程由我校沈亮教授和复旦大学龚柏华教授、“赢了网”法务总监王刚三位教师联合讲授。

第四,产学研联合培养,与行业深度对接。

2005年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高等人民法院簽约共建研究生法律助理项目,探索院校法检联合培养机制,以全面提升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该项目每期100天,每期约150名研究生参加,项目设有考试、培训、中期走访、总结表彰等多个环节。项目法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研究生承担法官助理工作职责,协助项目法官研究涉案法律问题、起草法律文书、提交案件预审报告、开展案件调查等。经过多年发展,双方已在管理规范、带教制度、实训内容、课程开发、后勤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该合作模式已推广至上海各级人民法院,江浙沪豫等地30家法院、检察院,成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真实庭审进校园”,将社会真实案例搬进校园。目前上海市铁路法院、长宁区人民法院等多家单位均已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巡回法庭,让学生不出校园感受真实法庭的审判程序及实体性规则。

为培养复合型、实务型高端法律人才,满足上海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律师协会联合开展涉外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项目(简称实验班)。该项目实行三个“双”制度,即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课程教学中、英文的双语教学制,运营管理的双负责制。该项目下,合作律师事务所及校外实践导师全方位参与项目设计、研究生招生、运营管理、论文答辩等全部环节,实现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全过程深度融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参与法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的典范项目。

三、法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华东政法大学以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为载体实施的双导师制不断发展完善,开设了门类齐全的法律硕士专业方向,充实、优化校内外导师结构,实现社会实践授课方式多元化,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与行业深度对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法律硕士双导师制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法律硕士双导师制运作流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学校虽然制定了《校内外导师职责分工》《双导师工作规程》,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化的法律硕士双导师运作制流程体系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在校外导师遴选上,目前法律硕士校外导师大多拥有很多头衔或职位,固然反映了校外导师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但往往限制了校外导师的教学实践指导时间和精力投入,直接影响实践指导效果。在岗前培训上,未经系统岗前培训的校外导师未能很好把握教学规律,无法准确、完整、有效地将实践经验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动态管理上,校外导师所谓实践指导往往是开开讲座,形式单一;指导过程中出现无故暂停、不用心指导等现象,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分配的校外实践任务,多为事务性工作,使得校外实践指导效果大打折扣。校外导师的兼职身份,使得学校无法对其进行实证管理。在考核奖惩与保障机制上,受教育经费和政策限制,校外导师缺乏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如客座教授、校外讲师等。

(二)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现行法律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校内外导师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虽然有助于校内外导师发挥各自所长,但因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若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沟通,不能根据研究生的学习专业、学习阶段动态调整、分配各自的任务,动态调整、平衡好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则无法形成合力,导致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效果欠佳。在双导师制下,“以校内导师为主”的政策,导致校外导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度有限;在校外导师缺位的情况下,校内导师制定的研究生教学规划,因忽视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差异而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未经校内外导师充分沟通制定的研究生教学规划,往往无法准确量化、考核各位导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特殊情况下,甚至出现导师相互推诿的情形;缺乏与校外导师的有效沟通会导致“放风筝”现象,校内导师及学校无法了解研究生在实践单位的表现,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不确定的沟通方式在校内外导师、高校、研究生之间造成不便。

(三)导师考核奖惩机制有待完善。

导师考核奖惩机制是法律硕士双导师制的重要一环,对于降低导师指导的随意性、盲目性,保持导师队伍活力,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校内外导师教学任务与职责分工的差异,研究领域与工作成效的多样化和多变性,学校尚未对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制度。与之相关的导师奖惩机制同样有待完善。考虑到校外导师的兼职身份及高收入现实,尽管近些年学校不断提高校外导师的物质激励,但仍显不足,激励不充分;受政策限制,仅有部分校外导师可以获得“客座教授”“校外讲师”等荣誉表彰。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的不足降低了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的热情,削弱了指导效果。

四、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一)构建双导师制的流程体系,完善双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完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此,有必要从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入手,构建一整套从遴选到岗前培训、具体分工、考核奖惩、配套保障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双导师制建设的规范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第一,严格遴选程序,提升校外导师整体水平和素养。学校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计划,制定明确的校外导师选拔标准和科学的遴选程序。考虑到法律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是本校聘任的全过程参与研究生培养,能够为在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校外行(企)业实务专家。因此,校外导师的任职资格不仅包括一定的实务部门工作年限、擅长的法务领域,还应对其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理论修养等提出要求。校外导师的遴选范围除了传统的公检法司、律所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外,还可扩展到公司法务、知识产权代理、医疗纠纷代理等部门。例如探索与上海市金融办等机构的合作,开设金融法治实务课程、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等。此外,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外导师遴选程序,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校外导师。

第二,岗前培训。校外导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做”但不代表会“教”,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对校外导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指导模式等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这种培训可由高校自行组织,可委托教委等机构进行,也可定期举办提高校外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研讨会;该培训既可在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学前集中培训,又可安排在开学后开课前。同时还应鼓励校内导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倡導团队指导④,加强动态管理。鉴于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期间需要校内外导师、研究生、高校、实践单位四方互动协调,为此有必要加强双导师制的动态调整与管理。目前实行的双导师制多采用“1名校内导师+1名校外导师”的模式,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临时换人、专业调整等现象,打断双导师制的运行节奏和效果。对此,有必要实施团队指导模式,即由同一学科方向或课题组的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同一项目组的实践导师共同组建团队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打破原有的一对一指导模式,保证双导师制运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校内外信息建设,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

为减少高校、校内外导师、硕士研究生、实践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动态,推动高校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促进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有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内外导师、硕士研究生、实践单位之间建立一条长期、稳定的信息反馈与交流沟通渠道。首先,为校内外导师、高校与校外实践单位建立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一方面,校外导师能够及时向校内导师及高校反馈研究生校外实践情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该渠道及时掌握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活动,实现对校外导师的时时监督与长效管理。其次,注重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建立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互通平台,搭起导师间沟通的桥梁,使其及时了解彼此工作进度及安排,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动态,避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此外,高校还可与实践单位共同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加强系统保障,完善、落实导师考核奖惩制度。

针对校外导师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不足的现状,学校应加强系统保障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为双导师制投入足够的专项经费,保证专款专用,将校外导师的劳动付出和工作报酬相挂钩。为解决体制内校外导师获得物质报酬的政策障碍,由学校与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可支付报酬至单位账户;其次,建立校外导师名录,在学校相关网站公开展示,并印制在招生材料和学校宣传材料中,增强校外导师的集体荣誉感;再次,为校外导师开展评优和评奖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兼职研究员、副研究员”“兼职教授、副教授”等职称待遇;最后,制定校内外导师工作手册,专人负责校内外导师的联络与服务。

围绕导师的考核奖惩,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可量化的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管理服务人员的评价作用,形成多主体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使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和工作记录材料检查等方法,开展多维度的导师工作评价活动;将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实施量化考核;针对校外导师,建立工作档案,实施聘期考核制度。其次,完善并落实科学合理的导师奖惩机制。对于获评“优秀”的校外导师,给予充分的物质激励和荣誉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法律硕士导师予以清退。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

②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9(1).

③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

④王炎,董增川,刘平雷,周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研究生教育,2015(12).

通讯作者:刘军岭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临床优质护理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心理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3、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高危评分模型的建立

4、行为转变阶段护理模式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5、论述综合护理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影响

6、跨界融合——开创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

7、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62例

8、不留置胃管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临床疗效的单盲对照研究

9、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间的关系分析

10、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

11、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

12、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13、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4、关于肛肠科疾病护理的思考

15、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手术治疗护理探析

16、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的依从性研究

17、PDCA循环用于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18、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研究

19、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20、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及其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1、饮食护理在改善肿瘤患者化疗时营养状况的效果分析

22、肠内营养治疗研究进展

23、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改善晚期肠癌患者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24、模拟医院护理查房形式进行外科护理教学的研究

25、加速康复外科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

26、开展“阳光之家”活动对提高肠造口手术后病人自护能力的探讨和体会

27、浅谈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

28、结直肠癌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29、健康中国行动之癌症防治行动

30、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评估与护理

31、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

32、大病医保给力升级 40万总费用至少可少花8万

33、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其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

34、智慧医疗:信息多跑步 患者少走路

35、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36、晚期肿瘤患者疼痛护理措施

37、早期肠内营养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康复的影响

38、CIK细胞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效果观察和护理体会

39、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护理的意义

40、一起了解下什么是肠梗阻,该如何护理?

41、癌症患者:“两选”至关重要

42、PDCA管理方法在麻醉复苏室气管脱管中的应用及护理

43、人文关怀视角下造口患者护理

44、肛肠科术后便秘与中医干预护理论文

45、对肛肠手术后患者护理工作思考

46、个体化饮食护理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愈合速度、免疫功能的影响

47、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48、封闭式负压冲吸器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

49、大肠癌化疗患者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探析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外汇汇率标价法》是《国际金融》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这一章节掌握的不好,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双语教学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章节的专业术语,多媒体动态流程图的引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信。

【关键词】双语教学;多媒体动态流程图;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买入价;卖出价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金融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的特征明显,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性。《国际金融》是经济类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掌握外汇标价法和能够解读外汇标价是经济类学生的一个基本技能。但是在目前众多教材中,对于这一章节的内容大多采用传统的文字描述,对于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解读表述的较为模糊,甚至错误的引导了学生。为此,本文对这一教学难点的教学心得、体会表述如下,以利于学生对这一重点难点的正确把握。

一、双语教学在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定义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在国内中文教材《外汇汇率标价法》章节中,都是从定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入手。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通常可以概括如下:

直接标价法: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国货币作为基准货币,本国货币作为标价货币;标价货币(本国货币)数额随着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即以本国货币作为基准货币,其数额不变,而标价货币(外国货币)的数额则随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值的变化而改变。

事实上,在各外汇网站的实时报价上所标注的货币,大多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外汇,这对中国学生来说,都是外国货币,所以这时候如果按照传统教学中的定义,学生很难识别基本货币和标价货币,也很难根据不同的实时报价来解读外汇汇率走势。

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都源自于西方的教材,在西方国际金融教材中,“基本货币”和“标价货币”的定义如下:

基本货币:The first currency quoted in a currency pair on forex(foreign exchange).It is also typically considered the domestic currency or accounting currency.For accounting purposes,a firm may use the base currency to represent all profits and losses.I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primary currency”.

标价货币:The second currency quoted in a currency pair in forex.In a direct quote,the quote currency is the foreign currency.In an indirect quote,the quote currency is the domestic currency.

国际通用的标价方法是“双档报价法”,按照西方教材的定义,“基本货币”是“the first currency”,“标价货币”是“the second currency”。例如2011年9月6日23点38分,英镑兑美元的即时汇率的实时报价为;“GBP/USD 1.5947/1.5951”,英镑为“the first currency”,美元为“the second currency”,所以英镑为基本货币,美元为标价货币。“1.5947”的含义为“GBP1=USD1.5947”,“1.5951”的含义为“GBP1=USD1.5951”。

因此,引入“基本货币”和“标价货币”的英文定义,有助于学生们清楚的理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能够解读非本币的两种货币兑换汇率的数据含义。

二、双语教学法在买入价、卖出价的定义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国内的《国际金融》教材中,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定义是从直接标价法法和间接标价法两个角度来定义,通常这样来定义:

买入价:是银行从客户或同业那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在前;在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在后。

卖出价:是外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卖出价在后;在间接标价法下,卖出价在前。

但是在现实的外汇报价中,国际通用的是双档报价,大多都是对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报价,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大多都是外汇,所以只按照这个定义,很难让学生解读外汇报价。

在第一部分中谈到了双语教学的引入,“基本货币”是“the first currency”,“标价货币”是“the second currency”,那么可以這样来总结,在国际通行的双档报价中,前面的数字是银行买入“基本货币”的汇率,后面的数字是银行卖出“基本货币”的汇率。所以,可以不用去考虑是直接标价法还是间接标价法,只要找准“基本货币”和“标价货币”就能解读外汇报价了。

例如2011年9月6日23点38分,英镑兑美元的即时汇率的实时报价为;“GBP/USD 1.5947/1.5951”,英镑为“the first currency”,美元为“the second currency”,英镑为基本货币,美元为标价货币。所以外汇银行以“GBP1=USD1.5947”的汇率买入基本货币英镑,以“GBP1=USD1.5951”的汇率卖出基本货币英镑。

三、多媒体动态流程图在《外汇汇率标价法》章节中的运用

对于上面谈到的外汇标价解读规律,如果只是抽象的文字总结,课堂上学生能够记忆这个规律,但是课后很容易忘记,而且一般《国际金融》课程都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距离学生毕业有一年的时间,届时学生们都已经全部遗忘。记忆法研究中曾谈到,图像的记忆持续时间远远大于抽象文字记忆时间,人的左右大脑对记忆的分工不同,左脑负责抽象文字的记忆,右脑担负着形象记忆,而目前的教育对右脑的开发和利用远远低于左脑的开发运用[1]。于是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流程图教学法。

动态流程图不同于传统静态的流程图,不光运用到图形记忆法,而且,利用PowerPoint的动态效果,可以起到和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的效果。

1.多媒体动态流程图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时的运用

如图1所示,结合英镑兑美元的即期汇率报价,首先出现”GBP/USD 1.5947/1.5951”的文本框,将效果设定为“飞入”,路线“从左边飞出”,视觉上能唤起学生注意,然后提出问题“英镑和美元哪个是基本货币,哪个是标价货币”,引发学生思考。在和学生互动的环节后,再飞出“基本货币”,路线选择“从上方飞出”,然后是“标价货币”,路线选择“从下方飞出”,“基本货币”的动态效果要设置在“标价货币”之前,这样才符合“the first currency”、“the second currency”的顺序,加强学生的记忆。

此时再提出问题“1.5947”代表的含义是“GBP1=USD1.5947还是USD1=GBP1.5947,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新一轮的互动,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出现“GBP1=USD1.5947”的文本框,路线设定为“从上方飞入”。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再看到确定的答案,能够加深映像,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对于“1.5951”进行类似的操作。

2.多媒体动态流程图在讲解买入价、卖出价时的运用

如图2所示,结合英镑兑美元的即期汇率报价,首先出现外汇交易的两个主体:“外汇银行”和“客户”,然后出现货币走向。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很多学生对买入价卖出价混淆不清,就在于没有明确交易的交易活动的参与主体、货币种类和货币交易的方向。

结合第二大部分关于买入价的解读,设定动态效果,用“飞入”效果,路线从“客户”飞向“外汇银行”,箭头上注明货币种类是“基本货币GBP”,然后用反方向箭头用“飞入”效果,路线设定为从“外汇银行”飞向“客户”,肩头上注明货币种类是“标价货币USD”,用动态图演示此过程是银行买入“基本货币”的外汇交易。此时和学生互动,提示学生“银行买入价是多少”,在和学生互动后,出现椭圆形,图形中出现文字“GBP1=USD1.5947”。

结合英镑兑美元的即期汇率報价,首先出现外汇交易的两个主体“外汇银行”和“客户”,然后设定“飞入”效果,从“客户”飞向“外汇银行”,箭头上注明货币种类“标价货币USD”,再飞入箭头效果为“飞入”,方向从“外汇银行”飞向“客户”,箭头上注明“基本货币GBP”,用动态图演示此过程是银行卖出“基本货币”的外汇交易。此时和学生互动,提示学生“银行的卖出价是多少”,再和学生互动后,出现椭圆形,图形中出现文字“GBP1=USD1.5951”。

以动态流程图来演示银行买入“基本货币”和卖出“基本货币”的过程,让学生更清楚的把握这个知识点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买入价”和“卖出价”都是从外汇银行的角度出发;国际通用的报价方法是双档报价,前面的数据是“基本货币”的外汇银行“买入价”,后面的数据是“基本货币”的外汇银行“卖出价”。

四、双语教学和多媒体动态流程图在《外汇汇率标价法》章节教学中实施效果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采取双语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专业术语的含义,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动态流程图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信

流程图教学法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流程图教学法”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型学习”和“互动式教学”[2]。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因势利导、按需帮助。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才提供相应的帮助,可以采用点拨或者启发讲解的方式。例如在向学生提问“哪个是买入价”,经过前期理论上双语教学的讲解以及外汇交易动态流程图的讲解,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找到答案,对于自己的答案仍持怀疑态度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再次以动态图给出正确的答案,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丁锦红,林仲贤.不同复述条件下命名难度对图形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2).

[2]王卫.刑事诉讼流程图教学法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课题“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提升途径研究”(JY2009001)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向金珠(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金融研究。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3、王方亮《陕北民歌合唱曲五首》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意义

4、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寻访记

5、浅谈陕北民歌中方言运用的重要性

6、陕北民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探析

7、如何推进陕北民歌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8、陕北民歌创作生态重建及创作实践演变

9、传承民歌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10、陕北民俗下的陕北民歌

11、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多视角下的发展研究

12、陕北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及价值分析

13、陕北民歌(情歌)的悲剧性风格

14、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15、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16、《诗经》与陕北民歌的比较阅读欣赏

17、陕北民歌研究的现状及其开拓方向

18、陕北民歌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19、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情感表现

20、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21、天蓝地黄曲苍凉的陕北民歌

22、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

23、《东方红》诞生与传唱背后的扑朔迷离

24、以婺源傩舞为例研究地方感视觉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25、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

26、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演唱版本的比较分析

27、大班民歌欣赏活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审美设计

28、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29、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30、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融合

31、陕北民歌中陕北文化特性研究

32、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

33、信天游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与实践

34、许文斌:把陕北民歌推向维也纳

35、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36、陕北革命民歌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37、陕北民歌“比兴”修辞格的翻译探析

38、公共音乐鉴赏课中有关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9、陕北民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

40、陕南陕北民歌在延安展演

41、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初探

4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属性

43、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对策研究

44、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陕北民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45、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46、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47、陕北民歌在钢琴独奏作品中的体现

48、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

49、陕北民歌发展现状探析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金融自由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被政策严格控制的产业开始逐渐被放宽政策, 进而降低了各个产业之间的贸易壁垒, 使之从非竞争的关系转向了竞争关系, 成为竞争对手, 但也促进了各个产业的技术的发展进步, 这些原因共同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和发展, 相对的金融业也对政府政策提出了要求。产业融合即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现实情况, 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其他技术和产业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并产生新的融合产业。在此时期出现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则是一种新的代表, 新的主张。自由主义的代表学派有许多, 包括供给学派、现代货币主义与合理预期学派等。金融自由化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取消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限制, 提高储蓄的积极性;反对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主张自由汇率政策, 听任外汇率随着市场情况变化而自由地上下波动;强调改革财政政策, 使其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西方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 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金融压抑的现象, 要是想要发展就要解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制约与管制, 只有这样才能使货币和相对价格发挥实际的作用。然后实行金融自由化, 再配合以财政改革和相应的其他措施, 才会使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主张方面则是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这几个方面。金融自由化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金融业不断的国际化、综合化和融合化。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大环境的支持, 金融自由化也为了银行业、证劵业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互融合, 消除了原有的贸易壁垒、经济和法律的障碍。使各个金融业务之间的界定也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也顺应国际金融业趋势的发展。

二、市场需求与竞争的双重影响

市场化大生产孕育了市场经济, 从根本上来说,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也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即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业也会发生必然的竞争现象, 竞争的同时也推动金融业发展, 在市场划分日益细化的情况下,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扩大业务范围, 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 各个金融机构进行严酷的竞争, 相应的金融机构也要承受内在的和外在的压力, 不断地创新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要, 扩展业务提供全方面的服务。随着竞争的开展, 不同的金融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主要核心就为商业银行, 他既垄断工商企业的运行资金, 又运转着整个经济体系的交付。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 商业银行的地位就发生了变化, 没有过去辉煌了, 但依旧存在着重要的作用, 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引起金融机构的地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政府政策的控制与制约, 如果想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经济环境, 政府就应该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使其在宽松的制度下自由的发展。各个金融企业相互交流、碰撞, 使产业的融合成为国际金融的发展主要行动力。

三、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效益分析

通过产业的融合, 金融机构也获得了广泛的经济效益, 金融机构通过追求的范围经济来适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顺应个性化的趋势。各个不同的金融业务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交流的成本过高, 但经济效率较低, 如果想要分散和降低经营的风险, 可以通过产业融合, 不同的产业听过并购或者兼并的形式进入银行业、保险业等, 由此转变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机构。综合性的融合还可以减少投资风险, 实现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降低风险的办法。如果要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和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 就要进行产业融合化。并且综合性的机构还可以提供专业化、综合性较强的服务, 既能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又能增强竞争的优势, 并且促进金融机构自由开放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金融市场的出现使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 金融市场的融合也是持续保持的, 且金融市场原有的各个金融企业的界定也在逐渐消失并且被打破, 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融合发展速度不同, 但是国际金融也越来越融合, 还促进了更多国家的参与者进入并开辟市场, 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 有利于国际金融产业的顺利发展。

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扩大, 日益创新。产业融合的现象也开始普遍出现, 以金融业为例子,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进行金融融合。在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全球化发展, 因此, 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了金融业发展, 改变其流程和服务方式。许多国家也开始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国际金融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继祖.美国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4.

[2] 项卫星.90年代初期美国的金融改革及其性质与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4) .

最新国际金融学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高三学生强化地理空间观念应注重领悟的几个观点

3、试析《读史方舆纪要》的经济地理价值

4、一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革命

5、“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6、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7、论高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8、我国沿海地区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9、本然土壤调理剂在蔬菜上的探究

10、遵循人城产耦合规律 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11、对地理教材“国际组织”内容编写的建议

12、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3、“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4、环渤海地区FDI分布演变特征、成因与结构变化分析

15、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16、多元学科视角下城市规模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

17、龙泉驿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思考

18、从制度地理之争到新经济地理

19、《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与探讨

20、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21、重塑会展经济地理 打造国际会展名城

22、“一带一路”战略和央企的海外发展

23、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4、创新高中地理课堂学习新体验

25、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26、《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

27、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28、破解一体化发展难题,培植中国经济新动力源

29、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空间专业化演进

30、区域创新系统内涵评述与应用分析

31、攀枝花,锻造清洁能源之城

32、农业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3、“四大特色党建”推动基层党建深度融合

34、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

35、中国经济地理或走向新“弓箭图”

36、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价值

37、风险投资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8、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39、制度厚度中国化涵义及构成要素探究

40、经济地理特征与劳动生产率: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41、“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42、健康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43、“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扩张

44、FDI对中国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影响

45、属于世界的“十三五”

46、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47、谈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

48、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增长与非对称溢出效应

49、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

上一篇:概论课实践作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