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3-11-13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历来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传统教学中一贯采用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储备大量的知识,被人称为认知的“高速公路”,但是由于它所获得的东西未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所以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成为知识建构的“筑路者”,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我们的新课堂不能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但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

另外,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主动探究。

最后,要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織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实现优势互补,在课堂权益的保护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见解,可以跟老师和同学说“不”,也可以让瞬间萌发的智慧火花得以展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学习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学习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三、为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小时候,曾在一个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烧菜,她让三四岁的儿子帮她从冰箱里取一个鸡蛋过来,鸡蛋从小男孩手里滑落掉到地上破了。闻声过来的奶奶赶紧拿抹布打算清理地面,这位母亲却阻止了奶奶,而是让小男孩自己清理地面,并且让他重新从冰箱里拿一个鸡蛋过来。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从这里折射出来的教学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母亲给小男孩创设了一个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小男孩从第一次的鸡蛋滑落摔破中意识到鸡蛋比较光滑,拿的时候必须小心,鸡蛋易破,不能受到较强烈的碰撞,因此当母亲第二次让他拿的时候,他会非常谨慎,使鸡蛋安全送到母亲手中,并且从第二次的尝试中,他会感受到实践成功的喜悦,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探究意识,还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习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并让它们首尾相接,恰好连成一个圈,然后在花盆周围几寸远的地方撒了它们最爱吃的松针。但是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它们就这样一圈圈行走,最后疲劳饥饿而死。假如毛毛虫里能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毛毛虫式的人”,那就必须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少独到的见解,依赖性很强,不去突破常规障碍,只知道做一个“跟随者”,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力很强的人!我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想像和创造,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教育要经历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互联网+教育”已逐渐深入课堂,转变着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什么樣的教学才算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认为,只有像空气之于生命的存在,重要又通常不为生命体所察觉,这样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参与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成立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模式研究”的课题组研究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交互式教学带给教师的挑战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辅助,同时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途径多样、内容丰富、层次有别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所教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感知,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势和教学特长,创造出导学一体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愉快自信地学习消化知识。基于此,作为使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受益者,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恰当运用PAD辅助教学,提高科学课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背景

《磁铁的性质》是小学科学首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研究“磁铁两极磁性强”“磁铁具有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汇报、合作探究等活动,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有机地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恰当引入PAD(掌上电脑)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本节课教学与以往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将PAD作为媒介辅助教与学,因此,我也更加关注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本文我就从以下几个环节的课堂表现分析将PAD引入科学课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活动导入,激发探究磁铁的兴趣 教师出示 PPT和实验材料。提问:“如何在不碰触水面,不使水溢出的情况下,取出水中的大头针?” 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利用PAD进行多方位投影拍摄,实况直播学生的实验操作,帮助其他学生(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学生)通过屏幕更清楚直观地看到前面同学的演示操作,发现磁铁真的可以在不碰触水面,不使水溢出的情况下,“隔空取物”,从而对磁铁产生研究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认识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 教师出示五种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猜一猜:磁铁“喜欢”谁?此时,教师运用PAD做了两件事:首先,利用PAD截屏推送,将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展示,引导他们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就节省了进行个别交流的时间。其次,“磁铁能够吸引哪些材料”是猜想后的验证实验,操作没有难度,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实验。因此,教师事先将此实验录制成视频,在本环节作为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观看实验视频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进度,选择快进跳过或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录,以此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比以往亲自动手验证实验能够节约一些时间,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后面的实验探究与汇报交流环节,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在此教学环节中,我全然不知,自己在做的便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当我使用信息技术录制教学视频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课程讲授或实验、示范的操作了。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生动写照。

环节三:探究磁铁上不同部位吸铁能力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磁铁上A、B、C、D、E五个不同的部位吸铁能力一样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小铁钉的数量。此时,我将以往的纸质实验记录单变为电子实验记录单,利用PAD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边实验边将数据记录在PAD上,我也可以通过PAD实时掌握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在实验汇报环节,通过PAD的对比讲解功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其他同伴的思考,便于对比、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论。

本节科学课将PAD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及时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录制的“微课”或者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就是提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当学生完成教师的“任务单”后,可以人人参与作品发布、评价与交流,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共享知识以及建构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网络交流能够增进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不再像以往的实验汇报环节,还需要学生逐个拿着记录单放到投影下,全班一起看,既占用课堂时间,又不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课堂教学反思

问题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是教师完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实现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探索。本节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汇报交流环节,利用PAD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交流记录结果,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更充分地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激烈充分,没有很好地形成讨论式的课堂学习。又如,利用PAD对记录结果进行拍照上传的环节还是会耽误一些时间,因为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环节较多,使用的材料也较多,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PAD进行拍照、记录等活动,学生动手的事情就变多了,会有些忙乱,若遇到操作的问题还需花费时间进行指导,无形中延长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时间。

成果收获? 在教学完“磁铁的性质”这一课之后,我再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了“果实的结构”一课。实战是经验的累积,这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熟练,对于PAD与科学教学的融合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第一,科学课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之后的教学。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投票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和发表观点的过程。在PAD上作答完毕后,学生的投票结果会自动进行统计,方便教师和学生直观看到投票结果。这种方式高效地完成了调查工作,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二,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需要学生完成,但面对操作复杂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有时在课上进行现场示范也会因其他因素干扰影响成功率或耽误时间,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录制“微课”的教學方法,提前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好,然后利用PAD的屏幕广播同步到每一位学生的平板电脑中,实现“一对一教学”。这样学生既能够看得清楚,又能够提高时效,同时还解决了操作难点的问题,这种形式新颖而便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

第三,实验汇报环节是分析和构建科学概念的必要环节。应用PAD的拍照上传功能可以实现所有学生作品的共享和交流。与“磁铁的性质”一课相似,在“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可以看到同伴的作品、记录单,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提供建议,弥补了用投影逐个观看学生记录单的弊端。学生们更加专注倾听和思考,在相互评价的讨论交流中,教师能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就像科学家一样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教师的身份也发生着改变,努力成为善于“问题引导”的苏格拉底式的学生智慧的点化者;学生则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达到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获得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形式。

第四,任何知识的掌握都需要通过应用来检验和巩固。在理解并构建了正确的科学概念之后,教师利用PAD发送任务,检验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PAD及时反馈于课堂。不再苦恼于传统课堂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逐个检阅,甚至需要拖延至下节课才能反馈的弊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时效,使学生巩固知识能够“打铁趁热”。

因此,在利用PAD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优化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使现代技术应用有效服务于学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要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形成讨论式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利用PAD教学让学生不再是被教师命令控制的被动者,而是变成了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更新的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师的新使命,随着教学的深入,让PAD教学更优化则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记录是学生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科学活动的必要手段。文章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探究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优化表格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以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兴趣,以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关键词:小學科学;探究活动;表格设计;

一、乡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表使用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记录表不够重视

据调查,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探究活动中使用记录表的作用和价值认识清晰的、表面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表的使用率很低。

(二)教师对记录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时使用的记录表,需要教师将表格设计得科学、合理,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时,缺少基本信息,如学生的姓名、探究活动的日期、活动的名称等。这样一来,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没办法通过记录表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相应的也就没办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以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所设计记录表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造成学生难以操作。

(三)教师在学生使用记录表时没有专业有效的指导

一是记录表收集探究信息、客观反映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功能不突出。由于一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忽视了学生缺乏记录经验积累和记录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而对记录表的使用和记录的要求描述不清,不够具体,通常都会告诉学生“把你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上”“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下来”等笼统的话语指导学生记录,而没有指导学生该如何科学具体地使用和记录,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使用记录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随意记录。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记录行为控制度较高,指导方式较生硬。部分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预 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即使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通常会直接予以否定并让学生依然采取教师给出的记录行为。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的记录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它体现的是学生本人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而部分教师没有仔细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倾听学生的想法,就依照自己的经验要求学生修改记录表,记录表也是没有了它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只是成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而已。

二、记录表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清晰

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时目标必须清晰,通过主题的引导了解调查对象﹑观察对象、探究对象以及记录对象。这样才能让教师联系学生的过往探究活动经验开展教学,并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基于这一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非常重要。

(二)科学性强

为了符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活动应用的记录表设计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性。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差异的表格以及实践材料,坚持简单至复杂,具有梯度性的原则。其次,学生所专注于探究的时间不要过长,所探究的内容也不要过多。

三、提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优化表格设计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要符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合适的记录表格。由于低年段学生识字还比较少,不能完全认读太复杂的文字,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该简单明了,尽量用生动的图形来代替文字,这样学生更容易认知,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低年段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远大于做记录,生动的图形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同时,低年段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做记录的能力有限﹐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采用打勾﹑画圈﹑选择等形式更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对其引导,要让学生清楚进行探究活动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将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或情况记录下来等等,最终形成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和结果。之所以要强调引导学生如何开展和进行探究活动,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开展探究活动时,通常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来给学生选择使用。而小学生由于好奇心较重,在探究活动还没开始,就先被种类丰富的各种材料所吸引,自顾自地先对材料“研究\"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全都在材料上,而忽视了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而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就降低了课堂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的思考。记录表格是用来呈现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而不是单纯地、形式化地让学生按照记录表的步骤来进行探究活动的。例如“设计制作小车”记录表格中,“小车的各部分需要用哪些材料”“怎样将小车的各部分进行连接”“怎么让小车动起来”这些需要由教师来引导;而选择什么材料工具﹑设计怎样的图形,就可以是由学生来思考和解决的。

(三)要启发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在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之后,学生能知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反思和改进能帮助学生获得更科学、完善的科学探究结果[3]。

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用到的“物体导电性检测记录表”,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先预测实验结果,再通过探究活动检验自己的预测。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分析探究活动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进行反思,能了解到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加深了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记录的过程即是学生探索、思考、发现快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分享快乐、收获成长。教师应利用记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基于记录不断展开探讨,促使学生根据记录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不断整理自己在活动中的经验及收获,从而构建完善、系统的科学认知,为之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郁波.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潘霞.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8(17).

[3]张红艳,谭婷.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J].数字教育,2019(6):63.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板书式课堂教学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课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视频动画等辅助手段的出现,使小学生直观、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教学的知识,这既是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把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和教学逐渐走向智能化和多元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在线课程视频和课堂教学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它能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的方法,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对如何有效地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的知识和道理比较多,小学生独自体会很难获取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由于小学生受生活经历的限制,难以理解一些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低效的知识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首先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深入地感知课文的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沉浸式的体验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通过音视频的感官刺激,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亲自体验作者的内心思想。

(二)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堂中教师的讲述,教师通常会在课本的基础上结合板书展开讲解,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人物。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教师讲解的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兴趣,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利用在线教育课程、互联网等拓展课堂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还可以自主掌握时间,不断思考和感悟课文之外的东西,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师的指导,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难点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使用不当

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时,并没有意识到其优秀的辅助作用,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PPT课件、投影仪等形式,在课前为学生展示一些风景图片,而在正式课堂中并没有适时使用教育技术,导致课程乏味枯燥。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准备了一些动画,然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根据动画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课件动画的设计形式,设置纷繁复杂的动画效果,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图片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一部分教师选取的动画效果和背景色五彩缤纷,这无疑是喧宾夺主,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学生渐渐产生上课的压力。

(二)没有花费精力进行课本钻研

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同时,必须提前掌握语文教育的相关内容,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语文教育工具,然而,一部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在教育工具的应用上,没有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只一味搜集一定量的图片或者音视频资料,运用到课堂中去,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带来反作用。不少学生由于无法理解课件中的音视频资料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丧失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深入研究语文文本知识的前提下,利用投影仪、幻灯片、音频技术等联系文本精神,创造沉浸式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整篇课文有更深的感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画面为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同时辅助一些讲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桂花雨的动画视频贯穿于整个课堂,并结合生动优美的语言,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桂花雨落下的画面,想象作者摇桂花树的画面,品味作者的童趣。同时,利用音频技术,在讲解桂花雨落下时播放沙沙的响声,在讲解作者摇桂花树的片段时播放孩子笑的声音,让学生在视覺和听觉感官的刺激下,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桂花的喜爱。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可以深入结合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师生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机会,利用现代化技术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相互的沟通和讨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工具突出课程重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结合板书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多方面展现课文的脉络和中心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标注,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将相和》一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模拟廉颇和蔺相如的三组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找出“将”和“相”分别指谁,从而快速弄懂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每一组对话进行仔细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每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音视频对话,帮助学生梳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脉络。

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优势,适当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师要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符合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赵秉瑶.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DOI:10.27212/d.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和阐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方法, 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轮新的革命开端。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方法,从实践学习和自由生活中选择性得进行学习和探究,探究的方法主要是主以个人为单位或者是和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用同样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亲身实践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只要能够有效地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达到它所呈现的目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技能。

探究性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会和感受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感受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优越感等。 它的不同在于,它是学法指导的提升和发展。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问题和学习思考。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 能够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究和品读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类语文表象及现象、把握其中特有的规律、获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其有关的知识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即是以课题探究为主要承载体的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文学习探究过程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这是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途径。

2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深刻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充分培养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展现出更新鲜,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成长,在团结协作中增加能力,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新。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兴致是天生存在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在这其中,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并且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要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并且得到了探索研究的真实体验。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能够使被动学习知识技能转换成主动地去截取知识, 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性。 使学生在辽阔知识海洋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用心阅读,认真思考,勇敢探索,培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才能透过语文实践探索去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3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长处和以及整体协作的力量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展现出自己身上的学习特长, 而且需要小组里面的每一个同学的团结协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中,作为教师需要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凝固和结合起来。 这样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在让认真仔细的学生负责检查校对文献材料, 让思维活跃的学生负责相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 让文笔洋溢的学生负责好文章的写作这一块,让懂得运用电脑技能的学生负责电脑的具体使用;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工作, 让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操作的工作等等。 像这样的均匀合理的分工既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因各自的长处而有所, 使每个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各自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创新能力。 当然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除了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化结合以外, 还需要留意到组里的学生整体的价值观。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与伙伴及时交流与沟通,配合默契,形成能创造纵向沟通、 横向团体协作的好气氛;教导学生在体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兼顾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团结协作学习能够带来的个人能力无法企及的快乐,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4优化点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 评价学生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它的意义在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促使学生能力不断发展。 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更加具有探究能力、更加富有不一样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 集体教学中最有效的赏罚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和他做这件事情做法的认可。 教师不断地给予赞扬和评价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并且长时间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错误有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他们每次取得一点进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拥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能力,再利用鼓励这一个有效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勇往直前,敢于提问,乐于解惑,从而引导学生在自由深刻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让学生自我感觉到我能行,我很行,从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愿意探究的习惯。

简而言之,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新的的学习方式,它并非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不肯定。 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凸现了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创造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从而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地提高,充斥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展现出了我们的时代特色。

摘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一定的教学资源条件环境下,需要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主体地位;高度在意朗读在阅读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力及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探究式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书

1、选题依据论证 (是否是十一五延伸课题;是否是引进课题)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分析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是近年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题研究,将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如何将这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效整合“课堂有效性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并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符合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究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这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它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

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强调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⑵提高学习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面对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⑵关于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只有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才能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⑶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检验教学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⑷关于学习评价。《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①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②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③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取得进步。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教育专著、资料汇编及大量的期刊杂志。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

当然,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及调整。

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参与兴趣浓厚。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建立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教学模式。

5、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⑴成立课题小组。⑵申报立项。⑶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1.6~2011.8)

⑴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⑵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⑷组织开题论证。其成果形式为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

⑴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⑵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⑶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⑷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⑸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论文等。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实验报告。

4、结题阶段(2014.1~2014.3)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6、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一篇:H公司绩效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市场经济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