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严重缺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难以胜任 内部控制要求;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 发挥;建立企业监督机制的范围偏窄。对此,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 黄丽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何晓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加之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能否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的组织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有效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能防弊纠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财产物资的安全,它涉及到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

2.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论是对于组织内部,还是对于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就组织外部而言,国家对于组织的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组织间进行联营、投资,社会集团和个人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都要建立在正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就组织内部而言,组织进行业绩评价、预算、决策时更离不开正确的会计信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将可能发生的会计信息的差错、失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方针和目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制定各种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作为处理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健全的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于偏离企业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即使反馈到各级管理机构,采取纠正行动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即定的方针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的范围和职权、职责,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各司其职。业务发生以后,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请示和报告的环节,也可以避免相互推委的情况。当业务呈现出不正常的迹象时,根据控制的要求及时处理,或者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组织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5.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组织在其运转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控制。作为宏观控制的手段,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整套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制定和颁布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必须自觉遵循各项财经法规,按国家统一要求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会直接增强或削弱国家对组织的宏观控制的实现。组织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我约束,保证组织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遵循国家的财经法纪,合法经营,从而保证国家的宏观控制得以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领导层的内控意识严重缺乏。由于受到思想认识上的影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严重不足,以为内部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权力,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风险、发展的关系问题时,错误地使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胜任内控要求。一个好的内部控制的程序或者措施,需要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由于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比如,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也占据在会计岗位上;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数据被歪曲。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及执行的有效性。

3.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许多企业由于重资金管理、轻财产物资管理,造成财产物资内控管理严重不到位,使物资购销存的管理制度松散,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未能实施严格的职务分离,造成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能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多年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及时处理,致使财产物资的库存管理漏洞百出,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稽核制度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4.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经济业务核算不准确不真实,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章(票)分管制度,需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和管理意识不强,使某些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业务仅仅因有关领导的同意便得到财务人员的支持通过,不行使财务监督权力。

5.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确。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也只有董事会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目前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董事会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不清。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形同虚设,严重缺位。

6.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说,企业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的整体效果就越好,所需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当控制成本大于可能产生的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一些小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就得不到控制。同样,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7.建立企业监督检查机制的范围偏窄。由于我国《审计法》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要求,而对非国有企业未作要求,致使许多非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更不用说是内审组织。在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下面也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审计领域狭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来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角度看,内部控制的控制结构就是建立以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经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既作为不同层次的控制主体,也作为上一层次的受控对象,他们通过各自的行为方式方法,使内部控制朝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其次,强化董事会职能。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董事会就是这个核心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规则,对内部控制来说,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董事会应具有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要强化董事义务与责任意识,董事会成员应确保参与管理的程序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再次,增强监事会的权威性。监事会的职责与权限要明确,制定具体工作规则与议事程序,避免监事会流于形式。第四,完善公司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紧密挂钩,设计有效的分配和激励办法。另外,对经营者的控制,还要有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

2.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风险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终点。风险评估是识别与分析为达成营运、财务报告与遵循目标的风险,用以构成决定该如何管理这些风险方法的基础。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反映了其管理水平,而风险因素暴露出组织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各种控制薄弱环节。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只有企业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确认企业整体目标与层级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重要性及后果等,提出管理风险的措施。风险的存在是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因此,企业要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控制机制,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预警系统就是预先告知特定对象已面临危险情况及可能发生危险,并告诫其采取防范措施的机制。企业预警系统主要应建立生产经营活动预警、现金预警、财务预警等。

3.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包括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两个方向,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流动的一个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流畅进行,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有效地进行战略计划和决策的信息。只有企业的人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了企业目前的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应,从而及时报告,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建立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及时畅通的信息的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避免或减少经营、财务差错。同时,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也形成新的影响与促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4.建立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取决于企业员工控制意识和行为,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没有员工的发展,就没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同时,设计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来制订绩效评估标准。这些体系与内控体系相互促进。特别需关注体系中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构建,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企业组织文化的建立,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内部控制制度融入企业文化里,为员工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同时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

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内部控制功能作用要求的不断增强,我们需要在研究内部控制系统与结构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内部控制具体操作问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监督体系,使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体系。所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自评不仅要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而且要与信息管理相结合。自我评价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且要及时总结,报告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并提供改善建议。另外,建立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性的测试、执行力的测试、成本效益性测评、科学合理性的评价。

四、结语

对企业来说,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科斯,诺思.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席西民.公司治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6]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徐国庆]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资金管理是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目前,从我国烟草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资金管理制度不够严密、资金管理信息尚欠真实、资金管理意识不够强、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必须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加大资金监控力度,重视投资预测和决策。

关键词: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烟草企业;优化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在我国的日益加深,卷烟市场国际化的脚步悄然临近,烟草企业竞争程度也日趋激烈,烟草行业领导深刻意识到资金均衡、规范有效的流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是促使企业健康、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提出资金管理是烟草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优化烟草企业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资金管理是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经济效益是烟草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确保此前提条件,企业必须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而资金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烟草行业资金的特点是:现金流量大,周转速度快,资金存量高,因此资金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紧紧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才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资金管理是提高烟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烟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科技发展中创效益。从长远看这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多数企业来说是受到许多条件制约的。二是从管理中要效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把管理工作抓上去,向管理要效益,则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一条生财之道。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具有更大的综合性,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是企业领导人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烟草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二、烟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烟草企业对资金管理实行的是相对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从客观上来讲,这种模式适合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对企业内部资金实现了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和有效使用,缓解了资金紧缺的矛盾,将有限的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应该来说这种资金管理模式是成功的。但这一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烟草企业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完善,为什么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呢?原因在于对资金管理和使用上有章不循,规章制度在一些人眼中形同虚设,把它们当作摆设、做表面文章,很难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部分单位在重大财务决策等问题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权利大于制度,造成了“财务管理服从于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服从于领导意志”的局面,使得这些单位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尽管设置了诸如内部审计等一些监督职能部门,也制定了很多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职能部门和监督制度有时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事后审计监督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使得财务监督滞后乏力。

(二)资金管理信息尚欠真实

现代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企业信息管理,企业领导主要是通过掌握及时、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企业经营和资金流。由于我们烟草行业二级单位和厂处多,分布区域广,信息化手段不够高,信息不够透明、集成,财务控制环节上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财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不够到位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一些单位会计核算不准,资金预算申报不实,预算执行率不高,报表填报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一些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使领导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这无疑给企业资金管理埋下了隐患,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三)资金管理意识不够强

虽然各级领导特别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的领导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都不否认,但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管理的意识还是不够强。如部分单位在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中对资金的管理环节还主要停留在对资金的事后核算上,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在年度考核中,没有将资产项目的持续发展性和现金流量的良性运行等状况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也就没有做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事前、事中控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烟草企业对资金管理实行的相对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但企业的资金被分配到各二级单位后,又产生了企业内部资金需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现实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导致下级单位对资金预算项目的变更,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盈利能力下降。如有些单位为片面追求局部利益,不顾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和战略目标而盲目铺新摊子,随意变更预算资金用途和金额,这不仅使得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还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烟草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使得一部分单位领导未考虑资金货币时间价值,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物资超储,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无效占用,影响资金周转速度。

三、加强烟草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是维持生产经营的必要资源。我国烟草企业要想在激烈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资金管理。下面就如何加强烟草企业资金管理谈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的现金流密切相关,因此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发挥作用大小关键就是能否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关键就是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保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资金需要,提高资金运用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新时期烟草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烟草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制度,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从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从而切实有效的堵塞资金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二)强化资金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资金预算考核力度

资金预算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核定年度资金额度,管理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预算经过规划、分析,并加以数量化,有系统地编制,致使企业的目标及政策能具体体现。合理、有效、科学的资金预算,也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机会与威胁。因此,强化资金预算管理成为最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之一。在实际财务活动中,要严格预算编制准确性,严格预算执行刚性,严格预算调整严肃性,真正做到没有列入预算的,任何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无权决定开支,也无权调剂预算审定项目,决不允许把预算流于形式。

从我们烟草行业现状来看,资金预算执行偏差率较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资本性支出环节上。其重要原因就是各单位预算考核制度缺失或不详细,奖惩制度不明确,考核方法不科学。资金预算考核是保障资金预算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预算落实到位,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资金预算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将资金预算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财务负责人工作业绩的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与每位员工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完成资金预算目标。

(三)加大资金监控力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安全、规范、有效,必须对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控。一是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跟踪,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开通网银实时监控,加强资金运行分析,定期进行实地检查。及时发现在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企业资金目标的如期实现。二是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企业的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会计信息和资金管理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和重大财务决策等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资金管理的审计中去,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三是推行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主要人员委派制度,委派人员的聘任和收入归上级单位统一管理,从人事关系上保持了独立,从而确保资金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严格资金预算、规范资金使用。四是推行烟草资金监管系统软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资金支付行为进行全过程控制,实现资金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确保资金安全。

(四)重视投资预测和决策,进一步提升资金投资效益

投资是我们烟草行业资金使用的重大内容,因而要高度重视投资资金管理。烟草行业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为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项目投资。为了达到投入产出比最优,要严格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及投资收益回收期分析、严格项目审批与执行,严格工程项目审计,严格控制资金付款进度。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要注意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优先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避免盲目、重复投资,防止乱铺新摊子,造成资源浪费。

在做精、做强主业的倡导下,为了资金安全,各二级单位自主对外投资受到了一定限制。但考虑到目前烟草货币资金在各省不太均衡的情况,为了使烟草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我国烟草可以投资设立财务公司,这样可以起到两项作用:一是由于各省资金不平衡,由财务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在烟草内部进行资金存贷行为,从而有效解决资金“存贷两高”现象,提高烟草资金内部使用效率。二是针对目前我国烟草资金相对比较充裕的现状,由财务公司实施对外投资,进行项目设计,评价审核、决策执行与再审核评价,运用动态分析法评价投资决策是否合理,以确定未来的投资方向。对已投资项目,有专门投资部门管理;对投资效益差的项目,每年都要认真清理;对一些有效益的项目,则认真抓好投资回收工作,为烟草行业的资金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屹.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J].石油科技论坛,2006(4).

2、英国皇家银行学会.现金流量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3.

3、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周桂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5.

(作者单位:河北中烟工业公司)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各个高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大部分高校的共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管理要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但是目前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缺乏教育理论素养、教学管理人员地位不高、人心不稳等等。这种现状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对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的要求极不相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邓小平说过:“我们也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这也是专业人员。”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职员制度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列,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环境,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不断改革创新相结合,提高我国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一、专业与专业化的概念

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是较早有系统地分析专业的社会学家。他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

布朗德士(Brandeis)对专业的定义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即“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地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他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

美国教育学家、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Lee.S.Shulman)认为,当代专业原则上至少有六个特点: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了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专业团体。

美国教育协会(NEA)对专业提出以下八条标准: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拥有一套专门化知识体系;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性的成员资格;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者们或协会对要从事一项专业工作有以下要求: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一个专业团体。

所谓专业化中的“化”,按照《辞海》的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高教大众化、电气化”。这里既包含了过程涵义又包含了性质的涵义。关于专业化的涵义,我比较赞同霍伊尔(E.Hoyle)的观点,他认为,“专业化是指一种职业经过一段时间成功地满足某一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它涉及到两个一般是同时进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职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实践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这个定义表明,某种职业通过一段时间地努力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就实现了专业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根据上文对什么是专业及专业化的理解,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主要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通过专业组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管理理念及职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范畴的界定,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规定,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为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研究,世界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功能的教学管理专业组织。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成立了“全国学校行政人员学院”,其目的在于促进、督导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我国在1984年在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管理研究会”,并于同年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会”。在1986年建立了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南、西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中心主要负责培训所在大区高等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处、系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高等学校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由所在高等学校自行组织培训。

高校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前提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习得足够的从事这项专门工作的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首先,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须懂得教育学科、管理学科、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系统论、计算机和外语等学科的基本原理或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能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或者是比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便于从专业化的角度做好本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的执行、修订、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等等工作。

专业化的核心特质是专业精神,或者说专业职业道德,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平时的服务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2.热爱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和责任感,许多计划、安排不能出一点差错。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比较琐碎,日常事务较多,加班加点干工作是常事,再加上教学管理工作不同于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人员不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他人作嫁衣”会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产生职业自卑感,如果教学管理人员不热爱本职工作,没有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

3.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的,面对的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满意服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一种服务他人的角色意识,在服务态度上应该做到“微笑、热情、真诚”,逐步提高专业的知识技能服务、细致周密的安排服务、公正客观的评价服务的能力。

4.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某些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眼里,教学管理工作是一种安排性的工作,所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消极、被动、机械。实际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富有创造积极性,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不断地探索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生机、有活力并获得成功。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具有专业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政治、道德、科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的能力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收集、加工、使用、传递和储存各方面教学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日常办公和管理的能力;处理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故的快速应变能力;探索教学管理工作规律,特别是找出适合本校教学管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并促进自身不断学习,增加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学习、研究能力等等。当然,上述的各种专业能力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高层、中层、基层中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

三、如何实现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受某些“左”的思想的影响,部分人认为管理是万金油,人人皆宜,管理无专业技术可言,无须学习和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无足轻重,这种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周济部长曾在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谈到: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我们的高校更需要大批懂得高等教育及教学管理规律的专业人员来经营和管理高校。”因此,必须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取种种有力措施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目前的教学管理过于强调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工作本身和结果,关注的是质量和效益,容易出现对人主体地位的忽视、对人创造潜力的忽视、对塑造组织形象的忽视”。[1]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一方面,从系统科学的理论出发,构建教学科学化的科学管理系统,确立教学管理目标,把教学管理当作一个系统来控制,有预测,有控制,有反馈,在教学管理中,注重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利用和反馈;不断完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日常教学管理时效。另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管理的动力,是高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高校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上,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更大范围内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决策、监督的积极性。第二,充分考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尽量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管理语言、管理行为更加人性化。第三,注重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竞争,也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独立的环境,便于教师和学生能自由、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充分认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各高校成立专门的校领导小组,下设组织机构。一方面,统一思想,改变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管理”、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等等错误观念,解决以往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制订并贯彻落实有关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加强制度化建设。

第一,推行以“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为基础的聘用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2]这样有利于从教学管理人员培养源头上把好关,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

第二,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主要依据,其他要素为辅助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管理能力。

第三,形成“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目的是通过薪酬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使教学管理者安心本职工作,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学管理人才,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

第四,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针对目前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通过分层次、有针对性、多形式地加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比如,针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着重加强岗前培训、在职的不定期的学习和轮训、校内和校际间的同行经验交流会。针对中层和高层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提供参加教育管理研讨班或参加国际间的交流机会等等。总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专业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和经验,探索高校教学管理规律,加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职位分类工作。职位分类就是按照各项工作的责任、业务和性质把组织机构中的各项行政工作划分成一定的类别和等级。针对目前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教学管理人员多为“为他人作嫁衣”,其个人工作能力和价值难以得到认可,评职称相对困难;教学管理职务系列中,处、科级职位较少,试图从行政系列求发展的机会少,困难多等等。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职位分类工作。职位分类是教学管理人员任用、晋升、考核培训标准制定的依据。其主要内容是设置教学管理人员职务和等级系列。职务系列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子系列。与职务系列对应的还有级别系列。这样的分类制度可以使一部分具有资格条件的教学管理人员沿着科级、处级等领导职务系列晋升。那些因受职务限额和任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晋升领导职务而又具备晋升资格条件的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沿着主任科员、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系列晋升,使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晋升面前具有相同的机会,这样可以推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还可以调动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龙云瑞,程刚. 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J]. 高等教育研究,2000,(1):102.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02.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党费的收缴。各单位党组织是否按照中组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中组发〔2008〕3号)和省、市的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党员党费的交纳工作,主要检查党员能否按照标准按时、足额交纳党费,有无欠交、少交现象。特别是今年生活津贴补贴调整以后,津贴、补贴是否纳入了党费交纳基数;下级党组织是否准时、足额上缴党费。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的党员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以及律师、注册会计师、私营企业主等人员中的党员,要重点检查党员交纳党费基数的核定情况。

二、党费的使用。有接受党费拨款的单位,主要检查党费开支项目是否符合中组部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和下拨党费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票据是否齐全,审批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备。

三、党费的管理。有党费留存的单位,主要检查党费管理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党费财务工作是否由各内设的财务机构或者同级单位的财务机构代办,党费管理是否有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是否在规定的银行单独设立账户;党费账目是否清楚明白,数据是否准确。

四、检查的方式和时间。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分两个阶段进行,从现在至本月底止,为各单位自查阶段;

6月上旬,市委组织部对县区组织部门、市直工委的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并将抽查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情况。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空调的使用

1、空调作为办公设施,仅限于办公期间使用 (宿舍空调只 允许晚上使用),不允许在非办公时间使用空调。

2、使用空调时,应先关闭门窗,如需通风换气要先关闭空 调。下班要提前15分钟关闭,坚决杜绝开窗使用空调现 象。

3、办公室在夏季室内最高温度达30℃以上,方可开启空调 制冷,制冷温度设置不应低于20℃,其余时间(晚间、 阴雨天等)不得开启空调;冬季室外气温达到0℃以下的, 方可开启空调制热,室内温度不得高于18℃。

4、办公人员离开办公室,应即刻关闭空调,严禁室内无人 情况下开启空调。

5、夏季雷雨天气应立即关闭空调,切断电源,以免遭受雷 击。

二、空调的责任管理

1、空调使用实行“专人负责制”由部门指定现场责任人和 员工应根据本制度使用、管理好空调,切实保障空调能 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避免能源浪费。

2、空调的清洁由各部门自行负责,维修、保养工作由综合 办公室负责。

3、空调一旦出现故障,有关现场责任人应及时向公司综合 办公室报告,由公司综合办公室统一联系维修。

三、空调使用注意事项

1、全体员工必须增强节约用电,安全用电意识。任何人不 得随意开启空调外壳,不得私自拆装空调开关,也不得 在空调线路上乱接线。更不得让部门以外其他任何人员 进入办公区域开启空调(专职维修人员除外)。

2、空调需要按照使用说明规定进行操作,如发生故障应及 时向综合办公室报修,不得自行拆卸,否则责任自负。

3、空调使用中不得随意改变风叶方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 空调设备或遥控器损坏的,所发生的维修费用由损坏人 承担。

四、违规责任

1、凡违反上述“空调使用”开启空调的(特殊情况事先经 批准的除外),给与现场责任人罚款100元/次。

2、凡发生办公室(区域)人员已下班离开工作场所,空调 仍开放的,给与现场责任人罚款100元/次。

3、凡发现私自拆装空调、挪动空调、开启空调外壳等情况 的,给与违规操作者罚款200元/次,若无人承认违规操 作的,由现场责任人承担监督管理不力责任。

4、凡空调遥控器保管不当,导致违反本制度规定开启空调 的,除按上述对应条款处罚外,同时给与遥控器保管人 罚款50元/次。

5、凡空调遥控器造成丢失或者损坏的,由遥控器保管人照 价赔偿,赔偿金额直接从工资中扣除。

6、如涉及使用不当或者故意损坏,由使用部门或者故意损 坏者负责修理或赔偿的责任,综合办公室将视设备的损 坏情况对故意损坏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处以罚款。

7、凡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综合办公室就处理情况通告全 公司,罚款金额从当月工资中扣除。

使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叉车司机:叉车配三名兼职司机,并持证上岗。主司机保管叉车钥匙一把,其他钥匙由调度室调度员保管。主司机休班或有其他工作时,副司机方可上岗操作叉车。其他人员严禁操作叉车。

2、 叉车使用:使用叉车需到调度室登记,填写清工作量、时间,并由项目部值班领导签字,电话通知的填写好批准人。

3、 叉车保养:由主司机负责叉车的日常保养,及配件、油品等材料计划。主司机要爱护车辆、服从调度,确保车辆的完好。

4、 司机纪律:严禁酒后开车和疲劳驾驶。保证通讯工具通畅,以备公务急需。使用前要对叉车进行检查,确保完好,定期做好维护保养。未经批准严禁动用叉车。

5、 其他:外单位借用叉车,需向项目部经理汇报,经同意批准后方可使用,并签回工作量证明单。叉车使用完停放在指定位置,严禁乱停乱放。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权立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