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论文范文

2023-09-18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不仅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而且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银行业也面临着全球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只有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根据我国银行业的现状,趋利避害、强强联合,迎接挑战,才能不断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银行业;并购

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全球银行业并购活动,在近几年来愈演愈烈。银行并购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并购金额也屡创新高,并且诞生了东京三菱银行、瑞士银行、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等等一大批的国际金融服务业的超级巨无霸。规模巨大的银行并购,同业、同地并购与跨业、跨境并购并存。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一方面使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推动国际资本结构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张,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并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银行并购的目标主要有三个:防范风险、追求规模经济以及发展新业务。对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规模优势的认同就是最近几年银行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在北美非常的流行,也同时导致了北美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就是规模优势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有这样一个事实,很多银行因此在开发新系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新的电脑系统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加拿两家大型银行宣布合并计划,很大部分原因银行信息技术的投资成本逐年增加。在一些中等规模的银行,部分对银行信息技术要求严格的业务,比如全球托管业务,当银行内部系统更新跟不上业务要求时,就只能放弃这部分业务。所以,银行通过并购,不仅对以后新集团投入开发银行信息技术,而且新集团本身也可或得竞争优势。

2.在并购策略方面有所变化,更多倾向于由主动合作、强强联合。银行业的并购最初是强制性的恶意并购,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更多地采取战略联盟。通过实力较强的银行之间达成战略联盟的形式,它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互有的资源优势,优势互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资产规模,增强资产与业务品种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相互竞争的的格局,避免两败俱伤,减少风险,将竞争演变为内部联合。

3.在并购领域方面不断拓宽。最初银行并购一般只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加剧。各国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力,出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并购,实现银行业务多样化、全能化。在投资银行的业务体系中,并购业务有一定的业务辐射力和衍生性,它能够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或衍生出其他业务来。比如,并购项目常常导致大量的融资需求,由此而衍生出大量的过桥贷款业务,为投资银行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息收入。在直接融资市场十分发达的今天,并购客户的融资需求多半通过证券筹资(股票、债券、优先股、衍生工具等)来实现,由此又给投资银行带来大量的证券承销和发行业务。比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新形成的集团的业务范围包含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金融领域,并成为全球经营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国际金融集团。

二、实行并购的原因

1.银行并购动因复杂。

据研究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银行并购的主要动因。例如在美国,银行过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占据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不得不加入并购的行列。在亚洲,许多国家银行系统被几家大银行控制,同时被数百家微型银行包围着。在雅加达,银行发展数量繁多,基本覆盖频率是每一百万人就有450家支行。世界普遍银行业的生存发展成了首要关注的问题,以此推动了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2.银行放松管制为并购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

美国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旨在推动国内金融业提高与德、日等国大规模全能银行相抗衡的竞争力,为此联邦货币当局通过了《银行公平竞争法》,《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金融机构改革复兴法》,完全放松了“Q条例”限制。90年代,美国金融当局加大改革力度,银行业也逐渐朝着彻底解除管制迈进,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及设立分行效率法》规定自1997年6月1日起允许银行全方位跨州经营业务。1995年《金融服务竞争法》的出台,让商业银行通过其分支机构全面经营证券变为现实。随着“解除管制”的逐步推广,金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推动了银行业兼并浪潮。

三、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1.明确并购的目标

银行并购部分原因是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银行可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所以需要通过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

2.注重品牌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品牌是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管理实质就是品牌资产管理。现国内银行业规模较大的是四大银行,部分商业银行有很大发展空间。银行内部管理的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长远其发展,影响品牌建设。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业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各项制度的完善是银行系统、有序、平稳运行的保障,也是银行业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制定符合实际的并购战略,防范风险。

银行在并购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由并购引起的风险。银行并购使得其资产规模、经营业务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扩大,加大的风险。中小银行由于其规模和自身业务范围等原因,经营出现问题受影响较小,一旦大银行出现问题,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更大,严重可能引发国内甚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银行内部必须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并购战略,以应对风险。(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晓斌,银行并購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何方,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M].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01).

[3]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郑鸣,论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M].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6]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5,(02).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约束;隐性存款保险

文献标识码:A

1 市场约束的定义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并列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对银行监管中市场约束的研究层出不穷。简要来说,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是指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借助银行和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关注银行的经营情况和风险水平,并根据其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措施,通过金融市场对该银行的经营产进行约束,使得管理落后或不稳健的银行被逐出市场,银行业安全稳健经营的过程。市场约束是外部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2 市场约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股份制银行的股东,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来给银行施加压力,从而约束银行行为。

(2)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约束的有效进行需要市场参与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信息披露是获取银行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只不过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原则、方法和范围,遵循统一的定性与定量标准,从而便于市场参与者对银行基本实力变化做出分析比较。

(3)高效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金融工具是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载体。市场约束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价格和数量变化来影响银行行为,这就要求金融工具可以被市场参与者便利、自由和高效的采用。

(4)有限的利益保障机制。市场参与者承担银行风险损失的程度会影响其进行市场约束的激励水平。在隐性存款保险情况下,投资者的损失都能受到补偿。政府的救助政策使得市场参与者缺乏对银行风险警惕的激励,市场约束失效。

3 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是国家,这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所有权的同质性使得国有银行所受约束程度让人质疑。此外,当国有银行出现财务危机时,考虑到金融和政治稳定的因素,国家不但不会轻易撤资,反而会千方百计加以救助。如此也就解释为什么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居高不下了。

(2)信息披露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目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会计制度不仅与国际规范相比还存在许多过于宽松的作法,如高估资本充足率和利息收入等,而且各类银行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同时,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此外,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落后,难以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信息。

(3)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市场约束机制的制约。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规模滞后,市场传递和反应的经济信号在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失真,使得市场参与者不能及时通过市场信号准确获得银行的经营信息。

(4)市场参与者激励水平较低。在我国,各级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各类银行拥有绝对比例的所有权,如此,存款者通常把银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认为存款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即存在隐性存款保险,于是对银行的经营行为几乎无约束力,而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恃无恐,银行业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4 政策及建议

(1)完善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合格统一的会计、审计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市场约束主体识别银行风险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降低市场约束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促使银行对自身行为做出改变,以提高银行贷款组合投资成功的概率与收益,提高社会收益。

(2)大力发展资本、货币等相关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为银行的市场约束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操作工具和公平高效的交易平台,从而可以通过提高市场约束的成本弹性来实现最优的市场约束;另一方面,有效的价格、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与银行有关的金融产品更能切实准确地反映银行的贷款组合投资成功的概率与收益等经营情况,为市场约束主体实施最优市场约束提供依据。

(3)重视专业投资者的作用。存款是中国银行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人多数不是专业投资者,缺乏约束银行风险的动机。如今多数银行已经发行了股票和金融债券,为市场参与者约束银行风险提供了渠道。投资基金和养老金机构投资者符合专业投资者的特点,其对银行风险的判断更加明确,约束更准确、有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政府要加速从对所有银行的隐形存款担保中退出,逐步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加快银行发行证券,形成有利于股东、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对银行进行监督的激励机制。执行严格的银行关闭政策和惩罚性中央银行再贴现制度可以使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对银行实施最优的市场约束,进而实现社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战.国有商业银行约束机制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45-48.

[2]孙龙建.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的框架阐释[J].金融论坛,2009,(2):14-19.

[3]张强,佘桂荣.银行监管中的存款保险与市场约束研究综述[J].市场评论,2009,(3):143-150.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不足,《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资本要求,给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入手,浅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监管改革、商业银行、政策建议

2010 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11月12日经G20首尔峰会审议通过,即《巴塞尔协议Ⅲ》。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新一代全球银行业监管框架。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纵观巴塞尔协议的改革进程,尽管监管框架都有所调整,但是,资本监管始终处于银行风险监管框架中的核心地位。不论是1988年第一代协议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还是第二代协议中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三大支柱之一,此次,第三代协议又对全球银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作为金融危机后的直接产物,其目的在于提高全球银行资本的总体水平和质量,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有着较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仍然面临倒闭风险,暴露出银行体系在危机中缓冲风险、维持正常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提高监管资本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成为了第三代协议最突出的任务。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监管方面的改革:

1、完善资本定义。新的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这两级资本均应是能够在持续经营下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在破产清算时吸收损失的资本,并且取消了二级资本的子类和专门用于吸收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对于股份公司制的银行,一级资本的主要形式应为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并且对普通股设立了监管措施。而所有二级资本要满足的基本标准包括:受偿顺序次级于存款和一般债务,原始期限至少5年。

2、最低资本要求的提高。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普通股最低要求,即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的最高要素,将从当前的2﹪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包括普通股和其他符合要求的资本)比率将在同一时间从4﹪提升至6﹪。

3、资本留存缓冲。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这一留存缓冲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持有缓冲资金用于在金融和经济危机时期“吸收”损失。

4、逆周期缓冲资本。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在经济上升期提高对银行资本的要求,增加超额资本储备,在总体信贷投放过量时加强对银行部门保护,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区间为 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具体可以按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

6、杠杆率。由于本轮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体系表内外杠杆率的过度累积,因而巴塞尔委员会引进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风险资本框架的补充措施。2010年7月,各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集团达成一致,将在并行期按照 3﹪的最低一级资本杠杆率进行测试。

表1 巴Ⅱ和巴Ⅲ关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对比 单位:﹪

二、资本监管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本来处于《巴塞尔协议Ⅱ》各项目标的完成中,《巴塞尔协议Ⅲ》的提出给了我国与国际银行并行的机会,而协议Ⅲ中的资本监管目标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1、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的长期影响显著。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从短期来看,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银行影响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需求增加,银行不可避免将面临增资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强资本约束。

2、资本缓冲要求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利差来盈利,若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将使银行不得不准备更多的资金,造成资金闲置,减少银行信贷规模,并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普通股权益拥有最强的吸收风险损失的能力,但是其高成本的特点将使得在统一监管标准下的中国银行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3、杠杆率指标的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短期来看,杠杆率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贷款需求的增长,以及近几年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未来商业银行在杠杆率指标方面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4、促进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监管的改革不仅反映在资本的数量上,也反映在对资本质量的严格要求。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提高资金准备的同时,对其盈利模式和资产的风险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的新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演变趋势,立足中国的金融市场现实状况,清醒把握中国银行业监管与欧美银行的差距,将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充分体现到国际监管准则中。

1、加强资本管理。针对《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各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特色,提前制定策略和目标。要建立起健全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可以考虑设定一个由专人负责并且由董事会参与的资本管理机构,定期审核全行资本消耗、资本预算完成等情况,做好记录,并且对于异常情况及时予以回馈,还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对表内资产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加大表外产品创新力度,扩充资本补充渠道,保证资本供给充足。商业银行在保持中大型客户贷款需求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等。还要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信贷业务创新,如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消化企业贷款需求,以求不占用或少占用银行的资本,保证资本来源的安全。

3、转变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应该使其业务多样化,如发展中间业务,降低盈利模式对资本的依赖,并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发展零售业务,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还要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提高系统整合度,积累数据,跟踪客户信息,搭建信息分析系统,消除我国商业银行推进资本监管中内部评级法形成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玲玲. 《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西部论丛,2010,(10):50-53.

[2] 任宏之,武晋文.巴塞尔Ⅲ协议的完善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2010,(12):31-32

[3] 巴塞尔委员会.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征求意见稿)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数据挖掘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各行业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分析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讨论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设置的教学目标,着重从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上探索了数据挖掘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及其实施。

[关键词] 经济与管理;本科生;数据挖掘;教学探索

0 引言

数据挖掘技术能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和学习有价值的和隐藏的知识,因而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极大重视,在电信业、零售业和银行业等生产大数据的行业中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因此,近几年数据挖掘这门课程已越来越多的走进了高校课堂。但是,数据挖掘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统计学、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等学科知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前期所学课程有较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挖掘作为一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的学科的应用和推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探索。

1 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从经管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以南京邮电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该专业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把培养学生具备市场分析、经营和管理决策能力作为专业的基本培养要求之一。数据挖掘作为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是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的有效工具,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角度分析。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营销岗位或者信息管理、网站设计与维护等技术岗位。对于从事营销岗位的同学来说,由于现在的市场营销概念已经发展到精细营销理念,即企业恰当而贴切地对自己的市场进行细分,对各种客户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定位,并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特点,采取精耕细作式的营销操作方式,将市场做深做透,进而获得预期效益。数据挖掘技术是实现精细营销的重要工具;对于从事技术岗位的同学来说,学习数据挖掘课程,掌握数据挖掘的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必要。因此,学习数据挖掘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理论性强,且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求较高。经管类专业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两个专业开设了较多的计算机课程。但是所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必修课程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必修或选修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数据挖掘的核心。因此,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将数据挖掘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为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开设是完全可行的。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两个问题。

1)课程较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知识结构缺陷之间的矛盾问题。数据挖掘这门课程涵盖了统计学、数据库原理、机器学习、信息论和时间序列等众多内容,课程教材中有较多的公式推导和算法分析,因此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然而,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之前只是学习了统计学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机器学习等其他课程知识均没有涉及到,因此在学习数据挖掘课程时会感到内容难度较大,障碍较多[2]。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合理分配的问题。由于数据挖掘课程通常是作为选修课安排在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总学时数相比学位课程要少,只有32学时。正如前文所述,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教学学时数量。同时,数据挖掘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是对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来说,一定要安排足够的实验教学学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少的总学时约束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学时是课程教学遇到的又一个问题。

针对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时遇到的矛盾问题,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数据挖掘基本流程和经典算法的基本原理,熟练运用数据挖掘软件工具,分析和解决商业应用问题。课程教学目标指出,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挖掘这种工具去分析和解决商业应用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具备数据挖掘算法设计能力。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将理论教学学时和实验教学学时设置为各16个学时。

3 教学内容设计

用16个学时来介绍数据挖掘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精心挑选知识点,“量身定做”教学内容。

1)以应用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根据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目标,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据挖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围绕数据挖掘的整个应用过程来安排教学内容。数据挖掘的应用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和知识评价四个主要步骤。数据收集步骤是指准备数据挖掘的对象——数据源,有的数据源是一个数据文件或者是数据库中的一张关系表,但对于具体的商业应用来说,数据源往往是来源于同一个或不同数据库中的多张关系表,或者是多个数据文件,这时需要对数据源进行集成,甚至是构建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步骤是指通过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等操作为数据挖掘任务提供干净、准确和简洁的数据,提高数据挖掘效率和挖掘结果的质量,它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模型构建步骤是指选用数据挖掘算法在预处理后的数据集上构建挖掘模型的过程,关联、分类、聚类和回归分析是数据挖掘中四个主要的挖掘任务,每个挖掘任务又对应了多个挖掘算法;知识评价步骤是指采用各种统计指标对挖掘结果进行评价,以发现有价值的知识。由于不同挖掘算法得出的挖掘结果表现形式不同,知识评价应针对具体挖掘算法进行,因此知识评价步骤要安排在每个挖掘算法介绍完之后。

2)重点介绍经典算法。针对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在学习数据挖掘课程时感到内容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且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有限,笔者对原有的数据挖掘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数据挖掘包含数十种挖掘算法,删除复杂和难度大的数据挖掘算法,针对每种挖掘任务重点介绍其经典算法。例如,关联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实现分类挖掘的决策树算法,实现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以及聚类分析的k-means算法。对于神经网络、贝叶斯分类、时间序列挖掘和Web数据挖掘等难度较大或内容拓展性算法,在介绍相关章节时略提一下,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

3)增加商业案例。数据挖掘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一般的教材往往注重理论,相关案例较少,因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为了帮助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增加对课程中各种挖掘任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过程中增加了若干关于数据挖掘的幽默故事、经典案例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学生对算法应用的理解。例如,在介绍关联挖掘任务时给学生们引入“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在介绍分类挖掘任务时讲解客户流失分析的应用案例;在介绍聚类挖掘任务时分析客户细分的应用案例。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数据挖掘技术作概括性描述,让学生对数据挖掘定义、与数据仓库的关系、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形成感性认识。本章内容分配2个理论教学学时。

第二章为数据仓库,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仓库的定义与特征、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数据模型、总体结构和设计等原理性知识点,以及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操作等基本知识。本章内容分配2个理论教学学时。

第三章为数据预处理,主要介绍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以及数据归约等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常见方法。本章分配3个理论教学学时。

第四章至第七章围绕数据挖掘的4个重要任务——关联、分类、聚类和回归分析,在介绍每种挖掘任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经典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挖掘结果评价方法,以及每个挖掘任务在具体行业的应用案例。第四章至第六章每章内容分别分配3个理论教学学时,第七章内容分配2个学时。

4 实验项目设计

数据挖掘是一门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数据挖掘理论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数据挖掘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4]。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验证式的操作实验或仅仅局限于机械地使用、熟悉某种软件工具。

笔者针对课程知识点设计了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分配4个实验学时。

第一个实验项目为数据仓库构建,实验软件是SQL Server 2000,它提供了一套完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其中的Analysis Service 组件支持数据仓库的创建和应用,并提供OLAP联机分析操作。构建数据仓库的数据源来自SQL Server 2000的样例数据库Northwind,Northwind是一家虚构的公司,从事世界各地的特产食品进出口贸易。Northwind数据库包含有这家公司的销售数据,数据内容多,数据量大,数据结构贴近企业的真实数据,符合实验要求[5]。实验包含4个步骤:(1)理解业务数据,确定分析主题。Northwind数据库中的表非常多,需要理清各关系表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确定感兴趣的主题;(2)围绕分析主题,将主题相关的关系表通过企业管理器中的DTS进行清洗和转换,为数据仓库提供合适的数据;(3)使用Analysis Server向导,建立多维数据集;(4)基于构建好的多维数据集,对数据进行切片、切块、钻取、聚合和旋转等各种OLAP分析操作。

第二至第四个实验项目均是基于Clementine12.0等数据挖掘工具,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分析具体商业问题。其中,第二个实验项目为关联挖掘的综合实践,要求学生运用关联挖掘经典算法Apriori分析移动产品交叉销售;第三个实验项目为分类挖掘的综合实践,要求运用决策树算法进行电信客户流失分析;第四个实验项目为聚类挖掘的综合实践,要求运用聚类经典算法K-means进行电信客户细分分析。上述三个综合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分析具体应用问题,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锻炼学生数据挖掘的思维体系和数据分析能力。

5 教学方案实施

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着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对课后作业的指导,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考虑到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在每次课堂上都会抛出一个思考题,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理论联系身边实际展开讨论。例如,在介绍完第一章后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何运用数据挖掘帮助电信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也得出了多个答案。由于本门课程课堂讲授学时较少,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及应用所学内容,课程每章节后都安排了课外作业,并就其中的难点进行指导和讲解。实验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数据分析能力。首先向学生讲授清楚实验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遇到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实在有困难再稍加指点。实验结束后,要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选择实验数据时要考虑到数据是否符合现实情况且能够突出所分析的问题。除实验以外,其它实验项目均采用SPSS产品培训过程中所用的相关数据,数据量大小适中,适合在实验课上使用,而且这些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异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方案已实践了5年,其间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探索,无论从近几年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还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学习气氛看,本门课程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6 结束语

数据挖掘作为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优化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讨和实践,学生反映非常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云霞.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20-22.

[2]李志勇,王翔,喻军.信息管理专业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2,(4):66-68.

[3]刘昆宏.浅谈本科阶段数据挖掘课程设置[C]//In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ning,Wuhan,2010:4-5.

[4]李正辉.数据挖掘课程实验总体框架设计[J].统计教育, 2006, (9):25-27,34.

[5]韦艳艳,张超群.“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1): 94-96.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王海军,1982年生,内蒙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引言

并购与重组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综观百年全球银行业并购历史,银行业并购与企业并购存在着密切相关性,它孕育于企业并购、服务于企业并购、作用于企业并购、超然于企业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至今持续。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跨国化的需求,各国银行业通过大规模并购,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一体化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制,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和利用,银行间的竞争也从国内逐渐转移到国际。总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并购重组都有加速的趋势,而且市场力量将在未来银行业的重组中发挥主要作用。国际银行业并购与重组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规模和金额不断扩大,除了大银行对中小银行的收购和兼并外,强强联合,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经过一系列并购与重组主要的国际大银行实力迅速增强,基本成为能提供所有金融服务的“金融超市”,并体现出分割国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的发展态势。1996年至2000年间,国际银行业并购达到高潮,近年国际银行并购情况如图1、表1所示。进入新世纪,国际银行并购潮流趋缓,不过2007年10月5日,由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比利时的富通银行和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组成的国际财团竞购荷兰银行成功,交易额高达1010亿美元,创造了迄今为止全球银行并购的规模之最。鉴于花旗银行、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大亨的股权最近均已易手,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正在蔓延发展之机,很多研究者预料: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并购浪潮;全球金融体系乃至全球经济体系,都可能进入新一轮重组过程。

图1 历年国际银行并购额

资料来源:佚名,世界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化趋势,2007-5-10,ttp://www.qiqi8.cn/article/42/193/195/2007/2007051045961.html;姚凤阁,温红梅,我国银行业购并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与重组研究

1.中国银行业并购与重组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冲击下,逐步朝着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也开始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并购来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整合无序的金融资源,拉开了国内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帷幕。1986年中信实业银行收购香港嘉华银行61.38%的股份,开创了我国银行境外并购的先河。1996年在人民银行的倡导和推动下,广东发展银行以承担2亿多元的亏损为代价收购中银信托,通过这次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实现了由原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跨越。1997年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海南发展银行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不能自拔,最后全盘崩溃。199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宣布与中国投资银行合并,但由于与《商业银行法》有关分业经营的法律法规相悖,开发银行最终不得不将分行以下的机构全部转让。1999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和29家分支行所属的137个营业网点。2001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和韩国韩汇银行之间签署了包括汇款、授信和信息交流等多项业务内容的合作协议。2006年12月,工行买入印尼的Halim银行90%股权。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同意斥巨资入股巴克莱银行。民生银行则在10月初宣布,拟投入至多3.2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股权,并计划未来进一步增持至20%股权。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获得了大力发展,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2007年7月份最新出版的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公布了2007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排名。中国共有31家商业银行进入排名,其中前十位分别是工商银行(7),中国银行(9),建设银行(14),农业银行(65),交通银行(68),招商银行(101),中信银行(160),浦发银行(191),民生银行(230),兴业银行(260)。这显示了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蒸蒸日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快发展,国内银行业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的注意,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国加人WTO之后,参股、收购国内银行已成为现阶段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市场的首选方式,GEPA的落实使香港银行与内地银行的并购也热潮涌动。2004年6月中国又将单个外资机构人股的比例上限从原来规定的15%提高到20%,更使外资并购掀起了新一轮高潮(见表3)。

资料来源:董琦,后WTO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财政金融,2006(6)

与国外银行业并购相比,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上具有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横向并购方式多,纵向和混合并购方式少;关注并购前期工作多,重视并购后续工作少;国内并购多,国外并购少等显著特点。中国加入WTO金融业务受保护过渡期已经结束,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及全球银行业并购重组浪潮的冲击,中国银行业两极分化程度加深,国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压力日趋增大。同样,随着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以及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的顺利完成,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财务实力方面,都已具备了跨国并购能力,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时代也即将到来。可以预见,银行并购将成为国内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热点。

2.中国银行业并购与重组的必要性

(1)中国银行业顺应国际银行业并购潮流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并购重组,向来就是银行业扩大资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提升竞争能力、谋求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通过并购与重组建立具有超强竞争力的金融超市或银企集团是世界潮流,国外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给了中国以启示:并购重组将是中国银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以及滨海新区的建立,国外银行业将不断涌入,抢战国内金融市场。若想的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立足,国内银行应当采取立足于国内,向国际扩张的策略,分享国际金融资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并购与重组增强自身实力,并通过国际并购延伸自身业务范围是必然的选择。

(2)中国银行业进行混业经营的要求

我国目前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分离制银行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但是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吸收国外银行业并购及国内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和“光大模式”等成功经验,为迎接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中国银行业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要求

规模扩张带来的主要是可变成本的增加,固定成本相对稳定,而且银行经营规模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承受使用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高固定成本。因此,通过资产、人员、机构网点的增加可以使银行资产达到最佳规模,从而获得较低的单位运营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并购重组能够降低新业务、新市场的进入壁垒,并利用原机构的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和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范围经济效应。

(4)中国银行业增进管理和财务协同效应的要求

效率差异化理论认为,如果收购方的管理团队是有效率和不可分割的,那么通过并购重组可以释放其剩余管理资源,并使得目标银行的管理非效率可经由外部经理人的介入和增加管理资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因此,当并购双方管理效率不一致时,具有较高效率的收购方并购较低效率的目标银行后,目标银行的效率将会被提高至收购方的标准。并购后的银行管理效率会超过并购前两银行单独经营时的效率之和,从而银行整体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一般而言,现金流量少而融资能力低的银行在拥有较好投资机会时,资金成本可能很高或者资金缺口较大,尤其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银行,即使有好的投资机会,资产规模的扩张也会受到限制。而有大量内部现金流量和较少投资机会的银行,可能自由现金很多。这两类银行的并购重组会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前者补充资本金,得到投资所需资金或获得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后者则提高了增长率和资金利用率。并购重组后银行举债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利息方面的纳税支出。

三、中国银行业并购与重组的战略选择

银行业并购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并购创造了全国性的大银行,比如美洲银行,这一阶段目前已进入尾声;第二阶段将出现大规模跨国交易,预计日本、中国等太平洋周边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将以大规模交易或战略投资的方式投资欧美公司;第三阶段将创造业务遍及大多数大型市场的全球金融机构,第三阶段将创造真正的全球金融企业。2004年以来,在沉寂近4年之后,银行业并购又成为潮流,2007年将是银行业并购史“第二阶段”开端。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竞争高潮,中国银行业在加快产权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同时,有必要通过并购与重组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整合,进一步优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国银行并购与重组应遵循的总体战略: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银行发展状况来设计银行业并购的策略;在并购与重组中注重功能重组,功能才是金融体系调整和改革的前提,重组应首先强调银行体系需要行使哪些功能;在此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采取“组织重构一同业整合一混业扩张”的渐进式战略来实现;同时稳步向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发挥外资在银行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体系,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以保障重组前后金融体系的稳定。

“组织重构”阶段重点推进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内部组织重构,改善银行并购重组的制度环境。“同业整合”阶段是大规模开展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并购重组活动。一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间并购重组,组成超级银行。二是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并购。三是中国银行业以跨国境并购为契机,实现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混业扩张”阶段鼓励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混合并购,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以实现多元化经营,拓展业务领域。通过银行控股集团向金融周边产业并购,包括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建立业务多元化的金融超市。

四、结束语

金融全球化及分业向混业经营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中国银行业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中国银行业的并购与重组应该遵循如下原则:相机选择适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重组模式;重视和防范重组失败的风险;必须按市场原则进行重组;充分发挥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参与职能;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中国未来可以形成多元化经营的“航空母舰”,顺应国际并购重组中流行的“大而不倒”理念,跻身国际市场,参与世界银行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姚凤阁,温红梅.我国银行业购并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

[2]董琦.后WTO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财政金融,2006(6).

[3]牛巍.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6(15).

[4]胡景芸.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策略安排[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5]杨帆.中国金融重组方案的选择与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0.

[6]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

[7]秦凤鸣.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8]佚名.世界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化趋势[DB/OL].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我自己作文范文下一篇:保险监督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