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

2023-09-29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与生产、生活的交融给国家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挑战与问题。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发表的大量的重要讲话和高屋建瓴的论述,把握其产生的现实背景、理念、特征及现实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网络安全;网络强国;战略

“如今,互联网正以开放、共享、交互为特点,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以几何级扩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重塑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形态,铸就着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酝酿着新的文明冲突和国际政治关系。”①由此也对国家安全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威胁,由网络社会化引发的非传统事故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安全界限,酿成了一系列祸端。正如艾伦·弗里德曼指出的“没有任何问题能像网络安全问题一样得到如此之快的重视。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像网络安全问题一样让人们知之甚少”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思想的特征、内涵及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

产生的现实背景(一)维护国家安全是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产生的时代要求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③国家安全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是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所在。如今,网络化社会进程加速,国家安全空间的外延不断扩展,安全问题表现也愈发复杂。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网络在提升经济效率、完善社会服务、增加国民财富等领域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网络渗透、网络攻击、网络有害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等重大挑战。国家安全已经“从关注‘陆、海、空’三维安全发展到‘领土、领空、领海、领天、信息’的五维安全”吴满意、黄小芳:《论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网络对国家安全的渗透、解构、塑造,大大突破了以往传统国家安全的界限和内涵,加剧了当前总体国家安全的脆弱性。面对此种情况,许多国家均将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长远发展战略。比如英国推出“干净WiFi”政策、设立全球网络安全中心;美国酝酿网络监控法案,增加网络安全预算等等。可见,在网络大国的时代境遇下,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当下保证国家总体安全的题中之义。

(二)建设网络强国是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追求的时代目标

习近平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同时还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维护网络安全的目标在于建设网络强国,从而依靠信息科技革命,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的新引擎,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事实也证明,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网络安全工作始终要为网络强国之路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层面上来说,以网络安全为前提,保障国家现代化发展。网络强国目标在于治理现代化,是以技术升级带来治理转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旧有的社会形态已不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网络强国目标要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以推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从国际层面来说,以网络安全为基础,争夺国际网络信息权。“美国的网络霸权具体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与管理霸权三方面”。蔡翠红:《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美国一直将垄断信息技术作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式,甚至通过制造网络攻击武器入侵其他国家的网络进行监控与破坏。因此,没有网络安全,就可能受制于人,就有可能受到网络霸权的威胁,也就无法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

二、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理念与特征

(一)坚持网络安全工作的辩证思路,体现了系统治理网络安全的新理念

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是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相对的、共同的而不是割裂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的、孤立的。”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概言之,网络安全是广义的安全而非狭义的安全,要把网络安全放在国际环境中审视,综合考虑网络空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安全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内在联系;网络安全是相对的安全而非绝对的安全,要正确认识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网络安全是发展的安全而非静止的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以信息化发展促进网络安全,以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化发展。鉴于此,传统片面、孤立的安全治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衍生物,必须以新的理念加以系统化治理。其一,摒弃网络空间教条式、本本式的治理状态,拓宽创新范围,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治理理念。要系统认知网络安全各个组成要素,不光注重技术层面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部分创新工作也要同时推进,把创新贯穿到网络安全的一切工作中。其二,避免网络空间无序化、杂乱化的治理状态,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形成依法治网的理念。要从依靠道德伦理引领、行业行规自律,到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供给,进一步规范网络空间运行秩序。其三,打破网络空间封闭的、割裂的單一治理状态,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形成协同治理的理念。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大众的多方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空间多元主体协作治理体系。

(二)坚持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人民中心论,开创了走网络群众路线的新形式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在和平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而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依靠人民。”《习近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04月20日。http://gz.people.com.cn/GB/n2/2016/0420/c344102-28182425.html纵观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运用,而始终不变的是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人民中心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习近平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以信息平台为载体的新型群众路线方式。群众路线指导下的网络安全工作核心是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网络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网络安全工作的原则是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与中国网络发展状况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安全工作的部署。网络安全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近草根、接地气,扎根网络群众,倾听网民诉求,与广大网友一道共担网络责任、共享网络发展成果。

(三)坚持总体安全观指导下的网络安全,缔造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局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到国内和国外,国土和国民,传统和非传统等多方面的安全,指明了我国当前安全工作的领域、职责与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威胁波及、融合、甚至激化传统安全,安全界限模糊,安全工作复杂,网络安全对于总体国家安全有着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所以,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朱书缘、谢磊:《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014年11月20日。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4/1120/c385475-26061137.html,換句话说就是只有网络安全才能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因此,为适应维护国家安全新局面的需要,应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到国家安全管理体系,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各项安全工作。首先,网络安全工作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国家生存、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而展开,对内保障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利益。其次,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搭建统筹国家安全工作的平台,使网络安全工作的体制机制保持正常运行状态。最后,网络安全工作要根据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安全问题的新表现,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着眼国际与国内安全,不仅要靠技术更新、技术进步,解决安全隐患,更要构建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完整联动的安全保障体系,全方位、全天候维护安全。

三、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现实规划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习近平的网络安全战略思想就是在总体国家安全和网络强国目标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该战略思想的现实规划涉及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安全保障和支撑层次:建设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安全中心和关键层次:夯实网络安全基础;安全重要层次:控制网络信息流动和塑造国际网络秩序。

(一)打造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保障网络安全工作高效运行

第一,改善管理领导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政企联盟合作管理体系。习近平指出:“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走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作为网络空间两个重要的活动主体,对网络安全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网络社会的交互性、共享性特质,决定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要建立起协作管理的网络安全治理模式,同时公共部门的服务性与私营部门逐利性特质,也决定了政府要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领导者、控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在网络去中心化导致政府权威与功能衰减的客观事实面前,要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以共享信息资源,协调各级部门工作,降低网络社会的治理掣肘。在中央,习总书记亲自任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组长,统筹国家各层次网络安全事务;在地方,也要明确主管机构,建立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实行网络安全领导责任制。另一方面,建立政企联盟合作治理体系。政府要加强与企业的安全信息沟通,突出经济、政治、安全层面上战略性、全局性的指导,使互联网企业的小目标合乎国家安全发展的长远规划,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干预互联网企业技术性、专业性的领域,遏制互联网企业在维护网络安全工作方面具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的发挥。

第二,增加互联网法律的适应性,提高依法治网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决定,可以预见法治中国进程将不断加快,网络空间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也必将走向法治化道路。然而,当前的网络失范现象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严重的还突破了法律底线,构成犯罪。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此,习近平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事实证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社会,制约着依法治网的成效,因此,健全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出依法治网的最大效果?笔者认为互联网法律要进行主动性和前瞻性的规范,增加网络立法的适应性、协调性和相通性。首先,要让法律适应网络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20南湘浩、陈钟:《网络安全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主权等长期空白、模糊、争议地带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其次,要让法律得到不同网络行为主体的认可。网络上不同的行为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认知、诉求偏好,因此相关法律的出台应是在网络空间的秩序和规则框架内,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方利益。最后,要让国内法律体系与国际网络法律体系接轨。网络法律的制定既要符合国情又要特别注意与现有的国际规则兼容,这样才能减少网络治理的跨国、跨主权纠纷。

(二)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第一,突破核心技术制约,打破美国信息技术霸权垄断局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网络核心技术是信息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先进的生产力。然而,“中国基础信息产业有‘三大黑洞’:一是用外国制造的芯片;二是用外国的操作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三是用外国的网管软件。”16目前,无论从网络核心技术,还是到网络空间规则,美国都掌握着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动脉,因此,要成为网络强国,必须打破美国一家对全球互联网信息掌控权的局面。为此,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而网络核心技术开发投入大、代价高,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周期长、收益慢,所以,突破核心技术制约要有信心、决心、重心。首先,政府要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互联网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强调自主创新。互联网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网络关键基础设施上,要依靠国产的网络核心元件,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最后,要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能够尽快适应国际网络标准与规则的发展趋势,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第二,建立网络人才培养、识别、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我国虽是人口资源大国,但是关于网络方面的高层次、高级别、高技能人才缺乏。黨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工作,为此,习近平指出“要把网信事业发展好,就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那么如何能够聚天下英才,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动力,笔者认为,需从网络人才的培养机制、识别机制、任用机制等方面构建全面的网络人才制度体系。首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我国高校大多存在网络教育与网络应用不配套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模式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网络安全应用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培养专门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研究的高级人才。其次,完善人才识别机制,“网络空间安全竞赛是最有效发现网络空间人才的手段之一。”罗森林、朱帅、王春晓:《网络空间对抗安全演练模型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16年第8期。目前国外是组织夺旗类竞赛,破解赛等相关网络安全赛事,而我国虽有网络空间安全联赛等赛事,但缺乏长效的关注措施,导致专业性、高层次人才流失。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好网络人才的奖励、跟踪、反馈机制。最后,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一方面网络人才根据应用范围可细分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网络安全工作牵涉面甚广,因此要增强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使网络人才任用更具专业化,进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人才优势。

(三)引导与甄别网络信息,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第一,完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引导网络舆论方向。目前,信息传播的低经济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社会政治风险以及网络的聚众效应使互联网逐渐成为舆情映射的重要平台。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即“高举旗帜、引导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改革开放至今,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来,网络已成为民众情绪嵌入的工具,发出“杂音、噪音”的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所以在面对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的舆论环境下,要创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从信息的来源、传播过程、传播形式等方面,有针对地制定出引导新闻舆论方向的信息传播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线索的产生与识别机制,媒体工作者要突出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传播真实、正面的新闻消息。其次,政府要强化对意见领袖的监督,规范自媒体运营,诸如一些微博大V、资深记者对新闻的解读,保证新闻消息二次传播的正确性。最后,主流媒体要转变新闻消息的传播风格,改变庄严、严谨的新闻报道风格,必要时换作接地气的草根语言,便于政策方针内化为政治认知,获得群众的认同。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战。胡锦涛曾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习近平也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当前,在西方民主化思潮的强力渗透和文化价值观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网络空间已演变成为意识形态战场和输出国家软权力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战,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效果,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善于分辨和甄别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虚伪性,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同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科学性、大众性引导,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参与国际论战,传播与表达中国声音与方案,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争夺网络话语权。

(四)塑造国际网络秩序,推动网络安全国际进程

第一,反对“全球公域理论”,坚持网络空间主权独立、平等。“全球公域理论”认为,互联网重构了原有国家形态,消弭了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别,颠覆了已有的国家主权归属。但这种论调实则是发达国家借助网络空间界限的模糊感,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实行软权力入侵的借口。众所周知,“网络空间是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新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6年12月27日。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878.htm习近平指出:“虽然互联网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07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17/c_1111665403.htm。因此,塑造网络国际新秩序,必须强调网络空间主权独立平等,坚决反对网络霸权。所谓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就是指世界各国无论网络技术的强弱,均对网络空间主权完全享有独立性、平等性,坚决反对任何以网络空间自由为旗号,侵犯他国网络空间主权的行径。而影响网络主权平等的最大根源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单方面垄断”唐子才、梁建雄:《互联网规制理论与实践》,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0页。,他们肆意实行网络监控,窃取重要数据,牢牢把控网络空间资源分配权力,忽视网络民主、网络监控等基本改革议题。2013年发生的“棱镜门”事件,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大白于天下,反映出美国赤裸裸侵犯他国信息主权的无耻行径。可以说,发达国家的网络霸权主义行径,给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空间主权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二,从区域到全球,逐步推动网络国际合作机制形成。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2015年12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2/17/c_134924702.htm网络安全环境下的安全边界扩大、安全主体多元、安全问题国际化等特点,加剧了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可以预知,在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的状况下,国际网络空间统一的治理体系短期内难以达成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发达国家和信息发展中国家围绕网络空间秩序、权力与财富分配产生了严重分歧。”鲁传颖:《网络空间与多利益有关方理论》,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因此,要由点及面,平衡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在利益、价值方面的偏好,循序渐进地推动国际网络合作机制的形成。首先,建立双边网络合作治理机制。比如中美网络安全共识,以及美韩、美英先后签署的网络合作协议等。因为比起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更多,双方更易在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妥协。其次,建立区域网络合作治理机制。正如作为新兴网络大国的中国,正发挥一带一路的辐射效应,帮助中亚网络不发达国家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新兴大国与网络不发达国家均属于发展中国家,更能找到网络安全的共识和认同感。最后,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联合国作为全球事务治理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联合国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也更具合法性。□

(责任编辑:严国萍)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企改革是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国企改革旨在实现经济效益和利润的显著增加。而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改革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国企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国企改革的有序进行。事实上,国企改革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非常大,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可以保障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稳定。为此,文章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国企改革;作用;应用

在新形势下,国企传统的管理会计业已较难适应国企改革和发展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提出,以企业发展为基础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管控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理想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促进国企改革的顺利开展,最终推动国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国企改革体制

战略管理会计能够推动国企改革,以法规的方式促进国企改革体制,推动国企中应用现代企业制度。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模式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以及实现国企体制改革中会计条例的规范应用,从而使国企会计改革的战略性与体制化目标实现。

(二)有利于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构建

基于战略管理会计建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能够给国企的改革发展创设理想的环境,将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消除,以及让国企更加自主地改革会计系统。

(三)有利于国企会计管理系统的健全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是现代化、信息化,这种特点能够使国企改革中持续健全会计管理系统。

(四)有利于国企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战略管理会计促进了国企的改革,以及在国企改革中结合管理人才的引进、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标准实现,从而让管理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国企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一)健全国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国企在执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时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国企改革和创新固有的制度。国企有效地体现有关法规的机制,促进国企改革体制,并且加速建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本质上引导国企真正消除影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并且将混合所有制模式引入,以使国企的产权问题得以优化,推动国企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二是认真遵循以市场为向导的原则,注重综合布局资本市场,以搞好国企开展重组工作的准备,促进国企改革的正常开展。

(二)建构职业经理人制度

職业经理人制度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健全以及创新新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职业经理人作为国企的高层管理人才,具备非常高的管理能力、文化素质、个人素养、创新观念、事业心和责任心、判断力、敬业意识等,并且在企业管理上具备良好的系统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职业经理人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的发挥,可以建构国企的高效运营队伍,并且创设理想的国企运营环境,进而消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建构独立、科学的战略管理方式,最终显著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促进国企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

能否在国企改革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关键在于国企存在的客观经营管理状况,因为国企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所以传统的固定经营管理方式形成,这跟执行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探究国企改革的契合点,有效统一国企改革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有效地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引导价值,从而促进国企改革的有序进行,这是当今国企改革发展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有关部门需建构战略管理会计的专门会计机构以及资格认证和职称考核的有关制度,在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中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的准则。例如,案例研究法经常应用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因此需安排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观摩学习成功案例,然后建构真正可行的、合理的战略管理会计执行规划,从而便于在国企中推广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系统。

(四)培养和引进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国企改革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使国企改革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实现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国企顺利地实现改革发展目标。一是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企业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组织有关的专业培训活动,以有目的性地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让其不但熟悉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而且综合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重点方面。并且,提高会计人员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技能,引导其关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环节。结合人员的专业化、业务的标准化,提升会计工作效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团队。二是引进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注重引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化人才,以创设理想的企业运营环境和建构发展战略目标,创设以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激发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促使其在工作中统一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积极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建构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国企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以及培养和引进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凯.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0):43+49.

[2]张志伟.转型期国企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9(16):28.

作者简介:

王伟民(1971.08-),男,汉族,山东淄博,大学,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以及服务战略都在随着时代变迁逐步进行战略转型,实现了我国商业银行销售渠道发生变化,也就是出现了网点的转型,这种转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网点主义是将现有的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结合后,提出的一种代表了金融行业全新的发展趋势和服务理念。基于此,本文在针对新网点主义下商业银行转型进行研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网点主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

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社会对于银行的需求。新网点主义是思科系统公司提出的一项全新的服务理念,将我国现有的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现有的服务经验和行业经验相结合,实现了网络技术与网络应用在金融行业内部的有机结合。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关系到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价值的高低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从新网点主义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网点改革,能够解释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深刻内涵,深入探究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

一、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背景

(一)网点转型的急迫性

所谓网点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中与客户面对面服务的触角,是在用户当前位置的基础上,向用户销售银行产品以及提供具体服务的渠道。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网点历经数次变化,尤其是在2000年后,逐步对于银行网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全国的大背景下,银行网点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在银行业内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现有的国内外银行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的金融零售市场,个人金融业务由于其发展的低消耗的性质,成为了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网点转型能够提高竞争力,对于市场的业务战略转型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客户对于银行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想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服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为了保证银行的客户资源,各个银行都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服务战略的转型,争取优质的客户资源,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目的。同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紧迫性还来自于现有的网点服务功能过于单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于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不断改革实现多种方式的提高相关的银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降低客户在办理银行业务的过程中等待的时间。

(二)新网点主义

新网点主义是一种现代化的服务渠道,能够改变过去银行服务功能单一,并且是多依赖于人工服务的模式,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特点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在现今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愈来愈快,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渠道对于商业银行惨了重要的影响,实现银行业务在不同的群体之间通过不同的渠道合理的布局,成为现代银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思科公司在2002年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新网点主义,目的是通过从技术和服务的改革,解决现有的银行业单一的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新网点主义的核心在于对于银行业务渠道的重新定位和改革,整个的新网点主义设计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实现银行业务服务成本的下降,并在這个过程最大程度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全新的银行服务形象。

二、新网点主义下网点转型的内涵

新网点主义的提出,对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实现对于银行网点转型的重现认识,并对现有的网点转型给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网点转型的重点在于对现有的网点价值的重新塑造,提升客户满意度。在新网点主义指导下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应该是在零售业为重点,并且是硬件转型为出发点进行,尤其是不断推进对于银行网点业务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由于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是一项长期并且具有系统性,需要在银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并调整组织结构,实现对于网络布局和管理架构的重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于银行的网点业务进行区分,并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分流。在此基础下,对于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内容包括:

(一)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体验是整个网点转型的重点,尤其是在网点的运行中主要的业务是围绕着客户展开的,在新网点主义下对于商业银行网点转型,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一方面是因为高效的客户服务,能够不但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客户与银行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客户对于银行的归属感,提高客户对于银行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客户对于银行网点服务的感受影响着银行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关系着银行金融产品的销售量,决定这银行的竞争力。

(二)提高价值创造力

网点运营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来自于价值创造的能力,尤其是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在股改之后纷纷上市,需要将银行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这对于银行网点的运营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传统的交易结算方式的落后,以及利润增长过程中的要求增加,对于网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现有的商业银行在网点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实现产品营销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调整网点战略定位

在新网点主义的指导下,银行应该明确网点转型的战略定位,尤其是明确网点对公业务的调整,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高效性,实现组织业务管理的扁平化,建立零售业务管理的集约化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网点分布,在对现有的网点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用最为科学的方法,并且是在市场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市场进行预测,在现有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结合的情况下,合理的选择网点设置的地点,科学的安排网点的密度,保证能够根据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规划的进程,实现网点改革的稳步进行。

三、网点转型的建议

(一)网点业务分流

新网点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在网点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设立网点服务智能化的系统,并且对于现有的网点业务进行重组,降低在同一网点中的排队压力,并对现有的封闭式柜台进行合理的开放化,将有关于现金的交易与非现金的交易分流,并对有复杂内容的交易进行区别处理,减轻业务繁杂不同造成的客户时间浪费,尤其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点业务压力。

(二)网点管理转型

在网点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网点岗位设置进行合理升级,尤其是对于现有的后天业务进行集约化处理,减少相关的管理人员,调整网点的岗位这是,实现根据不同网点的类型设计合理的网点管理方式的目的。尤其是,对于现有的网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重组,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岗位的职责确定相应的绩效标准,并在实际的运行中,对于员工的潜力进行调动,激发员工的销售积极性,构建岗位和创新能力与工资挂钩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三)网点转型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由于对于现有的业务发生了改造,因此,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与零售业服务相关的网点文化,增强员工在网点转型过程中凝聚了,提升服务的品质。

四、结论

新网点主义对于我国现有银行网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将新网点主义应用到银行网点改革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降低服务成本,还能提高服务效率。希望本文能过在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量,郁配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J].金融纵横,2011,(1).

[2]许学军.新网点主义下银行营业网点发展研究[J].现代金融,2015,(10).

[3]李庆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6,(1).

[4]杨碧云.试述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J].投资研究,2013(3)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筑就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兴起,不仅是形势所迫,也是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需求。本文笔者在概述绿色建筑含义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措施,以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 技术 发展措施

我国在经历了由于高消耗所带来的痛苦之后,现在也大力响应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目标。我们都知道,建筑业是个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因此,转变传统的高消耗模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成为了当今我国的任务之一。绿色建筑技术是对传统建筑技术的一种改进,它是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更加注重低耗、环保、经济、高效等方面的效应,努力让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统一。虽然说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来说较晚起步,但在建筑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它是指在不影响基本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物料的生产、建筑的规划、施工设计、运营维护以及拆除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如能源、水资源、土地、材料等,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适合人类从事社会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空间的这样一种建筑物[1]。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为前提,并尽力配合新材料与新技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建筑。它的存在正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背景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现状对传统的高耗能发展模式发起了挑战,它对经济与环境都大大不利,严重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传统的建筑技术是以消耗非再生性能源与资源为主的一种技术,它的存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后,建筑业开始探索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由此绿色建筑技术产生了。它的产生,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出世,而绿色建筑技术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验证,它为实现可持续出重要的贡发展将做献。

三、现今的绿色建筑技术

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也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要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2]。现在,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家定期举办各种建筑交流会,开展技术自主创新,并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与成功案例,让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走向世界,比如说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推广绿色建筑让与其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能够与建筑业携手走向绿色产业的美好时代。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问题。

(一)建筑业的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低

虽然现在我国建筑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建筑业相关的行业普遍性发展水平不高,而让发展存在严重障碍。比如说建筑施工行业,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使得对高新技术、产品缺少相关知识与使用经验,从而无法让绿色建筑达到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达不到当初设计时的效果。因此,提高相关行业的水平事在必行。

(二)有效利用国外技术能力较弱

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体系都处于初始阶段。对国外成熟技术与实践经验很多情况下都采取生硬搬取的方式,不能够结合本国实际将其转化,变为适合自身需要的技术与经验。

(三)技术成本过高

如今,高科技、新技术设备在绿色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这就使得各种成本不断增加,让消费者对其望而生畏,从而让新技术的使用遇到障碍。

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措施

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现状对其的发展作进步的研究探讨,以求让其发展更符国情与民情。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所谓“三观”,是指经济观、环境观与能源观。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只关注技术的一种技术,它是以节能为突破点,建立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料与保护环境基础之上的一门技术,它通常必须面对影响它的各种因素,比如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让绿色建筑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各种传统观念,以生态利益为首,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二)不断开发新技术,将外来技术内化

早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就提倡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吸取别人的经验,化成自身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却仍然在许多时候无法走出生搬硬套的怪圈,这严重违背了绿色建筑技术具有较强地域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国惯用的这种照抄的方式是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有效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吸取实践经验,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技术是我国必须经常性注重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更能较快地与国际潮流同步。

我们都很清楚,在吸取别人经验与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随时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术,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的资源、文化、自然特点、经济状况等等把现有的技术不断翻新为更适合自身的技术,它的要求只是需要符合本国实际,不是非得让高新科技得到运用。

(三)将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传统的建筑技术是一个独立体,它通常只考虑部分的效率,而忽略了其它的相关行业。这就使得国内的建筑技术只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应。因此,我國必须将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发动起来,将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如规划设计行业、施工行业、评估行业、改造行业等等整合起来,成为一个链条,达到在实施绿色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兼顾整体,相辅相成,最大可能地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功用。

(四)能源利用新方式的产生

我国在过去使用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集中式系统,它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实现人们的愿望,达到能源成本的降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等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在建筑技术中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应运而生,如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依据人们对能源的需要,充分利用适合当地的能源供应方式及各种能够满足环保要求的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从技术层面讲,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新能源(如天然气等)来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3]。这种能源利用方式能大大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五、总结

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技术的结晶,它也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很好地将人与自然、建筑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绿色建筑技术是现今建筑技术的灵魂,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多的是让建筑行业逐渐走出了对非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让一个友好的环境氛围得以形成,并将社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绿色建筑技术要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通力合作。笔者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不断地探究实践,绿色建筑技术将会构建成一个更加完美的体系,绿色建筑也会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更加得到人们的宠爱。

参考文献

[1]潘建国.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45.

[2]刘辉;周海波.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建材.2012(04):94-95.

[3]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07):642-644.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主要从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视角来讨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认为企业文化战略是未来企业文化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重要目标,是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并对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推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根据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理论,对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给出了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农业企业文化 文化战略

云南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多样,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盛产生态、健康、优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它已逐步建设成为我国无公害、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当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步入“过剩经济”的时代,消费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的时候,云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性决策。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复杂化,市场竞争已经由直接的产品、技术等“硬性”的竞争转向间接的文化、理念等“软性”的竞争,文化在战略选择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在党的十八大着力强调五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宏观环境下,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因此,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对企业竞争优势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农业企业企业文化与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战略

1、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1)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的内部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结构主要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它包括农业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经营生产用品;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农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人际关系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农业企业内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

(1)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主要包括经营理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经营理念是农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价值标准是农业企业外在形象的价值体现,是员工行为的方向标。价值标准可以是几个字,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人应该有点精神”、“加入龙润,重塑自我”的龙润精神。道德规范是和价值标准相辅相成的,价值标准是道德规范的升华,而道德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基础。行为准则是农业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落实到企业的各种行为规范中就形成了行为准则。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遵循的原则:一是针对性,企业整体战略指导思想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二是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三是适当性,要结合企业实际,要讲求实效恰到好处;四是多元性,制定战略时需要各种策略技巧相互配套,谋求最佳配合和整体优势。

二、高原特色农业企业推行企业文化战略的意义

1、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全局的导向作用

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能形成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它能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有了共同的愿景,农业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理念目标才能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一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特色品牌才有集中核心的目标,特色才能在众多竞争品牌中大放异彩。

2、对高原特色农业资源的凝聚作用

良好的农业企业文化战略选择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并吸引外来资本及优秀管理人才加入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而其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将会对改变传统农业规避风险、市场意识淡薄、靠天吃饭等弱质性产生质的改变,将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良好的企业文化战略能使成员与企业之间产生某种群体意识,使内部组织一体化,提高农业企业的生命力。

3、对高原特色农业规范的约束作用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产业涉及粮食、烟草、茶叶、蔗糖、橡胶、花卉园艺、咖啡、畜牧、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淡水渔业、蔬菜、果类、林下经济等十几个特色产业板块,产业涉及发展区域横跨全省各市、区、县。没有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规划,会出现各个产业、各个主管部门、各个地区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形成内耗,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造成消费者市场认知的混乱。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会通过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约束企业成员在生产、服务、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重视顾客满意程度,注重人才,注重企业形象和经营成果的提高,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规范高原特色农业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4、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效应的竞争作用

良好的农业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在本企业发挥作用,而且会对社会辐射和扩散。为人接纳和家喻户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高原特色农业的又一张重要名片,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企业大多与涉农产业相关,农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农业企业文化战略的选择无疑是释放其潜在价值的无形推手,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

虽然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企业历史较短,企业文化根基不牢;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组织部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业性不强;小型家族农业企业用亲情代替企业文化;缺乏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员工参与性不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战略。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发展实际,笔者给出下述企业文化战略作为参考和建议。

1、多元型文化战略模式

农业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必须学习自企业开拓者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精神,把企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模式,要坚持实用态度。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作业条件及农村市场特点,增强企业文化的柔性和灵活性。比如可以结合企业成员的“半工半农”特点,依照农时季节,制定柔性的工作制度,结合农业企业的公益性特点,企业可以组织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平民化的文化演出活动,一方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宣传了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2、品牌战略

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能够支撑产品品牌,反过来,产品品牌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牌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号召力,虽然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中已经打造了“龙润”、“红塔”、“云菜”等中国名牌,但这还远远不够,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名牌之路还很漫长。

3、差异化战略

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特点、产品特点等构建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特征,克服文化雷同现象。同时,云南作为一个边境民族省份,民族性很强,且各民族文化迥异,这是其他省份和地区不具备的差异化禀赋,开发利用好民族特性,将产品赋予民族气息,搭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创造属于云南民族的特有企业文化。

4、农业企业家战略

农业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农业企业家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是经营者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企业家的知识、智力、文化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支优秀的农业企业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绿色农业企业文化战略

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的名片,异常需要绿色农业企业文化的支撑。制定绿色企业文化战略,让绿色文化深入每个成员的日常工作,让企业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农业企业能够取得社会、社区和公众的好感,也能使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生态绿色口碑更甚从前,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机会。

6、学习型文化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性,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权利下放,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已成为农业企业和员工在知识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致力于改善思考的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员工共同参与应对企业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使农业企业文化成为农业企业组织活动的粘合剂,调控农业企业经营行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农业企业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把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到经营战略的高度,要使企业员工“学会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员工培养成学习型员工,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企业。因此,努力把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成为高原特色农业企业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关义、刘益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28(6).

[3] 王涛: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要点分析[J].民营科技,2013,23(9).

[4] 朱志强:浅论企业管理的人本原则[J].全国商情,2013,6(14).

[5] 秦莹、李昶罕:农耕文化视野下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

[6] 宋晶:我国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责任编辑:胡婉君)

战略文化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湖湘文化 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历史悠久的精神实质对湖南地区的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湖南籍伟人的体育思想则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时刻激励着湘籍体育健儿为湖南体育事业的辉煌而奋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求新变异的创新精神推动湖南体育船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湖南体育事业。

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发展高校体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概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带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湖南高校里的一种亚文化,分析出湖湘文化对于湖南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院万里先生在湖湘文化论坛“朱张会讲”提出: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区文化现象的称呼,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实质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则是指在某些基础上所发展和沉淀起来的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阶层。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于两宋之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岳麓书院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凸显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经过集百家之所长和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湖湘文化,它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历史的积累,是存在的反应。学术界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因为这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1]。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场馆、设施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它包含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和行为文化。(3)精神文化,它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三、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湖南籍伟人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毛泽东于1952年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对湖南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健身、富民、强国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视为意志磨练与文明进化的手段和阶梯。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互相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推动湖南的体育事业发展、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乃至湖南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

湖南高校体育在湖南籍为人的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注重于校园竞技体育的发展,借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发展对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的宣传下,已经深入了高校学生的意识中,学生既通过体育强健了机体,同时又使得学生具备了顽强拼搏与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提高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2]。

(二)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湖南省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湖南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复杂多样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多彩多样的湖南传统体育文化。在湖南这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湖湘传统体育文化的萌生与发展,还决定着湖湘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相互影响渗透着,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内容,形成了多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在湖南高校开展得比较少,只有舞龙舞狮以及武术在高校开展的比较好。

(三)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湖南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湖湘文化精神自古以来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湖南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创造辉煌历史奠定了夯实的思想基础。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由来已久,已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超越自我的实现;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平精神,加强友好观念。但不可避免地给高校体育文化带来盲目追求个人名利,暴力行为等负面影响[4]。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更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经济体育水平。湖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弥补了竞技体育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舞台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为他们赢得了“体育湘军”的美誉,湖南高校也为“体育湘军”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提高了湖南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了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5]。

湖湘文化虽然促进了湖南高校经济体育的发展,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南高校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激发其他体育竞技项目的进取拼搏精神,形成高校竞技体育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最终完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实现湖湘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

四、结论

湖湘文化对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与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已经在湖南高校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学生喜爱,湖湘文化促进着湖南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得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长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

[2]刘亚云.湖湘文化对湖南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12(6):36-38.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1-63.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5]任莉英,石金亮.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36-37.

[6]张建新.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2005.26(4):19-23.

上一篇:手机交互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