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

2024-02-12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1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11年,为进一步提升科普剧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我们萌生了学习、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经验,促进自身展教队伍快速成长的想法。在上海华师大和法国领事馆的协助下,我们策划组织了由上海科技馆、法国勃艮第大学联合举办的为期1周的“2012年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班”。培训班于2012年6月17—22日如期举办, 并在6月22曰上演了端午节的汇报公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策划阶段,我们首先明确了培训班的目标任务、创作理念、内容方向、选题类型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內容,并就培训的时间、地点、人员组成、日程安排、培训方式等方面作了细致安排。培训专家由来自法国勃艮第大学的副校长丹尼尔,阿伊西瓦教授(DanielRaichvara)和法国科普表演专家米歇尔,瓦勒梅博士(Michel Valmer)担任,培训学员則由来自上海科技馆的展区管理员组成。

丹尼尔教授在科普剧演绎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公共科学教育方面的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各种形式的公众科学教育和其间的相互关联。米歇尔博士則是富有盛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2位专家已经联手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科普剧表演、培训及科普剧巡演。这一次他们又会给上海科技馆的学员们带来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呢?

上午:科普剧表演训练

科普剧,又称科学互动表演剧,它是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呈现,让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与贯穿其中的情景交融,与凝聚期间的思想共鸣,从而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大众走进科学的热情。

相比过去的诸多经验,这一次的“法式”培训带给学员们太多的“意外”,一个“新”字贯穿始终。就拿现场的热身训练来说,还是让这些或多或少参与过传统科普剧排演的学员大为惊讶。首先是丹尼尔教授搬走了培训场地里所有的座椅,培训团队站立着围成1个圆圈,在圆圈里依次体会如何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刚开始,大家都比较拘谨,米歇尔教授鼓励大家从放松自我、释放身心开始学习。在教授的鼓励和感染下,学员们依次模仿专家的各种夸张姿势,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叫,或是张牙舞爪地挥手,抑或是临摹各种动物的形态在地面上匍匐前行……总之,各种充满肢体动作的热身活动着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在此出现,学员也从一开始的羞涩、拘束逐渐过渡到了轻松自如的状态之中。

中午:就预先设定的剧本故事主题,快速考察展区现场

按照事先沟通的计划,本次培训设有4个创作主题: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普朗克与量子论、居里夫人与镭、牛顿与万有引力。这些选题,充满了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和对接。

法国专家的培训相当紧凑,在经过了上午的科普表演预热之后,马上利用午休时间,在上海科技馆的相关展区內快速考察,并结合相关展品,对4个剧的演出场地进行了权衡与筛选。

下午:世界科普剧概况介绍及故事主题的确认

丹尼尔教授首先为学员进行了1场科普剧概况的小型讲座,让参与培训的上海科技馆展区管理员们大开眼界:原来科普剧的表演可以脱离舞台,依附展区內的展品进行表演!演员和观众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随后,丹尼尔教授明确了本次科普剧的表演场地,并结合实际,给出了演出地点的建议。东西方文化的第二次碰撞出现了。展区內观众众多,有些通道比较狭窄,而有些地方灯光效果可能也不太适合,学员们的心里有了些小小的担忧。但是把科普剧引入科技馆的展区,一定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场馆的科普效应,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科技馆展品、展项的科普內涵,也可以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与场馆更紧密结合,学员们认定了这将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上午:舞台训练

依旧是站立式培训,丹尼尔教授和米歇尔博士鼓励大家把表现科学过程的物品和影像变为简短的舞台表演形式,丹尼尔教授和米歇尔博士1位说英语、1位说法语,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学员们进行着充分的交流。专家并不急于了解学员们表演的內容,而学员们也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羞涩和拘谨,在表演中各显所长地表达着自己的最佳状态。接着,米歇尔博士要求大家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同时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他为本次科普剧培训设定了全新的宗旨——科学探索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并要求学员们一边朗诵,一边用肢体语言来强化这句话的內涵,力求在自身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普工作的荣誉感。

下午:丹尼尔教授演讲

提升科普水平、强化科普能力不仅是本次科普培训班成员的重任,也是上海科技馆所有科普工作者的使命。当天下午,丹尼尔教授给上海科技馆全体展教员工举办了一堂颇有深度的讲座“科技知识与公众文化”。在讲座中,来自著名的法国红酒之乡勃艮第的丹尼尔,阿伊西瓦教授十分突出“科普沟通”的概念,他认为科普并不仅仅是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或以科学权威的身份向非科学人士进行科学传播,更可以是以适当的、放弃权威布道的、面向大众的、快乐的和戏剧化的科学普及与沟通。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磨合与碰撞之中,传统意义上“舞台”的概念被彻底打破。正是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2012年,我们正探索着一条不同寻常的科普剧表演之路。

在经过了表演热身训练之后,培训班开始进入到剧本创作这一环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再度出现。虽然前期已经有了4个初步的剧本,但是由于前期剧本大都是建立在舞台演出的前提下,现在演出场地要零距离地深入到展区,剧本必须做极大的修改。相对而言,“普朗克与量子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2个故事的演出条件相对较好,可以在现有的“量子论”剧场和“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室”进行,但是“居里夫人和镭”“牛顿和万有引力”由于没有明确的展项、展品,演出的场地仍在商讨之中。即便确定了演出地点,剧本的修改与创作依然是个艰难的过程。剧本可谓是每一出剧的“灵魂”,失去了“灵魂”,再美的外表也不过是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来自法国的专家们认为科普剧的创作有别于其他剧种。首先,要明确讲述的內容,最好是一些特别有趣的科普知识或是当下的热点。第二,语言要简练直白,尽量不要使用过长的句子。第三,在剧情的安排上不要过于复杂,要巧妙设计,赋予每一个人物独特的个性。在此次培训中,法国专家特别强调“time maSter”的理念,即规定了每个命题的演出时间,必须控制在15~20分钟內,这就要求演出时“分分钟都精彩”。第四,要有镜头感,场景要明朗。第五,台词不能太长,要便于观众理解。第六,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第七,强调冲突和矛盾。例如,可以试图突出剧中人物的争执,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身为戏剧表演艺术家的米歇尔,瓦勒梅博士十分重视剧本的戏剧冲突性,他认为冲突正是戏剧表现手段的体现,肢体语言的运用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也可以强化科普故事的张力,以此渲染独特的场景和效果。

米歇尔博士希望大家首先确认剧本的主题,然后围绕故事主题展开戏剧冲突,借助剧情碰撞来演绎科普剧。对此,培训班的学员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冲突的戏剧效果和表现力。丹尼尔教授毫不掩饰自己对“豌豆”剧本的偏爱,集合了歌舞和儿童剧特色的“豌豆家族”在冲突中充分揭示了孟德尔的遗传显性因子与隐性因子的概念;而米歇尔博士更是对“疯狂的小鸟”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演示牛顿万有引力的创造性思维大为赞赏。相比之下,题材相对严肃的“量子论”和“居里夫人”則在创作初期就遇到了瓶颈。丹尼尔教授启发大家用富有东方特色的传说、歌舞来深化演绎,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午:剧本定稿

在当天剧本定稿的过程中,“豌豆”剧组1次通过,丹尼尔教授和米歇尔博士给这个前期精心准备的剧本增添丁东方特色的元素,与此同时,还增加了故事叙述人这一角色。当故事叙述者摇着响铃出场时,观众仿佛可以依稀捕捉到一丝来自法国的风情特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在不断地融合。“量子论”剧组也利用剧场的环境增加了强烈的故事冲突,通过学员的精心演绎,使普朗克穿越时空来到现场亲自为观众解惑答疑。“疯狂的小鸟”則沿用一贯丰富的肢体语言在“神舟”飞船模型旁,向观众解释火箭升空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只有“居里夫人”剧组无法摆脱严肃的正剧形象,剧本迟迟得不到法国专家的认可。

下午:表演构想

按照剧本分配角色、排练。从展示手段上看,戏剧表演是科普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应更多考虑到戏剧表演元素:夸张的肢体语言、细致精美的演出道具、绚丽的服装造型等都会为演出效果增色不少。既然被称为“剧”,在剧情的叙述上自然要讲究紧凑连贯,环环相扣,最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多种表现形式,如歌舞、乐器、魔术等都能为现场助兴,调动气氛。学员们进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之中。“居里夫人”剧组为了找到情节的戏剧性,甚至尝试起了角色反串的努力。

从科普故事人手,抓住冲突构造剧本,一气呵成的速度让每个学员都在惊讶感叹之余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表演之中。在多次彩排中,台词越来越精简,肢体语言越来越富有表现力,就连演出时使用的道具也是由心灵手巧的员工们亲手制作。很快,服装也初步到位。“居里夫人”剧组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放弃了角色反串的构想,选择在道具上苦下工夫。泡沫制成的矿石体现出镭的独有特色,古典音乐配合宫廷式的舞步,将剧情进一步推向高潮,瞬间得到了升华。各剧组齐心协力,相互启发,在碰撞和交流之中,摸索着一条科普剧走进科普场馆的新途径。

紧张的时刻就要到了,对公众的汇报演出就在明天,一切迫在眉睫。培训班全体学员怀着志忑之心,跃跃欲试!

上午:内部演出

最后的彩排在细节上精心修正,富有经验的法国专家让大家的情绪调整到了最饱满的节奏。许多人都在期待着:6月22曰正逢中国人的端午佳节,东西方思维碰撞、中法文化交流的过程最终将呈现给上海科技馆的观众怎样的端午盛宴?

下午:公演

经过了1周的培训,“2012年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班”精心准备的汇报公演如期举行。

表演团队从1楼中央大厅出发,穿梭干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通过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引领观众来到展厅,就在观众熟悉的展项环境里开始了精彩的现场表演。4个科普故事穿插在上海科技馆的展区之內演绎着端午的科普盛宴。“小豌豆”的故事就在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室里上演,通过豌豆家族的风波揭示出孟德尔关于遗传的显示和隐性理论;普朗克教授穿越时空出现在了量子论剧场里为买鸡蛋的大婶和学生参观者阐述量子论的经典原理;“居里夫妇”在昏暗的经典实验室辛勤地忙碌着,和观众一起触摸着“镭”的矿石,传递着科学探索的艰辛;“疯狂的小鸟”带领观众在“神舟”飞船模型边上研究火箭升空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不经意间,原本行走干身边的某位观众一下子停下来成为了剧中的一员。这种身份的转变,往往会为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原来,科学也可以很好玩!

和以往先有科学知识再用情节去诠释科学知识的创作思路不同,这次我们看到的科普剧,在剧本创作时强调了科学知识与科学史背景、戏剧冲突和角色个性塑造,剧本内容也更多地倾向干对自然科学知识诞生过程的探究和对科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乃至个人经历的关注,所以剧本更富有感染力,使演出能够面向更广泛年龄和知识结构的人群,扩大了科普剧的目标观众群。

科普剧汇演在表演形式上作了大胆突破,把演出场地从舞台搬到了展区现场,破除了传统舞台科普剧的“隐性隔墙”,即台上与台下的无形隔阂,没有了舞台区域的概念,演出完全运用展区现有空间及展项条件就地发挥,演出在人群中开始,也在人群中结束。观众以最自然的方式构成了整个演出的重要环节,以一种惊奇和充满期待的愉悅参与到科普剧的现场演出之中,可以说观众群体本身成了剧中的一分子,现场观众踊跃程度超乎预期。

培训面向的是上海科技馆的一线员工,而为一线员工提供一次与国外专家就具体业务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新颖的尝试、一种探索。在长达1周的时间里,学员在科普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就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这些平曰里直面观众、服务观众的展区管理员,需要在1周的培训里转变角色,并切实体会到新型科普表演的魅力。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2位老师带来的新颖活泼的创作理念和戏剧化的表演模式,让学员们大开眼界,在碰撞和交流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科普剧成果,这也是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上海科技馆在科普剧创作演出上有一定的基础,但把原创科普剧作为巡演剧目推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次培训为此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当然,由于国情和目标群体的不同,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科普剧应当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何建立具有科技馆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理念,应当是上海科技馆科普剧发展的下一阶段目标。今后应引入更多不同的创作理念和表演风格的科普剧进行比较,兼收并蓄,拓展思路,深化科普剧的探索和发展。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2篇

南坪镇任集中心校马香君

摘要: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素材从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多媒体中来,并且介绍如何积累素材。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素材、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来源、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林润生、《中学生写作素材大全》 余歌、《最新中学生写作素材》 英才作文研究室

笔者所谈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就中学生的写作来说的,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考场呼唤绿色作文,因为中、高考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个性风采。

作文功利化,心口不一,人文分裂,形成灰色系列作文。有的是文笔优美,犹如散文诗,可是不知缘何而发;有的是传统素材,如同产品加工,属于同一品牌,像扶盲人过马路,送盲人回家,雨中送伞,救落水儿童,生病爸爸妈妈背着送医院等;有的是无病呻吟,创造悲剧气氛,写老师会写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或者病逝,写家庭会写自己父母离异,如何坎坷面对;有的是文言现代文夹杂,以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极深,让老师不知所云;有的用英文汉语互映互衬,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互映互衬,以显自己阅历匪浅;还有的因为看青春偶像剧倍受启发,写起来恋爱素材„„这些文章让阅卷老师大跌眼界,没有文质兼美的作品怡情,没有情景交融的作品养眼,所以对绿色作文的呼唤应运而生。

所谓绿色,源于自然的生命之色,用到作文中,也就是对生命作文的呼唤,文章本来就应该是人文结合,作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反应,要经过心灵的加工,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抒发自己独特的看法,还要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才能为文,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示,也是值得老师探究钻研创新的课题。学生作文缺少生命之色,归根结底是素材贫乏所致,所以积累素材为作文训练之基础,值得一探。

一、什么是素材?

写作素材简言之就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

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而这一类的素材基本上来源于书本,诸如学生使用的教材:语文、政治、历史等,还有文学艺术作品比如小说,唐宋诗词,成语故事集,名人名言录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写作素材也相应拓宽了范围和渠道。从艺术的发展道路看,一切作品都来源于对世界的模仿,也就是说写作也不例外,它真正的源头还是世界,可以说只要是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与主观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有关的一切就构成了写作素材,甚至写作可以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比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

素材从哪里来?如何积累素材?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又参阅了同仁的各种看法,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素材从哪里来?

(一)家庭是学生的乐园。学生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家庭生活,家庭中的一切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例如写家庭的故事,家庭的发展史,家人名字的故事等,家人的梦想等。

(二)学校是学生的天堂。从幼儿园到学龄儿童,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可以说学校生活占据了学生整个的青春时代,最美好、最纯真、最激情洋溢的时光,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校生活自然成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作文素材。每一堂课的学习与收获,每一次的师生交往,每一天的同学相处,为梦想而飞的艰辛与荣光,失败后的痛苦与奋起,赛场上的努力拼搏,考场上的思考与战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三)社会是学生的舞台。在学校和家庭外,孩子会接触到社会生活,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把社会生活融入自己的写作,成为写作的素材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而社会是最丰富的竞技场,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因为将来学生要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所以社会生活必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

(四)大自然是学生的伊甸园。随着人类的足迹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呼吁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的发展。自然之美可以怡情养性,如果学生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并把她转化为自己的文墨,那么这种作品往往是充满灵性的,所以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山河大川,日月星辰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

(五)随着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人类的信息化交流途径日益便捷,网络也是一个丰富的自愿世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那么网络将成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之一。

三、如何积累素材?

(一)写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时时都会冲激学生的心灵,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记录下这些心灵的火花,生活的浪花呢?笔者认为日记是最好的武器。要求学生写日记,坚持每天一篇,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写事情,写景物,写人物,会写了再写感悟。

开始可以是粗略的记忆,会写了再去求章法,如何写,开头些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如何操作。懂得了章法可以继续提升,写出事情的曲折发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色,抓住景物的特色,可以细节刻画,也可以大笔渲染。日记的字数由开始的不限,到一百字,两百字,五百字,最后回归到仍然不限。

这样循序渐进的写日记,一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二可以引导学生去享受人生,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四可以宣泄学生心灵的压力,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总之日记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实效,可以跨越时空的写作积累与练习的手段。

(二)笔记摘抄。魏书生先生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⒈写自己最崇拜的名人、伟人、好人„„„把自己崇拜他们的理由写出来,把他们的重要事迹写出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⒉写上在这个班集体中,你要追上哪名新同学,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下来,然后奋起直追,这样前有榜样,后有追兵,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全力以赴。 ⒊针对自己心里的疾病,弱点,不足之处,写一句警示自己的话。这是魏书生先生对他的学生的笔记的三点要求,是笔记摘抄不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引领自己健康成长,走向成功

的动力之船。魏书生先生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笔记摘抄没有统一要求,凡是学生认为好的经典的作品、故事、名言警句,笑话、歇后语等等,都可以摘录,同时还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写感想,收获,不足等,也可以把笔记摘抄本作为随笔本,写下由自己灵感而生的作品,这样,这个摘抄笔记,既是对素材的积累,也是对素材的创新,也是佳作的训练本,为学生下一步更好的写作打坚实的基础。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诗歌,读散文,读论文,去欣赏,去感悟,去思考,去借鉴,去创新,这样就可以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有了良好的文学底蕴,加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作思路自然敏锐,写作素材自然源源不断。

(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去了解社会的人间百态,去体会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才能拥有真实的体验,这样在写作中才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题可议,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素材,才能写出独具个性风采的作品。

(五)借助现代多媒体工具,引领学生了解世界,丰富生活阅历,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学生看鲁豫有约,了解榜样人物;让学生看精彩电影,培养审美水平;让学生网上冲浪,进行资料的查阅搜集„„可以说现代多媒体利用好了,就是为学生开辟了另一块天地,也就成了学生的又一素材基地,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3篇

我认为,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活用文本, 随文巧练。如何活用文本, 让随文巧练更有实效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也摸索出了以下一些途径。

一、立足文本, 巧连词语

我一直认为词语是构建语文学科大厦的砖瓦材料, 词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工程。而我们的词语教学, 常常是让学生抄写、默写、造句, 考试再来几道注音解词题做做。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记得枯燥, 学得死板。从运用角度考虑, 词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生发出活的意义, 其作为词语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基于此, 我采用以下方式训练:

1.连词定意, 激发兴趣。首先, 训练学生将每一课要积累的词语缀连成文。具体做法是摘取“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至少5个, 设置一个场景或确立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组成一段话, 200字左右, 并分组展示。这样坚持,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如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从“耸立、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自豪”中选五个词语, 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写一段话描写爬山的过程。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从“繁密、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挑逗、凝望、灿烂”中至少选五个词语, 并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一段描写春天景物的话。

2.连词写感, 抒写真情。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如《生命生命》《台阶》《春酒》等, 通过学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动笔写一写, 让他们把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文, 写了少年杜小康, 因家庭变故而失学, 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 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 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 每个人都要长大。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在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后, 告诉学生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然后要求学生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表达自己的感想, 用上“歇斯底里、撩逗、嬉闹、厚实、撅断”等词。

总之, “巧连词语成段”的训练模式需要渐进进行, 持之以恒, 并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中。

二、模仿文本, 巧仿句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现行义务教育初中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 语言文字知识要素十分丰富: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贴切的比喻、富于节奏的排比、充满音韵美的对仗、还有生动的描写、严密的说理、巧妙的结构……教学时, 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 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 仿写佳句佳段。

1.仿精彩句式, 丰富积累。帮助学生加强内化课文词句, 丰富语言积累, 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仿写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 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学中, 教师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进行仿写训练。对象通常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特殊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个经典句式, 教学时先让学生反复品读, 掌握这个句式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仿写, 学生兴趣盎然, 写出了很多精彩句子。如:“不必说宽阔的海洋, 苍劲的松柏, 浮动的白云, 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 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嬉戏, 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蹈, 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不必说学校里的的楼台, 翠绿的竹林, 流淌的小河, 绿叶片片的树林, 也不必说朗读的声音从小林里飘起, 篮球场上你争我夺的场面, 教室里飘出的歌声, 单是那学生们走出校园, 在阳光下面, 就有无限的生机和朝气。”

2.仿特色段落, 提升能力。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仿写时, 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 使学生有规可循, 有法可借, 有例可仿。如《赵州桥》第4自然段:“桥面两侧有石栏,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 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 真像活了一样。”教学时, 我让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栏板上图案精美的特点写具体的, 然后,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 动笔写一写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朵, 然后交流。这样的随文仿写, 学生信手拈来, 水到渠成。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 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文本, 巧练篇章

作文教学的篇章训练, 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方式, 洞察学生的情感需求, 即针对学生最了解的、感受最深的、最时尚的、最有话可谈的内容设计最贴切的话题, 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

1.练谋篇布局, 创新思维。文本是学生学习谋篇布局最好的例子。每篇课文在结构、立意、表达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值得学生关注迁移的特点。在教学中, 要渗透与写作相关的知识训练, 让学生学好这些范文, 习得语言方法, 形成语言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家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按一定的思路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写人记事, 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 在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重要的是把文章的思路变成教学的思路, 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 着力点不仅要放在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放在文章怎样写上,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 学习布局谋篇。如, 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写的是作者对儿时保姆的回忆。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熟读课文,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 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描摹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在学生对文章有了通透的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 问学生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人的。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练练笔, 从而更好地写好记叙文。

2.同主题拓展, 提升素养。初中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 教学时可以进行同主题拓展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是写的普通人物, 其中《背影》《台阶》两篇文章都是从细微而且特别的角度写父亲的, 切入角度巧, 以小见大, 教学时, 很适合拓展训练, 从新巧的角度写父亲, 学生思维活跃, 有写《肩膀》、《白发》、《手》《帆布包》等, 情感真挚。甚至还可以进行现在最流行的群文阅读, 让学生读几篇和课文同主题的文章, 然后再进行同主题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 写作能力会大大提升。

随文巧练的方式是多样的,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挖掘, 巧妙地安排, 精心地设计, 耐心地引导, 长期有效地进行, 就能让写作训练活色生香!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用好用活教材, 把积累好词佳句的要求提升到综合运用的层面上来, 以课后的“读一读, 写一写”及课文的优美词语为突破口, 开展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巧练词语, 巧仿句段, 巧练篇章, 就能巧妙实用地解决学生作文困难的现状, 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活用文本,随文巧练

参考文献

[1]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

[2] 《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4篇

1.1 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常表现为: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谓一致、语态及时态错误、非完整句的错误、句子的语序错误、非连接成分的使用、平行结构的错误、选词错误、搭配错误等比比皆是。

1.2 受母语的干扰, 出现大量的 “中式”英语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 而是受汉语的影响误将汉语的词义与英语的词义等同。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习惯用汉语组织思维, 然后翻译成英语, 导致用词错误, 句子结构汉语思维痕迹明显, 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 使文章显得词不达意, 语病百出, 甚至不知所云。

1.3 语言表达能力差, 写作技巧贫乏

例如句式变换少, 前后衔接手段单调, 使文章枯燥乏味;或是篇章结构混乱, 中心思想表达不清。

2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学生的努力

2.1.1 排除母语干扰, 强化英语思维

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 学生应从汉语思维过程转化为英语思维过程, 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交际准则, 避免按汉语习惯硬套。 而西方文风则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 强调开门见山, 直接点出主题。 其段落按一条直线展开, 往往是先陈述中心思想 (主题句) , 而后将主题句展开, 分点说明 (支持句) , 最后总结出一个符合逻辑推理的结论句。 通篇文章中心突出, 条理清楚。 另外, 英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 (analytic language) , 强调语篇的衔接、句子之间的连接、过渡, 简言之, 非常强调句段的逻辑性和语篇纽带。 写作时用汉语构思英文作文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善于将构思出来的中文意思用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式表达出来。 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前提。

2.1.2 通过阅读和模仿, 扩大词汇量, 丰富表达手段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词汇量不足, 这明显与平时不重视词汇积累有关。 作为学生, 仅靠课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意识地扩大阅读量。 (1) 多读书, 多积累知识, 多观察生活, 是写好文章的必要准备。 比如经常浏览一些英文报刊杂志以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水平选择性地阅读一些英语读物, 阅读中, 我们要多记忆一些常用词汇, 归纳分析一些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相关习语以及固定搭配, 以扩大词汇量。 (2) 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善于总结一些典型句型, 尽可能多地背诵一些精彩段落, 重要章节, 以培养自己的语感, 为写作积累素材。 (3) 模仿好的句式结构或背诵范文也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极好途径。 平时遇见好的文章, 把它们按照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出一些范文, 尽力背诵下来。 如果有二、三十篇不同类型的好文章烂熟于胸, 自然对写文章会有所借鉴, 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2.1.3 增强自信, 多写勤练

应该树立信心, 增强自信, 要相信错误有时也是一种进步, 能力是在不断练习中提高的, 尤其是语言能力。 语言必须要经常练习, 如果弃置不用, 记得再牢也会淡忘。 平时除作业外, 坚持用英语记日记, 写读后感, 观后感, 写摘要等, 由少到多, 由简到繁。

2.2 教师的引导

2.2.1 总结写作技巧

在每周的写作课中中, 老师要抓住机会多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例如如何选词, 造句, 如何写段落, 如何审题, 如何谋篇布局等;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如句子重组, 故事重组, 段落排序, 看图“写”话, 模仿性写作, 小组讨论, 同学互评等, 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 掌握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1) 注意篇章结构, 合理布局。

开始部分 (opening paragraph) ———说出文中的要点、核心问题。

正文部分 (Body paragraphs) ———围绕主题开展叙述、讨论。

结尾部分 (concluding paragraphs) ———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要做到全文中心突出、段落之间必须是有机地联系, 内容完整、连贯。 前后呼应, 祛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 确定主题句。

主题句是对全文的概括, 是文章的主旨。 它能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常主题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 而后, 全文对主题句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解释, 扩展。

2.2.2 表扬, 鼓励比纠错更重要

写作评估可由教师评估, 也可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 或让学生自评。评估是对学生“写作成品”也是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学生的作业常常满篇都是教师的红笔, 不仅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 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研究发现, 有建设性的, 鼓励性的反馈, 它更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表扬, 鼓励比纠错更重要, 过分的纠错有伤学生的自尊。 在学生几经校稿后, 教师应多针对作业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性的反馈, 鼓励性的评语 (如Strong introduction—it stimulates my desire to read. Well organized.Good word choice...) , 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 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需要巧学与多练。 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 “学”是主体, 起决定作用, “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 学生除不断巩固自身的语言基础和写作技巧外, 还要坚持写作实践;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使他们真正实现用英语交际, 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 然而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学习中的弱项。写作中, 要涉及语法、词汇、文体、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 写作水平的提高, 实质上就是英语水平的总体提高。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进行了简要的简述。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5篇

笔者就高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作文中普遍存在问题

(一) 情感缺失

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不少中学生无暇顾及他之外的这个世界, 寄宿制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更让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三学子远离生活, 生活变得单调, 情感变得冷漠, 缺乏对生活的热情, 缺乏对国家民族的神圣感, 对亲情的珍重, 对自然的尊重。有的矫情为文, 无病呻吟。“我想起了还在远方的爱人, 还有湘江边的那座小城。”“我想握住你的手, 虽然有千里之遥, 不能厮守。”一篇脱离少年身份的文字岂能抒发真情?模仿成人, 倒尽阅卷者胃口!有的打出感情牌, 想利用阅卷者的同情心多捞几分, 有甚者明目张胆吐露心声:“亲爱的老师, 您就高抬贵手放小生一马, 打个及格分吧, 日后小生定有重谢!”至少判个“行贿”罪, 想及格也难。有的唱高调, 造声势, 呼口号, 全篇感叹句亮相, 想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掩盖内容的空洞情感的无力, 也只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 思想低龄化

90后的孩子们普遍生活无忧、成长无烦恼、远离挫折、不关注社会, 导致思想产生幼稚病, 依赖感强, 在作文中易出现低龄化倾向。狭小的生活空间, 不开阔的视野, 娇生惯养的脾气, 都会在作文里表现出来, 每当无计可施的时候, 只求到爸爸妈妈婆婆爷爷那里去寻找答案。我在2009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阅卷场上发现, 当面对作文题目《我与故事》时, 半数以上的考生选择了写“我”与亲人们之间的往事, 材料大同小异, 大多表达“今天我终于懂得了父母对我的无私的爱”这个主题。作文组的老师们多数竟有和我相似的遭遇, 于是阅卷场每天都可以听到“高中毕业生的情商和智力水平太像小学生了”的叹息声。

(三) 世俗化倾向

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更喜欢潮流, 更迷恋时尚, 更看重物质, 也更容易沾染世俗风气, 丢弃传统价值观。湖北省某考生曾交出一份这样的试卷:“灵活变通才是成功之道, 尤其作为一个女性。”“就算这篇作文给我低分, 我也不会太在意。读了大学又如何呢?!许多人大学毕业等于失业, 奔波劳顿找工作, 低声下气还被人骂。前段时间, 不说有人本科才200块, 博士1400块吗?今天我在街头过, 香喷喷的热干面真是好吃, 但你猜怎么啦, 早餐档口的档主是我的邻居阿鹃, 一个读了本科的大学生。”一个唯利益至上的人怎么能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如此功利令人忧心忡忡。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 获得广博的知识, 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能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 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 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 在感受美的同时, 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 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 美的心灵。

(二) 能让学生写真话, 抒真情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 作文教学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 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 没有需要, 而又必须得完成的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 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原, 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不论是命题指导, 还是批改、讲评, 教师的着力点往往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布局谋篇, 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不注意通过作文把学生引向生活, 培养他们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不注意通过作文去分析学生的思想脉搏, 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狭隘、表达贫乏,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三) 在作文的评语中能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 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 条理清晰,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 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 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 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 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 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 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 充满爱心, 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 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 究竟打开哪一扇门, 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它要求写作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 多角度, 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 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 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角度上说, 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 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 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 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浅谈写作的灵感范文第6篇

1 感情的表达培养

1.1 情境的创设

俗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 那是未到伤心处。”人的感情需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更需要适时的环境。有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是这样做的:事先也不告诉学生上什么课, 上课后先播放《丁香花》的MTV, 然后说:“同学们, 歌声很美, 这首歌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想不想听呢?”“想!”学生的兴趣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已由原来的喜欢, 一点点变得肃穆, 临近尾声, 有些女生的眼里闪动着亮光。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时机, 说:“生活中很多美好的画面背后, 都有动人的故事, 让我们激动, 让我们流泪, 谁能把你个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此时, 一个男生站起来, 叙述了小时候自己的手指被车碾断的事, 描述妈妈如何懊悔、伤心的样子, 学生自己几次哽咽, 满脸泪水, 其他学生也都泪水盈眶。

任何一件事, 经历者都无法事先有一种情感准备。那可是短暂一闪, 瞬间即逝, 而小作者再现那份情感的时候, 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挖掘学生瞬间的人生感悟, 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品味那份真情。

1.2 感官的刺激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时, 先让4位学生戴上黑色的眼罩进入教室, 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香香演唱的《猪之歌》和一组组精美搞笑的图片, 下面的学生无不哈哈大笑, 唯独这几个孩子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 不知发生什么事情, 然后教师为这些孩子摘下眼罩让他们诉说黑暗下的感受, 学生畅谈自己什么都看不见的恐惧和种种感受, 这样经过学生眼睛感官的刺激, 学生对课文盲孩子的心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为课后写作《盲孩子的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情感的表达培养

2.1 语言培训

人的思想动态大多数状况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我一般都是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内容, 如初一我要求学生讲成语故事, 一方面让学生敢于站在讲台上说话, 又让学生积累了成语知识;到初二年级因为有了初一的基础, 我让学生开始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热点事件, 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复述能力, 也改变了现今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 让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国家及身边的热点事件;到了初三由于中考压力, 我会安排学生朗读中考满分作文并说出自己认为此文得满分的原因并背诵出作文的好词佳句, 这样既有学生的语言诵读, 又有学生对文章理性的思考又积累了好词佳句, 可以说起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观察、描述、思考的基础上, 不仅进行了语言训练, 还完成了感情表达的训练。

2.2 肢体培训

在学生的习作中,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人物如同木偶一样, 机械缺乏灵性。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沫横飞, 而有的学生却呆若木鸡一样毫无表情。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呢?心理学曾指出当外界刺激大于人的神经刺激时, 人才会出现一定的反映, 所以在教师的语言无法刺激学生时, 我们不妨采取一些肢体刺激。如我在讲授《核舟记》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清晰了解苏轼、佛印和黄庭坚三人的位置及动作表情, 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介绍, 找两个同伴进行模仿, 然后找三位学生一边复述一边做相关动作和表情,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多方面器官, 又对学生的肢体进行了培训,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高, 课堂生成东西非常多且效果较好。其实, 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联想和想象以及肢体方面的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揣摩不同的情感, 便于以后写作中情感的表达。

3 情感的升华培养

3.1 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情感的涌动

生活中不缺乏海誓山盟, 也不缺乏轰轰烈烈的表白, 但更需要的是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请看下面一段描写:

“初一刚住校, 我是那么的不适应,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陌生的同学, 陌生的教师, 陌生的教室, 陌生的学习内容, 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 晚上醒来, 想起妈妈的笑脸, 爸爸的大手, 奶奶的唠叨, 爷爷的叮咛, 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心理、肖像细节描写把“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

3.2 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体现情感的升华

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 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 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 要努力画好“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 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训的几个方法:感情的表达培养;情感的表达培养;情感的升华培养。

上一篇:区域经理的职责范文下一篇:七夕节活动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