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论文范文

2024-01-02

写作思维论文范文第1篇

条件展示是自荐信的关键内容,主要应写清自己有本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本专业技能和成就,有与本工作相符的特长、兴趣、性格和有关能力。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甚至稍微有些创意。

第一,有的放矢。不要把求职信写成一种能到处撒网的求职信,然后大量复制,到处投递。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狂轰滥炸,很少能击中目标。有效的求职信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或针对公司的某一具体职位而写。特别提醒:在求职材料的封面、求职信的右上角清楚写明求职单位和求职岗位,用这种形式来强化求职的针对性。

第二,设置两个左右的兴趣点。写出你自己最关键的经历、最好的成绩、最重要的特长以及自己的愿望、心情和信心等。表明你所特有的教育、技能和个性特征将会为招聘单位做出的特殊贡献。

第三,特长词句加黑加粗。在求职信的格式上,对需要特别强调的词语用另外一种字体打出,例如,主要特长词句用加黑、加粗的字体显示,便于浏览。对特别的段落,采取两端各缩进两字的方法处理,更能吸引招聘者的目光。

第四,加个小故事或者事例。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特别的经历,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对人生的看法发生重要的影响,会改变一个人对于人类、机会、金钱和世界的看法。尤其是重大的挫折、人生的转变、或者一个悲剧,这样的事例往往最能打动招聘者的心弦,因为通过这些小故事能反映出自信、有责任感、不轻言放弃等人皆推崇的品质,而这些良好的品质正是招聘单位所需要的。

第五,逆向思维,胜人一筹。求职应聘不附和、不随俗、不从众,是有主见的表现。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其实我并不觉得贵公司条件有多好,只是感觉比较适合我的专业。而且觉得最后能不能入选,关键在于实力而不在于运气。”这种写法往往能使招聘者眼前一亮,起到好的效果。

第六,适当地自负一些。“我虽刚刚毕业,但我年轻,有朝气,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尽管我还缺乏一定的经验,但我会用时间和汗水去弥补。请领导放心,我定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口气坚决,信心十足,给人以精力旺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写作思维论文范文第2篇

1 中西思维差异对中学生英语写作句法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思维具有民族性。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 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写作既是语言活动, 也是思维活动。高中生用母语思维己成走势, 他们很难借助尚未完全掌握的英语思维来构思, 在写作过程中, 会自觉或不自觉依赖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 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 造成大量中式英语的产生。可见, 母语思维方式的干扰是写作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必要对中西思维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以减少或排除母语思维对外语写作的干扰,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些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语言规则的差异。王力先生曾经指出, 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比较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语言在词汇, 句法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使学生能注意到和掌握这些差异, 可以尽量避免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英语写作形式式上的错误。引导学生从汉语的思维向英语的思维过渡。尽可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注重整体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属于‘意合’语言, 结构散而不乱, 也无时态变化。汉语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主要靠内部语义和内聚功能来完成, 无需显性衔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理性、善于逻辑思维、注重分析的抽象思维特点, 思维呈直接型、直线式的特征。也就是说,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 句子结构严谨, 各句之间多借助连接词、关系词等有机结合, 使各句之间丝丝相扣, 浑然一体”。

受“主客体统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主体意识, 汉语多用人称主语, 句式多倾向于主动句式。西方文化主张物我两立, 重客体思维, 所以, 英语行文中多用非人称句和被动句, 主语往往可以是物或是抽象名词等, 以凸显其客观和公正性。此外, 汉民族汉语用词概括而模糊英语用词具体而细腻。

西方哲学多用非此即彼的推断形式来思考问题, 因而形成了直线形的思维方式。在篇章结构上, 英语的语篇呈直线型, 用一根主线贯穿全篇, 在篇章的发展过程中, 其主体往往是由若干段落组成, 每一段落由一个主题句开头, 其他围绕主题, 层层展开论证, 最后总结出一个符合逻辑推理的结论句。同时, 段落语句用一定连接手段按照一定的顺序, 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中国传统上追求世界的和谐统一, 多用亦此亦彼的习惯来思考问题, 因而形成了螺旋形或者曲线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导致我国学生在写作时习惯围绕问题作些铺垫, 上最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 英民族偏好抽象思维, 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因此, 行文严谨, 长句多, 各分句之间环环相扣。而汉民族则擅长于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而中国学生的文章短句多, 行文松散。

2 在写作教学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 就必须加强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

训练的方式如下: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词义辨析, 比较中英文的句式结构或表达习惯上的差异。通过汉英句法的对比, 让学生了解其差异, 尽可能写出地道、规范的句子。例如, 在汉语中, 一般情况下, “吃饭”是泛指, 而在英语中, 吃饭就要特指是吃的是哪一餐。

并对已出现的作文的错误腰加以分析纠正, 让学生通过比较获得更深刻的领会。中学生英语写作, 用词方面主要存在混淆词性, 用词不当、名词单复数使用有误等错误;在句法方面错误主要有句子残缺, 主语错误, 使用连动谓语句、汉语存在句等。篇章结构主要存在“重点不突出”和“欠粘着性”两大缺陷。此外,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人喜欢带着感情色彩看问题, 过分描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缺乏科学的理性精神, 行文过程中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 But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can't control their feelings.该句为典型的汉语存在句。正确的表达应为:But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whocan't control their feelings.

读写结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除了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外, 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英语特有的篇章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如议论文, 要分析主题思想, 论据是否有说服力,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特点, 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让学生找出承上启下的词、短语或句子, 用比较教学法, 让学生与汉语写作的构思, 写作特色, 段与段的联接方法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差异, 以便写作时有意识地排除中式思维的干扰。让学生多模仿范文, 继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模式。

大量的写作实践。英语写作没有大量的练习, 写作理论和技巧只能流于形式。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让语言根植于大脑语言运作机制之中, 才能最终跳出母语的思维, 自觉把习西方人思维方式应用到英文写作实践中, 逐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3 了解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外语的教学中所研究的文化, 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文化, 是指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外语写作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学, 鉴于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要溶入文化教学, 把语言教学和思维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 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当代英语教材内容新颖、题材多样全面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景象。老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随词随文讲解, 指明文化意义。同一事物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联想反映。如“龙” (dragon) 在中国人眼中是神与吉祥的象征, 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再如“黄色”在汉语中可以引申为“淫秽”之意, 在英语中“yellow”则无这样的伴随意义, 英语中的“blue”倒是有这样的文化内涵, 因此“黄色网页”的英文表达应为“blue net”较贴切。

进行必要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或讨论。例如, 利用圣诞节、复活节介绍到西方人的宗教信仰, 并拿它与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讨论。来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正确指导课外活动。教师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富有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集和文章, 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主动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 社会习俗。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看些英美原版影片。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摘要: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低下,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汉语的思维对英语的支配作用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句法的影响, 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关键词:中西思维,写作,文化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 1996.

[2] 郭纯洁, 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 1997.

[3] 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写作思维论文范文第3篇

逆向思维法, 简单地说, 就是对人们所熟识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这样, 因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同, 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常会看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观点正确, 思路清楚, 语句也算通顺, 可就是欠新意。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有创新, 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 这就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法进行写作。

1 引导学生从观点上“反过来想一想”

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或哲学家、思想家的言论都有一定的道理, 流传一久, 人们对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凡是名言警句便是真理。其实, 这些名言警句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做出的相对性的结论而已, 对此, 我便引导学生作反面思考。如“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题目, 班上学生的习作可以说是千篇一律, 都是顺向思维法, 列举历史名人成功之例, 大谈“有志”便能成才的道理。这时我便引导学生从另外角度立意, 提出相反的观点:“有志者事不一定成”。因为“有志”只是成事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要条件。因此, 无志必然不能成事, 而有志未必都能成事, “有志”是成事的主观条件之一, 成事还须其他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的《猴子练飞》不正好说明了这些吗?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法”, 我便设计了训练的基本形式——列表训练 (表1) 。

2 引导学生从材料上“反过来想一想”

要写作文, 就得提炼素材。用“逆向思维法”反过来选取材料也能使文章出新。古诗中有“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说, 也有“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之谈, 他们之所以有各自的理由, 是因为心情不同使然。所以引导学生反过来想, 会使文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在教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之后, 让学生也写“我的老师”, 结果是学生所写的老师都是“品质优秀”、“爱岗敬业”、“废寝忘食”, 都是从“赞扬”的角度选取好的材料表现自己的老师崇高甚至伟大的精神境界。面对这些作文, 我引导学生反过来想, 选取反面材料, 就有一位学生塑造出了一个灵魂肮脏、知识浅陋、粗暴蛮横的老师形象, 文章真可谓是别具一格。我将此文复印后, 让全班同学进行阅读、点评, 同学们真是受益匪浅。

紧接着, 我引导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练习, 效果很是明显。

例题:《谈骨气》

正面材料:吴晗在其作品《谈骨气》中赞颂种种有“骨气”的人。这些人的行为是: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反面材料: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富裕, 对衣食住行的高要求未尝不可, 精神享受理所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 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 如只因不食“嗟来之食”而饿死, 以后还有什么机会可言;威武面前宁死不屈也并不值得提倡, 试想, 韩信没有“胯下”之经历, 那还会有以后之功绩, 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腐刑之辱的话, 那还有被世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

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练笔, 意在让同学们明白:经常性地围绕一个题目, 先找正面材料, 再找反面材料, 对两者进行比较, 反复练习, 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好文章。但必须要向学生强调的是“逆向思维法”用得好那便是别出心裁, 匠心独具, 如不加思索的信手拈来, 胡编乱造, 那就失去了反过来想一想的本来面目了。

3 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反过来想一想”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写议论文是他们感觉最头痛的一件事。他们的作文, 大部分是结构呆板, 总是摆不脱“总-分-总”的框架模式, 即先提出中心论点, 然后分别论证, 最后归纳总结, 收束全文。这样的作文结构就得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让学生从另外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反过来想, 先引述事例, 先分说问题, 然后收束为一点, 揭示中心思想。这样作文, 既打破了传统的格局, 又使自己所写文章的结构新鲜活泼, 一举双得。通过这样的引导, 班中有个同学以《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为题, 拟了一个议论提纲: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 提出论点: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2) 说理论证:

(1) 学习与才能之间的关系。

(2) “肯学”、“敢学”是学习的关键。

(3) “成才者”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 (例记:中外文学家、科学家。牛顿、巴尔扎克、白居易、郑板桥等) 。

(3) 点题、强调中心论点。

此提纲虽说不错, 但学生仍旧未能打破“总分总”的陈俗, 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对此提纲作了调整: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 “成才者”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

(1) 牛顿、爱迪生的例子。

(2) 清代的绘画艺术:郑板桥刻苦画竹的诗句。

(3) 自己身边的同学。

(2) 从事例引申: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敢学”展开分析。

(3) 提出观点, 应和上述分析, 并加以强调说明。这样一变, 使文章结构更新鲜。文无定法, 这个“法”便是文章的格局。格局千变万化, 我们必须得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写出结构新颖的文章来。

摘要:引导学生另辟途径, 用“逆向思维法”进行作文教学, 是笔者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的尝试, 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从思想观点、材料运用以及文章结构多方面“反过来想一想”, 是“逆向思维法”作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也是笔者作文教学中探索的一条可行之路。

写作思维论文范文第4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每个小方块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能知道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电脑逐个出示:

师:(电脑出示下图)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

师:你量了平行四边形什么的长度?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生: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旁边的一条边是5厘米,算式是7×5=35(平方厘米)。

生: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算式是7×4=28(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正好是个长方形,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有变。

师:所以,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那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7厘米乘旁边的边5厘米,计算出面积35平方厘米,你认为对不对?你知道他们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吗?

生:他们是这样想的:计算长方形面积时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两条相邻边相乘,所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用两条相邻边相乘。

师:XX同学你刚才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师:你敢于思考,真好!但这种想法是不是正确呢?让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师:现在,老师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及邻边的长各是多少?面积与原长方形相比,怎么了?(见上图)

生:底与邻边的长分别是7厘米和5厘米,但面积比刚才的长方形面积小了。

师:如果继续往下拉,你们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会怎么变化?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会变得更小。

师:从中你们发现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与邻边相乘,而应该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算出它的面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来求出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的平行四边形,动手剪剪拼拼,看看行不行。(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加以验证。)

师: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谁愿意在投影仪上演示给大家看?(学生争着上来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有没有不能拼成长方形的?(学生都认为没有。)

师: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怎么想?

生: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算出它的面积。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

生:因为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略)

[评析]

上述教学案例,从思维方法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一、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主动运用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方法,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尝试探索,猜测验证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首先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通过比较,在直观的基础上。利用图形的转化,直接说出了它们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面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测: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教师提出“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的问题,激发学生一探究竟。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在比较中发现“用相邻两边相乘”是错误的。

二、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启发学生运用求证、整理性的思维方法,对发现的结论进行逻辑的论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精神。

在学生算出了平行四边形(底7厘米,高4厘米)的面积后。提问:对于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算出它的面积呢?让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推广。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进而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启发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根据平行四边形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将其公式抽象成字母表达式。

三、根据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将数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过程中,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上述教例,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这符合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运用了侧重于发现性的思维方法,大胆猜测结论,在初步验证结论的基础上,再运用侧重于整理性的思维方法,小心求证结论。这样的数学思维方法组合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思维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写作思维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上是新时期对初中语文教无定法思维导向的一点尝试,写出来让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有更大的激情去探索自己在工作中的好做法,使之服务于本身的那份教育工作,体现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育的爱。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无定法;思维导向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教师的教学有奔头,学生更有学习内涵与外延,以我们初中语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多维教学法,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这进一步完美了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本文摘取笔者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无定法思维导向作一定的探讨。

一、教师要极力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觀性点拨

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

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

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

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三、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综上所述,以上是新时期对初中语文教无定法思维导向的一点尝试,写出来让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有更大的激情去探索自己在工作中的好做法,使之服务于本身的那份教育工作,体现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育的爱。

上一篇:记叙文写作论文下一篇:散文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