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2023-09-22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1篇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 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1 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 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 因才施教, 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 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 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 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 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 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 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 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 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 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潜力, 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

2.1 实施素质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 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 因此, 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 一些学校“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 所以, 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 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 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比如, 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 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 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 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本文将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相关内容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军, 赵寒, 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30 (02) :97-99.

[2] 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 2014, 14 (11) :88-91.

[3] 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 2013.

[4] 韩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06) :38-39+41.

[5] 蒋建中.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J].职业, 2012, (15) :23.

[6] 王嘉, 任志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38 (05) :76-77.

[7] 吴慧敏, 杨灿, 张义俊, 姬素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南农业, 2012, (04) :23-24.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2篇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3篇

2、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研究

3、汽车制造领域人机工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及应用

4、冲压模具的失效形式分析与思考

5、依托企业行业深化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6、飞机工艺装备标准体系架构实现路径研究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具专业PRO/E课程改革探索

8、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

9、IC引线框架产品简介及其模具设计和制造

10、赵国庆:逆境成才的数控系尖子生

11、提高冲压模具制造精度及寿命的措施

12、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程图学实践环节设计

13、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14、军民融合下的数据流动

15、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技术的探讨

16、影响齿轮失效的因素分析

17、论压力容器制造中常见问题及分析

18、CAD软件在机械磨具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教学中“商”的路径探讨

20、平衡计分卡应用效果研究

21、数控编程技术及其典型应用探究

22、精密机械设计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3、3D打印技术的室内应用初探

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25、2015大连工业博览会聚焦先进制造展望智能未来

26、增材制造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初探

27、李叶青:带水泥“跨界”

28、对拉深工艺过程的研究及探讨

29、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

30、现代科技对模具加工的要求分析

31、瓷质抛光砖“超洁亮”技术

32、新型蒸汽发泡成型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

33、浅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

34、锻模工艺设计要点探究与实践

35、浅析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性

36、珩磨加工中在线测量与尺寸控制专利浅析

37、自卸车液压油缸活塞改进

38、你所不知道的“3D打印”

39、砂型铸造模具设计及制造研究

40、陶瓷砖(石材)数控智能磨边倒角机系统的研究

41、试论机械CA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2、关于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

43、“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

44、改革创新找新路调整方向育人才

45、现代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

46、跨界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探析

47、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

48、浅论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

49、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精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4篇

1 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机械设计以手工设计为主, 设计人员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计算绘图一般采用封闭的收敛设计思维, 经验类比设计形式, 计算上只做静态分析, 计算数据的误差采用增加安全系数的办法。产品开发周期较长, 设计人员之间合作起来不够协调, 信息沟通不好。现阶段,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机械设计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机械设计人员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有利工具, 建立了企业之间的虚拟小组或动态联盟, 使资源共享, 各个企业的优势可以给别人借鉴, 有效避免了设计上的好多误区, 信息的交流及共享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成功率, 加快了产品开发的速度。

1.2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人类社会的机械制造技术从使用最原始的天然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 从简单的手工制造发展到机床的使用, 人类一直为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着。机械制造技术这门工程学科需要不断的研究及发展, 现在机械制造技术运用科学的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效益、竞争力等方面。可以说现在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它是在传统的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保留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有效因素, 吸收了各种高新技术的精华, 它把机械制造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增加了整个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管理方面, 我国没有广泛采取计算机管理模式, 对组织、管理体制的更新发展不够充分, 很多企业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在制造工艺上, 我国对精细加工、微细加工、高精密加工、激光加工等技术没有广泛采用, 许多技术尚在开发、掌握之中;在自动化技术上, 我国的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 尚未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集成化、智能化, 我们只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

2 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我国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未来的机械设计要把远程机械设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远程机械设计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它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的研究领域, 涉及许多机械工程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领域。对于机械设计来说, 它主要研究设计过程的建模、设计优化理论的一些内容;在计算机技术方面, 它主要研究怎样对现有的设计资源 (如各种专业化的计算、分析程序、数据库、知识库等) 进行组织及发布, 以便于这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供设计人员查询及应用, 因此要大力研究网络环境下设计资源获取及调用, 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 就能通过网络及时的进行分析计算或查询数库, 很快的解决问题, 进行下一步工作, 相对来说降低了成本, 节约了时间,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2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2.1 网络化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 网络遍及每个角落, 机械制造技术也势必要通过网络来作为未来发展的媒介, 产品的零件制造、物料选购、市场开发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异地进行。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加强经营管理的学习、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 为整个机械制造技术的提高提供了便捷服务。

2.2.2 自动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科技发展推动了自动化的普及, 自动化的发展表现在制造技术中系统技术、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等各个系统中, 自动化给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3 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

制造技术未来会更多的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生产过程、使用材料、包装等方面更多的讲究环保, 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制造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了原材料及能源的利用率。

2.2.4 精密成形制造技术

精密工程技术也是未来机械制造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包括精密的焊接、铸造、塑性加工、切割等技术, 超精密的机械制造技术未来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及微型机器人的时代。

3 结语

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反应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是我国在国际间进行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 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绿色环保制造技术是人类社会在制造业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跟随世界发展的潮流, 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信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 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也是创造财富、科技进步的基础因素。本文就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小琴, 续海峰.机械设计中的材料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6.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5篇

模具冲裁间隙是指凸、凹模刃口间缝隙的距离, 常用符号c表示, 俗称单面间隙, 而双面间隙用z表示。冲裁间隙值的选取, 主要有理论确定法和经验确定法两种, 在生产实践中以后者为主。在变压器制造中, 我们主要以国家标准《冲裁间隙》 (GB/T16743-1997) 中Ⅱ类 (中等间隙) 为主选取, 单面间隙c=单面间隙比值×t (料厚) 。间隙比值通常是一个范围, 最小值称为最小合理间隙 (cmin) , 最大值称为最大合理间隙 (cmax) , 考虑到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使间隙增大, 故设计与制造新模具时要采用最小合理间隙 (cmin) 。另外, 在同样条件下, 非圆形比圆形间隙大, 冲孔间隙比落料大;凹模为斜壁刃口时, 间隙应比直壁刃口小。还有要考虑以往同类型模具的使用情况,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 最后确定比较合理的模具间隙。表一是变压器制造中常用材料和与之对应的单面间隙比值, 以供参考。

如表1所示。

要探讨冲裁间隙合理性,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冲裁件剪切面的特征。冲裁是利用模具使板料产生分离的工序, 因此冲裁过程分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断裂、分离三个阶段。整个过程除了剪切变形外, 同时还存在压缩、拉伸、弯曲等多种变形和极大的摩擦力, 使冲裁件剪切面有明显的塌角 (圆角) 、光亮带、断裂带和毛刺四个部分。同时, 在冲裁件上留有翘曲 (塌角高度) f和斜角 (断裂角) β等冲裁件的特征, 如图所示。硅钢片只有0.3mm厚 (毛刺≤0.02mm) , 剪切面特征不明显, 间隙是否合理, 主要用毛刺来验证纸板无光亮带。

1冲裁间隙大小的判别

模具制造完成后, 我们都要冲制一批零件进行试模, 根据冲裁件剪切面的特征就可判断间隙值的大小。光亮带约占板料厚度的25%~40%, 翘曲约占板料厚度的6%~8%, 斜角约7~80, 断裂带的宽度中等, 毛刺最小的, 间隙值较合理。间隙值偏小时, 光亮带增加, 甚至出现第二光亮带, 这时塌角、断裂带、翘曲和斜角等均减小, 但毛刺增加, 此时毛刺容易去除, 模具尚可使用。当间隙值偏大时, 光亮带减小, 断裂带、翘曲和毛刺均增大, 斜角也随着间隙的增大而变得较大。

2冲裁间隙均匀性的判别

(1) 冲裁件剪切面上的光亮带宽度分布不均匀, 且最大处与最小处不对称, 其主要原因是凸、凹模制造过程中就未能保证间隙的均匀。这时, 某些地方光亮带较宽且毛刺薄而尖锐, 可以判断此处间隙偏小。而某些地方光亮带较窄, 塌角和斜角等较大且毛刺较厚, 则可以判断此处间隙偏大。制造时的间隙不均匀性主要是由于凸、凹模的加工精度不够, 加工工艺选择不当所致。在试模时, 若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判断一下是否有可能重新装配, 若有可能的话, 重新调整一下凸、凹模间隙的分配情况, 将间隙偏大处的间隙调小一点, 因为间隙偏大处的修复较困难。对于间隙偏小处, 可用油石修磨, 修凸模较容易, 调整间隙。

(2) 当凸、凹模制造时已较好地保证了冲裁间隙的均匀性, 这时间隙的不均匀性主要是由于模具装配不当所致, 其主要特征是间隙偏大处与间隙偏小处是对称分布的。表现在冲裁件上是某处的光亮带较宽甚至出现第二光亮带, 且毛刺薄而尖锐。而对称位置处的光亮带又较窄, 塌角和斜角较大, 毛刺较厚。装配时的间隙不均匀, 主要是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需重新装配。若在模具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上述情况, 则有可能是凸、凹模的紧固螺钉松动, 模具的螺钉需经常紧固的。还有一种情况, 同一批次冲裁件的光亮带宽度位置变化不定, 有时某处光亮带大, 但另一个冲裁件上又是其他处光亮带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导向件的磨损或松动所致一般与模具的使用时间有关, 这时需要更换导向件了。当然, 机床的运动精度较差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冲裁间隙是冷冲模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艺参数, 间隙的大小对冲裁件的质量、冲裁力和冲模寿命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冲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 冲裁间隙的正确选取与判断, 是模具工作者必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工作, 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 即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和总结,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另外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冲裁间隙取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模具工作者必须有所了解, 学会灵活应用。

摘要:阐述变压器制造中模具冲裁间隙的选取方法, 以及根据冲裁剪切面判断间隙的合理性。

关键词:模具,冲裁间隙,冲裁剪切面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第6篇

1 标准化的概念

机械工程设计图中国家标准给出的标题栏, 有设计、审核、工艺、标准化和批准等人员的签名栏, 在企业所用的图纸中, 有时有特殊需要, 还要增加一些另外的签名栏。有的学生也就搞不清楚为什么标准要这么规定。

那么, 什么是标准?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时的主要问题

传统上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一般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2.1 选择加工方法, 确定机床和工艺装备

选择加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零件的结构特点、尺寸大小、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状态以及零件的生产类型。

确定机床应注意:生产类型 (查生产类型与生产纲领关系表) ;机床精度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表) ;机床的规格型号、功率、进给量 (查金属切削机床技术参数表、主轴转速表、主轴/工作台进给量表等) 等。

夹具选择:单件、小批生产条件下, 使用通用夹具 (查机床附件类夹具图与表) ;成批或大量生产条件下, 一般要求用专用夹具 (给出专用夹具设计要求) 。

刀具的选择:包括刀具材料、结构类型、尺寸规格和精度级别 (查金属切削刀具的相关标准) 。

量具的选择:包括量具的名称、类型、规格和精度等级 (查量具的相关标准) 。

2.2 安排工序顺序、确定工序内容

对于单一加工表面, 在编制工艺时要参考“表面经济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关系表”, 列出此表面的加工工艺路线, 一般地, 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等4个阶段, 并可获得终了阶段的经济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值。

工序多个表面的加工工艺如何安排呢?在成批生产条件下, 一般地切削加工工序顺序安排要遵循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和先基准后其他等原则。主要的切削加工阶段确定后, 后续的热处理工序 (查金属热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检验工序和其他工序就可在适当位置穿插安排。

2.3 工序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偏差的确定

工序余量一般可查表得到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工序加工余量表) 。对于不需要进行尺寸换算的单一表面工序尺寸, 算出基本尺寸后, 按经济加工精度查取其公差值 (查标准公差等级表) , 工序尺寸按偏差入体或双向对称偏差原则标注。

对于基准不重合时的尺寸换算, 应通过建立和解算尺寸链, 确定有关的工序尺寸及其偏差。

2.4 工序切削用量的确定

工序切削用量一般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首先, 背吃刀量根据工序加工余量给定;其次, 进给量可查各种加工方法的进给量表;第三, 切削速度根据刀具耐用度, 可用公式计算或查表得到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切削速度计算公式和参数表) 。

2.5 工时定额确定

工时定额是工艺成本的重要部分, 工时定额中的基本时间要通过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时间计算公式和参数表”进行确定, 其他时间可参考工程需要按比例给定。

2.6 技术经济分析

制订工艺规程时, 通常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工艺路线, 相应就有不同的经济效果。为了选取在给定的生产条件下最经济合理的方案, 可对已拟订的多个工艺路线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比 (参考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 。

2.7 填写工艺文件

工艺文件有工序卡片、工序目录卡片、专用工装明细表等多种。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应按照JB/Z187.3-1988中规定的格式及原则填写。

2.8 审核和标准化

工艺规程审核时, 首先应按各项内容审核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如基准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 加工余量、切削用量等工艺参数是否合理, 工艺图等图样是否完整、准确等。此外, 还应审查工艺文件是否完整、全面, 工艺文件中各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各种标准的规定。

3 机床夹具设计时的主要问题

3.1 结构设计

夹具的一般生产过程为:工艺人员提出夹具设计任务书;夹具设计人员进行夹具结构设计;夹具使用部门、制造部门就夹具的使用性能、结构合理性、结构工艺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审核;交付制造;制成的夹具要由设计人员、工艺人员、使用部门、制造部门等各方人员进行验证。若该夹具确能满足该道工序的加工要求, 就可交付生产使用[1]。

夹具设计中要用到较多的标准件 (查机床夹具零件与部件标准, 也可使用相应的数字化手册) , 夹具设计要求设计者尽量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元件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3.2 图样的审核

在机床夹具设计中, 夹具图样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夹具的结构应合理。 (2) 夹具结构要稳定可靠,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 夹具的受力应合理。 (4) 夹具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5) 正确设计退刀槽及倒角。 (6) 注意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 (7) 夹具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装配工艺性。 (8) 夹具结构应充分考虑测量与检验问题。 (9) 夹具的易损件应便于更换和维修。

3.3 标准化审查

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审核完毕后, 还要进行标准化审查, 主要考虑以下要素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1) 图纸的幅面、格式。 (2) 图纸中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 (3) 标题栏、明细栏的填写。 (4) 图样的绘制。 (5) 尺寸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6) 选用的零件结构要素。 (7) 选用的材料、标准件。 (8) 是否正确选用了标准件、通用件和借用件。

4 结语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查阅资料等工作,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会认真对待设计, 认真对待工作的习惯。同时通过课程设计, 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迅速完成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角色转换。

摘要:《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标准化问题是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就如何提高进行数据的获取和标准化问题, 从标准化的意义、设计中的标准化问题、数据获取和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阶段范文下一篇:维修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