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读后感范文

2024-01-17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1篇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

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2篇

很厚的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刚开始看的时候都怀疑自己是否能看到最后,但是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思嘉,我自己也不那么喜欢这个人物,但是却不得不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倔强坚毅的女子。当思嘉还是个大小姐的时候,所思所想是如何让自己更具魅力,如何让自己在男性中更受欢迎,与一般的大小姐唯一不同的就是她做的很成功。但是战争的爆发以及家庭的变故却使她不得不去面对一系列远远超出一个女人能承担的灾难。我记得思嘉为了坚守自己的财产开枪打死了一个北佬后的镇定,也记得逃亡路上白瑞德离去时她的那一巴掌有多么响亮;我能想象在塔拉为了维持生计她亲自去地里摘棉花时太阳的毒辣,也能想象什么都不会的她给媚兰接生时的困难重重……面对困境,面对她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她都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去想这些。思嘉不去想处境有多么多么的艰难,面对困境,她只去想自己能做的事情和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然后抓住每一次翻身的机会,拼命地向光明的方向爬去。纵然脚下是悬崖万丈,但还是走过了那条窄窄的独木桥。

思嘉是自信的,虽然她并不是城里长得最美的,但因为她的自信却是追随者最多的。面对困难,她表现出来的是惊人的勇气。我眼中的思嘉,无所畏惧,一心只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思嘉过于现实。本来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加上战争的摧残,使本来就自私的她更加热衷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战争年代,思嘉撑起了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她日夜操劳,却食不果腹,常常在夜里被饿醒。尝尽了饥饿的滋味,她发誓不让自己再挨饿。之后的所作所为,包括抢走她妹妹的情人等难以让人接受的做法,都是为了达到她的目的。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不知道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但是我理解一个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人毕竟也是动物,也是生活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的动物,一旦食不果腹,必定饥不择食,不择手段。

我不能理解思嘉的爱情,毕竟我经历的感情不多,毕竟感情是很难说清楚的。只能说人总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而只有成熟之后才能明白自己的感情。白瑞德最终还是离开思嘉了,不是不爱,而是对爱已经彻底绝望了。也许思嘉过于倔强,终使她本该幸福美满的婚姻因充满了误会而支离破碎。思嘉就是思嘉,即使深爱的人离开了自己,她也坚信自己一定能把他“搞回来”。

我常常想,为什么很多读者都不喜欢思嘉?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思嘉的影子,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像思嘉那样自私贪婪爱慕虚荣的,但是我们却没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自私贪婪和爱慕虚荣。思嘉却是无所畏惧,倔强坚毅地活着。我们有她所有的缺点,但是却没有她的丝毫优点。这样的一个人与我们的反差太大,这样的一个人是镜子,总是照出自己不好的一面。

思嘉的结局是很让她自己心碎的,但我坚信她还会倔强地活着。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3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朗诵《论语》了,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每一次朗诵都会多一些感悟。

《论语》像是一盏灯,指引我前行。

《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经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我试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几日与同学发生的一场小争执,仔细想想那经过,才猛然发现当时的自己是那么冲动,当时那“义愤填膺”的气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无耻,而争执的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可笑,一股浓浓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争吵前能冷静的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再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逃课被抓,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学不帮他蒙混过关,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只要他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样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当我读完这句时,我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改变。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最后一个“凋落”,而不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而我们再交朋友时,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什么人值得我们深交,而什么人我们应该浅尝辄止。而我则是在交友上没什么选择,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都没交上。

我非常敬仰《论语》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乱世中,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屡屡受阻,可孔子却从没放弃,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论语》却有着说不完的深意。而反观一下我自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避其锋芒,另寻他径,他径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为了一个信念而坚持下去;我小时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伟人,可那也仅仅停留在幻想,却从未去为这一理想做什么。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的暗淡无光,为什么我不是伟人?因为我没有伟人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层的含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论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论语》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一本书,他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1200字

感悟智慧人生,对于“智慧”二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论语》了,我想任何人都会赞叹于孔夫子那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更赞叹那两千多年前关于社会的人生精论,那富有哲理的箴言。

从小我们便接触《论语》,许多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例如有关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我个人对于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也是欣赏不已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夫子认为做人要重视“仁德”,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又何尝不是呢?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而“学会做人”始终贯穿着我们的学习。对于传统儒学而言,仁德当然也必须继承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试问“仁德”的力量有多大?这我们可想而知了,我们知道聪明的无德者是最令人发汗的!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些伤天害理有违道德的勾当!某些在人格上有残缺和扭曲的人,某些无德的伪科学家对着残疾人下狠手,在成功率渺茫的情况下试验他们的“不良发明”。那些无仁德观念的杀手就是社会的恐怖分子。而当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曝光时,我们更加领悟到《论语》中“仁德”的重要性了。又如微软招聘中的用人条件: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小用,有才无德不用!他们的负责人宣称他们绝不接纳三类“高智商天才”,分别是:口是心非者,犬儒主义者,思想负面者。因为他们认为就算这些人的能力一流,也会给公司造成混乱,所以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但丁也曾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而怎样去做到“仁”呢?《论语》中弟子颜渊曾问“仁”,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即“仁”是后天修身的克己的结果,我想这该是做人的原则了。

大智慧中往往是做人的道理,所以鞭策自己去达到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简单来说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总而言之,一旦我们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举止,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礼”,那么我们就成“仁”了。而我个人十分认同孔子的做人原则,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做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而当今社会中,许多不正直的人却能生存,但我坚信孔子说的,这只是侥幸而已,因为按事情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还是要跌跟斗的,这就如“高官落网”一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了品质人格问题,追求仁德的另一部分便是要博学于文。要重视全面发展,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太多的智慧蕴藏于《论语》中了,而我相信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经典会让我们更回味无穷的!

一桌,一茗,一书,让我们共同品味《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共同感悟无穷的人生智慧! 《论语》读后感1200字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论语》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它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对理想人格的憧憬寄托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国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托在此岸的圣人身上。《论语》的要义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韧性、成圣成贤 。也就是说自《论语》创说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养。主张人际关系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圣人境界。尽管在追求作圣人之功的过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无几,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其中重礼仪、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等学以致用,不管在中国前贤大者、王公贵族,还是一介书生,布衣贫民的精神风貌中皆随处可见。

中国文化和论语生命力深厚强韧,曾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寄托与安顿所在,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增加坚毅的信心!

刚才我们谈到学以致用,但怎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说:“一鼓作气”有类似的意味,朱福贵借孔子的话说:“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妈妈的表现,还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于勇是相对的。”

孔子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我们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4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朗诵《论语》了,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每一次朗诵都会多一些感悟。

《论语》像是一盏灯,指引我前行。

《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经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我试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几日与同学发生的一场小争执,仔细想想那经过,才猛然发现当时的自己是那么冲动,当时那“义愤填膺”的气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无耻,而争执的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可笑,一股浓浓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争吵前能冷静的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再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逃课被抓,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学不帮他蒙混过关,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只要他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样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当我读完这句时,我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改变。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最后一个“凋落”,而不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而我们再交朋友时,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什么人值得我们深交,而什么人我们应该浅尝辄止。而我则是在交友上没什么选择,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都没交上。

我非常敬仰《论语》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乱世中,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屡屡受阻,可孔子却从没放弃,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论语》却有着说不完的深意。而反观一下我自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避其锋芒,另寻他径,他径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为了一个信念而坚持下去;我小时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伟人,可那也仅仅停留在幻想,却从未去为这一理想做什么。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的暗淡无光,为什么我不是伟人?因为我没有伟人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层的含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论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论语》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一本书,他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1200字

感悟智慧人生,对于“智慧”二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论语》了,我想任何人都会赞叹于孔夫子那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更赞叹那两千多年前关于社会的人生精论,那富有哲理的箴言。

从小我们便接触《论语》,许多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例如有关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我个人对于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也是欣赏不已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夫子认为做人要重视“仁德”,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又何尝不是呢?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而“学会做人”始终贯穿着我们的学习。对于传统儒学而言,仁德当然也必须继承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试问“仁德”的力量有多大?这我们可想而知了,我们知道聪明的无德者是最令人发汗的!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些伤天害理有违道德的勾当!某些在人格上有残缺和扭曲的人,某些无德的伪科学家对着残疾人下狠手,在成功率渺茫的情况下试验他们的“不良发明”。那些无仁德观念的杀手就是社会的恐怖分子。而当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曝光时,我们更加领悟到《论语》中“仁德”的重要性了。又如微软招聘中的用人条件: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小用,有才无德不用!他们的负责人宣称他们绝不接纳三类“高智商天才”,分别是:口是心非者,犬儒主义者,思想负面者。因为他们认为就算这些人的能力一流,也会给公司造成混乱,所以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但丁也曾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而怎样去做到“仁”呢?《论语》中弟子颜渊曾问“仁”,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即“仁”是后天修身的克己的结果,我想这该是做人的原则了。

大智慧中往往是做人的道理,所以鞭策自己去达到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简单来说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总而言之,一旦我们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举止,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礼”,那么我们就成“仁”了。而我个人十分认同孔子的做人原则,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做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而当今社会中,许多不正直的人却能生存,但我坚信孔子说的,这只是侥幸而已,因为按事情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还是要跌跟斗的,这就如“高官落网”一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了品质人格问题,追求仁德的另一部分便是要博学于文。要重视全面发展,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太多的智慧蕴藏于《论语》中了,而我相信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经典会让我们更回味无穷的!

一桌,一茗,一书,让我们共同品味《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共同感悟无穷的人生智慧! 《论语》读后感1200字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论语》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它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对理想人格的憧憬寄托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国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托在此岸的圣人身上。《论语》的要义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韧性、成圣成贤 。也就是说自《论语》创说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养。主张人际关系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圣人境界。尽管在追求作圣人之功的过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无几,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其中重礼仪、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等学以致用,不管在中国前贤大者、王公贵族,还是一介书生,布衣贫民的精神风貌中皆随处可见。

中国文化和论语生命力深厚强韧,曾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寄托与安顿所在,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增加坚毅的信心!

刚才我们谈到学以致用,但怎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说:“一鼓作气”有类似的意味,朱福贵借孔子的话说:“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妈妈的表现,还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于勇是相对的。”

孔子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我们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5篇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

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欢迎您投稿)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

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要数《西游记》了。它是

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著作,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度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里面又加上了机智灵巧,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忠心耿耿的猪八戒;任劳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们共同保护他们的师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

错以为行凶杀人。

只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却没有,所以彼此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误会。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

西游记读后感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

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欢迎您投稿)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1200字读后感范文第6篇

很厚的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刚开始看的时候都怀疑自己是否能看到最后,但是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思嘉,我自己也不那么喜欢这个人物,但是却不得不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倔强坚毅的女子。当思嘉还是个大小姐的时候,所思所想是如何让自己更具魅力,如何让自己在男性中更受欢迎,与一般的大小姐唯一不同的就是她做的很成功。但是战争的爆发以及家庭的变故却使她不得不去面对一系列远远超出一个女人能承担的灾难。我记得思嘉为了坚守自己的财产开枪打死了一个北佬后的镇定,也记得逃亡路上白瑞德离去时她的那一巴掌有多么响亮;我能想象在塔拉为了维持生计她亲自去地里摘棉花时太阳的毒辣,也能想象什么都不会的她给媚兰接生时的困难重重……面对困境,面对她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她都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去想这些。思嘉不去想处境有多么多么的艰难,面对困境,她只去想自己能做的事情和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然后抓住每一次翻身的机会,拼命地向光明的方向爬去。纵然脚下是悬崖万丈,但还是走过了那条窄窄的独木桥。

思嘉是自信的,虽然她并不是城里长得最美的,但因为她的自信却是追随者最多的。面对困难,她表现出来的是惊人的勇气。我眼中的思嘉,无所畏惧,一心只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思嘉过于现实。本来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加上战争的摧残,使本来就自私的她更加热衷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战争年代,思嘉撑起了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她日夜操劳,却食不果腹,常常在夜里被饿醒。尝尽了饥饿的滋味,她发誓不让自己再挨饿。之后的所作所为,包括抢走她妹妹的情人等难以让人接受的做法,都是为了达到她的目的。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不知道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但是我理解一个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人毕竟也是动物,也是生活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的动物,一旦食不果腹,必定饥不择食,不择手段。

我不能理解思嘉的爱情,毕竟我经历的感情不多,毕竟感情是很难说清楚的。只能说人总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而只有成熟之后才能明白自己的感情。白瑞德最终还是离开思嘉了,不是不爱,而是对爱已经彻底绝望了。也许思嘉过于倔强,终使她本该幸福美满的婚姻因充满了误会而支离破碎。思嘉就是思嘉,即使深爱的人离开了自己,她也坚信自己一定能把他“搞回来”。

我常常想,为什么很多读者都不喜欢思嘉?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思嘉的影子,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像思嘉那样自私贪婪爱慕虚荣的,但是我们却没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自私贪婪和爱慕虚荣。思嘉却是无所畏惧,倔强坚毅地活着。我们有她所有的缺点,但是却没有她的丝毫优点。这样的一个人与我们的反差太大,这样的一个人是镜子,总是照出自己不好的一面。

思嘉的结局是很让她自己心碎的,但我坚信她还会倔强地活着。

上一篇:ug编程基础教程范文下一篇:软件ui设计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