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

2023-09-23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XX市分行《XX银行XX市分行2013年“合规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自身岗位认真开展合规风险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通过对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白了“合规”这两个字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坚持“合规”的信念。在不断的深入学习及结合我平时在工作中实际情况下,对合规制度的理论学习,职业道德诚信、合规操作意识、监督防范意识及个人工作态度等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行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推进合规大讨论,必将为我行经营理念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保证,也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工作局面成为为可能。

其次,通过反复学习,加深领会,我充分认识到此次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目的和重要意义,更加明确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对照制度执行情况和操作规范性进行自查,做到边学习、边对照、边检查、边整改,从学习上、思想上、经营管理上、规章制度上、工作作风上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补缺补漏。

在工作作风上,我兢兢业业,发扬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决杜绝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行为,没有经商、入股办企业及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无涉及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坚持做一个合格的邮储银行职工。此次“合规大讨论”工作的开展,让我充分认识到,要想干好工作,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任何违规违法的行为都是对集体极大的伤害,对自己和家人的极度不负责,拿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做有输无赢的赌博。 通过这次合规文化教育活动,使我在思想上更加向组织靠拢,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了新的标杆,为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邮储银行员工而努力奋斗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2篇

(一)

一、单选题

1. 根据新协议和银监会指引,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对操作风险的定义?

A. 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B. 包括法律风险

C. 包括声誉风险

D. 不包括策略风险

2. 根据银监会指引,以下不属于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的是:

A. 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B. 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以及全行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

C. 定期检查并分析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

D. 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

3. 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涉及到银行风险管控的“四道防线”,具体指:

A. 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

B. 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

C. 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

D. 经营部门、条线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是:

A. 因内部操作失误,业务人员丢失客户资料造成损失

B. 因黑客攻击导致银行系统瘫痪,造成损失

C. 因贷款客户违约导致银行损失

D. 因大规模停电使银行不能营业所造成的损失

5. 在新协议规定的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中,a.基本指标法b.标准法(含替代标准法)c.高级计量法,依照量化条件的复杂程度由易到难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A. c/a/b

B. c/b/a

C. a/b/c

D. a/c/b

6. 根据银监会指引,下列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不采用以下哪种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A. 标准法

B. 替代标准法

C. 基本指标法

D. 高级计量法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重要环节的是:

A. 识别

B. 评估

C. 控制

D. 审计

8. “商业银行识别和评估潜在操作风险以及自身业务活动的控制措施、适当程

度及有效性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描述的是以下哪一种操作风险管理工

具?

A. 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

B. 损失数据收集

C. 关键风险指标

D. 行动计划

9.如果把银行的风险暴露状况比喻成人体的健康状况,那么下列选项中,对损

失数据收集(LDC)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病史记录

B. 例行体检

C. 血压监测装置

D. 急救包

10. 根据损失事件类型的定义,内外勾结盗取金库存款应属于以下哪一类损失事

件?

A. 内部欺诈

B. 外部欺诈

C. 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

D. 以上皆非

11. 产品销售时刻意隐匿产品风险,客户遭受损失后状告银行,导致银行赔偿客

户并支付法律诉讼的相关费用,上述事件属于以下哪一类损失事件?

A. 内部欺诈

B. 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

C. 执行、交付或交割、及过程管理事件

D. 以上皆非

12. 下列操作风险事件影响类型中,一般不会对财务报表造成直接冲击的是:

A. 支付赔偿费用

B. 声誉影响

C. 支付诉讼相关费用

D. 支付罚款

13. 流程梳理工作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中的

A. 风险识别

B. 风险评估

C. 风险控制与缓释

D. 风险监测

14. 对于不同频率和严重度特点的操作风险事件,以下哪一类事件适宜采用保险

的方式进行风险缓释?

A. 低危低频事件

B. 低危高频事件

C. 高危低频事件

D. 低危低频事件

15. 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中,对于固有风险暴露和剩余风险暴露的关系,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有风险是假设不存在任何控制的情况下的风险暴露

B. 固有风险的评分需要进行主观推断,现实中的风险暴露都是剩余风险暴露

C. 剩余风险是目前的控制现状下的风险暴露

D. 剩余风险是所有控制均在理想状况下的风险暴露

16. 在RCSA中,某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暴露数值落在黄区,评分者注意到该事

件的间接损失非常严重,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做法是:

A. 手工将落点调整到橙区

B. 无需进行处理

C. 调整风险地图界限

D. 重新进行该风险事件的评分

17. 下列机构中,需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分的是:

A. 总行业务部门

B. 分行业务部门

C. 支行和网点

D. 以上皆是

18. 下列那个控制措施一般不会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A. 复核制度

B. 保险制度

C. 培训制度

D. 权限管控

19. 根据新协议和银监会指引,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进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时,

如某项业务无法 划入八大业务线,则其对应的计算系数为

A. 10%

B. 12%

C. 15%

D. 18%

20. 根据新协议和银监会指引,商业银行使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的内部损失数

据至少应符合:

A. 商业银行应具备至少5年观测期的内部损失数据,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必须使用5年期的内部损失数据

B. 商业银行应具备至少5年观测期的内部损失数据,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

业银行,可使用3年期的内部损失数据

C. 商业银行应具备至少3年观测期的内部损失数据,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必须使用3年期的内部损失数据

D. 商业银行应具备至少3年观测期的内部损失数据,初次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商业银行,可使用1年期的内部损失数据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执行RCSA的过程中,需要对控制落实度进行评分的机构有:

A. 政策制定部门

B. 总行业务部门

C. 分行业务部门

D. 支行及网点

2. 在对剩余风险暴露进行评分时,可供参照的依据有:

A. 本行的历史损失数据

B. 外部的历史损失数据

C. 本流程的平均交易金额

D. 本流程业务专家的经验

3. 影响风险地图界限设置的主要原因包括:

A. 评估对象管理层的风险偏好

B. 评估对象的业务规模

C. 历史损失数据

D. 外部事件

4. 以下事件中,符合LDC收集条件的有

A. 某支行失窃现金20,000元,达到该条线LDC收集金额门槛

B. 某省分行重要涉密资料被盗,损失金额未达到LDC收集金额门槛

C. 某支行运钞车被歹徒抢劫,损失金额暂时无法估计

D. 某支行广告牌掉落砸碎大门玻璃,损失未达到条线LDC收集金额门槛

5. 下列事件中,属于银监会规定必须报告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

A. 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B. 某金库失窃100万元人民币

C. 重要空白凭证在运送途中被抢劫

D. 省分行核心系统中断业务8小时

6. 选择KRI的考虑依据主要有:

A. 指标的个数

B. 指标数据的收集成本

C. 指标与风险要素的相关度

D. 指标收集的频率

7. 以下哪些损失属于间接损失的范畴?

A. 无法追索资产或资金

B. 广大客户服务质量受损

C. 运营中断

D. 员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8. 根据银监会指引,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至少能够

A. 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

B. 支持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的自我评估

C. 动态显示外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情况

D. 监测关键风险指标

9. 下列选项中,属于LDC收集重要数据项的是:

A. 事件发生的时间

B. 事件发生的地点

C. 事件责任人

D. 事件预估的损失金额

三、 判断题

1.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

2. 内部审计是操作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应直接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负责。

3. 由于管理层经营策略的原因所导致的收入减少也是操作风险的一种。

4. 应急和业务连续性计划是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最大程度确保银行在经营遭遇严重的中断事件时继续运营并控制损失。

5.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时,如某个业务条线的资本要求为负值,则可抵消其他业务条线正的资本要求。

6. 对某一个流程设计控制措施的原则是尽量增加控制措施的环节和数量以降低剩余风险暴露。

7.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时,如某一年各业务条线资本要求加总后为负值,则该年资本要求以负值乘以系数,并可扣减资本要求总数。

8. 在执行RCSA工作时,各分行对剩余风险的评分简单加总即可得到总行对剩余风险的评分。

9. 在规模相似的分行,同一种业务原则上应设置相同的风险地图边界。

10. 操作风险损失一般来说遵从正态分布的特点。

11. 新产品、新业务上线时,由于没有进行正式的业务经营,因此无需进行操作风险的评估。

12. 为保证资本计量的可靠性,商业银行应尽量采用较为简单的资本计量方法。

13. 保险是缓释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但不应因此忽视控制措施的重要作用,且应制定相关的书面政策和程序。

14. 对于跨部门或业务条线发生的损失事件,应由最先报告的部门或业务条线作为事件损失单位。

15. 银行应对内部损失数据进行保密,禁止同业访问以防机密外泄。

16. 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银行可对部分业务条线使用高级计量法,部分业务条线使用标准法。

17. 如员工发现应汇报的损失事件,即使该事件并未发生在本人所在的部门或条线,也应该发起汇报工作。

18. 商业银行运用外部数据估计潜在的操作风险大额损失时,应同时借助风险管理专家的主观情景分析。

19. RCSA和KRI分别是对风险暴露的评估和预警,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根据两者的结果启动行动计划,而LDC是记录已经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因此没有必要根据其结果启动行动计划。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3篇

江塘支行

周洪涛

我于2018年10月25日至2018年10月26日参加了商业因柜面操作与法律风险防范第二期培训,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蔡老师从以下方面讲解并以案例分析,让我最深刻的是“让制度先行”。

一、分析了我们银行行业处于一个监管从严、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银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监管从严主要通过上级的法律法规、条例对银行业进行规范,加大了对银行业的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而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银企合作等直接冲击着传统银行的发展,让传统银行业不得不适从于时代发展,也让银行从业人员有了敏锐性、紧迫性、危机意识。但是时代的发展,传统银行业的柜面操作与服务只有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加强,立足主业—信贷业务才能长远发展。

二、通过讲解存取款业务风险点和管理、结算账户方面风险点及管理、挂失业务风险点及管理、查询、冻结、扣划业务风险点及管理、银企对账风险点及管理、重要空白凭证、印章风险点及管理、自助设备风险点及管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点及管理、理财业务风险点及管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案件防范、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案件防范、尾箱管理中的案件与风险防范、现金出纳业务的案件与风险防范相关知识,明确法律法规、条件及监管部门检查出的问题,今后我们需要补齐的要素和注意事项,如何应对账款不符、票实不符情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案解决实际性问题,我们要保证签字及资料的真实性,做到有根有据可查,不能让自己及银行处于被动局面。

通过此次培训,我应从以下着手做好相应工作。

一、加强制度、法律法规、条例、操作规程的学习,做到不触碰违规线,不遗漏业务要素,不以情感与信任代替制度;避免业务中出现差错,避免因自身原因影响总行形象及声誉。

二、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同事间的交流,让信息渠道保持通畅,让问题即时显现并得以解决,让自己的操作合规合法合程序流程。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柜面业务 风险防控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各银行网点的柜面直接与总行的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交换,直接与客户沟通,因此,如果银行各网点的柜面出现重大操作差错,如帐实不符,凭证丢失等,后果都是不可设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柜面业务是银行的高风险业务之一,必须严格控制。下面我们运用经济学中的风险分析法谈谈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该如何控制。运用风险分析法对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做好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将该风险降至最低。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分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对策,其中风险辨识属于事前控制、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则属于事中控制,而风险对策则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风险辨识是首先找出风险所在,再进一步找出产生风险的根源。风险的产生虽然是随机的,但是每个随机的风险因素在概率统计上是服从一定分布,因此,在风险估计阶段通常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计量模型)来研究总体风险的大小。在风险的评价阶段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大小,然后结合决策者或评价者的偏好,作出风险是大或是小的结论。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就是风险的对策。对于高风险因素,其对策是要有相应的应急计划,对于低风险的因素则可以给予关注。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

1、通过建立健全柜面业务考核评价系统,对网点、柜员的柜面风险防控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和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把柜员的业务量、营销业绩与风险管理水平作为对柜员综合考评的依据,并与柜员的个人奖励和岗位提升挂钩。

2、加大对差错率搞网点的业务指导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意见,并且通过网点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以逐步提高差错率搞网点的核算质量。

3、强化柜面风险管理工作,对柜

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

4、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其次,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高度重视柜面业务风险的防范。基层网点负责人应该加强铝制,在日常工作中药严格管理,定期抽查录像,是各项规章制度邮箱落实,是违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

2、深入开展内控合规教育,提高员工风险防控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已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的,一心人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控意识,从思想、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3、积极关注外部风险欺诈事件,提高风险防控技能。积极关注外部风险事件新特征、新动向,总结防范经验与措施,提出防范要点和手段。通过加强培训、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线防范技能,有效抵御外部欺诈风险。

最后,加大电子银行退刚力度,转移柜面操作风险。电子银行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转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功能。加大电子银行推广力度,可以减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自然,电子银行的签约也要注意风险防控。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III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背景

巴塞尔协议II首次将银行操作风险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因此,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一起成为了当今银行业的三大风险。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多。为了防范风险扩散,巴塞尔协议III将普通股比例从2%提升至4.5%,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中国金融业对风险监管的探索时间并不长。1993年出台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第一步。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把传统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进行了分离。1995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为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1997年11月,国家对国有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经营效益以及资产质量纳入了银行监管体系中。2000年,随着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不断深入,众多银行也纷纷成立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将风险的检测、分析、预警和控制职能划归由一个专门的部门进行独立管理。紧接着,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制度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向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者相结合的跨越式转变。2007年,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指引了方向。

二、操作风险概述

1、操作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可能性,这点与新巴塞尔协议规定是一致的。2007年,银监会定义了我国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的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就我国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现状来看,为使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重视操作风险管理,将间接损失纳入操作风险定义更为合适。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操作风险形成的过程以及原因把操作风险分成七类,其各自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2、中国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探索

2007年,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董事会、高级管理者、专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商业银行董事会对操作风险具有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而相关专业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同时,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应该进行定期评估检查。业务复杂的商业银行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测算与预警。该指引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银行监管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操作风险管理的一次探索,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工商银行在日常管理中,通过调阅内部账单,核对已划款数据,确保正确无误;核对中间业务隔日冲正数据,严防串户、重复冲正造成的操作风险。中国建设银行要求各部门、各支行要认真对本机构报送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进行形式审查,重点对数据相关分类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同时填写操作风险统计分析表,撰写操作风险分析报告。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于全方位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免疫系统”。各家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下,形成了各自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为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探索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操作风险计算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工商银行2000—2010年年报披露的统计数据,存贷款利差采用了加权平均法,以时间为权重。

1、基本指标法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之和。结合2008—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年报,本文选取税前利润(见表2)作为GI(总收入)。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琢为15%,计算得出根据基本指标法计提的操作风险应该为26399百万元。

2、标准法

把商业银行业务、代理业务作为公司金融业务,其对应的?茁=15%,把资产管理、零售银行业务、零售经纪作为个人金融业务,其对应的?茁=12%,把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支付和清算作为资金业务和其他业务,其对应的?茁=18%。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不同分类所对应的不同?茁值及表3中的数据,计算得出根据标准法计提的操作风险应该为48565百万元。

3、比较分析

根据新巴塞尔委员会所定义的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把中国工商银行年报中所显示的重大诉讼或仲裁的标的作为工商银行应该分配的操作风险的金额。

运用新巴塞尔规定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测算出的风险分配资金虽然有些偏差,但差距不大。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我国度量商业银行分类与国外有所不同,我国商业银行把公司金融归属于资金业务和其他业务中,不是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公司金融业务。根据表4可知,与实际所需资本比,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高估了中国工商银行实际的操作风险。本文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营范围的差异。由于工商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的背景下,对于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是慎之又慎,涉及到的经营范围相比国外投行小很多。国际银行由于市场化的管理,特别是美国的银行,又是许多金融衍生产品的发祥地,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和扩大金融产品市场的需要,会公开发售一些具有相关系数较高的金融产品,这使得不确定性也加深不少,万一操作人员有不慎,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它分配了比较高的权重。而中国工商银行业务对风险较低的债券感兴趣,投资较为保守,不确定性也少很多。所以,由于操作风险而造成的损失要比巴塞尔协议规定计算出来的计提资金少很多。

第二,管理模式的差异。中国工商银行从股份制改革到现在还不到10年,虽然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还存在着行政色彩。银行内部管理模式从总行到分行到支行都有严格层级。而对于一线的操作员来说,他们虽然涉及的资金量很大,但是进行一些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时,中国工商银行明确了各个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当发生追讨不回来的损失时,由相应的人员负责,从而减少了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隐患,一旦发生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具有毁灭性的,而银行的命运又会同个别管理决策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低频高损”的特性。然而,在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年报中的“重大控诉和仲裁事项”只能说明已经发生的风险,而对于那些具有“低频高损”、极具潜伏期的风险却难以预测,但这些风险危害极大,应该得到银行高层的重视。

4、基于收入模型的操作风险

本文将银行的税前利润作为目标变量,考察影响目标变量的因素(见表5)。通过经验可以把GDP、CPI、上证综指、存贷款利息差以及不良贷款率作为可能影响的因素来解释税前利润的变动。首先建立初步模型:

Y=GC+LD+IN+BL

GC=当年GDP增长率/当年的CPI (实际GDP增长率)

LD=当年1年贷款利率—当年1年存款利率

IN=当年上证综指

BL=当年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

本文根据向前逐步回归方法,运用R统计软件对工商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运用LEAPS程序,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方程,同时给出相应的统计量。

由表6可知,当GC,LD,IN,BL都包括在方程里的时候,Cp最小为5,AIC也是最小的。因此本文把GC,LD,IN,BL都包括在回归方程里。

用Y=GC+LD+IN+BL进行多重回归分析,根据表7,只有BL(0.0284<0.05)更显著,剔除其他3项,再把BL(不良贷款率)单独拿出来分析。

从表8可见,P值都非常小,BL非常显著,因此最终确定的方程:

Y=104468-3561.2?鄢BL

R2=0.65

因为ε2=σ2(1-R2),同时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负相关,与实际经济情况相符。我们可以把R2的因素作为风险部分,那么不能被解释的(1-R2)的部分可以当作操作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因此根据模型可以估算出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占总风险的35.5%,这一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因此,商业银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刻不容缓。

四、防范操作风险的措施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环境的文化也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息息相关,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浓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是银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操作风险管理就是一纸空文。纵观国际大银行的文化,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们都非常注重风险文化的建设。比如定期对员工进行海外培训或交流,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不同的海外文化。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应该注重员工行为和道德上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容性,以法律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建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出现苗头就要坚决制止,以免事情扩大,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2、强化总行的作用

操作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在总行,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上要实现“机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分点多,支行方面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较为分散,而且缺乏相应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强化总行指令的作用意义重大。对于基础网点可能出现的一些操作风险的问题,总行应该实时监控,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对于开发的新产品,总行也应该派人去基层网点指导,使总行建设成为高效运转的战略中心、资产配置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业务经营中心。

3、数据库的建设

依据新巴塞尔协议,如果要采用更精确的高级计量法,银行必须要有累计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对数据收集、保存、测量方面还和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差距。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测算的基础,没有可靠和大量的数据库,商业银行无法利用相关的模型进行预测。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往往因缺乏基础数据支持,从而增加了精细化管理的难度。因此,各个商业银行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每年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定期更新,以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同时,设立相关的损失数据管理体系,对近年来损失的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统计分析。金融机构要加强能够熟练操作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人才团队建设,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4、加强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

商业银行自身设立的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管力度,不仅要监管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还要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进行监督。商业银行要定期对外公布相关信息,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通过抽样检测、定期调查,对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向上一级部门反映。另外,要学习国际知名银行的监督模式,国外银行的一些操作风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5、构建操作风险的防范系统

防范于未然对于日趋国际化的商业银行业同样适用。商业银行应该开发操作风险预警模型,对每个交易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集中展示。比如KRI模型,它是大通银行通过收集的损失数据构建概率密度曲线,通过VAR来进行资本模拟。KRI的指标包括失败交易、营业额、系统停工期、员工流动等。大通银行设立了合理的触发范围。当某天KRI中的某一指标超过了触发范围,银行高管应给予高度重视,查明超过触发范围的原因,这对今后的操作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6、强化产权制度以及员工的激励机制

中国工商银行在早期的时候产权不够明确,管理者也不需承担相应的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压力,就容易产生操作风险。因此,各商业银行要强化产权制度的建设。商业银行建立起内部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是法人产权明确。我国中小银行众多,对于它们则更需要加大对产权制度的建设。人的问题是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要摒弃多年形成的“人情关系”,对那些在努力认真工作的员工要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那些态度不认真的员工,该辞退的辞退,严格实施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 林东俤: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福建金融,2010(11).

[2] 齐雪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

[3] 潘建国、王惠: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J].金融论坛,2006(4).

[4] 孙小珺: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33).

[5] 田玲、蔡秋杰: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软件科学,2003(8).

[6] 王晓春:激励缺失与内部人道德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

[7] 王廷科: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义与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2003(13).

(责任编辑:刘冰冰)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范文第6篇

董开雄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片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我国一些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片面认识,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一般来说,银行很看重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严厉的事后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发生,而对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关注较少。

二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从以往发生的案例中我们得知很多操作风险事件之间存在共同之处或密切联系。但是,一些银行往往“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案件屡屡发生。

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人员管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即重视对基层人员的管理,而轻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大的商业银行都是由总行到省行到市分行再到县级支行和分理处五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导致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利过大,无法对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掌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现实中,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与外部人员进行内外勾结,对银行造成的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问题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人员因素涉及到运营管理部,个人金融部等业务部门及内部审计等后台部门。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少协调性,这种分散的管理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看清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处在管理“盲区”,无人过问。

二是对银行的业务活动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评估过程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过程,即风险暴露是什么,银行如何监测和控制风险;潜在的缺陷是什么,应在什么地方进行改善;每项行动的负责人是谁,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评估是一个对风险定性的过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我国很多银行将内部审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不直接隶属监事会,而是与其他部门平行设置,这就造成其权威性不够。往往是对分支机构的稽查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同时,一些银行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银行机构风险的风险程度相适应。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在经营与管理决策中,首先,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员工的幸福感,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幸福指数,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将操作风险管理和防范纳入到银行风险防范范围内。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使员工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银行要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一批吃苦耐劳、职业操守好、业绩贡献突出的正面典型,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巡回演讲等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向上。其次,内控与法律合规部门要加强合规教育,让员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对违规事件进行分类整理,编写案例,抓反面教材,通过违规责任人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等方式强化对违规问题的认识,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最后完善激励分配制度,通过建立一整套细化完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员工绩效管理和绩效分配框架,做到奖惩分明。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工作预警预报制度。推行动态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让管理部门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和减少风险。将操作风险防范工作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不断提高细分领域的风险监测水平,开发出诸如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个人贷款风险预警平台、运营监管系统等先进的预警预报系统,利用先进信息手段增强银行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拓宽风险监测渠道,有条件的银行应积极探索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如可以开通手机短信举报电话,设立专供员工举报的电子邮箱等。

上一篇:闽西革命根据地观后感范文下一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例子范文